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63
  • 1405
  • 155
  • 45
  • 16
  • 3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625
  • 1007
  • 526
  • 395
  • 298
  • 280
  • 267
  • 231
  • 222
  • 221
  • 219
  • 206
  • 202
  • 200
  • 19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21

臺糖公司公共關係制度之推行與檢討

賴茂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糖公司自民國四十三年設立公共關係部門,推展公共關係業務,協助公司業務發展以來,至今已有十六年的歷史。本論文即在研究該公司在這十六年□,推行公共關係的經歷過程。 第一章緒論,首先解釋本論文所稱公共關係的定義,及其與企業管理的關係;並說明筆者研究本論文的動機、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介紹台糖公司。台灣糖業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潛力、與台灣之經濟、社會關係至為密切,但因國內蔗作推廣環境日益艱難,國際糖價無法把握,致成無法穩定經營的難題,台糖公司基於經營上的需要,並在政府倡導、輿論指責下,設立公共關係部門,以協助公司發業務,凡此本章均作詳細介紹與說明。 第三章描繪台糖公司現行之公共關係制度的輪廓。台糖公司的公共關係,組織散漫、事權不專。秘書室設公共關係組,雖名為公共關係,卻不是推行公共關係業務的惟一機構;事實上,人事處、業務處另負責企業界二大群眾—員工與顧客—的關係,只是其本身不自覺,筆者特加以提醒。 第四章說明台糖公司如何向有關大眾推展它的公共關係業務。有關大眾中,以員工與蔗農與該公司關係最為密切,特以較多篇幅加以討論並冠以其名,以示其份量特重。 第五章□提出筆者在研究該公司之公共關係制度的過程中,所發現之應加以改進的組織散漫、事權不專、人員素質不高、偏重親身接觸方式等現象,並進而提出筆者認為該公司公共關係制度,為適應公司未來發展,應更為重視顧客關係、重新調整組織、提高人員素質、多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看法。 第六章結論,為台糖公司十六年來推行公共關係的成果,作一總結。筆者以為台糖公司的公共關係制度值得商榷、改進之處不少,但在公共關係在國內尚未蔚成風氣的情形下,該公司能確實致力推行,不僅是幾分耕耘有幾分收獲,且足以使它成為國內公共關係界的老大了。 所謂公共關係,實即意見溝通的過程,為企業發展業務的一種管理職能。作者在學校研習大眾傳播學,對所謂意見溝通,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欠缺企業(或機關)組織與管理的學養,故對企業機構管理階層如何將公共關係,轉換為管理職能的實際運作情形,不甚了了,成為本論文寫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幸好作者指導教授楊博清師為台糖公司公共關係實際負責人,不時給予指教,或給予觀念上的啟示,或親為說明制度的運作情形,使作者遇著之難題,都能迎刃而解;該公司主管公共關係的副主任秘書張在山先生,以其豐富的學養與經驗,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啟示,為作者擬訂大綱的主要依據。謹在此向二位師長致最大的謝意。 作者並感謝台糖公司的許多朋友,尤其是秘書室公共關係組組長施振雄先生。本論文大部份資料皆係施先生代為收集提供,並撥冗為作者填覆「公共關係有關資料問答」,使作者撰寫工作得順利進行,熱誠可感。 最後感謝本論文摧生者閻沁恆老師。作者初以我國國營企業公共關係制度為研究對象時,曾請教閻師意見,蒙閻師贊許、勉勵再三,並代為引介有關資料,啟導作者研究重點與方向,後作者雖改以台糖公司為題,仍師承其意,為本論文的參考。
122

台灣輸出保險之研究

王展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鼓勵投資與促進輸出,為加速經濟發展之雙翼,海島經濟,尤倚對外貿易若命脈,如英、日等國,凡有助於擴展輸出者,無不竭全力以赴。輸出保險為輔助輸出之一環,歐美各國無不早已注意辦理,蓋對外貿易由於信用及政治危險之不斷發生,業者深具戒心,故貿易發達國家,無不研究利用各種方式,分擔業者風險。輸出保險即為其中主要方式,如辦理得法,對於輸出績效乃至整個經濟發展,均具有甚大之之輔助力。 台灣輸出保險自四十九年開辦以來,蓋亦有年,輸出廠商對輸出保險之價值雖已日益瞭解,要保者雖已逐漸增多,然在組織制度上及業務經營上,均發生若干困難及問題,研擬全盤制度之改進,實已為當前之要務。輸出廠商曾向政府不斷提出改進輸出保險業務之具體意見,而報章雜誌亦不乏專題討論,足見各方對此一問題之重視。 本文寫作動機,即在對台灣輸出保險作通盤之研究,並探求雖已辦理有年卻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之各項原因,從制度上及政策上分別加以檢討與分析,就客觀立場,試作處理及改革之建議,其間不乏引述日本及歐美輸出保險先進諸國之制度及經當成就,作為借鏡,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本文內容共分三篇十一章: 第一篇 緒 論 第一章 「輸出保險之成立與發展」導出輸出保險興辦之歷史及其發展情形。 第二章 「輸出保險之性質與類別」闡述輸出保險一般性質及經營上之分類。 第三章 「輸出保險與台灣對外貿易」說明欲發展台灣對外貿易必須同時擴大辦理輸出保險,以資策應。 第四章 「世界各主要國家辦理輸出保險概況」就辦理輸出保險業務較為成功之英、美、澳、日及香港地方就彼等之制度及經營情形作 一介紹,並舉出其特色,良以他出之石,可以改錯,值得吾人效法之處不少。 第二篇 本 論 第一章 「台灣輸出保險制度之成立」導出我國輸出保險成立之起源及其不以營利為目的之特色。 第二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組織」闡述輸出保險各種組織之形態,比較其優劣,並說明我國輸出保險目前組織情形。 第三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保險契約」闡述我國輸出保險契約之種類、性質、承保範圍、契約之成立以及效力之變動情形。 第四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業務經營」申述: (一)我國輸出保險經營之特徵、原則以及保險費率訂定情形。 (二)我國輸出保險之核保,理賠情形。 (三)歷年業績及賠款分析。 第五章 「台灣輸出保險所遭遇之實際困難」指出台灣輸出保險制度上、組織上及經營上所面臨之各項實際困難。 第六章 「台灣輸出保險發展問題」根據以上各章理論之研究及實務之探討,提出發展我國輸出保險各項建議,期能見諸實施,以便擴大辦理。 第三篇 結 論 本文於結論中強調並呼籲:今日台灣為中華復與基地,亦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促進工業興發展貿易,為當務之急,深盼主管當局能重視輸出保險之重要性,早日健全規章制度;保機構能體認責任之艱巨及對輸出貿易之貢獻,努力加速推展;並盼有關機關、全體出口廠商能與承保機構推誠合作,齊頭並進,助此一優良制度之功能,不難充分發揮,福國利民,實深賴之。
123

台北日報對一九六七年中東危機報導之分析研究

韋宗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六七年中東危機的爆發,是該年最轟動的國際大事,世人均為之注目,國際傳播媒介競相報導些一事件。 我國的報紙,在中東危機發生過程之中,逐日刊登國際性通訊社的電訊,更在該事件爆發為戰爭時期,以大篇幅作詳盡報導,尤以台北五家日報(中央、新生、聯合、征信、中華)為最,可見我國報紙對外國新聞事件報導重視的一斑。 我國政府對於中東危機事件,雖然極為同情以色列的處境,但由於與部份阿拉伯國家建有邦交,且考慮我國在聯合國票源的問題,因此在處理態度上甚為審慎,一直採取中立的立場。 本文研究主要題著重三方面:(一)台北五家日報刊登及處理此一新聞事件的情形。(二)國際性通迅社有無襲斷國際傳播,以及報導立場是否公正。(三)報紙的言論態度立場是否與政府一致。 本文研究資料,以台北五家日報五十六年全年刊登有關中東危機新聞報導為主,包括新聞、圖片、資料稿、專欄、譯稿、社論等,另輔以有關中東問題方面的書籍、雜誌和期刊,以作為研究的依據。 本文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因其能對明顯的傳播內容作客觀的、系統的以及計量的描述;以質的分析,加上量的計算,當可獲得客觀而正確的結果。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敘述中東危機的時代背景。第二章分析中東危機發生的原因、經過及善後問題。第三章將各報全年刊登有關中東危機報導的新聞比重及版面作一分析。第四章則將中東危機新聞來源(國際性通訊社電訊)在各報刊登場情形作一分析。第五章研究各報(包括政府立場)的言論態度。第六章結論,將研究結果作系統性的敘述。 本文疏陋之處,敬祈諸位師長不吝指正!
124

兩岸金融往來與台商籌資模式之研究

劉秀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8年政府宣布開放對大陸出口,正式開啟兩岸經貿交流大門,兩岸互動也日益緊密,近十年來,雖然兩岸交流仍因政治關係的波折偶有停滯,但大體而言,兩岸貿易、投資、金融往來等各層面都有長足進展。 2002年底,台商在大陸投資累計達266億美元,排名大陸外人實際到位金額的第四位,也居台灣對外投資之首。台商在大陸投資從草創到略具規模進而成長,資金需求也隨發展軌跡而愈趨迫切,但兩岸關係特殊,政府對開放兩岸金融往來政策尤其小心翼翼,深怕任何開放措施會導致資金加速流向大陸,進而掏空台灣;加上大陸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金融體制開放進度緩慢,金融界作風保守,是以台商投資初期大多仰賴自有資金,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匯往大陸,營運上較難施展,而遊走法律邊緣的籌資方式也增加台商困擾。 這種在兩岸設防、猜忌的政策架構下,大陸台商因地制宜,權宜變通,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籌資模式。不論地下或地上管道,利用股東個人名義,經過國外避稅天堂,資金暢通無阻,充分發揮台商靈活應變的特長。 2001年8月經發會後,政府決定進一步開放兩岸金融往來,包括允許金融機構赴大陸設立據點、開放OBU與DBU可對大陸台商授信等措施,希望經由此一鬆綁,協助企業解決部分融資困境,並將進一步研擬開放大陸台商回台掛牌的TDR政策,以建立兩岸資金流通平台;於此同時,兩岸2001年底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共將依據入世承諾,逐步開放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承作人民幣業務等,並開放外資在A股上市、政策協助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問題,這些都使大陸台商面臨不同以往的融資環境,對有意前往大陸發展的台商,應有加分作用。 基於上述因素,本研究將嘗試就環境演變涉及的政府政策調整及總體金融環境變遷後,對台商融資模式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為便於了解整體背景與演變軌跡,本研究將就一般情況下大陸台商的資金需求、籌資模式、融資管理與難題作一歸納整理,另外選定三家不同業別並較具代表性之的上市公司,進行訪查,以了解其在大陸投資過程中財務和籌資所遭的問題與對策,以及其與一般籌資模式的異同與籌資途徑。 對多數赴大陸投資的中小企業而言,無可避免都會遭遇許多籌資困難,尤其大陸缺乏授信機制與融資管道,加以各項法規制度仍欠周延,一般國際間習見之金融工具多付諸闕如,使台商處在一種極不穩定的投資環境,本研究祈願在探討大陸台商融資模式的同時,就實務面向政府提供評估未來開放兩岸金融政策時一些可行的作法,並為大陸台商分析現階段與未來在融資問題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必要考量,以作為制訂融資策略之參考。
125

台商赴海外投資對國內勞動結構與勞動需求的影響之探討

黃啟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對外投資對國內就業與產業的影響,即對外投資是否會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並減少國內就業機會,抑或對外投資只會造成廠商生產型態的重新配置,反而會加速國內產業的升級?本文利用1980至2002之間台灣製造業各類員工雇用的資料為研究對象,專注於產業內就業結構的變化與影響因素。 從製造業的勞力密集、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的指標來看,國內製造業生產結構逐漸朝向低勞力密集、高資本密集及高技術密集發展,顯示過去國內產業並沒有空洞化的現象。從國際產業分工的觀點來看,廠商如能透過對外投資來充分運用國際資源,將使本身營運更有彈性,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因此對外投資廠商會適度調整國內的生產型態,不但不會有產業空洞化的疑慮,反而能促使產業升級。 本文首先將勞動變動拆解成產業間結構調整的變動和產業內生產型態的變動,結果發現台灣製造業在1987年後,產業內生產型態調整的影響越來越大,且朝向高技術人力密集為主,顯示1987年之後廠商雖然大量進行對外投資,但同時在生產型態也有大幅度的改變。但是單純從勞動結構變動的解析,並不能因此確定對外投資是造成產業內生產型態改變的原因。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何種因素造使了產業內生產型態的調整,我們利用成本函數推求出勞動需求函數、勞動比例函數和工資份額函數,首先利用Kmenta-Parks方法來解決迴歸分析所產生自我迴歸與變異數不齊一的問題,最後以SUR法進行迴歸分析。 實證結果發現廠商到海外投資後,雖然使非技術工及體力工的就業機會流失,但對大陸投資也增加了事務工作人員及工程師的就業機會,而對非大陸地區投資更是增加了主管及監督人員、事務工作人員、工程師及技術員的就業機會。顯示海外投資雖然出口就業,但也創造新的就業。因此我們發現廠商到海外投資非但沒有使產業空洞化,反而使廠商更重視研究發展及自我品牌的建立,顯示廠商到海外投資與國內產業升級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另外技術進步也使產業的生產型態改善,造成低技術員工的失業增加,因此將國內低技術員工的失業全歸咎於廠商的對外投資並不正確。所以,討論該不該放行廠商赴海外投資,倒不如應思考如何協助低技術員工能提升技能及順利轉業來得有意義。
126

台商大陸投資佈局策略-以筆記型電腦為例

劉幼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最好的全球佈局架構,係將需要不同資源的企業機能項目,在最適當的地點進行投資,以利於獲取海外的充沛資源,建構最具競爭優勢的全球營運架構。因此傳統上,全球佈局的決策要素,不外乎海外市場規模、與當地的生產要素成本條件,這是由全球各地比較利益的觀點,探討全球分工佈局的基本邏輯。但是,在全球運輸條件改善、資訊網路環境形成,再加上市場全球化的發展歷程,讓廠商展開海外投資的動機更為複雜;而全球分工佈局的策略意義,更是在於掌控市場競爭優勢而採取有效吸納各地優勢資源,以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 而對於多數前往中國地區投資設廠的台灣廠商而言,尋求廉價勞動力與土地的生產要素供應,已充分反應出上述所探討之全球分工佈局的基本邏輯運作。因為缺乏勞動力與土地資源,使得台商難以在台灣地區持續投資擴張營運規模,故成為促成多數台商外移海外的主要導因;惟追求低廉生產成本,雖可獲短期利益,但隨著技術創新時代來臨,企業必需持續研發,創建自有品牌,打開全球銷售網,提高公司獲利能力,否則將逐漸喪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妥善利用兩岸分工及將資源予適當分配之佈局策略,一方面可延伸企業生命,一方面可提昇台灣產業優勢,為我國廠商所應積極調整的方向。
127

台指選擇權波動率指數在期貨上的應用與發展

滕青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1993年時,現任Duke大學的Whaley教授提出新的市場參考指標「市場波動率指數」(Market Volatility Index,簡稱為VIX指數),為衡量未來股票市場價格波動程度的方法。同年,美國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利用選擇權交易時波動率之變化,推出波動率指數提供市場參考。波動率指數發展至今,在美國股市中,已被法人當作判斷市場方向的交易及避險參考指標。 最新推出的波動率指數衍生性商品則是由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推出上市的波動率指數選擇權契約商品,及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波動率指數期貨。在研究資料期間內,很明確地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與S&P500指數正相關性非常密切,兩者的波動率指數正向關係也很高。而各自對應的波動率指數則呈現高度負相關性,其意義表示為波動率指數與其對應的市場指數呈現反向趨勢。 台灣選擇權市場發展至今,依研究資料顯示,成熟度已與國際選擇權市場相當,此刻討論台灣期貨市場編製波動率指數的可能性已較具有可行性。藉由設計波動率指數期貨與選擇權契約商品提供股票市場參與者規避波動率風險的有利工具。同時,創造台灣波動率衍生性商品交易的可能性。
128

台商母公司智慧資本與大陸子公司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許文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許多企業挾帶本身之獨特優勢,在全球各地成立子公司,以結合當地資源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利潤。中國大陸擁有充沛的人力、廣大的市場,以及各項租稅誘因,吸引世界各國的企業進駐大陸市場,促使近年來大陸經濟蓬勃發展。我國企業也跟隨這潮流,紛紛前往大陸投資設廠。 本研究從智慧資本的觀點來探討在進行海外投資時,企業在台灣所累積的智慧資本是否能帶給海外子公司經營上的優勢及影響海外子公司經營績效?本研究利用實證研究,以大陸台商企業為例,探討台商母公司智慧資本與大陸子公司經營績效之關聯性。 實證結果發現,母公司「員工附加價值成長率」與子公司經營績效有顯著正相關。母公司「研發費用成長率」與子公司經營績效之關係,皆發現有遞延效果。在電子業,對子公司的研發效益出現在第二年及第三年;在非電子業,對子公司的研發效益出現在第三年。母公司「專利權」與子公司經營績效呈現顯著正相關。 / In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many enterprises establish the subsidiary around the world to combine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with local resources to create the maximum profits. With abundant manpower, large market, and various tax incentives, China attracts busines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make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in recent years. Taiwan’s enterprises also follow this trend too. This study, in the viewpoint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nds to discuss that: Can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accumulated in Taiwan enterprises bring the overseas subsidiaries operating on the edge and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ies? The study uses the mainland’s Taiwan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Taiwan business’s parent compan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inland China subsidiari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value added employee” of parent compan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subsidiaries. "The growth rate of R&D" of Parent compan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ubsidiaries were found to have delayed effect.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the benefits of R&D appear in the second year and third year; in the non-electronics industries, the benefits of R&D emerge in the third year. "Patents" of Parent compan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subsidiaries.
129

台指選擇權盤前交易量不平衡的資訊內涵

洪彥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指選擇權契約自民國九十年底開始交易至今不過短短數年,成交量已迅速竄升至全球第三名。在如此大量的選擇權交易下,台指選擇權在台灣股市開盤前的交易是否隱含可以預測當日台股加權指數走勢的未公開資訊?或投資人僅是反映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後至當日開盤前所累積的已公開資訊?又或者是投資人僅依據雜訊 (noise)而交易? 本研究以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交易之台指選擇權契約做為研究標的,取每日開盤前15分鐘的交易資料、經計算處理後得到 ”選擇權交易量不平衡” (Option Volume Imbalance)為解釋變數,並嘗試加入虛擬變數與交互作用變數以提高模型解釋能力。檢驗結果顯示台指選擇權在開盤前的交易主要應是反映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後至當日所累積的已公開資訊、而並不具有能夠預測當日加權股價指數的未公開資訊。且台指選擇權對於台股加權指數報酬率的解釋能力並不因週一至週五不同的交易日而有所差異。
130

台資企業香港上市動機與T-Shares的績效

張國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5年2月3日,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鴻海精密旗下的富士康國際控股公司(FIH)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不但海內外認購熱烈,掛牌後股價表現也大漲數倍,引爆台資企業赴香港上市話題及後續一連串前進香港上市的效應。 目前市場一片台資企業到香港上市籌資成效斐然的聲音,因此本研究依據標準普爾(S&P)與寶來證券(香港)合作共同編製的香港上市台資企業指數(T-Shares)所定義的標準,篩選時間基準日為2007年1月底,合計獲得54家台資企業的樣本,以學術界評估證券組合績效的三種指標為夏普指標、川納指標、簡生阿爾發指標,來實際驗證台資企業在香港掛牌後股價的表現。 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發現,不論以夏普指標、川納指標、簡生阿爾發指標三種指標中的任一指標來看,代表台資企業整體股價T-Shares的超額報酬表現皆不如香港恆生指數,代表以股價表現評估是否到香港掛牌上市,答案將是否定的。此正反映出只有少數知名度高、獲利前景佳企業的股價受到投資人青睞,交易量活絡外,大部分台資企業的股價依然是乏人問津,交投非常清淡的情況。 顯然,台資企業選擇到香港掛牌上市並非純為籌資需要考量,而是主要著眼於避開台灣投資中國大陸的法令限制,以及中國股市上市的困難度。香港是最接近中國生產基地、掛牌上市制度又與台灣相當的資本市場,因此成為台資企業上市的最適選擇。

Page generated in 0.02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