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黒毛和種牛肥育における水田由来の自給飼料資源の活用に関する研究北川, 貴志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農学) / 乙第13246号 / 論農博第2871号 / 新制||農||1070(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H31||N5170(農学部図書室) / (主査)教授 松井 徹, 教授 久米 新一, 教授 廣岡 博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12 |
戦前期タイ米経済の発展と構造―タイ米の「品質」をめぐる一考察― /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hai Rice Economy before WWII: A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Thai Rice宮田, 敏之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乙第13548号 / 論地博第31号 / 新制||地||123(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文化・地域環境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玉田 芳史, 教授 小泉 順子, 教授 竹田 晋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13 |
論毛澤東的敵我區分思想(1912~1949)—從卡爾‧施米特的觀察角度出發楊時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分析毛澤東的敵我區分思想為核心,採取文獻分析法,藉由施米特對於敵我區分的主張,重新視察毛澤東思想的轉變,並討論敵我區分思想對於毛澤東後續政治實踐的潛在影響。在革命鬥爭之中,毛澤東貼近現實處境進行思考,動盪的狀態使他構成一種動態的方法論運用,而敵我區分正是在此基礎上被提出、進而深化。敵我區分思想讓毛澤東掌握到動員群眾的現實要素,且透過戰爭與政治的辯證思考,將鬥爭提升到永不止歇的境界。在這脈絡下他釋放出青年時期思想潛在的集體價值,並在敵我區分思想的影響之下,進一步形成獨特的民主概念及對自由主義的批判。本文即針對「敵我區分」在過去毛澤東的政治實踐中的生成與發展作探討,這是個值得今天人們一再深思的重要課題。
|
14 |
日治時期台灣倉儲與米出口運輸體系之探討吳子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首先開闢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定期航路,加強台日兩地之連繫,隨後推動台灣之交通建設,其中最要者即為興建縱貫鐵路與基隆、高雄兩港,鐵路南北兩端均緊連港口,構成殖民地商品進出口運輸的基本雛型。1916年,基隆、高雄兩港的倉庫完工,總督府以公辦民營之方式成立台灣倉庫株式會社,並以倉庫營業為主,運送及碼頭裝卸為輔,嘗試建立一個從火車站倉庫-鐵路運輸-港口倉庫-船舶裝載能一貫作業的體系。日後,此體系發揮現代化交通建設-鐵路與港口的效能,振興台灣出口貿易,從而確立倉庫在鐵路與港口、火車與輪船之間,扮演中間運轉的樞紐地位。
台灣倉庫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唯一的倉儲業,營業項目包括運送及碼頭裝卸,因此立即招致運送業之反彈。為此,總督府亟思改革運送業之弊病。為解決倉儲業兼營運送及碼頭裝卸適格與否問題,1924年起,總督府選派台灣倉庫株式會社擔任台灣運輸業組合之組合長,開啟倉儲業領導運送業的模式,並加強整頓運送業,促使運送業漸朝服務業發展,保障貨主權益,貨物得以物暢其流。台灣倉庫株式會社並藉此機會,成為海上貨物保險的最大代理商。
台灣倉庫株式會社創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糖業出口景氣繁榮之際,糖廠為重要股東,既擔任董監事又是實際使用者。1926年蓬萊米開拓日本市場成功,台灣出口貿易出現米糖並茂的榮景。台灣倉庫株式會社藉此良機致力於蓬萊米運送的發展,另一方面,米穀倉庫的適時興建,分擔蓬萊米倉儲工作,竟形成倉儲業與運送業競爭卻與米穀倉庫合作的奇特現象。
1939年,總督府實施出口米專賣制度,買收並獨占原由壟斷台灣米出口之三井物產等四大米商的經營權。倉庫轉為稻米產地收購據點,總督府為順利將台灣米輸送往日本,成立管理米輸送組合,並由台灣倉庫株式會社出任組合長,指揮協調稻米出口運輸作業。三井物產等四大米商,由總督府以迂迴維護的手段,轉而使其代理台灣米出口海上貨物保險,依然控制台灣米出口海上貨物保險代理市場。
|
15 |
工業電腦產業組織變革策略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 /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strateg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bout 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IPC) industry – case study on company A張俊欽, Chang, Chun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工業電腦產業投入發展已歷三十五年,在這個產品特性少量多樣、客製化比率高、品質穩定度要高、產品生命週期要常、符合不同的使用環境要求下穩定運作,使得工業電腦產業競爭相對低,也容易讓處在相對穩定環境、看似經營容易的產業參與者,喪失追求高度成長的企圖心,或是忽略可能的市場機會與威脅。
組織變革是個古老的議題,組織要不斷透過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取得成長與回饋,所以組織必須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加以調整。本文透過書籍、文獻、報告等理論研讀後,說明組織變革的重要性,以及為提高變革的成功率,不同研究結果所建議的變革策略與執行方式。然後藉由個案分析法,從產業環境、波特五力分析、至個案公司如何由產品事業部組織變革為阿米巴經營組織,最後透過財務分析比較與個案公司高階主管訪談方式,以確認個案公司之組織變革與績效表現之關係。從研究發現:組織希望成長,每三至四年一定要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組織變革,而且是要讓組織成員有感的變革,才能讓組織績效有所表現。
|
16 |
女性體重管理麥米片之上市計畫 / The launch plan of female weight management cereal賴佩芸, Lai, Pegg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7 |
商業計劃:韓國米酒在台灣新市場的發展 / Business plan: new market development for Korean rice wine in Taiwan金民惠, KIM, Minhy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Bon Ju (本酒) is a company which imports Korean traditional fermented rice wine called Makgeolli to distributors and wholesales in Taiwan. The business plan based on Bon Ju’s experience will target mainly Korean customers in Taiwan that miss the flavor of Korea, as well as Taiwanese who are accustomed to Korean flavor such as the ones employed in Korean companies or the ones that have traveled and spent some time in Korea. Taiwanese rice wine market is monopolized by Taiwan Tobacco and Liquor Corpor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other types of wine in Taiwan’s market are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the major wine production countries. However, the idea it to position Bon Ju (本酒) with an unique flavor and differential middle price. Our sales projections for the first year are $9,144,000. We are seeking an operating line of $394,000 to finance our first year growth. Our initial investment from co-owners is $210,000 to meet working capital requirements. Bon Ju’s financial statements have demonstrated continuous increases in sales, operating profit and net income growth ratios from year 1 to year 3. Regarding to this business plan, Bon Ju (本酒) will seek for opportunities to acquaint foreigners with Korean culture.
|
18 |
日治時期農業統制下的臺灣米穀政策研究(1933~1945) / The research of Taiwan's rice policy in the agricultural control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1933~1945張志明, Chang, Chih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33年(昭和8年)日本因全球經濟大蕭條引發「昭和農業恐慌」,加上帝國內部米穀供應嚴重過剩,米價大幅滑落,促使日本政府加強米榖方面的各項統制措施。本文試圖由1933年開始至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日本政府為因應米穀供應過剩或者不足所採取的各項統制措施,及其對殖民地臺灣所產生的影響。日本政府實施之米穀統制政策,對臺灣米穀生產造成影響者,如1933年實施的「米穀統制法」、1936年的「米穀自治管理法」、1939年於臺灣內部實施的「臺灣米穀移出管理令」、1942年7月1日施行的「食糧管理法臺灣施行令」、1943年底的「臺灣食糧管理令」、還有1944年年中推行的「米穀增產及供出獎勵相關特別措施」等。由這些米穀統制法令及措施,可以了解日本的臺灣總督府用盡一切方法,就是為了使其最重要的民生主食「稻米」的生產及供應,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臺灣,作為日本殖民帝國下的一員,為配合帝國整體米穀供需穩定,對於「看天吃飯」的米穀生產,悲願地追求其自足目標。臺灣蓬萊米生產的擴大與臺日米價間的互動,連帶影響臺灣糖價及其他農作物的生產,並可藉此了解日本與臺灣之間,因稻米生產而衍生出的統制生產架構。 / In 1933, the world economic recession (the Great Depression) caused the imperial Japan into the so called 「Showa Agricultural Panic」 and made the imperial internal rice supply overwhelmingly surplus. Those made the price of rice in Japan at that time fallen considerably, prompting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rice control policies.This article, from 1933 to 1945, tries to explain the impacts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various rice control policies which responded to the rice oversupply or insufficient upon the colonial Taiwan. The rice control policies Japa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made great influence upon Taiwan's rice production, such as in 1933, the enactment of the "Rice Control Law" ; in 1936, the enactment of the " Rice Self-management Law " ; in 1939, only in Taiwan enacted, the" Taiwan Rice Shipment Administration Order " ; in July 1 1942," The Staple Food Control Act's Taiwan Enforcement Order ” ; the end of 1943, “ Taiwan's Staple Food Control Administration Order ”; and promulgated in mid-1944 “Special Measures on Enhancing Rice Production and Awarding Shipment ",etc.Through those rice control laws and measur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Japanese rulers exhausted to mak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aple food "rice",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self-sufficiency ".Taiwan, as one part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had to cooperate with the whole Empire’s rice supply and demand as stable as possible. Regarding the rice production which depends on the weather, Taiwan like Japan vows to pursue the goal of “self-sufficiency” with the earnest wish. The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of the Taiwan Formosan rice (Penglai ric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rice prices between the Taiwan and Japan influenced the Taiwan's sugar pri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other crops. Therefore,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trol production structure caused by the rice production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
19 |
烏克蘭的國家發展路線抉擇 / The Future of Ukraine邱亭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烏克蘭與俄羅斯皆源於基輔羅斯,彼此交錯了300年,近年來烏克蘭成為歐盟的長期策略目標之一,自2009年歐盟啟動了東部夥伴計畫,嘗試將東歐包含烏克蘭在內的6個國家都網羅至歐盟。烏克蘭的地理位置與資源優越讓歐俄兩方極欲拉攏,俄羅斯總統普京試圖將烏克蘭政府拉回歐亞聯盟,在這拉扯間,就此爆發了烏克蘭危機。危機延續接著克里米亞脫烏入俄及烏東反叛軍與政府軍的對立。
烏克蘭內部的分裂導致危機一發不可收拾,烏克蘭東西兩邊的文化、歷史、宗教、語言都有嚴重的差距,烏東地區深受俄羅斯影響,烏西地區則是嚮往著歐美西方,國內的民族問題、政治貪腐及經濟低迷不振等,都是烏克蘭當前國家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烏克蘭的未來並非完全掌握在烏克蘭人民手中,而是深受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大國影響,此次烏克蘭克里米亞事件及烏東動亂,徹底地將問題浮上檯面。總結烏克蘭國家未來發展路線深受三個因素影響,首要是過去俄烏因素,其次是外部俄、美、歐關係,第三是烏克蘭內部發展路線之爭。
|
20 |
民進黨政府(2000-2008)產業政策分析:以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為例 / Taiwa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program for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dustrial policy analysis under DPP administration (2000-2008)陳彥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討論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在民進黨政府之下的表現。在民進黨政府執政的八年內,部分民眾認為民進黨表現的不夠好,不符合民眾對新政府的期待。在過去國民黨政府時代,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為,被學者歸納為發展型國家模式。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變遷,全球化時代來臨,對於東亞國家來說,發展型國家的發展模式必須做一轉變,讓國家發展更彈性、更多元,才使得發展能更順利,如同Linda Weiss所言之治理式互賴,透過正式與非正式制度之連結,國家運用其政策制訂的過程及網絡,與社會上之行動者互動,兼採社會意見,規劃出發展路徑,以達到政策之目的。從民進黨政府時期所執行的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來看,政府在協助奈米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做得不錯,包括建立起產業界與國家的溝通管道、奈米商品上市、奈米技術相關推廣教育等等相關政策。而成功的原因,其推論可能是奈米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政府無法複製過去台灣及國外的發展經驗,便在許多政策制定過程中,與企業討論,制定符合企業需求的政策,讓企業決定發展軌道,政府給予資源支持。因此,在產業發展上,民進黨政府和過去台灣發展的歷程不同,已漸漸脫離發展型國家理論之下對國家作為的設定,逐漸轉向國家與社會密切互動的模式,為治理式互賴理論所討論的情形。
|
Page generated in 0.02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