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15
  • 885
  • 55
  • 29
  • 25
  • 2
  • 1
  • 1
  • Tagged with
  • 997
  • 997
  • 324
  • 322
  • 303
  • 244
  • 228
  • 223
  • 220
  • 188
  • 187
  • 179
  • 176
  • 172
  • 17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兩岸軍隊政治教育之比較研究

陳興國, CHEN,HSING-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軍政戰制度自一九二四年「黃埔建軍」以來,即與國軍戰力之強弱息息相關,亦與國脈民命之興衰密不可分。蔣中正在「剿匪成敗與國家存亡」一書中指出:要剿滅赤匪必須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足見政治作戰在戰爭領域中所佔的份量。 國軍政戰制度與共軍政工制度,雖均源自蘇聯的紅軍制度,然走的却是不同的路線。由於兩岸的長期隔離,復以中共始終未放棄以武力犯台的企圖,致使兩岸仍處於軍事對峙的態勢。基於政治作戰與軍事作戰所處地位的不可替代性,而政治教育又為政治作戰中思想戰最關鍵的議題,故對兩岸軍隊之政治教育從事比較研究,確有其學術與實用價值。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共軍在面對改革 開放及高技術戰爭的同時,軍隊仍不斷強化政治工作,精進思想政治教育,以達其武力犯台,統一「中國」的意志。故本論文係以文獻分析法及比較法,運用兩岸現有的官方文獻 ,學者專家著作,及兩岸軍隊面對內外社會環境的因應,以分析、比較兩岸軍隊政治教育制度的演變,進而比較雙方政治教育目標、內容及其特點與弱點,期師敵之長,去己之短,達到克敵制勝之目的。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兩岸軍隊政戰(工)制度,雖同根同源,惟事實證明,誰強化政戰(工)制度,誰就能落實政治教育;誰能落實政治教育,誰就能厚植精神戰力,獲致戰爭最後勝利。蓋「人」乃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而主導人類行為者乃思想意念,故軍人能否效忠國家,戰勝敵人,端賴平日的政治教育。 五十多年來,中華民國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與中國大陸相抗衡、匹敵,主要的是靠政治教育所累積的無形力量。經訪談國軍政治教育主事者,及各階層負責政治教育之主管結果,均一致肯定政治教育對國軍、對國家的貢獻,而一般基層政戰幹部咸認莒光日政治教育有不被重視的感覺。因此 ,面對積極加強政治教育的共軍,國軍尤應持續強化政戰制度功能,精進政治教育效果,以為因應;切莫僅重視軍事訓練,而忽視政治教育;僅專注於武器裝備的更新,而忽略了精神戰力的蓄養。 本論文研究範圍,係以兩岸軍隊面臨重大內外社會環境變遷的挑戰為指標,即以兩岸在國內或國際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做為論述的重點,其餘演變過程,僅做概略性背景說明。另筆者因受個人身份限制,暫時無法前往中國大陸蒐集資料,及實施訪談,故對共軍政治教育部分,僅止於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分析,猶待爾後繼續研究,深入探討。
62

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

尹者江, Yin, Che-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這複雜且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充滿了各種大小不同的挑戰。自17世紀台灣經由西方海權東來而進入了國際社會,分別由不同的政權治理一段時間,其作為均由統治者決定,不同的政體即有不同的企圖與思維,不同的企圖與思維既改變了台灣的處境與命運。是基於何種因素,才導致此種現象?是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台灣的命運?是強權爭奪利益決定了台灣的命運?抑或是有其他因素呢?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下,我們應如何看我們所處的國際局勢,要如何透過台灣歷史上地緣政治的發展,來探索冷戰前、後台灣的地緣政治的改變,在此一變化中,是否有其可遵循的脈絡?藉以找出一條開拓國家發展的生存空間。 研究地緣政治須瞭解,此處所指的「政治」這一概念,是指「單一國家與其餘國家間的相互關係。換言之,在區域地理及政治環境和他們所構成部份的物質世界及人類整體之間,存在更爲廣泛的關係」。再加上地緣的因素,使地緣政治已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甚至在內政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為基礎,但分析的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冷戰後,在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環保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日益重要。 回顧台灣在早期歷史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地緣政治地位,受國際局勢及台灣對區域或世界的影響。台灣在16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回到中國懷抱前,一直是一個無主體性政權統治之地。台灣的統治主體由明、清的北京、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至日本的東京,其一切地緣政治作為皆視其主體政權的利益與政策而定,台灣是毫無喙啄的餘地。這些對台灣具有主體性統治的政權,除中國外,皆與台灣為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傳統風俗習慣,因此,一直把台灣視為其爭取利益之地,對台的建設,亦是以母國利益為導向。四百年前台灣因靠近中國的地緣位置而受到世人的注意,從此以後開始了東西海權圍繞著台灣而展開的互動,台灣的歸屬就在每一次的互動最後上升到戰爭的階段之後被決定了。 在冷戰時期,台灣雖被納入了美國圍堵共產集團的前鋒島鏈中,但美國的主要作為仍是以此一島鏈對抗具有陸權之利欲向海洋發展的共產集團,是封鎖大陸陸權向海洋發展的一種圍堵陸權的思維。而當時台灣一切的努力,是為了要運用外國勢力協助確保台灣安全,準備反攻大陸,要回到大陸上,認為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與希望均在大陸,台灣只是一個暫棲之地。一切作為仍以大陸為主體,作為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忽略了此時中華民國的主體及政權影響所及僅止於台灣地區,應站在台灣島上以海權的眼光來看未來的發展,利用台灣所具有的海權之利,向海洋延伸,發展貿易,藉以厚植國力,加強與週邊國家的關係、互賴的程度,提升我國家在區域內,甚至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並充份運用國際局勢,結合週邊國家的利益,擬訂適切的地緣政治作為,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在適切的發展方向上。 由於世界地緣政治及亞太地緣政治形勢的變遷,經濟全球化、新科技的發展、民主與人權的抬頭,衝擊了冷戰後的地緣政治,亦衝擊了台灣的地緣政治。全球化與新科技的發展,使得一個以全球做為範圍的市場更形緊密,資金的往來可以無視國界的存在,導致傳統國家主權的鬆動,國家在參與國際活動時甚至必須適度交出主權、國家疆界已再不顯而易見。在此一改變下台灣最好的策略,就是將台灣開放的社會和民間旺盛生命力的優勢儘量發揮,並儘速加入全球化,將自已與全球緊密的連結在一起,暫時擱置代表中國的主權爭議,讓台灣成為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多國公司、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舞台,以為台灣累積維特台灣安全所需的能量,則台灣的國家權力必將會相對擴大,在國際間國家的權力增大,對國家安全亦多一分保障,更進而可能獲得所望之主權。台灣應利用此一機會,可不必然的依循著海、陸權的思維模式,確立國家主體位置,重新規劃與定位台灣在全球的角色。運用民主的普世價值與中國的王道精神,為台灣價值取得戰略制高點,發揮台灣海洋性格彰顯台灣主體性特色,以充實台灣的實力。 經由地緣政治的發展與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比較研究發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經由地緣政治的發展與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比較研究發現,人權、環保議題與經濟、科技發展,已超越國家主權,成為地緣政治要素下的一項。就全球化的地緣政治而言,給予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台灣或許無法擺脫因地理位置,成為強權體系在地緣政治運作上佈局的歷史宿命,但卻可掌握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與在東亞地緣上中轉的重要性,利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優勢,自我定位,在強權體系的地緣政治運作上成為互利的中介,而非其運作的工具。因此,在全球化發展下的地緣政治,台灣具有何種機會,則應從地緣政治的要素上加以觀察。
63

日本行政發展之研究-上冊

黃爾璇, HUANG, ER-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非西方國家而於短期間內躋入開發國家行列之日本為個例,以其行政體系之 發展過程及現象為研究主題。 為探討階段性發展或不同類型發展之特徵起見,乃參照政治結構之變動,法制建構之 情形及社會經濟發展之進度等因素,區分為五期,分別加以析述。 全文分為七章,前後二章係緒論及結論,第二至第六章即按期論析,凡三十餘萬言。 各章要旨如次。 第一章分為三節,臚陳本文研究之意義及動機,闡釋行政發展與變動、現代化、成長 及發展行政之區別,並與政治發展之關係,提出個人試擬之界說。嗣即提出研究之範 圍及分析架構等,明示本文研究之準繩。 第二章係以現代化準備期為對象,始於明治維新,迄於一八八五年創立內閣制為止。 第三章係以立憲君主政治及法制確立期為對象,始於內閣制成立,終於一九三一年進 入戰時體制前夕。 第四章係以戰時體制之動員期為對象,在維持原憲法體制下,以特別法規配合戰時需 要。 第五章係以占領期的對象,此一階段,在盟總管理下改革政治行政體系。 第六章係以自主期行政體系之發展及運行為對象,本期整個行政體系之內容,植根於 占領期建立之架構,惟為匡正前期在外力改革下矯枉過正之缺陷,並配全科學管理技 術之進步、經濟之高度成長、社會結構之急遽變化及民主意識之滋長,再度引起行政 體系之修正,以提高體系之適應能力。 第七章結語,係依據行政發展論所關心之問題,綜述影響日本行政發展過程之動因, 及其結構功能調整之現象,並於檢討發展階段之後,歸納為國家興建型、體系完成型 、外力改造型、發展型及戰時變則型之各種徵相。 /
64

日本行政發展之研究-下冊

黃爾璇, HUANG, ER-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非西方國家而於短期間內躋入開發國家行列之日本為個例,以其行政體系之發展過程及現象為研究主題。 為探討階段性發展或不同類型發展之特徵起見,乃參照政治結構之變動,法制建構之情形及社會經濟發展之進度等因素,區分為五期,分別加以析述。 全文分為七章,前後二章係緒論及結論,第二至第六章即按期論析,凡三十餘萬言。 各章要旨如次。 第一章分為三節,臚陳本文研究之意義及動機,闡釋行政發展與變動、現代化、成長及發展行政之區別,並與政治發展之關係,提出個人試擬之界說。嗣即提出研究之範圍及分析架構等,明示本文研究之準繩。 第二章係以現代化準備期為對象,始於明治維新,迄於一八八五年創立內閣制為止。 第三章係以立憲君主政治及法制確立期為對象,始於內閣制成立,終於一九三一年進入戰時體制前夕。 第四章係以戰時體制之動員期為對象,在維持原憲法體制下,以特別法規配合戰時需要。 第五章係以占領期的對象,此一階段,在盟總管理下改革政治行政體系。 第六章係以自主期行政體系之發展及運行為對象,本期整個行政體系之內容,植根於占領期建立之架構,惟為匡正前期在外力改革下矯枉過正之缺陷,並配全科學管理技術之進步、經濟之高度成長、社會結構之急遽變化及民主意識之滋長,再度引起行政體系之修正,以提高體系之適應能力。 第七章結語,係依據行政發展論所關心之問題,綜述影響日本行政發展過程之動因,及其結構功能調整之現象,並於檢討發展階段之後,歸納為國家興建型、體系完成型、外力改造型、發展型及戰時變則型之各種徵相。 /
65

民選政治人物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互動模式研究:新北市的個案分析 / Elected politician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teractive Mode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簡以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派系的存續與否,一直是地方政治研究者所感興趣的議題,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社會的活動與價值已經呈現多元面貌,以傳統侍從主義連結所形成的派系結構,在當前的民主思潮與脈絡下似乎產生必然的衰弱;然而,這是否代表政治人物就此放棄侍從主義的連結途徑,而純粹以政治理念、個人形象、政黨標籤等非地方經營模式來爭取選票,就實務上的經驗又並非如此。 舊有的侍從主義研究大多是以威權控制的觀點出發,透過派系結構的組成與特殊利益的分配,來達到黨國系統從上而下的控制效果,然而,對於經歷威權瓦解、政黨輪替以及社會現代化與民主化後的現在,侍從主義究竟產生何種變化?是消失滅亡亦或與時俱進,卻仍然缺乏更進一步的論述。本文採取了侍從主義仍未消失,而是產生「轉型」的觀點,選擇新北市的選區作為研究,運用實際參與、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觀察。就分析觀察結果,侍從主義連結已經產生由傳統模式過渡到統合化性質:對於民選政治人物來說,當侍從結構的經營模式仍然對獲得勝選有利時,仍然將思考如何運用所掌握的國家資源,來最大化經營效益與爭取選票,經營的對象也由傳統侍從關係的個人、宗親、家族,轉變為社團、組織、協會等人民團體,透過彼此的資源釋放與反饋行為,穩固政治人物在選區的政治基礎與基層實力。因此,侍從主義並非就此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種轉變過後的型態與樣貌在持續進行。
66

論中山先生「專家政治」--台灣地區內閣精英之分析(1950∼1992)

林斯檀, LIN, SI-T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7

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的關係--戰後台灣地區個案研究

莊士勳, ZHUANG, SHI-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8

階級形構與官僚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化--台灣發展過程之分析 (1958-1979)

許忠逸, XU, ZHO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9

民主政治中多數專制問題的探討

吳進義, WU, JI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0

《中國論壇》有關臺灣政治發展的言論分析(1975-1990)

陳重生, CHEN, CH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別於早年《自由中國》、《文星》和《大學雜誌》的「文人辦報」,《中國論壇》可說是首次由報團(《聯合報》系)結合一群知識分子,以企業化經營的方式論政。 本研究旨在分析其半月刊時代(1975-1990 )有關台灣政治發展的言論,進而對該刊與主導其內容的學者們作一歷史定位。 第一章為緒論,舉凡研究旨趣、研究方法,以及《中國論壇》的創刊背景、組織運作和內容流變,旨在探討之列。 第二至六章係就外交、反對勢力、國民黨威權體制、憲政改革、兩岸關係等問題,逐一分析《中國論壇》暨撰稿人的建言和立場。 第七章則是結論與評估。筆者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政治發展的動態模式,以檢視《中國論壇》十五年來的政論概況,將之分為「歌功頌德」、「回歸憲法」、「民主優先於統獨」三個時期;並提出「知識分子-政治-媒介」的三角關係圖,對「中國論壇派」的崛起和沒落進行評估。

Page generated in 0.02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