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2
  • 2
  • 1
  • Tagged with
  • 17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從身體觀論虛靜工夫的哲學義涵---以先秦氣化思想為核心

黃崇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乃在於透過對吾人身體中心氣結構的探討,以完全不同的詮釋角度來理解所謂『虛靜』工夫的真實義涵。由於這個主體牽涉甚廣,是故學者擇以先秦的氣化思想為探討的起源點,以促使整個的論述發展能夠較接近原始的觀點而窺其堂奧,所以本文基於這種研究動機及方向,茲分章節論述程序如下: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中國傳統的身體觀 第三章:氣質變化與感通 第四章:從「氣質變化」論「致虛」的工夫 第五章:從「感通」論「守靜」的工夫 第六章:結論 附錄:天帝教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初探 其中第二章的主旨除了在於表現出先秦的身體觀的看法完全迥異於西方傳統的身體,以呈現對身體的概念有另一層的視野之外,並藉由對心、氣、身一體三相結構的分析來鋪展出傳統學者如何看待身體與自然、人文、超越間的關係,以做為虛靜工夫研究的開端。且在這三類範疇的討論中,筆者以詮釋學的立場主題式地以身—氣結構來描述身體與自然間的聯繫;以身—身結構來描述身體與人文間的建構;以身—神結構來描述身體與超越間的躍昇。期能藉此成功建構出內外相應的雙三角論述平面。 第三章便是針對第二章的論述進行橫向分析以找出其合法性基礎,而這個基礎便是「氣」的理論。在氣的理論中,身體與它者並非那麼的絕對二分,反倒是在氣的角度下,人與萬物都是由「氣」(道)所化,萬物皆備於我,所以沒有絕對的它者存在。因此,身體與自然、人文、超越界,只要性體呈顯而達到氣質的變化,便可解釋如容格所研究的共時性概念的感通。至於,感通的程度及類型如何,則取決於心的意向及煉心工夫的深淺而定。 因此,第四章根據心、氣、形一體三相的立場,認為身體要與萬物回復感通,必須經歷氣質變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出現,便是「虛」的工夫的實踐。是故,本章必須針對身體所涵攝存藏內容進行遮撥式的探討,以促使增進文本詮釋中的動態了解,並且嘗試性的與「空」「仁」的工夫做比對,以彰顯出「虛」的工夫的外延特質,構成一較完整的說明。 同樣地,在第五章中,「靜」的工夫與「虛」的工夫表現出相似的論述形式與領域,然而其中最大的差異,乃在於「虛」的工夫實踐主要表現出摭撥式的心靈實踐,因而產生內在的氣質變化;而「靜」的工夫,雖然也是在心—氣的結構下進行活動,然而卻表現一種應物而不動心的凝然外照涵攝活動。換言之,「虛」乃強調在〝感〞的部分;「靜」則強調在〝通〞的層面。當然,在「虛」、「靜」工夫的文獻探討之後,可能會在文本中顯出部分的糾葛。因此,筆者將在四、五章中的第二節,針對這二者間的糾葛重疊,做一個身體實踐式的觀照,幫助學者能從較鮮活的動態觀點,掌握到「虛」、「靜」之間的辯證關係,同時藉此亦可從中看出本體、道體與虛靜工夫的臍帶關係。最後,在第六章做一總結。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提出 1 二、文獻檢討 5 三、研究方法 12 四、基本論點 16 五、章節發展 20 第二章 中國傳統身體觀 第一節 身體結構與慾望 23 壹、身與心 23 貳、精、氣、神 26 參、欲望 30 第二節 身體與自然 34 壹、人體血氣與外氣 34 貳、自然 36 參、身體中的自然、自然中的身體 39 第三節 身體與人文建構 43 壹、做為身、心一體的「禮」 43 貳、踐仁知天的身體擴充 46 參、人文建構的實踐空間—三合院建築 48 第四節 身體與超越 53 壹、魂魄與物化 53 貳、存思內神的身體內在超越 56 參、虛無大道 61 小結 65 第三章 變化氣質與感通 第一節 變化氣質 67 壹、與天地同氣 67 貳、涵養正氣、化氣成性 69 參、化氣成□ 72 第二節 感通的可能性原理及類型 77 壹、氣質變化中「心」的作用 77 貳、感通與性體 80 參、感通的可能性原理 85 肆、感通的類型 88 小結 90 第四章 從「氣質變化」論「致虛」的工夫 第一節 「虛」在文本中的諸言說 93 壹、對「人文造作」反動的「虛」義 93 貳、認知活動中去成心的「虛」義 95 參、身體主體消解的「虛」義 98 肆、存有意義上的「虛」義 101 第二節 從損之又損談「致虛」的實踐歷程 105 壹、血氣之欲的調制 105 貳、五行之氣的歸元 107 參、自我的消損 110 肆、神化於道 112 第三節 「虛」與「無」、「空」、「誠」的比較 116 壹、從氣化系統下透視「虛」與「無」的幾種面向 116 貳、氣化之「虛」與緣生之「空」的工夫對比 120 參、從身體主體的活動看待「虛」、「誠」的同異問題 124 小結 127 第五章 從「感通」論「守靜」的工夫 第一節 「靜」在文本中的諸言說 129 壹、「靜」為本、「動」為末的作用義上的觀照 129 貳、用心若鏡的工夫義上的考察 132 參、歸根靜篤的超越義上的透視 135 第二節 從無欲守中談「靜」力外推的歷程透視 138 壹、守靜自愛的主體自觀 138 貳、定靜安慮的自我走出 141 參、有限主體到無限精神的涵融合一 144 第三節 「靜」與「敬」、「定」之外延比較 148 壹、宋明理學:「靜」與「敬」的辨析 148 貳、從《大學》角度鋪陳「靜」與「定」的異同 152 參、內靜外敬的策略 155 小結 15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身體與虛靜工夫 161 第二節 檢討與前瞻 168 附錄 天帝教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初探 一、文獻檢討 171 二、虛無大道 178 三、自然無為 183 四、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187 參考文獻 壹、專書部分 i 貳、論文、期刊部分 v 參、西文著作 x
12

論羅近溪思想中良知心體的意義與地位 /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Liang-Chi Xin-Ti in Luo JinXi's Thought

林彥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良知心體是近溪學的核心,在他的思想體系裡舉足輕重,他的理解、規定與貫通,也表現了近溪學的特色。良知心體是本論文的主軸,也是探究其它概念時的線索,諸如學界至今尚未處理過的惡之根源的問題、本論文所詳細討論的近溪對於格物的詮釋、以及猶如良知心體的反面的光景問題等等。本論文仔細討論了近溪從知愛知敬、明明德、生生之心以及獨知,來論述良知,認為這是近溪學之核心與特色,亦是其義理主幹。
13

澳門吉祥語研究 / Research of lucky words of Macao

周菲凡 January 200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14

我國老人福利措施之研究

黃金乙, Huang, Ji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及人類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老人問題乃逐漸形成。近 來,老年人口的劇增,使得老人問題日趨嚴重。此際,老人問題已是一個世界性的社 會問題。各福利先進國家,莫不加緊實施老人福利措施,以安定老人生活、增進其福 利為目的。我國朝野人士,對老人問題日漸重視,各項老人福利措施先後展開。筆者 對此問題,擬從學理及現錶作一分析,期能對我國建立老人福利措施的完整體制,盡 一番心力。 本論文約十萬字,共分六章,二十節。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方法、目 的。第二節,老人的定義。第三節,老人的特質。第四節,老人福利措施的意義。第 二章:老人福利措施的學理基礎。第一節,老人問題的產生背景。第二節,國家職能 與人權的演變。第一節,社會福利發展的趨向。第四節,老化調適的理論。第五節, 小小觀念的辯正。第三章:我國古代敬老養老措施概述。第一節,周代以前。第二節 ,漢代至唐代。第三節,宋代至清代。第四節,小結。第四章:我國老人福利措施的 研討。第一節,我國現代老人福利措施有關的政策與法規。第二節,我國老人福利的 具體措施。第五章:各國老人福利措施概述。第一節,美國老人福利措施概述。第二 節,日本老人福利措施概述。第三節,瑞典老人福利措施概述。第四節,小結。第六 章:結論。
15

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政策之回應性評估 / The Responsive 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enior Citizens Welfare Living Allowance Policy

尚靜琦, Shang,Ching-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年齡結構快速老化及子女供養的比例降低,政府對於老人經濟安全的保障逐漸成為重要的議題。然國民年金的推動卻一波三折,而敬老津貼政策成為了目前非軍公教族群老年經濟安全保障的制度,本研究欲從政策利害相關人回應性的角度去評估敬老津貼政策。   而本研究的研究焦點,為民國九十一年中央政府所開始發放的全國性的「敬老津貼」,並以領取敬老津貼人數最多的台北縣作為實證研究的範圍,利用了Dunn & Poister所提出的效能性、「效率性」、「公平性」、「適當性」、「回應性」及「充分性」六種政策評估指標去評估敬老津貼政策的現況,並透過對利害關係人深度訪談的分析,匯整及建構出敬老津貼政策評估指標下利害關係人的相關主張、關切與議題。   研究發現現行敬老津貼政策之利害關係人的議題產生多集中在公平性指標下,而且利害關係人對於敬老津貼增加金額的需求性主張及滿意度,深受國內其他老人津貼制度的影響。因此政府須重新評估一律排除公務體系退休者領取津貼、排富絛款設立及以職業為劃分的老人津貼政策的適當性;同時須注意國內及地方縣市的福利差異甚大的現象,才能符合照顧國民之公平性。其次,對於老人津貼制度金額不一的公平性爭議,應趕緊實行國民年金加以整合。另外則是雖然領取敬老津貼者對於申領敬老津貼的程序過程的便利性具有共識,然未接到敬老津貼申領津貼通知的老人,很有可能會影響老人請領津貼的時間點。而對於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的計算方式應考慮放寬未有奉養事實的子女資產部分,以及除了發放津貼的方式,也可規劃增加老人收入的老人福利選項。另外,領取敬老津貼者受訪者普遍對敬老津貼金額為中等的滿意度,而敬老津貼對於解決月可使用生活費9000元以下的老人經濟問題的效能性和充分性較高。 /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diminishing financial support from offspring to senior citizens necess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nior citizen’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citizen annuity, the government came up with an alternative plan in 2002: the Senior Citizens Welfare Living Allowance. This study shall take Taipei County, currently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Senior Citizens Welfare Living Allowance recipients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The six policy evaluation indicators suggested by Dunn& Poister, i.e.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equality, appropriateness, responsiveness, and adequacy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enior Citizens Welfare Living Allowance policy. The claims, concerns, and issues of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Senior Citizens Welfare Living Allowance policy are concluded after hold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stakeholders. Research results found that stakeholders of the issues are mostly concerned about the equality of the policy. Demands of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policy is determined by similar senior citizens’ allowance systems. Appropriateness regar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llowances to participants of the public servant pension system is also of concern to the stakeholders. Inequality in the varying amount of the allowance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s an issue, among many others, that can be address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itizen annuity system. In general stakeholders are moderately satisfied with the incumbent Senior Citizens Welfare Living Allowance policy. The policy is more effective and adequate for those with a monthly income of less than NTD$9,000.
16

工作負荷及直屬主管支持對員工擔任師父意願影響之探討 / The Effects of Workload and 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 on the Willingness to Mentor

陳思妤, Chen, Sih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學者探究員工擔任師父意願,或以個人特質、或以情境因素,皆以個人層次的性格因素探討其對擔任師父意願的影響程度。然而此研究取向結果累積,無法有系統架構地了解其對員工擔任師父意願的影響,並找到組織的施力點。故本研究以「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為基礎,探討工作情境中的工作負荷量與知覺主管支持兩因素對於員工擔任師父意願之影響。本研究首先探討工作要求能否藉由增加員工的耗竭感,而減低員工擔任師父意願。其次探討工作資源是否能透過增加員工的工作敬業,進而提升員工擔任師父意願。此外,藉由比較工作要求-資源模型之雙歷程模式,以統計方法進行重要性比較,了解兩途徑對於員工擔任意願的影響程度相對大小。此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情境因素影響擔任師父意願研究之參考,實務上則能為組織提升員工擔任師父意願所用。並研究結果顯示,工作耗竭感完全中介工作負荷量與員工擔任師父意願間的關係,工作敬業對知覺主管支持與擔任師父意願間關係的中介並不顯著。其討論與應用則於後續章節探討。 / The past mentor topics mostly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willingness to mentor. But with this approach, the authorities would not be able to intervene the mentoring program from the policy or program design so that the authorities could not improve current status of the organizational training. This research would base on theory of Job Demand-Resource model to integrate the work situational factors, such as workload and supervisor’s support, to predict the influence on the willingness to mentor. Also the other emphasis is to weight the two different work situational factors to value the importance between the situational factors and employees’ willingness to mentor. The result shows the job exhaustion directly mediate the workload and the willingness to mentor. However,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work engagement i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supervisor’s support and the willingness to mentor. The Job Demand-Resource model can be further applied in the area of mentoring willingness. Besides, the control variable of personality, altruism, has consistent effect on each of the research variables.
17

論康德哲學中崇高與道德法則之間的關連 / The Connection of the sublime and Moral Law in Kant's Philosophy

黃雯君, Huang, Wen-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出自於對於康德道德哲學中同時兼具先驗性與實踐性之二重關係的研究興趣,因而於此藉由釐清康德哲學中的崇高情感與道德法則之間的關連是如何被談論的,嘗試以此整理出一些在理解上的關鍵線索。在這條主軸的引導之下,此處採取對其所涉及的相關文獻研讀與理解作為基本的脈絡開展。本論文並依從前批判期與批判期的區分將概略畫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一開始即企圖從對康德批判期美學談論的背景進行文獻上的考察,從中導引出對於康德美學與其形上學內在本有的關連,以及對絕對者/超感知者對康德方法論上的影響。接著審視《觀察》作為此時期思想實驗的產物,又是如何在康德自身的評判(即其《評著》)居於一個重要轉向的地位,在其中康德將美感與崇高感與德行關連起來的道德情感論述方,何以導向對主體意識能力的考察,而自由─自我意識與道德法則之間的關連也在這當中被觸及。 第二部份︰主要關注於康德於《基礎》與《第二批判》中「對法則的敬重」的兩重性所關涉到的一種特殊主體意識活動─即「道德意識」─的談論,其具體意涵又何以關連到康德道德性之理性奠基的先驗要求︰「終究只有一個理性」。最後以康德在《第三批判》中對反思判斷力的重新修正、予以審美經驗先驗奠基之架構,重新檢視康德如何以審美判斷─特別是「崇高判斷」─的不確定性概念關連到主體意識能力的提升;並藉由數學崇高與構想力、力學崇高與理性使命之間關係的建立與理解,繼而以此去討論,主體之特有的崇高判斷與道德法則之間本有的奠基性關連,並且何以生命情感作為一種道德意識的洞察能力,可以進行一個既是普遍有效、且與自然達到真正和諧關係的「擴延」;而從這當中誕生出來的道德情感,便根源於意志自由而作為道德行為的發生的關鍵推動力、但其自身卻仍不能作為行為之根據。

Page generated in 0.02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