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38
  • 1335
  • 140
  • 103
  • 26
  • 24
  • 1
  • 1
  • Tagged with
  • 1627
  • 565
  • 475
  • 314
  • 293
  • 286
  • 240
  • 217
  • 216
  • 211
  • 210
  • 199
  • 199
  • 194
  • 19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21

從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監督制度論我國金融監理一元化相關法律問題

歐素華, Ou, Sue 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正邁進整併階段,而今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掌控監理權之際, 卻面臨金融政策制定權回歸財政部的爭議.究竟金融監理應走向一元化或多元化,方能因應金控公司的多角化經營糢式,將是本論文所要討論之重點
122

衍生性金融交易爭議之類型分析與因應建議

楊佳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上,從事金融交易所須面對的風險類型,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作業風險與法律風險。此種分類方式雖可詳細說明從事衍生性金融交易所可能涉及之風險問題,但實際上要利用此分類來辨別爭議事件之發生原因實不容易。理由在於,各類風險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有相互影響甚至放大之關係,此亦加深了我們去瞭解事件核心問題之難度。本文的研究目的,便在於希望能利用另一種更清楚焦距的分類方式,歸納出爭議事件所彰顯的關鍵問題,藉此觀察最需被注意之部份,並進一步檢視國際金融組織所提出之建議報告是否能被合理適用於防止爭議事件之發生。
123

我國問題金融機構退場處理規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 A Study of the legal issues of exit of faill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aiwan

施仁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回顧我國對於問題金融機構之處理經驗,自一九八○年代之第十信用合作社及多家信託投資公司倒閉事件、一九九○年代信用合作社及中小型銀行倒閉、二○○○年代起由金融重建基金介入處理四十八家經營不善金融機構,及至近日主管機關對台東企銀、花蓮企銀、中華銀行、中聯信託、亞洲信託及寶華銀行所進行之接管及標售,已累積豐富的實務處理經驗,而法制架構亦因經驗的累積而逐步建立。惟在歷次問題金融機構之處理過程中,法制上似仍存有若干不明確、有爭議或有待解決之問題,且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已經退場,未來有發生金融機構經營不善情形,將回歸存款保險條例及銀行法清理程序處理。則我國目前實務運作模式是否合理,相關法令制度是否已臻完備,均有加以探討之必要。 為使經營不善之金融機構平和順利退出市場,以消弭金融風暴於無形,政府除陸續修正銀行法增訂問題金融機構之處理規定外,並於九十年七月公布施行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及於九十四年六月修正通過本條例,以擴大基金財源,提高基金運作效能。此外,為強化中央存款保險公司風險控管機制及履行保險責任能力,以加速處理問題金融機構,已於九十六年一月公布施行存款保險條例修正案。同時,為使主管機關於金融機構財務、業務惡化時,得以及早介入干預,並建立以資本適足率為指標之財務標準,主管機關已著手修正銀行法建置立即糾正措施。因此我國對於問題金融機構之相關退場處理機制已漸次完備,惟其中仍涉及相關法律上疑義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本論文以我國目前處理問題金融機構退場之主要法律規範,即銀行法、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及存款保險條例之退場處理規範為基礎,先從制度面說明各項制度之運作方式及處理流程,再進一步分析其中所涉及之相關法律面之疑義,及實務運作所引發之問題。以近距離之觀察結果,對目前法制上及實務運作上之盲點加以檢討剖析,以供日後修法及制度設計之參考。
124

退休基金的管理與監督—以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局為例 / Pension fund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 the case of 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

謝美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退休基金的管理是基金經營成敗的重要基礎。以英國向來以其退休基金事業發展為自傲的國家,在麥斯威爾事件發生後,也不免對其退休金法令重新檢討,制訂退休金法(Pension Act),詳細規定退休金的管理與監督的各項原則。顯見退休基金管理與監督的複雜性與重要性。而根據一項針對全美80位退休基金的經理人所作的調查顯示,98%的人認為不良的運作程序對績效的達成形成一個負擔。另外,影響退休基金良好管理有三個重要因素:(1)個人的經驗與知識,(2)在資產組合中選擇與執行適當的資產配置,(3)對不同投資決策的風險與績效做有效的監督。因此,在退休基金的管理中,基金組織、基金的目標、以及管理與監督原則構成了退休基金經營的三個支柱 當退休金計畫推動的初期,多數人並不會在意退休基金的運作。但隨者人口老化、基金規模逐漸擴大,基金的提撥者開始希望基金的投資報酬率提高,並同時注意其安全性。過去許多退休基金的管理多僅著重於資產面之配置為分析基礎,較少從管理面及制度面討論。故本文援引國際勞工組織及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所建議的基金管理規範,以及一理想的退休基金管理組織及程序為作為退休基金管理的基準,說明其管理及監督的重要性。 根據ILO提出的公約與建議包括有:1。年金計畫的財務分擔或由雇主和勞工提撥,政府得加以補助,或以稅收為來源;2。提撥的成本由勞、資、政三方共同負擔;3。退休基金的管理應由公共當局監督或依照規定標準;4。由雇主與勞工聯合管理且必須定期的精算報告以監控長期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定。而世銀模式則建議:職業退休金計畫應包含準備金的要求、賦益權的規定、可攜式及資訊的揭露。強制性的企業年金應由精算師精算出提撥率,以確定提撥方式,將提撥金額納入一個基金裡,採私人競爭方式管理。世銀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退休基金管理的最大風險乃是混合了公共與私人管理,以及退休金給付由政治與市場機制決定。此外,世銀認為退休金制度的設計應隔絕政治因素對系統的干擾等。而不論是隨收隨付制或提存準備制的公共退休金制度,或企業退休金的確定提撥制或確定給付制,其提撥基金與管理基金的意涵相同,基金的管理皆須以善良管理為基礎。 有鑑於我國勞退新制的實施,勞工退休基金監理委員會草案仍在立法院多方爭議中,本文遂以近年亦實施改革方案之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局為例,以國際勞工組職及世銀的規範分析其基金管理與監督模式,發現其運作及組織的設立不僅符合國際規範,並處處顯示其以善良管理—忠誠義務為核心,以退休金提撥者與受益人為本的制度設計。以民營企業方式經營,但受政府有限度的監督及法律的約束。其明確的投資政策、良好的成本控制、公開透明的資訊與嚴謹的內部、外部監控制度,取得加拿大人民對其深度的信賴。據此,本文也對我國勞退新制下退休基金監理委員會之組織及運作作一分析,並提出若干建議,以為改進之處。
125

臨界點現象來預測金融危機復甦探討 / Using Critical Phenomena to Predict Financial Recoveries

林煒勝, Lin, Wei-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探討Didier所發展出的金融危機預測模型是否也能夠適用於預測復甦現象?如同先前許多研究所指出的,美國股市指數波動在崩盤以及復甦下呈現截然不同的現象。當在復甦時,指數成長緩慢,波動程度小。但是當蕭條時,指數波動程度大,並且快速。這些差異增加了使用同一種方法來預測金融復甦與危機的困難度。 /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an the crisis prediction model proposed by Didier Sornette still work on blooming. As previous studies pointed out that the U.S. stock market index fluctuated different when under the blooming stage and the recession stage. When Economic recovery, a change into the positive cycle, the stock market index rose slowly, the index change in the short term rate is small. When recession came, changes in stock market index fiercely. These differences make it hard to using the same way predict the economic recovery and collapse.
126

俄羅斯金融安全之研究 / A study of Russian financial security

許馨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伴隨著俄羅斯經濟實力的提升,俄羅斯金融體系持續茁壯,並推動俄羅斯國內對金融安全需求的迅速增長。俄羅斯金融體系受政治影響極深,中央銀行缺乏獨立性。2007 年次貸風暴對俄羅斯經濟傷害甚鉅,2008年7雷曼兄弟宣布倒閉後,總計10個月內盧布貶值幅度高達52.5%,從MSCI股價指數波動率(equity VIX index)觀察美國、俄羅斯、日本及歐洲,顯示俄羅斯股市波動率最高,以2007 年的136.7 及2008 年的432.7 居冠。在金磚四國中,俄羅斯短期資金的流動性較高,股市波動率也較高。俄羅斯金融體系不良貸款比率高,易發生金融傳染危機,不良貸款比率高出其他國家4 到8 倍。 在金磚四國中,俄羅斯短期資金的流動性較高,股市波動率也較高。總體而言俄羅斯金融體系近年愈為穩健,俄羅斯的金融存款機構信任度在2008年~2010年有明顯提高趨勢,但存款機構內不良貸款比率仍偏高,同時俄羅斯金融體系易受國際金融傳染危機影響俄羅斯金融體系不良貸款比率高,易發生金融傳染危機,若能降低目前俄羅斯金融存款機構的壞帳比例及呆帳率,則俄羅斯的金融安全會更加穩固。 /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upgrading of Russia's economic strength, Russia's financial system continued to thrive, the needs of financial security growth rapidly. Russia's financial system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power, and their central bank is lack of independence. Subprime crisis hurt the Russian economy hugely, in July 2008, after Lehman Brothers declared bankruptcy; ruble devalued 52.5% in 10 months. MSCI stock index volatility equity VIX index) for U.S., Russia, Japan and Europe, shows Russian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rate was 432.7 and also the highest of all. In the BRIC, Russia presented higher short-term liquidity, and the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Overall, Russia's financial system is more robust and stable in recent years, from 2008 to 2010, the depository trust in Russi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Russia's financial system is still vulnerable to the contag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127

從個人年金保險的消費行為探討企業年金中個人相對提撥 / A Study on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Annuity Insurance: Lessons for Employee's Contribution of Enterprise Annuity

陳貞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94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勞工退休金條例,是政府近年來對勞工退休規劃的重要施政政策,依據此條例規定,員工超過二百人以上的企業,多了企業年金保險的選項可供選擇。而依據第14條第三款規定,勞工得在其每月工資百分之六範圍內,自願另行提繳退休金。勞工自願提繳部份,得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稅總額中全數扣除。本研究開始之時適逢勞退新制實施之初,並無企業年金中個人相對提撥之實際資料,因此藉分析個人年金保險保戶之屬性及對年金保險消費型態之探討,推論企業年金中選擇自願提繳之個人因素,供各界參考。 本研究整理與回顧國內外相關之職業退休金制度,並探討OECD各國企業年金的運作方式,以及國內年金市場的結構與產品。在實証模型上,則利用線性迴歸模型(OLS),分析影響年金保險保額的原因,並利用間斷性機率模型Probit Model 探討影響傳統型年金保險或投資型年金保險的因素。 / The Labor Pension Act, one of the major policies for the labor retirement planning of the R.O.C. government, was officially put into practice on July 1st, 2005. Based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Act, companies with more than 200 employees will have the Annuity Insurance as alternative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14 -3 of the Act, a worker may voluntarily contribute per month, up to 6% of his/her monthly wages to his/her pension fund account. The full amount of the voluntary pension contribution made by a worker may be deducted from the worker's taxable income in the year concerne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analysis between the attributions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s of the employees joining in the policy of the Annuity Insurance, and then generalizes the factors why the workers choose the voluntary pension contribution policy. In this research, I would compare the pension policies us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ook into the ways that the OECD are running their Enterprise Annuity policies, and evaluate the various pension policies. By using the real diagnosis Model, I would use the OLS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over Annuity Insurance Insured value and then use the Probit Model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ver traditional Annuity Insurance and the Investment Annuity Insurance.
128

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於本國商業銀行之角色 / The Role of OBU in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陳禹彤, Chen,Yu-T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產業外移、投資需求不振,台灣銀行業近年來一直面臨資金放貸無門的窘境,而在銀行家數過多、不斷殺價爭食有限市場下,利差愈縮愈窄,獲利自然不易成長。因此銀行業近幾年來由企業金融轉向消費金融發展,一窩蜂搶做消金業務,更為雙卡風暴的發生埋下禍胎。 根據金管會統計,2006年本國銀行因受到雙卡衝擊而呈現稅前虧損高達新台幣74.2億元,創下史上次低水準,為金管會自1994年開始統計以來,除2002年〈虧損1045.86億元〉外,本國銀行再度出現虧損。由於雙卡壞帳暴增,侵蝕國內分行營收,而OBU及國外分行在政府大力推展策略下,國內外獲利此消彼漲,搖身一變成為各家銀行最受注目的資優生。因此這一兩年來台灣銀行業OBU及海外獲利比重超逾國內分行(DBU),這現象除反映金融業跟著客戶跑的不變道理外,亦突顯在本地市場過度競爭的困境短期難解的情況下,開發海外業務幾已成為各銀行高階主管眼中賺取盈餘的最佳管道。 放諸台灣產業外移及空洞化現象日深,台灣企業至大陸投資已是不可擋之趨勢。然在兩岸金融往來限制下,本國銀行業到現在還是無法登陸設立分行或子行,在與台商客戶無法直接進行業務往來下,只好透過OBU間接和台商客戶做生意,此為OBU獲利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 繼中國大陸於2006年12月15日頒布「大陸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後,已有首批外資銀行子行於2007年4月開幕,共計4家銀行106家子行分支機構〈上海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香港商東亞銀行〉,爭食大陸金融業零售市場(Retail Banking),對OBU經營大陸台商市場造成威脅。鑑於大陸台商業務規模不斷擴增,業已成為兩岸經濟成長極為重要的力量,我國政府應及早規劃如何將台商之資金與業務留在本國OBU往來。 總而言之,在兩岸政經問題沒有明朗化及金融協商尚未達成共識之前,雖然大陸台商在大陸公司的融資逐漸本地化,但基於政治考量,台商營運中心多仍設在大陸境外。若我國政府能在安全考量無虞下,迅速且有效率地繼續開放本國銀行OBU業務,甚至開放大陸台商回台上市機制,OBU才有可能成為台商資金的調度平台,而不至淪為政府空喊多年的口號。大陸台商融資市場不斷成長,台灣金融業與大陸台商客戶配合已久,不論財務與信用狀況、或操作模式均有一定程度之瞭解,儘管面對外商銀行及陸資銀行虎視眈眈的金融版圖爭奪戰,如能在政府政策開放與金融業界積極拓展OBU業務的相輔相成配合下,提供台商更多元化及便利之融資服務,並掌握風險之控管,方能使台商在全球布局上無後顧之憂,創造政府、銀行業與產業界的三贏榮景。
129

銀行業於雲端金融服務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Cloud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Bank.

蔡育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的應用發展與創新技科的迅速演進,早已經觸動傳統銀行產業的變革,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局面,其實就是一場現代科技與傳統金融業之間的大競賽,誰能跑得比較快,誰就能取得領先地位。 傳統的銀行產業已經無法招架滾滾而來的科技洪流,必須跟隨時代的脈絡與進步才能發展出創新思維與作法。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科技的發展確實能夠從客戶的角度慢慢削弱傳統金融服務業的供應鏈,所以銀行產業勢必要正視目前趨勢,與時俱進,否則,不斷精進的高科技變革將有可能會對傳統金融業帶來毀滅性的衝擊。 本論文主要研究的就是銀行業面對雲端科技對於消費性金融服務之影響,從眾多的文獻資料與研究報告中發現,雲端科技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另一方面,雲端科技所帶來的商機也將會是無止盡的。 「雲端」是一種新型態的科技,會慢慢地影響民眾的生活方式,因為高科技的進步會讓生活更加的便利與舒適,民眾只要透過任一行動終端裝置設備,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就能隨時隨地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捷性與驚喜感,這也將代表著無所不在的雲端服務已從冰冷的金融交易中擴散到日常生活中。 然而,雲端科技發展之速、影響之深,將為這世界帶來極大的改變,由於研究者本身服務於銀行產業,深深感受到科技創新帶給銀行業之衝擊與蛻變無遠弗屆,不僅改變了銀行本業之經營計畫、行銷策略、財務結構、系統開發、支付金流與服務品質,更引導銀行業發展出許多的創新金融服務與商品。 研究者從本研究一開始的文獻探討與論述,甚至於構思創新金融服務的發展與結論引導,在在顯示著面對雲端科技的發展,對於銀行業雖然造成了無比的衝擊,但是,也因應雲端運算的強大功能,伴隨而來的龐大市場商機,身為銀行業者必須立即把握這難得的機會,開疆闢土,當個先行者,搶建創新業務,發展新型資訊,以擴大市場占有率。 有鑑於此,研究者仍進一步探討面對雲端科技所衍生的安全問題顧慮,評估銀行業在開拓業務的情勢下,還需考慮哪些內外因素與限制。畢竟在雲端的時代中,消費者只要一台端末設備就可以蒐集與使用相當多的資訊,更快速地執行所有的業務與交易,然後慢慢將行銷與商品帶進遊戲化趨勢,好讓即時互動與驚喜趣味快速成為未來的行銷主流。 此外,銀行業長久以來所運作的各項金融服務、經營策略與營運模式,是否會帶來不一樣的轉變與影響,而這些轉變與影響又將會促使銀行業帶來何種變革刺激,或是引進哪些創新開拓的機會,這些都是值得深究探討的。 本研究論文是從銀行業的角度發展,去構思創新的金融服務計畫,於是,研究者提出了「雲端生活理財」以及「未來銀行」的理念與做法,同時也整理出七個研究結論供銀行業者參考運用。 最後,為求後續之研究,研究者更是提出了以下四大建議或議題:1.雲端環境錯綜複雜,穩定性及交易資料安全性仍待考驗;2.尚無明確的法令規範,且實際效益難以量化;3.將技術挑戰變成商機,改變經營模式增加創新機會;4.走在資訊前端,積極開拓金融服務平台。 因應雲端科技的發展,傳統的銀行業將面臨非金融業者的挑戰以及轉型為未來銀行之趨勢,畢竟科技與競爭環環相扣、相輔相成,銀行業唯有進步改變才能在未來科技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進而順勢發展創新金融業務。因為,未來銀行有其無比創新的潛力、未來銀行有其寬廣遠大的想像空間、未來銀行有著引導社會進步的強烈動力。 未來,客戶在哪裡,銀行就在哪裡;客戶在哪裡,科技就在那裡;客戶在哪裡,便利就在哪裡;客戶在哪裡,驚奇就在哪裡;未來在哪裡,科技就在哪裡。
130

保險業務發展基金相關問題之研究 / Study on Related Issues Concerning Insurance Development Fund

陳愷瑩, Chen, Ka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險業務發展基金於民國59年成立,當時保險業資源稀少、人才匱乏,由保險業者每月自保費收入中提撥3‰至5‰至該基金,為健全保險業之發展為宗旨。40多年來,不論透過捐補助保險業相關單位,或專案補助之方式,該基金對保險業之發展有相當之貢獻。惟近年來,整體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劇烈,保險業之發展與當年亦不可同日而語,如何將此基金法制化,即為各方關切之重要課題。 本文以保險業務發展基金為中心,與金融市場中其他相關基金-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作比較,並參酌產、官、學界各方長期關注本基金發展之專家學者意見,做出法律層面之分析。先就保險業務發展基金之所有權歸屬,由來源、徵收過程、目的、運用等各方面探討其應歸屬於保險業者、保戶或政府;次就該基金之管理,應以管理委員會、信託基金、特別收入基金或財團法人之模式進行,探討其適法性與利弊得失;再就該基金未來之發展提出可能之方向。最後總結全文,期望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能為該基金相關爭議之解決,俾供參酌。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