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6
  • 6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代位制度相關問題之研究

朱宜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在探討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之代位制度,包括第二十九條之保險人對被保險人代位、第三十三條之保險人對第三人代位及第四十二條之特別補償基金之代位權。此三種代位類型的相關條文內容,於二○○五年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之修正中皆有相當幅度的變動,其規定之妥適性實值得探討。此外,當論及保險代位時,例如:求償所得金額應如何分配?代位權受妨礙應如何處理?代位權的時效應如何起算?等議題,學界與實務界始終爭議不斷,且這些問題於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之三種代位類型中亦皆存在,若不儘速解決這些爭論,將影響制度的健全發展。 本文蒐集國內外文獻,並歸納比較國內外之學說與立法例,對各個議題進行探討,且由代位制度之法理基礎論起,以期能以體系一貫的理論,為代位制度之相關爭議,尋求合理而適宜的解決之道。最後,再依據所建構的原則檢討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代位制度之規範,並進一步提出具體修正建議,修正要點則包括:一、明定保險人與特別補償基金代位行使權利時,應使用之名義;二、增訂求償所得金額分配方式之規定;三、修正妨礙代位之法律效果;四、針對代位制度增訂協力義務之規定;五、刪除短期消滅時效之規定,期能供未來立法參酌。
2

信用壽險相關法律問題 / Research on Legal Issues of Credit Life Insurance

廖家宏, Liao,Chia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信用壽險」(Credit Life Insurance)是以債務人死亡、殘廢為保險事故而使債權人受領保險金的人壽保險。詳言之,因為債務人死亡或殘廢,將使債務人完全或部分失去清償債務之能力,進而使債權人的債權有不受清償的危險,故債權人以要保人的身份,而以債務人為被保險人,就債務人的生命、身體與保險人訂立「人壽保險契約(死亡保險契約)」 (此即為「信用壽險」),並約定債權人為受益人,當債務人發生死亡或殘廢之保險事故時,債權人即得請求保險金的給付,藉此來使債權獲得清償的保障。 「信用壽險」之保險利益為債權人對於債務人之生命、身體所具有的利害關係,性質上應屬「積極保險」,故應有保險價額(值)的概念,而具體的保險價額(值)應即債權人對於債務人之債權總額。而且「信用壽險」應屬「不定值保險」,其理賠計算標準應該「類推適用」保險法第七十三條第三項「保險標的未經約定價值者,發生損失時,按保險事故發生時實際價值為標準,計算賠償,其賠償金額,不得超過保險金額」之規定,亦即應以保險事故發生時債權人對於債務人之實際債權總額來計算損失、確定理賠金額。 「信用壽險」為「損害保險/損失填補保險」、「積極保險」與「不定值保險」,故「信用壽險」之保險理賠並非以保險契約所約定之保險金額為定額給付,而應以保險事故發生時債權人對於債務人之實際債權總額來計算損失(所以債權人在請求給付保險金時,應提出保險事故發生時實際債權總額之明細資料),再比較「保險價額(值)」與「保險金額」的關係,決定其為「足額保險」、「不足額保險」或「超額保險」,來確定最後之理賠金額,惟可以確定的是,理賠金額絕對不會超過「保險事故發生時債權人對於債務人之實際債權總額」與「保險契約所約定之保險金額」。 「信用壽險」性質上既屬「損害保險/損失填補保險」,而且係屬「積極保險」,並不會如「限額型/實支實付型」之醫療費用保險產生上述難解之爭議,故「信用壽險」仍應有複保險概念之適用,保險實務上仍應極力突破大法官會議解釋釋字第五七六號解釋所持顯然不夠精確之見解。 債權人若將其債權出賣並讓與他人時,雖然可以類推適用保險法第十八條之規定,而無待保險人之同意,但仍應適用保險法第一百零六條之規定,須經債務人(即被保險人)之同意,「信用壽險」之保單始會隨同移轉於他人。
3

保險代位之性質與相關問題之探討—以實體代位與程序代位之比較為中心

陳俊元, Chen, Chun-Ja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係在討論保險人權利代位權之性質與相關的法律問題。按,損失填補原則為保險制度中之一重要原理,保險代位即為損失填補原則下所派生的一項重要制度。而保險代位,在意義上可以再區分為物上代位與權利代位,本文之重心為權利代位。 權利代位相關的各種問題與爭議,長久以來就是實務與學說討論的焦點,再加上新近全民健康保險法代位求償的問題,使得權利代位的問題更為複雜,值得吾人加以探討。對於權利代位之性質,我國通說與實務見解皆將其定位為「法定債之移轉」。此一定性雖然看似簡單,且長久以來被通說視為當然,但其是否完全妥適,仍有討論之空間。實則,有關權利代位之性質究係為何此一問題,除了法理上的意義之外,更是與整個保險代位制度息息相關。因此,本文之重點即在於對於權利代位之本質加以檢討,試圖建構出另一項制度,使其能更一貫、有體系、有效率、斧底抽薪地處理各種權利代位的問題,此即為本文的初衷。 承上所述,本文將透過文獻回顧法、制度分析法以及比較法研究來進行研究。藉由對於我國以及各國立法例的文獻回顧,本文將權利代位歸納為「實體代位」以及「程序代位」兩大系統,並互相分析比較,以得其利弊得失。之後再參酌英美程序代位理論,對於我國傳統的實體代位—亦即法定債權移轉理論,提出其疑義之處,並試圖就保險權利代位做一建構,使能貼近保險契約之本質、並期能體系一貫的解決各種權利代位的傳統爭議。最後,就本文之理論作一整理與總結,並提出修正建議條文及理由,俾供參酌。
4

我國保險代位理論與法制之再建構 / A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in Taiwan

陳俊元, Chen, Chu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險代位之本質,可說是整個保險代位體系之核心所在。本文乃以保險代位之本質—亦即求償模式為重心,對於保險代位之相關問題,依序加以討論。本文首先自保險代位存在之法理、以及學說上對其之批評加以分析、並提出回應。在保險代位之求償模式方面,我國傳統以來循大陸法系之傳統,採取法定債權移轉理論,而與英美法有所不同;英美法之架構近年來漸受學說之重視,甚至對其有所爭議,故實有釐清之必要。本文乃對英美保險代位之本質、架構加以探索,並對其與擬制信託之融合詳加分析,以求釐清其法律關係。除了英美以外,本文亦對其他主要國家之立法例詳加分析,並歸納為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兩大系統。而中國大陸與台灣均屬於繼受法之地位,關於保險代位求償模式、名義等,亦可見受不同立法例所影響之軌跡;其許多條款與學說見解亦有疑義,值得我國引以為戒。於分析英美法與各國立法例,並審酌我國之背景後,本文乃嘗試對我國提出「保險代位求償模式相對論」—即原則上仍採取法定債權移轉理論,但在保險人與被保險人有特定具體之特約時,則可約定採取英美法之模式、或是自行約定其他求償模式。 另外,關於不足額保險、而應負責之第三人資力不足時,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受償順序之問題,本文將由傳統的法釋義學方法出發,藉由對立法例、實務與學說見解的分析,以重新思考相關的法理基礎。本文也將使用法律經濟分析的方法,以經濟模型重新考量代位求償過程中可能的因素,重新驗證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對於被保險人的效用。就結論而言,在損失填補原則的架構下,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仍應為最適的解決方案。但此原則應有以法規或嚴格意定予以排除、修正之空間。在判斷順序上,可依三階段判斷:先檢視法規有無特別規定,再檢視當事人間是否有特別約定,若均無再適用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以分配之。 對於特別保險—如全民健康保險法、勞工保險條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等中之代位體系,本文亦加以分析,並同樣認為於適當之類型中,本文之保險代位模式求償相對論亦應可加以適用。在再保險與保險代位之適用問題上,本文肯認保險人對第三人之求償無庸扣除再保險之給付。而對於再保險是否、如何適用於保險代位,本文則認為可以三階段判斷之:首先,就再保險之類型為判斷;再判斷原保險人是否欲向第三人求償;如再保險之類型適合、又原保險人不欲向第三人求償時,則應允許再保險人向第三求償。最後,總結全文提出結論;並分三階段對於我國法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進一步之參酌。 / The nature of subrog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the subrogation system. This research put stress on the nature of subrogation which was the subrogation. Regarding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subrogation, they will be discussed orderly. The article firstly starts to analyze from the existence of subrogation and the criticism for the theory to provide the responses. In the aspect of the way how subrogation operates, our country traditionally follows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o adopt the “legal assignment theory” which is different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is stressed by the theory and is very controversial.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figure out the truth.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common law subrogation theory and analyzes other integration of the constructive trust to figure out the law relationship. Except for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s the lawmaking of other countries and induces the two main systems which ar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belong to the status of Succession Law. Regarding the subrogation and nominal,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rbit is affected by different ways of lawmaking. Understandings of many clauses and theories are still uncertain. Our country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it. With analyzing the ways of lawmaking of common law and each country, and considering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relativity theo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to our country. In principle, it still adopts legal assignment theory. However, when the insurer and insured have specific agreement, they can negotiate to adopt the Anglo-American model or make other subrogation model by themselves. Other problems can arise with regard to payment priority between the insurer and the insured, particularly in cases of underinsurance and when the responsible third party has insufficient funds to make up the difference. The present study takes the traditional rechtsdogmatik approach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alyzing legislative precedents, practical aspects and academic theories to re-examine the underlying legal principles. The paper also makes use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techniques, employing economic models to reconsider the factor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ubrogation process, and re-examining the efficacy of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sured. The main conclusions reached are that, within the framework created by the principle of indemnity,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is still the optimal solution; however, there may be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must be rejected or modified in light of legal or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or strict interpretation. Determination can be made in three stages. Firstly,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xami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 special provisions apply. Then, an examination should be made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 special agreements exist between the parties concerned. If no special legal or regulatory provisions apply and no special agreements exist, then the insured-whole doctrine can be applied. For the subrogation systems in special insurances—for examples,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Labor Insurance, and 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research also analyzes them and considers that in the proper type, the relativity theo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can be adopted. About the problems about reinsurance and subrogation, this research admits that insurer asks for subrogation for the third party not need to deduct from settlement of reinsurance. For reinsurer and how to apply to the subrogation, the research considers that it can be judged from three stages. If the type of reinsurance is suitable and the original insurer does not want to claim against the third party, it should be allowed that the reinsurer can claim against the third party directly. Finally, the research makes the conclusion and provides related suggestions to the law of our country to be viewed as the future reference.
5

損害填補原則在保險法之運用及其缺失之探討

于志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託收方式(D/P、D/A)輸出綜合保險之研究 --以理賠請求權為中心 / The Research of D/P、D/A Export Comprehensive Insurance --Focus on Compensation Request Right

賴上林, Lai, Sun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四章, 十一節, 內容如下: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 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內容架構。第二章 託收交易與託收方式輸出保 險敘述託收交易之意義. 分類及可能遭遇之危險, 以至託收方式輸出保險 之緣起。次就託收方式輸出保險之意義. 功能及種類作一概括論述。第三 章 託收方式輸出保險之理賠請求權分別介紹我國託收方式(D/P. D/A)輸 出綜合保險及日本輸出匯票保險之理賠請求權內容, 包括保險契約權利義 務之發生 . 理賠請求權人. 保險金請求權. 收回款請求權及影響理賠請 求權之事由等, 並就兩國該項保險作一比較分析。第四章 我國託收方 式(D/P. D/A)輸出綜合保險理賠請求權之檢討與建議從提供理賠請求權人 最大保障及以法律邏輯為根基, 探討現行託收方式(D/P. D/A)輸出綜合保 險契約內容可能產生之問題, 並提出改進建議。
7

論保證與保證保險之責任分擔 / A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Guarantor and Bonding Insurer

秦嘉瑋, Chin, Jia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同一債務具有保證保險與保險契約為擔保時,兩擔保制度間之責任分擔並無法明文,實務上僅因保証保險得適用保險法上之相關規定而認為,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在債權人同時擁有保證契約與保證保險之情況下,保險公司若先為保險給付後,其得依保險法第53條之保險代位,向保證人進行全額之求償。此項法律適用之結果宣示保證保險人於擔保地位中更優於保證人之結論。雖於法律條文操作上並無問題。然,其間所隱含之意義是否符合法理解釋,仍值探討。 故本文先從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此多數債務人間之責任分擔為討論,再就擔保制度間之競合為探討,並檢討此類案例適用保險代位之規定是否符合其法律制度目的。而最後以為,保証保險人與保證人之擔保地位應參酌共同保證之法理,使其平均分擔責任。 而員工誠實保險亦屬於保證保險之一種,在本文之主題上,其恰與民法中人事保證制度互映,因此本文所探討之問題於人事保證及員工誠實保險同時存在時亦有其價值。然因人事保證與員工誠實保險有其法理上特殊之處,故在適用保險法相關規定時應如何解釋,始能與民法之規定相調和,亦值探究。
8

工程保險之法律問題研究

李榮三, Lee,Jung s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程保險為現今工程計畫風險管理之重要工具,於今工程金額日益龐大,其中所牽涉之風險亦日形複雜,若無一有效之風險管理機制,不管是業主或是承包商均將面臨巨大之風險,嚴重影響投資意願,對經濟影響相當大。 現今工程之特性為大型化與統包化,一個工程從設計、施工、試車到完工,其中所牽涉介面之複雜程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而工程保險係概括承受其中所可能發生之風險,然工程保險保單與工程合約係兩個合約,以業主或承包商為中心,兩者關係密切,但相互間之約束力並不強。除此之外,工程保險所牽涉之人亦相當複雜,除被保險人、保險人外尚有許多共同被保險人,因此當保險事故發生後,如何理賠並釐清責任、確定保險金額即相當複雜。 工程保險之理賠為工程保險中最複雜之部分,工程保險中所有之法律問題於理賠時均須逐一檢驗,而保單條文為理賠最重要之依據,然保單條文終有窮盡之處,難以預先規範所有可能之狀況,再者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對條文之解釋亦常有不同之意見,因此如何以保單條文為中心,釐清雙方之權利、義務即相當重要。 如前述,工程保險理賠法律關係相當複雜,為求釐清工程保險理賠所可能發生之法律問題,筆者擬以保單為中心,從實務面出發,釐清保單與工程合約間之介面,並就其間所涉及之法律問題作一有系統之整理與研究。 本文之研究範圍,係以保單條款為中心,探討工程保險契約履約過程中所可能產生之爭議及其解決方法。 要釐清工程保險之法律問題,首要釐清的是保險人、被保險人、要保人與共同被保險人間之法律關係,此四主要合約關係人,除保險人角色變動不大外,被保險人、要保人與共同被保險人可能非同一人,若三者非同一人時,如何釐清其於保險合約中之權利、義務與其保險利益之變動即相當重要,而此又與三者間之合約關係有密切關連,因此於討論此一問題時,除保險契約外,工程契約亦須一併討論。 工程保險契約之履約過程中,可能產生之法律問題,可從幾方面加以探討,一、保險契約之成立要件。二、保險期間。三、承保範圍。四、保險人之權利、義務。五、被保險人之權利、義務。六、保險金額。七、理賠金額之計算。八、爭議解決。這八大項目看似是獨立的八個議題,但其相互間卻隱藏著相當多之權利與義務之衝突,如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權利衝突、承保範圍與理賠金額之計算等。 現今工程型態日益複雜,統包契約日益增多,一統包契約之進行,所牽涉之次承包商與設備供應商往往上百家,工程進行期間業主、主承包商、次承包商與設備供應商間之關係隨著工程之進行而變化,再加上現今之保險契約要保人通常會要求將所有之承包商列為被保險人,並要求保險人拋棄對其下包商之代位求償權,此一現象使工程保險之保險人與被保險人間法律關係日益複雜,保險法中有關保險人、要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之權利、義務亦須從新予以定義。又因保險契約與工程契約間之關係亦趨複雜,因此釐清保險人與承保工程契約中之承包商與次承包商間之法律問題,亦為本文之研究重點。 本文之研究方法係以工程保險保單為中心,但不以工程保險之特定險種為討論中心,而係以工程保險中之共通問題為討論重點。保險契約之範本除本國之工程險保單外,國際間重要之保險公司如Munich Re、Swiss Re、Allianz等之工程險保單亦為本文之重要依據,蓋我國主要之工程險保單大多是以前述幾家之保單為範本。 工程險之險種眾多,首要工作即是定義出共同爭議,再來即是如何解決與解釋爭議問題。工程保險保單解釋之兩大支柱為法律規定與工程契約。本文有關法律條文之探討,除本國法律規定、判例與學說外,因工程保險具有相當之國際性,因此國外之法律規定、判例與學說亦為重要之參考依據,本文將儘可能廣泛的收集先進國家之相關學說、法律規定與判例,以補本國法律規定之不足。 在工程險中,工程契約為解釋工程保險契約之重要依據,工程保險中許多重要之權利、義務與條文定義均須以其所承保工程之契約條文為依據,另保險人、要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等之關係,亦須從工程契約中去釐清,而工程契約中許多問題又牽涉到複雜之法律關係與工程慣例,為求釐清保險契約與法律規定及工程契約間之關係,本文將從工程實務出發,以國際間最具權威之FIDIC(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génieurs-Conseils)工程合約為依據 ,佐以公共工程委員會所訂之標準工程契約及筆者實際參與執行之工程契約,探討保險契約、工程契約與相關法律規定間之關係。 工程保險之險種相當多,承保項目亦有相當大之差異,本文雖然不以特定之險種為研究對象,但為免範圍過於龐大難以歸納所有之法律問題,因此本文將研究之範圍限縮於營造綜合險、安裝綜合險、機械保險、鍋爐保險及電子設備綜合險等五個險種,另為聚集研究焦點,本文亦將第三人責任險排除,以免篇幅過於冗長。 本文擬以十二個章節來論述工程保險理賠之法論問題,簡述如後:第一章為序論。第二章為工程保險概論,包括工程保險之特徵與類型。第三章為工程保險之契約當事人,包括保險人、要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之論述,第四章工程保險之保險利益,有關保險利益法律之基礎與保險利益之變化情形作一討論。第五章為工程保險契約之效力與保險期間,包括:保險契約之生效、停效、復效與終止之討論。第六章為工程保險之保險標的與承保範圍包括:工程保險之保險標的、承保範圍之討論、特約條款之效力、不保事項之論述。第七章為工程保險之保險金額,包括保險金額之定義、保險金額之決定基準、保險金額之調整等之論述與討論。第八章為工程保險保險人之權利與義務。第九章為工程保險要保人、被保險人之義務,包括保險人之權利、保險人之義務、保險人之免責事項、要保人與被保險人義務之討論。第十章為工程保險之理賠程序,包括:危險發生之通知、損失金額之理算、自負額之扣減、複保險與保險競合之責任分攤、理賠爭議程序等之論述。第十一章為保險代位權,包括:保險人代位權之權利基礎、保險代位之求償金額、保險代位之求償對象。第十二章為結論。
9

論全民健康保險法上之公共安全事故代位求償制度

陳介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民健康保險法自民國83年8月9日公告並自民國84年3月1日施行,此一社會保險制度迄今已成為我國醫療保健系統重要支幹,然而,醫療費用每年約上漲8~10%,致使民國87年3月開始,財務已有入不敷出的情形,因此中央健康保險局(保險人)有一連串開源節流的政策 民國94年2月25日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會第117次會議,委員發言多傾向支持擴大代位求償範圍。此外,全民健保公民共識會議之與會人員,一致認為保險事故如果係可明確歸責於第三人之事由所導致,全民健保之保險人於給付後,應該向第三人代位求償,以符公平正義原則,立法院爰於民國94年5月18日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增訂公共安全事故及重大之交通事故、公害或食品中毒事件為代位求償範圍,修正後條文為:「保險對象因發生保險事故,而對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者,本保險之保險人於提供保險給付後,得依下列規定,代位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 一、汽車交通事故:向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保險人請求。 二、公共安全事故:向第三人依法規應強制投保之責任保險保險人請求。 三、其他重大之交通事故、公害或食品中毒事件:第三人已投保責任保險 者,向其保險人請求;未投保者,向第三人請求。 前項第三款所定重大交通事故、公害及食品中毒事件之求償範圍、方式及 程序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修法之後,雖然擴大了健保局代位求償範圍,但限制仍多,且此次修法亦未明確釐清健保局在其他領域是否亦有代位求償權 本文首先敘述我國自民國84年正式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時,尚有盈餘,然而自民國87年起首見保險支出超過保險收入,至民國96年時差額更高達新台幣136億元,除了繼續開發新財源與減少支出外,有無可能利用現有的制度切實實施,消除多數國民有「中央健康保險局將全國人民當成提款機的看法」,以及使實現加害者負其責任之公平正義,故本文針對於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第1項第2款中中央健康保險局對公共安全事故強制投保之責任保險保險人代位權之相關問題加以探討,希望對於日益惡化瀕於破產邊緣之財務有所助益,接者大略簡介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演進,包括勞工保險、公務人員保險及其相關保險、退休公務人員保險、公務人員眷屬疾病保險、退休公務人員疾病保險、退休公務人員配偶疾病保險、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及其相關保險、農民健康保險與全民健康保險之演進與概況,之後於第三章再藉由歐、美等主要國家保險理論探討保險代位求償權之理論基礎以及人身保險適用代位求償權之理由,復接者討論保險代位求償權之性質、民法上行使代位權之限制、保險法上保險人代位權之性質與全民健康保險保險人之代位求償權;於第四章則討論目前我國中央與地方法規中有哪些場所或行業係屬須強制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以及公共安全事故中全民健康保險保險人代位求償權之構成要件;於第五章則討論全民健康保險保險人可代位求償之金額尚須受到中央健康保險局實際所支出之醫療給付與強制責任保險之保險金額限制;於第六章則討論保險對象對於中央健康保險局代位求償權之保全有協助義務以及節妨礙代位之事由與代位求償權之消滅時效;第七章則是探討中央健康保險局行使代位求償權應注意事項;最後於第八章則是結論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