•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87
  • 1493
  • 234
  • 91
  • 39
  • 18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880
  • 1164
  • 601
  • 322
  • 300
  • 298
  • 292
  • 283
  • 276
  • 263
  • 248
  • 230
  • 230
  • 227
  • 2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臺灣地區大學會計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配合情形之研究

梁天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在探討臺灣地區大學會計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配合情形,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探討和實證研究,全文計分七章二十三節,內容提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首先說明引發本研究之動機及欲達成之目的,並對研究範圍和限制、論文架構等予以說明。 第二章 採文獻探討方式來說明本論文之前提--亦即大學會計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配合之必要性。 第三章 介紹本論文所採之實證研究方法,包括問卷內容之設計、施測程序、資料整理及分析方法等。 自第四∼六章,均為實證研究之結果。 第四章 從甄選觀點探討實務界對大學會計系畢業生之期望與評估。 第五章 從在職評估觀點探討實務界對所雇用之大學會計系畢業生之期望與評估。 第六章 探討大學會計專業教育對其學生就業目標、能力之建立與培養,以及對其畢業生工作能力之期望與評估。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社區居民接觸社區報紙輿其社會整合的關係

葉國超, Ye, Guo-C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五萬字左右。分為五章,十七節。 一家典型的鄉村社區報紙,就是該地區的發言人和代表者;同時也是該區的精神、理 想、行為、進步的象徵。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強調該地與農村新聞的報導,使當地居民 或外人能夠膫解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而產生共同的認同感。 本論文從居民閱讀社區報紙與否這個觀點出發,來測定他們在社區中的整合程度。從 社會學的系統理論來說明整合概念。同時從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理論--媒介分配控 制功能來說明社區報紙在整個過程中論來說明整合概念。同時從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 理論--媒介分配控制功能來說明社區報紙在整個過程中所擔負的角色。
103

社會大眾對關係企業的態度之研究

楊富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4

區段徵收與新社區開發之研究

簡豐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地區自民國四十二年起,連續實施數期經濟建設計劃以降,經濟迅速進展,工業化與人口都市化現象與日並進,經濟結構亦由原以農業為主之經濟,轉變為以工業為主之經濟,在這種進展與轉變過程中,由於對人口的成長與分佈,土地使用,資源開發與公共設施等,未能作有效地配合,和缺乏一完善而整體的計劃,致產生了兩種極端相反的現象:一是人口大量向臺北、高雄南北都會區集中,中心都市過度膨脹,在都市建設無法與之配合下,造成住宅缺乏,貧民窟、違章建築滋生蔓延,交通擁塞,空氣、用水污染,犯罪案件層出不窮等都市病態現象。一是因大部份工業集中於臺北、高雄二大都會區,區域之不均衡發展,造成區域間所得發生差距,就農村地區言,所得偏低之結果,引起了眾多青壯年勞力之移往都市謀生,使得農村之生產結構呈現「老化」現象,造成農村經濟之更形蕭條萎縮。上述之二種現象,一般而言,是互相為因果且互為影響的,若欲謀求問題之解決,吾人認為非從整體綜合觀念上著手,無以完成之。易言之,其所採取之較佳都市發展正策厥惟在「開發新社區」上。蓋開發新社區其所擬訂之目標乃在於:(1)配合國家重大建設及區域發展,以調節區域間之不均衡發展,避免區域間所得差距之擴大;(2)引導大都市內之住家,工商業移往新社區內,以緩和都市人口、住宅、交通之壓力;(3)容納現在及未來成長之都市化人口;(4)解決土地利用之不當——都市向郊區無限制蔓延,侵佔高等則農田。並提供大量之國民住宅用地,以供中低收入家庭建築住宅之用;(5)促進天然資源之保護與管理,並滿足人民對提高環境品質之需要。 唯新社區之開發能否達成其預定目標,與其所採取之「開發方式」有極密切之關係。依我國現行有關法規之規定,其方式雖有私人開發,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等三種,但吾人在細究三者之實效性後,乃確認如為適應整體性建設計劃,防止土地投機行為之需要,則採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乃最能發揮整體建設之功能。 採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其立法依據,實施辦法在我國現行各種有關土地法規中,雖已多有規定,但以其內容紛歧,未臻完備立法精神亦嫌過於保守消極,以致於實際運用時,每感困難重重,多所牽制,見於弊端。有鑑於此,吾人遂思以台灣地區目前惟一以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成功之例子——基隆市安樂新社區為個案研究,分析發現困難之所在,以期能對問題提出一解決方案。惟因此新社區係屬國宅示範社區,其規劃性質較為單純,規模亦較小,可能未能涵括新社區開發過程中發生之問題,故在研究上,亦稍涉及前計劃開發「林口特定區」、「內湖特定區」之失敗原因,三者互相歸納檢討之,從而針對問題所在提出數項建議,藉供參考。至本文內容,共分六章,略述如下: 第一章導論,敘述臺灣地區在人口都市化現象急□進行中所發生之問題,及其因應採取之都市發展政策,並確認「開發新社區」乃是解決問題之最佳途徑。 第二章新社區開發之規劃、目標與方式,敘述各國開發新社區案例之目標,並針對臺灣地區所面臨之問題,擬訂其應訂立之目標。最後認為欲達成預定目標,其應採取之開發方式乃為「區段徵收」。 第三章我國現行法規對實施區段徵收辦法之規定。就土地法,都市計劃法,平均地權條例,獎勵投資條例等現行法規中有關徵收程序,補償及土地處分之規定加以歸納敘述之。 第四章基隆市安樂新社區開發之研究。就此例開發過程中所發生之問題,加以分析歸納之。其中包括有資金問題,地價補償問題,土地增值稅課徵問題,禁建問題,擬訂細部計劃問題,被徵收戶失業失所問題,徵收完成後之土地處分問題等。 第五章採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新社區問題之檢討與意見。就前章所述之問題,並參酌前林口、內湖特定區開發過程中所發生之困難,加以檢討之,並針對問題提出建議。 第六章結論。
105

我國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之調查研究

楊英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是: (一)探討地方教育行政人員、國中校長、國中行政人員和國中教師等教育人員,對當前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的看法,是否隨其職別、服務地區及服務年資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二)瞭解國民中學在辦理社會教育的過程中,彼等認為比較有效的作法和實際遭遇的困難;並且分析這些作法和困難,有無隨學校所在地區、班級數多少及學校成立年限長短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三)根據有關教育人員的意見和當前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的實況,加以分析整理並提出建議,作為有關當局今後推展社會教育的參考。 貳、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本研究係以自編的「態度量表-對於『我國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的看法」暨「我國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之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地方教育行政人員、國中校長、國中行政人員和國中教師,樣本的選取,採普查法與分層隨機抽樣法,態度量表部份選取一、二二○人,實際收回卷數一、○○二份,收回率達百分之八二.一三;調查問卷部份選取二二三所國中,實際收回卷數一八二份,收回率達百分之八一.六一。 資料處理,態度量表部份,係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和杜凱法多重比較,來探討四種不同職別的教育人員,對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的看法,是否達到顯著差異水準。調查問卷部份,一般問題(一-四題)係以卡方(X2)考驗法加以處理,至於有效作法和遭遇困難問題(五-二十題),則先以積差相關係數(r),分析學校所在地區、班級數多少及成立年限長短不同的學校,在各題每個項目上的相關是否顯著,然後再以t值考驗,檢定各項目平均數之間差異的顯著性。 參、研究的結果和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主要發現如左: (一)對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的看法,地方教育行政人員表示贊同的程度,顯著的高於其他三種職別的教育人員,尤其與國中行政人員的差異更加顯著,至於其他三種職別之間卻相當一致,沒有顯著的差異。 (二)不同地區和不同年資的教育人員,對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的看法相當一致,差異並不顯著。 (三)目前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工作,主要係由訓導處負責,大部份都訂有工作計劃,但是編列預算和成立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的學校則很少,尤其城市國中更少。 (四)國民中學在辦理社會教育過程中,認為比較有效的作法和實際遭遇的困難,絕大部份並未隨學校所在地區、班級數多少及學校成立年限長短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目前國民中學辦理社會教育最感困難的項目依次是:(1)缺乏經費。(2)人員不足。(3)項目太多,顧此失彼。 基於前述研究結果,爰提五點建議,以作為有關當局和國民中學今後辦理社會教育的參考: (一)溝通教育人員的觀念。 (二)編列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經費。 (三)健全組織,增加人員編制,並成立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 (四)依據學校特性,擇要辦理社會教育。 (五)鼓勵研究實驗,並將辦理社會教育列為考核項目。
106

日本總合商社之特質及其經營策略之研究

許伯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7

產序、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行為的關係

鄭金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產序、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行為的關係。整個研究分下列兩個部分來探討:(1)產序和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序、職業聲望、經濟地位)對兒童創造行為的影響;(2)社經地位不同的父母對待不同產序子女的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行為的關係。 本研究是根據木柵國中一年級學生278人在「家庭背景問卷」、「親子(父子和母子)關係問卷」、拓蘭斯語文和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上所填答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長子女、居中子女、幼子女在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上都沒有顯著差異。 (2)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子女在語文流暢、變通、總分及創造總分等顯著的高於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子女;父母職業聲望高的子女在語文流暢、變通、總分等顯著高於父母職業聲望低的子女;而經濟地位高和低的子女在語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之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此外,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子女在圖形精密上顯著的高於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子女,而職業聲望、經濟地位的高低在圖形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上都沒有顯著差異。 (3)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職業聲望、經濟地位)與子女產序在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上沒有顯著交互影響。 (4)除了教育程度高、職業聲望高的父親對待長子女,職業聲望低、經濟地位低的父親對待幼子女,經濟地位低的母親對待長子女的教養方式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都沒有顯著相關外,其餘各種教養方式與創造思考都有或多或少的顯著相關:□積極的親子關係,如愛、獎勵(精神的和物質的)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成正相關;而寬鬆與創造思考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寬鬆大抵與圖形創造各變項分數有正相關。□消極的親子關係,如忽視,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都有負相關;而拒絕、懲罰(精神的和物質的)等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保護大抵與圖形創造思考有正相關,和語文創造思考則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命令也大抵與圖形創造有正相關,在語文創造則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 (5)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思考的相關隨父母社經地位與子女產序而異。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的結果作了解釋和討論,並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以作為家庭和學校教育人員的參考。
108

中央通訊社對東南亞華僑傳播技巧之研究—如何塑造華僑對中華民國的良好映象

汪鑑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播為長遠而複雜的過程,目的在建立同通性或藉以影響別人,其能否產生預期的效果,部份決定於傳播機構本身的努力,部份受人類有關個人及社會的複雜因素的影響。 新聞傳播為進行宣傳的方式之一。本論文以中央通訊社對東南亞華僑傳真廣播(CFP)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探求此一全國性通訊機構,如何運用傳播技巧,塑造東南亞地區一千數百萬華僑對中華民國的良好映像。 本論文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首先就中央社發生、功能作簡要介紹,並提出研究動機與研究重心。第二章研究方法,就CFP傳真稿之選樣、分類、歸納過程及內容分析方法之運用作必要的說明。第三章為CFP傳真稿資料分析,包括其主題,映像範圍和塑造映像的方法等。第四章討論,就CFP 傳真稿運用之一般傳播技巧加以討論,並發現其優劣點。第五章結論,是把前四章作一綜合說明,藉以瞭解中央社對東南亞華僑傳真廣播全貌,並提出建議。 本論文撰研期間,承蒙徐佳士老師悉心指導,衷心感激。又獲中央通訊社提供資料、本校統計研究所提供小型電子計算機、新聞研究所關紹箕諸同學等之多方協助,特此誌謝。
109

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衍

王世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果報應觀念的存在,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它的意義、來源、功能及所包含的內容卻鮮學者加以探討和研究。本文即旨在對它略作系統的了解。 本文共分七章,茲將各章內容概述於下: 第一章因果觀念之定義。旨在探討其起源,定義及其意義。 第二章因果觀念所蘊含的內容及其分類。此章各依每一個案故事內容的本身性質,分以下數項加以討論。A、權責關係,主要在討論政府與人民,上級人員與下級人員間所具有之對待關係。B、親屬的共同生活關係。此包括直係親屬、夫妻、家屬和親屬關係的討論。C、神祇、其他生物與人類的關係。D、對人命看法的討論。E、朋友之間關係。F、有關財經方面關係者。G、個人修身和為人方面的探討。H、有關謹言方面的討論。I、睦鄰的探討。J、有關科舉和逾越禮制等關係的討論。K、其他方面的探討。如有關奢華、潔癖等看法的討論等。 第三章報應之方式及有關報應性質之討論。此章主旨在討論果報所採行的方式,是直接或間接?果報的性質是獎勵或意在懲處?果報的結果是輕還是重? 第四章報應所發生的年代及報應之工具。報應所發生的年代,是在今世、來世或往世?報應時所採用的工具(或媒介物)為何?是以鬼、官府、飛禽走獸、雷電、或其他大自然的力量? 第五章因果觀念與正義,主要在探討因果報應和國人對正義所抱看法二者的關係。附帶並略論東西方正義觀念之異同。 第六章因果觀念的社會功能,本文認為,因果觀念,在積極意義上是在遏阻為惡,在消極方面,有著促勵行善的功能。 第七章結論,本章討論因果觀念本身之缺點,其次論及因果觀念和我國民族性之關係,再論及它與民主生活方式的關係。最後,略論對因果觀念,我們所應採取的態度等等。
110

兒童社會關係的研究

黃木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工作須應用心理學知識及研究方法,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為不爭之論。然今日我國各級學校實際教育工作中,鮮有從事教育研究者,此又眾所公認之事實。推究其原因,固然受升學主義之影響、及教員待遇過菲薄;然而我們目前經過標準化之測驗寥寥無幾,實施手續又極繁複,致被認為各種測驗之應用及各項教育研究之進行,非專家不能擔任。因此教育研究屬於專家的工作;各級學校的教師憑經驗教學,互不關連。 許多標準的測驗,固然手續繁複,非專家不能實施,然即此認為中小學教師無法進行有益的研究,不免因噎廢食,故筆者不揣淺陋,用較簡單方法,研究教育實際問題。又因群性的培養,為我國向所缺乏,而今日民主社會中群性訓練又極重要,我國教育對學生群性之培養,刻不容緩,是以筆者決定用社會測量法(sociometry),研究兒童的社會關係。 本文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一般心理學理論,說明影響兒童社會關係之因素,共五章。第二部分報告調查研究本省兒童社會關係的結果,並提出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建議,共六章。全文謬誤之處諒必不少,尚請各專家多予匡正。 本研究得力於指導教授胡秉正教授、劉所長白如先生、程法泌教授、黃堅厚教授、路君約教授等恩師之諄諄教誨,及垂楊國校、成功國校、和平國校、銘傳國校、政大實小等各校校長、教導和老師們鼎力協助,謹此一并敬致謝忱。

Page generated in 0.06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