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87
  • 1493
  • 234
  • 91
  • 39
  • 18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880
  • 1164
  • 601
  • 322
  • 300
  • 298
  • 292
  • 283
  • 276
  • 263
  • 248
  • 230
  • 230
  • 227
  • 2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在地老化」老人服務模式發展元素初探--以財團法人華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服務經驗為例

李秀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臺灣高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現況、失能老人照顧需求倍數成長、再者社會型態變遷家庭照顧功能減弱、加上正式照顧體系尚未完整且社區網絡連結不強,並且「在地老化」的世界政策潮流值得政府及民間重視等社會背景下,本研究以瞭解華山基金會在地老化服務模式歷程及現況、分析該模式特色及在地老化發展元素並對未來繼續推動在地老化服務提供建議等為研究目的,試圖歸納及分析在地老化服務經驗,提供台灣未來推動在地老化服務參考。 「在地老化」概念與理論在台灣都尚未發展成熟,故本研究選擇質性「個案研究」,立意抽樣「深度訪談」推動者探索其經驗及發展元素。選擇華山基金會為個案的理由 ,仍該會成立至今八年,一直積極從事「在地老化」之老人社區照顧服務,在台灣堪稱極具創新性及代表性。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對本研究主題有深入瞭解之老人實務專家參與,擴充觀察以得充分資訊及確保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分為六個部份,分別為個案現況及歷程的分析、推動在地老化面臨的情境、那些人格特質能力有助在地老化推動、社區網絡經營歷程及成功或失敗經驗、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滿足老人需求、推動在地老化期待增加的助力阻力及瓶頸。在結論中分析華山模式特色及「在地老化」、「社區網絡」、「社區領袖」三者關係,瞭解「在地老化」需求造就社區領袖之形成,社區領袖繼續貢獻老人服務,讓在地老化推動更順利,社區領袖強化社區網絡,社區網絡的建全有助於老人順利在地老化,在地老化的需要促使社區網絡的建立等相關性。並對華山基金會提出人才遴選及培訓、組織管理制度及建站策略等三方面建議;對政策提出規劃多元社區服務方案滿足老人在地老化需求、社區領袖人才的培育、社區網絡資源整合及連結的建構等三項建議。 / As the aged population in Taiwan, the need to care for the disabled aging persons is increasing fast. Nowadays,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family care functions and the fragmented formal caring systems, “aging in place” is a word trend worth to be referred to our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study tried to analyze and induce the service experiences of “aging in pla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service model, historic track,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asha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and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six points, which are the case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status for dri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and which personal traits that may assist “aging-in-place” servic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experiences in managing the community nets, how to satisfy the old people by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 assisted powers, obstructed factors in impro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Huashan’s model, charac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ing-in-place”, social network, and community leaders, and list three suggestions to be a reference for both Huashan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 Aging in place; Social network;Community leader
82

協力治理下社區資產如何促成社區營造成果:以宜蘭縣大二結社區為例 / How Community Assets Contribute to Community-building und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 Case Study of Greater Er-chieh Community in Yi-lan County

呂芷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自協力治理觀點探討我國社區營造政策,以及鄉村型社區之社區資產與社區營造成果,並以宜蘭大二結社區為代表性個案,經由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分析,並參考Green 與Haines(2008)之七項社區關鍵資產、Ansell與Gash(2008)建構之協力治理模型,建構本研究分析模型。 研究發現,大二結社區營造在協力治理獲得成果的因素為「社區組織與專業組織發展高度信任之協力夥伴關係並積極投入各項計畫以確保組織穩定運作」、「社區領導精英具高度使命感、行動力及構築願景帶動社區居民發揮主體性」、「社區文化資本具體培育文化公民權並啟動各項行動」、「組成各類志工強化組織人力核心承載並有效轉化社區公共議題」、「創新及持續各項社區活動以累積社區實作經驗及社區學習」、「宜蘭縣政府及主要專業組織對社區營造以遍地開花模式推動」等,逐步翻轉社區內部組織結構、建立信任理解、培養參與活力。 其經驗及推動成果足以提供其他鄉村型社區參考,且已有許多社區及政府單位造訪汲取相關社造內涵,值得作為代表性個案研究。
83

社會企業經營模式與成長策略之個案分析:以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為例 / A Case Study on the Business Model and Growth Strategy of Social Enterprise.

鄧尹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企業有理想與現實兩面,如同手心和手背般無法切割。當社會企業找到想解決的社會問題(手心)後,也必須找到可以持續運作的商業模式(手背),包含獲利的來源、形式、比例等,才能夠支撐手心那面理想。日前社會上仍有許多社會企業是靠著各方金援或政府的補助款苦撐存活,其中能夠自給自足,甚至達到持續獲利目標的社會企業並不多。根據本研究發現,陷入此等營運困難的社會企業往往是過於著重解決「社會」問題,而忽略「企業」管理之重要性。 目前台灣有近六萬人領有視障手冊,其中有近五成從事按摩業。在台灣,失去視力就代表失能的刻板印象,讓許多視障者多元的天份被埋沒,因此本研究選定以協助弱勢就業之社會企業為研究標的。如同一般企業,社會企業在營運各階段時期也需要「策略」的轉換,初期著重釐清自己的價值定位,以及後續的市場測試、品牌經營、商品與服務的精進及各方社會資源的鏈結等,致力於降低交易成本進而解決交易問題,使得消費者願意選擇該公司的產品或服務。 為了檢視社會企業營運模式可能的運用或學術研究價值,本研究採用Osterwalder & Pigneur等人所提出的商業模式圖,作為對研究個案的分析工具,進而利用邱志聖(2005)的策略行銷分析4C探討黑暗對話和各價值交換對象之間的關係,以及交換對象彼此之間的關係。並據以探討此一個案的營運成果及評價。本研究結論有幾點結果歸納如下: 1. 企業從草創期步入成長期之關鍵策略,必須破除顧客對於公司的不信任,此時社會企業經營者如何連結不同的社會資源,及善用社會資本以創造服務機會,進而影響顧客對於產品或服務的信任程度,以降低買者道德危機成本(C3)為策略運用重點。 2. 建立信任關係是獲得及持續累積社會資本的關鍵,尤其是可見的社會績效及認同的願景,有助於強化外界對於社會企業的信任,更可結合經營者或創業家的個人吸引力,有效建立與累積社會企業的社會資本。 3. 社會企業經營者可經由其社會網絡獲取創業資源,幫助掌握創業契機;而社會資本可以做為其重要的資源稟賦,長期社會資本的發展有賴共享願景所建立之關係,並幫助創造社會企業二次成長動能。 4. 社會企業應建立危機處理能力與回應機制,避免辛苦建立的商譽、品牌及社會資本,因一時關係的處理不當而付諸流水。 關鍵字: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社會資本
84

社會資本、動員的資訊網絡、與風險投資 / Social capital, mobilized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risk investment

邱偉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爬梳數篇台灣本土的風險投資參與的社會學相關研究,試圖讓前人質性研究的結果與現有的量化資料產生對話,並釐清社會資本、投資人所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與風險投資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著眼於風險投資人獲取投資資訊的方式,以此探討投資人的異質性和社會限制,並利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五期三次(2007)的資料區辨出十六種投資人所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在這些資訊管道類型背後所欲反映的,是投資人「資訊-知識」的社會能力。本研究認為,投資人所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較其一般性質的社會資本能量更能解釋其風險投資行為。   本研究控制了幾個重要的社會人口與經濟地位變項,同時也對投資人的風險承受程度進行控制之後,再分別進行:(1)以社會資本解釋風險投資行為;(2)以社會資本解釋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3)對社會資本加以控制,並以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解釋風險投資行為。結果發現,原本社會資本對於風險投資行為有顯著影響,但在模型中加入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之後,社會資本的效果就不再顯著,且這幾種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表現了突出且顯著的解釋力。而部份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可以被社會資本所解釋。此結論驗證了投資人所動員的資訊管道類型在解釋上較貼近風險投資行為的想法。
85

採集式社群初探-奇摩家族成員之參與、期待、連結與認同

戴美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描繪出一種新的虛擬社群樣貌一採集式社群。相對於過去特定主題、長時間觀察描述以及小範圍的研究,本研究選擇了全國流量最大的網域雅虎奇摩中綜合式的的主題討論群--奇摩家族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以自身七年的重度參與經驗出發,由Komito所提出的採集社會特質社群提供啟發,納入Weliman的社會網絡分析以及Granovetter的弱連結理論,認為一般線上討論區所形成的虛擬社群,應該是具有採集社會特性的一參與度低、期待不高、人際連結弱而認同感低,但又處於人人平等的社會之中。 研究結果發現,奇摩家族成員的參與度雖低但期待屬中高程度,人際連結弱但認同感中上,同時,參與歷史越久,社會平等感、參與度以及認同感亦隨之愈高,但期待與人際關係強度並不隨參與歷史長短而有所差別。調查結果亦顯示成員流動性高,但回答自己曾離開社群╱家族的人並不多。這樣的結果可能顯示,虛擬社群成員所謂的認同感與一般組織認同所定義的並不相同,也許繼續留在家族之中,雖然參與度很低,但仍是認同這個團體的。另外,研究結果亦呈現眾多「普通」與「無意見」的情形,除了這是個針對一般虛擬社群一般成員所進行的一般調查所可能導致的情形外,台灣人特性的文化脈絡,以及本研究的採集式社群定義方式都值得再加以討論。
86

十年経験者研修報告 (V.十年経験者研修報告)

中野, 和之, NAKANO, Kazuyuki 30 November 2006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87

21世紀的音樂與社會運動:從樂生到太陽花 / Music and Social Mov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from Preserving Losheng Sanatorium to the Sunflower Movement

鄭閔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分析共有三大部分,首先以政黨論替作為分水嶺,分為 2000 年至 2008 年、2008 年至 2012 年以後兩大塊,整理出 21 世紀臺灣政治、經濟的社會 概況。並且也將本研究的兩塊主體——社會運動以及音樂場景,將這兩塊的概況 再獨立出來做整理,描繪出音樂政治化的機會結構。第二部分則是 12 個運動現 場的以及其中的音樂活動整理,第三部分是音樂文本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21 世紀在全球化、中國崛起、以及臺灣政府經濟政策失靈等 因素影響下,新一代年輕人所面對的是國家債務、勞動條件惡化、青年貧困、少 子女化、以及供養父母的壓力變大等困境。於是在民怨不斷地積累下,公民社會 網絡崛起,有效地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興起,參與的年輕 人也越來越多。另外,數位音樂的流通與興起,除了給予獨立音樂發展養分以 外,加上社群網絡,這也讓社運歌曲的流通更為容易。轉載歌曲連結成為一種比 文章更方便的表態方式。相較於過去音樂流通管道的侷限,現在創作、上網、分 享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或許也提供了音樂人想要藉由創作來聲援運動的動 力,也成為一種音樂與社運接合的機會結構。 本研究也用 John Street 分析議題性音樂會時的三個切入點:正當性、組織以 及現場展演,來做音樂文本以外的討論。結果發現,音樂與政治的接合過程確實 並非自然而然,而是有許多因素折衝其中,不管是音樂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或 是音樂產業提供的參與政治的機會結構,以及現場的展演形式,都會有所影響。 最後檢視社會運動中的音樂文本,大致歸納出三種文本類型:一、既有的歌 曲被改編與挪用 二、受運動感召的創作 三、替運動創作的歌曲且為運動所用。 藉由整理出 2005 年後臺灣社運場景中的音樂文本,不只有數量眾多,也發現音 樂種類的多樣化,或許可視為音樂文化與社運文化近十年間相互深化後的結果。 然而音樂文本大多時候還是受到社運的限制,如訴求、路線的影響,喪失了一定 的自主性,僅有少數能抽離社運脈絡,作為一個抗議主體。期望能藉由本研究進 一步思考,音樂作為一個美學主體,怎樣的介入形式才會是最合適的。
88

科技保險時代社交媒體對保險業影響之探究 /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 Insurtech Age

鄒文娜, Zou, Wenn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字化浪潮的驅動,日益成熟的社交媒體革命,使消費者行為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企業從行銷方式、人力資源、客戶服務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變革。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在提升企業品牌、降低公司成本、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加銷售業績、促進新產品的提升這些方面大有益處,但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風險。因此,保險公司運用社交媒體提供的平臺和大數據分析,开启了一種新型的保險模式。很多保險公司由於其大膽創新和善用社群網絡,在此領域很快成為了佼佼者。 本文通過對 5 家在社交媒體積極拓展的保險公司進行分析(美國前進保險公司、 美國USAA保險公司、美國安泰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藍桔子保險公司)進行研究,研究各保險公司在社交媒體運用方面的優勢和問題,試圖在大數據廣泛應用、科技金融不斷創新的互聯網時代,對保險公司在以社交媒體為媒介的經營模式進行梳理和歸納,并根據總結之要素,尋求其在台灣和中國大陸市場的應用模式,給出合理建議。
89

台湾社区営造における「社区共識」の形成に関する事例的研究 ‐特に宗教の影響に対処するリーダーの役割に注目して‐

佐々木, 孝子 24 September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19323号 / 農博第2144号 / 新制||農||1036(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H28||N4951(農学部図書室) / 32325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地域環境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星野 敏, 教授 川島 茂人, 教授 秋津 元輝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90

Habermas 論社會化與溝通行動:對 Mead,Durkheim 及 Parsons 的詮釋

柯勝文, KE,SHE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德國社會學理論家 Jurgen Habermas在其「溝通行動理論」一書中,檢視西方社 會的理化過程,發現在現代社會中,因為系統力量的不當膨賬而導致生活世界之溝通 脈絡受操縱媒介控制,因而扭曲了語意的面貌,並且產生「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病態 現象。他認為要扭轉此一病態發展,唯有寄望於溝通行動的開展。 本篇論文主要將針對 Habermas 在「溝通行動理論」下卷中,對 Mead 、Durkheim 、 Parsons 等人的討論進行再詮釋,試圖由其中了解生活世界與系統之關係、溝通理性 理性與功能主意理性之區別。並且討論溝通行動之三方面:社會化、社會整合及文化 再製,藉以了解溝通行動之動態過程,最後建構-由個人(自我)到社會的分析架構 以明瞭 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的貢獻及其限制。

Page generated in 0.02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