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1
  • 105
  • 16
  • 15
  • 13
  • 5
  • 1
  • Tagged with
  • 151
  • 41
  • 30
  • 22
  • 21
  • 21
  • 20
  • 19
  • 18
  • 18
  • 18
  • 17
  • 15
  • 15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從女性主義視角重讀張愛玲的小說 =: A feminist reading of Eileen Chang's fiction. / Feminist reading of Eileen Chang's fiction / Cong nü xing zhu yi shi jiao chong du Zhang Ailing de xiao shuo =: A feminist reading of Eileen Chang's fiction.

January 1996 (has links)
林幸謙. / 論文(哲學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 1996. / 參考文献 : leaves 579-685. / Lin Xingqian.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邁向重讀之路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中國文本與西方論述他者與主體的問題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重讀張愛玲:女性文本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 p.10 / Chapter 第三節 --- 閱讀策略與論述架構:閱讀女性與張愛玲的閱讀 --- p.37 / Chapter 第二章 --- 面對張愛玲:儒家女性的閨閣話語與歇斯底里文本 --- p.54 / Chapter 第一節 --- 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 --- p.54 / Chapter 一、 --- 性別錯位:角色反串與女性陽化的虛假論述 --- p.54 / Chapter 二、 --- 雙重困境:父親的文化權威與他者的再度覆寫 --- p.64 / Chapter 三、 --- 宗法父權:男性中心和女性主體的邊緣化 --- p.73 / Chapter 四、 --- 經典邊緣:壓抑主題與張愛玲文本的邊陲處境 --- p.88 / Chapter 五、 --- 國家民族論述的逆反:閨閣話語的集大成者 --- p.95 / Chapter 第二節 --- 儒家女性與壓抑主題女性作家的歇斯底里文本 --- p.103 / Chapter 一、 --- 閱讀少作:歇斯底里的瘋牛和女性文本的政治 --- p.103 / Chapter 二、 --- 儒家女性的書寫:屛風白鳥、蝴蝶標本與紅粉骷髏的性別政治 --- p.118 / Chapter 三、 --- 重回內囿主題:儒家女性與歇斯底里的模擬 --- p.131 / Chapter 四、 --- 經濟封鎖:長期的賣淫與性別壓抑 --- p.141 / Chapter 第三節 --- 〈金鎖記〉的瘋狂複本:儒家瘋女及其雙重人格的解讀 --- p.151 / Chapter 一、 --- 內囿與瘋狂:鐵閨閣內的陰性吶喊 --- p.151 / Chapter 二、 --- 儒家瘋女:女性焦慮與壓抑符碼 --- p.164 / Chapter 三、 --- 瘋狂複本:雙重人格與女性文本策略 --- p.172 / Chapter 第三章 --- 重讀張愛玲:儒家她者和閨閣身體的重寫 --- p.183 / Chapter 第一節 --- 儒家她者的提出:性別政治與亞文化群體的重寫 --- p.183 / Chapter 一、 --- 儒家她者的位置:女性自我的解構與重構 --- p.183 / Chapter 二、 --- 亞文化群體的追尋:性別政治與儒家女性的重讀 --- p.192 / Chapter 三、 --- 儒家她者:陰性荒涼與敘述替身 --- p.217 / Chapter 第二節 --- 來自邊緣的影像:主體的喪失與非正統身份的焦慮 --- p.234 / Chapter 一、 --- 非正統身份:宗法父權的文化歸屬 --- p.234 / Chapter 二、 --- 諷刺模擬:焦慮與內囿生活的象徵儀式 --- p.245 / Chapter 第三節 --- 尋找典範:女性、歷史與閨閣身體的重讀 --- p.255 / Chapter 一、 --- 閨閣身體的提出:儒家她者的典範 --- p.255 / Chapter 二、 --- 閱讀女性:閨閣身體的閱讀: --- p.266 / Chapter 三、 --- 女性問題:敎育、事業、愛情與婚姻的挑戰 --- p.282 / Chapter 四、 --- 歷史、性別與女性文本:張愛玲的閨閣話語 --- p.293 / Chapter 第四章 --- 閨閣政治論述:異姓氏、權力、身體與4生别的閱讀 --- p.304 / Chapter 第一節 --- 異姓氏與閨閣政治論述:權力的慾望與自我的分裂 --- p.304 / Chapter 一、 --- 閨閣政治論述的提出:異姓氏與女性自我的分裂 --- p.304 / Chapter 二、 --- 閨閣政治問題的反思:邁向女性主體的危機 --- p.318 / Chapter 三、 --- 異姓氏的傳統恐懼:慾望、身體與權力的陰暗複本 --- p.330 / Chapter 第二節 --- 閨閣政治論述:異姓氏的身份角力與女性自我的衝突主題 --- p.344 / Chapter 一、 --- 婆媳衝突主題:女性身體、慾望與權力的文本 --- p.344 / Chapter 二、 --- 母女衝突主題:瘋狂的母親與女兒的隱喻 --- p.356 / Chapter 三、 --- 其他閨閣政治主題:第三者的角力劇場 --- p.376 / Chapter 第五章 --- 反父權體制的祭典:顚覆意義的書寫與閱讀 --- p.392 / Chapter 第一節 --- 主體的置換:無父文本與女性家長的建構 --- p.392 / Chapter 一、 --- 女性家長的確立:缺席的父親與男女主體的置換 --- p.392 / Chapter 二、 --- 女性主體的反撲:女神、女先知與女性主體的聲音 --- p.406 / Chapter 三、 --- 殺父與無父文本:被放逐的父親與女性家長的焦慮 --- p.419 / Chapter 第二節 --- 雙重意義的主體:殺父書寫與女性主體的顚覆模式 --- p.426 / Chapter 一、 --- 女性文本的雙重聲音:反抗宗法父權的女性文本策略 --- p.426 / Chapter 二、 --- 主體的追求與捍衛:從屬女性的主體意識及其殺父書寫 --- p.438 / Chapter 三、 --- 邁向女性作家的經驗:囚禁、出走、與復仇的女性故事 --- p.450 / Chapter 第三節 --- 反父權體制的祭典:去勢父親與顚覆書寫的隱喻 --- p.459 / Chapter 一、 --- 去勢的父親:閹割構圖與宗法父親的去勢 --- p.459 / Chapter 二、 --- 菲勒斯的盜取:顚覆書寫與尋找陽具的父親 --- p.475 / Chapter 三、 --- 過度閱讀:閹割焦慮與女性主體的回歸 --- p.490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論:重讀與張愛玲的隱喩 --- p.504 / Chapter 附錄一: --- 本論文重要術語的闡釋 --- p.541 / Chapter 附錄二: --- 譯名對照表 --- p.572 / 參考書目 --- p.579 / Chapter (甲) --- 中文參考書目 --- p.579 / Chapter (乙) --- 中文論文參考篇目 --- p.609 / Chapter (丙) --- 英文參考書目 --- p.669 / Chapter (丁) --- 英文論文參考篇目 --- p.680
12

類型電台在台灣的發展及其經營策略—台北愛樂與人人電台的比較個案研究

張湘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頻道全面釋出所引發的市場競爭,不啻為四十年來停滯封閉的廣播生態注入了靈泉活水,許多標榜分眾訴求的「類型電台」(Format Station)同時應運而生。   然而,何謂類型電台?其學術上的明確判準為何?類型的觀念在台灣廣播界中如何生成?台灣目前電台各類型的發展狀況如何?而在競爭的環境下,類型電台又應如何尋找適當的定位、節目,以及推廣策略,使能獲致最高的相對優勢?此皆本研究關注的焦點。   故此,本研究首從媒介生態的觀點切入,俯瞰台灣廣播市場的流變、類型電台成形的原因,以及目下各類型的發展狀況;次從機構的角度探討類型電台在競爭環境下的定位、節目,與推廣等行銷面之經營策略,由鉅觀的整體鋪陳入微觀的個案剖析。   在類型電台概念尚在萌芽、國內並無任何系統性研究專注於此之際,本研究在整體生態面仰仗文獻調查及非參與的觀察;在機構面則以標榜或企圖朝類型電台發展的「台北愛樂」與「人人電台」作雙個案探索性的比較分析;除希冀為廣播生態中這個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關鍵時期留下一個記錄外,並亟盼從現象描述、實務操作,與國內外相關理論原則的對照中,梳理出一些規則與意義,進而為本地廣播界提供一些具前瞻性的思考。   回應題旨,本研究之統合性結論如后:   壹、整體生態面   一、從綜合到專業到類型   所謂類型電台乃指「為特定屬性的目標對象提供符合其需求與喜好的節目型態及內容,或以某種特定的節目型態向有此需求及喜好之對象作訴求的廣播電台。」。以此標準審視,台灣早期均屬綜台電台;民國四十九年教育電台可視為類型觀念的雛形,六十年警廣成立交通台,為類型觀念進一步奠下基礎,中廣後續的新聞、交通、農業專業電台促使台灣的廣播事業邁入綜合與專業並存的時代。不過,類型電台的發展在七十七年中廣音樂網以全頻道播出休閒音樂之前,概念並不十分明晰,前述之各電台雖已具有類型電台之實,但多因應特定任務而來,國內慣以「專業電台」稱之。直至八十二年頻道全面釋出,市場競爭為廣播生態革新投下最大變因,加以分眾文化、地方化、觀點多元化、節目製播比例法規鬆綁等社會趨勢的推波助瀾,窄化節目設計的類型電台已為市場之所趨。   貳、十五種三大取向類型成形   截至目前,已有交通、教育、農業、漁業、宗教、大陸專業資訊等公益服務類,休閒音樂、古典爵士、流行音樂等音樂導向類,新聞談話、生活資訊、女性、青少年、方言台等資訊娛樂導向類十餘種類型成形,或正在持續發展中。   參、機構經營面   類型電台行銷成功準則一:擬定正確精準的競爭策略   一、類型電台定位須鮮明、獨特而簡單   (一)設台宗旨應具體明確,足以提供後續策略之指導。   (二)市場區隔須能綜觀全局、掌握競爭態勢。   (三)目標對象界定應兼具明確焦點與經濟規模。   (四)定位應以類型為本,並樹立鮮明而獨樹一格的電台風格。   (五)重新定位切忌前瞻後顧、與舊有形象藉斷絲連。   二、節目設計要能彰顯類型精神、契合目標對象之需求與作息   (一)節目選擇須符合目標聽眾之興趣與需求、避免調性(tone)斷層。   (二)節目編排須符合目標聽眾生理時鐘與情緒韻律。   (三)節目流動宜趨穩定,以利檢驗聽眾反應、建立收聽習慣。   (四)節目產製應力求內製內包,以求事權統一,並充分掌控品質。   (五)設置專職文案員,務使所托播廣告之訴求呈現能契合電台屬性   三、推廣應能統合資源、共享整體目標,以創造電台-廣告主-聽眾的三贏   在整體推廣方面   (一)推廣應由電台層次發起,以經營整條頻道、加強電台形象為要。   (二)以凸顯獨佔性差異點、累積電台資產價值的品牌經營創造三贏。   (三)以持續累積的聽眾資料庫創造三贏。   在聽眾推廣方面   (一)以活動與目標聽眾建立關係,並提供符合其生活型態之誘因。   (二)以聽眾為業務之本、重視聽眾服務,建立多重互動的溝通管道   在業務推廣方面   (一)以提供多維服務的行銷媒體取代單純販售時段的頻道房東。   (二)重點開發廣告業種,以類型區隔帶動廣告分眾化。   (三)以節目贊助及資訊式廣告擴增業務來源。   四、以跨部門合作營造的全員共識取代業務領導節目導致的隨客戶起舞。   五、以另闢蹊徑的利基(Niche)策略取代依附潮流的跟隨(Follow)策略,提升相對競爭優勢。   類型電台行銷成功準則二:策略必須充分落實   策略分析與決策屬於邏輯思考,正確性十分重要,但苟若無法落實執行,再精準的沙盤推演,亦屬空談。因此,電台經理人能否堅持策略初衷,持續落實,即為目前紛亂騷動的廣播戰時之致勝根本。
13

「倩女離魂」型故事研究

徐千惠, Xu, Qia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倩女離魂」型故事旨在探討一系列未婚女子為求愛情圓滿而離魂追隨心上人的作品。此類作品的共同基型,主要涉及「女子離魂」,而離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愛情」。筆者認為在諸作中,以元代鄭光祖的《倩女離魂》雜劇名稱最能涵蓋整個類型的特色:「倩女」二字揭示此型故事的離魂者性別——女性,「倩」字則有容貌、舉止均美之意,符合故事中女主角的特質與形象;後二字點明情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離魂,故採「倩女離魂」型故事名之。 此型故事得以一再繁衍,其情節必有動人之處,而故事的被收錄、被流傳,亦或多或少可顯示各時期創作者、編輯者對此型故事的興趣及關注。本系列故事於文學史上的意義,勢將文學作品永無止息傳頌著的「愛情」主題,透過「離魂」的幻設技巧作了徹底的發揮。為了求得愛情圓滿,女子可憑強大的意志力離魂相隨,擺脫外在的一切限制。 然而,此「幻設情結」的出現,與中國對人體組織(即身體觀)的看法不無關係,包括人死後可化分出魂、魄,「魂」多屬氣態,它是不固定的可呈煙氣而滅,亦可離開活的軀體四處遊走,即使後來與身軀翕然合為一體,亦無損身體健康或壽命長短。 承前所述,筆者所見的「倩女離魂」型相關故事,符合第一章設定的母題者有八篇;情節內容雖不直接與此型故事的母題相關,但可分析出類似此型故事發展軌跡的則有六篇,故本文第三章選定此十四篇作內容提要簡介。再者,筆者於第四章探討此型故事之寓意,先就單篇的時代意義、典型意義探討其個別寓意,再整體的來看「倩女離魂」型故事的共同寓意。 又此型故事於文學領域中可能產生的影響,一為文學典故的引用,二為激發文學的浪漫想像,三為外國文學作品的仿擬,四為戲劇「魂旦」角色的塑造。而此型故事的最大侷限,應該來自於此型故事最大的特色----離魂,如何讓讀者在閱讀或欣賞戲劇之時,仍然保有高昂的興味,不至於因為已經知道故事的關鍵處就失掉了好奇心,是創作者沿用前人開展過的主題時的一大挑戰。筆者以為,作者對於離魂角色的設計若能多所變化,或在故事人物的組合上有所調整,應該可營造出不同的閱讀感受,使閱讀興味又能再次被提升。
14

張愛玲小說的反諷. / Irony in Eileen Chang's fiction / Zhang Ailing xiao shuo de fan feng.

January 2008 (has links)
史莉莉.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08-123).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Shi Lili. / 摘要 --- p.i / Abstract --- p.ii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張愛玲小說創作回顧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張愛玲小說硏究回顧 --- p.6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方法及論述架構 --- p.12 / Chapter 第二章 --- 修辭反諷 --- p.27 / Chapter 第一節 --- 反諷修辭建構 --- p.27 / Chapter 第二節 --- 範式之一一一強性反諷 --- p.31 / Chapter 第三節 --- 範式之二一一弱性反諷 --- p.40 / Chapter 第三章 --- 人物反諷 --- p.49 / Chapter 第一節 --- 個體存在的複雜性處境:〈紅玫瑰與白玫瑰〉 --- p.50 / Chapter 第二節 --- 兩性道德的複雜性探索:〈桂花蒸阿小悲秋〉 --- p.58 / Chapter 第三節 --- 個體與民族國家複雜性關係的反思:〈色,戒〉 --- p.70 / Chapter 第四章 --- 模式反諷 --- p.83 / Chapter 第一節 --- 傳統模式的反諷 --- p.85 / Chapter 第二節 --- 新文學模式的反諷 --- p.96 / 結語 --- p.106 / 參考書目 --- p.108 / Chapter (一) --- 張愛玲作品 : --- p.108 / Chapter (二) --- 張愛玲傳記 : --- p.109 / Chapter (三) --- 書信 : --- p.109 / Chapter (四) --- 張愛玲硏究專書 : --- p.111 / Chapter (五) --- 其他專書 : --- p.113 / Chapter (六) --- 英文參考書目 : --- p.116 / Chapter (七) --- 單篇論文 : --- p.117
15

マリヴォーの恋愛思想と作品構造―寓話から喜劇へ―

廣岡, 江梨子 23 July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1982号 / 文博第807号 / 新制||文||67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永盛 克也, 准教授 村上 祐二, 准教授 王寺 賢太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6

愛滋感染者權能增強影響因素之研究 / The empowerment factors of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莊登閔, Chuang, Deng 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愛滋感染者為深受社會烙印且處於社會邊緣的族群,在面對自身權力遭受侵犯時,往往難以看到該人口群為自己或社群發聲與行動,因此,本研究希冀瞭解愛滋感染者的權能表現以及可能的影響因素,藉此達致感染者權能的激發。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目前台灣的愛滋感染者為主要的受訪者,抽樣方法為立意抽樣,主要透過非營利組織、監所等管道發放問卷,整份問卷主要由受訪者自填或訪員協助填答的方式進行,共回收379份有效問卷。而納入檢驗愛滋感染者權能表現的相關因素主要有個人基本資料、生活滿意度、愛滋內在烙印、參與類型、愛滋知識與服藥狀況;本研究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與變異數分析檢驗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雙變項相關,並透過多元迴歸分析的方式,進行多變項的檢定。 研究結果發現:一、愛滋感染者整體權能表現分布在尚可至中度,且社會政治權能表現最高,但實踐權能的參與行動卻偏低。二、愛滋感染者的生活滿意度位於稍微不滿意至中立的分配,且對於整體生活狀態滿意,但是不滿意過去的生命經驗。三、愛滋感染者的內在烙印程度較高,深受愛滋內在烙印影響者,權能相對較低。四、讓感染者自覺能夠影響他人者,權能表現相對較高。五、愛滋感染者對於愛滋知識的認識有助於權能提昇。六、多元迴歸分析當中,生活滿意度、社區代表參與、愛滋知識與服藥順從度為主要影響感染者權能的因素,共能解釋36%的變異量。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實務工作者、未來研究者以及愛滋感染者進行相關的建議。期許實務工作者能協助感染者權能提昇的執行,研究者能夠繼續探索相關影響因素,而愛滋感染者可以相信自己具有權能的能力。 /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 are marginalized by HIV social stigma, and we are hardly to see this population speak and act for their right, even through their right or power is violated. For this reason, I hope to find out the performances and the factors of empowerment of PLWHA. As the results, we can empower this population by the right strategies. The method to carry out this study was using a survey, which held by purposive sampling. People who infected HIV in Taiwan are the main sample size. The participation in this study was contacted by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prisons and drug abuser center of correction agency, expecting to respond anonymously by them or interviewer. In the end, 379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The instrument consist of six main parts, including demographic,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HIV internal stigma, participation types, HIV/AIDS knowledge scale and reported 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 To address this issue, t-test and analyses of variance were used to detect bivariate analysis between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variables,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done. All research revealed, the total empowerment is moderate, and social-political empowerment is the highest, but PLWHA seldom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Second, participation didn’t satisficate with their life, especially what they got in the past. Third, PLWHA had higher internal stigma score, which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wer empowerment. Forth, PLWHA who can affect others had higher empowerment score. Fifth, HIV/AIDS knowledge was shown significant associated with empowerment of PLWHA. Six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IV/AIDS knowledge and reported 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 were important factors of empowerment, accounting for 36% varianc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to pratical workers, future researchers and PLWHA: we hope pratical worker can help to raise the empowerment of PLWHA, researcher can keep finding more empowerment factors in the future, and PLWHA can believe they have empower ability to strive for their right.
17

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 —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 /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Love Discourse in Colonial Taiwan —Along the Taiwan Minpao and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1920-1937)

吳婉萍, Wu, Wan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二○年代,因為啟蒙運動的開展,「戀愛」被新知識分子引介至臺灣,希望藉此改善臺灣婚姻關係中的經濟與性別權力失衡的狀態,使臺灣社會能更朝向「文明」前進。「戀愛」對於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臺灣社會而言,是一個全然陌生且具衝擊性的概念,為何會被賦予高度期待,成為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解」?又如何詮釋其意涵?本文首先爬梳當時新知識分子們的言論主張,並根據其論述脈絡回溯至日本、中國的闡論,說明「戀愛」在三地之間的承襲與傳播網絡;其次,當「戀愛」進入臺灣之後,認同與反對的對立掀起波瀾震盪,其論爭內容不僅是反映臺灣社會的「先天不足」,論述建構的缺陷亦隨之曝露,使得「戀愛」的理想在各方權力角逐裡載浮載沉,被視為無可避免的「過渡期」。不過,即便處於缺乏滋養的環境,「戀愛」依舊開始在臺灣社會裡扎根,艱難地融入生活之中,成為新文學書寫的書寫題材,從昂揚的政治性抗爭鬥志轉為貼近現實的美學敘述,思索著實踐「戀愛」的可能。
18

中國人親子間情感性行為的溯源與變遷--從嬰幼兒依附行為到成年 / The origin and change of affectionate behaviors between Chinese parent and children - from attachment behavior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o adults

張嘉真, Cuang, Chia-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獻探討中首先針對依附理論的文獻加以回顧。指出嬰兒的依附行為,具有確保嬰兒生命安全的作用。三種不同的依附型態,是嬰兒適應不同環境所形成的不同結果。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中西方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將分別導致親子間情感的疏離與親密。 在本論文中,則將依附行為視為個人生命中最初始的情感性行為,研究者進人家庭場域中,觀察親子的互動。並進一步探討,隨著生命成長,教養環境的改變,兒童如何去適應如此的改變。另外,藉由清末民初的傳記分析,探討中國傳統的情感表達方式。最後,綜合上述,編纂問卷,以了解當今大專生及大學生如何表達親子間的情感。 研究發現,嬰兒多自我焦點情緒的表現。親子間多肌膚之親。到了幼兒期,親子間仍保有表達性情感的特徵。因為父母認為孩子還不懂事,所以父母也不刻意於角色的扮演,因而容許自己與幼兒做某種程度的自我表現,如親親摟摟的示愛。在同時,幼兒也將透過社會化的歷程漸漸學會感受他人焦點情緒,進而壓抑自我焦點情緒的流露。傳統中國人的情感表達多訴諸工具性行為,委婉的傳遞愛的訊息。個人的恥感,促使個體少於自我表現,包括情感的直接表達,藉此降低個人的獨立性,以建立互相依賴的關係。而當今的成年子女對父母仍保存工具性愛情的特徵,且少於情感的直接表達,在態度上對此則保留持平。 /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nfants show much ego-focused emotions. Parent and infants touch each other closely. In the young children stage, parent and children have the characters of expressive love. Because parent thought that young children did not know much, parent did not have to play the social roles. At the same time, young children would learn the ability to feel other-focused emotions. Other-focused emotions may inhibit the expressing of ego-focused emotions.Now, young adults in Taiwan have the characters of instrumental love to thier parent. They seldomly show expressive love. Their attitude about expressive love is closely average.
19

墨子與耶穌思想比較 / A Comparison of the Thought of Jesus and Motze

李克達, Rickert, Abigail Axford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把墨子的兼愛思想與耶穌的博愛思想作比較,把墨子的非攻思想與耶穌對攻伐戰爭及其因素的看法作比較,並且把墨子的天志思想與耶穌對天的觀念作比較;此篇論文也討論當時猶太社會。猶太教派別對耶穌思想的影響和春秋戰國政治動盪對墨子思想的影響。 / Motze's philosohpy of Universal Love is compared to Jesus's philosophy of Brotherly love; Motze's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will of Heaven are compared to Jesus's concept of God and Heaven. The influence of Jewish sects and Jewish society during the time of Roman rule on the philosophy of Jesu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unstable politic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 States period on Motxe's thought are also discussed.
20

論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後殖民與民族主義的觀點

黃寬裕, Huang, Kua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 研究目的 本文以「後殖民與民族主義: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之構成」為題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一、探討「後殖民主義」理論及其與中國大陸教育的關係內涵,特別是其對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反思與批判,期能藉此以進一步擴充教育學方法論的研究領域;二、分析在後殖民批判向度下民族主義的不同類型,並探討中國大陸以國家中心為主的民族認同教育的特性及其歷史文化背景;三、審視並反思在「後殖民論述的概念架構下,不同形式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性質、任務與內涵;四、闡述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意涵、特性,並說明這種與資訊化、全球化時代相配合的愛國主義教育,其實質乃是公民教育的真諦;五、歸納研究發現,並重構合理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一方面先建立現代意義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再朝轉化成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教育方向努力,以作為今後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轉型或實踐工作的參考,而這種合宜的公民教育亦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 貳 研究架構 本文以後殖民論述途徑為主要架構,兼採歷史詮釋分析途徑、全球化論述途徑和意識型態批判途徑,冀能超越中共把民族主義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困境。本文的論述內容,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外,主體結構大致上分成下列三部份: 其一,理論與背景部份:第二章,適用於中國大陸教育研究的後殖民理論。第一節則從後殖民主義與建構當代中國的公民國家教育的關係作為分析起點,承續上一章的一般性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文獻之探討,試圖超越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兩種對立的愛國主義教育,且能在全球化時代建構現代中國具有後殖民思維的公民教育;第二節則探討後殖民主義論述及其與中共建政五十多年教育發展間的關係內涵,特別是在第三節中將其對愛國主義教育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期能藉此以進一步擴充中國大陸教育方法論的研究領域。第三章,民族主義類型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背景。分析在後殖民批判向度下中國與西方民族主義的兩大類型,並探討現代中國民族認同的建構基礎與其歷史合理性,以及中國大陸從毛澤東時期、鄧小平時期到鄧後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文化背景。 其二,理論的印證部份:第四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基礎的民族主義,包括第一節以階級民族主義為主軸的愛國主義教育,第二節以國家民族主義為依托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第三節以文化民族主義為憑藉的愛國主義教育。這就是說,我們從中共官方文件、出版刊物與相關專書中,考察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內容,可分三大塊,即階級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同時,筆者審視、反思在後殖民主義論述的概念架構下,並輔以意識型態批判途徑與全球化論述途徑,探討中國大陸階級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三種不同型態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之意涵、性質與任務。基本上,中共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一方面不斷深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之中,被資本主義全球化所納編,但另一方面又強調要防止來自西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與「和平演變」。而其用來作為抵擋西方文化價值觀滲透的基礎乃是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已較甚少標榜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了。 其三,展望與結論部份:第五章,筆者歸納研究發現,提出現今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難題與反思,並至盼中共當局能順符中國大陸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以及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潮流,用公民教育的概念來代替愛國主義教育的概念。最後,面對全球化應有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思維和作為;亦即,筆者嘗試提出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理念與精神,作為中國大陸欲與世界接軌時必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轉型之參考。 參 研究發現 一、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特點 ※ 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堅持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意識型態教育。 (二)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強調階級鬥爭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 (三)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加強國際反帝、反霸和反「和平演變」的教育。 ※ 國家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五)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六)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七)愛國主義教育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歷史與傳統文化。 (八)愛國主義教育要高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旗幟。 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難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擺脫階級民族主義的束縛。 (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正視國家民族主義的侷限。 (三)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迎向後民族主義的挑戰。 肆 展望 一、後殖民主義對中國大陸教育研究的啟示 (一)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重建主體性教育。 (二)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喚醒人文精神教育。 (三)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形塑公民社會教育。 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轉型 (一)全球化時代宜用公民教育來代替愛國主義教育。 (二)建立制度化的民主公共領域讓傳統民族主義轉化為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 (三)面對全球化應有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思維和作為。

Page generated in 0.0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