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1
  • 105
  • 16
  • 15
  • 13
  • 5
  • 1
  • Tagged with
  • 151
  • 41
  • 30
  • 22
  • 21
  • 21
  • 20
  • 19
  • 18
  • 18
  • 18
  • 17
  • 15
  • 15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川上弘美文學之後現代戀愛 / Postmodern Love in Kawakami Hiromi’s Literary Works

陳婉瑜, Chen, Wa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對於川上弘美文學作品之後現代戀愛進行研究。以越界和變身、後現代的身體性、戀愛的不可能性以及後少女的戀愛為各章標題進行探討。透過川上弘美對於異界空間的幻想、日常和非日常的轉換和後現代戀愛之型態和不可能性等議題,筆者針對川上弘美文學當中,異界空間、戀愛形態、死亡描寫等特徵進行考察。並且比較在東日本311大震災之後,川上弘美文學的變化。 / 本論文は川上弘美文学におけるポスト恋愛を研究する。 各章のテーマは越境と変身、ポスト現代の身体性、恋愛の不可能性、ポスト少女の恋愛を分けられている。ここでは、川上弘美文学における異界空間への幻想、日常と非日常の変換とポスト恋愛の形態と不可能性などの議題について考察を試みる。さらに、東日本311大震災が発生した後の、川上弘美文学の変化を比較している。
22

暢銷的愛戀 / The Best Selling of Love

林峻弘, Lin, Jiun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暢銷書是人們學習愛情資訊的重要管道,其內含有小說、散文與劇本等文類。它們不僅提供多樣的愛情論述,更是讀者吸收、學習愛情經驗的重要摹本。能夠出版暢銷書的作家們具備強烈的社會影響力與能見度,因此暢銷書反映了社會大眾的愛情觀念,同時也提供人們在愛情生活中該如何自處與面對愛情的生活倫理與準則。本研究亟欲透過暢銷書的研究來理解社會的主流愛情觀念,並從中分析出各種愛情困境的行動導引,最後將之統整並與社會理論家對話。為了研究愛情類的暢銷書,本研究以TPI暢銷排行榜(2004/1~2013/8)的資料作為取樣對象,並以暢銷度為首要考量後挑選適合書籍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暢銷作家在許多方面與社會理論家看法一致。然而,暢銷作家比理論家專注於個人於愛情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愛情困境所能實行的解決方案。愛情類暢銷書的論述呈現高度理性化、自我反思、自我實現等正向積極的現代性特徵,其中「愛自己」的論述更是它們對現代愛情的主要看法。對暢銷書而言,「愛自己」顯然是避免「浪漫愛陷阱」的最佳方式。暢銷書透過「愛自己」的論述將愛情理性化,並且從自我出發,重新建構正向積極的愛情心態。正是這種積極向上的論述重新建立起讀者對愛情的希望,並且成為讀者持續相信、進入愛情的重要原因。 / Bestselling books serve as the very way of getting love information. It contains novel, essay and drama kinds of literatures. They supply various love discourse to help readers to absorb and learn love experiences as such. Those who can publish best seller books are authors with strong social influence and visibility, therefore, books of these authors have the capacity of reflecting love ideas of general public and giving instructions for readers to deal love matters with ethical principles. The goal of the study is to use the best seller books to understand main stream ideas of love, summarizing instructions of hurdles in love and, finally, compile them into a compact form to discuss with theorists. In order to research best seller books of love, we choose the ranking list of best seller books in TPI (Taiwan Publisher Information) website as a target population to sample from, and using the degree of selling as the main sampling factor to select proper samples to research on. Based on our research findings, bestselling authors share same opinions with theorists in many aspects, however, bestselling authors are more focusing on personal struggles in love and the solutions that one can take to deal with. The discourse of best seller books present positive and active modernity portrait, for examples: highly rationalization, self-reflexivity and self-realization. Among these features, “Love Thyself”is the main concept of their way to perceive modern love. For best seller books, “Love Thyself”seems to be the best way to avoid “Traps of Romance” as such. Through the ideas of self-loving, best seller books is able to rationalize love with discourse and start from the point of self to re-construct positive and active mentality. It is from this positive and active discourse that readers can re-establish their hope to love and convince themselves to continually believe or enter into the sphere of love. Keywords: Best Selling Books, Sociology of Love, Reflexivity, Self-Love, Hope.
23

劉過《龍洲詞》研究

陳靜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詞自晚唐、五代以來,常被視為「小道豔科」,因為它原本是歌筵酒席之間,繡幌佳人們傳唱的綺情之作,而《花間集》所創之風格既定,一般詞人皆認為詞是用以「言情」,較少以詞來書寫自我的生命情懷,因此歷來詞家創作內容皆以婉約為主。直到北宋時,蘇軾以豪壯之筆,「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突破詞傳統的寫法,將詩的作法帶入詞中,擴大了詞的寫作範圍,使詞除了言情之外,又多了寫志、議論的功能。蘇軾對詞的空前改革,不僅轉移了詞壇柔靡的風氣,亦開創了豪放派的先河。 至南宋辛棄疾出,豪放詞終得以大放異彩。「靖康之變」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家的命運,有志之士面對國土淪亡,政局偏安的慘痛事實,忍不住拿起愛國詞筆,揮寫殺敵報國的壯志雄心,辛棄疾本著「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胸懷,繼承蘇軾的豪放詞風,將心中的感慨盡發於詞,詞中除悲嘆自己直搗黃龍的未酬壯志,更多對國仇家恨的慷慨悲歌。在辛棄疾的帶領下,天下有志一同者翕然風從,終於形成一股流派,從而奠定了豪放詞的地位。 然而後世學者,在對豪放詞派作家引文品評時,往往對蘇、辛二人推崇備至,撰文評述不遺餘力,但對其他的豪放詞家,不是略而不提,就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使得豪放詞派似乎僅止於兩位大家的獨領風騷,在兩人的燦爛耀眼的光芒之下,其他詞家只得黯淡落寞,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本計畫所欲研究的,即是與辛棄疾相提並論,亦是「辛派」大將的詞人-劉過。 劉過在南宋詞壇上與辛棄疾齊名,在當時有「辛、劉」並稱的美譽,可見其作品之份量。然而,後人對他的評價,不僅視他為辛氏的附庸,甚至將他貶抑太過,藉以貶劉而褒辛。並且由於他科場失意,流落江湖,以布衣終身,《宋史.文苑傳》根本沒有提到他的名字,只有《兩宋名賢小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江西通志》略有記載,但內容亦是簡略訛誤,頗多語焉不詳之處。 曾在南宋中期詞壇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在推動豪放詞的發展中,起過一定作用的劉過,何以如此不受重視?事實上,劉過不但是個豪放詞派的大家,更是一個「天下奇男子」,「人間烈丈夫」,連陳亮都說他是「才如萬乘器」,辛棄疾亦折案與之交遊;這些稱譽,在在都說明了劉過當有其過人之處。對此情況,唐圭璋教授亦曾表示:「現在討論辛、陸的人很多,而對於他,還沒有人表揚,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因此本文擬對劉過及其《龍洲詞》作一番全面之探討,從劉氏的生平、詞作的內容,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層面作整理及分析,期能藉此還原其歷史地位並進而勾勒出《龍洲詞》的藝術風貌。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有關劉過其人及其《龍洲詞》,向來論述極少。考察僅有的幾篇關於劉過的研究,唐圭璋先生於民國二十四年發表的<南宋詞俠劉龍洲>,為最早的一篇總論。文中簡略介紹了劉過的生平及代表性詞作,並提出《龍洲詞》的七種版本,文字雖精鍊,但僅呈現一概略之輪廓。 闊至民國六十八年,方有黃孝光教授再發表<劉過生平與詞風>及<劉過的龍洲詞>兩篇專論。在<劉過生平與詞風>一文中,黃教授詳細介紹了劉過的生平際遇及時代背景,並結合詞作分析佐證;而<劉過生平與詞風>一文,則探討了《龍洲詞》的風格、詞風分期、技巧及影響。層面廣泛且深入,使吾人得以對劉過之詞一窺堂奥。 近幾年對劉過之研究,範圍則較廣泛,如張文彥<劉過龍洲詞的風格>一文,將劉過的詞風分成初期的婉約,中期的豪放愛國及晚期的抑鬱隱逸三期。另一篇<劉過的生平與交友>,則對其出生地之說考察甚詳。另蘇淑芬的<陳亮劉過詞比較研究>,則首次將劉過與豪放派大家作比較,透過從生平際遇、個性、政治立場作徹底的分析,進而分析其詞作內容的同異之處,頗有獨到的見解。 大陸學者對《龍洲詞》的研究則有:王河<簡論劉龍洲的豪放詩詞>一文,結合了劉過的詩作加以說明,更見劉過豪放詞的精采,馬興榮<論劉過及其詞>,則對其時代背景多所闡發,至於華岩的<劉過生年事蹟繫年考證>,則將劉過一生的際遇,依繫年方式逐年呈現,且佐以相關史料印證,並加以分析辨實,極具參考價值。另胡敦倫<試析劉過與辛棄疾交往之因由>,則注意到了劉過與辛棄疾之間的情誼,文中詳細推論兩人交游的實況,對探知劉過與辛棄疾結交的過程與影響,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此外,大陸學者馬興榮先生所著的《龍洲詞校箋》,是第一部為劉過《龍洲詞》作箋注的專書,於1999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除為每一闋詞作重點式的注解,並附有五首逸詞及為劉過所寫之墓表詩,說解清晰、內容詳實,是研究劉過《龍洲詞》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程 本論文擬從劉過的生平出發,將《崑山縣志》《江西通志》《桯史》《兩宋名賢小集》以及《龍洲詞》中的相關資料作一整理,並分成時代背景,家世,交游,等幾方面來了解劉過的生平。「時代背景」部分將著重在於劉過所處之時代環境,及當時詞壇風氣的概況;「家世與生平」一節則探究其可考之親族,及生平經歷等,期能提供研究《龍洲詞》內容時重要的指引;「交遊」一節則整理與劉過來往之朋友,除介紹其交遊之情況,並透過他們之間應酬唱和的作品來分析劉過的性格特質。 第三章將研究《龍洲詞》的版本問題。目前《龍洲詞》可見版本有五種,但因傳抄及時空變化因素,內容差異頗多,因此本章擬將現存之版本,作一詳細比較,藉由圖表方式,清楚呈現各版本中詞作的多寡及異同,並期能釐清部分作品的「託辛棄疾作」的爭議。 第四章將探討《龍洲詞》的內容,在此擬將詞作分為:愛國之作、哀時之作、祝壽之作、詠物之作、抒懷之作等五大類,並將統計每一類中包含作品之數量,每一小節並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作品為例,依作品呈現的內容、特色,勾勒出劉過的生活及情感。以上資料亦將儘量以統計圖表方式呈現,力求清楚分析劉過的詞作種類。 繼之則探討《龍洲詞》的藝術風格,第一節以「雄遒豪邁」為題,探討劉過在豪放詞風上的豪氣干雲之勢,除探究其詞風的形成因素,並舉代表詞作印證。第二節則以「多用典故」為題,分析劉過在詞中用典的喜好,數量及技巧等,探討典故在《龍洲詞》中發揮的藝術力量。第三節則用「以文為詞」為題,探討豪放詞派的重要特徵-以散文語句入詞,在劉過詞中的使用狀況,第四節則以鍛鍊字句為題,藉以觀察此特色在《龍洲詞》中產生的特殊魅力。 第六章為結論。此章將探究《龍洲詞》對後世詞學創作所產生的優劣影響:如愛國作品中對岳飛的熱烈歌誦,激發國人對民族英雄的景仰;哀時作品對南宋遺民詞人的深刻影響及詠美人詞對後世詞體發展的不良示範,皆在此章作討論。另並彙整後人對《龍洲詞》的評騭,透過各家的評價,為其尋求一合理適當的歷史定位,並檢討其中的論點的適切合理與否,期能廓清對劉過詞作的偏見,提供一正確客觀的欣賞觀點。
24

張腔散文系譜研究

龐淑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愛玲現象是台灣文學無法迴避的書寫主題,故本論文以台灣張學研究為出發點,探討所謂:「張迷」、「張學」、「張腔」。本論文首章整理了近三十餘年來,在台灣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專書評論,除此之外,並論及近十餘年來,台灣以張愛玲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 綜觀張愛玲一生,其散文相較於小說在數量上誠屬不多,卻依然卓然有成,故本論文在第二章探討張愛玲散文風格,申論其精神內涵與書寫技巧。張愛玲散文亦強調參差對照的手法:既庸俗又脫俗,既艷情又絕情。 台灣女性散文藝術為一值得關注的領域,「張腔散文」便是一個極佳的觀測切入點,釐清張腔散文在台灣的流布與形塑,將可建立更完整的張學系譜,亦有助於台灣散文史的建構。本論文第三章便由張腔散文出發,並探討其周邊問題,張學在台的重要性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張愛玲作品的引介至台灣,前後經歷了長達十餘年的過程,本論文回溯張愛玲文學在台的「接受史」與「抗拒史」,不但整理了張派小說理論,並延伸討論張腔散文的成形,再論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與建立。 本論文第四章延續了第三章對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探討張腔散文的承繼與轉化。張愛玲熠熠生輝的名號也許遮蔽了張腔作家,本論文探討的張腔散文正是為了凸顯張腔女作家的成就,系譜的建立不是為了簡單的化約,而是為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希望在與張腔女作家有關的各式議題下,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藉由研究張腔女作家文本彼此間的多重互文關係,開拓台灣女性的書寫的新視野。 本論文第五章藉由對張腔女作家文學思維的整理,以了解她們對文學的執著與堅持,並將張腔作家與其同世代、前後作家比較,並由此肯定張腔女性散文的藝術評價。 本論文冀望能藉由張腔散文系譜的建立,為張腔散文尋找更合理適切的文學定位,也為台灣文學史上的女性散文作一點小小的填補。在張腔散文中,後繼研究者將可各自找到自己關心的議題,正視張腔散文,建立張腔散文系譜,台灣女性的書寫也將由邊緣漸趨向中心。
25

兒時性侵害倖存女性之愛情經驗

潘琴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兒時性侵害倖存者的愛情經驗,並探究性侵害受害經驗在倖存者愛情經驗中的意義,以及文化脈絡在倖存者愛情中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方法,參與者為一名成年女性;透過研究者與參與者的網路視訊對談,以訪談內容及研究參與者提供之書面資料作為敘說文本,採用「整體─內容」的敘說分析方式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非常重視愛情關係中的信任與理解,以及身體的自主權;然而參與者的期待,有許多時候是不被伴侶所瞭解的,且男性伴侶經常侵犯參與者的身體界線。參與者會因為伴侶無法理解自己,以及身體自主權不受尊重而選擇結束關係。 其次,以往參與者遭遇愛情關係的瓶頸時,經常懷疑性侵害經驗是其愛情不順遂的根源。最後找到一個可以理解、尊重自己的伴侶時,參與者發現過去在愛情中遭逢的困難,是來自男性無法尊重女性的自主、尤其是身體自主所導致;同時過往的伴侶也很難對參與者的生命經歷、特別是性侵害經歷有深刻的理解。研究並指出參與者所身處的性別文化脈絡,發現參與者的性侵害創傷經驗與愛情經驗,與文化中的性別權力議題息息相關。 最末針對未來相關研究,心理助人工作者的倫理省思與未來可為性侵害倖存者及其伴侶提供的治療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字:性侵害倖存者、愛情經驗、敘說
26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愛情態度、憂鬱情緒與分手因應之相關研究

林嘉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中職階段是人生發展重要的階段之一。高中職學生正處於兩性角色互動學習的階段,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亦日趨成熟,然而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加上大眾傳播媒體渲染、西方文化的衝擊、升學壓力減緩等因素影響,高中職學生談戀愛已是非常普遍的事實,而他們的愛情態度及觀念,亦在無形之中發生重大的改變。 其次,高中職學生因感情問題不睦衍生的偏差行為事件也有增加的趨勢,每每校園中發生學生偏差行為事件時,追根究底,常發現其原因很多都是感情因素而起。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等面向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8所公私立高中職日間部學生,透過各校軍訓教官協助進行施測,共計發出問卷1080份,回收1080份,回收後進行正式統計分析的有效問卷比例為 83%(898份)。研究項目分為下列4部分:一、個人背景表;二、愛情態度量表;三、個人憂鬱情緒量表;四、分手因應量表。主要在於想了解不同的個人特質對高中職學生的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的影響及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三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下列統計分析方法處理相關資料: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得到以下結論: 在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的現況方面,研究發現: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的「愛情態度」傾向「友伴之愛」;面臨分手壓力時,部份帶有「輕度憂鬱」傾向;分手因應方式則大多傾向「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 本研究共提出4個假設,有1個假設獲得驗證,另外3個假設獲得部份驗證。首先,在愛情態度面向,共命名8個因素,分別為:1.自我犧牲因素、2.家人因素、3.感情破裂因素、4.友誼因素、5.愛情專一因素、6.親密因素、7.美貌因素、8.承諾因素。總解釋量為55.02%。 個人特質之不同,在8個因素中,在自我犧牲因素中,父親每月所得達到相當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則達到極顯著差異。失戀次數在感情破裂因素中達到極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在友誼因素中達到相當顯著差異。在親密因素中,父親每月所得及母親每月所得達到相當顯著差異。失戀次數則達到極顯著差異。最後,在承諾因素中,父親教育程度達到相當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則有極顯著差異。 其次,在憂鬱情緒面向,共命名三個因素,分別為:1.自我否定因素、2.生理失調因素、3.心理鬱鬱因素。總解釋量為60.64%。母親每月所得在自我否定因素有顯著差異,學校屬性達到相當顯著差異,性別在心理鬱鬱因素有顯著差異。 最後,在分手因應面向,共命名8個因素,分別為:1.自暴自棄因素、2.尋求解決因素、3.自我調適因素、4.尋求專業因素、5.大吃大睡因素、6.宣洩情緒因素、7.委諸天命因素、8.淨化心靈因素。總解釋量為57.45%。個人特質之不同,在8個因素中,科系性質在自暴自棄因素達到相當顯著差異。在大吃大睡因素中,失戀次數有相當顯著差異。在宣洩情緒因素中,父親職業、母親每月所得有相當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則達到極顯著差異。在淨化心靈因素中,失戀次數、科系性質則有極顯著差異。 在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及分手因應三變項方面,愛情態度與憂鬱情緒相關係數為正0.2948,P<0.0001,達到極顯著相關。愛情態度與分手因應相關係數為正0.4215,且P<0.0001,達到極顯著相關。憂鬱情緒與分手因應相關係數為正0.3630,且P<0.0001,亦達到極顯著相關。此顯示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三個變項,彼此互相影響。 綜合上列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高中職學生應多學習兩性相處之道,建立正確的兩性觀念,依本身興趣及能力,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藉以培養第二專長,轉移生活重心;家長方面,則建議家長仍應利用時間與子女談心,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掌握其交友狀況;學校方面,建議學校多舉辦有關兩性交往的演講、活動,健全學生的兩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應變能力;其次,學校應加強學生感情問題的諮商與輔導,減少學生因感情問題衍生的偏差行為。 /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ages in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live in the stage of bisexual interactional .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matures increasingly. With the open society, the spread of multimedia,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decreasing pressure of pursuing advanced studies, they are apt to fall into love. However, Their attitude and idea of love change greatly unconsciously. Next, the fact that their love doesn`t go smoothly often leads to their misbehavior. To get to the core of the problem , the students` misbehavior in school more or less arises from their poor handing of love among themselves. This research mainly aims at their attitude , and the solution of how to break up gracefully. This research use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es eight public and private day high schools. With the help of military officers,1080 copies are handed out and returned, but 898 (83%) is valid. The research falls into four categories: personal background; love attitude ; depression and responses to breakup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their love attitude , depression and responses to breakup. 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Factor Analysis ,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 Correlation. In the aspect of love attitude , depression and responses to breakup, the survey finds out that their love attitude tends to be a love of companion. When facing the pressure of breakup, part of them tend to be slight melancholia, but their responses to breakup tends to be positive. This survey provides four suppositions, one is confirmed while the others are partly confirmed. Firstly, in the aspect of love attitude , there are eight factors: self-sacrifice; family; breakup; friendship; devotion to love; intimacy; looks and promise. The gross amount of explanation is 55.02%. Self-sacrifice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their fathers` income and varies greatly in the features of the department. The breakup in love varies greatly in the number of being lovelorn. Friendship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the features of department. Intimacy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their parents` income and varies greatly in the number of being lovelorn. Lastly,promise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fathers` education and varies greatly in the features of the department. Next, in the aspect of depression , there are three factors:self-denial; physiological maladjustment and depression , the gross amount of explanation is 60.64%. Self-denial varies obviously in mother`s monthly income, rather obviously in kinds of school and obviously in depression.
27

虹影小說中的女性情/慾

劉希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虹影是一位不斷向自己挑戰,向社會挑戰,也向讀者挑戰的作家,她的私生活跟推陳出新的小說創作總是能引發一連串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在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已累積了不少成果,「女性」一直是她最關心的焦點,不論是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畫、女性與各種社會議題的關係,以及女性的身體與心理,在虹影的筆下均呈現豐富的樣貌。截至目前為止的前人研究,雖然已注意到虹影小說中的「女性」是值得開發的討論議題,卻僅止於浮光掠影式的概述,或用女性主義的預設框架標明某些特色,缺乏將人物形象、情節安排、敘述手法與時代氛圍進行整體觀察的細緻探究。本文打破線性的創作分期研究路徑,在細讀文本,以及掌握作家生平、創作觀點的基礎上,從「女性情/慾」的角度切入,將虹影的整體小說創作歸納為「親情」、「愛情」跟「女性情誼」三個面向。首先從「我是誰?」的問題意識,觀看虹影如何在文本中以「女兒」的身份處理「成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及其藝術表現手法,探討女兒眼中的雙親形象、親子的情感互動,以及對家國的特殊認同。「女兒」轉變為「女人」的寫作立場後,虹影開始思考並表現異性戀男女的愛情,不論結局如何,總是瀰漫著令人感到憤慨與哀傷的悲劇情調,之所以如此,在早期的中短篇小說中是由於「性別對立」,較為近期的中長篇小說則轉移至男女雙方的「身份衝突」。面對「女兒」逐步蛻變為「女人」的生命歷程,虹影的書寫始終貫穿著對姐妹情誼的瞭解跟關注,從而發展出各種型態的姐妹互動模式。童年記憶、流浪生活與國際旅行,構成虹影的三股創作資源,她的小說不論在語言、場景、題材與關注面向上,都表現出與中國文壇對話的強烈企圖,因此本文將虹影定位於中國九○年代的女性小說家創作行列,歸納出「大氣」與「霸氣」兩大特色。
28

理解魔咒與恐懼下的自我:一位幼師探尋「愛」的行動研究

蘇淑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幼兒教師而言,「愛」是什麼?是一種讚美?還是一種框限?只能有一種樣態?還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是自然生成的能力?還是需要辯證與學習的? 本研究採用行動科學的觀點,藉由在書寫中對話提問與反映回觀的過程,檢視研究者在身為一位幼兒教師的角色上對於「愛」的使用理論,釐清其中隱含的認知,爾後透過「權威」概念的釐清來解構與轉移既有視框,進而建立新的行動使用理論,統整原本具衝突性的幼兒教師角色知覺,並獲得自我在幼師角色上的專業認同。
29

身「不」由己——世紀末台灣文學的污名身體 / The stigmatized body in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徐誌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關注世紀末台灣文學中的污名身體,試探文學研究的「身體轉向」可能性。在心靈為上肉體為下的現代文明中,「身體轉向」這個詞提倡將研究焦點從本來被尊崇的心靈轉向總是被邊緣化的肉體。本研究認為文學研究者除了重視文學中身體的寓意外,也要關注身體「自身展開的敘述及文本」(羅蘭・巴特語)。論文的主標題「身不由己」一詞,簡而言之,就是沒辦法「做自己」。本研究將透過台灣文學中的污名身體,揭露為什麼做自己好難。本論文試圖在結論統整污名身體的共有經驗,重新摸索一條「做自己」的路。 有鑑於高夫曼《污名》的啟發。本研究發現台灣文學中的污名身體,也時常採用高夫曼根據西方文獻中受污者的行為所歸納的各種方法抵抗污名。但是高夫曼大多分析西方社會的受污名者如何回應、隱藏於常人社會。不過本研究透過台灣文學的閱讀經驗,想要補充台灣的社會結構使受污名者發展不同的抵抗策略。海澀愛在〈污名的比較〉中指出,高夫曼並不批判造成受污名者處境的社會結構。而本研究指出,高夫曼所描述的種種情境,模糊了正常人與受污名者的界線。高夫曼正是透過模糊兩者之間的界線,鬆動看似穩固的社會結構。 這份研究力求擴大社會對於芸芸眾生的多元身體想像,並將分析下列三種污名身體:一、非主流審美觀的身體;二、愛滋的身體;三、跨性別的身體。本研究以這三種身體為例,除了因為他們都容易落入污名處境外,也因為這些身體都因特定的生理差異被邊緣化。本論文將這三種身體以污名身體一詞涵蓋,是受到海澀愛等國內外學者的啟迪。海澀愛表示,透過「污名」一詞能夠跨越連結不同的身分類別。本文探討的年代,以二十世紀末的文本為主。這是因為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發展蓬勃,許多邊緣弱勢的身體都紛紛站出來為自己發聲。他們的身體也因此被許多文學創作者記錄下來寫進文學。 一、非主流審美觀的身體散見於七等生〈灰色鳥〉、郭正偉《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以及徐嘉澤《不熄燈的房》。本研究要藉這些文本,分析非主流身體與現代主義的糾葛;觀察「另類」的非主流身體的生存之道。還有非主流身體如何翻轉「勵志性」及「健全」主義的壓迫。 二、文學中愛滋的身體並不少見,不過本研究認為下列的文本較能呈現愛滋(防治)進程的歷史。本研究將探討李昂〈禁色的愛〉、林俊頴〈愛奴〉,以及汪其楣《青春悲懷》。本研究將透過分析敘事者與感染者的位置,以及文本中的男同性戀感染者。藉此分析官方愛滋政策下導致的歧視與偏見。本論文也要進一步分析寫作者如何透過寫作策略,抵抗愛滋污名。 三、最後,本論文要透過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吳繼文《天河撩亂》,以及林佑軒的〈女兒命〉討論跨性別者的身體部署與抵抗污名的策略。本研究注重文本中跨性別身體的物質性,並進一步分析跨性別身體如何抵抗污名與偏見。
30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創傷」書寫 : 魯迅、張愛玲、穆旦 = "Trauma" i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Lu Xun, Eileen Chang, Mu Dan

呂永佳, 01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7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