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3
  • 771
  • 52
  • 12
  • 2
  • Tagged with
  • 837
  • 254
  • 236
  • 227
  • 219
  • 203
  • 196
  • 179
  • 176
  • 160
  • 150
  • 140
  • 125
  • 119
  • 1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21

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規範與個案探討--以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公司為例 / The running regulation of the bank holding company

蔡俊明, Tsai, Jimm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文摘要 由於跨業經營已是國際間金融業整合之趨勢,因此,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設立將付予國內金融機構進行整合、轉型的機制,讓其更具競爭力,只是是否每一金融集團均能成功轉換,恐怕短期問業者仍要面臨階段性的調整壓力,並非一蹴可及;再則,在該法設立後,金融監理一元化將更形重要,否則當金融機構跨業經營形成金融巨人後,未來發生弊端時,就會變成金融怪獸,所引爆的金融危機,將更為迅速且嚴重,連鎖反應將更為擴大。故本研究以我國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規範為主題,並以中華開發為個案探討藉以論述金融控股公司之因應策略。 究竟金融控股公司的設立,能否為國內的金融業帶來生機?以及政府應在准許業界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時,要如何建立專業、獨立與有效率的監理機制,以避免增加業者的管理成本,並提升金融業的競爭力?此乃本論文之研究目的。 本研究亦提出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銀行業必然面臨與先進國家相互角逐金融市場之局面,故宜及早檢討其經營策略,俾掌握業務與客戶群,再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經營體系;本研究並提出相關之建議。 摘要 鑒於美國、日本、韓國、歐盟之金融服務現代化改革中,均已朝向金融百貨化方式發展,並以金融控股公司作為發展跨業經營之主要型態,以利防火牆之設計及風險之區隔,並提高聯屬公司專業化經營效率。金融控股法是重整金融體質的法源,它能加快金融業走向大型化和國際化的腳步,進而提升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故政府為配合此一國際金融發展趨勢及符合國內現行體制與實務之需要,已於民國九十年六月二十七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因此,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均得選擇以金融控股公司型態,以提高跨業經營之效率,並加速金融市場之整合。 同時在金融市場陸續開放後,金融機構所面對的風險愈趨複雜化,為因應金融環境的變遷,我國監理機關及監理制度規劃上亦宜有所興革。因為目前不同金融業問彼此互動頻繁,關聯度亦相對提高,近年來世界各國如英、美、日及韓等國,為強化金融主管機關合併監理功能,皆已完成對金融監理機構的整合。有鑑於此,我國必須積極落實金融監理機制的再造工程,推動金融監理一元化,以建立金融監理的整合體制。 第一章說明本研究的動機在於省思「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設立,能否付予國內金融機構進行整合、轉型的機制,但未來「金融監理一元化制度」將更形重要。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究竟金融控股公司的設立,能否為國內的金融業帶來生機?以及政府應在准許業界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時,要如何建立專業、獨立與有效率的監理機制,以維護社會公益,並提升金融業的競爭力?第二章論述金融控股公司之經濟意義和功能,以及弊病;第三章回顧先進國家跨業經營之沿革與規範;第四章說明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之監理規範;第五章:個案探討一以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公司為例;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Abstract Because it is the trend to cross running business with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banks, our government set up “the Law of Bank Holding Company”for the local banks to enter into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on。But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the independent supervisory system to prevent the defaults in advance。Otherwise, its exposure will be serious and its contagious effect is more extensive。 Will Bank Holding Company bring the new era for the local banks ? How will the government set up the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nd effective supervisory system ? The above topics are the studying purposes of the essay。 The essay also indicates that our banks will have a fierce competition with international banks after we are allowed to enter WTO, and submits suggestions to set up well-run Bank Holding Company -----
222

外資參股對中國大陸城市銀行的績效影響--配對理論的應用

陳彥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經濟體逐漸轉制和對外開放,中國大陸銀行業也逐漸接受全球化帶來的衝擊。然而外資進入對中國大陸銀行的績效究竟有無正向效果,各學者看法不一;在此議題上,過去的研究多限於法理推論或因中國大陸資料難以蒐集,並未能有完善的科學結果。本文即在探討中國大陸的城市銀行在外資參股後其績效是否優於其他城市銀行,綜合銀監會資料與Bankscope 資料庫,整理中國大陸111家城市銀行2004-2006年的財務資料,利用Rubin(1973)提出的配對理論(Matching Theory)檢驗外資是否能提升銀行競爭力。結果顯示外資參股的中國大陸城市銀行在淨利、不良貸款比率以及資本適足率三項指標上表現較佳,特定情況下外資參股的城市銀行在資產報酬率也有較佳的表現;但股東權益報酬率差異則不顯著。
223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併購策略及效益分析

賴粵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依2001-2006年間台灣15家金融控股公司財務及業務資料,探討金融控股公司之併購效率,分析不同類型金融控股公司併購策略。本研究使用傳統財務報表盈餘資訊(EPS、ROE、ROA)為績效衡量指標,同時估算經濟附加價值(EVA)比較績效標準。經濟附加價值考慮公司資金成本後公司利潤,加入經濟利潤與淨現值概念。 摘要以下結論: 1. 多數金融控股公司經濟附加價值為負,顯示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資金效率低於機會成本,顯示擴大規模非發展唯一方式。 2. 依經濟附加價值,銀行主體之金融控股公司表現最佳,證券主體其次,保險金融控股公司較差,經濟附加價值較差之保險類金融控股公司皆以範疇併購(異業併購)為主。 3. 依ROE、ROA、EPS表現,以範疇經濟併購優於規模經濟(同業併購)考量併購。依經濟附加價值結果,以規模經濟併購優於以範疇經濟併購,惟兩類型併購之經濟附加價值皆為負值。 綜合併購策略分析結果,銀行主體及證券主體金融控股公司應朝範疇併購,保險主體金融控股公司,難獲致明確定論,惟範疇併購後經濟附加價值不佳。 關鍵字:金融控股公司、併購策略、經濟附加價值
224

以購併事件長期績效觀短期市場反應效率

王君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期的購併股價績效研究,多以短期CAR模型作為衡量方式,但購併行為的促成與否,多以長期是否有綜效的出現來決定。故本研究以短期與長期股價績效衡量之結果,來看市場是否可以真實在購併當下反映出購併兩至三年後的價值,發現(1)購併股價績效以短期方式衡量都沒有異常報酬的出現,顯示市場並不預期購併對於主併公司會出現綜效或損失,所以股價並沒有異常報酬;(2)以長期方式衡量,則會因使用的模型不同而使結果出現分歧,全體、非金融、相關樣本長期績效以AMAR及BHAR模型衡量,會出現負向異常報酬,顯示市場不能在購併當時立即股價反應購併價值;以三因子模型衡量,卻顯示無異常報酬,可能原因為其與AMAR、BHAR模型在選取預期報酬的標準不同導致。(3)金融樣本則是在長、短期都不會出現異常報酬,表示金融業購併沒有綜效出現,且此一事實會立刻被市場反應。(4)非相關樣本在長期績效的衡量上以三種不同模型會得到三種不同結果,無法確實區分出其長期績效為何。(5)綜效動機下的購併行動以長期方式檢測有負向異常報酬,而短期則無,可能是因為在分群時被資訊誤導,自傲假設或代理人問題的購併行動被誤判為綜效動機,導致長期市場發現沒有綜效而調整股價,使股價下跌。(6)非綜效動機下的購併樣本,以長、短期方式檢測都無異常報酬,表示在購併宣告時,市場已經認為將來該購併不會有綜效出現,因此股價沒有異常反應,而長期觀之,市場也確實沒有異常報酬的產生,完全依照市場機制的運行。 關鍵字:購併、長期績效、短期股價績效、市場反應
225

兩岸公司治理與財務危機關聯性之研究 /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蔡瀞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司應當為誰所有?又應該為誰而治?巨型企業之存亡不僅僅關乎股東之利益,員工失業、上下游產業訂單減少、債權人呆帳無法收回等等,影響擴及整個社會經濟,使得各國學者無不致力於發展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中國大陸政府於2001年開始,將公司治理列為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之重要改革方向,然而實施多年來,卻始終因國有股一股獨大、一股獨尊而流於「徒有其形而無其神」之弊。本研究將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加入股東行動主義變數,探討中國大陸企業發生財務危機之原因。 本文以被特殊處理及企業信用風險評等較差之上市公司分別作為中國大陸及臺灣模型建構之依變數,探討流通股比率、董監持股比率、獨立董事規模、董監事及高階經理人報酬、年度股東大會出席人數、年度股東大會出席股份率,作為分析中國大陸公司治理特性與企業失敗之關聯性研究;此外監察人內部化、董監持股比率、董監持股質押比率、獨立董事規模、董監事報酬及總經理與財務主管異動次數,則作為研究臺灣公司治理特性與企業財務危機之關係性分析。 本研究發現,配對樣本之下,中國大陸公司治理變數之董監及高階管理人員酬勞佔稅前淨利、獨立董事規模、流通股比率、年度股東大會出席人數、股東大會出席比率,與企業失敗呈顯著負向關係;臺灣公司治理變數之董監持股比率、董監酬勞佔公司稅前淨利,與企業失敗呈顯著負向關係,董監事持股質押比率與公司財務危機呈顯著正相關。另外,非配對樣本之迴歸結果與配樣樣本差異不大,於中國大陸模型中,非配對樣本顯示,企業失敗與董監及高階管理人員酬勞佔稅無顯著關聯,然而與董監持股比率呈顯著負相關;於臺灣模型中,非配對樣本顯示,董監事酬勞佔稅前淨利比率與企業失敗無顯著關聯,然而財務主管之異動次數與企業失敗卻呈一般顯著之正相關,較配對樣本之顯著水準為高。 關鍵字:公司治理、財務危機、股東行動主義
226

庫藏股宣告與目的變更探討

林君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2000年8月7日至2008年1月2日間國內的上市公司為樣本,探討曾改變買回目的的上市公司中,其實施庫藏股買回的宣告效果,並與未變更買回目的的樣本來做比對以瞭解其中之差異。研究發現,事後未變更目的的樣本其宣告效果較有變更目的樣本的宣告效果來的大,故將有變更目的的樣本按「其原買回目的及後來變更目的」及「之前有無實施庫藏股」兩種方式分類以瞭解其中之差異,並進而推敲公司改變買回目的的可能原因及投資人對此事件的看法,其結論如下: 一、按「其原買回目的及後來變更目的」分類發現,變更樣本與未變更樣本之異常報酬不同主要源自於「非維護股東權益」變更為「維護股東權益」的樣本 不具顯著宣告效果所致,故公司改變買回目的的可能原因有二。 1.原目的為「維護股東權益」變更為「非維護股東權益」,因為實施庫藏股買 回後公司股價有提升,加上股價上升後也會提升經營階層實行員工分紅配股 或股權轉換之需求,故有些公司會選擇事後變更其買回目的以供其他用途。 2.原目的為「非維護股東權益」變更為「維護股東權益」,例如其原目的可能 是員工分紅配股,但在實行庫藏股買回時,因公司股價表現不佳,使用員工 分紅配股的效益因而降低,可能因此改變經營階層的想法進而變更目的。 二、按「之前有無實施庫藏股」分類發現,變更樣本與未變更樣本之異常報酬 不同主要源自於變更樣本中之前無實施過庫藏股組不具顯著宣告效果所致,故 可從中推論出投資人對此事件的看法。關於變更樣本中之前有實施過庫藏股者,對外部投資者來說,公司宣告庫藏股買回事件,因公司以前曾宣告過庫 藏股,故有以前的經驗或績效可供參考。但關於變更樣本中之前無實施過庫 藏股者,對外部投資者來說,可能事先預期到公司事後會變更目的的不良企 圖,加上公司以前未宣告過庫藏股,故沒有以前的宣告經驗或績效可供參考 所致。
227

以重複事件模型分析股票回購 / The Determinants of stock repurchs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許雯筑, Hsu, Wen 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重複事件分析法主要用於醫學與科學領域,近來學者逐漸將其應用至經濟、商學、社會科學等領域,本篇論文採用重複事件分析法,分析S&P 500公司股票回購的行為,回顧過去學者對股票回購之研究,我們檢視公司執行股票回購的三大原因,根據我們的實證結果發現公司可能會以股票回購作為影響公司資本結構的工具,再者亦可能用以減低剩餘資金,然而,本篇論文的實證結果較不支持訊號發射理論。 / In this study, we appl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in recurrent event analysis, which usually used in medical and science studies, to analyz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stock repurchase events of S&P 500 companies. We investigate three main incentives that companies conduct stock repurchas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nies employ repurchase as a technique to alter capital structure. In addition, companies conduct stock repurchase to distribute excess capital. In contrast, there are little evidences to support signaling undervaluation.
228

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之研究-以台積電為例

彭成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一直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獎酬員工的最好激勵工具。 但「員工分紅費用化」以及「八折課稅」將會嚴重的衝擊高科技產業的用人政策。面對巨大的變革,本研究試圖研究商業會計法修法後,分紅費用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以及員工分紅課稅的公平性議題進行研究,並且提出對此之因應措施。此外,透過深入了解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架構,進一步歸納我國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成效與缺失。 本研究發現完善的績效管理制度則需要符合下列條件:首先是有關於評核員工績效時所使用的方法。根據績效發放獎酬模式,則員工必須相信公司對所有人的績效評核是公平且公正的。其次是報酬必須根據績效,員工必須相信他們的付出與獎酬之間存在一種直接的關係。達成以上條件,績效管理制度將會發揮最大的效用,而未來績效管理制度將會下一世紀企業重要的一門課題。
229

企業上市後股權分散之研究---探討台灣家族及非家族企業

許家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台灣家族及非家族企業上市後股權分散之路徑及動機是否相同。從初步統計可發現兩類企業內部人持股在初步公開上市後逐漸且穩定地分散。 使用Pobit模型發現,家族之永續傳承考量下,家族成員認定家族企業為家族系統之衍生,因此內部人持股降低因素並非由代理因子所造成。而歸結多種方式分析,可發現市場因子,即企業股票之流動性為主要且一致造成股權分散之因素。文章後段使用不同的家族企業認定方法,我們仍然得到相同地結論。 文章最後階段反向思考家族控制進入及離開企業之決定因素,可發現代理因子在非家族企業轉變為家族企業中扮演主要角色,而另一方面,市場因子則在家族企業轉變為非家族企業扮演主要角色。
230

台灣、香港、大陸股票市場與美國股市間整合度分析─以NYSE上市的ADR為例

潘幸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美國存託憑證(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ADR)為研究樣本,運用隨機折現因子(Stochastic Discount Factor;SDF),檢測台灣、香港、大陸股市與美國股市間的整合程度與發展趨勢。實證研究顯示,在研究樣本期間內,香港股市與美國股市的整合程度最佳,整合程度僅受總體股市股重挫的影響,且整合程度穩定性較高;台灣股市與美國股市整合程度,則隨時間進展,有逐漸改善整合趨勢;相較與台灣香港,大陸股市與美國股市整合程度最差,顯示兩市場間尚未整合。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ochastic discount factor model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between Taiwan, Hong Kong, China and U.S. stock markets, and to find out their integration trends in the long term. It also discusses the stability of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by σ- convergence and factor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ce in stochastic discount facto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U.S. stock market is the best among the three, and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is influenced mainly by macroeconomic shock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U.S. stock market deteriorate temporarily due to FX rate changes and the issue of new ADR, but it is getting better as time goes by.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 stock market is the worst among three, these two markets are basically not integrated yet.

Page generated in 0.03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