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應用集群分析於民眾政治關注程度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people's level of concern about political陳詠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2016年總統選舉結果,此次選舉投票率創歷史新低,僅66.27%的選舉人參與投票,此為台灣開放總統直選以來,投票率首度低於七成的總統選舉。有鑿於此,本研究將探討台灣民眾之政治參與行為,並分析各特性民眾之政治看法及傳播媒體使用情況,期盼能藉由研究結果改善民眾之政治參與度。
本研究針對全台民眾進行政治參與行為調查,採用「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一期第四次(2015):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其主要涵蓋「政治與公共事務傳播相關行為」、「政治與選舉意見、態度與認知」、「選舉與政治行為」等三大研究主題,並將各主題之相關題項整理後進行統計分析,藉由探索性資料分析、卡方獨立性檢定及集群分析等統計方法,探討民眾之政治關注程度差異及不同政治關注程度者之特性,以下為此次研究之發現:
一、根據民眾之關心總統大選程度、觀看電視上選舉新聞頻率、觀看談話性政論節目頻率、觀看報紙上選舉新聞頻率、觀看網路上選舉新聞頻率、在網路上蒐尋選舉相關訊息頻率、和他人面對面/電話討論政治頻率及和他人網路上討論政治頻率,將受訪者分為三大集群,分別是「低度政治關注程度者」、「中度政治關注程度者」、「高度政治關注程度者」。
二、不同性別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分層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教育程度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工作狀況對於政治關注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
32 |
從行政立法兩院關係論我國中央政制張良民, ZHANG,LI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我國中央政制的類型問題, 多年來論者討論不絕。最近, 因憲政結構問題而引起
的政治變局, 更使前述討論至為熱烈。本文系從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的關系及行
憲多年的經驗累積, 自靜態、動態兩方面加以敘述、分析, 以獲致我國中央政制性質
或傾向的結論, 俾供識者的參考。
依薄薛鳳教授之觀點, 具體政治之研究, 可從它的構成要素: 政治現象、政治制度、
政治觀念、政治勢力、政治人物等之交互作用, 得到更進一步的認識。而時賢與學者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所作的研究, 最普遍的對象與方式, 多集中於憲法或臨時條款的
靜態法制分析, 實在缺乏從政治學之觀點, 對政治現象作實然與動態的研究說明。本
文即構成具體政治的五項因素著眼,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中行政與立法部門關系的特
質, 作動態與實然的研究, 藉此釐清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類型所產生的糾葛與爭議。
在導論部分, 本文首先回顧自清末以來, 立憲建制的事實與歷程所引起的各種爭議,
從不同階段所呈現的政治現象中, 歸納其發生影響作用的基本因素。其次, 說明本論
文之研究動機, 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從一般民主國家立法行政兩部門間的關系, 或為二者在相同人物控制下, 團
結以求得和諧合作之內閣制; 或為二者彼此相互獨立, 復相互制衡之總統制; 以及若
干國家兼具兩種色彩之混合制, 了解其政府組織規定與實際運用經驗, 作為觀察我國
中央政治體制之基礎。
第三章, 主要在於闡述我國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間之關系特質, 分從孫中山先生五
權憲法、權能區分之構想, 現行憲法之原始規定, 以及臨時條款之增訂發展情形等三
方面予以說明。
第四章, 從政治五因素及影響憲法變遷與憲政成長之主要變項, 分從政治文化、政治
人物、政黨制度, 增額立委選舉結果等方面, 說明我國實際政治運作對中央政治體制
所產生的影響作用。
第五章, 結論。
|
33 |
兩性在大學時期政治定向與政治行為差異之探討劉玉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學術研究中,不少研究指出了兩性在政治定向及行為模式上有所差異,且從國內的政治社會化研究中我們發現: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差異漸漸擴大,到了大學階段,兩者的政治知識和政治參與傾向的差異更是極為顯著,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政治社會化理論來比較男、女兩性於政治定向和行為模式上的異同,並分別就政治社會化媒介和人格特質等因素作詳細地解釋,企圖找出能解釋個體於成年時期政治定向和行為存有性別差異的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性別仍是預測大學生政治定向和行為的因素,家庭、學校和媒體等環境因素與人格特質都不是造成男、女大學生有所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日後的研究中,有必要再作其它因素的探討。但在政治參與方面,控制環境因素和人格特質後,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積極於參與政治活動,顯然女大學生在大學時期的政治社會化經驗並不是造成她們日後政治參與低落的原因,甚至這些成年期的政治社會化歷程促使她們有較活躍的政治參與。
另外在權威性人格方面,本文有不同於以往的研究發現。研究結果顯示:權威性人格愈鮮明的男大學生,不僅內、外在政治功效意識愈低落,其政治信任感也愈低,而政治參與卻愈積極,且認同國民黨者,其權威性人格愈高。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反映出男大學生對當時民進黨政府的不滿,2000年總統選舉的政黨輪替,對具有權威性人格的個體而言,民進黨執政是破壞了傳統、改變了現狀,因而使得男大學生積極於參與選舉活動,企圖改變現狀。
整體而言,影響兩性政治定向和行為模式的原因並不盡相同,日後相關的研究應針對性別作深入且個別的探討,將兩性分別視為完整的個體,以作更明確且更有意義的分析。
|
34 |
轉型期中國政治社會化策略與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案研究賴穎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中共陸續推動一系列的黨員思想教育運動,如「三講」、「保先」等,顯示隨著時代改變,黨員的思想已發生變化,大學生身為國家未來的中堅份子,其政治思想是否如中共官方資訊所言如此樂觀。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是想了解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共是否能繼續透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會化效果;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除了了解現今中國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中共對於大學生政治思想的掌控能力外,還能藉由觀察學生的政治態度,預測中共未來的政治改革方向。
政治社會化,是個人獲取政治態度,學習政治文化的過程,一般國家為了灌輸民眾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藉由對教育資源的掌控來達到此目的,中共也不例外,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校園裡,執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關是學校的黨務部門,方法則是四門十四學分的必修課,稱之為公共課,以及其他由黨團支部辦的各種活動。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上海復旦大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執行結果。本研究發現,影響學生政治思想及態度的,不是家庭背景、不是地區差距、不是年級差異、亦不是入黨與否,而是整體時代環境及社會風氣。整體而言,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隔離和疏遠;政治態度現實多於理想、理性多於感性、消極多於積極。而本文欲檢視之中共的思想掌控能力則因網路的存在今非昔比。
總結而言,當今學生多是以實際政績來評價中共,沒有偏激的反對或愚昧的支持,進行政治改革雖是普遍的要求,但是維持現狀也沒什麼不好,大家一致的目標,就是發展經濟。最後,本文就研究結果對中共提出建議,為了符合中共長期執政的利益,中共應該將公共課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轉變為公民素質的培養,使公民素質隨著經濟發展提升,以擴大政治參與,降低政治疏離感。
|
35 |
接觸大眾媒介行為與政治社會化關聯性之研究--以政大學生政治容忍度為例田秀萍, TIAN, XI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眾媒介一直被視為政治社會化的學習機構之一。國外曾有相當的研究探討,媒介功
能者。本研究即是以政治容忍度為研究主題,探討大眾媒介與政治社會化的關聯性。
並試圖以因徑分析驗證研究架構的解釋力。
本論文共一冊,約三萬字。分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大學生個人及
社會屬性與權威人格、政治知議及政治態度關取性分析。第四章接解媒介行為與政治
容忍度因徑分析。第五章結論。
論文第一章分三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理論;及相關文獻。
第二章分四節為:研究架構;研究運作界定與假設;問卷;及抽樣。
第三章分三節,以T 檢定及變異數分析之統計方法,探討大學生個人及社會屬性與權
威人格及政治知識、政治態度之關聯性。
第四章分四節,以逐步多元迴歸之統計方法,驗證研究架構。
第五章分兩節為:研究主要發現、檢討與建議。
|
36 |
大眾傳播媒介對大學生政治支持的影響:一項定群追蹤的研究劉嘉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大學生政治支持的持續與變遷,並分析大眾傳播媒介為何與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支持。本研究從政治傳播與政治社會化的角度,討論大眾傳播媒介對於政治支持究竟是正面的影響或負面的影響,「良性循環論」與「媒介抑鬱論」兩個理論對這個問題的論點分庭抗禮。前者認為媒介具有公共服務、提高政治涉入感的功能,因此稱為「良性循環論」;後者則認為媒介具有許多負面內容和不公正的報導,因此稱為「媒介抑鬱論」。本文認為大學生教育程度較高,應較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應較不受媒介負面內容影響,良性循環論解釋力應較高。再者,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政治支持除了受到傳播媒介良性循環的影響,政黨認同也是其形成政治支持的重要影響因素。
有別於一般政治傳播與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設計,本研究採用定群追蹤研究法,以貫時性的資料型態更能瞭解政治支持如何持續與變遷。本研究發現,在大學生的政治支持中,對政治社群與典則的支持相對穩定,但對於政治人物、政府的支持較不穩定,且逐年下滑。在傳播媒介對政治支持影響方面,政治媒介注意程度、政治媒介公正性評估對政治支持具有正向影響,符合良性循環論。
再者,媒介抑鬱論與良性循環論分別在政治媒介暴露程度與政治媒介注意程度對政治支持的影響中成立。政治媒介暴露程度與媒介認知交互作用對政治支持的影響為負向,而政治媒介注意程度與媒介認知交互作用對政治支持的影響為正向。因此暴露程度與注意程度具有相當不同的內涵、意義與影響,值得研究者注意。最後,不同政黨認同者在政治媒介使用與媒介認知不同時,其對政治支持影響的差異如何?本研究發現,泛綠認同者對政治社群與權威當局的支持較泛藍認同者高,可見政黨認同是政治支持的影響因素。
|
37 |
尼布爾的政治思想黃昭弘, HUANG, ZHAO-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就美國當代思想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u, 1892-1971) 的政治思想,加
以系統的整理、分析、評價與比較。為論述的方便本論文共分成七章。
第一章:尼布爾的生平與著作。尼布爾的政治思想是時代的產物。因此研究他的政治
思想必須由他的生平與所處的時代著手。
第二章:有罪的人─論人性。雖說尼布爾的政治思想是時代的產物,但是他對於政治
問題的分析卻是基於基督教的人性觀。尼布爾承襲了奧古斯丁的「原罪觀」,認為人
人都是有罪的。由於人人都有罪,因此人人都有權力的慾望。尼布爾就是由這種對人
性的基本看法而推論出整個政治思想的體系。
第三章:權力鬥爭的社會─論權力。尼布爾主張,人是社會的動物,個人不能離群索
居。又主張,政治的行為主要是在團體與團體之間的關係中表達的,而具有權力慾望
的個人所結合而成的團體(社會)與團體之間的關係,必然是種權力鬥爭的關係。
第四章:權力的規範─論政治倫理。權力運用不當,結果必然造成權力的腐化。因此
權力必須加以適當的規範。權力的規範也就是政治的倫理。尼布爾在論政治倫理時,
是由基督教的倫理開始討論的。他認為最高的倫理標準是「愛」─一種犧牲的愛。但
是這個絕對的倫理標準有罪的人是永遠達不到的。
第五章:合理的政治社會─論政府與民主。公道是政治社會的最高倫理規範,那麼一
個政治社會如何才能達到公道的標準呢?尼布爾指出,一個政治社會必須首先以政府
的力量建立秩序,這是建立公道的政治社會的首一步驟。次一步驟,必須政府的權力
有外有制度上的制衡,期使政府的權力既維持秩序又不損及公道。
第六章:世界秩序的維持─論國際政治。在尼布爾的觀念裡,國際社會與國家社會一
樣,也存在著團體(國家)與團體(國家)之間的權力鬥爭,團體(國家)間權力鬥
爭的結果也會造成國際社會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可是為解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
尼布爾並不如解決國家社會的無政府狀態那樣,以民主的政府加以解決。
第七章:結論。本章是就尼布爾的政治思想作一綜合的論述,共加以適當的檢討與評
價。尼布爾的政治思想是二十世紀旳時代呼聲。研究他的思想,可有助於我人瞭解時
代的現象,也有助於我人解決時代的問題。
關於本論文的寫作方法,有一點必須加以說明:本論文的撰寫,除了分章節之外,各
章(第一章與第七章除外)之後都有結語。為了行文的方便,各章的本文著重在尼布
爾思想的闡述與分析。如有進一步說明必要者,或有撰者個人意見者,大都在註解中
說明。結語則就各該章的主要論點加以綜合論述,並提出個人的批評,在適當處並與
中西相關思想家的朼想加以比較。 /
|
38 |
政党政治の中の司法部門:第二共和国のイタリア憲法裁判所を手掛かりに井関, 竜也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2945号 / 法博第265号 / 新制||法||173(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建林 正彦, 教授 待鳥 聡史, 教授 曽我 謙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39 |
李贅的政治思想潘台雄, PAN, TAI-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計六萬餘字,區分為六章。第一章導論,第一節重要的經歷,第二節
政治思想的範圍,第三節研究的取向與困難,本章主要是闡述論文的題目,涵蓋李
一生的重要經歷,以及界定研究的範圍與可能的困難。第二章透視李 ,第一節社會
的環境,第二節思想的淵源,第三節個性的描述,本章以此三因素瞭解李 思想之所
以形成的背景。第三章為政之道,第一節心性的理解,第二節時的重要性,第三節治
國之術,本章是基於李 對人性的理解,並由他對「時」的重視,說明統治者治民的
方式。第四章君與臣,第一節君道,第二節臣道,第三節君臣關係,本章是述說李
對君、臣應然,實然的角色之觀點,並分析二者關係。第五章道學的批判,第一節行
為的虛偽,第二節思想的迂腐,第三節君子小人之分,本章是李 抨擊道學者的虛偽
與迂腐,並認為他們無以治國。第六章結論,第一節思想的檢討,第二節歷史的定位
,本章的重心是全面性的檢討李 思想,並給予他歷史上應的評價。
|
40 |
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之研究陳岐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Page generated in 0.03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