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2
  • 127
  • 5
  • 3
  • 1
  • Tagged with
  • 135
  • 135
  • 50
  • 42
  • 33
  • 29
  • 28
  • 26
  • 22
  • 22
  • 21
  • 21
  • 21
  • 20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雷根政府時期美蘇高峰會議之研究

張功漢, ZHANG,GONG-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兩國或兩國以上之君王、元首、政府首長或政治領袖所共同參與之會議,被稱之為 高峰會議。在高峰會議中,一國領袖親自折衝于談判桌上,使決策者和談判者兩種角 色合而為一,這種現象,讓大眾對高峰會議寄以厚望,總期盼會有決定性的成果在高 峰會議中出現。 美蘇兩國為互有敵意之超級強國,又各為東、西兩大集團的盟主,當美國總統和蘇聯 總書記願意會談時,在這「保證相互摧毀」的核子僵持時代里,實具有非常之意義。 因此,美蘇高峰會議一向為舉世所矚目。 高峰會議通常被認為是一國領袖「個人外交」的方式之一,但美蘇高峰會議已經超出 「個人外交」的範疇,而應從三個層次來探討:(一)由個人的層次來看,兩國領袖 在高峰會議中除宣傳、估量對方的意圖、表達自己的的意圖以及做成決定外,私人之 情誼也因而滋生。(二)由兩國關系之層次來看,美蘇高峰會議的召商,往往帶勸了 兩國官方以及民間各階層之互動和交流。(三)由全球之層次來看,高峰會議所討論 之議題,除雙邊關系外,還有人權問題,限武問題以及地區衝突問題,對東、西雙方 、第三世界,以至于全球的安全及和平,具有深遠的影響。本論文即嘗試透過雷根政 府時期美蘇高峰會議之研究,來探討美蘇高峰會議對雷、戈兩人、美蘇關系和全球之 安全及和平所產生的影響。 論文第一章為概論,介紹元首外交與高峰會議、美蘇高峰會議簡史,再由兩國的政治 體制看美蘇領袖的外交權限,以及過去美蘇高峰會議的利弊得失。第二章主要在探討 雷根總統第一任期為何沒有美蘇高峰會議的召開。第三、四、五、六章分別研究維也 納、冰島、華盛頓、莫斯科等四次高峰會議之始末及其影響。第七章對雷根政府時期 之美蘇高峰會議做一評估和總結。
52

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之研究

史亞平, SHI,YA-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飽受戰亂之苦,莫不企盼聯合國能切實發揮維護國際和平 及安全之功能,惟戰后美蘇兩大集團之相互對峙且互不信任,使得聯合國憲章中所設 計之集體安全體系無法運作,因此當衝突發生時,如何采取實際可行之措施以維持衝 突地區之和平,并有效防止因強權之介入造成衝突升高,遂成為聯合國之首要課題, 而聯合國維護和平行動乃于此特殊之時代背景下因應而生,且至目前為止,仍為聯合 國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有效工具。由于聯合國憲章中對于維持和平行動并無明文規 定,因此該項行動之法律基礎究竟為何?值得探究。概括而言,除憲章中之相關規定 之外,尚包括「聯合一致共策和平決議案」所賦與大會之權力,至于「維護和平行動 特別委員會」雖致力欲將有關行動納入憲章中,惟其目標尚未實現。由于聯合國維持 和平行動乃是先有實踐后有理論,因此其首次行動--聯合國第一次緊急部隊之成立 ,對于其后之維持和平運行有極大之影響,該次行動中所創造之許多原因則,例如相 關國家之同意原則、中立原則、以及任務之有限性等,均為日后維持和平行動之重要 原則。雖然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執行以來曾遭遇些許問題,如財政危機、秘書長三頭 馬車之論、以及該行動之結束不受聯合國控制等,惟只要各國,尤其之美蘇兩國在政 治上仍願支持該行動,則無損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繼續擔任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角 色。
53

台灣地區國有土地利用策略之研究

張治祥, ZHANG,ZH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地是國家立國之根本,不僅為國家之財富,更屬國家重要資源,是實現各項建設發 展政策的重要工具。台灣地區土地總面積計3,600,908 公頃,其中約有68% 屬公有土 地。惟公產管理機關過去對數量如此龐大的公有土地,似乎一直著重於處分收益,以 豐裕庫收,並未積極妥善規劃運用,致遭各界所垢病。而國有土地又占公有土地總數 之 86%,故欲檢討台灣地區公有土地之利用課題,自應從國有土地著手。本文研究之 主要目的,即是藉探討台灣地區以往對國有土地之利用目標,發掘問題所在,研擬國 有土地之功能定位,進而探討未來台灣地區國有土地之開發利用策略,期能達成兼顧 資源保育與資源有效利用之目標。 本文共分六章,計有二十一節。 第一章 (緒論) :首先陳述當前國有土地管理與利用之一般問題,確定研究的問題範 疇與研究目的,並說明本文所採之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與現行法令制度之基本方針) :回顧相關文獻,以了解國內外 學者對公有土地利用課題之研究範疇與內容,同時分析台灣地區國有土地現行相關法 令所代表之基本方針。 第三章 (現行國有土地利用課題之檢討與分析) :從現行相關法令規定,分析國有公 用及非公用土地之利用現況,檢討各種利用方式之執行成效,是否符合現行公地管理 制度之基本方針及所產生之問題徵結。 第四章 (台灣地區國有土地開發利用之檢討分析) :介紹國外有關公地管理利用制度 之重要內容,同時檢討台灣地區現行國有土地及邊際土地之開發利用課題。 第五章 (台灣地區國有土地開發利用構想與改進對策) :根據前三章探討台灣地區國 有土地利用之基本方針、執行成效及當前土地開發利用課題三者間相互關係所發掘之 問題,參攷國外制度,試擬改進對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綜合歸納本文之研究結果,並配合文中發現的相關研究課題 ,提供後者繼續研究。
54

台灣地區年終獎金爭議之相關研究--以加工出口區為例

胡姿珍, HU,Z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西方經濟學家(M.l.Weitzman,1988) 的研究中,已正面肯定了年終獎金制度的存在 ,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然而,自民國七十六年以來,每屆春節前夕爆發的「 年終獎金風潮」,不但是年來社會問題的核心,更成為當前勞資爭議的焦點。因此, 實有必要針對年終獎金暨其相關(分紅與工資)制度間的關系加以釐清,并將年終獎金 的性質重新定位。 本研究乃是針對加工出口區不同類型(投資國別、廠商規模、業別、是否成立工會)的 外銷事業勞方(工會理事)或資方(人事主管)代表,進行「深度訪談」。經過整理分 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年終獎金實兼具「犒賞」、「分憂」、「有福同享」的性質,并有「補償工資」和 「降低流動率」的作用。 二、由于各廠商「工資結構」的內涵和名目體系繁簡不一,因而不能單就發放月數論其 多寡或比較。 三、「個別性」的因素外,相關法令規定和實務上的落差,及復雜工資結構的不合理, 都是致生年終獎金爭議的潛在原因。 四、除了加強勞資間的協調和溝通外,解決年終獎金爭議的根本之道在于,針對相關法 令中窒寧礙行之處予以修正,簡化工資結構的名目,促進工資合理化, 以避免不必要的勞 資糾紛與衝突o
55

台灣地區勞動者職業風險與生命價值之研究

詹方冠, ZHAN,FANG-G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系利用特征性工資模型或補償性工資差異理論,分析臺灣地區民國71年至76年每 年度各產業的職業風險以及工資報酬與工作風險之間的關系,并進而推估各年度統計 上之生命價值。本文利用Heckman 二階段估計步驟以修正勞動者自我選擇勞動參與所 可能產生的樣本選擇性偏誤。實證結果符合Adam Smith在兩百年前所提出的看法,即 較具危險性的工作,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者將獲得較高的工資報酬。另外,根據 迴歸式中工作風險估計系數值,以民國75年幣值表示的生命價值大致介于新臺幣1700 萬至3500萬元之間,平均約為新臺幣2450萬元左右(約65萬美元)。此項估計值較近 年來美國的研究為低。生命價值的估計可作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時,評估民眾面臨風 險變化之經濟效益的參考。
56

中共政權統治下朝鮮族在東北地區的發展

沈泰輔, SHEN,TAI-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分析中共政權建立後,朝鮮民族在大陸東北地區的發展概況。本文試從 朝鮮族的移民背景及中共設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之經過,來看中共政權統治下,朝鮮 民族在東北地區之開發現況,及在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中,朝鮮民族的國家觀念與同化 問題。 在研究方法上,因無法到大陸東北地區做現況調查研究,故只能搜集中華民國、中共 、韓國、日本之資料做歷史文獻分析之工作。 本文約十二萬餘言,分六章十五節,其主要內容為: 第一章為論,就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作一說明。 第二章為「朝鮮族與東北地區之歷史關係」,下分三節,概述東北地區與韓半島的關 係,以及韓民移流東北之經過與定居情況。 第三章「中共政權建立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設立之經過」,共分三節,對中共少數民 族政策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之建立及其演變作一介紹。 第四章為「近年東北地區朝鮮族現代化發展之景況」,共分四節,分別就經濟開發之 情況、教育、文化之發展來加以說明。 第五章「朝鮮族在中共政權統治下之處境及回應」,下分三節,主要在談朝鮮族的地 位、文化特徵與同化問題,以及在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六章為結論。
57

西域回鶻文化變遷之研究─蔥嶺以東地區

陳萃芬, CHEN,CU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以文化變遷的角度,探討回鶻遷至西域,和西域原存之文化接觸之後,在當 地所發生的新文化。希望透過西域古文化與漠北回紇文化,兩母體文化之比較研究, 以探討西域回鶻文化變遷之因素,及此新文化之內涵,俾能得知回鶻西遷對當地及其 社會文化之影響及意義。因本為涉及時間及空間因素,故首先設定三個變項:即回鶻 西遷前之西域文化、回鶻西遷前之回紇文化與回鶻西遷後之文化。文中先藉由歷史文 獻及考古所得資料之分析,再配合社會學及文化人類學之觀點,予以比較、綜合、歸 納,俾得較為正確之論證。 全文計約十三萬言,共分五章十九節。 第一章結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界定本文所指之「西域」範疇、 解釋「文化」的定義及本文資料採用的特色及範圍、限制,作為研究的先導。 第二章探討回鶻西遷前的西域文化: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化 (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回鶻西遷前的西域文化分析。 第三章探討漠北時期的回紇傳統文化:亦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 化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漠北時期的回紇文化分析。 第四章探討回鶻西遷後的文化變遷:亦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化 (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西域回鶻文化分析。 第五章為西域回鶻文化內涵分析及融合因素之探討:就生產方式及生活文化、宗教、 工藝美術及語言文字等方面,各作其中所包含之東西方文化成份分析,並探討其融合 變遷之因素。 第六章綜合兩母體文化與西域回鶻文化之內涵,及結論其變遷之因素。
58

房地產仲介制度之研究

劉芳瑜, LIU, FA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 (1)透過本研究瞭解房地產仲介的型態及發展。(2)透過本研究發掘台灣不動產 市場中現存的仲介問題,並以公平性及效率性作為分析的重點,加以評估。(3)為 建立「房地產仲介制度」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政府日規範房地產交易制度的參考。 貳、文獻回顧 (1)國內方面﹕包括有關房地產方面的期刊,及住商研究室對房屋仲介市場經營等 相關方面的研究報告。 (2)國外方面﹕則搜集有關Broker方面的研究期刊,繼有Greshem (1974), Owen(1977),Villani and Simonson(1982)自不同觀點探討brokers 在 房地產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1981年Yinger則透過模型,分析broker的佣 金結構和房價的關係;David W and Peter F.(1986)則建立模型研究仲介制度 和住宅市場的關係;Johnson and Loucks(1986)主張政府可透過對佣金和執照 的管制來管理仲介市場,並提高服務品質。 參、研究方法與內容 (1)文獻的探討一以瞭解各國仲介制度的情形。(2)資料的搜集一搜集台北都會 區內有關房屋仲介的各種報導,並藉由訪談及問卷的方式,瞭解各經營型態的代表性 公司的營運情形,以深入探討房屋仲介的情況。(3)個案的分析一透過深入訪京及 問卷的趼究方法,對個案做深入分析,以瞭解仲介關係中的公平及效率。 肆、研究結果 (1)透過問題的發掘與探討,以瞭解成屋及中古屋的交易方式與過程。 (2)透過公平/效率指標,評估台灣房地產仲介的公平性與效率性。 (3)就所發掘的課題提出策略,以供政府或民間業者欲成立房地產仲介制度的參考 。
59

都市近郊社區開發對鄰近地區土地利用影響之研究

陸惠如, LU, HUI-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地區郊區人口成長快速,而且近年來在近郊出現許多大型的住宅社區,根據國外 都市發展的例子,如任由郊區發展,則易形成都蘉延的現象,並且浪費公共投資。因 此本論文以新店安坑地區為研究地區,探討近郊社區的開發,對鄰近地區土地利用的 影響,以為有關單位的參考。本論文共分五章,十五節,四萬餘字。茲分列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 第二節 問題分析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基本假設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地區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第四章 分析與發現 第一節 台北小城與玫瑰中國城居民社經背景分析 第二節 研究地區住宅土地利用現況 第三節 研究地區住宅土地利用發展潛力分析 第四節 研究地區商業土地利用供給面之研究 第五節 研究地區商業土地利用需求面之研究 第六節 研究地區商業土地利用之綜合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臺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區、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王以仁, Wang, Yi-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抽樣調查的方式,探就現今本省國民小學,因所在地區、規模大小之不同, 是否會造成各校在教育素質有關因素 (包括設傭、教師、經費、行政領導、學生及社 區家庭六個因素) 方面的差異?進而提出改進建議,供有關教育當局參考,以促使國 民小學教育能更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全文共一冊,分為五章十七節,約九萬字 。第一章結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重要名詞詮釋;第二章有關文 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研究步驟;第四章調查結果與 討論;第一章結論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