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0
  • 47
  • 13
  • 2
  • 1
  • 1
  • Tagged with
  • 65
  • 22
  • 16
  • 16
  • 14
  • 13
  • 12
  • 10
  • 10
  • 10
  • 10
  • 9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當代「對偶熟語」之韻律研究

李大燮, Lee, Dae-Seob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的對象為俗文學領域當中的「熟語」。參與創作熟語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其創作人以民眾為主。雖然一般民眾教育程度比較低,但是他們卻都會欣賞韻律,並作韻律豐富的熟語。因為享受韻律之美的能力不是習得的,而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只是文人會把這種自然發生的韻律定型化;而教育程度較低的一般民眾只能依靠天生的感覺。本研究從較寬鬆的標準探討了民眾所運用的各種韻律手法。本研究的幾點主要看法如下: 一、可以從「對稱結構」探索韻律。 「對稱結構」(symmetrical structure) 指,一句的韻律現象分佈為其另一句韻律現象分佈的鏡射,用英文字母表示其結構如「ABCD,DCBA」。 二、可以從「三角韻律」探索韻律。 「三角結構韻律」所造成的韻律效果,即誦讀以「三角韻律」構成的對偶熟語時,我們可以感覺到三個字之間都有一定的時間間隔。這種時間間隔形成特殊的韻律感──當句中的二字相諧形成比較「短促」的節奏,而跨句的二字形成比較「緩慢」的節奏,這「短促」節奏與「緩慢」節奏的配合形成「三角韻律」特有的韻律感。 三、能藉心理學的記憶理論(「初始效應」及「新近效應」)以肯定熟語的句首及句尾的韻律效果大於句中。 四、可以從寬鬆的標準探索熟語的韻律。 參與創作熟語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一般民眾可能對韻律手法的瞭解不一。因此,本研究從「不完全的韻律現象」探討了「頭韻現象」、「雙聲分佈」、「押韻」、「對稱的韻母相諧」、「疊韻分佈」及「輔音韻」當中舌根鼻音與舌尖鼻音相諧的現象。 五、關照多方面的韻律要素以探索熟語之韻律。 在本研究中為了探索民間熟語特有的韻律表現方式,從韻母的「開合、洪細」分佈及「兒化韻」的運用解析了韻律表現。 六、可由兩句中技巧的相應探索韻律效果。 筆者認為亦能從兩句中技巧的重複中產生韻律感,比如:在本研究中,雙聲疊韻的對稱分佈、疊字的對稱分佈、當句反覆等即是。 關鍵詞:俗文學、熟語、諺語、俗語、俗諺、
2

華語教學中的婚俗文化教學研究 / A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Wedding Culture in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鄭侑青, Cheng, Yu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華語教師不僅作為語言的教導者,其身上更大的使命應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筆者認為華語教學中的婚俗文化教學為文化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主題,不過現行教材少見針對此主題之著墨,學習者與教學者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嘗試將婚俗文化融入華語教學。 本研究以問卷研究法調查華語學習者於婚俗文化主題學習之意願,首先參考現行教材中是否針對婚俗文化作系統性的編排,接著探討通行於台灣的婚俗文化有哪些重要層面,並根據內容分析法統整出跨文化教學與文化教材編寫原則,在整理出華語教材中的文化教材編寫原則後,實際編寫婚俗文化課程教材,並透過行動研究實際應用在三個階段的文化課教學。 於華語教師的面向而言,透過三階段的行動研究歷程與學生回饋,其教學歷程與成效能成為日後華語教師欲進行此主題研究或教學時的參考;於外籍學生而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學習台灣婚俗文化的知識及此主題的語言交際用法,於兩造皆能產生貢獻。 婚禮習俗及其文化為中華文化之精髓,具有長遠的發展過程並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思想、觀念、宗教、生活習慣等,於社會語境和跨文化交際層面也有重要且正面的意義價值。因此,本文藉由研究華語教學中的婚俗文化教學,期待達成兩大目標: 1. 將華語學習者感興趣的婚俗文化與華語教學相結合 2. 編寫可實際執行之婚俗文化教材供學習者與教學者參考使用 希望透過本研究拋磚引玉,使更多研究者投入文化教學研究,將不同文化融入華語教學,語言與文化教學的結合將有助於華語學習者看見語言中的台灣文化之美。
3

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

陳錦釗, CHEN, JIN-Z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子弟書係清代北方俗曲之一種。此種曲藝,盛行於乾、嘉、道三代,至光、宣時始趨沒落。因其詞婉韻雅,故在當代藝壇上之地位極高。繆東霖陪京雜述曾推之為當時說書人之最上者,滿族人士,並尊之為「大道」,可見時人對此種曲藝敬愛之一斑。考其所以被稱為「子弟書」之原因,藝由其始創者、作者、演唱者、聽眾、皆以八旗子弟為主,且其演唱之儀式規矩,亦與其他曲藝不同。 此種曲藝之體製,實淵源於鼓詞,但無說白,至其唱詞,雖仍以七言為主,然可隨意增加襯字。 至其故事題材之來源,則以取材於我國明清兩代通俗小說及元明清三代傳寄與當時北京流行之散齣或京劇故事最多,然以描寫當時北京社會生活及風士人情為題材者,亦為數不少。子弟書之樂調,分為東調與西調兩種。東調又名東城調、東韻,音節如高腔。西調又名西城調,西韻,音節如崑曲。東調之詞,沈雄闊大,慷慨激昂,而西調之詞,類為才子佳人,紅情綠意之作。才子佳人,紅情綠意之作。 篇及結尾曲文,可考出作者之別號或書齋名者約有百餘種,其中較名者有羅松窗、韓小窗、鶴侶氏、芸窗四人。羅松窗、韓小窗二人係職業子弟書藝人,作品以取材於我國著名之小說或戲曲故事中,其情節關目之足動人者為主;鶴侶氏、芸窗二人則係業餘作家,其寫作子弟書旨在陶情自娛,故多取材於身邊瑣事,或借題抒懷。總觀此四人中,自以韓小窗在當時之地位最高,藝術成就亦最大,逛護國寺子弟書,曾稱之為「編書的開山大法師」,讚其作品「得三昧」。蓋韓氏乃東調代表作家,所作無不精妙,故流傳亦最為廣遠,且每被其他曲藝所改編演唱,故其地位,實遠超於同時各家之上。 子弟書影響清代其他曲藝甚大,當時如大鼓書、快書、石派書,甚至馬頭調、牌子曲等曲藝,其部份優秀之作品,亦多據子弟書名篇改篇而成。推其他曲藝之興起,輒促使子弟書趨於沒落。加以後期子弟書藝壇,自韓小窗故後,即後繼無人,復以唱腔千篇一律,作品乏善可陳,終於一蹶不振,從此失傳。 本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分為六章: 第一章取材於通俗小說之子弟書(上) 第二章取材於通俗小說之子弟書(下) 第三章取材於戲曲之子弟書(上) 第四章取材於戲曲之子弟書(下) 第五章取材於當時社會生活及風士人情之子弟書 第六章取材於吉慶及通俗故事或其他故事之子弟書 下編綜合研究,分為七章,各章之綱要如下: 第一章子弟書之名稱由來及其淵源考,敘述子弟書之名稱由來及有關子弟藝人演唱時 之儀式規矩,子弟書淵源於鼓詞之痕□及其體製與鼓詞之異同。 第二、三章子弟書之作家及其作品(上)(下)。 第四章子弟書之演變。 第五章子弟書之影響及其沒落。 第六章論「滿漢兼」及「鑲嵌」兩類子弟書。 第七章論近人所編之子弟書目錄。
4

民俗理論與新聞解讀:以政治新聞為例

梁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

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 / The Ritual Narratives of the Lunar New Year Centered on the Housecleaning Research

周謝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節日體系,而中國既為世界著名文化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之下,自然也產生許多極有特色的節日,並由此構成具有豐富內涵的「節日文化基因庫」。   在中國「節日文化基因庫」中,「過年」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而在「過年」諸多儀式習俗之中,歲末掃塵、年初送窮這兩個「掃除」儀式被安排在進、出過年的兩個重要時間點上,自應有其特殊意義。因此,本論文擬以中國過年掃除儀式為主,在前輩學者研究成果之上,爬梳、分析歷代掃塵、送窮相關文獻,並試圖從神話學角度探尋過年掃除儀式中隱含、承傳的深層文化內涵。   本論文的主要問題為:在中國過年期間,為什麼會有「掃塵」與「送窮」兩次「掃除」行為?「掃塵」、「送窮」如何發展與演變?這兩次掃除動作如何構成「過年」期間的一組節俗儀式,其功能與意義為何?二者與過年相關節俗儀式與神話傳說之間形成何種關係?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討論、分析與詮釋,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釐清「掃除」儀式在「過年」期間的相關問題。
6

《海音詩》俗語、典故之分析

蔡寶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道咸年間遊宦詩人劉家謀來臺四年所作的《海音詩》百首七絕,首首有註,體例特殊。但其詩卻相當艱澀難讀,如同陳香所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若將劉家謀《海音詩》置於清代臺灣宦遊詩人的系統之下,甚至是整個臺灣清代詩歌作品底下,那麼它的確有其特殊之處:1.在他之前,未有百首詩首首作註者。2.大量「俗語」入詩。然而若擺放在整個清朝詩歌體系之下,卻並非其特色。因為我們在《清代海外竹枝詞》中,就發現很多首首作註的詩歌,記錄諸多海外事蹟,不過像《海音詩》般大量將俗語入詩的雖有,卻仍為少見,可說是《海音詩》的特出之處。俗語的直接使用雖然是《海音詩》的特色,卻也造成了「雖俚俗卻艱澀」的詩歌風格,所以陳香才會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然而,造成其詩艱澀難讀的原因除了俗語的入詩之外,也不能忽視《海音詩》中大量「典故」的使用。因為使用俗語和許多深奧陌生的典故,造成讀者閱讀視境中斷,使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了不同文化對應的隔閡。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海音詩》,當一個「合格的讀者」,就必須打破俗語、典故的雙重隔閡。因此本篇論文主要目的是分析詩句中所使用的俗語與典故,探索典故來源,以及俗語、典故這兩種作為一種有機質料的特殊詞匯在詩中所扮演的內涵意義。
7

ドイツ語圏を中心とした初期ヴァンパイア文学史 ― セルビアの事件からルスヴン卿の後継者まで ―

森口, 大地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917号 / 文博第863号 / 新制||文||70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村 朋彦, 准教授 川島 隆, 教授 中村 唯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8

日本における土木を巡る心意現象に関する歴史民俗研究

中尾, 聡史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21088号 / 工博第4452号 / 新制||工||169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社会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藤井 聡, 教授 川﨑 雅史, 教授 山田 忠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9

習俗傳說融入跨文化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踐 /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stomary legends in intercultural Chinese teaching

林以涵, Lin, Yi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語言與文化脣齒相依,在語言學習與教學的層面上,文化的概念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特別是屬於高語境的華語,擁有豐富的文化意涵。華人社會中的民間風俗緊貼日常,是理解生活文化的重要線索。華語學習者能透過習俗傳說的故事性,理解隱含的華人文化背景,避免文化誤解,達到尊重他人,進而培養跨文化的能力。   民間故事的教學多置放於中文母語學習者的教育歷程,而在華語文教學的領域,仍以華裔或中高級以上程度學習者為大宗。故本研究以民間文學中的習俗傳說為範圍,中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使用內容分析法找出合適的文化教學主題,文本分析法探析教材與跨文化教學點,並援引前人歸納之文化教材編寫與教學設計理論,做出教學設計,另以調查研究法中的研究工具作為輔助,透過行動研究法檢視華語文教學的實踐。   本研究目的有二,一為發展習俗傳說與跨文化概念應用於成人華語課程之教學設計;二為探討習俗傳說與跨文化概念於成人華語課程之實施成效。本文融合ADDIE教學模式之五大步驟,包含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以及Moran之體驗式學習循環,包括理解內容、理解方法、理解原因、理解自我,作為本研究課程設計模式。並以影音、問卷、訪談等資料等研究工具,作為評估實施成果與修正依據。   本文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於教學設計方面,本研究採用兩項教學模式之融合,為ADDIE教學模式及Moran之體驗式學習循環,有助於文化教學更加完整,達到跨文化的範疇,另外,於教材設計中,需針對學習者程度考量詞彙難易度,並注意應符合教學宗旨與課堂設計;第二,於實施成效方面,以習俗傳說為素材之華語教學課程,能夠增進學習者的語言技能,提供文化學習與體驗的機會,達到跨文化的目的。 /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Cultural concepts are considerably important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articularly for Chinese, a highly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with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s. Folk customs in Chinese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veryday life and can serve as important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ving culture. Stories involving customs and legends can help learners of Chinese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al implications, avoid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achieve respect for others, and develop interculturel competence. The teaching of folktales is usually used in the education of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heritage learners or learners at or above the high intermediate level. This study focuses on customary legends in folk literature with intermediate learners as the target group. Content analysis is used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topics for cultural teaching and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ntercultural teaching points. Established theories of cultural materials compilation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were referenced to inform our ow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ddition, I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design and developed a survey instrument to use as an aid in examining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study has two objectives: first, to develop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teaching of customary legends, and intercultural concepts in adul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nd seco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utilizing customary legends, and intercultural concepts in adul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DDIE model (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Moran’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knowing about, knowing how, knowing why, and knowing oneself) were used as models for course design. In addition, video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and served as a basis for revis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two teaching models that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is study, the ADDIE Model and Moran’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contributed to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the achievement of an intercultural scope. However, dur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it wa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the vocabulary matched learner levels, and that the vocabulary aligned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urse design. Second, in respect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I concluded that a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utilizing customary legends as teaching materials can enhance learner language skills, provide cultural learning and experi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achieve intercultural goals.
10

俄語四行詩中親暱詞之名詞詞彙語法及語用修辭特性 / Lexical - grammatical and pragmatics-stylistic features of Diminutive nouns in Russian Chastushkas (folk songs)

郭怡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研究分析俄語四行詩的不同語言特性。名詞親暱詞作爲四行詩中重要的分析元素,民間創作反映了人民的傳統生活文化,此類作品被稱為民間口的創作,即是《民間創作》。它是一種形式、體裁和主題都非常多樣化的作品。在其之中,蘊含並反映了所有人民的智慧,包含了千古以來的生活經驗、哲學、宗教觀念,還有在生活中總結人民對於所見事實的見解和生活周遭的實際狀況,這些全都包含在諺語、俗語、童話故事、猜謎、四行詩和其他民間作品體裁裡。我們試圖從詞彙語法和修辭功能角度分析不同形式的名詞親暱詞。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