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5
  • 2
  • Tagged with
  • 27
  • 27
  • 9
  • 6
  • 6
  • 6
  • 6
  • 6
  • 6
  • 6
  • 5
  • 5
  • 5
  • 5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金融業營業稅徵免政策之股市反應

蔡文浩, Tsai, Wen-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論在台灣或是世界各國,金融業之營業稅稅制皆是個饒富爭議的問題。就我國而論,在短短的七年之內(民國八十八年至民國九十四年),對於金融業所採行的營業稅稅制就已歷經四次重大更動。與國外不同的是,我國之金融業營業稅稅制實富含經濟政策之目的性,亦即我國一方面以減免稅款等稅式支出方式,冀求提昇金融業之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亦以稅款撥充金融重建基金及強制提列壞帳等方式,期能達成金融改革之成效。此等措施使得我國之金融業營業稅稅制,有著與他國不同之特質,而本研究即以此特質為基點,觀察我國歷次稅制變動中所引發之股市反應,並進而探究該股市反應與金融監理政策間之關聯。 研究發現,稅負政策之更動的確會影響金融類股之股價,不過市場之反應方向似乎與稅負效果之預期結果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可能係因我國金融業營業稅政策所具有之特質使然。以營業稅徵免為手段之金融監理政策主要可區分為兩方面,即金融重建基金之建立(此關係2%續徵部分之營業稅稅款),以及強制打銷或提列呆帳之規定(此關係3%免徵部分之營業稅稅款)。研究顯示,此兩者的確對於市場產生了不等之影響。就前者而言,稅款之續徵提昇了體質不良之金融機構日後獲得救援的機會,使得市場對於稅款之續徵採取了正面評價之態度;而後者則迫使銀行承認其以往所低估之壞帳,並將其呈現予投資大眾知曉,此將使得市場對之採取負面之評價。由於同時存在此兩股方向相異之力量,故市場對於營業稅稅制改變之反應方向將變得極具不確定性。即使在稅負增加之政策演變事件中,市場亦可能考量金融重建基金在未來所可能產生之保障,而未必呈現負面之評價;而在稅負減少之政策演變事件中,市場亦可能因洞悉銀行以往所進行之盈餘操縱,而給予負面之評價。
12

台北市軍眷眷村重建之研究

夏傳宇, Xia, Zhua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次談台北市眷村重建的意義,最後 說明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由於眷村重建乃淢家國宅政策重要之一環,方興而未艾 ,所以未來發展是討論的重點。 第二章 台北市眷村之形成發展與現況,本章主要就調查之事實及一般文獻探討眷 村的形成與發展,居住環境與文化形態,以及眷村的組織與管理。 第三章 當前眷村重建之政策體系與行政運作,本章首要探討眷村重建的基本政策 與次級規劃,其次研究重建機關之運作與功能,以及現階段眷村重建工作的實況。 第四章 軍眷住宅政策之理論與發展評估,本章主要就目前政策與卅年來軍眷住宅 政策之發展作一評估,並就律地位提出研究。 第五章 利益、溝通與眷戶意願,本章主要就眷村政策所形成的利益溝通參與,態 度意見與利益團體之形成等現象作分析與歸納。 第六章 結論,本章主要就眷村政策與行政工作所產生的障礙作一分析並提出解決 辦法,最後討論本論文研究之結果與建議事項。 #2810425 #2810425
13

我國問題金融機構退場處理規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 A Study of the legal issues of exit of faill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aiwan

施仁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回顧我國對於問題金融機構之處理經驗,自一九八○年代之第十信用合作社及多家信託投資公司倒閉事件、一九九○年代信用合作社及中小型銀行倒閉、二○○○年代起由金融重建基金介入處理四十八家經營不善金融機構,及至近日主管機關對台東企銀、花蓮企銀、中華銀行、中聯信託、亞洲信託及寶華銀行所進行之接管及標售,已累積豐富的實務處理經驗,而法制架構亦因經驗的累積而逐步建立。惟在歷次問題金融機構之處理過程中,法制上似仍存有若干不明確、有爭議或有待解決之問題,且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已經退場,未來有發生金融機構經營不善情形,將回歸存款保險條例及銀行法清理程序處理。則我國目前實務運作模式是否合理,相關法令制度是否已臻完備,均有加以探討之必要。 為使經營不善之金融機構平和順利退出市場,以消弭金融風暴於無形,政府除陸續修正銀行法增訂問題金融機構之處理規定外,並於九十年七月公布施行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及於九十四年六月修正通過本條例,以擴大基金財源,提高基金運作效能。此外,為強化中央存款保險公司風險控管機制及履行保險責任能力,以加速處理問題金融機構,已於九十六年一月公布施行存款保險條例修正案。同時,為使主管機關於金融機構財務、業務惡化時,得以及早介入干預,並建立以資本適足率為指標之財務標準,主管機關已著手修正銀行法建置立即糾正措施。因此我國對於問題金融機構之相關退場處理機制已漸次完備,惟其中仍涉及相關法律上疑義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本論文以我國目前處理問題金融機構退場之主要法律規範,即銀行法、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及存款保險條例之退場處理規範為基礎,先從制度面說明各項制度之運作方式及處理流程,再進一步分析其中所涉及之相關法律面之疑義,及實務運作所引發之問題。以近距離之觀察結果,對目前法制上及實務運作上之盲點加以檢討剖析,以供日後修法及制度設計之參考。
14

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問題之研究-以南投縣和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王馨敏, Wang, Si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的相關應變措施,發現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使用簡易教室及設備的相關議題,研究九二一大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過程的問題,俾供震災學校環境重建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以南投及臺中兩縣國民中小學震災學校校長、主任、教師及學生為研究對象,一共抽取125所震災學校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898人,南投縣597人,臺中縣305人);另外,選擇2所震災學校以訪談校長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自編調查問卷、訪問表和照相機(幻燈片)等三種。在統計分析上,主要採用次數和百分比、卡方考驗以及Cochran Q考驗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震災學校環境重建應變措施 (一)震災學校人員在簡易教室搭建完成之前,最希望在原校未受損建物內復課,其次是學校的空地上。 (二)震災學校在賑災初期面臨較嚴重的前幾個問題為「復課場所問題」、「衛生飲食問題」、「毀損校舍拆除問題」以及「應急經費不足」。 (三)震災學校人員認為最適宜在賑災初期作震災學校資源整合工作的單位為各縣市教育局。 二、簡易教室及設備的相關議題 (一)震災學校人員對於簡易教室的外觀、空間大小、照明設備、屋頂排水效果以及防震效果大致持滿意看法;對於簡易教室的通風效果、隔音效果、隔熱效果、無障礙設施以及防竊效果大致持不滿意的看法;而對於簡易教室的教學設備、自然採光效果、飲用水設備、簡易廁所環境以及防雨效果蠻多的人持滿意看法,但也有不少人不滿意,看法不一致。 (二)半數以上的全毀學校認為簡易教室數量不足,而半數以上的部分(棟)毀損學校則認為簡易教室數量足夠。 (三)最希望簡易教室中能增加電腦教室。 (四)震災學校人員認為最適宜的簡易教室發包方式是委由民間單位發包施工。 三、震災學校環境重建工作 (一)幾乎全部的震災學校都已經成立校園重建規畫小組。 (二)震災學校校園重建規畫小組組成成員的優先性依序為建築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認養單位人員、社區人士(含家長)、土木工程師、學者專家、水電技師、教育行政人員、學生。 (三)震災學校環境重建應該由震災學校人員主導。 (四)震災學校理想的完工時程為「兩年以內」,而實際上也預估能夠在「兩年以內」完工。 (五)震災學校環境重建過程中遇到較嚴重的前幾個困難為「重建經費不足」、「重建程序複雜」、「相關法令繁瑣影響重建時效」。 (六)震災學校人員比較強調的規畫理念依序為「規畫人性化生活休憩空間」、「設置現代化科技資訊設備」以及「建構教/學中心的學校空間」。 (七)學校、縣府以及民間單位三方合作的校園重建規畫流程受到肯定。 研究者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一)成立專責機構負責震災學校環境的重建;(二)提升震災學校賑災及重建效率;(三)適度提升簡易教室各項設施品質;(四)適度考量震災學校減併問題。 二、對震災學校的建議:(一)主動因應震災初期面臨的問題;(二)選擇適當的簡易教室搭建地點;(三)用心解決簡易教室使用問題;(四)校園重建應整體規畫逐步推動;(五)震災學校空間規畫應考量學校未來發展;(六)創新之餘不忘學校文化的傳承;(七)重建過程的校園品質與安全維護。 三、對認養單位的建議:「賑災是一時的」但「學校是永久的」,認養單位除了提供必要協助之外,宜讓震災學校有更多的參與,甚至由震災學校人員主導整個校園重建的歷程。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物質資源的被剝奪是否會對孩子的學習成就造成影響;(二)臺灣學校建築地震史的分析整理;(三)震災學校與認養單位之間合作模式和流程的探討與比較;(四)學校空間應該如何規畫設計才能符合學校未來發展的需求;(五)探討學校建築地區文化的重塑歷程。
15

震災重建與政府財政 /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nd Public Finance

呂雅萍, Yapin L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於民國88年9月21日在南投集集發生規模7.3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約有2,471人死亡,11,305人受傷,有形財物損失估計約3,412億元(107億美元),是台灣自民國48年以來損失最嚴重的大地震。 由於巨災帶來整個社會嚴重的傷亡損失,政府於災後投入大量的資金救助災民,並協助地方政府、人民、企業、產業災後重建。政府提供各項救助政策即部分甚至完全承擔了私部門的風險。本研究分析結果認為,一、政府救助為提供災民與地方政府資金復原重建,不可或缺,巨災發生個人多無能力承受巨額損失,且政府不介入解決恐會衍生出更多社會問題,因此政府應於災後救助災民;二、政府救助程度應如何?政府高額救助往往基於政治考量,但事實上政府並不需要均等補助災民,也不宜高額補助,因為私經濟存在內生機制;三、未來政府救助對象必須針對低所得者或真正在震災中遭受損失者,避免補貼高所得者與自願風險承擔者;四、政府救助必須重視支出的效率與公平,政府救助往往造成個人或地方決策行為的無效率,因此政府在救助政策上必須配合其他措施矯正此無效率,並注重各災害之間的公平;五、私經濟保險機制的配合,鼓勵私人參加保險,或以強制方式投保,以增加地震險或其他保險的投保率,可以減少巨災發生損失、並減少政府救助的財政負擔;六、其他措施配合,政府的職責在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生活環境的風險,唯有真正落實災害防治、災害損失減輕措施(如災區禁建、強制搬遷、建築物耐震度檢測、災區通報系統、立即緊急醫療救援等)才能減少損失金額,政府財政負擔才能減輕,而非僅靠災後政府救助。 中央震災重建的經費負擔多少?由於我國此次震災為政府遷台後損失最嚴重的災害,巨災對財政的衝擊我國仍缺乏經驗,必須參照國外經驗。由於各國救助程度不同,因此財政負擔也各異。以日本阪神大地震為參考對象,根據本研究第四章的試算,整體震災經費需求數約3,906億~6,908億台幣,考慮政府移緩濟急的額度,各年度中央政府須籌措150億至480億。震災後究應增稅或舉債?根據日本經驗,震災發生政府以舉債為主,但是日本龐大債務的負擔以及稅收減少迫使日本政府於1997年度增加消費稅至5%;美國加州1989年震災經驗顯示,短期增稅為震災中州政府主要且立即的籌款方法。 就效率面之,臨時財源籌措以發行公債方式為宜,可避免大量增稅所引起的超額損失。李嘉圖定理成立,公債發行具中立性,因此公債發行與租稅課征無異。大部分的經濟學家仍懷疑李嘉圖定理的存在,因為公債發行會讓一般人民產生公債幻覺──公共財會比較便宜,原因是公債發行可以轉嫁下一代負擔,因此公債發行並不同於增稅。如果李嘉圖定理不成立,我國發行公債仍可使個人效用提高。因此理論上,對於震災重建支出可以公債發行方式籌措。實務上,以我國目前修正後的公共債務法規定,政府上有舉債空間;且目前政府赤字並不須過於憂慮,因此舉債籌措巨額臨時財政需要可行。但未來年度仍須增稅,增稅在政治上有其困難,事實上可由健全稅制做起。 政府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工程建設,藉助民間力量分攤政府財政負擔,各國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證明由私部門生產公共財是可行的。我國災後重建工程多不具自償性,本研究建議採用英國DBFO模式,計劃設計、建造、融資、營運階段皆引進民間效率。DBFO模式可引進民間效率又同時達到公共目標,最重要的是公共工程重建不能因雙方無法達成協商而使計劃中斷,因為DBFO模式鼓勵產業競爭,當契約中止時,官方單位有經營介入權,並積極尋找其他業者加入經營。民間業者參與公共建設分攤政府財政負擔,建議政府應:一、採用「契約模式」,避免因契約協商浪費過久的時間;二、除了保證興建以及用地取得,不必給予民間業者過多保證;三、確保公共利益、公共目標的達成;四、鼓勵相關競爭產業發展。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震災中政府的風險承擔角色……………………………6 第一節 九二一震災損失與政府救助政策………………………8 第二節 震災損失應由社會一起承擔或由私人承擔……………13 第三節 社會承擔私人損失的方式………………………………15 第四節 政府承擔的救助措施與效果分析………………………18 第五節 政府政策選擇……………………………………………28 第六節 本章小結…………………………………………………29 第三章 重建財源──比較美日經驗…………………………..32 第一節 日本阪神大地震…………………………………………32 第二節 美國加州大地震…………………………………………48 第三節 本章小結………………………………………………57 第四章 重建概算………………………………………………..61 第五章 重建財源籌措…………………………………………..74 第一節 臨時巨額支出之財源籌措方式…………………………76 第二節 公債與增稅之理論分析…………………………………77 第三節 增稅與舉債的可行性分析………………………………8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03 第六章 以民間參與方式從事災後重建……………………….106 第一節 民間參與災後重建可行性分析……………………….106 第二節 案例研究──DBFO道路計劃………………………….110 第三節 本章小結……………………………………………….124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26 參考文獻……………………………………………………………133
16

重見(建)隱形另類: 艾里森的 <<隱形人>> 研究 / Re-vision of the Invisible Other: A Reading of Ralph Ellison's Invisible Man

王淑華, Wang, Sh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深受雙重文化的陶養,艾里森在美國黑白文學典範所樹立的成就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儘管毀譽參半,其文學創作著實超越了種族的藩籬,潛藏深厚的意蘊。藉由《隱形人》主人翁探尋身分的書寫,艾里森不僅微觀的牽引出非裔美人的血淚傷痕史,更宏觀的突顯出人我之間謬誤的漠視及人類面對宇宙真實和虛幻的迷惘。本文藉西方二元思維排擠異己的探究,揭櫫西方論述及權力共謀運作如何使黑人主體性、文化、及文學傳統遭受肢解及消音,並期以重新省視及建構宿遭扭曲和存而不論的黑人主體性及傳統。本論文概分五章。首章梗概艾里森之生平、理念及創作技巧,並略述各章脈絡。次章探討西方歧視性論述及霸權交相運作如何箝制剝奪黑人的主體性。第三章描述黑人尷尬的雙重身分和闕離中心的主體,並探究恢復黑人主體的可能性。第四章提出重建黑人文化、文學傳統和反制的策略試圖鬆動主流文化。末章則檢視美國黑白種族相生相剋的關係,並嚐試以艾里森提倡的多元並置無限生機的理念去摸索出美國黑白種族之間生息與共的出路。 / Deeply inculcated by double cultural heritages, Ellison's literary status and achievement are beyond question. Though both attacked and applauded, his artistic works impregnated with profundity move beyond the racial boundary. His Invisible Man both microscopically touches on the sorrowful black history and macroscopically lays bare mankind's invisibil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obscurity between reality and appearance in the cosmo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binary system with complicity of power and discourse which excludes the denigrated Other, this thesis aims to depict how black subjectivity and black cultural and literary tradition are dismembered and silenced. It attempts to re-see and reconstruct the distorted black subjectivity and literary tradition put in bracket.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Ellison' sbiographical background, his ideas, and literary technique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black subject form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discourse and power. Chapter three expounds the dilemma of black double-consciousness and black decentered identity by partially borrowing the concept of differences of postmodern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Chapter four poses 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tradition and its subversive strategies. The final chapter examines the symbiotic and intensified relation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and seeks to find a way out by Ellison's integrationist advocation of multiple possibilities.
17

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

廖婉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瓦歷斯‧諾幹的文本具有強烈的去殖民企圖,而後殖民理論最重要的工程便在於解構與重構,故本文從四個面向探討瓦歷斯‧諾幹:一、如何辨識主體?二、如何進行解構?三、解構之後如何重新建構?四、回歸文學的價值與意義,探討瓦歷斯‧諾幹文本的美學展演與文學觀。 由於歷史、政治等長期以來對原住民的污名化與邊緣化,使得原住民的主體模糊難辨;八0年代,隨著台灣社會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訴求,原住民內部也有了反思主體與調整認同的空間,在原住民知識份子的帶領下,結合黨外運動的勢力,展開了一連串原住民復權運動,並帶起了一群原住民文學家,以筆響應原運,形成以控訴與悲情為基調的文學內涵。瓦歷斯‧諾幹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追尋自我、檢視認同,進而開創了他的文學生命。 做為原住民文學的一枝健筆,瓦歷斯首先用邊緣的觀點拆解了主流價值觀對於「文明」的過渡吹捧,呈現出後殖民台灣依然存在的內部殖民事實;他對於原住民社會悲情的部分多所著墨,並企圖以此引起廣泛的注意與共鳴。再者,他用回歸與實踐的努力,挖掘族群故事與族群歷史,重新書寫族群記憶,並逆寫主流歷史。從激昂到凝練、從抵抗到建構、從漢式思維到泰雅祖靈,瓦歷斯的文本逐漸醞釀出漢人無法模擬的特殊調性;他在文類的多方面嘗試與題材上有意的延展,也呈現出他以文學為志業的態度。然而他以後殖民觀點建構出來的原住民文學觀,對照其文本則出現有待填補的空隙。就文學價值而言,瓦歷斯以祖靈無所不在的凝視惕勵自己,他的文本已脫離早期以筆響應原運的附屬地位,不但成功開展出自己的生命,並建構出台灣文壇上別具特色且無法忽略的文學樣貌。
18

當社會服務成為一種事業: 以台灣大型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為例 / When social service becomes a business: case studies on non-profit disability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詹景喻, Chan, Chi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組織社會學的制度邏輯觀點,作為探究國內「障礙就業服務場域」變遷,以及其中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回應策略的理論基礎。首先,在場域層次的部分,本研究以職業重建服務系統的建構作為討論的主軸,依據次級資料與深度訪談的分析結果,將制度場域的變遷過程區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分別是:福利服務時期(1980-1995)、制度建構時期(1996-2005)、以及系統轉型時期(2006-2015)。其次,在組織層次的部分,則進一步透過回顧兩家個案對象的發展歷程,說明傳統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面對環境變化時,如何依據自身組織特質而提出相對應的行動策略。最後,本文亦試圖解釋的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社會企業」概念,是如何自該場域變遷的過程中浮現,其中的非營利組織又是如何實踐與認知所謂社會企業模式的轉型與發展策略。從而期待藉由上述的分析結果,提供國內身心障礙領域社會企業發展的初步觀察框架。 因此,本文在個案研究裡,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結合場域變遷過程的討論,指出兩家成立於不同時期的非營利組織,在投入就業服務的動機層面上,皆為回應身障者社群的社會參與需求,產業化的目標則在於爭取足夠的服務資源以利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然而近年來,隨著公部門引進的經營管理邏輯,以及其與就業服務績效之間的連結,都再一次強化了第三部門內部日益激烈的資源競逐關係。故為了維持組織的競爭優勢,「社會企業」的概念模式,繼而成為他們用以回應環境變遷的轉型策略與發展目標。從而,本文最後嘗試說明的是,一種伴隨組織回應行動而浮現的社會發展邏輯,以及其所可能帶來的預期之外的影響後果。
19

土地徵收中有關生存權補償之研究 / A study of compensation for land expropriation in the right to live

賴伯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生存權亦有稱之為生活權者,為國民有權利要求國家保障其得以過著合乎最低限度人性尊嚴的生活;國家亦應積極地為各項措施,以主動保障人民得過著文化的、合乎人性尊嚴的最低限度生活。   向來之土地徵收補償係在填補被徵收人財產上的損失;惟近年來,更有加上生存權之概念者,認為土地徵收補償之範圍應及於生存權補償,使被徵收人或其他權利關係人能回復至被徵收前之生活狀態。故本文乃試圖以生存權來分析土地徵收補償的課題,並以人性尊嚴保護原則及憲法生存權保障之意義為理論基礎,從我國損失補償體系出發,得出土地徵收補償之原則應以完全補償為宜;完全補償之內容,即包括了生存權補償。生存權補償為損失補償,非社會補償,應以現物補償為主,金錢補償為輔;它的內容包括狹義生活補償、少數殘存者補償、離職者補償及生活重建措施等。生活重建措施是生存權補償項目中之最重要者與成敗之關鍵,它包括了拆遷戶安置、土地建物重新取得之斡旋、職業介紹、指導或訓練、低利融資、公營住宅入居之斡旋等。   生存權補償對國家財政將造成重大之負擔,故宜限縮其適用對象,以被徵收人或其他權利關係人中之低收入戶者為限。此些人本來即為憲法生存權保障之對象,國家在平日尚須本於其職責而給予弱勢者生存權保障;則在土地徵收之特別犠牲場合,因而造成剝奪或限制其權利時,依「舉輕以明重」之法理,更應給予生存權補償始為至理。至於請求之方式,得以特別犠牲理論、憲法生存權保障及憲法最高性之人性尊嚴保護原則為請求。而身為正義最後一道防線之行政法院法官,則不應拘泥於補償法定原則,尚可依據大法官解釋或憲法原理原則等,以法官造法之方式來裁判,期填補現行人民權利保障之缺口。   本文從土地徵收補償傳統概念的財產權保障出發,經由完全補償導出生存權補償,而要具體落實生存權補償之生活重建措施,其所包括之職業介紹、指導或訓練等,實質內涵即為憲法上的工作權。質言之,本文從財產權導出生存權再導出工作權,從而土地徵收補償之立論基礎,乃要兼顧生活、工作及財產等三者;故憲法第15條乃構成以生存權為核心之人民基本權利保障之最重要條款,工作權保障及財產權保障均在達成生存權保障之目的,這是從生存權之面向論述土地徵收補償所得之反饋與結論,可用以重新詮釋我國憲法第15條。
20

基於多視角幾何萃取精確影像對應之研究 / Accurate image matching based on multiple view geometry

謝明龍, Hsieh, Ming 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諸多學者專家致力於從多視角影像獲取精確的點雲資訊,並藉由點雲資訊進行三維模型重建等研究,然而透過多視角影像求取三維資訊的精確度仍然有待提升,其中萃取影像對應與重建三維資訊方法,是多視角影像重建三維資訊的關鍵核心,決定點雲資訊的形成方式與成效。 本論文中,我們提出了一套新的方法,由多視角影像之間的幾何關係出發,萃取多視角影像對應與重建三維點,可以有效地改善對應點與三維點的精確度。首先,在萃取多視角影像對應的部份,我們以相互支持轉換、動態高斯濾波法與綜合性相似度評估函數,改善補綴面為基礎的比對方法,提高相似度測量值的辨識力與可信度,可從多視角影像中獲得精確的對應點。其次,在重建三維點的部份,我們使用K均值分群演算法與線性內插法發掘潛在的三維點,讓求出的三維點更貼近三維空間真實物體表面,能在多視角影像中獲得更精確的三維點。 實驗結果顯示,採用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進行改善後,在對應點精確度的提升上有很好的成效,所獲得的點雲資訊存在數萬個精確的三維點,而且僅有少數的離群點。 / Recently, many researchers pay attentions in obtaining accurate point cloud data from multi-view images and use these data in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However, this accuracy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Among these researches, the methods in extracting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as well as computing the 3D point information are the most critical ones. These methods practically affect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point cloud data and the 3D models so constructed. In this thesis, we propose new approaches, based on multi-view geometry,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orresponding points and 3D points. Mutual support transformation, dynamic Gaussian filtering, and similarity evaluation function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patch-based matching methods in multi-view image correspondence. Using these mechanisms, the discrimination 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imilarity function and, hence,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ed corresponding points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We also used K-mean algorithms and linear interpolations to find the better 3D point candidates. The 3D point so computed will be much closer to the surface of the actual 3D object. Thus, this mechanism will produce highly accurate 3D point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our mechanism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orresponding points as well as the 3D point cloud data. We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ccurate point cloud data that contains tens of thousands 3D points, and, moreover, only has a few outli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