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1
  • 105
  • 16
  • 15
  • 13
  • 5
  • 1
  • Tagged with
  • 151
  • 41
  • 30
  • 22
  • 21
  • 21
  • 20
  • 19
  • 18
  • 18
  • 18
  • 17
  • 15
  • 15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性別語言分析 : 張愛玲《半生緣》的男女對話

雷嘉瑩, 01 January 200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2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 A study of death stories in San-Yan

金明求, kim,Myung-G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實中的人往往囿於當下的生活過程,僅僅關注眼前的人生,而忽略了人生的另一面,就是死亡。每一種死亡方式或死亡類型,以及每一類對於這種死亡方式、類型的體驗與思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們對於生命、存在的考慮與反思。其實在小說虛構的情節,在人們生命與死亡故事為基礎下,常常產生活著與死亡的掙扎、衝突並透射在永恆的生命理想故事上,但以正面活著的角度來探究人生的本質、意義,可能會變得非常複雜、模糊,而且掌握得不大明確,反而從人生本質的反面就是死亡的角度來觀察,以生者在世為主的觀念上所忽略或放棄的值得思索的部份,或許會有啟發的可能性。觀察《三言》每一篇中的人物的時候,看起來似乎只是在一寸紙面上活躍,其實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上生動地活著。在生命故事中,可以說集中在生與死的關照,所以每一篇無不是對生死的焦慮、掙扎、表現出不斷的衝突,而且他們處理死亡的方式、態度著墨得非常濃厚。小說人物在作品中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死亡態度來對死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呈現,進而探索總體的死亡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三言》人物在面對死亡時候的心理變化、死亡的預備、對死亡的思考、超越對死亡困惑等,了解人生的本源,有很大的啟發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小說,更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死亡難以言喻的複雜心理,而提供對人生意義進行深沈的思考機會。《三言》作品的死亡主題,突破以偏重生命為主的有限局面,對深入地了解「人」,應有些幫助。 本論文各章的分類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作品中表現「重義」死亡觀的不同面貌,如堅持行俠仗義、重視忠烈孝義、呈現結交之義的高尚精神等,雖然在重義的實踐上理想、信念態度不同,但共同觀點是在實現自己理念的時候,或面臨自己義與不義衝突的時候,就誠懇選擇重義的信念。他們將所有生命意志放在「重義」上,來呈現行義的高尚性。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愛與死」強烈精神意志透過人物獨特實現愛情的方式,表現出追求愛情的強烈生命意志。雖然肉體生命不存在、含著冤恨而死、生離死別後盼望重會而堅決守節,但為了心之所愛犧牲自己,在其精神上仍是感到心滿意足的。他們對死亡的態度非常果決,倘若追求不到想望中的愛情,便毫無後悔而實踐死亡。相對而言,一旦愛情出現變化,其所受到的衝擊更不可輕忽,生而無愛太痛苦,所以不得已選擇死亡之路。「愛與死」的主題思想中對於愛情幸福強烈追求的意志更是不容忽略的一環。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超越死亡」方式來試圖「覺悟」可以分成為「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與「佛門坐化」佛教思惟的呈現。人物達到悟境之前,經過道教、佛教的磨練過程前後的自我全然不同,其人生觀、精神價值都改變了。現實上追求功名富貴之心、生死存亡之事,全轉化為「無常」、「空虛」。精神覺悟之前而歸於道仙、佛門,或通過道教、佛教式考驗而得到覺悟過程來看,都有充分地呈現出以精神覺悟來超越生死,而邁向解脫境界。雖然人物「逍遙自在」、「因果輪迴」的悟境方式不同,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突破堅固的現實生死束縛,而實現超越境界的理想世界。 第五章 結論 以《三言》的死亡主題來著手深入地靠近人生的死亡涵意,我們常常迴避而不敢接近的生命的另外一部份會了解得更多,這就是我們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值得切入的面向。《三言》人物的死亡意識並非一味地走向「悲劇性」,反而以獨特的死亡方式來超越生與死的焦慮、解脫死亡畏懼,最後邁向生命理想的國度。雖然每一個人物面對死亡的態度、思考、具體行為不同,但是他們對死亡的思索、困惑、哀傷,比生命的思考更深入、更豐富,所以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內。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重點在於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如語言文字的溯源、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如喪葬禮俗、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佛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演變過程、宋明理學的死亡觀等。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8 第三節 《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13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 17 第一節 行俠仗義‥‥‥‥‥‥‥‥‥‥‥‥‥‥‥‥‥‥ 18 一、 堅持俠義不動情愛‥‥‥‥‥‥‥‥‥‥‥‥‥ 21 二、 以孝道為基礎呈現俠義精神‥‥‥‥‥‥‥‥‥ 25 三、 平不平的義士精神‥‥‥‥‥‥‥‥‥‥‥‥‥ 28 四、 「受恩必報」的價值實現‥‥‥‥‥‥‥‥‥‥ 32 第二節 忠烈孝義 ‥‥‥‥‥‥‥‥‥‥‥‥‥‥‥‥‥ 34 一、 襯托忠義精神之「私」的面貌‥‥‥‥‥‥‥‥ 38 二、 以孝道來發揚重義精神‥‥‥‥‥‥‥‥‥‥‥ 43 第三節 結交之義 ‥‥‥‥‥‥‥‥‥‥‥‥‥‥‥‥‥ 48 一、 併糧之交與雞黍之約‥‥‥‥‥‥‥‥‥‥‥‥ 49 二、 知音之交以實現「彈心」、「聽心」之境 ‥‥ 54 三、 結心以同生死 ‥‥‥‥‥‥‥‥‥‥‥‥‥‥‥ 59 第四節 結 語‥‥‥‥‥‥‥‥‥‥‥‥‥‥‥‥‥‥‥ 64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 67 第一節 死而求愛 ‥‥‥‥‥‥‥‥‥‥‥‥‥‥‥‥‥ 70 一、 倫理阻隔與愛情期望的落差‥‥‥‥‥‥‥‥‥ 72 二、 「同歸於盡」而消除愛冤之衝突‥‥‥‥‥‥‥ 75 三、 解放愛情的執著 ‥‥‥‥‥‥‥‥‥‥‥‥‥‥ 78 四、 團圓夢境 ‥‥‥‥‥‥‥‥‥‥‥‥‥‥‥‥‥ 79 第二節 非愛冤死‥‥‥‥‥‥‥‥‥‥‥‥‥‥‥‥‥ 84 一、 愛情與長恨的不同呈現 ‥‥‥‥‥‥‥‥‥‥ 85 二、 再生與死亡的「同歸內涵」 ‥‥‥‥‥‥‥‥ 88 三、 不容真情的「怒恨」抗訴 ‥‥‥‥‥‥‥‥‥ 92 第三節 生死恩情 ‥‥‥‥‥‥‥‥‥‥‥‥‥‥‥‥‥ 96 一、 生前之情,死後之戀‥‥‥‥‥‥‥‥‥‥‥‥ 98 二、 悲哀心死,弔喪傷感‥‥‥‥‥‥‥‥‥‥‥‥ 101 三、 「同生共死」信念以實現愛情圓滿 ‥‥‥‥‥ 104 四、 「為愛情而守節」的精神昇華 ‥‥‥‥‥‥‥‥ 109 第四節 生離死別 ‥‥‥‥‥‥‥‥‥‥‥‥‥‥‥‥‥ 114 一、 生離與會合的愛情曲線‥‥‥‥‥‥‥‥‥‥‥ 116 二、 相思難忘,盼望重會 ‥‥‥‥‥‥‥‥‥‥‥‥ 119 三、 分離的悲傷 ‥‥‥‥‥‥‥‥‥‥‥‥‥‥‥‥ 124 第五節 結 語 ‥‥‥‥‥‥‥‥‥‥‥‥‥‥‥‥‥‥ 127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 131 第一節 鬼域幻境後的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 132 一、 看破「鬼趣」、「變魚」後的精神開悟‥‥‥‥ 138 二、 經過現實歷程後的人生省察‥‥‥‥‥‥‥‥‥ 147 三、 成仙考驗而邁向永生‥‥‥‥‥‥‥‥‥‥‥‥ 155 四、 逍遙遊的精神超越‥‥‥‥‥‥‥‥‥‥‥‥‥ 165 第二節 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佛教思惟的呈現 ‥‥‥ 174 一、 覺悟色空而修行坐化‥‥‥‥‥‥‥‥‥‥‥‥ 180 二、 解脫三世輪迴業報以成就涅槃‥‥‥‥‥‥‥‥ 186 三、 周遊地獄後體會「天地無私」‥‥‥‥‥‥‥‥ 194 第三節 結 語 ‥‥‥‥‥‥‥‥‥‥‥‥‥‥‥‥‥‥ 202 第五章 結 論‥‥‥‥‥‥‥‥‥‥‥‥‥‥‥‥ 207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 219 第一節 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 ‥‥‥‥‥‥‥ 219 一、 語言文字的溯源 ‥‥‥‥‥‥‥‥‥‥‥‥‥‥ 219 二、 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喪葬禮俗的死亡思考 ‥‥‥ 227 第二節 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 ‥‥‥‥‥‥‥‥‥‥ 231 一、 孔子的死亡觀 ‥‥‥‥‥‥‥‥‥‥‥‥‥‥‥ 232 二、 老子的死亡觀 ‥‥‥‥‥‥‥‥‥‥‥‥‥‥‥ 241 三、 莊子的死亡觀 ‥‥‥‥‥‥‥‥‥‥‥‥‥‥‥ 245 四、 其他先秦諸子的死亡觀‥‥‥‥‥‥‥‥‥‥‥ 247 第三節 佛教的死亡觀 ‥‥‥‥‥‥‥‥‥‥‥‥‥‥‥ 252 一、 佛教死亡觀的變遷——以佛教經典為中心 ‥‥‥‥‥ 253 二、 輪迴報應的思想起點 ‥‥‥‥‥‥‥‥‥‥‥ 255 三、 關注西方極樂淨土 ‥‥‥‥‥‥‥‥‥‥‥‥ 262 四、 嚮往生死涅槃之境界 ‥‥‥‥‥‥‥‥‥‥‥ 264 第四節 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流衍 ‥‥‥‥‥‥‥‥‥‥‥ 266 一、 道教的變遷 ‥‥‥‥‥‥‥‥‥‥‥‥‥‥‥‥ 268 二、 尋求現世快樂之理想 ‥‥‥‥‥‥‥‥‥‥‥ 269 第五節 宋明理學的死亡觀 ‥‥‥‥‥‥‥‥‥‥‥‥‥ 275 第六節 結 語 ‥‥‥‥‥‥‥‥‥‥‥‥‥‥‥‥‥‥‥ 278 參考書目 ‥‥‥‥‥‥‥‥‥‥‥‥‥‥‥‥‥‥‥ 281
33

北愛爾蘭問題--衝突與和解 / Northern Ireland--ethnic conflict and democracy

張家瑞, Chang, Jia-Ra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嘗試去了解一般性的族群理論,並對北愛爾蘭問題加以分析與解釋,以期對北愛爾蘭的族群衝突原因,民族自決如何落實,以及族群社會的政治穩定如何獲致等等能提供更有效的理解模式. / Northern Ireland is caught beteen war and peace.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a widespread desire for a permanent end to violence, but on the other hand big political divisions continue to keep unionism and nationalism apart. The conflict in Northern Ireland has economic, political ,history, and cultural aspects.Otherwise,from the outset, the conflict in Northern Ireland has had an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Then this thesis goes on to show and assess how the British state offered for a resolution of the conflict.
34

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民族認同 /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CP in post cold war

李氣虹, Lee, Chih-Hor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中國傳統民族思想、中共建立大陸政權前的階級認同和民族認同、建政後的對外政策、「一國兩制」及少數民族政策等層面入手,沿著中共黨史的脈絡對中共的民族認同和階級認同進行梳理,以期找出後冷戰時期中共民族認同的形態和層次。通過對中共民族認同的形態和層次的認識,本研究也試圖比較中共先後於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兩次在全大陸範圍宣揚「愛國主義」的意涵。本研究發現五十年代中共的「愛國主義」意涵重視劃分「勞動人民」、「無產階級」和「專政對象」、「階級敵人」,而九十年代之「愛國主義」只強調區分「公民」「愛國同胞」和「反革命動亂暴亂份子」。因此,中共意識形態在後冷戰時期可說是較淡化其階級認同,更多表現出其民族認同。
35

台灣地區HIV感染者生活適應之探討 / The research on the life adapation of people with HIV in Taiwan

施侒玓, Shih, An-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探討不為社會一般人所知道與關心的HIV感染者,在感染之後適應疾病的過程,面臨的困難,需要的服務,以及生活適應的問題。進而提出社會工作專業幫助感染者度過生命黑暗期的可能策略。只有當感染者不再因為感染而感受到生死的糾葛,不再因為感染,而被社會道德的節勒得喘不過氣來,防制愛滋的蔓延,才有可能。 本研究總結對HIV感染者的觀察與深入訪談後發現,感染者在知道自己感染之後,最能夠在它們身上感受到的是對曝光的擔心;孤獨的感受;死亡的陰影;以及階段任務受阻等心理層面上的壓力與現實上生活適應的困難交織而成的生死結。 感染者普遍說來,都十分擔心曝光。而孤獨的感受對感染者來說,一是因為擔心曝光、自殘形穢的自我封閉而造成;一是因為感到社會的遺棄,缺乏規屬感所產生。而由於感染的必死性,讓感染者不論目前的身體狀況如何,都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而這樣的死亡陰影,亦會影響到感染者求生與求死的意念。階段性任務受阻的感受,人生的任務無法達成,則是感染者普遍的遺憾。 而在心理層面的擔憂之外,感染者難以避免的會遭遇到實際生活適應上的困難。一般說來感染者會產生生活水準降低的問題;醫療相關的問題;擔心發病;空間剝奪的問題;因擔心曝光或告知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問題。 但是生死結並非在所有感染者身上都能起相同的作用,換句話說,不同的感染者對生死結的感受,會隨著他們的感染途徑;自覺社會烙印;原本的社會地位;感染事實被知悉的範圍以及得知感染的時間等前置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些前置因素,因為影響到感染者對生死結的感受,進而也會影響到感染者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感染者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大致可以區分為幾種:改變生活方式與態度;告知;死亡的準備;特殊化以及利他。 針對以上感染者的生活適應困境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提供相關單位與實務工作者參考。給相關單位建議的部分有:1、基本生活水準的維持;2、健全醫療服務網;3、專業藥師提供用藥諮詢;4、在相關醫療院所聘用專任涉工員;5、義工的訓練與督導;6、設立協談專線;7、跨部會的定期會議。而對提供社會工作直接服務者的建議是:1、非批判式的接納;2、避免特殊化;3、多傾聽。
36

善的倫理: 論艾利斯.摩達克「善的信徒」中的藝術、愛、與性意識 / Ethics of Good: Art, Eros, and Sexuality in Iris Murdoch's The Good Apprentice

陳怡芬, Chen, Y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善的信徒」為例,旨在探討艾利斯.摩達克的倫理學系統。摩達 克認為,當今西方世界的道德淪喪,人類心靈的荼毒,價值觀的幻滅與善惡 分野的喪失,其根本原因,全都肇因於基督教傳統神學的沒落。面對懷疑主 義與虛無主義的挑戰,基督徒對上帝與耶穌基督的信仰已無法提出令人信 服的佐證,也導致由宗教戒律衍生而出的倫理學系統崩潰瓦解。於是人迷 失了對自己的認識,也不再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要解決人類心靈及精神 的危機,其根本之道,就在於重新確立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因此摩達 克提出重新詮釋基督教神學的必要性,並闡述以善為中心的倫理學,以因應 當前社會文化的劇變。她的學說融合了柏拉圖的道德哲學與近代心理學家 對人性的分析,駁斥康德「絕對義務」的律令(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與意志自由的主張,並反對沙特存在主義中以人為一切道德律 令之創造者的觀點。摩達克認為康德與沙特對人類的理性與意志過於樂 觀,忽略了人往往沉溺於自我塑造的假象中。摩達克以「善的信徒」說明 善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絕對真理,而以善為出發點的倫理實踐也摒棄了傳統 基督教神學中祈求救贖與靈魂永生等等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道德行為。她 並闡述愛具有雙重本質, 一為高貴純淨;另一為肉慾之愛。摩達克強調,只 要人的心靈一旦被為善的熱望所趨使,就可以獲得真知,不再為事物的假象 所蒙蔽;只要有心為善,人人都可以成為耶穌基督。相對於為善的信仰者, 藝術家則多半以自我為中心,創造戲劇化與情緒化的幻象而沉醉其中。史 都亞特.古諾即為摩達克之倫理體系中典型的為善人物。其謙卑純真的性 情與無私無欲的大愛不但使他能洞察事物的真相,更能滌淨藝術家的靈魂, 使他(她)走出幻影,勇敢面對事實與自身的責任。此外本文也運用米歇爾. 傅柯的觀點,對於小說中人物所呈現的性意識加以分析。 / 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rating Iris Murdoch's ethical system. For Murdoch, the great crises in modern society arise from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precepts of religion. When the superhuman power of providence is questioned, it follows that the moral system which strictly attaches its codes to Christianity to regulate humankind will be challenged ineluctably. With the decline of religious observance, the yardsticks for moral comportment give way to skepticism and nihilism.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Christianity have now become partial and ineffective, Murdoch propounds the pressing necessity to reinterpret Christianity and re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Good. In contradiction to Kant and the existentialists who identify a moral agent with unlimited freedom and rational will, Murdoch poses a problem of human nature. She insists that man has a strong propensity for being self-contained and self-interested. In The Good Apprentice, Murdoch highlights the supremacy of Good and chants the eulogy of the good figure Stuart Cuno. Deeply rooted in Plato's moral philosophy, Murdoch's ethical system expatiates on the dual nature of Eros. Whereas the saint is activated by the purified Eros moving toward the transcendent reality of Good, the artist indulges himself in the dramatized fantasies. Murdoch accentuates that once man is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for good, he can unmask the veiled consciousness and procur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turth.
37

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 / The narrative of "Love" presented by Taiwanese new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溫若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論析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戀愛」敘事的變化歷程,探討作為新文學書寫者的新知識分子,基於社會啟蒙使命與個人意識解放之雙向追求的觀照視角,在小說創作間將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戀愛」,由公領域議題漸次過渡轉化至私領域呈現的表述細節。「戀愛」作為新知識分子的書寫主題,在一九二○年代初期挾帶改造社會、拆家立族的鮮明目的性,以「新道德」之姿堂皇登入啟蒙話語的辯證場域,而新知識分子也藉由此一概念所指向的新式男女關係,發展出極具對話能量的種種表述形式,對臺灣社會的既往秩序進行挑戰與試探。隨著整體環境的改變,一九三○年代之後新知識分子筆下的「戀愛」,從戰鬥性的話語逐漸轉變為書寫者反視自身的可能向度,在敘事觀點由「他」到「我」、表述旨趣由公共議題到個人經驗的轉換之間,不僅呈顯出臺灣社會對現代性知識的接受細節,同時亦映現了新文學廣納各方影響後複雜多樣的發展可能。
38

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鍾嘉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研究認為,張愛玲的語言是豐富多姿的,身為小說能手的她,在《傳奇》小說中所建構出的獨特世界,多得自於其語言文字所散發出的強大感染力。而傳統文藝風格學的研究偏重於作家生平、作品意象、隱喻作用等層面,鮮少將焦點聚焦於作家驅遣語言的習性與特色,本論文從語言風格學中的詞彙風格角度出發,探究張愛玲《傳奇》小說中「顏色詞」和「重疊詞」二類詞彙使用趨向,筆者發現,張愛玲時常在小說中運用繽紛多彩的顏色詞彙,呈現色彩斑斕的文學世界或是人物心理;也運用重疊詞彙,使文句充滿生動鮮明的特色;再者,她善於採用重疊性的聲音語言,增添許多聽覺上的刺激作用,使小說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聲、市聲與樂聲;除此,張愛玲亦轉換或獨創許多詞彙用法,如:銹綠、藍陰陰、輕金色等顏色詞;踢托踢托、哼哼呵呵等擬聲重疊詞;鬼陰陰、稀朗朗、肉唧唧等ABB式詞,皆具有個人的獨創風格,由此可見,張氏駕馭文字的能力可說是十分優秀。 而「語言風格學」(Stylistics)是指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分析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研究作家語言風格的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者可藉由語言學的知識探究文學作品的風格特徵,重新思考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以提供更多元豐富的研究面向。因此筆者欲從語言風格角度切入,探究張氏遣詞用字的趨向、發掘《傳奇》小說詞彙風格,期能開拓張愛玲研究的另一風貌。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張愛玲在文壇上的地位、第三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範圍、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為「語言風格學的研究價值」,第一節簡介語言風格學的源起及研究概況、第二節說明何謂語言風格學;第三節釐清對語言風格學容易產生的誤解;第四節強調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章為「張愛玲《傳奇》的顏色詞研究」,第一節為顏色詞的定義與文化意涵、第二節進行張愛玲《傳奇》單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三節張愛玲《傳奇》雙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四節張愛玲《傳奇》三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五節討論張愛玲《傳奇》顏色詞的文化意涵與修辭效果,筆者認為透過對顏色詞彙的統整與分析,可找出張愛玲驅遣顏色詞的喜好與殊性。 第四章為「張愛玲《傳奇》的重疊詞研究」,第一節為漢語重疊詞的定義與分類、第二節探討張愛玲《傳奇》疊音詞的音節分析、第三節則是討論張愛玲《傳奇》疊義詞的構詞分析、第四節針對張愛玲《傳奇》ABB式重疊詞進行構詞分析,期能深入研究重疊詞在構詞類型與語法功能上的詞彙作用。 第五章為「結論」,在本文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之後,試圖把以上幾個焦點做一個具體的陳述,把詞彙的特色、分類、歸向描述出來,最後作為本文的結論。
39

我是男生,「愛漂亮」的男生-男性「重視外貌修飾」的前因後果 / Metrosexual Inside &Out: Inside Out

蘇冠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愛漂亮」是人的天性。無論男女,每天在照鏡子時,多少都會看到自己不滿意之處,但卻少有人探討「愛漂亮」這樣的研究主題。而在近代社會中,「男性愛漂亮」更變成一門顯學:全球男性保養品市場超過百億,小至開架藥妝品牌如屈臣氏,大至原本只做女性服飾的精品品牌香奈兒,全都想進入男性「愛漂亮」的市場;儘管商機無限,眾品牌的商品訴求往往過於單一:以「男人味」為基礎發展。但這樣單一的訴求是無法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的,但若能深入了解男性「愛漂亮」的前因後果,由此發展訴求,相信會對品牌更有幫助;另一方面,學術界對男性「愛漂亮」相關研究,大多針對保養品的消費模式進行研究,且眾人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愛漂亮」男性是粗獷的,有人則認為這群男性是大方擁抱女性特質的;有人認為男性獲得保養品資訊的管道是新媒體如網路,但也有人認為是經由傳統的人際傳播管道;因此,本研究同時也嘗試發展出更完整的學術研究架構,探討比保養品使用更根本的「愛漂亮」是由何引起?又會引起何種行為? 本研究將「愛漂亮」更名為「重視外貌修飾」,因「愛漂亮」一詞易引起負面觀感。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則是以「重視外貌修飾」作為中介變項,以消費行為:(一)衝動性消費、(二)享樂性消費、(三)象徵性消費、(四)地位消費、(五)時尚消費,作為依變項;以心理因素:(一)性別特質:又分為陽剛特質及陰柔特質、(二)消費者對獨特感之追求、(三)視覺美學敏銳度;及外在因素:參考團體如父母、同儕、交往對象及網友所給予之「外貌修飾」相關資訊參考程度,作為自變項;藉此架構探討男性愛漂亮的「前因後果」。本研究問卷內容除「外在因素」量表為自行建構外,皆採過去國外研究所建構之量表,問卷內容經翻譯後,再由三位政治大學廣告所碩士生校閱更正後,再行施測。為了解普遍男性「重視外貌修飾」心理,並考慮到當今網路使用人口眾多,本問卷使用容易收集到大量資料的問卷調查法,於網路電子公告欄批踢踢及批踢踢兔,另外由於招募人數不足,正式問卷同時另外再與國科會研究合併施作。   本研究共回收329份問卷,並同時利用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及迴歸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 「重視外貌修飾」分別與享樂性消費、象徵性消費、地位消費、時尚消費呈現正相關。 (二) 陽剛特質、陰柔特質、消費者對獨特感之追求、視覺美學敏銳度,皆與「重視外貌修飾」呈現正相關。 (三) 網友、同儕、交往對象所給予之「外貌修飾」相關資訊與「重視外貌修飾」呈現正相關。 (四) 「重視外貌修飾」會中介陽剛特質,因而分別影響享樂性消費、象徵性消費、地位消費及時尚消費。 (五) 「重視外貌修飾」會中介陰柔特質,因而分別影響享樂性消費、象徵性消費、地位消費及時尚消費。 (六) 「重視外貌修飾」會部分中介消費者對獨特感之追求,因而分別影響享樂性消費、象徵性消費、地位消費及時尚消費。 (七) 「重視外貌修飾」會部分中介視覺美學敏銳度,因而分別影響享樂性消費、象徵性消費、地位消費及時尚消費。 研究結果可發現,「重視外貌修飾」的男性,其性別特質呈兩極化:可能是非常細膩溫柔、也可能勇於冒險、非常”MAN”。他們同時非常重視商品是否獨一無二且充滿視覺美感;也因為這些心理特質,他們會進行享樂性消費──享受購物的樂趣,而不是買了就走;藉由象徵性消費來表達自己是誰;更藉由地位消費──他們所買的東西是為了建構起自己所期望之形象,同時更不吝花錢進行時尚消費讓自己隨時擁有最新潮的衣服款式。而比起身邊的人所提供的資訊,他們更重視網路上網友的聲音。這些不同於以往眾人所認知的研究結果,或可對學界及業界對「重視外貌修飾」、亦即「愛漂亮」之男性,有更深一層之認識。
40

論謝勒情感現象學的內在理路 / A Study of Max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Feeling

黃昭華, Huang, Jau-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包括導論在內,全文約五萬三千餘字,旨在探討謝勒情感現象學的內在理路,以情感的意向性分析為據,則其內在理路實為客觀的價值,本文即依此而試圖釐清經由謝勒在意向性分析下所完成的價值論述。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接受M.S. Frings的研究進路,將謝勒早先的價值哲學與後期哲學人類學視為一致性的發展成果,因此本文借用了後期哲學中的位格論述而用以闡釋謝勒價值本質的觀點。另方面,亦借用A.R. Luther的觀點,將位格的行動解釋為形而上的行動。透過Frings與Luther在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方向,決定了本文的研究進程,亦即以行動位格作為價值客觀階層與愛的秩序的決定性因素。 上述的兩種研究進路決定了本文第一章至第三章的研究方向,在探討情感現象學的內在理路之時,筆者有意識地將探討局限在價值議題的範圍內,並透過物體直觀與價值直觀之差異從而分判出價值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上的依據,此分判的根據在這裡給出了一個進一步的研究進程,即此價值本質的更深入的探討必須經由位格的行動而加以闡釋,且此行動必然是形而上的行動,之所以如此,蓋因只有從此形而上的行動作為研究的角度,客觀價值階層才能獲得立論基礎,否則不時出現矛盾之處。第三章中的研究即是為支持此一論斷而做的探討,而第四章中的探討則是試圖以此論據來作為回應批評的根據。 總括而言,本文首先區別物體與價值的本質之差異,經由此差異的釐清,價值本質連繫至位格的形上行動,如此作為情感現象學之內在理路的價值系統,其作為核心並能擴展至社會的、知識的、道德的以及宗教的等等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視域。

Page generated in 0.03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