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我國國際宣傳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古家諭, Ku Cha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研究討論負責我國國際宣傳的組織及其功能,欲從國際宣傳的理論與組織研究的層面出發,探討我國國際宣傳工作負責單位的分工情形及改進之道。
研究問題有三,一是國際宣傳在國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二是我國目前負責推動國際宣傳的單位及其表現,三是未來我國國際宣傳組織的改革意見及訴求主題。針對研究問題,本研究採用以下研究方法分別進行,包括「文獻探討」、「組織研究法」、「深度訪談」以及「德懷術研究法」。
研究結果發現,國際宣傳自一次大戰廣為各國大規模使用,之後無論平時或戰時,各國皆設置專職負責國際宣傳的機制或電台。冷戰的時空環境下,國際宣傳更成為東西敵對陣營爭取盟友、打擊敵人的一項利器。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宣傳也展現與以往不同的風貌,除去冷戰時期的意識型態包袱,使得資訊提供、溝通與交流功能大於宣傳意味。國際宣傳不僅在國際政治運作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成為一國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工具。
歸納深度訪談與德懷術研究法的結果,六成二的受訪者肯定解嚴以來我國國際宣傳的表現,大多滿意「民主政治、經濟繁榮、外賓邀訪」等方面,較不滿意「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各單位本位主義嚴重、國家定位不明」等方面。就相關部會而言,新聞局「國際新聞處」與「駐外單位」的表現較為受訪者肯定;就不同層面的交流活動而言,七成五的受訪者肯定「經貿、民間」等層面的交流。談到政府目前是否重視國際宣傳工作,歷任新聞局局長與受訪者也多持肯定態度。
有關新聞局的業務分配,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有關國內廣電生態管理與輔導部分應交由類似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性質的獨立機構負責,有關文化相關業務多半主張由將來成立的文化部負責,半數受訪者認為政府發言人宜保留在新聞局之內;至於國際宣傳業務,一派主張因為我國國情特殊應保留在新聞局之內,另一派以事權統一為由,主張將國際宣傳業務移交外交部負責。
對於未來我國國際宣傳工作的推動,首要工作是「強化本身內涵」,其次是「凝聚國際宣傳共識」,更重要的是「建立總體國際宣傳概念」,藉由國際宣傳塑造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國際宣傳的相關理論及文獻
第一節 國際宣傳的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宣傳 22
第三節 其他各國負責國際宣傳的組織及功能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組織研究法 35
第二節 深度訪談 37
第三節 德懷術研究法 37
第四章 負責我國國際宣傳的組織及其功能
第一節 負責我國國際宣傳的相關單位 43
第二節 新聞局的歷史沿革及工作分配 47
第三節 歷任新聞局局長對於國際宣傳與新聞局改組之看法 58
第五章 第一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分析
第一節 第一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設計與執行 71
第二節 第一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結果分析 75
第六章 第二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分析
第一節 第二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設計與執行 99
第二節 第二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結果分析 10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0
參考書目 133
附錄 140
|
12 |
香港「七十年代」宣傳之內容分析--兼論中共對我國統戰宣傳之本質輿策略運用李文琦, Li, Wen-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共黨宣傳之理論與實際
第三節中共「統一戰線」之本質與策略運用
第四節香港「七十年代」雜誌之簡介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內容分析法
第二節抽樣
第三節測量之單位
第四節測量之類目
第五節信度分析
第六節統計方法
第三章資料分析與研討
第一節「七十年代」宣傳題材之析論
第二節「七十年代」宣傳目標之析論
第三節「七十年代」宣傳策略項目之析論
第四節美匪建交前後該刊宣傳策略轉變之探究
第五節「七十年代」對我統戰宣傳之剖析
第四章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對中共統戰宣傳之因應對策
第二節現階段我國對外宣傳策略之檢討
第五章結論
|
13 |
「中美斷交」前後中共心戰傳單之研究張錦華, Zhang, Ji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研究中美斷交前後中共對我宣傳之分析,以中共對我心戰傳單為分析樣
本,傳單選取期限自民國六十七年七月至六十八年六月。
首章探討中共宣傳之基本理論與策略。
第二章提出研究架構,包含訊息分析與效果評價分析,並提出研究假設。
第三章介紹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內容分析和效果評價分析。
第四章、第五章為資料分析,探討各變項與效果評價之關聯性,並由因素分析抽取
主要因素。
第六章提出結論與建議。
|
14 |
中國宣傳畫(1949~2008)圖像符號分析 / Pictorial Semiotic Analysis of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from 1949 to 2008蔣雲倩, Jiang, Yun Q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宣傳畫作為中國政治社會變遷的記錄儀,擁有著深遠的史料價值和時代特徵。本研究運用Roland Barthes的圖像符號學理論作為分析工具,探討1949至2008年期間中國宣傳畫中圖文符號的意義指涉和運作規則。本研究將中國宣傳畫分為「中共建國時期」、「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與「改革開放時期」四個歷史階段;在每一個時期的宣傳畫中,則重點分析偉人領袖、工農兵、女性以及兒童這四類人物符號;歸納出這些人物符號在時代中的變遷以及他們所體現的意識形態與社會政治文化脈絡。
本研究發現,中國宣傳畫呈現出了領袖崇拜、敵我矛盾與階級身份的圖像符號運作原則;文字與圖像意義的連結較為緊密,圖文能產生強烈的對應關係。中國宣傳畫的意符與意指穩固了民眾的服從,它們來自傳統的文化,蘊含無數的集體記憶,也反映出群眾值得追求和嚮往的「目標」;這些「目標」均為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例如:熱烈從事生產建設與追隨領導人等。雖然中國宣傳畫運用寫實主義的手法來勾勒出人民生活的圖景,但並非完全真實的反映,這種「真實」是經過政治考量之後被選擇與建構的「真實」。中國共產黨官方意識型態與社會主義價值觀支配著中國宣傳畫所傳遞的訊息,宣傳畫「再現」意識形態的同時,也展現出「去菁英化」的無產階級文化。然而改革開放之後,由於社會轉型和市場化進程,宣傳畫也反映出中國的中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文化的逐步發展。 / As the recorder of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olitical society,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showed remarkable historical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Using Roland Barthes’ pictorial semiotics, we studied in this review the implications and rules of the images and texts signs of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between 1949 and 2008. The review wa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Buil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back,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hina opens up. In each part, four types of character signs were analyzed: great leaders, workers/farmers/soldiers, women and children. The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 sign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nd social political cultures indicated by the changes were general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illustrate the semiotic rules of worship to leaders,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classe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mages and texts generate strong correspondence.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in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which strengthened the obedience of people, came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volved numerous collective memories. They also reflected the targets people pursued, which were the government’s major policies, such as great emphasis on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or adherence to the leaders. Although the vision of people’s life was depicted in the posters in a realistic way, it was not purely real, but a politically tailored ‘reality’. The official ideolog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socialism values dominated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the posters. The posters showed proletarian culture, which involved populism, as well as representing the official ideology. However, after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the propaganda posters started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petty-bourgeois in China brought by the transition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society.
|
15 |
中國電影發展軟實力的調查 / Chinese Film’s Soft Power Development: A Survey王勁健, Wong, Jason Gl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Joseph Nye的定義:軟實力是透過吸引和説服,而非以強迫或收買,使你得到想要的東西的能力。最近,為了推動他們的「和平崛起」,中國政府致力於軟實力的發展。其焦點是採用非威脅的、基於文化的方法以迎合世界其他國家,進而達到展現中國是新興超級強國的目的。 已知電影為強而有力的文化工具,而在二十一世紀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產業一向穩占世界主導地位。但在世紀之交,中國把本土的電影業市場化,將此媒介從純粹的宣傳工具變成一個文化產業。根據胡錦濤二零零七年的敦促,中國需要進一步發展文化上的軟實力以因應國家快速的崛起。發展至今,固然中國電影業的軟實力尚未能與美國電影業相比擬,但它在過去十年的進步仍然令人難以置信。 若中國確實將電影業視為國家重要的軟實力資源之一,則仍然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 但所謂的障礙究竟是什麽?本論文將評論中國電影業的軟實力發展。我們將蒐集與評估現有的資料以研究其進化與現況。更將進一步分析, 在針對中國特定的軟實力目標上,該產業的成功與不足。 / According to Joseph Nye, “Soft power is the ability to get what you want through attraction rather than coercion or payments” (2004, 256). Recently, China has been making a soft power push to promote its “peaceful rise,” focusing on a non-threatening culture based approach, with the aim of ingratiating themselves as an emerging super power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Film remains a powerful cultural tool, one that the U.S. industry in Hollywood has dominated throughou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ut as China marketized its own film industr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medium there has moved away from being purely a propaganda apparatus to more of a cultural industry. Upon Hu Jintao’s urging in 2007, China must better develop its cultural soft power to accommodate its meteoric rise. While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s soft power development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ranks of the U.S.’s, it has made incredible stride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re are still many hurdles for it to surpass if it truly intends to become a significant soft power resource for the country, but what are they? This thesis will evaluate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s soft power development by surveying existing material, data, and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by examining its evolution, by reviewing its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by analyzing its successes and its shortcomings against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specific soft power objectives.
|
16 |
中共「統一戰線」研究──以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期間為例陳金富, CHEN,JIN-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由大環境及中共策略運作兩個觀點來探討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到一九
四九年大陸淪陷期間,中共以統一戰線運作,取得政權之經過。
第一章:筆者整理海峽兩岸政治人物、學界對統戰的看法,參考美國政治學者拉斯威
爾的加構,對“統一戰線”一詞提出個人觀點,並以此來進行本論文。
第二章:由共黨理論、領導人、中共領導人來討論統一戰線理論根源並藉以區別與一
般政治策略之異同。再分別由大環境、環境下的需求、共黨組織、多元化權力體系及
現代傳播科技等單元分析統戰應有之條件,最後由功能角度來探討統戰的功用並作為
檢驗標準。
第三章:由環境、需求、黨組織、權力體系、傳播科技等來解釋當時情況,藉以瞭解
中共為何順遂取得政權。
第四章:本章主要探討除了第三章所列舉客觀條件外,中共靈活的政治宣傳、數量眾
多的外圍單位及軍事力量等操之於中共的主觀因素,在其叛亂過程中,如何達成其目
的。
第五章:筆者提出共產黨意識型領導、被劃分階級的社會、統戰口號動員群眾、政治
行動催化群眾情緒、具體的階段性任務等特性來辨識中共統戰真面目,並由第二章中
提出檢驗統戰之標準來衡量中共在“和平民主統一戰線”時期的表現。
|
17 |
現階段中國國民黨輔選宣傳政策之研究--七十四年臺灣省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吳育昇, WU, YU-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乙冊約八萬餘言,分為五章十二節。本文以政策分析觀點,借用公共政策析
模式,研究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七十四年台灣省地方公職選舉中的宣傳作為。
第一章緒論分為三節,除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外,並作題
目界定。第二章現階段中國國民黨輔選宣傳政策形成之背景以三節論之;分別探討環
境因素、特定影響及輔選宣傳政策的轉變與形成,作為分析之基礎。
第三章中國國民黨輔選宣傳政策之制定,主要在描述國民黨在本次選舉中,輔選宣傳
政策規劃及協商之過程。第四章則在說明輔選宣傳政策執行之內容及過程。
第五章結論,乃以政策評估理論,評論中國國民黨在本次選舉中宣傳政策之成效,並
提出檢討、建議。
|
18 |
「美國與中共建交」前後我國對外宣傳刊物內容之研究--以「自由中國週刊」為例劉壽琦, Liu, Shou-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略述研究動機即目的,研究範疇為何。
第二章:基本理論即研究設計--說明本研究之理論依據即針對研究問題之設計。
第三章:研究方法--說明選樣、分析類目之建構、統計方法即資料處理情形。
第四章:分析即討論--就資料處理結果加以分析討論,說明研究發現。
第五章:結論--就本研究之發現做綜合性之論述並提出建議。
|
19 |
無黨籍人士競選言論之研究-民國六七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競選期間無黨籍人士宣傳品之內容分析黃紀, HUANG, 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無黨籍人士言論的形成」,共分三節,分別由社會動員、政治制度及衝
突模式,探討無黨籍人士政治言論的傾向,並提出若干假設。
第二章 「競選言論的內容」,分為二節,第一節以「列聯分析」找出言論主題的
群類,第二節以「方向矩陣」建立各主題間的結構。
第三章 「競選言論的策略」,分為二節,分別探討其一般策略及對執政黨的形象
,自我的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內容與策略的關聯」,分為三節,分別探討各主題群類所使用的不同策
略。
第五章 「結論」,將以上四章之研究發現做一綜合敘述,並對未來之研究提出建
議。
#2810307
#2810307
|
20 |
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 /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or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in the 1950s林果顯, Lin, Guo S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十九世紀末以來亞洲民族國家形成的脈絡,探討反攻意識型態在戰後台灣歷史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目的在探求戰爭塑造與國家建構兩者之間的關係。戰後台灣承繼了日本總力戰、中國抗日戰爭與動員戡亂等多重戰爭體制的影響,在「反攻大陸」的訴求下延續與強化戰時措施,作為在台灣建立國家的憑藉,也強烈形塑統治體制的特徵。在體制建構外,鼓吹人民支持的即為反攻意識型態,透過意識型態各面向的發展,中華民國政府賦予這場戰爭各種不同的意義,並逐漸找尋出不懼時間流逝、為何一直無法反攻的回答。伴隨著意識型態逐步完備的是宣傳手法的漸次純熟,藉由不斷地實驗摸索,反攻意識型態化為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訊息與制度性措施,所依靠的是由軍方大幅介入、以戰時措施宣傳戰爭的方式。統治體制的性質與反攻意識型態的訴求與手法,反映了五○年代以戰爭為中心思考的策略,也代表著戰後台灣國家體制建立的特質。 /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ideology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in the 1950s Taiwan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state in Asia.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war-making and state-making. Postwar Taiwan is conbined with several war systems, including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 anti-Japan war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ng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By the reason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Taiwan inherited and increased these war systems to build its state and make the type of rule. What the way to maintain the war system and encourage Taiwanese to support the rule is the propaganda on the ideology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and builing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or the ideolog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the KMT government finded the resolution of time pass-by and the reason why the government can't reconquere the Mainland. 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aganda, the ideology permeat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normal" peopl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rgues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rom the ideology, propaganda institution and the propaganda way, we can fi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thinking of war, and the importance of war-making in the state-making in the 1950s Taiwan.
|
Page generated in 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