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
宋代樞密院之研究胡鴻仁, Hu, 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八萬字。分五章十節。
第一章及第節敘述樞密院制度在宋代中央政制的重要性,並述及研究本題所使用的歷
史研究法、衝突理論及流動理論。第二節敘述唐、五代藩鎮與宦官如何掌握樞密之權
。
第二章第一節敘述宋之樞密制度承唐、五代之制,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成為維制君
權的正規制度。
第三章第一節進一步分析,樞密的職權與中書省職權相互間的衝突。第二節則再分析
在中書、樞密相互衝突的過程中,君權的角色究竟如何?
第四章則於第一節先就樞密院官員之出身加以分類分析,再於第二節討論樞密院官員
升降流動之情形。
第五章結論,分兩節。第一節檢討樞密院與君主集權的關係。第二節則對整個宋代樞
密院的利弊得失全面分析。
|
72 |
唐代諫官制度之研究張復華, Zhang, F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都一冊,約十三萬字,分六章十三節。
第一章 導言。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界定諫官的意義,探討諫官制度產生之
原因,並追溯唐代課官制度的淵源。
第二章 唐代諫官的設置及有關的制度與規定。首論給事中、諫議大夫、散騎常待,
補闕與拾遺五種諫官的設置經過、情形;次論與課官行使職權有關之制度及規定,並
討論匭這項制度及有關之規定。
第三章 唐代諫官的任免、升遷與考課。分成任免、升遷與考課三部分加以研討。
第四章 唐代諫官的職權與職權以外實際運用的情形。首先對唐代諫官職權作一大概
分析;其次對唐代諫官最重要的職權─諫諍,加以探討,包括課諍的範圍、依據、結
果、方式、成功的要素,並作一補充性的檢討;最後研討者為唐代諫官在職權以外各
種實際運用的情形,此為本文之重點。
第五章 唐代諫官與皇帝、宰相及御史之關係。首論諫官與皇帝之關係,次論諫官與
宰相及御史的關係。
第六章 結論。首先探討唐代諫官制度發達的原因,其次對唐代諫官制度加以評估,
最後略述唐代諫官制度的影響。
|
73 |
立法院對委任立法的監督之研究陳國璋, Chen, Guo-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為一冊,分六章,十八節,都十萬言。
第一章 導論,說明本文研究之動機與意義,所採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及資料蒐集之
範圍。
第二章 則對委任立法作一介述。闡明委任立法之義涵,其所以產生之原因及其發展
,又其所受之批評為何,並略為辯駁。
第三章 則述明我國立法院對委任立法監督之程序,其中特就行政部門依法律授權而
頒佈行政命令所受之法定限制為何,及立法院各委員會在審查行政命令之過程中所扮
演的角色為何,做一析論,並舉一實例,以使吾人明瞭其實際的運作過程。
第四章 則以立法院近二十個會期對行政命令之審查,做一統計分析,以使吾人明瞭
我國立法院近十年來監督委任立法之概況及其演變的趨勢。
第五章 則對立法院監督委任立法所具有的功能為何,作一探究。其是否有助於我國
憲政體制的實際運行?能否保障人民之權益?均將在本章中稍作論述。
第六章 結論,總上所述,可使吾人明瞭立法院對委任立法之監督,其缺失之處何在
?又當如何改進?末章中均將稍作述明。
|
74 |
東協區域合作之研究邱垂銘, Qiu, Chu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擬印七十冊,凡七萬餘字,分為六章二十一節,主要從區域主義及區域合作與
整合的觀點論述東協(東南亞國家協會)十一年來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合作與成長
。其中所遇到的難題及嘗試解決的途徑,以探討亞洲區域主義、區域合作能否與歐洲
的經驗並駕齊驅。
第一章論及戰後東南亞的局勢。第二章為東協誕生的背景,提及亞洲區域主義,國際
情勢的轉變及東協成立的直接因素和其宗旨。第三章述及東協區域政治合作,分別探
討中立化、軍盟及對外關係的態度。第四章東協內區域經濟合,戶探討其合內容與困
境第五章東協外區域經濟合作,探討其與日、美、歐洲共市,澳、紐及越南的經濟關
係。第六章東協的評估,是本論文的總結論,分別就內、外因素展望東協的發展,分
列悲、樂觀的看法且尋出他的發展策略。最後是結論,作為本論文的結束。
|
75 |
瞿秋白與中共翁文利, Weng, Wen-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六章十七節:
第一章 瞿秋白的早年時期(一八九九─一九二0):(一)家;(二)文人書生;
(三)北京時期。本章記敘睢秋白的家世背景和早年生活。
第二章 瞿秋白的轉變(一九二0─一九二七、八):(一)餓鄉;(二)歸國;(
三)五全大會前後。本章記敘瞿秋白赴俄經過及歸國後的政治活動。
第三章 瞿秋白的政治活動(一九二七、八─一九三0):(一)盲動主義;(盲動
主義的檢討;(三)六次大會與調和主義;(四)四中全會的鬥爭。本章記敘瞿秋白
領導的盲動路線及四中全會鬥爭失敗的結果。
第四章 瞿秋白的文學活動:(一)早期的文學活動;(二)左聯時期的文學活動;
(三)筆名、別名的使用。本章記敘瞿秋白早期文學和左聯時期的文藝統戰。
第五章 瞿秋白的被補(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六、七、八):(一)瑞金逃亡;(
二)獄中告別。本章記敘瞿秋白在瑞金的活動及其被補經過。
第六章 瞿秋白的身後議論:(一)由烈士成叛徒;(二)歷史的誤會。本章記敘匪
黨先後對瞿秋白的評價。
|
76 |
民國初年的政治人物建國歷程:袁世凱改元洪憲的背景分析林麗明, Lin, L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計八萬字。分六章十三節。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導論。對研究本論文題目的旨趣作一扼要的說明;並以蒲薛鳳教授所提出分
析政治的五因素─人物、觀念、制度、勢力、現象作一簡略的介紹,以為本文分析的
主要架構。
第二章 計三節,本章以形成並影響袁世凱的權力人格為中心,探求其對權力追求、
取得、保持的手法作一嘗試性的分析。
第三章 計三節,對於促成袁氏帝制的國內政治環境略作說明。從辛亥年袁氏謀取大
總統一職的經過,及其後國內黨派意見的紛歧,造成政治的混亂,予袁氏有可逞機會
,逐步走向專制並進而帝制自為的過程。
第四章 計四節,說明列強為謀取中國的權益,鼓勵中國內亂;及袁氏在帝制過程中
如何因應列強,以圖達成其帝制夢,再次論述列強的干涉所導致遠氏的破產。
第五章 計三節,說明袁氏如何假藉民意,利用籌安會,請願聯合會所造成的勢力以
推動民意,使袁氏達到其帝制夢;並論述由蔡鍔所領導護國軍的崛起,致使袁氏撤銷
帝制的經過。
第六章 結論,對本文寫作心得作一評述。
|
77 |
先秦尚賢思想之研究劉鴻仁, Liu, 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一冊,共八萬字餘,分六章十三節:
第一章 導論:分二節,第一節研究範圍。確定「先秦」一詞的時間段落,及使用的
意義,並交待涉及的諸子人物與著作。第二節研究宗旨。引發本論文的取角與探討的
問題。
第二章 尚賢思札的緣起:分二節。第一節 宗法封建制度的反省。春秋戰國貴族政
治自成熟而絢爛,時代斷絕,本節直指諸子尋求出路的精神。第二節實際政治的批導
。春秋戰國霸政橫行,世衰首喪,本節闡揚諸子籌謀政治的宏願。
第三章 尚賢思想的立論與理想:分二節。第一節託古的立論。康南海諸子託古改制
闡微,允稱觀止之論,寖假而堯舜變化再三,本節印證之。第二節無為而治的理想。
惟聖王秉持道樞,惟聖王尚賢使能,惟聖賢的「道」「德」玄同一體,無為而治可待
化成。
第四章 以「聖」定王的尚賢學說。分三節。第一節聖的本原。諸子法「天」。天者
,道之總稱,乃諸子「大畜」多識前言往行的感發。第二節聖的內涵。天道王德,渾
然貫通,證會以成。第三節禪讓政治的議論。堯舜禪讓,其事關切政道,諸子紛云,
並秉承道術,略抒議論。
第五章 聖王的尚賢治術。分三節。第一節賢的玄同。聖賢一家,道德無別,雖然,
聖賢差異幾希,有待辨明。聖王無為賢能有為,圓成諸子治道之極致。第二節尚賢治
術的實踐。本節論及諸子端正聖王之尚賢使能的心意,並責成於踐形。第三節臣道。
君臣名分,實質未虧,諸子頗有說教,並訥辨革命為權險之平的本心,以推斷其適切
與否。
第六章 結論。總結諸子政道與治道的說明。千古幽情,月白風清。
|
78 |
台灣地區山地人民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劉古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省自實施地方自治,迄今已近三十年,有關公民政治參與活動,雖然先後已有不少學者專家、政府機關,從事該項研究,或專書分析,或專案報導。而山地人民政治參與之情形如何?獨乏人研究,本人在前校長李元簇先生及劉所長的提示與鼓勵下,乃欣然作此大膽之嚐試。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導論,敘述本文研究目的、範圍,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影響山地人民政治參與行為的幾個重要因素。第三章敘述山地選民的投票行為,旨在研究其特性,以及有別與其他地區之因素分析。第四章為出席村民大會之情形,分析山胞積極參與的態度和重視的程度。第五章為應考試,服公職,祇作現況之統計與報導。第六章結論,總結本文之各項發現,以及個人之觀點與問題的提出。
本文係以調查訪問法,搜集資料,經電腦分析統計後,製表百餘份,重要者均經採用附入各章,不重要者,特列入附錄,俾供參考。
本文自草擬研究計劃,決定研究綱目,一直到問卷設計,全文完成,承華師力進悉心指導,解疑啟思,行文教正,獲益良多,殊深感激。抽樣調查時,特別得到內政部民政司副司長董翔飛先生及花蓮縣政府主任秘書張文伯先生之協助,使調查工作,得以順利完成,銘感之餘,謹此致謝。
最後,本文因受題旨之限制,不僅缺乏可資借鏡之章法,亦無足夠的資料與一定的寫作方法可資參考,復以寫作經驗有限,疏誤掛漏,在所難免,尚祈師長先進,有所教正。
|
79 |
不同省籍民眾國家認同的持續與變遷劉明浩, Liu, Ming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研究在分析1994年至2004年之間不同省籍民眾國家認同的持續與變遷。國家認同是這幾年來受到相當多關注的議題,對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看法。而「省籍」是台灣社會重要的人群分類方式,省籍區分的產生是因為台灣獨特的歷史背景所造成,並延續至今。所以本研究期望不同省籍民眾的國家認同,並且分析在這十年之間國家認同的變遷。
本研究發現:一、不同省籍民眾的國家認同確實存在差異,整體而言,外省籍民眾較傾向認同中國,本省籍民眾較傾向認同台灣。隨著兩岸情勢與國內政局的變化,認同中國的比例逐年下降,認同台灣與雙重認同的比例逐年上升。二、進一步控制政治世代之後,不同政治世代的民眾,其國家認同確實存在差異,年輕的世代比年長的世代更傾向雙重認同;而較年長世代的外省籍民眾較傾向認同中國,較年長世代的本省籍民眾則傾向認同台灣。三、政治態度方面,統獨立場與政黨認同皆會影響民眾的國家認同,但是仍有省籍差異。四、居住地區的影響則是,外省籍人口比例愈高的地區,民眾的國家認同傾向中國人,外省籍人口比例愈低的地區,民眾的國家認同傾向台灣人。
所以台灣國家認同分歧所形成的爭議,應該會隨著年輕世代的加入而減少,而且族群的接觸也有助於雙方的同化,所以長遠來看,本研究對台灣國家認同未來的變遷是抱持樂觀的態度,不同省籍之間的差異會漸漸消失。
|
80 |
政治獻金限額與關稅保護蔡坤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利益團體在影響政府制訂貿易政策上, 經常採取給予政治獻金的做法, 而政府為了增加繼續質性的機會, 也樂於接受利益團體的捐獻, 在政策上作某程度的偏袒與退讓。 但因利益團體與政府的勾結可能會使全民福利的減損, 所以人民對於利益團體的行為常常以法令規章的形式來予以限制。 本文以王智賢 (2001) 及 Wang, Koo and Chen (2003) 的模型構想為基礎, 加入政治獻金限額的考量, 探討面對政治獻金限額時利益團體的政治獻金及價格的提案如何改變, 以及社會福利是否真能獲得改善, 達到訂定政治獻金限額的目的。
由本文的討論中發現, 當原先得標之部門所提的政治獻金較高時, 面對政治獻金限額的限制時, 無論是否會造成得標部門的逆轉, 都會有改善社會福利的情況。 只有當原先得標之部門所提的政治獻金較低時, 也就是原先得標部門所提之價格能夠比原輸標之一方所提之價格帶來更高的福利時, 若出現原輸標的部門逆轉得標的情況, 社會福利不但可能無法獲得改善, 甚至有惡化的可能。 至於對於原先得標之部門而言, 若能繼續使政府接受其提案, 則可能因獻金給予的減少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大體來說, 政治獻金限額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政府對於政治獻金的收取能力, 確實有可能使社會福利增加。 雖然現實上可能非如本文所認為的只有兩利益團體參與遊說, 但現實上相對立兩方向之團體組合的政治角力是常見且普遍的, 所以在真實社會上的情況應有相同的印證。
|
Page generated in 0.02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