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4
  • Tagged with
  • 14
  • 14
  • 14
  • 14
  • 14
  • 7
  • 7
  • 6
  • 6
  • 5
  • 4
  • 4
  • 4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 / State-Business Instit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The Case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王文岳, Wang, Wen-Yu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2

補助金制度下的台灣派系政治穩定與變遷--新制度理論分析觀點

吳怡銘, Wu, 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新制度研究方法,來分析台灣派系政治的穩定與變遷。本文的論點是我們在(1)台灣的地方派系政治互動,存在著交易成本。(2)制度因素控制交易成本,進而影響威權時期與民主轉型期的派系政治互動的研究目標前提下,藉由補助金制度運作為例,來理解台灣派系政治的變化。因此我們將全文的探討,建立在下列的假設上:”威權時期的台灣地方派系政治,之所以能維持穩定的運作而成為國民黨有效的統治形式,補助金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民主轉型期間,派系政治所發生的變遷,也是因為補助金制度無法再有效控制交易成本所導致的結果。” 而在對於上述假設的探討上,我們首先發現在整體地方財政結構上的嚴重失衡,使得地方財政必須強烈依恃於中央的補助支持。但是由於補助金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主事者可以藉由制度上的缺失,來進行自身政治目的的運作。 因此在威權時期,補助金制度之所以能控制交易成本,維持派系政治穩定運作主要是由於: (1)補助制度能有效的弱化地方政府的能力、藉由政策的滲透達到監督地方的效果,並且能有效的介入選舉運作。因此降低民選精英向國民黨挑戰的風險成本,而使得雙方的互動呈現低交易成本的穩定合作關係。 (2)由於補助金制度能提供地方政治精英一個穩定的資源汲取管道,使得其底下樁腳系統的向心力可以穩定的維持下去。另一方面,補助計畫必須透過層級申請的特性,也為政治精英帶來低成本的監督環境,使得其能有效的防止樁腳跑票行為。導致雙方在低交易成本的互動下,維持穩定合作關係。 (3)但地方派系與選民之間的互動,則是因為選民缺乏監督誘因以及集體行動的協調成本太高,使得雙方呈現出一種高交易成本的關係。然而由於補助金制度的運作下,派系的政治精英往往可以藉由補助計畫申請的方式,來規避對選民的政治承諾,並將地方建設的功勞予以個人化。使地方政治精英能在規避對選民的政治責任時,卻又同時還能獲得選民的高度認同,而維持一種穩定的選民動員能力。 然而在民主轉型期,補助金制度之所以無法控制交易成本,導致派系政治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於: (1)國民黨需要地方政治精英對中央政權的支持,但本身卻喪失藉由補助款來進行監督的功能,導致雙方呈現出一種高交易成本的互動模式。 (2)由於補助款制度所存在的制度機制以及反對黨對於地方執政權的競爭日益激烈,導致樁腳因為補助管道日益多元化,使得樁腳維持自主性的成本下降。但卻因此弱化了地方政治精英對樁腳進行監督的能力。這使得雙方的合作關係呈現出一種不穩定的高交易成本狀態。 (3)最後在選民與地方派系的互動上,由於反對黨藉由福利政策來直接訴諸選民,使得選民在存有比較利益機會的誘因下,願意耗費成本來對政治人物的承諾進行監督。在縣級行政首長選舉上,選民因為監督誘因的增加以及反對黨出現所帶來訊息成本的降低,對派系領領袖的互動就呈現低交易成本模式。但是在基層小單位選舉上,由於區域樁腳仍然具有多元的申請管道,來利用申請補助計畫的方式來經營選區,導致選民仍缺乏監督的誘因,而繼續維持雙方高交易成本的互動方式。而且由於這種方式容易規避政治責任,並且將政績予以個人化,因此樁腳仍然維持高度的選民動員能力。 由於民主轉型期間,補助金制度無法再維持一個低交易成本環境。使得派系政治中的相關行動者過去穩定的合作關係發生變化。這種改變受害最深的,莫過於想維繫政權生存的國民黨。高交易成本,使得身為委託者的國民黨無法再控制地方派系對政權支持的政治承諾。因此國民黨會憑仗著執政優勢,藉由國家政策工具來降低交易成本,以便維持派系政治的穩定運作。諸如凍省、統籌分配款收回中央等政策,都可以視為在這種情境下所作的考量。但相對的,當民進黨執政,為了維持民進黨縣市首長與選民之間低交易成本的有利競爭環境,也會藉由國家政策的主導,來弱化派系政治的發展。諸如鄉鎮市長官派的宣示、收回小型工程補助款的決議等,都是在自我利益考量下,所得出的結果。因此派系政治在轉變後,未來可能的發展,就在台灣兩大政治勢力自我利益考量的前提中,成為政策腳力的拉鋸戰。然而在可預見四年的民進黨執政日子裡,民進黨在考量自身利益下,應該會朝向弱化派系政治的政策來發展。 最後在政策建議上,基於弱化派系政治的政策立場進行考量。則在長程目標上,就是要提高地方財源自主性,包括中央與地方財源的重新劃分、考慮開放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的租稅立法權等措施,來落實地方自治、強化責任政治以實現充分政黨競爭的理想。而在短期的制度修正上,則應該恢復補助金制度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的補助精神,藉由降低計畫型補助與中央部會補助款,以及建立公開透明的補助審核制度等技術性手段,來降低補助制度中,人為政治因素干擾的誘因。
13

中國大陸基督教政教關係:新制度論之研究

左紹棠, Tso, Shao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改革開放後,文革中一度瀕臨絕跡的宗教再度復現於神州大地上,並有了長足的增長。而隨著中國大陸近年來政經情勢的轉變,向被視作黨國傳輸帶的官方宗教團體,其自主性也有相當發展,在國家與信徒間的角色亦有轉變,並影響各宗教的發展方向。本研究以基督教為研究對象,援引新制度主義之研究架構,以基督教領域中黨國、三自教會、家庭教會等主要行動者為焦點,梳理各行動者之間的制度性關係,以探討當前中國大陸宗教團體自主性成長之因,以及各行動者在基督教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透過代理人理論的分析,本研究指出,中央和地方黨政宗教事務部門之間存在著代理人問題,造成中央政策無法在地方貫徹執行。國家社會關係朝向統合主義的轉型,則給予了官方宗教團體自主空間,同時促成教界利益崛起。與此同時,基層教會也發展出自主意識,同時習得運用若干技巧,以消解來自官方宗教團體的壓力。此外,前述黨國內部的代理人問題與統合主義的轉型,同樣給予家庭教會生存的空間,而在宗教市場邏輯的運作下,家庭教會將始終有其存在的利
14

新制度經濟學對當代行政改革之啟示 /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Reform Draw Inspiration fro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謝俊義, Sheng, Gen-Y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論文名稱:新制度經濟學對當代行政改革之啟示 頁數:335 校(院)所組別: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班 提要別:八十七學年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謝俊義 提要內容: 指導教授:孫本初博士 自一九九三年美國高爾副總統的『國家績效評估報告』(Al Gor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明確呼籲建立「師法企業的政府」(business-like entreneurial government),於是政府再造(reinventing government)的風潮引起全球大規模的行政改革運動,儼然成為當代世界各國政府謀求提昇政府效率的救世主;在學術界對這些名詞的爭辯,逐漸以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一詞來整合。在這一波的行政改革運動是以經濟市場理論作為政治與行政關係的區分模型,究其本質乃是受到公共選擇理論、主要代理人理論以及交易成本經濟學假定的強烈影響。新制度主義在近幾年受到社會科學家廣泛的重視,在國際關係、比較公共政策、健保政策、歐洲共同體的決策與整合、公共行政等社會科學領域中廣泛的被應用,本論文主要是將「新制度主義帶進入行政改革」(Bringing New Institutionalism back in Administrative Reform)的分析之中。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欲以新制度主義的經濟學途徑來分析市場導向的行政改革,試圖釐清下列幾個主題: 1.區分新制度主義各個途徑的差異,並藉此釐清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意涵。 2.以市場與層級節制間的關係來探討效率導向的行政改革。 3.從對官僚體制的挑戰、消費者主權、制度性的績效與誘因策略以及制度的選擇等四個構面來分析行政改革的制度效率面。 4.本文欲以制度的變遷、公部門的集體行動、行政改革制度的多元弔詭、制度的設計以及認知的轉向等制度分析面向,解析效率為導向的行政改革運動所可能存在的問題。 5.透過以上的分析提出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對行政改革的啟示及優缺點,並進而對新制度主義的未來提出建議。 本論文認為要重建公共行政的價值應立基於公共行政對社會服務的價值與回應性,而非解構官僚體系(debureaucratization)或授權(deregulation),如何使得政府運作更有價值,組織具有創造力、回應力與責任,這是現代化政府的要務。以新制度經濟學來探討組織理論的關係,如果忽略了關鍵性的組織機制如權力、認同與協調,在解釋組織與市場間的關係是不夠完全;因此,必須以組織目標、結合組織認同、物質報酬以及監督來激勵員工的需求,對於制度角色的認知不能僅是化約為「硬性市場界限」(hard market constraints)與「軟性官僚界限」(soft bureaucratic constraints)的兩極化發展,而是採取多元化制度的發展。此外,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新制度主義到目前為止亦僅是各學科對於舊制度論的反省與修正,對於這個領域還存有許多分歧,嚴謹地說,並不算是學科的典範,如果這個領域要欲在社會科學的社群中能尋求認同與突破,必須在方法論與理論基礎上能有所共識,以及建立學術的對話機制。 目 錄 第壹章 緒 論-------------------------------------------------------------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6 第三節 相關名詞背景闡述---------------------------------------------1-11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1-19 第貳章 相關文獻檢閱---------------------------------------------------2-1 第一節 新制度主義的興起---------------------------------------------2-1 第二節 新制度經濟學---------------------------------------------------2-20 第三節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公共管理---------------------------------2-37 第四節 市場與層級節制------------------------------------------------2-55 第參章 制度的效率面---------------------------------------------------3-1 第一節 官僚體系的挑戰--------------------------------------------------3-1 第二節 消費者(顧客)主權--------------------------------------------3-19 第三節 制度性績效與誘因策略-----------------------------------------3-33 第四節 制度的策略性選擇-----------------------------------------------3-49 第肆章 制度的分析-------------------------------------------------------4-1 第一節 從組織重組到政府再造-----------------------------------------4-1 第二節 公部門的集體行動-----------------------------------------------4-22 第三節 行政改革制度的多元弔詭--------------------------------------4-41 第四節 制度的設計--------------------------------------------------------4-60 第五節 認知的轉向--------------------------------------------------------4-79 第伍章 綜合研究發現與建議--------------------------------------------5-1 第一節 新制度經濟學對行政改革之啟示-----------------------------5-1 第二節 新制度主義的批判與策進--------------------------------------5-17 參考書目---------------------------------------------------------------------註1 中文參考書目--------------------------------------------------------------註1 英文參考書目--------------------------------------------------------------註5 圖表目錄 壹、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圖------------------------------------------------------------1-19 圖1-2:研究流程---- ----------------------------------------------------------1-20 圖2-1:交易成本架------------------------------------------------------------2-29 圖4-1:財貨的分類------------------------------------------------------------4-27 貳、表目錄 表1-1:國內新制度主義相關博碩士論文檢閱---------------------------1-8 表2-1:新舊制度論之差------------------------------------------------------2-3 表2-2:新制度主義各個途徑異同處---------------------------------------2-5 表2-3:新制度主義相關學派表徵------------------------------------------2-6 表2-4:新制度經濟學的多重面---------------------------------------------2-33 表2-5:對傳統公共行政學說的四項批判---------------------------------2-42 表2-6:新公共管理的學理基------------------------------------------------2-45 表2-7:新公共管理的四項模型---------------------------------------------2-49 表2-8:公共行政的研究途---------------------------------------------------2-52 表2-9:市場、層級節制與網路的特徵------------------------------------2-55 表2-10:組織的模式:市場、層級節制與區----------------------------2-70 表3-1:公私關係與服務傳遞的公民與顧客導向模型------------------3-23 表3-2:組織結構設計的方---------------------------------------------------3-58 表3-3:B.Guy Peters的四種治理模------------------------------------------3-58 表3-3:公部門改革的目的與手段------------------------------------------3-62 表3-4:策略與結果------------------------------------------------------------3-63 表4-1:二十世紀迄今美國總統設立行政改革委員會及計畫一覽---4-9 表4-2:我國政府遷台後行政改革的歷史演進---------------------------4-13 表4-3:維持長期共同集合資源制度設計的原則------------------------4-33 表4-4:承諾的兩種觀點:組織行為與理性選擇------------------------4-39 表4-5:轉換公部門的五項基因---------------------------------------------4-71 表4-6:制度設計的種類與方法---------------------------------------------4-76 表5-1:理性選擇學派與社會詮釋觀點的差異---------------------------5-23 表5-2:新制度主義的核心---------------------------------------------------5-27 表5-3:三種新制度主義型式的比較---------------------------------------5-29

Page generated in 0.01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