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5
  • 52
  • 3
  • Tagged with
  • 55
  • 55
  • 35
  • 33
  • 20
  • 18
  • 17
  • 16
  • 14
  • 14
  • 13
  • 13
  • 12
  • 12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國家特性對銀行跨國併購之績效影響 / The impact of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ing cross-border M&As

陳瑋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科技進步、國與國之間的監管制度放寬,使得產業邁向全球化,進而帶動金融業的跨國併購浪潮,並開啟了併購領域之實證研究。過去學者對於銀行併購動機與併購績效之研究,所探討的因子層面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影響銀行進行跨國併購動機的國家特性差異,對主併銀行的併購績效有何影響。 由SDC併購資料庫選取2002年至2014年,已開發和新興市場國家之商業銀行跨國併購案件作為研究樣本,以事件研究法探討主併國與被併國之國家特性因子,如:經濟規模、經濟成長率、金融產業發展程度,以及兩國間心理距離等,對主併銀行宣告效果之影響。 結果發現僅目標國之金融產業發展程度與主併銀行宣告效果呈顯著負相關,即併購金融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銀行,能為主併銀行獲得更多成長機會,故市場對於主併銀行短期的績效反應較為正面,主併銀行擁有正的異常報酬。 此實證結果符合「獲利機會理論 (Focarelli and Pozzolo, 2001b) 」故當銀行選擇併購策略時,建議可考慮往金融產業發展程度較低的新興市場國家,以獲取更多的成長機會與獲利空間。 /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deregula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dus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entered into a globalized era. Therefore, waves of cross-border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 am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opened new area in M&A empirical research. Different factors were used in previous literatures on M&A motives and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country characteristic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acquirer’s M&A motives, have impact on acquirer’s announcement effect. We use event study methodology with 105 final samples, which made of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in developed and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EMC) between 2002 and 2014,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ountry characteristic factors (like GDP, GDP grow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sychic distance) on the acquirer’s short-term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our results, we find that: First, on average, the acquirer’s announcement effect of EMC is higher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it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econd, only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arget countries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acquirer’s announcement effec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ofit opportunity theory.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acquirers can target commercial banks in financially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to obtain more growth and profit opportunity.
22

經理人異動對公司策略及績效影響之資訊意涵

陳彥霓, Chen, Yen-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釐清經理人異動對公司日常營運決策及績效之影響及資訊內涵,本研究透過分析國內近五年來上市櫃公司樣本後發現,大多數發生經理人異動之公司多為一次且自願性之異動,而不是經常性之活動,此為一家公司經營權輪替之正常行為。至於其他發生非經常性異動之公司則多在5年內有高於2次以上之異動行為,此和該類公司經營績效不佳及集團內部有爭權行為有很大之關係。關於經理人異動事件宣告效果方面,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無論是何種異動原因,市場似乎皆呈現負向反應,且以非自願性異動事件負向反應程度為大。 至於經理人異動對公司投資及融資比例之影響方面,本實證結果顯示,不同之異動原因對公司投資、融資比例之影響亦不同。以自願性異動事件來說,事件發生前之固定資產成長率呈現遞增的現象,顯示經理人異動前其投資決策普遍較同業為積極,而事件發生後卻轉而成為較同業保守,顯示新上任者可能因為經驗之不足而不敢採行太積極的策略,而其負債比例在事件發生前逐年遞減,發生後則呈逐年遞增的現象。至於非自願性異動事件,本研究發現其在事件發生前即開始採行較保守的投資策略,推論可能和此類公司基本面較差,或是經理人進行資產誤置之行為所導致,異動後新繼任者之投資轉趨積極;而其於事件發生前負債比例增加,發生後則呈現減少的現象。 至於經理人異動後公司之績效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會計指標或是市場績效指標,自願性異動樣本之結果在事件發生後公司經營績效皆較之前為差,和市場對事件宣告之反應相符合;但以非自願性異動樣本來說,事件發生後公司經營績效之指標皆較之前為佳,顯示當初事件發生時市場之反應似乎太過悲觀,但這部分的結果可能存在有存在偏誤(survival bias)之問題。 上述的實證結果使得台灣公司經理人異動和市場宣告反應、經營決策及績效首次獲得連結,對投資人在未來從事投資時可作為參考依據。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CEO turnover to corporate operating decision and performance, from analyzing the listing companies between 1997-2002 in TW,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most CEO turnover is once and voluntary activity, this is normal in the daily operation. As for the other involuntary turnover activity, which often happened in the company with bad performance or takeover. As for the announcement effect about CEO turnover, the article found that no matter what reasons, the effect is negative, and more significant in involuntary turnover. About the CEO turnover influence on corporate investing and financing decisio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different turnover reason would result in different decision. Take the companies with voluntary turnover for instance, the fixed asset growth rate grew before turnover but fell afterward. I assume that’s because new CEO takes more conservative investment decision than original one. And the leverage rate in this kind of companies falls before the event but grows afterward. As for the companies with involuntary turnover, this article found that the original CEO took more conservative investment decision than new CEO, this might be because of the worse fundamental situation in this kind of companies or the asset misallocation of the original CEO. And the leverage rate of involuntary turnover grows before the event but falls afterward.
23

金融服務業整併與宣告效果之關係-以證券商為標的

王靖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在90年代資訊革命及監管自由化(deregulation)的背景下,國際金融體系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各國紛紛進行一連串金融改革。如1997 年日本修改「獨占禁止法」與通過「解除控股公司設立禁止後之金融相關整備法」;1999 年11 月美國通過「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Financial Service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為代表,其目的不外是期望透過法令上的解除管制,使金融服務業朝向綜合化業務發展。 本文研究金融機構在追求大型化與多元化趨勢下,檢視以證券商為標的之併購案與主併者產生的財富效果(wealth effect)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影響財富效果的主要原因為何。研究樣本則是選擇日本金融市場由1998年至2007年間以證券商為標的之併購事件,研究結果發現: 一、當以證券商為標的併購案件宣告時,對主併者產生顯著的超額報酬。 二、當以證券商為標的併購案件宣告時,主併者為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產生的超額報酬會顯著於以銀行為主體者。 三、主併者成長潛力的大小與宣告併購所產生的超額報酬顯著正相關。 四、當以證券商為標的併購宣告時,主併者財務槓桿大小與宣告併購所產生的超額報酬為顯著負相關。 實證結果所代表市場對於資本化程度高、快速成長及非銀行機構在合併後產生的併購綜效最具有信心。最後,本研究也彙整一些相關建議,以供後續學者、企業以及政府機關做參考。
24

我國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之研究

王彧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內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之宣告事件對發行公司股價所產生的影響。研究期間為民國79年1月1日至88年12月31日,經搜集相關資料後共取得98個樣本,其中,依產業別劃分,則高科技產業及傳統產業分別為31個及67個;若依發行時間劃分,則86年底以前為62個,87年初以後為36個。本研究以發行宣告日前第21日至發行宣告日前第110日為市場模式之估計期,而以發行宣告日前第20日至發行宣告日後第20日為事件期,採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可轉換公司債之發行宣告效果。除此之外,再分別針對發行公司所屬之產業別以及發行時間進行探討,經實證分析後得到以下結論: 1. 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之宣告事件對發行公司股價會帶來顯著正的異常報酬,但由於我國股市屬於半強勢效率,宣告效果通常在事件日前即已提早反映在股價上。 2. 高科技產業適合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且對股價具有顯著正面的影響。而傳統產業卻無法和高科技產業比擬,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可能對該公司的股價帶來不利的影響。故高科技產業相較於傳統產業較適合發行可轉換公司債。 3. 將可轉換公司債依照發行時間先後順序,以86年底為分界,則可看出87年以後發行之可轉換公司債較先前所發行的可轉債,在條款內容設計上有許多的金融創新,不僅較能吸引投資人的認購,同時對發行公司亦有所保障,因而對公司的股價具有正面的影響。 最後,本研究以研究結論,分別針對上市公司、投資者、及後續研究者提出一些建議,期盼這些建議對其在從事相關決策或學術研究時能有所助益。
25

MSCI台灣指數成分股調整,對股票報酬率之影響 / The effect on stock returns of inclusion in or exclusion from the MSCI Taiwan index

許璋慶, Hsu, Nancy Chang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MSCI台灣指數成分股的變動,於宣告日及生效日,對於新增股及剔除股的股價的異常報酬的效果;並同時以對照組比較其異常報酬。再者,依成分股加入台灣指數的幾個不同變數:加入台灣指數比重、依自由浮動(free float)調整後的股本,以自由浮動(free float)調整後的權益市值,以及外資持股比率和外資持股比率變動,比較其異常報酬的影響。 依實證結果發現,MSCI成分股的新增股及剔除股,於宣告日和生效日,皆存在明顯異常報酬。相對於對照組,於宣告日和生效日,異常報酬皆不明顯。而以加入台灣指數的比重、依自由浮動調整的股本、依自由浮動調整的權益市值,對異常報酬的影響,於宣告日及收盤後生效日,以及對新增股及剔除股的效果皆不盡相同。新增股於生效日,外資持股率小,異常報酬大;而剔除股於宣告日及生效日,外資持股率大,異常報酬大。由宣告日至生效日當天,新增股的外資持股變動較大,平均累積異常報酬亦較大;剔除股的外資持股減碼較多,平均累積異常報酬亦較大。
26

併購對企業價值於危機時期之影響 / The wealth effect of merger activity in crisis periods

林芸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危機事件發生時,主併公司是否能夠藉由併購獲得撿便宜的機會,並且在過程中是否因為撿便宜而破壞公司價值,或是企業撿便宜的同時亦會兼顧長期發展利益;以及是否屬於持有現金較多的主併公司能夠在危機時期進行價值創造之併購活動。本文利用2000年到2010年美國三大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公司之主併公司及被併公司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危機時期的併購溢酬並無顯著低於非危機時期的併購溢酬,主併公司在危機時期之併購沒有撿便宜之現象。而危機時期的主併公司宣告期間報酬較差,但股票長期超額報酬卻優於非危機時期進行併購的主併公司,顯示雖然市場對於危機時期宣告併購消息給予更負面的評價,但長期股東卻享有較高且正的超額報酬;最後,實證結果指出危機時期現金持有比率高的公司付出的併購溢酬較少、宣告效果較差,但長期股票超額報酬優於現金比例低的公司。
27

台灣上市櫃公司發行私募可轉債之動機及其宣告效果 / The motivation and announcement effect of Taiwan listed and OTC companies issuing convertible bonds privately

陳仲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上市櫃公司發行私募可轉換公司債之發行動機及其宣告效果,研究樣本包括發行日介於2006年至2010年之上市櫃公司。 「私募」與「公開發行」同樣為公司募集資金的方式之一,但私募發行是指發行公司向特定人士發行有價證券來募集資金。因此私募可轉債代表企業洽特定人士發行私募可轉債。 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企業在私募可轉債程序中的三個重要日期:股東大會決議日、定價日、發行日,皆存在著正的累積異常報酬;這代表市場認同公司的融資決策,也預期未來會有監督之效益,因此反應在股價上。 本研究也發現,私募可轉債發行公司之長期獲利能力,在發行日前有衰退之跡象,但在發行日後有好轉的趨勢;這顯示了私募可轉債之發行公司大多獲利能力較差,可能與我國募集資金之制度有關,而且在私募認購人引進公司之後,公司之資源較能分配至獲利較高的投資活動上,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監督之效益。
28

比較台灣上市櫃公司發行私募股權與私募債權融資工具之宣告效果及經營績效 / The comparison of announcement effect and performance of private equity and private debt: Evidence from Taiwan

林牧螢, Lin, Mu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01年我國引進私募制度迄今,私募市場逐年蓬勃發展,提供上市櫃公司更加靈活、彈性、多元化的籌資管道,融資工具已不僅限於私募股權融資,更延伸至私募公司債,甚至是海外公司債等債權融資工具,而國內學者紛紛研究其私募股權相關的文獻及實證。 本研究目的有別於其他學者,為探討我國上市櫃公司發行有價證券時,選擇不同的融資工具帶給外部投資人不同的宣告效果,研究樣本包括發行日介於2003年至2009年之上市櫃公司,研究方法包括事件研究法、多元迴歸模型、羅吉斯迴歸模型、公司獲利能力之衡量指標。在國外文獻探討上,分別從代理理論、資訊不對稱假說及監督效果假說來驗證宣告效果差異的原因。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發行公司在以股東會決議日為宣告日之股權融資的宣告效果大於債權融資,根據資訊不對稱理論,因為在私募市場中,資訊不對稱程度較大的公司,因其風險也較大,故發行私募股權,即發行普通股或特別股,較能減輕資訊不對稱問題,因此,較容易傾向發行私募股權(Gomes and Phillips(2012));而私募債權發行,即發行公司債或可轉債,其資訊不對稱問題減輕的程度較低,故宣告效果不若私募股權大,但若是董監質押比及負債程度越高的公司,其監督效果較顯著,對宣告效果為正面的影響。而在私募有價證券發行後,無論使用何種融資工具的發行公司,其獲利能力皆有改善或提昇的跡象,意味著專業投資人所提供的監督效益在公司的營運上有顯著影響,而經理人能夠更有效率地分配公司資源,而發行債權融資工具的發行公司,其獲利能力的提升大於發行股權融資工具的發行公司,可能因為債權人對發行公司的監督效果較顯著所致。
29

盈餘宣告前之融券信用交易

湯智勝, Tang, Chih-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兩項關於融券交易的議題。首先,本研究發現巨量融券與續後的股價反應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再者,進一步探究盈餘宣告前的融券信用交易是否與非盈餘宣告的時間存有差異。本研究是採用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之股票並觀察其盈餘宣告前五日之融券交易行為。實證結果發現盈餘宣告前的融券與盈餘宣告後的股價反應存在負向關係,顯示可能有私有資訊的交易者在盈餘宣告前進行融券交易。接下來本研究進一步使用基本財務比率中的帳面價值對市價比將樣本區分成價值型與成長型之股票,發現擁有較低比率之公司較受融券交易者之青睞。本研究希望研究成果能對證券市場主管機關在制訂法律與提供更即時、更廣泛的信用交易資訊揭露給投資大眾參考。 /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wo issues of short-selling transactions.First,we find a stro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 interest and subsequent abnormal returns.The second is whether short-selling in the days leading up to an announcement differs from short-selling in times when no announcement is imminent.We examine short-selling behavior of investors in the five days prior to the earnings announcements of Taiwan Stock Exchange (TSE)listed firms.The tes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re might exist informed trading in pre-announcement short-selling because they reveal that abnormal short-selling is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post-announcement stock returns.A high level of unusual pre-announcement short-selling is an indicator of future stock returns at earnings announcement.Also,the tests indicate that short-sellers typically are more active in stocks with low book-to-market ratio valuation.We believe that these results should encourage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ors to consider providing more extensive and timely disclosures of short-selling to investors.
30

國內上市櫃公司員工認股權憑證發行時間點之研究

洪翌芳, Hung , Y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當公司員工認股權憑證發行時點不固定時,管理階層是否會傾向將認股權憑證發行時點安排於公司股價低點,藉以增加認股權憑證之價值。本研究以2001年~2006年219家國內上市櫃公司518個員工認股權憑證為樣本,採用事件研究法來計算標準化累積平均異常報酬率(SCAR),藉以判斷事件的發生對於股價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員工認股權憑證發行日前存有股價下跌的現象,而在發行日到達了最低點,發行日之後股價漸漸回升,顯示公司的員工認股權憑證發行日確實有落在公司股價低點;此外,於員工認股權憑證發行日前宣告的季盈餘資訊內涵顯示出為壞消息的現象。然而,當董事長有權對認股權憑證發行日做決定,同時又取得認股權憑證者,會更有動機其將認股權憑證發行日訂在股價低點的現象並不顯著。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