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資本移動性與貶值效果--固定匯率下的理性預期模型葉惠青, YE, HUI-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及與有關文獻的異同。第二章則建立一個固定匯
率制度下資本不完全移動的充分均衡總體經濟模型,在理性預期假設下,匯率變動對
國內的衡擊取決於二項因素:(1)對變動程度的預測。(2)預期變動的持續性。
吾人並將此結論與傳統的結論作一比較。第三章則將第二章資本不完全移動的假設改
成資本完全移動。在此假設下,本國利率決定於國際水準且BP曲線是IS與LM曲線的線
性組合。吾人以同樣的分析方法將結果與第二章作一比較。第四章則為結論。
|
2 |
存貨與銷貨及盈餘關聯性之研究 / The association of sales and earning with inventory林麗貞, Lin, Phylli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存貨在企業營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企業產銷過程中,存貨成為一項無可避免的投資,存貨管理之良窳不同,可能為企業創造利潤,亦可能造成企業營運狀況之惡化。此外,不同的產業或公司基於營運環境之差異,可能適用不同的存貨模型,所以存貨的經濟模型可作為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指引。因此,由於存貨管理對企業經營之影響重大,以及希冀分析台灣上市公司存貨生產模型的適用情況是引發本研究的動機。
主要探討的研究問題是台上市公司存貨生產循環所適用的存貨經濟模型,細分成為下列兩個研究問題:
利用個別公司季資料,測試是否生產平穩模型為存貨決策的主要解釋。並且藉由探討當季的存貨揭露與銷貨、盈餘間之關係,分析台灣上市公司所適用的存貨經濟模型為何。
仿效會計資訊內涵(information content study)的研究方法,並且採用混合式(pooling)的研究設計。針對上市公司,蒐集民國74年第一季至84年第二季間季報資料。比較生產變異數及銷貨變異數,探討生產平穩模型是否為存貨政策的主要解釋。繼而,採用複迴歸及Wilcoxon Rank Test測試,檢驗未預期存貨資訊對銷貨、盈餘、毛利率的預測能力,進而推論台灣上市公司的存貨經濟模型。
經由實證結果,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直接測試法的結果
生產平穩模型可能發生於某些公司,但不是存貨決策的唯一解釋,預防缺貨可能是另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
(二)Wilcoxon Rank Test測試的結果
在銷貨的部份可以看出生產平穩模型及導期模型的影響。
(三)間接測試法的結果-迴歸分析
1.未刪除極端值的結果
未預期總存貨在預期次一季、次二季的銷貨具顯著正向關係,即與生產平穩模型相一致。至於盈餘、毛利率,則未得到同樣的結果。
2.刪除極端值後的結果
未預期總存貨對未來銷貨、盈餘的預測具顯著的正向關係,其結果與生產平穩模型一致。
未預期存貨組成要素對銷貨的預測,於在製品反應出導期模型的影響;對盈餘的預測,於製成品反應出缺貨模型的影響。
|
3 |
關稅政策與我國產業發展之關係潘聖潔, PAN, SHENG-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約二萬餘字,全文共分四章,其主要內容可摘要說明如次:
開發中國家工業化發展初期,往往採取關稅與非關稅措施,而關稅的課征具有財政收
入及保護本國產業等目的,且因稽征容易,故為工業化早期,最常採行之保護政策。
台灣資源貧乏,市場規模狹小,關稅保護政策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故本文乃針對
以下幾項問題,加以探究。
壹、探討關稅政策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貳、分析關稅之有效保護率。
參、探討關稅對整體經濟之影響。
肆、關稅政策應如何配合貿易自由化的實施。
至於本文架構,除第一章為緒論外,第二章介紹台灣產業發展過程與關稅結構之嬗遞
,並估算產業的有效保護率,第三章說明目前關稅實務的幾個重要問題,並以計量經
濟模型分析關稅政策的變動對整體經濟之影響,第四章則為結論與建議。
|
4 |
隨機模型下的最適外匯市場干預關小華, Guan, Xiao-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隨機模型(stochastic
model)下,最適干預政策的選擇問題。此一問題最旱由Poole在一有七O年的文章中
提出,但他所考慮的僅是封閉經濟下,最適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其後學者們乃陸續
以其文為藍本,君入供給面,考慮理性預期與資本移動等因素,並將模型擴充為開放
經濟模型。
因此本文擬分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是文獻的探討,將介紹隨機模型下有關理論的演進
。
第二部分, 較具代表性的模型,比較在不同的干預政策下,其結困的差異。
第三部分,分析不同目標函數下,最適干預政策間的衝突性,並兼論單一目標與多目
標函數對模型結論的影響。
最後一章則是結論。
|
5 |
理性的預期和總體經濟模型之探討─台灣之實證分析包佈訓, Bao, Bu-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前言。第二節:研究的目的與動機。第三節:本文結構。
第二章:對先前文獻的介紹與評述。第一節:理性預期與自然失業率的關係。第二節
:在近代文獻上–理性預斯的總體模型介紹。第三節:對各種有關模型的評述。
第三章:在理性預期下,總體計量經濟模型的研究。第一節:傳統總體計量經濟方法
的困難。第二節:縮寫式的理性預期模型。第三節:鄒至莊教授的計量經濟模型。第
四節:在理性預期下,經濟政策的評估與最適計劃的爭論。
第四章:在理性預期下,台灣總體經濟模型的設立:第一節:模型的架構與假定。第
二節:估計的方法。第三節:估計的結果與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全文共分為五立,共約三萬五千字左右,利用理性預期的假設,印證台灣總體模型,
是否只有非預期的貨幣或財政變數才能影響實質經濟變數。
|
6 |
組織現象之探討──搭便車行為、雇傭關係與資訊結構 / Three Theses on Organization Economics:Free Rider,Employer- Emplo- yee Relationship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沈榮欽, Shen, Rong-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市場經濟的文獻早已汗牛充棟,相較之下,組織經濟是一個較受
到忽視與待開發的領域。本文以三個模型來探討經濟組織的形成及組織與
市場的差異。在第一個模型中,我們承續Olson(1965)、Alchian and
Dem- sets(1972)和Kandel and Lazear(1992)的理論,說明在聯合生產中
,不同機制克服搭便車行為的效果,我們比教了三種理想型的機制:市場
(價格機能)、道德(同儕壓力)和層級組織,藉以說明組織的利益。在
第二個模型中,吾人藉由一個賽局模型比較了不同生產方式對形成雇傭關
係的影響,說明在單期和多期模型中,自營生產和聯合生產對雇傭關係的形成有何不同的影響。在第三個模型中我們探討了組織與市場究竟有何「本質」上的差異。首先吾人定義兩種不同的系統:集中的與分散的資訊系統。前者係以Simon (1967)的階層分解原則來定義經濟組織的資訊特色,後者則較接近無組織或是「市場」經濟體系。然後我們藉由模型的比較表明組織與市場在資訊上的差異。吾人的模型可視為對Hayek(1945)、Coase(1937)以及Sah and Stiglitz(1986)關於組織與市場結論的補充與註解。我們並將結論的一個引申與Lawrence and Lorsch(1967)關於組織與環境關係的結論加以比較:在我們的模型中,Lawrence andLorsch(1967)的結論只是環境景氣平均數大於零的一個特例。不過這仍是一個有待進一步驗證的結論。
|
7 |
技術移轉與動態貿易理論周志峰, ZHOU,ZH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經濟學者長期使用比較利益或規模經濟模型討論貿易問題,決定貿易型態及貿易
利得,但是卻忽略了某些命題的動態本質,例如技術進步在長期下會改變比較利益,
以及貿易政策及經濟成長的關係(Grossman & Helpman1988),此乃近年來動態貿易理
論逐漸為人重視的原因,應用最適動態模型來處理這些新問題,較能了解其動員態調
整過程,本文的動機便是利用跨期性動態模型探討技術進步,在長期對經常帳,資本
累積的沖擊效果,是否能獲得與靜態貿易理論不同的內涵,及結論。
利用最適動態模型來分析經常帳及資本累積理論,根據其時間的界定可分為三類 (1)
兩期模型(Two-Period Model)(2) 跨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3) 無
限期模型(Infinite-horizon Model),此三類模型對此主題之研究是非常混亂旦不完
整,不同的模型會有不同的結論,本文所採用的模型乃第 (3)種,其主要依據為Abel
& Blanchard(1983) 的單部門投資與儲蓄模型延伸為一個可以涵蓋兩部門的小型開放
經濟模型,試建立一個無限期動態化的兩部門小型開放國家的模型,本模型的特點在
於利用一個收益函數r(p,k,Q)取代了Abel & Blanchard的單部門生產函數f(k),代表
一般化的兩部門生產架構來探討資本累積和經常帳的動態調整,利用及所沒有探討的
特性 (Dixit & Norman 1980),我們可以探討文獻上所探討及所沒有探討的,有關技
術進步對資本存量及經常帳的影 。
|
8 |
學習行為與軟體交易策略之比較:個體心智能力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戴中擎, Tai, Chung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應電子化交易興起而進行的一系列人機互動研究顯示, 縱使人類會透過學習而改善其表現, 電腦化的交易程式獲利能力還是遠勝於真人交易者之表現。本研究遂以遺傳規劃演算法作為學習型交易者之代表, 與一系列電腦化交易策略相競爭, 以探討學習的功效及其限制。
本研究採用離散型雙方喊價機制, 摒除了計算能力所造成之決策時間差異所會帶來的影響, 亦排除掉人類情緒、預期、相關知識不足等可能因子, 在計算能力對等的情況下, 單純地來評估學習與理性設計策略的結果。並且首次嘗試將影響學習至鉅的智商因子帶入模型之中,
實驗結果顯示學習具有相當的能力, 即使是在對環境缺乏認識的情況下, 隨著時間的經過其表現最終可凌駕理性設計的策略之上, 然而學習所需的時間是學習型交易者的一大弱點。同時, 本研究也顯示對於以遺傳規劃建構的學習型交易者而言, 其虛擬智商的參數愈高, 學習的效果也愈佳。此研究因此可作為未來在代理人基經濟學模型中, 更深入地探討智商水準不同所造成之行為差異的基礎。 / The study of a series of human-agent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computerized trading tournaments in double auction markets has exhibited a general superiority of computerized trading strategies over learning agents. The in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motivates the study of learning versus designed trading agents in this research. We therefore initiat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capability of learning GP agents and rationally-designed trading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with the cost of time, eventually learning agents can beat all other trading strateg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notion of intelligenc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on learning ability. We utilize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GP trader as the proxy variable of IQ which
is a measure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intelligence can perform better than those with lower intelligence, which manifests its importance discovered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9 |
風險基礎資本,情境分析及動態模擬破產預測模型之比較 / Regulatory Solvency Prediction: Risk-Based Capital, Scenario analysis and Stochastic Simulation宋瑞琳, Sung, Ju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險公司清償能力一直是保險監理的重心,在所有現行的制度中風險基礎資本是最重要的,但此項制度仍有其缺點,因此其他動態分析模型被許多學者所提出,如涉險值及情境分析。雖然這些動態分析模型被學者所偏好,但監理機關仍須對這些模型的精確程度加以了解,這也是本篇論文所要研究的目的。
基於此,本篇論文以模擬方式及經濟模型加以分析風險基礎資本、情境分析及涉險值等方法的破產預測的相對精確性。其中風險基礎資本完全採用現有NAIC的年報資料,情境分析及涉險值則採用我們所建立的模型,基於此也可以確認現有監理制度是否有缺失。
我們的結果發現風險基礎資本的預測能力很低,動態模型-情境分析及涉險值皆優於風險基礎資本,且在不同動態模型中涉險值的預測能力較好。因此可知被學者所偏好的動態分析模型應是未來保險監理的方向希望藉由本篇提供監理機關一個參考的依據。 / Solvency prediction of insurers has been the focus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Among the solvency regulation systems, risked-based capital (RBC) is the most important but RBC still has some drawbacks. Thus, the dynamic financial analyses-scenario analysis and Value at Risk have been developed to be the regulation tool. Although, the scholars prefer the dynamic financial analysis, the regulators still want to make sure the accuracy of dynamic financial analysis. That is the purpose of our paper.
Therefore, we use the simulation result and the econometric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RBC, scenario and Value at Risk (VaR). The RBC is from the annual statement and the scenario and VaR come from our simulation model.
Our result shows that the RBC has very low explanatory power, the dynamic financial analysis is better than RBC, and VaR outperform scenario analysis. Thus, we conclude that VaR is the way to go for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regulators.
|
Page generated in 0.01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