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
  • 25
  • Tagged with
  • 25
  • 25
  • 25
  • 25
  • 13
  • 12
  • 9
  • 9
  • 8
  • 8
  • 8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我國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之探討─兼論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影響

周佳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庇護性就業作為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多元選擇之一,這項就業服務在歐美國家施行了一世紀已久,目前尤其以心智障礙者為此服務的主要使用者,各國文獻均對於推動庇護性就業的利弊有所探討,但究竟應淘汰或保留庇護性就業措施,至今仍未有一致共識,而基於不同的原則精神與哲學觀點,歐洲與美國在庇護性就業服務上也發展出相異的經驗軌跡。我國對於庇護性就業服務的概念,早期多停留在社福組織與身障者之間的服務關係,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通過之後,才確立將庇護工場定位為一般營業場所,也是身心障礙者的正式就業場所,存有勞資關係。同時,職業輔導評量服務也成為身心障礙者是否能擁有庇護性就業員工資格以進入庇護工場的重要機制,代表在身權法通過以後,職業輔導評量在庇護性就業職場的運用上,也有相當程度的責任加重。 有鑒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在我國正處於發展變動之際,本研究期待以歐美國家的發展經驗作為我國參考,並針對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運作中的重要代表:雇主(庇護工場代表)、職業輔導評量人員(職評服務代表)以及主管機關(地方勞政代表)進行深入訪談研究,以三者觀點瞭解現階段我國庇護性就業及其相關服務現況、問題,以及未來挑戰。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通過對於庇護工場、職業輔導評量與地方勞政主管機關三方面都造成相當影響,研究發現如下: 1.庇護工場方面:(一)由民間機構辦理庇護工場立案的阻礙與困難,使服務單位在申辦過程中遭受不少挫折。(二)生產與營利導向衝擊服務使命,更鮮明地強化了勞方與資方的對立關係。(三)對庇護性就業者的就業能力篩選,使庇護工場逐漸傾向提高服務對象的職能要求。 2.職業輔導評量方面:(一)職業輔導評量成為進/出庇護性就業職場的重要服務機制,若身心障礙者若就業能力上已不適任原職場,經職評結果認定後,職場可免除其資遣義務。(二)職業輔導評量與庇護性就業職場的互信關係仍需加強。職評人員有時會遭受庇護性就業服務方的質疑,原因多半出在不信任職評服務的專業判斷,也認為職評報告可受人為影響刻意操控。 3.地方主管機關方面:(一)身權法的施行也讓地方勞政機機主動投入更多公共資源設立庇護性就業職場,並更積極研擬未來的相關配套措施。(二)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庇護性就業職場在管理經營技能與資源的導入。
12

身心障礙特考三等人員任職與升遷發展之研究 / The employment and promotion of grade three civil servants qualified in the civil service special examinations for the disabled

張琮昀, Chang, Tsung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心障礙特考係我國考試制度下獨有的設計,象徵政府對於身心障礙人員就業保障的重視,主動開啟另一道窗口,讓身心障礙人員得以透過國家考試方式進入公部門。因此經由身心障礙特考及格的人員,其在公務部門適應及發展情形,是值得加以深入研究的。本研究以Stone & Colella提出之組織對待身心障礙者就業因素之模型為主軸,從身心障礙人員本身、組織與法律環境、同事分為三種方向,設計出訪談問題。在研究方法上以深度訪談法,探究十名身心障礙特考人員的意見想法,了解他們在公部門任職與升遷時面臨的問題與現象。 研究結果發現,現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實施,幫助政府更積極進用身障人員,身心障礙特考人員在政府機關受到的照護固然完整,但工作表現上仍會受到自身障礙因素侷限。身心障礙人員的日常工作態度更是決定升遷的關鍵,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把自己提升與一般人一樣,進而獲得長官與同事的肯定,這對身障人員而言,無疑形成一種挑戰。 冀望藉由本研究的呈現,能提供政府有關單位政策改革之建議,讓我國身心障礙特種考試發展更臻完整,成為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學習之標竿。 / The Civil Service Special Examination for the Disabled is a unique design of examination system. It not only shows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on prot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people, but also provides a way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to enter the public sector by national examina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ose who enter public sector by the special exam.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used the model of Stone & Colella which theorizes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ow an organization treats the disabled employees. Based on the model, the author designed questions regarding employment and promotion for the disabled civil servants and conducted 10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Protection Law for the Disabled makes the government more proactive to hire disabled people. The rights of the disabled civil servants have been taken good care of, but their promotion may still be influenced by their disabilities. However, their attitude toward work is the key to their promotions. They must work harder and do more to get themselves a raise, and they have to work like most normal people to impress their bosses, which no doubt is a challenge for them. Within this study, we would like to provide advices to the government and make the related policy more effective, allowing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learn from it.
13

失落的一角-特殊教育中的原住民族 / A missing piece — Aboriginals in special education

柯美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者以特殊教育中的原住民族學生為作為研究主題,蒐集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各項調查資料、觀察記錄。藉由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與歷史發展脈絡、社經、教育體制及主流社會文化其影響情形。以全貌觀的態度來詮釋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研究者以原住民族為「主體」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與當下社會文化、教育體制的互動影響。 研究者結合原住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統計資料,由統計數字可以發現103學年度原住民學生國小階段至高中職階段,原住民學生在智能障礙及學習障礙所佔比例皆高於非原住民學生、花蓮地區原住民族智能障礙學生比例高於其他縣市。研究者根據問卷調查發現教師認為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父母照顧,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大於文化差異、思考邏輯不同。表示絕大部分教師看待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就如同一般低社經家庭身心障礙學生,並未對其族群文化背景做深入了解。 最後透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訪談過程,可以觀察到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其障礙等級與實際情況不符、家長認為特殊教育對生活實質幫助大於民族教育、教師缺乏「真正」的多元文化素養。主流文化社會建構原住民族弱勢族群形象、原住民族教育缺乏如特殊教育的全面性的完善規劃、忽視原住民族的特教學生、身心障礙鑑定制度的完善性以及特教教師的文化敏感度,皆為原住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所面臨的考驗。 關鍵詞:原住民族、原住民特殊教育、身心障礙學生、特殊需求學生。
14

身心障礙者自立支援法制之介紹 ──以日本障礙者總合支援法與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0條個人支持服務為中心 / Introduction of support scheme for independent living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Focusing on the Services and Suppor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Japan and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ights Protection Act of Taiwan

陳芃伃, Chen, P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心障礙者如同一般人,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權,但因其障礙使然,如要達到自立生活,時常需要藉助外界的協助。障礙者自立生活已逐漸成為障礙者社會促進的制度典範,在如此的前提下,支援障礙者的自立生活的自立支援措施,應為如何的設計,應為障礙者社會促進措施的研究要點所在。本文旨在從日本與台灣的學界及實定法中,探尋障礙者福利措施的典範移轉,以及從「自立」於社會保障法上及障礙者社會促進中的意義,剖析障礙者自立支援措施的應有樣貌,並進而藉此檢視及分析日本與台灣身心障礙者法制中具體的障礙者自立支援措施,提出本文的比較結論,期待能對我國的身心障礙者社會促進法制未來的改革,提供比較法上的參考。本文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用詞定義、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探討身心障礙法政策的典範移轉。本章將先針對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法制的典範移轉進行論述,再介紹身心障礙者的自立生活運動的國際脈絡,其理念、內容、發源及於亞洲的擴散。 第三章探討「自立」及「自立支援」於日本社會保障法脈絡中的意義。本章將從日本學說及實定法進行剖析,目的為將對於「自立」概念論述較深入的日本狀況,引為參考標的。 第四章為探討日本障礙者自立支援法及障礙者總合支援法之法制。從其發展脈絡,到具體的法制內容介紹,使讀者一窺日本對於障礙者支援法制之中心─障礙者總合支援法之樣貌,並對本文後續章節之我國與日本制度的比較進行鋪陳。 第五章為將先針對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與障礙者自立生活較有相關的個人支持服務進行介紹,再進行台日制度的比較分析。 第六章為本文結論,本文將於本章呼應本文研究動機及目的,提出結語。
15

以歷史制度論途徑探討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之發展:以台北市身心障礙組織為例 /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the case of the organizations for the disabled in Taipei

蘇厚有, Su, Hou Y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市身心障礙領域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之浮現,與鑲嵌在身心障礙福利改革脈絡中庇護工場之組織變遷有關。職此,本研究旨從歷史制度論觀點,結合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探討我國庇護工場、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相關政策立法之歷史變革,並研究行動者與身心障礙福利制度之間的交互作用如何形塑台北市非營利身心障礙就業組織制度場域—從庇護工場到現行庇護工場與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兩種制度並立的演進歷程,進而理解身心障礙領域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現況挑戰與未來發展圖像。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台北市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創建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外生動因包括,政府補助誘因、身心障礙就業相關法規與政策之瑕疵、沉痾的身心障礙者失業問題、外在財務資源的緊縮、日益盛行的社會企業概念;而內在動因則主要是組織為實踐其理念宗旨與招募合適的經營管理人才兩面向。其次,台北市身心障礙領域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成立的關鍵時刻為第三部門組織採納台北市勞動局於2011年所研擬之政策方案;此外,部分由庇護工場所轉型的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發生了路徑依賴現象。最後,未來台北市身心障礙領域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可發展網絡與協力夥伴關係,並有朝向「四重底線」、作為一般勞動市場而與庇護工場同時並存之發展趨勢。 / The emergence of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hereafter WISEs) for the disabled in Taipei is related to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s of sheltered workshops embedd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sability welfare reforms. Hence,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the approach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econdar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sheltered workshops and WISEs-related policies and legislation;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tors and the disability welfare institutions in induc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sheltered workshop only” system to one where sheltered workshops and WISEs coexist; and to further discuss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scenarios of WISEs for the disabled in Taipei. This study finds that firstly, the exogenous factors of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nclude: government’s policy incentives, the flaws of disability employment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persistent disabled unemployment issues, the tightening of external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enterprise. The ideals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agement experts in these organizations appear to be the endogenous factors. The critical juncture of establishing WISEs for the disabled in Taipei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SE policy by som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2011. Path dependence is observ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me sheltered workshops into WISEs. Finally, the prospects of WISEs for the disabled in Taipei are building resources network and the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procuring the “quadruple bottom line”, and coexisting with sheltered workshops simultaneously.
16

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 /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bout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陳怡君, Chen, 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領有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與肢體障礙身心障礙殘障手冊的高中身心障礙學生,共186人為研究對象,採用家庭功能量表、學校支持調查表、希望感量表、人際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再以台北縣、市立公私立高中普通班學生,做為參照,以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希望感與人際適應的關係,和一般學生是否不同。統計方法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統計、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高中身心障礙學生在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都有中上程度,其中,家庭功能與人際適應情形略低於高中一般學生,希望感則無明顯差異。 二、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有三組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 三、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與希望感對人際適應有預測力,其中以學校支持的「同學支持的有助性」為最主要的預測向度。而高中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與希望感預測人際適應的情形有差異。 /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bout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ubjects are 186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y, hearing impairment and physical disability coming from Taipei county and Taipei city in Taiwan. This study apply the Family Functioning Scale, School Support Investigation, Hope Scal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Scale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data. The collection of the data is interpreted with the use of factor analysis, cronbach alpha,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Findings are as such: 1.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re all above average on percie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personal adjustment. However, they show less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than their general peer classmates; besid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hope whether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disabilities or not. 2. There are thre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hope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bout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y. 3.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was able to be explained by percieved family functioning, school support and hope. Classmates’ suppo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ilitie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general peer classmates on predicting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17

身心障礙公務人員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研究 / A Study of Civil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Job Satisfaction

陳明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身心障礙公務人員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現況,以及工作滿足和離職傾向二者之間的相關程度,並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在其間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85年、88年、90年、92年、93年及94年身心障礙特考及格之現職公務人員為調查對象,共發放 58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36份,以 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實證結果,獲致以下幾點結論: 一、身心障礙特考及格人員具有中高度工作滿足感受,其中以對同事關係 滿足感最高,其次依序為工作環境、主管領導、工作本身、升遷發展及薪資福利。 二、身心障礙特考及格人員具有中度的離職傾向。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工作滿足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婚姻狀況對工作本身構面有顯著差異情形存在。 (二)不同年齡對升遷發展及同事關係構面有顯著差異情形存在。 (三)不同服務機關對薪資福利構面有顯著差異情形存在。 (四)不同障礙類別對升遷發展構面有顯著差異情形存在。 (五)不同障礙等級對薪資福利構面有顯著差異情形存在。 四、不同背景變項對離職傾向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婚姻狀況對離職念頭有顯著的差異情形存在。 (二)不同年齡對離職傾向各構面有顯著的差異情形存在。 (三)不同障礙等級對離職傾向各構面有顯著的差異情形存在。 五、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間具有負向相關。 關鍵字:身心障礙特種考試、公務人員、工作滿足、離職傾向
18

當社會服務成為一種事業: 以台灣大型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為例 / When social service becomes a business: case studies on non-profit disability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詹景喻, Chan, Chi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組織社會學的制度邏輯觀點,作為探究國內「障礙就業服務場域」變遷,以及其中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回應策略的理論基礎。首先,在場域層次的部分,本研究以職業重建服務系統的建構作為討論的主軸,依據次級資料與深度訪談的分析結果,將制度場域的變遷過程區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分別是:福利服務時期(1980-1995)、制度建構時期(1996-2005)、以及系統轉型時期(2006-2015)。其次,在組織層次的部分,則進一步透過回顧兩家個案對象的發展歷程,說明傳統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面對環境變化時,如何依據自身組織特質而提出相對應的行動策略。最後,本文亦試圖解釋的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社會企業」概念,是如何自該場域變遷的過程中浮現,其中的非營利組織又是如何實踐與認知所謂社會企業模式的轉型與發展策略。從而期待藉由上述的分析結果,提供國內身心障礙領域社會企業發展的初步觀察框架。 因此,本文在個案研究裡,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結合場域變遷過程的討論,指出兩家成立於不同時期的非營利組織,在投入就業服務的動機層面上,皆為回應身障者社群的社會參與需求,產業化的目標則在於爭取足夠的服務資源以利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然而近年來,隨著公部門引進的經營管理邏輯,以及其與就業服務績效之間的連結,都再一次強化了第三部門內部日益激烈的資源競逐關係。故為了維持組織的競爭優勢,「社會企業」的概念模式,繼而成為他們用以回應環境變遷的轉型策略與發展目標。從而,本文最後嘗試說明的是,一種伴隨組織回應行動而浮現的社會發展邏輯,以及其所可能帶來的預期之外的影響後果。
19

身心障礙機構之經營理念與高效能管理 / Organizations that serv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high-performance management

陳育雯, Chen, Yu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理解當前國內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的經營管理理念概況,並透過績效表現的不同,結合高效能組織的經營管理特徵,歸納出身障機構的高效能管理方向。而透過研究所發現的經營管理理念特徵,將可提供給政府、機構經理人、或其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關係人,作為組織經營之參考依據。同時也期望透過本研究之結果,指出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之經營成果,除關注服務品質以及受顧者需求之外,適當的投入經營管理能力與訓練,對於組織成效也會產生相當的效益。   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內政部所公布的「第七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之應受評機構名冊(2008年12月底資料),全國共256間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並以各機構或所屬基金會的董事長,以及機構的負責人如院長或主任為研究對象。問卷共計發放405份,回收數量為255份,皆為有效問卷;其中包含67位董事長,及178位主任或園長,而機構則是回收了203間,故本研究的問卷回收率整體為63%,而針對機構的問卷回收率則為79%   經由因素分析、信度考驗、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多變量變異數分析、T檢定、Pearson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首先發現目前國內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於其經營管理理念,大致呈現正面的反應;除「事業規劃與創新能力」程度需加強,以及尚無法「避免管理風格之斷層」外,大致都能符合高效能管理之特徵。另一方面,透過本研究也得知,機構管理者的年齡、性別與NPO工作年資,對於其經營管理理念特徵會存有差異;且針對機構本身,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的成立年數、員工與志工人數、募捐比例、或服務類型差異,也會對於其經營管理理念存在差異。   最後針對不同評鑑表現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在經營管理理念上也存有顯著差異,且評鑑表現越佳的組織,於內部管理或是面對外部環境的應變力,也會有較好的表現,其中又以「資源有限性」、「簡單人治」、「缺乏標準化」、「策略規劃型態」、與「操作環境變動性決策特徵」等管理特徵越顯差異,並能與高效能組織管理特徵相互配合,發現評鑑成績優良的機構,較具有高效能的經營管理特性。   故由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針對政府相關機構與評鑑委員,當前的評鑑指標較無涉及經營管理理念議題,但透過本研究得知,受評成績較佳的機構也同時有較佳的經營管理特徵,故兩者可相互配合;而於未來的評鑑設計建議可加入相關組織管理量測項目,以幫助受評組織了解自我於經營管理上的缺漏或可增強之處。 二、針對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的高階管理者,本研究實證結果得知評鑑結果與機構的類型、屬性、規模,皆不會與評鑑等級存有相關性,故說明規模化或是特定服務類型與屬性,並非獲得較高評鑑等級之關鍵;然評鑑的成績卻與經營管理理念息息相關,機構除關切受故者需求與自身品質外,有效的經營管理才能將服務更具效率的提供給社會大眾。 三、對於持續關心本議題的對象,首先對於NPO的專業發展來說,透機構的發展與成長,不僅是為遵循相關規則以滿足評鑑之要求,背後成功的因素,也包含導入有效的經營管理理念或系統,而促使更高的服務品質與達成目標的效率性;另一方面對於相關領域的教育者,除了提供機構專業服務的輔佐外,也需要提供經營管理層面的教育訓練或幫助,才可達到機構有效的成長與整體身障服務水平之提升
20

使用者導向之我國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成效評估 / A user-oriented measure for performance of web accessibility in Taiwan

黃甯婉, Huang, Ning 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身心障礙者資訊素養的提升,「網頁可及性」成為各國發展電子化政府服務必須關注的議題,政府對身心障礙者(Government to the Disabled, G2D)的服務在近年逐漸受到重視。由於不同類型身心障礙者的電子治理需求和網路使用方式互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參考WCAG 1.0,並參照各國在制訂無障礙網頁相關政策和推廣策略,以及國內近年來在身心障礙者保護政策等相關措施,於2002年6月訂定「無障礙網頁開發規範」,建立具體的無障礙網路推廣目標與策略,並自2003年6月展開「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推廣」。 本研究欲瞭解無障礙網路空間計畫對身心障礙者的使用影響,經由電子化政府評估和網站服務品質評估等文獻檢閱,結合Heeks (2006)電子化政府價值鏈模型與DeLone & McLean (2003)資訊系統成功模型,建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無障礙網路空間計畫成效評估因果模型,以行政院研考會2010年委託研究案「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與評估:G2A與G2D」為次級資料,驗證模型各構面間的因果關係暨群組分析。 研究結果證實本研究之無障礙網路空間計畫成效評估因果模型具相當程度的解釋力,同時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無障礙網路空間計畫未來發展暨後續研究之建議。整體而言,政府現階段應加強計畫行銷推廣,全面優化網站品質,以提升使用效益與滿意度,循序漸進地引導無障礙網路空間計畫長期影響的正向發展。 / In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system, Government to the Disabled (G2D) e-service and the issue of web accessibility have becoming gained much attention in man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1.0 (WCAG 1.0),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Commission (RDEC) has launched a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 Program to improve the web accessibility for disabled users in Taiwan since 2003. In the study, we propose a demand-side causal model consisting of web quality, program quality, and project impacts based on the e-government value chain model (Heeks, 2006) and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 (DeLone and McLean, 2003). The data analysis is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 collected in the program “Constructing and Evaluating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E-Governance Impacts on Association and Disabled”. Many causal assumptions in the model we propose are verifi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 Program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made. To promote benefit and satisfac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public trust as a long term objective, the government should emphasize more on marketing strategy and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web quality at this stage.

Page generated in 0.01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