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0
  • 20
  • 20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73
  • 73
  • 40
  • 36
  • 36
  • 35
  • 29
  • 25
  • 25
  • 18
  • 15
  • 14
  • 10
  • 10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The eternally flourishing stronghold: an iconographic study of th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Fowan and related sites at Beishan, Dazu Ca. 892-1155

Suchan, Thomas 01 October 200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2

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見的唐代文化

葉蓁蓁, YE, ZHE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試從圓仁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進一步了解唐代的社會,以及唐 代文化給予日本的影響. 二、文獻:以圓仁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主,並參酌其他有關資料. 三、研究方法:從圓仁的日記□收集種種發生的事.分類而歸納成幾點,再現圓仁當 時在中國的生活.以叡山文庫所藏的足立喜六釋注,鹽入良道加以補訂,補注(日文 )釋注本作為底本.故足立釋的原著,以東寺觀智院所藏的影印本(簡稱「東本」) 為底本,與諸本照對或嚴密的校訂,大都基於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小野勝年博士的 日文譯注本(簡稱「小野本」),因此關於原文的注,僅在足立譯與「小野本」不同 之處注記,其他全基於「小野本」. 四、研究內容:透過圓仁的日記,看當時的中日關係以及唐代中國的風俗儀式、官府 制度、政治措施、宗教、經濟問體等.第一章:圓仁法師的生平概略.第二章:中日 文化與遣唐史.第三章:圓仁與中國官員之交往.第四章:圓仁在唐所見的中國人生 活.第五章:圓仁所見的佛教.第六章:圓仁所見的唐代鎮壓佛教活動.第七章:圓 仁返日以後.第八章:結論. 五、研究結果:從日記與相關資料□得到了,我國歷來史家一些大都語焉不詳或忽視 的有關政治、經濟、宗教等的詳細資料.深理解了其日記具有廣泛的史料價值以及深 遠的歷史、文化影響,也同時對唐代社會多了一層認識,並對中日之間的關係多一層 了解.
63

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

呂光華, LU, GUA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存唐人選唐詩,共有崔融珠英學士集、殷璠河嶽英靈集、芮挺章國秀集、元結篋中 集、高仲武中興閒氣集、今狐楚御覽詩、姚合極玄集、韋莊又玄集、不詳編選者搜玉 小、集不詳編選者敦煌本唐人選唐詩等十種。茲將其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結論,共分三節。論述本論文之名稱、範圍、研究動機及研究方向。 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如前列十種唐人選唐詩之次序,每種各列一專章,分為二至六節 ,詳加討論,每章論述之內容及步驟,大到如下: (一)算先探討編選者、編選年代及其版本。 (二)其次考定其篇卷、編選之數目,並探尋其編撰體例。 (三)再次論究其命名涵意、編選目的,及其選詩標準、選詩情形。 (四)最後再依據前考,或論其於當代詩壇之地位、後代之評價,或究其與前後詩人 、詩選承先啟後之關係,或提出其他值得議論之處,舉凡筆者見識所及,俱另闢專節 詳論之。唯諸集卷帙不一,或多或寡;體例不同,或詳或略,是以每章論訹,亦或長 或短,或繁或簡。總之,以論其要為主,王以其齊否為慮也。 第十二章:結論。
64

中國文化之東漸與唐代政教對日本王朝時代的影響

陳水逢, Chen, Shu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自古以來,東西文化各成系統,其中中國文化一直是東方文明的主流,中國文化的素質,自秦漢統一以來,至唐代始凝造成偉大而勻稱的文化體系,不但啟開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文化的大機運,影響所及遍於亞洲各國,如彼日本、安南、朝鮮、高昌、于闐、契丹等無一不受大唐文化之涵煦者。 中日兩國的關係具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其在日本本國未有正式歷史記載的幾世紀以前,即通中國。古代日本文化之形成、典章制度之樹立,撥厥本源,完全受惠於中國、印度、朝鮮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皂洗禮,其中尤以中國的道德文化,對日本開化的功用,貢獻最大。這一種事實,為治日本史者所不敢否認。 二、隋唐政教的概況 三、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及隋唐政教影響於日本的概況 四、研究的範圍及參考資料的來源
65

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

雷飛龍, Lei, Fei-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臣下敢在君主深惡痛絕之下結黨爭權,君主的領導方法或能力,一定有所欠缺,縱使英明強幹的君主,如其在重大問題上遲疑不決,或已決定而又起動搖,臣下即可能結黨相爭,如果君主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利用臣下的對立,以維護君權,也可能引起黨爭;如果君主不能明斷,則君主已失其定分止爭的作用。臣下為求取勝利,自不免結黨以爭,如果君權已經旁落,則君主為求收回權力、或臣僚中之不滿於竊取權力者,亦將結黨以爭,漢、唐、宋、明各代的黨爭無不如此。 故就東漢、中唐、北宋、晚明等黨爭的形成原因來說,均難謂為出於某一單純原因而係由於各種因素的湊合,例如東漢黨爭的形成,君權旁落與取士制度關係取大,仕途壅塞則其助力,中唐牛李黨爭的形成,政策的不同,取士制度,均為主要原因,而君主所採「分而治之」的手段,君不明斷,仕途壅塞,均有助力,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及其反對者的鬥爭,主因即在學術政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君主的領導方式,亦有重要關係,晚明黨爭的發生,君主的領導無方最為重要原因,品性、地域的不同, 仕途的壅塞,取士制度等,均有關係。 最後我們認為朋黨的形成,一般都是出於「弱者」意識,所謂弱者,亦即自認其利益未被照顧或未被妥善照顧的人,這種人往往構成一個「不滿的利益集團」,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不滿的利益集團」存在,即可能出現朋黨。
66

唐傳奇夢境的程式和敘事結構 =The forms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dream of Chuanqi in Tang Dynasty / Forms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dream of Chuanqi in Tang Dynasty

蘭倩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67

譚瑩《論詞絶句》論唐宋詞研究. / 譚瑩論詞絶句論唐宋詞研究 / Study of Tan Ying's criticism on Tang and Song ci in Lun ci jueju / Tan Ying "Lun ci jue ju" lun Tang Song ci yan jiu. / Tan Ying Lun ci jue ju lun Tang Song ci yan jiu

January 2008 (has links)
劉喜儀. / "二〇〇八年七月". / "2008 nian 7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49-157).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Liu Xiyi. / 提要 --- p.i / 目錄 --- p.v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動機與目的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前人硏究之槪況 --- p.3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範圍及方法 --- p.7 / Chapter 第二章 --- 清代廣東的詞論 / Chapter 第一節 --- 清代廣東詞論的批評形式 --- p.10 / Chapter 第二節 --- 清代廣東詞論的特色 --- p.12 / Chapter 第三章 --- 譚瑩的生平、性格、交遊及文學風格 / Chapter 第一節 --- 譚瑩的生平 --- p.25 / Chapter 第二節 --- 譚瑩的性格 --- p.28 / Chapter 第三節 --- 譚瑩的交遊 --- p.30 / Chapter 第四節 --- 譚瑩的文學風格 --- p.37 / Chapter 第四章 --- 譚瑩《論詞絶句》審美旨趣探析 / Chapter 第一節 --- 兼重婉約、豪放的詞風 --- p.48 / Chapter 第二節 --- 重視詞的情感內容 --- p.64 / Chapter 第三節 --- 重視詞人的品格 --- p.78 / Chapter 第四節 --- 提出異於前人的見解 --- p.85 / Chapter 第五節 --- 餘論 --- p.95 / Chapter 第五章 --- 譚瑩《論詞絶句》的詞史觀 / Chapter 第一節 --- 論唐五代詞 --- p.104 / Chapter 第二節 --- 論北宋詞 --- p.108 / Chapter 第三節 --- 論南宋詞 --- p.109 / Chapter 第四節 --- 餘論 --- p.114 / Chapter 第六章 --- 譚瑩《論詞絶句》的表現手法 / Chapter 第一節 --- 造句的承襲 --- p.116 / Chapter 第二節 --- 以詞調名入詩 --- p.119 / Chapter 第三節 --- 用意翻案 --- p.121 / Chapter 第四節 --- 論人的對比 --- p.122 / Chapter 第五節 --- 以詩家喻詞人 --- p.123 / Chapter 第七章 --- 厲鶚、譚瑩論詞絶句比較 / Chapter 第一節 --- 厲鶚生平及其論詞主張槪述 --- p.126 / Chapter 第二節 --- 厲鶚、譚瑩論詞絶句體制比較 --- p.127 / Chapter 第三節 --- 厲鶚、譚瑩論詞絶句審美旨趣比較 --- p.131 / Chapter 第四節 --- 譚瑩《論詞絶句》與厲鶚〈論詞絶句〉的承傳關係 --- p.143 / Chapter 第八章 --- 結論 --- p.146 / 參考書目 / Chapter 一、 --- 專著 --- p.149 / Chapter 二、 --- 論文 --- p.154 / Chapter 三、 --- 網站 --- p.156 / 附錄 / 譚瑩《論詞絶句一百首》簡注
68

Facture et jeu de la cithare chinoise qin sous la dynastie des Tang / Making and playing the qin Chinese Zither under Tang dynasty

You, Li-Yu 15 September 2017 (has links)
Au croisement de la sinologie, de la philologie, de l’histoire, de la musicologie, de l’organologie et de la pratique instrumentale, cette recherche se donne pour objet d’approfondir notre connaissance de la facture et des techniques de jeu de la cithare chinoise qin sous la dynastie des Tang (618-907) en traduisant et analysant des sources peu exploitées de cette période, à savoir le traité Tang Chen Zhuo zhifa 唐陳拙指法 (Techniques de jeu [du qin] par Chen Zhuo des Tang) et 1468 poèmes évoquant cet instrument. En complément d’autres sources anciennes, l’étude du corpus des poèmes précise notamment l’origine des matériaux utilisés pour le qin, l’usage d’accessoires, l’identification de luthiers amateurs et professionnels, la constitution du répertoire, l’emploi et l’évolution des partitions.La traduction et édition critique du Tang Chen Zhuo zhifa sert de support à un travail d’inventaire et d’analyse typologique des gestes décrits dans ce traité. Les techniques de jeu de l’époque s’y révèlent dans leur étendue et leur diversité.Afin d’en faciliter leur compréhension, plusieurs doigtés font l’objet des reconstitutions filmées, conservées sur le DVD en annexe. Des analyses d’acoustique musicale effectuées sur une sélection de techniques se sont également avérées riches d’enseignements en révélant les fondements concrets et subtils sous-jacents au jeu du qin à l’époque des Tang. /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inology, philology, history, musicology, organology and instrument playing, this research aims at broadening our knowledge of how the qin Chinese zither was made and played throughout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research draws on often overlooked or untapped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rom this period such as the Tang Chen Zhuo zhifa 唐陳拙指法 treatise (Qin Playing techniques by Chen Zhuo) and 1468 poems in which the instrument is referred to.Study of the body of poems and ancient texts sheds light on the origin of the materials used to make the instrument and how accessories were used, draw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amateur and professional instrument makers and explaining how a repertoire is built and how sheet music was read and evolved over time.The translation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Tang Chen Zhuo zhifa serve as a basis for an inventory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s described in the treatise, which illustrates the wide range and different styles of playing. Some of the fingerings were filmed and recorded on a DVD included here in appendix. Analyses of the musical acoustics of a selection of technique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both the groundings and the subtlety of qin playing during the Tang period
69

方回《瀛奎律髓》硏究. / 方回瀛奎律髓硏究 / Research on Fang Hui's "Ying kui lu sui" / Fang Hui "Ying kui lü sui" yan jiu. / Fang Hui Ying kui lü sui yan jiu

January 2002 (has links)
何世昌. / "2002年5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2. / 參考文獻 (leaves 169) / 附中英文撮要. / "2002 nian 5 yue" / He Shichang.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2.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69) / Fu Zhong Ying wen cuo yao. / 提要 / 前言 --- p.1 / Chapter 第一章 --- 方回生平考略 / Chapter 第一節 --- 生平、為人與思想 --- p.4 / Chapter 第二節 --- 詩學淵源 --- p.25 / Chapter 第二章 --- 《瀛奎律髓》成書的若干問題 / Chapter 第一節 --- 版本問題 --- p.31 / Chapter 第二節 --- 成書過程 --- p.35 / Chapter 第三節 --- 編選動機 --- p.39 / Chapter 第四節 --- 淵源 --- p.42 / Chapter 第三章 --- 《瀛奎律髓》在詩歌理論史上的意義 / Chapter 第一節 --- 體裁特色 --- p.48 / Chapter 第二節 --- 分類及體例特色 --- p.50 / Chapter 第四章 --- 《瀛奎律髓》的選詩及評詩情況 / Chapter 第一節 --- 選詩情況 --- p.90 / Chapter 第二節 --- 圈點特色與批評術語 --- p.134 / Chapter 一、 --- 句眼說 --- p.158 / Chapter 二、 --- 拗律說 --- p.161 / Chapter 三、 --- 用事說 --- p.162 / Chapter 四、 --- 變體說 --- p.164 / Chapter 五、 --- 新巧說 --- p.166 / 結語 --- p.168 / 參考書目 --- p.169 / 附錄一:《瀛奎律髓》類目重組及唐宋五七律入選情況 --- p.171 / 附錄二 :明楊良弼《作詩體要》考證述評一兼試論其與《瀛奎律髓》關係 --- p.175 / 附錄三:《菊坡詩話》與《瀛奎律髓》 --- p.223 / 附錄四:《瀛奎律髓》資料彙編(初稿) --- p.232 / 附錄五:《瀛奎律髓》引書考 --- p.247 / 附錄六:《瀛奎律髓》引書分類表 --- p.258 / 附錄七:《瀛奎律髓》選錄江湖詩派情况 --- p.267 / 附錄八:方回《桐江續集》篇目(詩歌之部)一覽表 --- p.278 / 附錄九:方虛谷文彙輯總目 --- p.387 / 附錄十:方虛谷文繫年 --- p.402 / 附錄十一:方回〈桐江集序〉 --- p.408 / 附錄十二 :重要詩人入選詩作統計表 --- p.409
70

王楊盧駱文學思想硏究. / Wang Yang Lu Luo wen xue si xiang yan jiu.

January 2002 (has links)
陳頌文. / "2002年8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2. / 參考文獻 (leaves 127-133)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2 nian 8 yue". / Chen Songwe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2.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27-133)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初唐四傑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問題的提出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四傑」名稱的由來 --- p.2 / Chapter 第三節 --- 文學史上的「四傑」 --- p.7 / Chapter 第四節 --- 文學批評史上的「四傑」 --- p.8 / Chapter 第二章 --- 貞觀至武周文學背景和文學思想發展 --- p.11 / Chapter 第一節 --- 緒論 --- p.11 / Chapter 第二節 --- 貞觀年間朝廷的文學宣言 --- p.12 / Chapter (1) --- 貞觀年間君臣論文的性質 --- p.12 / Chapter (2) --- 貞觀年間朝廷的文學思想´ؤ´ؤ以史家文論爲主 --- p.15 / Chapter (2.1) --- 史家對六朝文學的評價與總結 --- p.15 / Chapter (2.2) --- 史家論文的空間 --- p.17 / Chapter (2.3) --- 史家文論的意義 --- p.19 / Chapter 第三節 --- 貞觀至武周的文學硏究槪況 --- p.21 / Chapter (1) --- 類書和總集 --- p.21 / Chapter (2) --- 《文選》硏究 --- p.24 / Chapter (3) --- 詩學硏究 --- p.25 / Chapter (3.1) --- 上官儀 --- p.25 / Chapter (3.2) --- 元兢 --- p.27 / Chapter (3.3) --- 崔融 --- p.28 / Chapter 第四節 --- 貞觀至武周文人干求與入仕情況 --- p.29 / Chapter (1) --- 以文章進身的問題 --- p.30 / Chapter (2) --- 以文章進用的大臣仕途之升降 --- p.32 / Chapter (3) --- 王府的文學風氣 --- p.34 / Chapter 第三章 --- 王勃文學思想析論 --- p.35 / Chapter 第一節 --- 緒論´ؤ´ؤ王勃生平及著作槪述 --- p.35 / Chapter 第二節 --- 可供考察文學思想的篇章背景分析 --- p.36 / Chapter (1) --- 〈平臺秘略論 〉、〈平臺秘略贊〉:王府修撰的意見 --- p.36 / Chapter (2) --- 〈上吏部裴侍郎啓〉:參選士子的意見 --- p.37 / Chapter (3) --- 詩賦序文之言論:翰墨之客的意見 --- p.39 / Chapter 第三節 --- 文論文本分析 --- p.40 / Chapter (1) --- 文學的性質與功用 --- p.40 / Chapter (1.1) --- 「甄明大義,矯正末流」、「緣情體物」與「詩以見志」 --- p.40 / Chapter (1.2) --- 文學與王府 --- p.43 / Chapter (1.3) --- 文學與自然 --- p.44 / Chapter (2) --- 對文學作品的要求及規範 --- p.45 / Chapter (2.1) --- 「氣陵雲漢,字挾風霜」辨 --- p.45 / Chapter (2.2) --- 「甄明大義,矯正末流」辨 --- p.48 / Chapter (3) --- 對歷代文學的評價 --- p.53 / Chapter (4) --- 寫作態度 --- p.56 / Chapter (5) --- 小結 --- p.59 / Chapter 第四節 --- 王通與王勃 --- p.60 / Chapter 第四章 --- 楊炯文學思想析論 --- p.64 / Chapter 第一節 --- 緒論´ؤ´ؤ楊炯生平及著作槪述 --- p.64 / Chapter 第二節 --- 〈王勃集序〉析論 --- p.64 / Chapter (1) --- 〈王勃集序〉的寫作時間 --- p.65 / Chapter (2) --- 〈王勃集序〉的內容分析 --- p.68 / Chapter (2.1) --- 〈王勃集序〉與王勃文學變革 --- p.69 / Chapter (2.1.1) --- 從「龍朔變體」看王勃文學變革的對象 --- p.69 / Chapter (2.1.2) --- 從王勃之志看王勃文學變革的可能性 --- p.72 / Chapter (2.1.3) --- 〈王勃集序〉對王勃硏究的參考價値 --- p.75 / Chapter (2.1.4) --- 小結 --- p.76 / Chapter 第三節 --- 楊炯的文學思想 --- p.76 / Chapter (1) --- 文學的性質及作用 --- p.76 / Chapter (1.1) --- 文學與禮樂 --- p.76 / Chapter (1.2) --- 文學與抒情酬唱 --- p.77 / Chapter (2) --- 對文學的要求與規範 --- p.77 / Chapter (3) --- 對歷代文學的批評 --- p.79 / Chapter (3.1) --- 唐以前的文學 --- p.79 / Chapter (3.2) --- 隋唐以來的文學 --- p.80 / Chapter (4) --- 小結 --- p.82 / Chapter 第五章 --- 盧照鄰文學思想析論 --- p.83 / Chapter 第一節 --- 緒論´ؤ´ؤ盧照鄰生平及著作槪述 --- p.83 / Chapter 第二節 --- 可供考察文學思想的篇章背景分析 --- p.84 / Chapter (1) --- 〈駙馬都尉喬君集序〉 --- p.84 / Chapter (2) --- 〈南陽公集序〉 --- p.84 / Chapter (3) --- 〈樂府詩集序〉 --- p.86 / Chapter 第三節 --- 文本分析 --- p.88 / Chapter (1) --- 文學的性質與功用 --- p.88 / Chapter (1.1) --- 文學與政治 --- p.88 / Chapter (1.2) --- 「安可默而無述」 --- p.89 / Chapter (2) --- 對文學作品的要求和規範 --- p.90 / Chapter (2.1) --- 「立體不拘於一塗」 --- p.90 / Chapter (2.2) --- 「聽歌曲而知亡」 --- p.93 / Chapter (2.3) --- 「妙諧鐘律」 --- p.94 / Chapter (3) --- 對歷代文學的評價 --- p.96 / Chapter (3.1) --- 對唐以前文學的評價和態度 --- p.96 / Chapter (3.1.1) --- 〈雅〉、〈頌〉 --- p.96 / Chapter (3.1.2) --- 屈宋 --- p.97 / Chapter (3.1.3) --- 兩漢 --- p.99 / Chapter (3.1.4) --- 魏晉 --- p.99 / Chapter (3.1.5) --- 南朝 --- p.100 / Chapter (3.2) --- 對貞觀文臣的批評 --- p.101 / Chapter (3.3) --- 對古今文士評論文學的意見 --- p.102 / Chapter (4) --- 創作態度 --- p.102 / Chapter (5) --- 小結 --- p.104 / Chapter 第六章 --- 駱賓王文學思想析論 --- p.105 / Chapter 第一節 --- 緒論´ؤ´ؤ駱賓王生平及著作槪述 --- p.105 / Chapter 第二節 --- 可供考察文學思想的篇章背景分析 --- p.106 / Chapter (1) --- 上長官書信 --- p.106 / Chapter (1.1) --- 〈和道王閨情詩啓〉 --- p.106 / Chapter (1.2) --- 〈上吏部裴侍郎書〉、〈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序〉 --- p.106 / Chapter (1.3) --- 〈與程將軍書〉 --- p.107 / Chapter (2) --- 飲宴酬唱之作 --- p.108 / Chapter (3) --- 個人抒懷之作 --- p.108 / Chapter 第三節 --- 文論內容分析 --- p.109 / Chapter (1) --- 文學的性質及功用 --- p.109 / Chapter (1.1) --- 事、物、情與文 --- p.109 / Chapter (1.2) --- 文學與求仕 --- p.111 / Chapter (2) --- 對文學的要求及規範:雅與俗的取捨問題 --- p.113 / Chapter (3) --- 對歷代文學的評價 --- p.115 / Chapter (3.1) --- 兩漢以前 --- p.115 / Chapter (3.2) --- 兩漢 --- p.117 / Chapter (3.3) --- 魏晉 --- p.117 / Chapter (3.4) --- 南朝 --- p.118 / Chapter (4) --- 小結 --- p.118 / Chapter 第七章 --- 總結 --- p.120 / 參考書目 --- p.127 / 附錄一 --- p.132

Page generated in 0.018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