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企業內部計價制度之研究劉三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2 |
公務人員升遷問題的研究施教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人事行政之目的,在於實現功績制度。一方面選拔才能之士至政府工作,另一方面保障優秀有能之公務人員久於其位。為實現此要求,須賴各種人事措施:如考試、任用、職位分類、薪給、考績、升遷、保障、懲戒、訓練、退休、撫卹、養老等之確立與推行,其中升遷制度之確立與推行,為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升遷制度,非特能直接鼓勵公務人員上進,激發其工作情緒,貢獻其心智,發揮其潛能,以增進工作效率,且間接亦能羅致才能之士至政府工作,同時,並能杜塞寅緣奔競之風,整飭政治風氣。故現代採行文官制度的國家,無不致力於升遷制度的建立與實施。
筆者鑒於此,乃對升遷制度產生研究的興趣。故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即在討論升遷制度之建立與實施所需具備之條件,內容,程序與方法,以期得一具有系統之知識,俾有益於我國公務人員升遷制度之建立與實施。
本論文計分五章十八節。第一章緒論,係對升遷之意義、功用,與種類等,作一般性的探討。第二章論述升遷制度建立須具備之條件與內容,如職位分類、考績、人事資料、升遷標準與區域等。第三章討論升遷制度實施上所運用之程序與方法,升遷與訓練之配合,以及升遷的追縱考核。第四章介紹我國現行升遷制度,並探討其改進。第五章結諸,歸納各章節之重點,作成結論,並論述今後我國升遷制度之中心問題。
本論文承蒙吾師王世憲先生之懇切指導,始得順利完成,謹誌謝忱
筆者才疏學淺,能力有限,雖竭盡心智,仍不免有疏誤,敬祈師長惠賜指教是幸!
|
63 |
我國現代郵政人事制度之研究章秀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現代郵政創始於清末,在英藉客卿赫德等主持下,其人事制度深受英國文官制度及歐美人士重紀律作風的影響,人員嚴格守法的精神,辦事認真的態度及法規執行的澈底,形成郵政人事制度的特色,在我一般文官制度未如今日完備之時,早已成一完整之制度,頗有值吾人加以研究並學習之價值。
全文共分七章,約廿五萬字。第一章緒論除說明郵政人事制度的沿革外,並對其資職分立制度詳加解析。第二至第六章,分就郵政人事制度中考選、任用、俸給待遇、考績(成)及退職養卹等之演進及現制之內容作一陳述,第七章則將之作一綜合檢討,並以之與現行文官制度(職位分類制度)的關係及其未來的展望提出筆者的意見。郵政早期資料不易盡得,現存最有價值者莫如郵政通諭、郵政通令(英文本Inspector General's Cirfcular)、郵政綱要及交通史郵政編等及後張樑任先生所著中國郵政及今郵政大事記等,郵政綱要將早期「所有通札通諭辦事規則以及郵政章程,某項緊要公文之訓飭全行蒐集列入」(見該書序),交通史郵政編是民國十九年由交通部主編,就以往規定及後來演變迄民十四年止加以編纂而成。本文引用二書原文處頗多,惜原文用語及內容,有些已經過時,但為求其真實,明其治革,凡此述而不作之處,敬請師長學友們諒解。
本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吾師張明誠教授及學校其他師長之教誨,尤其感謝吾師仲肇湘教授熱心懇切的指導及介紹有關首長給予協助。復蒙郵政界已退休資深前輩劉承漢先生、王士英先生、薛聘文先生、及現郵政總局人事室主任王述調先生、秘書潘安先生等或提供寶貴意見,解答問題,或借閱珍貴書刊或概贈本人著作,使筆者受益非淺,劉先生學識淵博,惠助後生,尤使筆者感念;又得郵政博物館何館長及資料組周組長等惠借大量書刊及中國交通建設學會吳先生等概借交通建設月刊合訂本十餘冊,此外,許多先生或解答疑問,或借閱書籍,或代抄錄資料,或協助校對,熱忱匡助盛情可感,均在此一併敬致最大謝意。
|
64 |
我國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研究張勝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年來政府為革新人事行政,積極推行退休制度,使年老公務人員能退休以養餘年,而使青年才俊有登進之機會,使公務人員能保持適當的新陳代謝率,機關能維持活力與朝氣,對於行政效率之提高大有裨益。
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法自民國四十八年十一月二日公佈迄今,已十載有餘,由於退休給付不足致退休人數未臻理想,未能發揮退休制度之應有功能於是引起社會及有關人士對退休法之注意與批評,本文之撰寫即係基於此一情勢與認識而來,全文凡六章,其內容概略如左:
第一章:緒論,係說明退休制度之意義和功能,從中外學者對退休意義和功用之見解,明瞭退休制度之意義和功用。
第二章:退休制度之歷史背景,首敘歷代與北京政府之退休制度,自秦漢至民初,擇要敘述,以明沿革。再就國民政府時期所建立之退休制度,做扼要分析和比較研究,並就現行退休制度建立之背景,作一扼要說明。
第三章:退休制度之法制體系,係以現行公務人員退休法為基礎,分主管機關,退休人員之資格、退休的種類、辦理退休之程序、退休金之給付,退休金優惠存款等六節加以說明,並在每節後面將目前所遭遇之困難,略作敘述,並試擬改進之意見。
第四章:退休金之籌措,係將退休金籌措之理論,加以扼要說明,並將每一制度之優劣點,加以分析。
第五章:退休制度之實施狀況,本章分三節,分別就中央機關、台灣省政府、台北市政府等三個部門,近年來積極推行退休制度之情形及其績效。
第六章:結論,就退休金之給付,退休年齡,延長服務,優惠存款利息,退休人員之住屋及退休人員之精神生活等問題,提出檢討,並附筆者之看法與建議,作為全文之結論。
本文得於完成,承張師明誠之懇切指導及介紹銓敘部,人事行政局,台灣省政府,台北市政府有關人員給予協助。於撰寫期,承蒙人事行政局副局長馮信孚先生,銓敘部司長李華民先生,台灣省政府人事處科長吳峰堯先生及向延立宁、許南雄、王全錄等幾位學長,提供寶貴之意見和資料。受惠良多,感激之餘,於此謹致謝忱。惟生才疏學淺,能力有限,有愧於張師明誠耳提面訓者良多,謬誤之處,在所難免,企盼諸位師長,先進,多予指導。
|
65 |
我國行政院現存公務人員考核制度之研究唐林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6 |
工作評價理論與實務之研究蔡憲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現代的企業機構組織日赹龐雜,員工數量也日益增加,而員工素質的良窳,及其任用與待遇的適當與否,在在嚴重的影響一個企業機構的效率。是故,人事制度實乃企業管理的中心課題。
工作評價制度是解決人事問題的新技術新方法,它是科學管理方法中的一個重要形式,並且也是薪資管理的重要工具。此種最新的科學管理法如能妥善運用,則必能使員工適才適所,並獲得同工同酬;而後可以減少抱怨,提高工作情緒,增加生產效率,達致企業管理的終極目的。
幾千年來,國人所受的教育,大抵不重視做事的方法與技術的講求。這種輕忽,使得像王安石那樣氣魄雄偉,識見卓越的政治家,也不免在他全力推動的政治革新中遭遇失敗。現任我國經濟部次長王撫洲先生任「經濟部所屬事業職位體系統計」書的序言中說:「我國數千年來,一治一亂,而未能臻於長治久安,富強康樂,日起有功者,洵非哲理原則問題,而多由於缺乏貫澈原則與政策之技術與方法」。這句話發人深省。現階段我國正走入工業化的社會,故如何應用科學技術與方法,以改善企業管理,增加生產,實為當務之急,而企業機中實施工作評價是目前最科學的技術與方法。這是著者所以撰寫這篇論文的主要動機所在。
本文共二十餘萬言,除首末兩章為緒論與結論外,其餘十章則半為理論的闡述,半為實務之論列。緒論一章在論述工作評價的一般概念,結論為本論文簡單扼要的總結。其餘各章係把一般實施工作評價的程序作澈底的分析。分為七大部份:第一—訂定評價計劃與實施前的準備;第二—四種評價方法的介紹;第三—作工作分析以準備撰寫工作說明與規範;第四—依據工作說明與規範以品評工作;第五—工作納入等級;第六—制定薪資體系;第七—維持評價計劃的現時性—繼續管理。
本篇論文能夠完成,應該感謝指導教授張金鑑先生,所長鄒文海先生,王雲五教授,經濟部職位分類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王學善先生等的熱心指導。經濟部職位分類推行委員會供給我的豐富資料以及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意見,也使我受益不淺。
|
67 |
中國預算制度之研究劉永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財務行政中最重要的一環,厥為國家總預算。預算為國家施政之籃圖,用以顯示國家施政重點,並具體表現施政方針。不僅為民主國家議會控制政府財務的基本方法;抑亦為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要工具。至於財務行政的其他部門,如會計制度,為預算執行的紀錄;審計制度,為預算執行的監查;而決算制度,則為預算執行的結果,均須以預算為根據,否則,即失所憑依。
本文研究範圍,僅就我國財務行政中,國家預算制度及其實施問題,擇要加以研討,對審計問題亦就其有關聯處稍予論列。
預算為財政政策的具體表現,而財政政策則以財政理論為基礎,故在本文第一章首先敘述一九三○年代前後財政政論之差異,以及由此而導致之財政政策的改變;第二章敘述經濟先進國家預算制度之發展階段,及我國預算制度之沿革,並檢討我國預算法歷次修正之要點;第三章就預算之編製、審議及執行諸問題,參酌一般理論,依據有關法令,並徵引學者專家意見,檢討我國預算制度之實施問題。間亦略陳拙見,聊作芻蕘之獻;第四章敘述近年來國內外各方面對預算改革問題之建議,說明新預算制度之理論基礎及其採行問題;第五章敘述有關學者對我國現行財務行政制度全監配合的檢討與批評,就其要點一一列述,藉以探明問題之癥結,指陳革新之途徑。
|
68 |
中央銀行操作方法之研究倪成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央銀行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擔負控制信用之責任,一百餘年來,由於中央銀行控制信用的理論與經驗皆不斷的發展,故其政策性的目的標及操作的原理與方法,亦隨著時代的需要而不斷的改進。
現代的中央銀行,大都以安定匯率與物價,及成充分就業與適宜的經濟成長為離要目標。其中,物價的安定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因而具有較重要的意義,此亦為中央銀行應具有自主性的主要根據。
按中央銀行的主要操作方法,可分為量的控制與質的控制兩類。前者係就一般信用加以控制,後者係就若干特殊部門之信用加以控制。就量的控制言,主要有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操作與伸縮性準備率政策等操作方法。再貼現率政策以短期利率調整信用之供需;公開市場操作主要係對長期資本市場加以直接幹預;至伸縮性準備率政策,則係透過存款準備的增減,影響信用供應。就質的控制言,則主要係依照不同用途的資金,實施差別性的控制,以加強控制信用的效果。
上述各種操作方法,皆係隨著環境的演變與理論的進展,經過多次的嘗試與錯誤演進而成。大致言之,在第一次大戰以前,中央銀行的主要責任為維持匯率安定,達成國際均衡,故其操作方法乃以再貼現率政策為中心,兩次大戰之間,穩定物價,達成充分就業,變成中央銀行的重要目標;此時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性大為增加,而伸縮性準備政策於焉開始。至一九五○年代,促進經濟成長與提高國民所得成為經濟政策的中心目標,是亦成為中央銀行的新任務。英格蘭銀行以「換債操作」控制信用、與美國實施「庫券唯一政策」,為二次大戰後中央銀行操作方法上的重要進展。「換債操作」能直接幹預利率結構,影響流動性,因而受到重視;「庫券唯一政策」則因思潮演變與環境變遷而告廢止。
就公開市場操作與伸縮性準備率政策之比較而言,在信用制度發達的國家,前者目較後者為優;但在信用制度未發達的國家或任何國家遭遇特殊情況,後者卻有優於前者之處。至質的控制方法,則大都係應付戰時或緊急情況之臨時對策,為量的控制之補助手段,而不適於平時經常經常操作。道義說服之運用,雖富彈性,但究亦屬於其他操作方法之補充性手段。
要之,中央銀行制度的形成,各國情形不一;但其創立要旨與立法精神之受時代思潮與經濟環境的影響,殆無疑義。至中央銀行之操作方法,固無一成不變的規範,惟根據有關理論,就現實環境作因勢制宜的判斷,以控制信用,此即「中央銀行業務」之精義。
|
69 |
我國司法官訓練制度之研究林珮瑛, LIN P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我國司法官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訓練制度的現況與成效,透過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問卷調查所得之資料,檢證訓練理論與評估訓練成效,並對於其訓練體制與訓練業務實施過程,予以完整之分析,期能獲得若干啟示,作為改進之參考。
本研究共計六章,其流程及內容結構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章節安排及重要名詞界定等。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別說明訓練之重要性與目的、訓練之種類與方法、訓練實施之程序與步驟及訓練之相關理論等,以作為檢討並改進我國司法官訓練制度之基礎。
第三章為對司法官訓練制度之研析,針對我國司法官訓練制度之形成與建立、司法官訓練之目標、相關法規,訓練內容方式等面向,探述我國現行司法官訓練制度之實施情形、成效與相關問題分析,並介紹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司法官訓練制度,藉由對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司法官訓練制度之跨國探討,瞭解其背景脈絡及優缺點,作為改善我國司法官訓練制度之參考。
第四章為研究設計,為使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本章乃根據研究主題從事問卷設計與調查,並說明研究架構與假設、研究工具、樣本的選取與特性、資料分析方法等。
第五章為結果分析與討論,分為職前訓練與在職訓練二部分,主要是根據前開研究設計所得之資料從事統計分析,並將所得的結果進一步分析與檢討,作為本研究結論與相關建議之基石。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根據現況調查的結果,提出初步的研究發現,並針對現行的訓練制度研提改進建議,以作為後續實施訓練時之參考。
|
70 |
現行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研究--博奕理論觀點黃弘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擬從博奕理論的觀點探討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運作中,考核者與受評者間的互動情形。先從比較各家學術論文對於考績制度之研究方法、運用理論,及研究發現之考績制度缺失、研究建議的異同等,以及與本論文研究內涵相關性。此外,由於考試院已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將考績法修正草案函送立法院審查,為瞭解本次考績法修正與本研究結果是否合致或有所出入,因此亦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考績法修正內容。
其次,藉由簡介博奕理論內涵,及從實務體驗中提出考績運作之假定,模擬簡單之二人同時賽局(two-person one-shot game ),並尋找其間的均衡(equilibrium);然後,加入「組織型態」作為賽局中的自然因素,探討前述均衡有否改變之可能;另由於考績運作並非僅辦理一次,而是具有重複性,因此再增加重複性因素,使之成為重複賽局(repeated game),並瞭解前述二項的均衡是否會有變化。
除理論推衍外,本論文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瞭解理論推演與現實的合致性,經研究發現:(一)績效策略通常會與排除、輪流、抽籤或交換等「第三種策略」併行運用;(二)機關首長的考績決定權可能使考績評核更為扭曲;(三)票選委員的功能有限;(四)考績功能無法彰顯;(四)組織或單位型態影響排除、輪流、抽籤或交換等「第三種策略」的使用方式;(六)考績甲等比例分配方式隨組織型態不同而有差別。上述訪談發現,與理論推論產生以下合致之關係:(一)考核者之績效策略與受評者的正面策略是考績賽局中的最佳策略;(二)重複賽局中無論何類型機關,排除、輪流、抽籤或交換等之「第三種策略」為參與者均衡,而垂直開放機關之考核者多採取其中的排除策略;(三)排除、輪流、抽籤或交換等之「第三種策略」的存在使考績制度受質疑。
綜上,本論文研究結果為:(一)考績制度的不公平感來自考績重複賽局中之策略均衡;(二)受評者負面策略及考核者人情策略於現實環境下多為特例;(三)考績運作過程公開化易幫助參與者獲得最適均衡。因此,針對現行公務人員考績制度及刻正於立法院審議中之考績法修正草案,提出以下建議:(一)考績之上增列優等;(二)檢討考績等第比例設限問題;(三)考績過程與結果應予公開;(四)限縮考績功能。
|
Page generated in 0.02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