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7
  • 7
  • 1
  • Tagged with
  • 35
  • 35
  • 12
  • 12
  • 12
  • 12
  • 11
  • 9
  • 9
  • 9
  • 9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高校2年生 : 「国際理解と平和Ⅱ」 平和を学ぶ : 沖縄から見つめ直す平和 (Ⅱ. キャリア形成を軸とした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藤田, 高弘, Fujita, T., 三島, 徹, Mishima, T., 鈴木, 善晴, Suzuki, Y., 川田, 基生, Kawata, M., 竹内, 史央, Takeuchi, F., 大林, 直美, Obayashi, N. 30 November 2004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22

新教科群③ : 国際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 (Ⅲ. 中学選択プロジェクト・高校教科群)

斉藤, 真子, Saito, A., 藤田, 高弘, Fujita, T., 岡村, 明, Okamura, A., 野田, 真里, Noda, M. 30 November 2004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23

新教科群3 : 国際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 : 多様な文化の共通性と異質性から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あり方を探る (Ⅲ. 高校新教科群の取り組み)

藤田, 高弘, Fujita, T., 斉藤, 真子, Saito, A., 岡村, 明, Okamura, A., 野田, 真理, Noda, M. 30 November 2005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24

新教科群 : 共生と平和の科学(IV.中学選択プロジェクト・高校新教科群)

原, 順子, HARA, J., 高橋, 伸行, TAKAHASHI, N., 三小田, 博昭, SANKODA, H., 野田, 真理, NODA, M. 11 1900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25

シロアリ腸内共生微生物の新規機能とカースト特異性に関する研究

稲垣, 辰哉 23 March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22511号 / 農博第2415号 / 新制||農||1078(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R2||N5291(農学部図書室)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応用生物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浦 健二, 教授 大門 高明, 教授 森 直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26

生物學之互利共生應用於手機設計服務的創意構想管理 / Mutualism-Based Idea Management for Mobile Phone Design Service

蔡哲仁, Tsai, Je 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物學的互利共生,探討兩生物體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互利共生雙方成員都得到好處,維持持續性的關係。由於環境不斷在變動,使得兩生物體必須共同學會適應環境,持續共生行為。設計服務產業中的供應商及市場上顧客,有如互利共生的雙方,而服務產業的變遷及新科技的注入,為這個環境加入許多不確定性。設計團隊如何利用服務科學之觀點從顧客角度建立互利共生之設計流程,遠瞻市場脈動和顧客建立長久的關係,是本研究要探討的議題。近幾年來工業設計逐漸浮出檯面。箇中翹楚,莫過於「手機設計」。過去通話是手機最基本的功能。現在,因為功能的跨界設計,讓手機不再只是一個移動式的話筒。本研究從設計的流程切入,探究工業設計團隊在初期進行創意構思到概念構成,及最後設計商品化的部分,如何使用互利共生與服務科學原則建立相關分析模型進行設計流程有效管理,使得設計師更瞭解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並以消費者為尊的觀念,讓客製化的程度提高,建立一使得顧客與設計團隊間的交互作用得以持續。 / In service exchange, both providers and customers are involved in shaping the continuum of value co-production. Inspired by the symbiosis concepts, service exchange engaged by providers and customer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unfolding of mutually benefi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species. The providers and customers in design service industry (e.g., industrial design) are the analogy as two organisms in mutualism. In this industry,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 factors to consider and it is important for a design team to establish a mutualism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ustomers and unfold a design service process which can meet consumers’ expectati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design service of mobile phones as an example and presents an analytical model of mutualism-based idea management characteriz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ymbiosis concepts and service science. The model is unfolded with three symbiosis analytic tasks (concept definition, idea visu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and achieves a design service process regarding the points of view of the customers in order to improve customization.
27

高科技產業群聚現象與共生關係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 AND MUTUALISM RELATIONSHIPS

鄭恩仁, Jeng, En-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年代以降,「產業群聚現象」為各國在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歷程中,極重要的趨勢與特色,美國的矽谷模式可謂其濫觴並成為仿效的成功典範。透過在特定的地理區域中,結合產業界(私人部門)、學術機構、研究機構、中央與地方政府(公共部門),建構有利於高科技產業長期發展與繁榮地區經濟的「科學城」。   產業群聚的優勢在於群居成員可分攤基礎建設成本、共享所需的生存資源;更易因地理上的便利性,形成上下游或關聯性產業的合作網路,使產品、技術、資訊與情感的交流更密切,演化為利害與共、共存共榮的「命運共同體」。本研究以產業環境、研究環境與居住環境所組成的共生環境作為形成高科技產業群聚的中心假設,採用組織生態學、資源依賴與合作網路的觀點,以「環境資源共享」與「產業網路互補」為經緯,剖析不同群聚的共生型態與綜效利益,釐清不同的產業特性對群聚利益的呼應,與對整體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共生環境資源的多寡,決定高科技產業群聚的形成與長期發展。產業環境的優勢反映在生產效率與利益的增強,研究環境的優勢反映在技術與研發實力的提昇,居住環境的優勢有助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入。而高科技產業專業分工明顯、產品生命週期短、時效性要求高的產業特性,使得合作廠商需要頻繁的溝通與協調,而這些工作卻必須透過面對面的互動才能達成,這也是形成高科技產業群聚的主因。   產業群聚的利益在於地理上的接近性,使群聚成員共享生存環境資源,便於建構合作網路關係。「環境資源共享之經濟性」與「產業網路合作之互補性」兩構面,決定高科技產業群聚的共生綜效利益。共生綜效利益高低,會決定群聚的長期發展與演化。共生綜效利益越高,則產業群聚會趨於成長、擴張;反之,將逐漸萎縮、解散。而合作機制的建立,是提高群聚共生綜效的關鍵。合作網路體系中的核心廠商,則負有建立合作機制的責任,政府(公共部門)也可主導合作機制的建立。   不同的高科技產業特性,搭配「適合的」共生綜效利益,可提高產業與企業的競爭力。環境依賴程度高的產業特性,對環境資源共享之經濟性的需求就會較高;專業分工程度高的產業特性,對產業網路合作之互補性的需求就會較高。
28

跨海峽企業生態系中的共同演化與制度同形 / The Co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in the Cross- strait Business Ecosystem

程耀輝, Cheng, Yao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以生態觀點所發展出的命題一直受到相當的注意,東西方學者在這方面的實證與論述,或具體而嚴謹,或抽象得類似哲學,研究面向雖有不同,但是基本的思維邏輯卻是一致的。他們的特色是跳出既定的範疇,從環境的角度來審視整體的互動與平衡。本研究從較為寬廣的視野將特定的商業環境視為一個「企業生態系」,此生態系中的企業群聚由共生的企業族群所組成,單一個體或族群皆可能受到其他個體或族群的影響。   根據這樣的想法,本研究直接援引生物生態學中的「共同演化」觀點發展出觀念性架構並做實務現象的觀察與映證。因為共同演化的作用,一個企業族群的演化將直接對共生的企業族群產生選擇壓力,從而促成另一企業族群在同一方向上跟隨演化。在觀察演化的過程時,本研究認為產業環境的「制度力量」往往左右了演化的方向,因此將個別組織間的規範同形、模仿同形、強制同形與依賴同形等制度力量作為分析企業族群共同演化的基本驅動因子。   為觀察實務現象,本研究以兩岸的自行車成車與零件族群為個案分析的樣本,並實地走訪臺海兩岸業者,對兩岸自行車業發展、分佈的共同演化過程做了完整的觀察。根據實務分析的結果,本研究得到下列映證:一、自然生態界的共同演化現象同樣存在與產業界;二、制度同形過程是企業族群的演化機制;三、共生企業族群間的相互選擇壓力是促成共同演化的主要力量;四、共同演化是循序漸進的互動過程。在學術方面,本研究的主要貢獻是突破傳統組織生態學「結構惰性」與「獨立性」的基本假設,進一步觀察與映證更高層次的族群互動現象。   在實務上,對企業經營也有重要的策略涵義:一、要成為企業族群的領導者就必須率先發動演化;二、臺灣企業處於「大陸化」的生態體系中,應該在共生族群間主導同形與共同演化;三、跨海峽的共同演化不但提攜夥伴也扶植競爭者。因此,臺灣企業在演化過程中,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是契機、轉機也可能是危機,臺灣企業必須持續掌握優勢資源、緊密合作攜手演化。
29

養護 子どもの心が動く健康教育をめざして : 医療保健格差から考える(Ⅶ. 教科研究)

佐藤, 喜世恵, SATO, K. 25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0

新教科群④ : 平和と共生の科学/ 「子どもの人権」 「環境」 「ジェンダー」を軸にした共生と平和を考える : 3つの軸の広がりと結びつきを意識した2年目の実践 (Ⅲ. 中学選択プロジェクト・高校新教科群)

原, 順子, Hara, J., 高橋, 伸行, Takahashi, N., 三小田, 博昭, Sankoda, H., 高井, 次郎, Takai, J. 30 November 2004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Page generated in 0.01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