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2
  • 127
  • 5
  • 3
  • 1
  • Tagged with
  • 135
  • 135
  • 50
  • 42
  • 33
  • 29
  • 28
  • 26
  • 22
  • 22
  • 21
  • 21
  • 21
  • 20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台灣化工產業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研究

翟大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大陸方面持續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路線,台商受此影響在大陸地區的投資大幅擴增。而大陸地區的經濟快速成長,已備受世界各國關注,其產業結構從勞力密集產品逐漸轉到技術密集產品,經濟發展範圍則由沿海逐漸移向內陸擴展。事實上台灣在面對全球化之運籌管理體系而言,兩岸間之經貿互動與產業分工應被視為最重要之項目。 另一方面由於兩岸均積極爭取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會員國,預料在今年底前可同時入會,屆時兩岸間之經貿關係勢必將依循WTO之規範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之中,在全球經濟快速整合與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下,彼此間將可提供更豐富的資源,進一步創造附加價值,增強兩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之競爭力。然而台商在大陸地區之過度投資,造成資金大量外流及對大陸地區過度依賴,亦須密切注意並及早因應。 本研究針對近年來兩岸產業結構與環境之變化,以個案分析之研究方式來探討台灣化工產業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相關問題。其主要目的如下: 一、 對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之主要考量及投資趨勢有所瞭解 二、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評估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時應注意之事項 三、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後之利弊得失 四、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方向與策略 五、 將本研究之結果對業界與政府提供具建設性之建議 本論文之章節排列方式共分為七章,各章之內容重點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及研究範圍等。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別探討對外投資、產業分工等國內外相關理論,企業合作之目的與方式,企業在尋求合作關係時之衡量條件,兩岸產業之互動模式以及外商在大陸地區投資之型態。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程序與研究架構、資料蒐集方式、分析方法及研究限制等。 第四章為兩岸產業環境概述,分別探討兩岸產業結構與環境之發展與變動趨勢,兩岸之產業發展政策與措施,再探討兩岸化工產業之現況、發展策略與相關措施,並探討台灣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分析等。 第五章為研究我國化工業在大陸地區投資經營狀況,分別以塑橡膠製品、造紙印刷、染料塗料、無機化學材料及清潔化□用品等行業訪談十二家在該行業中具代表性且同時均在兩岸投資設廠之廠商,彙整資料形成個案以供研究探討。 第六章為我國化工業在大陸投資經營分析與比較,針對上一章十二家廠商之個案資料依產業總體環境、企業內部資源、投資設廠之動機、投資型態與其理由、合作與分工之方式、網絡關係、經營管理與策略等項目予以整理分析。再藉由文獻探討、個案分析及對個案企業之深度訪談後,歸納出研究架構所示之五項重點即研究結果。 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本論文就前述各章之研究對於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投資設廠之主要考量及其趨勢,投資設廠之評估與決策、在大陸投資設廠之利弊及投資設廠之方向與策略檢討等分別提出結論,再據以向業界、政府及對後續之研究者提供建議事項,期望本研究能在產官學各方之協力下,對兩岸日趨密切之經貿互動與投資行為有所助益。
42

中國地區間勞動所得水準之決定因素─以1993至2000年為例

曾柏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成長,受到舉世的矚目。但由於中國之經濟改革,乃是以試點的方式進行,也使得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發展命運。故「富而不均,則不免於爭」的問題,是未來中國所必須正視的問題。所以,研究中國地區間勞動所得差異的情形,包括其背景、近況與影響因素等,即為本文之研究目的。   本文先整理勞動經濟學理論中影響工資的因素,以及探討中國工資或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之既有文獻,以作為實證分析之基石。接著先將中國勞動市場的發展過程,作詳細的背景說明。並利用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勞動統計年鑑及中國人口統計年鑑所提供的一九九三至二000年中國二十九個省市的官方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地區間勞動所得不均的問題確實存在於中國,並有逐漸惡化的趨勢。若將整個中國所有省市以不同的分類方法區分為東、中、西部地區及沿海與內陸地區,經變異數分析(ANOVA)的結果證明,勞動所得不均的結論依然成立。   接著,本文經Chow test檢定發現使用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估計較為合適,故以固定效果模型對相關因素進行實證估計。結果發現,勞動生產力及時間因素,對中國各省市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力,而城鄉二元體系的縮小,有可以顯著的提高該地區的勞動所得。並且,除了將中國全部省市一起估計之外,也分別以沿海內陸地區及東中西部地區分別估計。結果發現,勞動生產力無論在東部、中部或西部,對勞動所得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力,而三資企業比的提高,則明顯地有助於西部地區省市勞動所得的提高,而中部地區省市的城鄉二元體系若能縮小,也能顯著地提升該地區的勞動所得。   最後,本論文便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政策建議。本文認為,要進一步提高各省市的勞動所得,除了提高本身的勞動生產力,消除城鄉二元差異也是有效的方式。並且,就內陸地區而言,城鄉二元差異的縮小以及三資企業的發展,都有助於提高內陸各省市的勞動所得。尤其是西部地區,發展三資企業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該地區的人民所得,也可縮小與沿海地區的勞動所得差異。這個結論,也可以印證中國近年來所一直強調的西部大開發,確實能改善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   當然,不論是根據理論或本文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勞動生產力是影響勞動所得的重要決定因素。不過,由於將資源投注於沿海地區提升勞動生產力,可以更有效率的提升其勞動所得,但卻會使沿海及內陸的勞動所得差距進一步的拉大;若將資源挹注於內陸地區來提升勞動生產力,可以拉近沿海與內陸勞動所得的差距,但卻必須忍受相對較差的效率。這可能也是中國政府想要提昇人民勞動所得時,效率與公平兩難的地方。
43

地區差異對垃圾量與垃圾政策之影響探討

唐晨欣, Tang, Chen-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台灣近幾十年來產業結構快速變遷,影響了垃圾量的增加,垃圾掩埋場、焚化爐的興建用地也越來越難取得,因此垃圾減量是唯一的解決方法。目前台灣的垃圾政策大部分是由中央制定向各縣市實施。其中最具有爭議性的政策就是「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其採用的收費標準是與水費或是用水量有關,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甚至無法達到垃圾減量的誘因,故本文以整體的角度作為出發點,欲先了解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垃圾問題與實施的相關垃圾政策,並對台灣各地區的垃圾相關資料的趨勢作一深入分析探討,才能真正了解台灣的垃圾政策是否真的能切中各地的垃圾問題核心、達到解決當地垃圾問題的目的。 本文在經過探討台灣的垃圾政策與垃圾問題、分析台灣整體地區、台灣分四個區域、北高兩直轄市、五省轄市的垃圾相關統計資料趨勢走向後,運用Panel data模型作實證分析,可得到以下結論: 一、產業因素成為影響垃圾清運量的主要因素 垃圾處理政策開始實施後,人口數、所得不再是主要影響垃圾清運量的因素,反而是第二、三級產業因素對垃圾量有顯著的影響,表示垃圾相關政策對於第二、三級產業的誘因仍嫌不足,亦有可能第二、三級產業所製造出來的垃圾量大多是無法回收再利用,因而造成對垃圾清量的影響顯著。 二、垃圾清潔規費徵收政策對垃圾清運量並不具有影響性 目前台灣採用的收費政策,與實際用水量有關,垃圾清潔規費可能反而是會隨實際用水量而變動,但對垃圾量並無任何影響。 三、各縣市影響垃圾清運量之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 實證結果發現各縣市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因此若由中央統一制定垃圾相關政策,應該是可行的方法。 而本文對於垃圾政策所提出的建議為: 一、垃圾減量政策應從影響垃圾量的因素著手改善 目前若要進行垃圾減量,就要針對產業因素著手改善,給予產業更多的誘因來進行如垃圾減量工作,才能真正達到垃圾減量。 二、垃圾收費政策仍有待改善 實證結果當中發現垃圾清潔規費對於垃圾清運量並無任何影響,表示我國的垃圾清潔規費跟垃圾量之間並無相關性存在。目前僅有台北市採用隨袋徵收,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然而是否每個地區均能採用隨袋徵收垃圾清潔規費仍有待評估,政府應該盡快尋求其他的徵收辦法,才有辦法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 三、垃圾政策在一體適用下,更需要注重各縣市資源分配的情況 本研究的實證模型當中,發現目前各縣市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表示由中央統一制定實施垃圾政策應為可行的方式。但畢竟每個縣市的產業發展程度不同,因此在適用相同政策的同時,更要注重各縣市產業發展差異、資源分配等問題,否則雖然各縣市能適用相同的垃圾政策,但若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處理當地的垃圾,還是有可能無法解決當地的垃圾問題。 關鍵字:地區差異、垃圾量、垃圾政策、垃圾問題、Panel data
44

風險認知、危機溝通策略與形象報導之關聯—以兩岸媒體對「杜邦鐵氟龍事件」的報導為例

莊靜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杜邦鐵氟龍事件」為個案,海峽兩岸的媒體報導為研究對象,描述與比較媒體報導所呈現的杜邦公眾風險認知、杜邦的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形象報導,並以杜邦的媒體形象報導作為應變項,進行變項間的關聯性研究,藉跨地區的比較,討論背後可能的文化意涵。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分成三部分: (一)風險認知:研究結果顯示,「個人暴露於風險之中」「後果嚴重」「對風險有控制權」三項風險特質,最能解釋和預測公眾感到危險的程度。在杜邦與其公眾的比較上,杜邦較常採用量化或然率來詮釋風險,作為其否認風險危害的輔助工具。在海峽兩岸的比較方面,呈現在台灣媒體報導中的公眾,比較認為風險的「後果嚴重」,中國大陸的媒體報導裡,公眾則較感到該風險「可佈」、對於該風險的相關知識較低。 (二)危機溝通:研究結果發現,杜邦最常使用「否認」、「提供資訊」、「討好」策略,貫徹了「相信,而不是原諒杜邦」的訴求。此外,杜邦在二地所採取的危機溝通策略並無顯著差異,杜邦並未因應地區不同而改變溝通策略。在組織形象報導方面,分析結果顯示,杜邦在「道德」、「信譽」方面遭受到質疑,與中國大陸媒體報導相比較,杜邦在台灣媒體報導所呈現的形象,信譽較低、較不能信任。 (三)風險認知與危機溝通間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危機溝通策略和媒體對杜邦的形象報導間,並無顯著關聯,不過風險認知對於杜邦形象報導的影響達到顯著水準,當公眾的風險認知愈高,組織形象報導愈差,而風險認知影響組織形象報導的程度,台灣大於中國大陸。此外,本研究分別檢驗地區差異、風險認知作為危機溝通策略和形象報導間中介變項的可能性,結果發現,危機溝通策略和風險認知會交互影響組織形象報導,風險認知作為危機溝通策略與組織形象報導中介變項的關聯效果模式,獲得支持。 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對「風險認知」和「危機溝通」作出理論與實務上的回應與建議。
45

提升對大陸台商子女學校輔導政策之研究-以大上海地區兩所台商學校為例 / A study of enhancing government guidance policy for Taiwanese children schools:with a case of two schools in Shanghai

譚仁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歷年來台商在大陸投資的區位選擇戰略已由南向北遷移,尤其是江蘇、浙江的投資金額約佔51%以上,2005年以後這種趨勢還在持續的往長江三角洲前進。而內政部資料在大上海地區有60萬台商,其家庭高中以下就學子女至少約有一萬餘人,但是此地區的華東與上海兩所台商子女學校,所招收的學生總人數卻遠低於預估人數。我政府基於輔導立場,應該更進一步瞭解其間辦學的問題,藉以在輔導政策上提升對此一地區台商子女就學與教育的服務。 透過文獻、資料與訪談、問卷的實施,發現大上海地區各類型的學校與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台商子女現在的就學環境不再似2000年以前那樣的窘困,由於大陸教育主管不斷的釋出各項優惠政策、台商投資的在地化趨勢、台籍幹部被取代的情勢等因素都有可能牽動台商學校的招生前景,這些問題都為政府輔導台商學校的政策,埋下許多的變數。2010年8月起,兩所台商學校在中學部的轉學生人數竟同時有較大幅度的成長,這個現象卻未反映在台商子女返台升學的選擇上,倒是藉學測成績留在大陸申請進入高校升學的人數開始增加。 政府向來肯定台商學校在大陸辦學有其需要與價值,在台商學校面對主客觀辦學的壓力下,本研究在今後的輔導政策上,對政府的建議是:一、協助台商學校發揮台灣教育的特色;二、協助學校能合法的擴大辦理招生與經營範圍;三、對其他非台商學校的台商子女宜加強教育政策的宣導;四、提升國內大學教育素質,以吸引台商子女返國升學的意願。 /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Investment Commission, location choice strategy of Taiwanese investors in mainland have been migrated from south to north over these years, in particular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After 2005 this trend continues forward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data shows there are over 600,000 Taiwan businessmen in Shanghai, and at least about one million school children among these families. Howe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enrolled by two Taiwanese Children's schools is far lower than the estimated number.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guidance, our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blem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services of Taiwanese children's schools through the counseling policy. Through literature, information, interview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I found various types of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hanghai. There is no longer difficult for Taiwanese Children choosing schools now as before 2000. Reasons like the mainl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continue to release various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 trend of localization for Taiwanese investor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Taiwanese managers, may affect the prospects of enrollment for schools. These problems are also the reasons for government making policies. Since August 2010, there is a big growth of transfered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by two Taiwanese schools, but not reflected in the return students. This may due to the new policy of admission for mainland colleges.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ffirmed the need and value of Taiwanese children`s schools. In the case of the running pressure of schools, the proposals through my study are: 1.To help on the school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2.To assist schools that can legally extended to apply for enrollment and scope. 3.To enhance the advocacy of education policy for non-Taiwanese school children. 4.To upgrade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to attract Taiwanese children willing to return to study in Taiwan.
46

轉型長期照護導向營運模式之研究-以地區醫院為例 / A case study of long-term care oriented operational mode of transformation : an example of a local hospital

李明勇, Lee, Ming Y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分級醫療體制三段五級規劃中,地區醫院肩負診所、醫學中心轉診重要樞紐,扮演橋樑的重要角色。台灣的地區醫院在健保實施的20多年來,減少2百多家,而大型醫學及診所的數量卻大增,加上民眾不論大小病都愛跑大型醫院、健保給付有利大型醫院、和護理人力荒及一例一休勞基法的規範,都是造成現在地區醫院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目前地區醫院仍無力與大醫院競爭,多以收治慢性照護患者為主,不再扮演大醫院和診所間的橋樑角色。政府部門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近年來開始推動醫療資源垂直整合,針對中風病患等急性後期照護患者,讓患者在大醫院接受完急性期治療後,再回到原先看診的地區醫院慢性復健治療,除了讓民眾獲得妥善照護,也盼扭轉民眾就醫的習慣,提升地區醫院的角色及地位,但成效不彰。 K地區醫院也面臨著目前的健保困境,和經營瓶頸的問題,加上今年實施的長期照護法又將影響台灣的醫療環境與生態,K地區醫院必須提早因應。K地區醫院須考慮如何利用本身的優勢,在外在環境的改變下(例如人口老化及長期照護法的實施),去利用內外部的資源,進行醫院組織變革,以擬定經營策略使危機變為轉機,讓長期照護成為發展轉型的助力。 本研究即在探討K地區醫院為了改變現狀,針對本身的資源與能力、願景與目標和外在環境的政府政策及地區需求,並參考標竿醫院,所提出的一個解決方案-轉型長期照護導向的營運模式,期能達到醫院永續發展的目標。K地區醫院採用的長期照護導向策略是運用醫學中心急重症醫療支援作為後盾,並結盟長照機構,深耕社區營造與健康促進,落實社區慢性疾病的管理,建立部門負責以長照為導向的組織營運模式。
47

「三一運動」前後韓國獨立軍在中國東北地區抗日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of the Korean Independent Army in the Chinese Northeastern District about the Time of the March First Independence Movement.

張明杓, Jang, Myoung Py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九節,全篇計九萬餘言。第一章緒論,敘述在中國東 北地區的韓人社會背景及本論文的研究旨趣。第二章是義兵與獨立軍在中 國東北的發展,分為三節;第一節了解獨立軍的母體,即舊韓末時期的義 兵形成,義兵展開的反日活動、義兵追求的民族精神以及「三一運動」的 爆發與其影響;第二節敘述獨立軍歷史的背景、獨立軍在中國東北發展的 原因、各獨立軍團體的建立及發展過程;第三節主要述及「韓日合併」後 的在中國東北地區義兵活動與義兵對獨立軍團組織產生的作用。第三章是 獨立軍的組織、養成及裝備,分為兩節;第一節由獨立軍內部組織,觀察 主導勢力情況、及其思想及追求的理念、運用軍隊行政方面的事項等;第 二節討論由養成獨立軍的徵兵制度實施、籌備軍費及武器等的問題。第四 章是獨立軍的戰鬥活動,共分兩節;第一節依時間順序敘述,獨立軍的活 動以表和圖來說明獨立軍攻擊韓國境內的活動狀況;第二節由在中國東北 的獨立軍與日軍交戰中,探討獨立軍的對戰爭的態度、戰役經過、及戰役 影響等。第五章是獨立軍的發展與國際關係,共分兩節;第一節分析中國 政府對中國東北獨立軍活動之取締與放任;第二節主要論及在中國東北的 獨立軍活動所帶來的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涉及處理韓民問題。第六章結論 ,綜述本文研究成果,而了解在中國東北地區韓人獨立運動史上的地位。
48

由『相互依存』概念檢視美援時期之中美關係

簡美霎, JIAN,MEI-SH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20年代發展的“福利經濟學”認為政府的經濟角色只是在市場失靈(market fail ure)時介入,推行經濟管制、補貼等公共政策,以達到社會福利的極大化,政府並不 帶任何政治色彩;但事實上,假如政府是中性的工具,那將違反“理性經濟人”的假 設;J.E.Alt和K.A.Chry-stal(1983 PP.28-30) 指出政府的經濟功能包括:生產性、 汲取性和保護性的功能。另外,D.Easton認為“政治是社會價值權威的分配”,準此 欲研究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須考慮政治--經濟的互動性,因此本文擬從公共選擇的架 構--先將政治市場的主要成員:(1)官僚政治(2)民意代表(立法者) (3)利益團體定 位清楚以探討管制政策的形成及影響,分析政府的公共政策,使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 富有擴展性,此乃本文的目的之一。 其次,公共選擇理論是要建立與市場理論類似的模型,用以說明公共財在民主社會下 所決定的生產及分配過程,其基本概念包括政治市場所有參與者的各種動機及利益。 由於所有政府機構的立法、行政、管制都屬於公共財,因此本文嘗試評估這些機構達 成社會最適結果的程度,使財政政府能更加務實,此亦本文欲達成之目標。 最後,依A.Prest 看法,管制政策會造成隱蔽性賦稅,但如何估計,尚有技術方面的 困難,但本文擬由管制的競租理論作單一產業隱蔽性賦稅的估計,提供決策者參考的 依據。 本文除了第一章為緒論外,第二章為研究架構:以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第三章則介 紹各種管制的經濟理論;第四章則說明隱蔽性賦稅的定義及影響,並說明估計的方法 ;第五章利用台灣地區的資料嘗試對公務人員做賄賂行為的實證分析;第六章為結論 。
49

戈巴契夫亞太外交政策之研究

白德華, BAI,DE-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題目定為「戈巴契夫亞太外交政策研究」,著重研究蘇聯領袖戈巴契夫自一九八 五年三月上台以來所制定的亞太外交政策。由於戈巴契夫自上任出起,即大力提倡「 新思維」(New Thinking),在國內標榜「重建」(Perestroika) 與開放(Glasnost), 大幅改革蘇聯政、經、社會結構,在國際上則大事更張蘇聯過去的黷武作風及強權姿 態,不僅多次倡導裁武(核武及傳統武力),也戮力提倡國際與區域和平,並身體力 行,結果竟獲得一九九○年諾貝爾和平獎榮譽。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在歐洲導致東 歐歷史上全盤民主大變革,然而,在詭譎多變的亞太地區政治環境中,是否也能掀起 類似的大變動,誠為專家學者所矚目,而這也正是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動機與重點。另 外,本論文也將探討蘇聯外交政策的持續及轉變,以及蘇聯新亞太外交政策之背景與 內涵。最後,論文將探討亞太諸國對戈巴契夫亞太外交政策的回應,並展望戈巴契夫 亞太外交政策的前景。 論文將包括六部份:第一章,導論;第二章,蘇聯亞太外交政策之回顧;第三章,戈 巴契夫外交新思維之探討;第四章,戈巴契夫亞太外交政策之內涵;第五章,戈巴契 夫亞太外交政策之評估;第六章,結論。
50

政府角色與經濟部發展關係之研究--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之探討

馮國豪, FENG,GUO-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即不斷為學者研究的主題,而光復後臺灣 地區的經濟發展成果被世人譽為「奇蹟」,有學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 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此一角色究竟是如何扮演的呢?而近兩年琰政治局勢的開 放,是否與經濟發展有關呢?換言之,經濟發展是否對政府角色也產生影響呢?這是 本研究所討論的主要論題。 本研究修正國家中心論的論點與阿圖色 (L. Althusser) 的泛層決定的假設及金觀濤 的「功能耦合原則」,認為政府角色扮演中對經濟社會導出汲取性、生產性及保護性 三項功能,而這些功能恰好形成經濟發展的條件,而經濟發展過程中導出的經濟成長 ,所得分配和經濟結構變遷的結果,又恰好形成政府角色的某些條件,本文擬就臺灣 地區發展現象驗證這組假設。 準此,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有下列幾點: 一、政府角色與經濟成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濟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是 前者影響後者或後者影響前者或沒有關係? 二、政府角色與所得分配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么 其互動關係為何?亦或沒有任何關係? 三、政府角色與經濟結構變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 么其互動關係如何?或毫無關係? 四、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有那些轉型期,政府角色與經濟發展在功能耦合模型中, 有何含意? 最後本研究將指出在發展過程中功能耦合是一種動態,而非常態,是吾人欲求之目的 ,如果脫離達到此一目的的軌跡,那麼政府在角色上必須作某些調整,才能使政經社 會維持相當的穩定。

Page generated in 0.02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