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1
  • 147
  • 71
  • 69
  • 67
  • 30
  • 13
  • 11
  • 9
  • 8
  • 8
  • 5
  • 5
  • 5
  • 5
  • Tagged with
  • 701
  • 321
  • 154
  • 152
  • 131
  • 101
  • 82
  • 76
  • 74
  • 69
  • 66
  • 66
  • 65
  • 64
  • 6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71

Krajský výbor KSČ Brno pod vedením Otto Šlinga / Region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zechoslovakia in Brno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Otto Šling

Lehnert, Jiří January 2020 (has links)
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regional function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zechoslovakia at the regional level in the first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specifically the Region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Brno, which at that time was headed by the regional secretary Otto Šling. He was arrested in October 1950 as an enemy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e then became the key figure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with Rudolf Slánský, the Communist Party's general secretary. Otto Šling was a former interbrigadist in the civil war in Spain in the period from 1936 to 1939.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is communist politician of Jewish descent participated in the Czechoslovak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in the Great Britain. These facts certainly contributed to his arrest in 1950 and his later condemnation and execution in 1952. Otto Šling was one of the first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o be a target of the policy of seeking "class enemies" i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Czechoslovakia. The inhuman brutal investigation of his person led to the prosecution of the second man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zechoslovakia, Rudolf Slánský. However, this work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Šling's activities in the Brno branc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etween 1945 and 1950 in connection with his...
172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w: the history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 1921-1949

黃慶恩, Wong, Hing-yan, Simon. January 2000 (has links)
published_or_final_version / Law / Doctoral / Doctor of Philosophy
173

國共關係與中國統一----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之分析

杜嘉芬, DU, JIA-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以國共互動型態的演變來探討未來台海關係的發展。特重中華民國退出聯合 國後的分析。以政治系統理論為主要的分析架構與研究途徑。全文共分為六章廿節。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範圍、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前之國共關係:敘述第一、二次國共合作與衝突,以及民 國卉八年國共分裂後的情形,並作一比較說明。第三章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之國共 關係--外環境因素分析:分別從國際結構、美國因素與中共因素來探討外環境因素 對於國共關係的影響。第四章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之國共關係--內環境因素分析 :著重於中華民國內環境因素的變遷對國共關係的影響。第五章國共互動型態及其事 件之分析:擬將國共互動型態劃分為四種類型,並作個案分析,用以瞭解二者間未來 的走向。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提出本文的檢討、建議,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174

中共「十三大」後中央領導階層異動之研析

華碧輝, HUA, B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於一九八七年十月所召開的「十三大」,最顯著的成就即在人事上進行了自一九 四九年建政以來最大幅度的世代交替,基本實現幹部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 、專業化)的目標。本論文即以中共「十三大」後黨政軍中央最高領導階層為研究的 重點。由於中共迄今仍是“人治”色彩濃厚的政權,且這批政治新貴在相當程度上將 左右中共未來十年甚或更久的命運,故吾人對其中央領導階層的研究,將有助於吾人 瞭解其未來政策之走向。 本論文約八萬餘字,共分為七章十九節,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共「十三大」召開前之背景:回顧中共「十二大」以來的整黨整風運動 、改革開放的矛盾與困境、一九八五年九月召開的三個會議(十二屆四中全會、全國 代表會議、十二屆五中全會)及人事調整、胡耀邦下台與中共內部的權力、路線鬥爭 。 第三章討論中共「十三大」之召開與黨中央領導階層之改組:首先介紹中共「十三大 」之意義、任務與重點。其次討論黨中央的組織與人事,以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為中心 。然後對趙紫陽作一側寫並就其擔任總書記一職予以綜合評論。 第四章探討中共「七屆人大」之召開與國務院領導階層之改組:先說明「七屆人大」 一次會議進行的過程與重要決定,然後對國務院的組織與人事作一深入的研析,並特 別以一節來介紹新近竄起於中共政治舞台的新秀-國務院總理李鶻。 第五章探討「十三大」後共軍領導階層之改組:首先回顧中共歷來的黨軍關係,再論 及鄧小平復起當權後的建軍路線,然後就鄧小平對共軍的人事部署深入剖析,最後則 根據前述論點對共軍在「十三大」後之政治角色作一定位。 第六章探討鄧小平接班部署的矛盾與隱憂:擬從中共本身的體制上、思想上、政策上 及人事上這四方面的矛盾來探討中共政治繼承的危機。 第七章結論:對本文作一綜合析評,並對中共政權的未來動向作一前瞻性的預測。
175

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

金源坤, JIN, YUAN-K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七章十八節,總計約十二萬字。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導 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以及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 「十三大」召開前夕的政經形勢 根據中共現行政經基本方針、政策,對中共「十三大」前夕之政治、經濟形勢進行分 析。 第三章 中共「十三大」概況與中共「十三大」後權力結構析評 從中共「十三大」前後,其黨政軍組織結構、派系變化、權力運作、人事變遷等各方 面,探討中共之權力結構,並評估其可能的變化和發展。 第四章 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理論與實際 分析「初階論」的背景、主要任務、主要目的與「初階論」的侷限與困難。 第五章 「十三大」以後中共經濟改革的新動向與評估 回顧並檢討中共現階段農村經濟改革、對外開放政策和城市經濟改革的得失,而探討 「十三大」的召開對經濟改革的影響以及鄧小平模式理論體系的確立。其次從經濟方 面探討深化經濟改革面臨的難題與阻力。最後則分析中共「十三大」後,經濟改革動 向。 第六章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的分析 分析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背景與目的、改革之性質與內容,同時探討中共「十三大」 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構想。 第七章 結 論 評估中共「十三大」路線所要走的道路與實際運作之間的矛盾。
176

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之研究

林琳文, LIN, LI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概念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要探討:在馬克思的理解中 ,意識型態的存在如何可能,因何可能,為何可能等問題。本文計劃以六章的篇幅, 凡十萬字來說明這些問題。 在論文架構上,本文將先以導論界定研究的對象、動機、方法與架構。其次,本文要 釐清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形成背景,包括此項概念所承襲的批判傳統與哲學根源等 。然後,隨著馬克思想的成長與發展,本文將考察其意識型態概念的成長軌跡與形成 過程。 不過,本文的真正主題還是在於馬克思此項概念的內含。本文將依循馬克思的理解方 式,考察意識型態如何發生、如何建構、如何取得世俗基礎,如何在共產主義運動中 解消等問題。期能還其概念原貌。 如同馬克思慣常以批判姿態清算意識型態引起的迷亂一般,馬克思此項概念所引起的 世界迷亂,也應予以廓清。因此,意識型態概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與功能,這個 概念在馬克思之後的發展等,都將屬於本文的檢證範圍。 最後,在對於馬克思意識型態概念的理解與檢證的基礎上,本文將提出若干看法作為 結論。
177

陳獨秀與中國托派

黃健夫, HUANG, JIAN-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論述陳獨秀被中國共產黨開除黨籍後,如何轉向共產黨的反對派--托派 ,以及陳氏與托派之關係,並以托派在中國的發展為輔助,著重論述陳氏政治生涯後 期政治思想之演變,最後則以陳氏一生從事政治活動之意義所在為結論。全文共一冊 ,分七章十二節,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導言。主要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論述中國托派產生的背景。 第三章陳獨秀與托派的結合,分兩節敘述陳氏失勢後與共黨中央的意見紛爭,以及被 開除黨籍後轉向托派的過程。 第四章中國托派的發展及其政治主張,分三節敘述中國托派早期的四個小組織,陳獨 秀如何努力於四個組織的統一,以及統一後的托派的政治主張。 第五章陳獨秀被捕與托派的沒落,敘述陳氏被捕之經過與其影響及托派迅速沒落之原 因。 第六章陳獨秀出獄後與托派的關係,敘述陳氏出獄後對托派的態度,並論述當時之「 托匪漢奸」事件,最後則論及陳氏出獄後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意義。 第七章結論,陳獨秀是一個歷史人物,對於歷史人物不論其在政治上所扮演的是何種 角色,研究他的歷史,所應採取的是客觀的態度,本文所做的即是期望以客觀的態度 ,摒除意識型態上分歧的限制,對一個歷史人物後期的政治活動做一客觀的論述。
178

價值衝突與中共改革之研究

耿大祥, GENG, DA-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的行為與動機之間有很密切的聯結關係,而人格主體的差異性使得此一關係甚為複 雜。在宏觀層面,如何分析社會行為與人群心理取向間的連動關係,是一個不易處理 的問題。以價值概念為分析中介是一可行的途徑。 以價值概念作為社會分析工具,不能不對之加以嚴密的界定。界定後的價值概念基本 上並不牴觸其常識性意義,但有若干必要的限定。 社會不是靜止的,變遷愈是急劇,愈具有社會學研究的意義、愈是容易掌握變遷的內 涵。社會學衝突理論之有助於社會現象的研究,理由即在此。同樣地,從價值衝突或 從社會變遷角度來觀察,也有利於我們探討、闡明社會現象與人群取向間的連動關係 。 我國大陸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在共產黨統治下歷經各種大小群眾運動。從運動的取向 來看,幾乎都有改革的意義,都旨在達成某種社會變革,從而隱含著價值觀念的衝突 。 大陸四十年來的變革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社會主義改造、建設階段(1 949∼1959)。(二)經濟調整階段(1960∼1965)。(三)文化大 革命階段(1966∼1976)。(四)(經濟)改革與開放階段(1977至今 )。 中共的各種改革運動,不免夾雜權力鬥爭與利益衝突,而針對特定運動,若忽略了權 力、利益因素,甚至可能無法透徹地了解該運動的意義。但從長期來看,價值分析途 徑就取得了優勢,特別是在預測社會未來趨向時,價值途徑尤其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 大陸未來的變遷趨勢如何?從前述變革歷程中各階段左、右擺盪的情況來看,似乎將 來仍是這個趨勢。然而僅止於這樣的回答是沒有意義的。除了必須深入探究「左」、 「右」的價值概念內涵外,我們也無法滿足於此種有類「治亂循環」一般的結論。 我們從大陸長期的擺盪歷程中,「左」的力量總是比較「右」來得強勁而持久,同時 ,在「右」的階段中總伴隨著「左」的牽制等現象來看,對其未來趨勢進行有意義的 預測,是可能的。
179

我國兵役制度之探討

沙一誠, SHA, YI-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我國兵役制度為探討重心,其目的有三,一是希望瞭解我國歷代兵制的成長 過程與其得失,作為殷鑑;二是希望將我國當前兵制的實質內涵,歸納出一個完整的 分析架構,並就一些正在爭議中的論題,申論己見;三是希望找出影響行政功能發揮 的主要因素,並就這些困素,探討當前兵役行政所遭遇到的障礙。 基於以上目的,本文即以下列七章完成其內容。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 研究方法,分析架構與兵役制度的一般概念。第二章:探討我國歷代的兵役概況,並 給予綜合性檢討。第三章:探討中共兵制的發展情形及其兵役法內容,並給予綜合性 檢討。第四章:以我國現行兵制的概況,兵役法、役政環境和兵役政策等,加以探討 ,以知其未來發展方向。第五章:針對當前兵制的內涵,與相關可議性問題,申論己 見,期能拋磚引玉,引起國人對兵制的重視和研究興趣。第六章:對於影響役政功能 的組織、成員(人事)和執行三方面因素,就當前役政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 ,期能找出興革之方。最後以第七章探討我國役政未來發展方向,分析其可行性,俾 利未來役政革新發展之參考。 基於以上研究內容,本文兼採文獻研究法、置身情境法及問卷調查法,分別就坊間出 版之論著,書刊與雜誌,擇其精要加以綜合整理,並加入本身從事基層役政工作的實 務經驗,提出一己之見,更輔以問卷調查結果,作為立論依據,加強其客觀性。期能 經由本之努力的結果,使吾人對我國歷代與現代兵制的內涵,有更深入認識,並對當 前役政功能之發揮與未來發展,知所依循,進而推廣于其他一般行政系統,供其參考 。
180

中共之四個現代化與其對韓國半島的影響

朴亨根, PU, NENG-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鑒於「四個現代化」是中共當前首要國家目標;是對「中共之現代化」及「 其對外政策」加以研究,希望從具體的分析「中共對內外政策」中,能夠尋求中共之 現代對韓國半島的影響所及。本論文共壹冊分櫪章十四節,約九萬餘言。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中共之四個現代化的內容與實際。除了界定中共現代化的意義外,並陳述中 共現代化的主要內在和外在成因,以及現代化目前的進行過程。 第三章:中共四個現代化對其對外政策的影響。從中共對外政策的變化過程之分析中 發現,中共和平共處對外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相關關係,藉以具體分析四個現代化對中 共對外政策之影響。 第四章:中共之四個現代化與韓國半島。先說明中共對韓國半島的基本政策後,分析 中共四個現代化對韓國及北韓的影響,最後加以分析中共四個現代化與韓國安全保障 上的問題。 第五章:結論。記述中共現代化的評估之後,以說明中共四個現代化對韓國半島的正 、負面影響所及。

Page generated in 0.02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