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4
  • 1
  • Tagged with
  • 15
  • 15
  • 15
  • 15
  • 12
  • 6
  • 6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21世紀美國對東北亞安全政策之研究 / The U.S. policy toward northeast asia in 21st century

劉宴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言,對國際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是安全、軍事能力、國家之間的政治聯合,及實力追求和實力平衡。美國面對東北亞安全問題,其所採取的政策反應與對區域產生的影響,是美國能否維持政策穩定的主要因素。邁入21世紀,美國面對國際情勢及東北亞局勢的變化,其所採行的東北亞安全政策是本文所欲探索的重點。 從冷戰後迄今,美國國家戰略發展的核心,以維護其自身安全、促進其經濟發展、推行民主的普世價值、維護世界與區域穩定為目標,以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實現戰略的手段乃藉全球秩序的維持,進一步實現其對全球重大資源與關鍵地帶的掌握,使美國得以取得最大的經濟發展利基,確保美國國力遙遙領先世界各國。因此,美國視海外駐軍與盟友為戰力的延伸,以作為美國外交政策運用的籌碼,進而建立一個美國所期待的世界。 本研究觀察小布希政府與歐巴馬政府,面對東北亞情勢變化,如中共崛起的壓力、北韓核武問題、遏制區域內領土等爭端時,美國以不同姿態引領各國屈從其領導,企圖形塑一個美國軍事前沿存在的藉口。美國維持在東北亞的軍事存在,其目的為抑制中共崛起,掌控朝鮮情勢變化,藉區域內聯盟國家的政治聯合,確保美國安全與經濟發展。 因此,從現實主義對權力的本質來看,美國身為全球唯一霸權,其仍將奉行現實主義學派的「強權政治」,爭取區域內各國的合作,進而掌控整個東北亞戰略利益。展望未來,美國在東北亞強化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的力度將更顯突出。
12

安倍政府之防衛政策(2012-2017) / The Defense Policy of Shinzo Abe(2012-2017)

蔣緯達, Jiang, Wei-D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安倍自2012 年12 月第二次執政後,要讓日本成為世界大國的目標十分明確。 首先以經濟政策穩定國內政權,同時巧妙地以新現實主義作為基礎,充分利用「制 衡」與「同盟」兩種戰略,一方面因地緣政治而深受中國、北韓、俄羅斯等國強 大壓力威脅,反而利用這樣的威脅對國內民眾灌輸強國意識,合理提高防衛預算、 改革防衛裝備移轉機制、增兵西南諸島並強化整體軍備實力等實質。 另一方面利用美國畏懼中國取代而成為亞太霸權的心理,以及日美同盟長久 以來奠定的良好聯合作戰架構,讓美軍充分涉入亞洲戰略區域情勢中,這樣的兩 手政策,就是安倍首相朝向「正常國家化」而努力推動修憲的最明顯手法。本研 究就亞太週邊環境對日本造成的威脅,試圖導出安倍防衛政策的背景因素與結構 性變化的關鍵原因,並理解政策的邏輯與內涵,以判斷日本於亞太區域環境中的 行為模式。 /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has clearly made his intent for Japan to become a big power since his second term starting from December 2012. To attain this goal, he first enforced financial policy in response to domestic economic chaos, meanwhile adopted “Balancing" and “Alliance"strategies in accordance with“neo-realism" based onits strategic theory.In one hand, Abe uses the geopolitical threat formed by China, North Korea and Russia to rationalize his policies of raising national defense budget, reforming armament transfer principles, increasing force deployed on Japan's southwest islands and strengthen overall defensive cap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he carefully uses the U.S. fear China may replace it as the Asia-Pacific hegemony, and that U.S. needs firm coalition with Japan, keeping U.S. much involved with the power-pursuing game in Asia.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discover the key factors that results in Abe’s current defense policy and its structural change, while to understand the logic and processes of policy-making process, in order to identify how and what Japan will conduct in the Asia-Pacific area.
13

美國軍事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可能性之研究 / The possibility of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張德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兩岸關係中,讓中共「不做」什麼,與美國會「做」什麼,是台灣國家安全中最重要也最複雜的事。其中又以中共一旦對台軍事行動,美國是否「軍事介入」,最為大家關注。由於部份國人期待著美國在中共武力犯台時會「做」些什麼,有恃無恐的心態,遮蔽了一個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思維,亦即:維護台海和平與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讓中共「不做」什麼,而非期待外人會做什麼! 本文即藉由探討一旦台海有事,美國是否軍事介入?以及可能介入的方式,促使大家思考:「為了台灣的國家安全,與其處於被動的期待美國會「做」些什麼,但可能遭遇限制;不如反思如何採取主動積極的作為,讓申共不做什麼。」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不論美國基於那種理由而採取軍事手段介入他國事務,真正的目的都是為了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本文因此先從相關的學理,分別探討國家利益與美國政策之間的關連性,以及美國軍事介入與海外用兵的原則與目的。根據這些理論,分析兩岸雙方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影響,據此引伸出不論是從經濟、政治以及戰略利益的層面,美「中」關係既具有合作與互利的關係,也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 由於兩岸軍事衝突將使台海現狀造破壞,不利美國的利益。如果原因為中共主動發起,誠如布希所言:「竭盡所能,協助台灣防衛」,美國軍事介入的可能性較高。不過如果因為是台灣走向獨立而引發衝突,美國介入的可能性將大為降低。這就是美國所一再強調的「中共不武,台灣不獨」。 如果美國具有介入的意圖,美國如何介入,是否直接參戰?根據本文對美、 「中」、台三方的軍力以及中共動武的方式所做的研析;並從與實際執行軍事介入政策的美國軍方實務的層面,包括:美軍的作戰準則、教範,執行軍事行動,特別是海外用兵的規範與指導,軍事決策者、作戰指揮官必須思考的問題所做的研究發現:「就美軍的軍事作戰能力而言,贏得短期的勝利應無問題。但是美國脫身不易,最後反易遭受拘束、牽制,將導致極大的風險,因而降低美國直接參戰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結論認為,屆時美國的軍事介入行動,將以加強軍援、武力展示、以及提昇前沿駐防戰備為主;如果派遣艦隊進入台海水域,也是為了執行屬於「非戰鬥人員撤離」的撤僑行動。理論上說,「非戰鬥人員撤離」也屬於軍事介入的行動項目之一。只是這種性質的軍事介入,與國人所殷切期盼的會有極大的落差。對台灣的國家安全,未必具有正面的意義。 關鍵字:國家安全 國際關係 國際體系 九一一事件 中國威脅論 台海衝突 導彈 軍事介入 軍事干預 國家利益 人民解放軍 武力犯台 終戰指導 反恐
14

中國對非洲的經濟外交研究─中非合作論壇之角色與功能分析 / A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in Africa─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Forum on China – Africa Cooperation—FOCAC

江碧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漸進式的經濟改革政策成功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型態,使得經濟成長迅速。在2010年時,中國已經領先日本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累積雄厚經濟實力的中國,綜合國力迅速從亞洲崛起。隨著經濟力量、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國際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影響力日益升高,因此,中國在對各國的經濟外交運作上更具有著力度。 中國對非洲的經濟外交已經長達半個多世紀,從改革開放前的經濟無償援助關係,到改革開放後的雙方合資合作關係,再發展到現階段互利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中國以本身的經濟發展進程對非洲展開階段不同的經濟外交內容。 進入21世紀,崛起的中國需要更多的原物料、能源來維持經濟成長,而天然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能源相繼被發掘的非洲,正是中國所需,加深中非經濟關係為中國本世紀要務之一,「中非合作論壇〈Forum on China – Africa Cooperation—FOCAC〉」基於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透過論壇對話平台,中非關係在政治、能源和經貿關係上快速發展。同時,中國也認真落實歷屆論壇中對非洲所宣布的各项援助措施,因此,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大幅增強,中非關係更趨緊密。 另一方面,由於全球能源稀缺,西方大國也急於涉足非洲,密切的中非關係引來「中國威脅論」及「新殖民主義」的負面評論。“新非洲爭奪戰”在遙遠的非洲悄然掀起,也間接對全球國際關係產生了影響。 /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hinese. Since the reform in 1978, the progressive economic reform policy has successfully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l, thereby allowing the economy to achieve rapid growth. In 2010,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head of Japan and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Having accumulated solid economic strength, China has increased its national strength and has soared in Asia. With this new economic power, combined with the increase in national strength,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soared and its influence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refore,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s become more intense.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in Africa has been progressed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From the Aid for Debt Relief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joint venture partnership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current mutually-benefiting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trategic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 China has launched economic diplomacy, the content of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stages in connection with China’s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has been the rise and is in need of more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to sustain its economic growth while Africa with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gas energy being discovered is exactly what China is after. One of China’s priorities in this century is to deepen it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Africa. This background has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latform for open talks: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FOCAC has undergone political, energy, and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rapid development. Meanwhile, China has earnestly implemented the various assistance measures for Africa in the previous FOCAC sessions. Thus, China’s influence has intensified and China-Africa relations have become closer.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global energy scarcity, countries in power in the west have anxiously set food in Africa.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has led to negative comments such as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nd “New-colonialism. The “new scramble for Africa” has been quietly set off in Africa with an indirec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5

冷戰結束後中共地緣政治之研究

張漢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緣政治」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它是與地理、政治有關的課題研究,從深層的角度來看它則是以地理的宏觀思維來解釋一個國家的政治行為的科學。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永久存在的,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總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中西方學者的對地緣政治地理的詮釋都不盡相同。有必要先將地緣政治理論的淵源、定義及形成的因素加以深入探討,以建構本文研究立論之基礎。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形成的兩極對抗終結後,世界各個主要國家無不針對此一新的國際環境重新思索未來的發展與相應作為,以利其在新的國際體系產生醞釀過程中,爭取國家的安全發展與最佳角色、地位及對全球之影響力。中共利用地理上海陸兼備的特色及廣大經濟市場需求的優勢,積極營造有利其爾後綜合國力發展的地緣政治環境,並已躍昇為國際多強體系中的「一極」。尤其是中國大陸位於亞太地理位置的中心,而且是目前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中國大陸乃是全球人口最多、市場需求容量最大、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若中共能夠針對其地緣政治環境之特色,因勢利導,調整因應,以海陸交鋒的地理條件採全方位輻射同步發展的模式、以優勢的文化背景吸附多數鄰國為伍、以平等互惠爭取周邊強國的支持,則其後續的發展潛力不僅能成為亞洲區域或歐亞大陸的權力主宰者,更足以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基於全球經濟發展與經貿整合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共未來地緣政治發展的主軸仍然會指向經濟方面,同時透過睦鄰政策的持續推動與夥伴關係的建立,營造一個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大陸地緣政治板塊。進而藉軍事變革的力量,將解放軍改造成一支能有效執行防衛國土的地面部隊、能達到對強權嚇阻的飛彈部隊、能走出大洋的空中武力與遠海艦隊。並以「上海合作組織」及「六方會談」打擊國內的三股勢力,同時爭取東北亞區域事務的主導權;積極參與「東協」組織,在經濟上維持東南沿海的經濟整合與發展及建立可以聯繫歐洲的地緣經濟板塊,在政治上突破美國的圍堵,爭取東南亞地區政經命脈的主控權。最後是發揮「博鰲論壇」的最大影響力,建構一個真正屬於「亞洲人的亞洲」、「中國的亞洲」的地緣政治理想。 冷戰結束後,所形成的國際大環境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以合作代替對抗的國際互動模式及經濟發展的主流意識等地緣政治環境特色,對即將成長、茁壯的中共而言,無非是一種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周邊地區既有美國在西太平洋、中亞地區軍事部署上的圍堵;以及周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的興起,加上鄰國潛在的糾紛衝突及領土、主權、資源的爭奪等複雜交錯的危機,對中共內外環境及爾後的向外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制約與挑戰。中共在此機遇與挑戰相互拉扯的過程中,若能「掌握機遇,積極發展」及「厚植國力,迎接挑戰」,將在未來的地緣政治發展開創出嶄新局面。 一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周邊安全與發展的環境,也決定了它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這是一個國家在地理上的根本特性,其影響具有恆久性。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對外政策。」任何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利益、威脅與未來發展,都與該國的地緣位置息息相關。也就是一個國家的行為必然會受到地理的制約,為了建構符合本身利益的地緣政治環境,就必須掌握形成地緣政治的因素,充分運用地理的優勢,同時避開地理的限制,才能夠達到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之目的。總之,檢視中共在冷戰結束後所呈現的國家政治行為之目標,可歸納惟下列幾點地緣政治的戰略意涵: 一、營造「多極化」的格局-打破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二、提升大國地位-突顯中共崛起的意志與決心,並爭取對國際政治權力的分配。 三、擴大順從中共周邊的勢力範圍-強化對周邊地緣政治板塊的影響力度。 四、遏制「台獨、疆獨、藏獨」的分離勢力-維持中國大陸地緣政治內外環境的安全與穩定。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大陸的東緣,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央樞紐地帶,這個自然地理特徵限制著台灣必須朝向南北或東面方向發展,也就是要以經營亞太地區作為發展的主要腹地。冷戰結束後中共也趁勢在亞太地區安全、政治、經濟領域中積極建構扮演主導及領航的角色,主要目的除了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外,就是要藉此強迫他們在台灣與中共兩邊作出明確的選擇,以達到孤立台灣的目的。此外由於中共地緣政治的發展效用,已反映出中共在國際影響力漸次上升,促使美國在現實利益的考量下,在美國、台灣、中共的三角關係中,美國選擇向中共傾斜的發展。未來在中共逐起崛起的大環境不變狀況下,美國也將被迫向中共靠攏,相對地稀釋了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這將是台灣未來安全與發展的一大警訊。 冷戰結束後,隨著美蘇兩強對抗格局的消失,在全球各個區域普遍響起經濟發展及經濟整合的熱潮,在現代國際發展趨勢而言,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發展途徑,將能創造另一個政治、外交地緣政治新局,其中以「自由貿易區」模式的發展最具成效。預期未來「地緣經濟」勢必成為國際體系建構與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最後來觀察陸地與海洋兩者的相互關係,陸地會對海洋構成控制的效果,海洋則對陸地產生包圍與封鎖的作用,在現代的國際政治權力環境中,它們都可以具體呈現出國家權力的所在。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