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營造綜合保險基本條款之研究

彭祖德, Peng,Tsu-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我國財政部核准之營造綜合保險基本條款為主題,條款內容依險種性質分類為營造工程財物損失險及營造工程第三人意外責任險兩大區塊加以研析。並就保險法理、我國現行司法判決、外國立法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工程一切險條款與外國再保險公司工程保險條款,探討營造綜合保險基本條款中相關法律爭議及嘗試提出相關修正建議。
2

論台灣地區已完工公共工程的保險機制 / A study on the insurance mechanism for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mpleted works in Taiwan

陳俊豪, Chen, C.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工程是國家重要施政項目之ㄧ,所提供的服務品質關係著國家經濟發展甚鉅。台灣地處亞熱帶及環太平洋地震帶,颱風、洪水、地震發生頻繁,公共工程的服務品質受天然災害的威脅甚大。近年來天災頻仍,面對天然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有許多國家已經開始透過保險方式,處理已完工公共工程遭受天然災害威脅時的財務風險,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進而更合理的分配國家資源。 本研究將透過台灣地區天然災害發生的情形及我國目前在公共工程遭遇天然災害而毀損時的因應方式探討天然災害損失對我國財政的負擔;並介紹國際上主要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有關完工土木工程保險的承保範圍、核保方式,與東亞日本、南亞印度兩個國家經營完工土木工程保險的現況。 本研究並整理歸納透過商業保險來進行已完工公共工程的天災風險規劃雖較現行單以國庫承擔損失方式經濟,但可能面臨政府機關態度消極及產險業者承保能量不足兩個關鍵議題。惟以澳洲昆士蘭水患為例,慮及不可知的天災風險,仍建議政府機關能率同商業保險業者共同建立完整的已完工公共工程風險管理機制,攜手降低天災風險發生時可能帶來的傷害。 關鍵字:公共工程、天然災害、完工土木工程保險。 /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s are alway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ing strategy. In view of Taiwan is located in the region which is highly exposed to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typhoon, flood and earthquake, the quality of the after service related to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mpleted Works is greatly threatened by the natural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 there were many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economic loss brought by such disasters, many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arrange insurance placement for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mpleted Works to share the financial risks.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loss circumstances of the public engineering works brought by the natural disaster and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re-insurers: Swiss Re and Munich Re both provide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mpleted Risks (CECR) Insurance to against the loss or damage after the construction work has been completed.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 coverage and underwriting as compared in between Swiss Re Form and Munich Re Form. This study also illustrates the current status in respect of CECR in Japan and India markets. This research induces a more economic method by arranging the Catastrophe Risks Plan through the placement by commercial insurance for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mpleted Works rather than the existing regulations that all these disasters bond by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it also facing two problems are that the government is too conservative and the negative attitude as well as the in-sufficient capacity of the local insurance industry. For example, the serious flooding occurred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ow to prevent from the incredible natural disaster risks. We do sugge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rporate with local insurance industry to establish an completed risks management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mpleted Works to minimize the loss that brought by the natural disasters which may occur. Key Words: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s, Natural Disaster, Civil Engineering Completed Risks Insurance (CECR)
3

工程保險之法律問題研究

李榮三, Lee,Jung s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程保險為現今工程計畫風險管理之重要工具,於今工程金額日益龐大,其中所牽涉之風險亦日形複雜,若無一有效之風險管理機制,不管是業主或是承包商均將面臨巨大之風險,嚴重影響投資意願,對經濟影響相當大。 現今工程之特性為大型化與統包化,一個工程從設計、施工、試車到完工,其中所牽涉介面之複雜程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而工程保險係概括承受其中所可能發生之風險,然工程保險保單與工程合約係兩個合約,以業主或承包商為中心,兩者關係密切,但相互間之約束力並不強。除此之外,工程保險所牽涉之人亦相當複雜,除被保險人、保險人外尚有許多共同被保險人,因此當保險事故發生後,如何理賠並釐清責任、確定保險金額即相當複雜。 工程保險之理賠為工程保險中最複雜之部分,工程保險中所有之法律問題於理賠時均須逐一檢驗,而保單條文為理賠最重要之依據,然保單條文終有窮盡之處,難以預先規範所有可能之狀況,再者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對條文之解釋亦常有不同之意見,因此如何以保單條文為中心,釐清雙方之權利、義務即相當重要。 如前述,工程保險理賠法律關係相當複雜,為求釐清工程保險理賠所可能發生之法律問題,筆者擬以保單為中心,從實務面出發,釐清保單與工程合約間之介面,並就其間所涉及之法律問題作一有系統之整理與研究。 本文之研究範圍,係以保單條款為中心,探討工程保險契約履約過程中所可能產生之爭議及其解決方法。 要釐清工程保險之法律問題,首要釐清的是保險人、被保險人、要保人與共同被保險人間之法律關係,此四主要合約關係人,除保險人角色變動不大外,被保險人、要保人與共同被保險人可能非同一人,若三者非同一人時,如何釐清其於保險合約中之權利、義務與其保險利益之變動即相當重要,而此又與三者間之合約關係有密切關連,因此於討論此一問題時,除保險契約外,工程契約亦須一併討論。 工程保險契約之履約過程中,可能產生之法律問題,可從幾方面加以探討,一、保險契約之成立要件。二、保險期間。三、承保範圍。四、保險人之權利、義務。五、被保險人之權利、義務。六、保險金額。七、理賠金額之計算。八、爭議解決。這八大項目看似是獨立的八個議題,但其相互間卻隱藏著相當多之權利與義務之衝突,如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權利衝突、承保範圍與理賠金額之計算等。 現今工程型態日益複雜,統包契約日益增多,一統包契約之進行,所牽涉之次承包商與設備供應商往往上百家,工程進行期間業主、主承包商、次承包商與設備供應商間之關係隨著工程之進行而變化,再加上現今之保險契約要保人通常會要求將所有之承包商列為被保險人,並要求保險人拋棄對其下包商之代位求償權,此一現象使工程保險之保險人與被保險人間法律關係日益複雜,保險法中有關保險人、要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之權利、義務亦須從新予以定義。又因保險契約與工程契約間之關係亦趨複雜,因此釐清保險人與承保工程契約中之承包商與次承包商間之法律問題,亦為本文之研究重點。 本文之研究方法係以工程保險保單為中心,但不以工程保險之特定險種為討論中心,而係以工程保險中之共通問題為討論重點。保險契約之範本除本國之工程險保單外,國際間重要之保險公司如Munich Re、Swiss Re、Allianz等之工程險保單亦為本文之重要依據,蓋我國主要之工程險保單大多是以前述幾家之保單為範本。 工程險之險種眾多,首要工作即是定義出共同爭議,再來即是如何解決與解釋爭議問題。工程保險保單解釋之兩大支柱為法律規定與工程契約。本文有關法律條文之探討,除本國法律規定、判例與學說外,因工程保險具有相當之國際性,因此國外之法律規定、判例與學說亦為重要之參考依據,本文將儘可能廣泛的收集先進國家之相關學說、法律規定與判例,以補本國法律規定之不足。 在工程險中,工程契約為解釋工程保險契約之重要依據,工程保險中許多重要之權利、義務與條文定義均須以其所承保工程之契約條文為依據,另保險人、要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等之關係,亦須從工程契約中去釐清,而工程契約中許多問題又牽涉到複雜之法律關係與工程慣例,為求釐清保險契約與法律規定及工程契約間之關係,本文將從工程實務出發,以國際間最具權威之FIDIC(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génieurs-Conseils)工程合約為依據 ,佐以公共工程委員會所訂之標準工程契約及筆者實際參與執行之工程契約,探討保險契約、工程契約與相關法律規定間之關係。 工程保險之險種相當多,承保項目亦有相當大之差異,本文雖然不以特定之險種為研究對象,但為免範圍過於龐大難以歸納所有之法律問題,因此本文將研究之範圍限縮於營造綜合險、安裝綜合險、機械保險、鍋爐保險及電子設備綜合險等五個險種,另為聚集研究焦點,本文亦將第三人責任險排除,以免篇幅過於冗長。 本文擬以十二個章節來論述工程保險理賠之法論問題,簡述如後:第一章為序論。第二章為工程保險概論,包括工程保險之特徵與類型。第三章為工程保險之契約當事人,包括保險人、要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之論述,第四章工程保險之保險利益,有關保險利益法律之基礎與保險利益之變化情形作一討論。第五章為工程保險契約之效力與保險期間,包括:保險契約之生效、停效、復效與終止之討論。第六章為工程保險之保險標的與承保範圍包括:工程保險之保險標的、承保範圍之討論、特約條款之效力、不保事項之論述。第七章為工程保險之保險金額,包括保險金額之定義、保險金額之決定基準、保險金額之調整等之論述與討論。第八章為工程保險保險人之權利與義務。第九章為工程保險要保人、被保險人之義務,包括保險人之權利、保險人之義務、保險人之免責事項、要保人與被保險人義務之討論。第十章為工程保險之理賠程序,包括:危險發生之通知、損失金額之理算、自負額之扣減、複保險與保險競合之責任分攤、理賠爭議程序等之論述。第十一章為保險代位權,包括:保險人代位權之權利基礎、保險代位之求償金額、保險代位之求償對象。第十二章為結論。
4

營造工程財物損失險承保範圍之研究

張嘉圃, Chang, Chia-P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首先以我國保險法當事人定位所產生之問題檢視我國營造綜合保險當事人之定位,以促使我國保險法與營造綜合保險在當事人定位之部分能相互融合,減少衝突。再來即以營造綜合保險基本條款第一章承保範圍中有關營造工程財物損失險之條文歷年變動就其保險期間、保險金額、損失賠償方式及自負額等議題,輔以營造綜合保險相關之特約條款、批單,以及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營造綜合保險之英文保單加以研究探討,以期能使我國營造工程財物損失險的條文內容能更佳完善,符合時代及業界所需。 /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coverage of Contractors' All Risks Insurance, and mainly focused on the Material Damage of the Code of Contractors' All Risks Insurance. By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actors' All Risks Insurance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it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levant endorsem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de was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Munich policy wording and still has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to improv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ons of the insurer, the insured, the applicant and the beneficiary in the Contractors' All Risks Insurance firstly. With regard to the Material Damage of Contractors' All Risks Insurance, some aspects of the coverage are examined. Then, the author suggests some proposals for solving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the Coverage of Contractors' All Risks Insurance.
5

工程驗收前爭議問題研究-以風險分配為中心

薛全晉, Hsueh, Chuan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程契約係具特殊性質之承攬契約,而工程契約之開工、完工、驗收進程中,可能遭遇不同之風險事件,故本文先於第二章對工程契約之開工、完工、驗收及後續保固期間之意義及相關爭議為概略性之論述。 其次,於第三章先以一般承攬契約之風險分配為出發,就承攬契約之危險負擔、瑕疵擔保責任及定作人協力義務為概述,而在工程契約之風險分配原則上,採用「優勢風險承擔人原則」作為立論基礎,認為工程契約之風險應由對風險較具「預見能力」、「控制能力」及「規避能力」者承擔;進而就工程進程中不同階段可能遭遇之風險事件,建構可能之風險分配原則,並探究工程契約中常見「棄權條款」,包含工期展延、物價調整及權利行使期間等棄權條款,是否與合理之工程風險分配原則相符;另本文就工程保險契約制度為簡要之說明,並論述工程保險在工程實務中之地位,而將工程保險契約認定為工程契約分散風險之重要機制。 於第四章,特別針對國內論者甚少討論之「完工後驗收前」期間之實務爭議為判決整理及評析,而以本文建構之風險分配藍圖,對包含完工後驗收前之先行使用、減價驗收、部分驗收、試運轉及第三人侵權等爭議問題為分析。
6

自國際規範FIDIC標準契約條款論我國工程保險—以保險責任期間為重心

林幸頎, Lin, Hsi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以工程風險及我國工程保險之現況與發展作為基礎,先予敘明目前當代工程保險的起源與趨勢,鑒古知今,推論出工程保險應回歸以安全檢查與損害防阻作為思考核心,並強調工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進而有發展工程界與保險界聯合行動模式之可能性,使工程從策劃階段即獲得風險管理,而保險人亦得依保險法第九十六條以下之規定,於施工過程中介入安全檢查措施,共同防範出險。 再者,就工程保險之本質以言,應強調工程保險係屬於損失填補保險,故於處理相關實務爭議時,必須考量到工程保險應受到損失填補原則之限制。且因工程保險係採取全險保單的方式為之,是以,本文認為應得參酌美國立法例,而特別強調保險利益有無之判斷。 此外,現今工程保險實務上所面臨之諸多爭議,實得以「保險責任期間」作為軸心而貫穿之。即本文認為,應辨明保險期間並非完全等同於保險責任期間,而於探究保險人是否應負理賠責任時,其重點之一應係在於保險責任期間是否開始、終止或延長。對此,本文認為,應可從下列幾個主要之面向加以觀察:一者,若自工程契約之關係以論,首須探討者,係民法相關概念(如交付、受領)與工程實務上所使用之「啟用」、「接管」、「驗收」之概念是否相同?有無歧異之處?更為重要者,係工程風險究應如何合理分配?二者,若自工程保險契約之角度以觀,則需分析保險契約所承保的危險是否增加?保險利益是否變動?具權威性之地位,而被譽為工程契約「聖經」的國際規範FIDIC標準契約條款之相關內容為何? 本文認為,由於判斷工程保險契約時往往將受到工程契約內容之影響,而工程契約又多係由定作人一方所主導擬定,故而在判定保險人是否應依工程保險契約負擔理賠責任時,毋寧應本著公平合理之精神,配合工程慣例,從工程契約、工程保險契約所關涉之定作人、承攬人,以及保險人三方關係而為綜合審酌認定。換言之,不應使業主人有機會利用工程契約之約定,而將本應由業主承擔之風險移轉至承包商一方,進而間接地影響保險人應否理賠之判斷。 歸納以言,本文認為,我國工程保險實務爭議的解決方向,應以保險責任期間作為保險人是否需予理賠的主要判斷基準之一;再者,並應認知到工程保險本質上係屬於損失填補保險,而需受到損失填補原則之限制;另參酌美國立法例,需強調工程保險之保險利益有無之判斷;又於配合我國國情之前提下,應得適時適度地引進國際規範FIDIC標準契約條款之相關內容,以使我國與國際之接軌能更為緊密切實。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