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ling suggestions: "subject:"diplomatic colicy"" "subject:"diplomatic bpolicy""
1 |
The Study of China¡¦s Diplomatic Policy to Vietnam¡]1975¡Ð2007¡^Wei, Pin-I 25 June 2008 (has links)
In order to look into the future, people of current era speculate about something past. The historical issue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have affected diplomatic policy both. For the sake of analyzing the China¡¦s diplomatic policy toward Vietnam, the thesis traces back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proceeding.
The purpose of diplomatic policy is achieving national benefits, including foreign relations and influences. For different subjects and goals, the characters of diplomatic policy will change. China and Vietnam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since 1950; they were in brotherliness. From 1960 to 1970, their relations were getting worse because of definitions of communism. Even from 1970 to 1990, they fought each other. After 1990, they started normalizing mutually; then, announcing ¡§the four goods¡¨: making good relations for good neighbor, good friend, good comrades, and good partner with each other at 2005.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re are four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ina¡¦s diplomatic policy toward Vietnam: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sovereignty of territory, ideology and China-Vietnam relations; and further, the theory of thesis is Realism. Explaining transitions and meanings of China¡¦s diplomatic policy toward Vietnam is all on this ground.
|
2 |
菲律賓外交政策懷靜如, HUAI, JING-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方法採取歷史研究法,研究目的在於增進國人對東南亞區域了解。
第一章內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結構、民族社義、民主與政治穩定共三節。第二章美國
與菲律賓─不平等但親密的夥伴。包括特殊關係的支配、經濟的利益、共同安全與軍
事防衛、基地問題共四節。第三章參與東南亞次體系的活動。包括沙巴要求權、亞洲
政策、區域組織與區域主義共三節。第四章衝突的國際範圍。包括韓戰、外交政策的
轉向、回教徙的叛亂與外交政策、越單共四節。最後結論,對菲律賓外交政策加以評
估。
|
3 |
肯楠圍堵理論之研究余青蕙, YU, G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第一章前言,分三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資料與限制
。第二章圍堵理論提出的背景,第一節美國傳統外交政策的轉變,第二節杜魯門主義
與匿名「X」的文章。第三節肯楠的思想體系。第三章探討圍堵理論的內容及其所引
起的爭論、肯南的答辯、及筆者本人的評估。第四章檢美國政府的圍堵政策,並以尼
克森政府為粉水嶺探討七○年代的美國是否仍沿續圍堵政策。第五章肯楠圍堵理論的
演變與修正。第六章結論,評估圍堵理論及展望未來的可行性。
|
4 |
一九七九年以後美國對華軍售政策--決定因素及過程之研究林文程, LIN. CN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茲簡述內容如后:
1.第一章緒論。分研究的動機及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範圍等三節。
2.第二章美國的軍售政策。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軍售政策之演變、軍售與美國
的外交政策、美國的軍售過程等三節。目的在研究美國對外軍售在美外交政策中之角
色。
3.第三章影響美國對華軍售之內外環境。分國際體系之變動與美國國家利益、東北
亞區域體系與美國國家利益、美國在中共之利益、美國在中華民國之利益、及美國對
華軍售內環境之分析等五節。目的在了解國際環境與美國內環境之變遷,對美國決策
者決定對華運售過程中有何影響。
4.第四章美國對華軍售過程之分析。分美國對華軍售決策角色之分析、中共所扮演
角色之分析、中華民國之角色分析、FX戰機案個案分析、八一七公報等五節。目的
在研究美國對華連售決策過程及政策之產出。
5.第五章結論。
|
5 |
從「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看美國對華政策周鄭福, ZHOU, ZHE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理論與方法等,第二章用內容分析方法,分析三個公報,
分析三個公報,重點放在主題類目、方向類目、強度類目與策略類目之分析,第三章
則研究美國決策系統其國內外環境變數之分析,第四章則研究美國政策制定者其個人
之價值、信仰、態度、動機等之分析,第五章則檢定本研究之信度與效度,最後一章
結論,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
6 |
幣原喜重郎的對華政策( 一九二四∼一九二七)陳昭璇, CHEN, ZHAO-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幣原外交的背景因素。
第一節 新秩序的模索。
第二節 「華盛頓體制」與日本外交。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國內的經濟、社會難題。
第四節 幣原對華外交理念與制約。
第二章 中國東北局勢的轉變與日本的對策。
第一節 「滿蒙生命線」與經營機關。
第二節 日本民間產業的投資與挫折。
第三節 郭松齡事件與日本的肆應。
第三章 北京特別關稅會議與幣原的意圖。
第一節 中日對關稅會議的準備。
第二節 關稅自主權的爭執。
第三節 附加稅稅率與用途的擱置。
第四章 國民政府北伐與日本的方針。
第一節 國民政府北伐與各國反應。
第二節 出兵上海的爭執。
第三節 南京事件與幣原處理方針。
第五章 幣原外交的結果。
第一節 日本國內對幣原外交的攻擊。
第二節 幣原外交的檢討。
結論
|
7 |
施洛德與梅克爾政府時期德國之中國外交政策比較 / The comparison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Germany during the reign of Schröder and that of Merkel楊榮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代中期起,德國與中國均擺脫冷戰之羈絆而大步躍上國際舞台。德國統一後,國家實力大幅提升,並亟欲謀求與其身分相襯之國際地位。今年是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據媒體報導,資料顯示,當時英國首相及法國總統還相當擔心德國統一後,強盛的德國會不會對世界帶來另一場世界的災難。而德國現任的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自執政後,數年來已多次被知名媒體評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權力的女性排行榜的首位,可見在她的領導下,德國的國力正逐漸恢復昔日的榮光。
今年亦正是大陸「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的廿年,中國從被國際孤立,再到當時的最高領導者以無比的魄力和眼光,推動並加速經濟改革開放進程,讓中國能夠在今天變成G2之一,迫使冷戰後世界僅存的超級強權美國,在許多國際事務上不得不尋求中國的支持與合作,足見中國的全球政經影響力已不可被漠視與忽視。
因此,西方世界的強國德國,面對正在崛起的強權中國,如何制定並推動其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以更進一步獲取德國的國家利益,在世界舞台上穩穩的佔有一席之地並有發言權及影響力,是德國的執政者念茲在茲、不可避免亦無法迴避的課題。
柯爾(Helmut Kohl)政府時代,基於清楚認知亞洲,特別是中國在未來世界發展中的重要性,德國在歐盟國家中首先醞釀和率先制訂新的亞洲政策,以實現德國在這一地區追求現實利益和戰略目標。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自1998年打敗柯爾接續執政後,任內6度訪問中國,對推動德中關係不遺餘力,將德國對中國的外交關係推上史無前例的新台階,被中國媒體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最受中國人歡迎的德國友人。德國的對中國外交政策已經出現新的微妙變化:致力於在中國推廣政治民主化、建設中國成為法治國家、經濟繁榮進步以使德國能從中國獲得經濟利益,成為當時德國政府的目標。
梅克爾(Angela Merkel)2005年接替施洛德政府執政以來,其對中國外交政策較前任施洛德政府時期再做出重大調整。從德國對中國貿易逆差、軍售問題到智慧財產權再到人權對話等領域,中國不斷感受到來自德國的壓力。尤以梅氏執政初期,德中兩國外交關係就因梅克爾在總理府接見達賴而引發喧然大波,後風波暫告平息,兩國關係才稍有回暖跡象。但要回到施洛德時代德、中兩國水乳般交融已不可能。但面對中國強大的經濟發展能力及廣大的市場,梅克爾政府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在不影響德國「貿易立國」宗旨的原則,另在世界「一超多強」格局的現有世界體系結構下,德國與中國之間保持這樣一種「經濟掛帥,政治跟進」的關係格局仍將是一個長期的現象。
發展德中良好關係符合德國的經濟利益。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對中國技術轉讓最多的歐洲國家、是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和無償贈款最多的歐洲國家,基於經濟利益,德國不會亦不願看見德國與中國雙邊關係出現僵局。 / From mid of 1990s, Germany and China both try to break apart from the restrain of the cold war. After the unity of German, its national power rises tremendously and hesitates to reach a matching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This year is the twenty anniversaries after the collapse of Berlin Wall. From the media report and statistic,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and French president were worried if the unitized German would bring another worldwide disaster. Since the current prime minster of Germany, Angela Merkel, sworn in office, she has been rat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powerful woman in the world. It could be said that under her leadership, Germany is recovering its past glory.
This year is also the twenty year anniversary of the“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in mainland China, after that event, China was isolat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n, the highest leader of China pushed the reform of free market economy with unmatched vision and determination, and gave China the chance to become one of the G2 of Today. This force the only surviving super-power of the co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any choice but to seek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from China on many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it can be said that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c cannot be denied or overlooked.
As a result, the powerful Germany of the western world, facing the rising influential China, is challenged with the unavoidable task to plan and execute their diplomatic policies to mainland china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German, and secure their voice and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 a privilege that German is not willing to yield ground.
During the rule of Helmut Kohl government, German kne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sia, especially, China, would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Germany was the first country of the European union to make new Asia polic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est and strategic goal of Germany in this region. Since Gerhard Schröder defeated Helmut Kohl to gain office, he visited China six times in his term, and gave no reserve in developing Germany China relation, and pushed the diplomatic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to a unprecedented level, and he was called by the Chinese media as an old friend to the Chinese people, and as “the most popular German friend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re are new subtle changes in Germany’s China policy: focusing on developing democracy in China, building China as a country with laws, facilitat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for German to gain economic benefits. All of that was the goal for the German government.
After Angela Merkel took charge from 2005, she made great adjustment toward German’s policies to China. Comparing to previous prime minister, she pressed hard on the trade deficit of German China trade, weapon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China never stop feeling the pressure from German. Especially in the earlier days, when Merkel’s term begun, the diplomatic relation between German and China turned sour when Merkel met Dalai Lama. Even though the argument got temporary e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 turns better,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return the point when Schröder taking charge when the relation of two counties used to reach the peak. However, in front of Chinese strong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ts wild market, Merkel adapts the principle which not influences Germany trade as well as interacts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se days ‘economy weighs more than politics will still continue for long term.
Developing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is beneficial for German. German is the largest partner of European countries for mainland China. Actually, it is the country that China transfers technical skills most. Also, it is the country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provides loan and un-paid donation most. For the above reason, Germany government will not expect th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to turn bad based on economy enefit.
|
8 |
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大陸、外交、國防、經濟政策的分析吳巨盟, Chu-Meng 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展開「世紀之旅」後,一九九五年下半年中共一連串的軍事演習、對台實施一連串的「文攻武嚇」到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危機,這一段期間內中共對台政策特別的強硬,有別於中共一再重申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政策,引起了國內對於國家安全的討論與關切,也引發筆者對於探討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的興趣。
在國際關係中,「安全」(security)是一個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個基本的價值。隨著國際政治學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核子武器的出現與冷戰的爆發,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許多學者開始將安全問題從國際政治研究中分離出來,作為一個次領域(sub-field)做專門研究,這就是安全研究(security study) 。此階段,安全研究的問題主要是指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即國家軍事力量的穩定,因此國家安全就是防務或國防的代名詞,保障國家安全是遂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職責。
冷戰結束後,「安全」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不再局限於軍事領域,而是逐步延伸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環境領域,所以學者將其稱為「綜合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對於安全之研究雖然有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區域安全(Regional Security)、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全球安全(Global Security)、共同安全(Common Security)、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等若干不同的層次,但一般的安全研究仍是以國家為中心,探討國家面臨威脅時,以國家層次的安全,整合各層次的安全關係,了解威脅安全的因素,並謀求解除威脅之道。 據此,國家安全的定義為:「為維持國家長久生存、發展與傳統生活方式,確保領土、主權與國家利益,並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保障國民福祉,所採取對抗不安全的措施。」
我國國情特殊,長久以來在中共的敵對威脅下生存、發展,雖然沒有形之於正式文書的「國家安全政策」,但是我國憑藉「反共」與「發展」的策略,以堅定的意志,不僅確保了國家安全,也維持了經濟穩定的成長,創造了舉世公認的經濟奇蹟。冷戰時期的來臨,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將影響國家安全政策的內涵與目標,尤其兩岸互動關係日益密切,在表象上敵對意識漸次模糊,而又無法保證中共不以武力進犯的情況下,建立一套整體的國家安全政策,實為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值得重視。無疑地,以現階段而言,中共可能以武力侵犯台澎金馬的行動,是「危害我們國家生存最直接、最嚴重之威脅。」 。換言之,「確保台澎金馬及諸外島安全,與爭取國人生存發展的國際空間」 就成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為的首要目標。
不可諱言的,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的變遷必將影響我國國家安全政策的內涵與目標,尤其,面對中共武力的威脅,我國對於國家安全的問題應該投入更多的關心和努力。本研究之目的即針對後冷戰時期的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作一評析,將從我國國家安全之環境因素、我國安全威脅對國家安全之衝擊與影響,及主要的政策與作為加以研究,以作為我國修訂國家安全政策的參考與依據,並希望能進一步尋求我國長治久安之道,此為本文的最大目的所在。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三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國家安全概論
第一節 國家安全研究與國家安全的意義…………………7
第二節 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與來源……………………..11
第三節 國家安全政策的內涵……………………………..15
第四節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議題…………………………..18
第三章 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環境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國際安全環境……………………….23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31
第三節 後冷戰時期兩岸關係的發展…………………….43
第四節 後冷戰時期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61
第四章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來源
第一節 中共武力犯台……………………………………..67
第二節 國土分裂:台灣獨立………………………………77
第三節 區域衝突:南海主權衝突…………………………85
第四節 我國安全威脅的評估……………………………..106
第五章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的國際保障
第一節 聯合國對中華民國安全的保障……..…………..137
第二節 美國對台海的安全保障.……..…………………154
第三節 美日安保條約與台海安全………………………172
第四節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國際保障的評估…………..185
第六章 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政策
第一節 大陸政策…………………………………………187
第二節 外交政策…………………………………………200
第三節 國防政策…………………………………………211
第四節 經濟政策…………………………………………223
第七章 本文結論………………………………………..235
參考書目…………………………………………………..239
|
9 |
共產意識型態與蘇聯對外政策盧遠珊, LU, YUA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分五章:即一、導論二、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三、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意義和主要
內容四、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延續意義和政策的實踐五、結論。
第一章導論分為兩節:前者藉說明蘇聯外交政策的世界性意義,以確立研究蘇聯外交
政策的必要性。後者藉引述一般學者對布爾什維克主義與蘇聯外交政策之間關係的說
法,以說明意識型態對外交決策的現實意義,並導出本文的研究途徑。
第二章分為三個部份,前者藉分析層次的討論,以說
明國家主動行為的意義。中者在確之國家主動行為的意義之後,進一步藉主會心理學
和政治主會學的理論,以說明所謂影響國家行為的定型觀和認知取向與意識型態之關
係。最後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仍屬傳統的歷史研究法,並藉此部份說明定型觀和認知
取向的特徵和功能。
第三章分為兩個部份,前者藉討論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意義,以說明該主義和蘇聯決策
者的定型觀之間的關係。後者則藉前述的討論,以說明該定型觀和認知取向的一般內
容和特徵。
第四章分為兩個部份,前者藉說明諸如和平共存。階級鬥爭和主會革命等理論的延續
意義,以討論該定型觀的主要功能和其持續的政策影響力。後者則藉個案研究(史達
林的戰前外交),以進一步的說明該定型觀主宰政策選擇的能力。
第五章則藉全文的回顧,以確定布爾什維克主義和蘇聯決策者的定型觀,乃至蘇聯外
交政策之間的關係,而最後的結論則認為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決定性影響,實為研究和
預估蘇聯外交政策所不可勿視的重要關鍵。
|
10 |
「中」蘇衝突與北韓等距外交政策之研究(自一九六O)米榮順, MI, RONG-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討討之重點為在「中」蘇衝突與對抗中,北韓採取何種外交政策以資因應,北韓
為求本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在「中」蘇兩共之間保持均衡。因而本文擬北韓國家目
標來分析其等距外交政策。所述主旨分別如下:
第一章論述研究目的和動機,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論述「中」蘇紛爭的背景,及
其理論的爭執與對外政策;第三章:敘述北韓對「中」蘇決策的一般因素,即其意識
形態。國家目標、外交結構、個人因素、以及與南韓對抗的情況;第四章:分析北韓
傾向中共時期的政策,就國際環境、「中」蘇兩共對北韓的壓力及支持、當時國家目
標。及政策的運用與效果;第五章:以與第四章相同的方式來分析北韓親蘇疏「中」
的政策;第六章:分析北韓「自主路線」,特別論究其理論的基礎、目標及展開過程
;第七章:評估北韓等距外交政策及發展,並檢討其可能產生的變數而藉以推定其未
來之展望。
|
Page generated in 0.04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