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暴力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黃德福, Huang, De-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闡述當代暴力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澄清暴力的義涵;並說明進行本論文之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 說明政治參與的角色及其義涵;並分析社會變遷與政治參與的關係,以及
政治參與與暴力的關係。
第三章 說明政治制度化的角色及其義涵;並分析社會變遷與政治制度化的關係,
以及政治制度化與暴力的關係。
第四章 進一步分析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兩者間的差距,與暴力的關係。
第五章 綜合本論文之研究發現,並檢討方法論上的得失,以為總結。
#2810308
#2810308
|
52 |
政黨電視競選廣告政治符號之研究:1991∼2000羅時宜, Luo, Shih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9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以來,台灣社會歷經快速的變遷,政治上,中央民代改選、二二八官方事件報告的出爐、廢國大、開放直轄市市長民選、第一次的台灣省長大規模地區的選舉、也是最後一次;1996年第一次的民選總統,李登輝高票當選,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凍省,宋楚瑜出走國民黨獨自參選,直至2000年第二屆的總統副總統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的勝選,形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本土化的興起、去中國化的爭議;而競選傳播上,報紙、電視競選廣告的相繼開放、候選人商品化、call in、政論節目的熱潮,選民與媒體多元聲音呈現,1989年至今的台灣變遷不僅快速、多元、更是驚人。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探討1991年至2000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具國家認同符號之電視競選廣告,其訊息策略以及政治符號的變化與趨勢;採用『國家』、『台灣』以及『中國』三面向為主要的切入點。
本文研究結果與發現歸納為下列十點:
(一) 兩黨均以形象塑造傳達國家認同意識
(二) 民進黨擅長負面攻擊以形塑對手國家認同之『謬誤』
(三) 民進黨與『標榜自己愛台』訊息高度連結;但國民黨標榜『自己愛中華民國』,也同樣『愛台灣』
(四) 國民黨以『中華民國』與民進黨『台灣』認同的競爭
(五) 長期觀察國民黨國家認同模稜兩可
(六) 國民黨形塑多元民族認同,民進黨形塑單一民族認同
(七) 國民黨之『中國』符號為正向,民進黨之『中國』符號為負向
(八) 不同年代國家認同、土地認同、民族認同明顯不同,但歷年『愛台』訊息逐年上升
(九) 單一選區:隱性訴求獨立;複數選區:顯性訴求獨立
形象塑造類型在高層次選舉類型的高使用比例
(十) 長期觀察『台灣』符號成為主流
|
53 |
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第五屆女性立委為例王名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第五屆女性立委為例
摘 要
在歷史的洪流中,女性長久在政治場域缺席,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女權才逐漸受到重視。當今世界各國,除了北歐五國以及其他少數歐美國家之外,台灣女性參政表現相當的亮眼。在中央級民意代表選舉上,2001年第五屆女性立委選舉,首次達到五十位女性進入國會殿堂。愈來愈多的優秀女性投入政治領域,也代表著今後權力的分享與資源的分配,必定要顧及性別的均衡。
本研究旨在結合菁英理論、民主多元理論與女性主義的視角,來探究台灣女性菁英在當前政治環境的從政優勢為何,及獲得政治權力之女性是否仍會受到性別歧視。
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以及文獻分析法同時進行,透過文獻分析可以初步建構女性菁英的社會背景及參政行為模式,而深度訪談法,直接與女性政治菁英面對面訪談,一方面補書面資料之缺漏,一方面可瞭解女性從政者更為細膩之心境轉折。訪談對象為第五屆女性立委,受訪者共計17人。
根據文獻探討以及深度訪談的結果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本文從女性政治菁英的教育程度、家族、婚姻關係、政黨以及派系五個面向切入,發現教育程度對於從政女性是明顯加分因素;家族與婚姻對於從政女性來講,有時是參政的阻礙,但家人若擁有相當的政治資源,女性當選的機率便大大提升;政黨相互競爭,可增加女性選民的發聲能量,對提升女性地位有正向影響,但隨著選舉制度的改變,政黨在選戰的重要性大增,政黨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婦女相關政策,將有待觀察;以往,女性從政者多是在執政黨與地方派系協調下進入政治領域,較無個人意志,但研究發現女性政治菁英不僅能善加利用當地勢力增加自己勝選機會,甚至成為地方派系的領袖。總之,女性如欲踏入政治領域,依附男性價值的情形已大為減少,且多已具備相當的性別意識。
二、社會對女性的刻版印象,相當程度仍影響女性的從政意願。首先是家務的勞動,讓許多女性從政者深感疲憊;婦女組織在每一次選戰中的動員力量愈來愈受矚目,但現階段仍不足以支持一位立委進入國會殿堂;隨著SNTV制度的改變,女性如欲投入政治,將更依賴政黨的提名,但筆者檢視各政黨第六屆不分區提名名單,各政黨仍有待改進。
總而言之,與以往相比,女性紛紛在政治領域上展露頭角,從政模式也與以前大不相同。以台灣政治生態的演變來看,女性政治菁英與政黨的關係將愈加密切。
|
54 |
台灣南部綠色政治版圖之研究周應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2001年的縣市長選舉之後,「北藍南綠」就成為描述台灣藍綠政黨勢力版圖最常見的詞彙。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有系統地,並且較深入地檢視這種說法,並且探討背後的因素。我們認為如果「北藍南綠」真的存在,可以從社會系絡因素的角度去進行探討,當民眾處於相似的外在環境下,容易發展出相似的需求與利益,他們會傾向透過同樣的有色眼鏡去看這個世界。北部民眾之所以投藍,是因為他們處於泛藍優勢的系絡環境中;相對地,南部民眾則是處於泛綠優勢的系絡環境中。
本研究首先討論台灣選民外在環境的轉變。在政治民主化之前,選民所處的系絡環境只有單一的「藍色」,經過1986~2000年的政治民主化之後,因為黨禁的解除、選舉競爭的全面開放、媒體管制的鬆綁、廢除刑法一百條及國民黨動員機制的弱化,使得民進黨的論述得到發展的空間,才讓「南綠」有發生的可能。接著本研究透過單次選舉結果及政治版圖分析台灣的「北藍南綠」現象。研究發現泛綠陣營在南部地區不僅是整體得票率有所增長,而且在縣市層級、鄉鎮市層級都可見綠化的現象,綠化的範圍逐年擴大,並非集中在單一縣市或少數鄉鎮市。
最後我們透過選民所處社會系絡的南北差異,以及社會系絡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探討南部綠色政治版圖形成的選民行為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南部與北部的選民的確處於相當不同的系絡環境當中,北部的社會系絡偏藍,南部的社會系絡偏綠,而多層模型也確認社會系絡對於選民的投票抉擇有顯著的影響,因此造成了「北藍南綠」的選舉結果。
|
55 |
現代日本の国会政治井元, 拓斗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5065号 / 法博第311号 / 新制||法||18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建林 正彦, 教授 待鳥 聡史, 教授 曽我 謙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56 |
我國文官考選制度政治功能的研析呂明和, LU, MING-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以公開的考試方式作為考選任用政府文官的思想及制度可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及深厚的社會基礎,並已成為我國政治結構的特色之一,而有關我國文官考試的思想
及制度,長久以來也成為中外政治社會學家及歷史學者關注、思考及研究的主題,本
文乃承繼此一傳統,然著力的重心及焦點,乃在於以巨觀(Macri View)的政治視野
,觀察分析文官考選制度對我國政治體系斤產生的功能及意涵。
全文分五章論述,首章緒論部分係就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分析的架構予以闡明,並界定
釐清指涉研究主題的相關概念;次章則析述我國文官考選制度在傳統政治及社會格局
中所突顯的政治本質及意義,並分析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義的思想體系中對
上一制度之倡導所冀達成的政治目標;第二章係就目前我國憲政制度對文官考選制度
的規範以及目前此一制度的基本結構在我國政治系絡中運作的特色予以析論;第四章
則以目前文官考選制度中較具政治特色的考試種類為分析的焦點以析論此一制度對政
治體系所蘊含的政治功能;末章則分別從功績制原制的挑戰以及民主與效率本質上的
爭論觀點,對我國文官考選制度所蘊含的政治功能予以反省,並思考其對目前之制度
的啟示,以作為本文結論。
|
57 |
假期青年自強活動對大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陳忠慶, Chen, Zhong-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說明研究的動機在彰顯自強活動的政治社會化功能,並根據相關的理論型塑研
究架構、界定基本概念,提出各項假設及研究方法,以進行研究。
第二章探討大學生第一次接受問卷調查後所反應出來的政治態度,以描述性的統計方
法分別解析參加及未參加自強活動的大學生的前政治態度。
第三章探討兩組受試學生的後政治態度,以描述性統計解析第二次問卷調查反應出來
的政治態度。
第四章比較兩組受試學生在兩次測驗時所反應出來的態度,在做過橫的及縱的比較之
後,提出幾個方向探討比較的結果。
第五章分析大學生參加自強活動的實際情況,並探討各類別及各項活動內容與政治態
度改變的關係。
第六章為結論,除扼要敘述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及發現外,並進而討論結果的意涵,提
出建議,以供研究政治社會化者及救國團參考。
|
58 |
康有為政治人格之研究楊開雲, Yang, Ka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是運用心理研究法中之政治人格理論,以及佛洛伊德 (S. Freud, 1856--19
39) 心理分析理論,作為研究的概念架構,並且參考拉斯威爾(H。D. Lasswell)所提
出的政治人(Political man) 及權力(Power) 概念,將康有為氏的一生作一整體之研
究,透過其表現的政治行為以及發表過的文字,對其政治人格特質、形成過程及原因
,做一嘗試性的分析論述。
全文分為七章,一冊,約五萬字左右。
|
59 |
政黨財務之研究曹湘醴, Cao, Xiang-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黨財務之研究即針對民主政治體系下競爭的政治團體與個人之金錢處理的問題而探
討。本論文計一冊,共分五章十八節:
第一章:乃先就「政黨財務」此一概念之定義予以說明,並提政黨財務的原則藉以為
以後對各別事實批判的憑據,最後則說明本論文資料的處理與運用的方法。
第二章:以政治支出為主題,分別說明影響政治支出之因素,支出的種類與目的,並
分析支出的規模與效果。
第三章:以政治收入為主題,分別說明各種收入來源及手段與其政策之影響。
第四章:以財務改革為主題,分別說明收支限制,帳目公開及公共補助等方式與效果
。
第五章:結論,強調政治財務凈化的重要性並試題一些建議。
|
60 |
清代捐納制度陳寬強, Chen, Kuan-Q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捐納制度是朝廷為了賣官鬻爵而訂立並運行的一種政治制度。政治上的某些名和位
,政府任由人民出資購買,無異將政治權力商品化,於諸政治制度中殊為特出。此一
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源深流長,其發展及青代而變本加厲」。惟因其為傳統政治倫理觀
念所不容,而為士大夫所不齒,馴致官書政典固乏有系統之記載,學者著作亦鮮對之
深入研究。本文就此一制度之形相,試為採討。
本文第一章就此分別敘述,並將清代捐納制度為何有待吾人予以研討之價值,併予說
明,作為緒論。
本文第二章先將捐納制度與捐納事例之關係闡明,次將其種類加以分析,然後乃將捐
納在實務上施行之範圍詳予敘述,藉明此一制度之樣態。
在時間言,損納制度幾與清政權共始終,然則此制在二百餘年之漫長時間內有何發展
?如何演變?吾人欲明其沿革,自應依據史料,分朝敘述,本文第三章即就此試為敘
陳。
本文第四章將捐生之資格及其證明,主管捐納行政機關之組織及行政程序,與捐生捐
納所費金錢等各方面運行情況,逐一敘明。
本文第五章將捐納制度在清代運行所生現象,扼要指陳,雖未足以洞明真相,然捐納
制度在清代社會上所生影響之深,已可窺見一斑。
本文不願評斷清代捐納制度之得失,而欲探討此一制度在清代長期盛行的原因,並以
之權充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10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