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4
  • 1
  • Tagged with
  • 15
  • 15
  • 8
  • 8
  • 6
  • 6
  • 6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美麗化身---流行時尚雜誌讀者對美的接收與詮釋

徐孟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媒體環境充斥著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專屬文本,電視有專門的美妝節目,網路有專屬的女性網站,而平面媒體的女性時尚雜誌更是種類繁雜數量龐大,根據過往研究,女性讀者往往視女性雜誌為意見領袖,或像個朋友甚至專家,給予女性讀者日常生活的許多建議,無論是在感情、工作、性或是服裝打扮等領域。流行時尚雜誌一方面除了形塑其自我認同,另一方面也藉由廣告和雜誌內容推銷某些符合這些認同的商品,使女性期待使用這些商品或接收其中的訊息打造自我風格。 本研究以接收分析作為研究理論,深度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尋找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流行時尚雜誌讀者作為研究對象,瞭解他們與流行時尚雜誌文本的互動,在閱讀、接收、詮釋與生活實踐中,如何受到流行時尚雜誌文本的影響,對美的認知又有何關連。
2

外籍配偶家庭電視使用行為之探討-以南投國姓鄉東南亞外籍配偶家庭為例 / TV viewing behavior of the Southeast Asian foreign spouses and their family: A case study of Guohsing township, Nantou county

李坤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參與式觀察,深入訪談12個偏鄉地區、中低社會階層外籍配偶家庭收看電視的互動情況,以接收分析作為理論詮釋工具。研究發現,由於社會資源與經濟落差,偏鄉地區的居民很缺乏立即接近性的娛樂,因此看電視成為日常生活最簡單、廉價的休閒活動。對外籍配偶而言,看電視可以增進她們的語言、文化、生活學習能力。透過看電視的家庭活動,也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打破婆媳之間的藩籬,有助於家庭的和諧與溝通。這個研究嘗試探討個人性別認同、人格特質,如何在生命歷程中被建構,研究發現這兩項特質深受社會文化系統影響,同時也會把這些特質,投射在看電視的態度和行為上。
3

我國數位電視接收設備產業之廠商競爭策略研究

許雲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位電視繼電黑白視機問世之後,成為傳播技術的一大突破,數位電視已成為二十一世紀資訊社會中影響最深遠且廣泛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產品。數位電視所能帶來高畫質影音及互動服務等新式功能,震撼全人類的生活模式,隨著全球數位電視的陸續開播,數位電視時代很快就會全面來臨。 數位電視主要分為數位電視市場(電視機數位化)與電腦電視市場(利用電腦收看數位電視)兩大類別。無論是哪一種類別的應用,為了使電視具備數位化的能力、讓電腦具備收看數位電視能力,每一台電視或是電腦必須內建或是連接一個「數位電視接收器」,來接收、解碼與解壓縮數位電視訊號,讓電視或是電腦播出,由此可見數位電視接收設備的地位與商機,除了電視應用的廣大市場之外,電腦應用市場更是潛力無窮。台灣在全球數位電視產業快速發展的大浪潮下,本著優異的技術創新與生產運籌能力,以及完整的產業結構等優勢,有機會在數位電視接收設備領域,成為國際競賽中之領先者。 本研究係透過個案研究法,依據產業外部環境與廠商的內部資源為切入點,分析廠商的競爭策略,找尋建立競爭優勢的方法與策略,作為數位電視接收設備廠商日後策略制定與經營決策之參考,並提供產業界未來發展之建議。本研究結論發現如下: 一. 競爭策略與內部環境之關聯性: 1. 產品技術創新、較佳的決策效率、與較佳的客戶回應能力,是數位電視接收設備產業最重要的組織能力、競爭優勢來源。 2. 人力資源與品牌商譽是數位電視接收設備產業最重要的資產。 3. 擁有龐大資源的公司傾向採行全球策略,或是多角化策略與垂直策略聯盟;資源稀少的公司則無此策略。 4. 採行廣泛差異化與集中低成本策略的公司,重視無形資產的累積與價值;採行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公司則否。 5. 採行廣泛差異化與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必須具備優異的專業技術能力,採行集中低成本策略的公司則不必然。 6. 採行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有變成卡在中間的危險。 二. 競爭策略與外部環境之關聯性: 7. 採行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對抗替代品威脅的能力較強;另兩種策略並無法對抗替代品威脅。 8. 採行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對抗新進入者威脅的能力較強;另兩種策略並無法對抗新進入者威脅。 9. 選擇搭售為其銷售管道的公司,重視與互補品供應廠商之關係;只選擇零售市場的公司則否。 10.相對於其他產業而言,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以及供應商關係建立,對於數位電視接收設備廠商的重要性更高。 三.競爭策略與功能策略的關聯性: 11.採行廣泛差異化與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傾向採取技術領先策略;採行採行集中低成本策略的公司,則傾向採取技術追隨策略。 12.採行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傾向發展廣泛的產品線;採行集中低成本策略的公司,則傾向發展較窄的產品線;採行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居中。
4

2008北京奧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 The Impacts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on China’s Economy

康軒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Modern Olympic Game is expected to not only bring a great amount of revenues, but also stimul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has enormous impacts o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host countries. Hence, numerous countries are keen to strive for host as a strategy of motivating economic growth. The thesis works on searching and organizing papers about economic statistics of Beijing 2008 and previous Olympic Games,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onclude the impacts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on China’s economy. By comparing economic indicators of China with those of previous host countries, we will realize not only what the importance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to China’s economic effect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but also if it is a milestone for China to step into one of advancing countries. / The Modern Olympic Game is expected to not only bring a great amount of revenues, but also stimul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has enormous impacts o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host countries. Hence, numerous countries are keen to strive for host as a strategy of motivating economic growth. The thesis works on searching and organizing papers about economic statistics of Beijing 2008 and previous Olympic Games,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onclude the impacts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on China’s economy. By comparing economic indicators of China with those of previous host countries, we will realize not only what the importance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to China’s economic effect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but also if it is a milestone for China to step into one of advancing countries.
5

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公益彩券消費者的彩券消費與新聞解讀

陳慕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嘗試由「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彩券消費者對公益彩券新聞的解讀。在理論部分,一方面希望能夠深入瞭解閱聽人個別的解讀情形,而不擬將閱聽人的解讀結果簡單分類;另一方面,也將探討閱聽人的生活風格與多重主體性,對閱聽人的彩券消費與新聞解讀情形之關係,以替代傳統接收分析的做法。 研究結果發現,彩券消費者對彩券新聞的解讀情形多元豐富,除了意義解讀尚包括各種「踰越」意義場域,自行進行的想像、遊移、情緒感受、愉悅等。研究並發現,彩券消費者的生活風格與多重主體性確實與其彩券消費與新聞解讀結果有關。但生活風格與閱聽人解讀的相關程度,似乎又與台灣社會的現代性與議題相關。
6

讀者理解與文本結構之交流過程──以閱讀金庸武俠小說之「美感體驗」為例 / Read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reading Jing Yong's swordplay fictions: A reception-theory approach

賴玉釵, Lai, Yu-Ch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考察「美感體驗」意涵及發展脈絡,從審美哲學取經並依「接收美學」典範為思辨對象。該典範先賢Jauss等人認為「美感體驗」乃是「審美視域」與「文本結構」交流之產物,故「美感傳播」涉及「審美視域」、「文本結構」、「交流層次」與「美感體驗」等四者。慮及Jauss及其業師Gadamer盼望從華人文化角度了解詮釋過程又如何涵育出特定「美感體驗」,本研究訪談了16位文史科班出身之華人讀者,並選取武俠類型為讀本以理解賞析歷程。 研究發現如下: 就「審美視域」言之,華人讀者審美期待受效果歷史之約制,亦受「使用媒體經驗」、「五感聯想」、「生命週期」與「閱讀史」引導。 就讀者與文本交流之層次言之,華人讀者之創造、渲洩與否定等交流方式多少受在地文化影響。以「渲洩」為例,華人讀者可基於儒家文化或崇尚集群價值觀而「認同」角色,或因期待「皆大歡喜」結局故難接納悲劇而影響「淨化」之交流歷程,再若民族情感與集體記憶等亦扮演關鍵角色。 就「美感體驗」意涵言之,「美感」之本質實與特定社群相關,為當時語境與歷史脈絡所化育之產物。另「美感」之剖析角度亦與在地文化相繫,如華人讀者可從儒、釋、道等基底論及「美」具無常等成份,異於基督教文明強調「沐浴神恩」之感。就「美感」之功用言之,相異社群之讀者亦持不同觀點,如儒家文化涵育下讀者肯定美與「維繫倫常」及「提昇個人修為」相繫,基督教文明陶養之讀者則認為美具「社會整合」或「救贖」之效。 總體言之,本研究以華人讀者之審美歷程為省思起點,從在地角度探索接收美學可再發展之理論、研究方法與實務意涵。本研究認為,閱聽人之情感、生命階段與閱讀史均在審美歷程扮演要角,此為先前接收美學典範較少著墨之處。
7

數位多頻道時代下公共廣電的挑戰與轉機─以南韓為例 / The challenge and the chances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a digital multi-channel era: A case study of South Korea

陳盈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韓國自90年代以來,公廣在特定的歷史結構下,當進入數位化後,政府在政策邏輯和KBS實際因應策略的發展歷程。從韓國公共廣電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KBS從80年代便建立起垂直壟斷的廣電結構。此結構的形塑過程,涉及了各利益團體在不同權力多寡的互動;包括國家這個唯一大股東、政策制定者、美國政府與新興科技產業的涉入、韓國電器大廠、廣電經營業者和內部工會成員。這些參與者歷經衝突、談判、協調,而達成最終的妥協,也就是KBS在各個發展層面的優勢地位。即便進入數位化時代,革命性的科技變革,導致各國公廣皆面臨自身存在正當性的搖搖欲墜;身為廣電大國的英國,甚至採取市場結構重整的作法,以因應數位化挑戰。然而,韓國的公共廣電,卻仍在韓國歷史時空背景所形塑出的同一個特定結構中,進行角色轉換;而轉換新角色所需的工具,則是偶然歷史機遇下所產出的DMB─數位多媒體廣播服務。 因此,推動T-DMB,並不是KBS自行決定的數位化發展途徑,T-DMB亦非KBS維繫正當性地位的必要策略,而是能使KBS突破原有科技困境的「數位行動接收」這項技術。但此科技困境,卻也是整個歷史結構的發展結果,使公廣與政府之間的主從關係失去變動的可能性,而導致後來出現特定的數位化困境、以及隨之而生的特定因應模式。
8

科普訊息的接收與理解──以大學生接收奈米資訊為例 / Audience’s re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popular science: A preliminary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ception on nanoscience information

趙又慈, Chao, Yu 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學概念若能有效地普及於社會大眾,可以加速跨領域知識的整合創新、提高國家的創新經濟產能,並促進社會間的對話與發展想像。因此「科學普及」(以下簡稱「科普」)是全球許多國家推動知識工程的基礎。 所謂「科普」,是把科學研究的結果用一種比較含糊的轉譯方式提供給大眾,目的在於對公眾進行教育(educate)、說服(persuade)與溝通(communicate),讓大眾能學習理解科學的內涵(learned)、具有科學思辨的能力(competent)並能夠以科學精神參與社會事務(function-in-society);傳播媒介則是科普最好的載具。然而,科普的工作一直都有傳播內容過於生硬難懂、望之生畏的困境,無法真正達到普及的效果;學者們認為主要包含科普內容文本、讀者理解以及科學家參與推廣等層面的問題。 本文藉由量化的研究方法初探「科普讀物的圖文呈現形式」在傳播效果上對讀者「認知資訊負荷」、「態度」及「理解」的影響。同時,將讀者的「涉入感」與「先備知識」納入變項,探究讀者「涉入感」與「先備知識」的差異對於科普讀物傳播效果的影響程度。 研究者以「奈米保養化妝品」為實驗科普訊息主題,針對臺灣大學及淡江大學合計507 名的大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科普讀物訊息實驗,並以問卷量測受試者對科普訊息主題的涉入感、先備知識,以及閱讀實驗科普訊息之後,對該訊息內容的認知資訊負荷、態度及理解程度。經過資料整理及統計分析,得到本次實驗相關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 本次實驗中的科普訊息使用不同圖文呈現形式,但在依變項的傳播效果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顯示科普訊息的文字與圖像其實可以各自獨立。 二、 科普訊息的涉入感及先備知識均高度影響閱讀科普訊息時的認知資訊負荷、態度與理解程度;認知資訊負荷較小的科普文本,其傳播效果較好。 三、 不同性別的閱聽人,在閱讀科普訊息的認知資訊負荷、態度及理解程度上均沒有顯著的差異,打破一般認為女性不擅長科學的刻版印象。 四、 理工背景學生在閱讀科普訊息時的認知資訊負荷明顯較小,在理解程度及態度上較非理工背景的學生表現僅為稍佳。 此外,本研究發現,新世代的資訊使用行為可能受網路閱讀行為的影響,因此對科普訊息的取用方式,已轉向使用篇幅短、取用彈性大的訊息內容服務;傳統科普傳播講究循序漸近、結構完整的知識傳遞方式,如何因應新世代的資訊使用行為而調整,是未來所有科普傳播工作者思考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 Popular science, sometimes call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r literature of science, is to transfer and translate the concepts or resul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to the public in a comparatively vague manner. It aims at educating, persuading and communicating, so that the public could be learned in understanding science, be competent in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be able to function in the society with a scientific spirit. The mass media is absolutely the best channel for popular science. However, most contents of popular science are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this has put popular science in a dilemma and couldn’t be “popularized” at all. Scholars believe there’re thre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hievement of popular science: the content design, the comprehension of reader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scientists. This article based on quantitative methods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to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popular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presentation of graphs. The audience’s “cognitive loading”, “attitud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ce concepts” are observed and their “sense of involvement” and “prior knowledge “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s variable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2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n June, 2010. There’re 507 students exposed to 3 different types of nanoscience reading. The result indicates: 1)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popular science’s texts and pictures could be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 2) Audience’s sense of involvement and prior knowledge bot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ir cognitive load, attitude and comprehension. 3) Audience of different genders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popular science messages.
9

當代閱聽人研究之理論重構:試論閱聽人的思辨能力

張玉佩, Yupei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閱聽人抗拒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能力﹐一直是閱聽人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但是﹐現存閱聽人研究典範卻無法提出適切的討論框架﹐接收分析典範因時代變遷而使其概念模式難以適用﹐新典範如觀展/表演典範卻不關心閱聽人的抗拒問題。因此﹐本研究以閱聽人的思辨能力指稱閱聽人藉由與媒介影像互動、進而返回自我主體思考的能動性﹐試圖建構適合當代複雜媒介景象之閱聽人思辨能力的理論框架。 為了強調思考過程重於思考結果﹐本研究引入政治哲學家鄂蘭的哲學體系﹐視閱聽人的思辨能力為流動變化的過程﹐並以其提出之想像操作機制、普遍可溝通性、想像式巡訪與無家感思考狀態作為研究觀察的參考框架。於實際經驗資料蒐集分析方面﹐本研究持續觀察四年(1998年至2002年)閱聽人於《村上春樹的網路森林》發表循環文本共1,815篇﹐並從鄂蘭的哲學體系出發﹐試圖描繪閱聽人思辨進行的歷程。 研究首先發現﹐閱聽人研究應當將「閱聽人」的概念回歸到「人」的本質基礎﹐承認閱聽人並非單一、純粹、高同質性的群體﹐並重視其多元、混雜、糾結、交錯的身分認同。再者﹐閱聽人進行思辨時﹐其抗拒解構的對象不只是媒介文本蘊藏的意識形態﹐尚且包括長期自我人生經驗形成的默識與價值體系﹐因此﹐閱聽人思辨能力的呈現是綿延不斷的自我摧毀過程﹐是無所依傍與無家感心靈狀態的保持﹐唯有藉由闡述自我思考結果、與他人辯駁溝通的過程等持續的自我鍛鍊﹐才得以培育養成。
10

臺灣產物保險業之發展(1920-1963) / The development of non-life insurance in Taiwan(1920-1963)

李虹薇, Lee, Hu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以臺灣的產物保險業作為考察對象,探究產險業自日治時期發展起來後,直至戰後歷經接收與改組後的轉變,並以此為出發點探討戰後在產險業開放與管制的過程中,政府介入的積極性問題。臺灣的產險業發展雖然始於清代,但一直到日治時期才有專門的產險公司設立,而臺灣的產險市場也是在日治時期慢慢建立起來的。但是,由日治時期臺灣產險業的發展,除了大成火災保險株式會社是唯一本店設於臺灣的產險公司外,其餘皆是日本產險公司來臺設立的分店的情形來看,可以發現當時臺灣的產險市場規模仍未完全建立起來,這樣的情形直至戰後又有了新的發展。   戰後的接收與改組,使臺灣的產險業開始能夠朝向制度化發展,並建立起屬於臺灣自己的產險市場。戰後產險業的接收,將原先日治遺留下來的12家產險公司改組為臺灣產物保險公司,雖然仍有日產估價與戰爭保險賠償等問題尚未處理完成,但該公司的成立使臺灣的產險業務能開始慢慢走向正軌,並成為臺灣產險業發展的基礎之一。隨後,臺灣產物保險公司更與1949年隨政府而來的5家產險公司架構出屬於臺灣的產險業發展。   1950年政府對於產險市場的管制,減少了既存產險業的競爭性,並提供產險業相對穩定的發展空間,也因此在1950年到1960年間產險業務量得到大幅的提升。這不僅促成再保險制度的建立,以及1960年政府進行小幅度的市場開放,更使政府於1963年頒布保險法規。雖然隨後產險市場又再度進行管制,但此時臺灣的產險市場已由公營漸漸轉為民營發展,且制度與法規皆已確立,可說是完成一階段性的制度化發展。在此過程中,雖然政府以市場管制來穩定產險業之發展,並建立再保險制度與擬定保險法規,但實際上這些措施並非是政府積極規劃產險制度運作下的產物,而是受到市場與環境之影響不得不為之的結果。

Page generated in 0.04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