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2
  • 60
  • 2
  • Tagged with
  • 62
  • 62
  • 62
  • 28
  • 24
  • 23
  • 23
  • 14
  • 13
  • 12
  • 12
  • 11
  • 11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中共之四個現代化與其對韓國半島的影響

朴亨根, PU, NENG-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鑒於「四個現代化」是中共當前首要國家目標;是對「中共之現代化」及「 其對外政策」加以研究,希望從具體的分析「中共對內外政策」中,能夠尋求中共之 現代對韓國半島的影響所及。本論文共壹冊分櫪章十四節,約九萬餘言。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中共之四個現代化的內容與實際。除了界定中共現代化的意義外,並陳述中 共現代化的主要內在和外在成因,以及現代化目前的進行過程。 第三章:中共四個現代化對其對外政策的影響。從中共對外政策的變化過程之分析中 發現,中共和平共處對外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相關關係,藉以具體分析四個現代化對中 共對外政策之影響。 第四章:中共之四個現代化與韓國半島。先說明中共對韓國半島的基本政策後,分析 中共四個現代化對韓國及北韓的影響,最後加以分析中共四個現代化與韓國安全保障 上的問題。 第五章:結論。記述中共現代化的評估之後,以說明中共四個現代化對韓國半島的正 、負面影響所及。
12

中共「現代化建設」時期學生運動之研析-一九八○∼一九八六年-

王素雲, WANG, SU-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萬字,分六章十一節,主旨在探討中共於「現代化建設時期所發 生的學生運動,其類型與昔日之學運有何改變?為什麼會有這些改變?而這種種改變 又有何涵義? 首章緒論,除闡明研究動機、範圍、研究方法及限制外,並對學生運動的理論部份做 一探討,第二章至第五章,則依緒論中所提的理論架構分別就一九四九∼一九七九; 一九八○;一九八一∼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的學生運動做個別的分析,末章結論, 除對各時期學運的異同點做一比較分析外,並嚐試指出形成改變的原因,及此些改變 所代表的涵義。
13

中共現代化與其對外關係

張中勇, ZHANG, ZHONG-Y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計六章十七節,約九萬字;主要內容乃試由中共進行現代化建設過程的動力 面、國際政治環境與內部政治、經濟環境角度,觀察中共對外關係的持續與轉變,進 而推論其未來走向。本文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討論現代化的意義與內涵,並分析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與面向。 第二章:討論中共現代化過程的動力因素與其對外關係的互動過程。 第三章:由中共的「三個世界」理論與實際,討論中共現代化過程的國際政治環境因 素。 第四章:討論中共「國家目標」在其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 第五章:討論中共現代化過程的阻力汏素及其影響。 第六章:綜合並推論中共現代化政策成敗下,其對外關係的未來走向。
14

公共衛生與廣州城市現代化(1901-1930's)

周瑞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衛生其實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過去對此問題的注意並不多,所以研究者想透過衛生問題的研究,以瞭解現今的衛生措施是如何而來,它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我們在此以廣州為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因為這是國民黨人在北伐之前,較能夠有效控制的城市。因此,了解廣州市的發展建設,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北伐之後,國民黨對於其他城市的管理與建設。再者,過去對於廣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的發展,忽視廣州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建設。在本研究中,我們主要探討廣州市衛生局所實行的衛生措施,對於廣州本身、廣州市民,以及現代國家政權形塑的過程,所造成的影響。 在章節上,除了導論和結論外,共分為四章。在第一章中,大致論述廣州城市的歷史沿革,以及廣州城區的空間安排,以瞭解廣州城本身的特色。接著我們探討和傳統廣州相關的衛生設施與組織,包括六脈渠、糞伕以及九善堂等。雖然這些組織或設施曾經對於傳統廣州衛生的維持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工業化對於城市環境衛生的影響,這些舊有的措施與組織日益不足以應付這一項新的挑戰,並且成為日後衛生當局必須積極設法改善的課題。 第二章中,主要探討從新政到市衛生局設置前,即1901年到1920年,由廣州官方主導的相關措施,對廣州城市衛生和民眾生活所帶來的影響。首先探討警察的設置對於城市衛生的管理,我們發現當時的警察,特別是在民初時期的警察,不但採取軍事化的訓練以維持城市的治安,警察也使用強制性的方式去禁止、取締民眾的不衛生行為。而且,所有這些取締措施,是以減少少數民眾因為不遵守衛生規範會影響到多數民眾公益為理由的。我們也稍微論述廣州在辛亥革命後,軍政府成立的衛生司對於城市衛生的管理,包括衛生司派人監督剪辮的工作,以及衛生司透過收集死鼠的方式迅速追蹤鼠疫的來源。但因為二次革命的關係,衛生司遭到裁撤,城市衛生的管理,又歸由警察專責。不過,我們也發現在衛生司和警察並置的時期裡,兩機構之間的分工關係,衛生司主要負責法令規章的制訂以及防疫、檢驗等較專門的措施,警察則以取締不衛生為主,這一分工模式,基本上一直延續到今天。 接著我們討論在這20年間,另外兩件與廣州衛生密切相關的工程建設。一件是清末時期自來水廠的興建,另一件則是民國7年拆城築路的進行。雖然廣州民眾很快就接受、使用自來水,水公司起初營運時也兼顧到社會服務,例如提供低廉的水價讓貧民使用。但是在民初以後因為水公司本身的腐敗,造成自來水廠的成效有限。要到民國18年市政府採取強制的方式將水公司收回後,自來水的水質及水量才有較大的改善。我們也發現在自來水廠的興建過程中,官方的態度是水廠能否興建的關鍵因素,地方紳商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接著我們討論市政公所和拆城築路的原因、過程及影響。雖然拆城築路的動機在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這措施也改變過去傳統城市街道狹小、空氣不流通的現象。只不過當時因為經費的限制,致使市政公所雖然注意到馬路渠道的修建,但只能夠因陋就簡做一初步性的改善,並造成渠道問題一直成為往後市政當局需要面對克服的難題。 接著主要是討論市衛生局成立後,一直到廣州淪陷,既1921年到1930年代間,衛生局對於舊有的城市衛生設備、組織進行改良和擴充,以及衛生局如何透過教育、強制、取締等方式,灌輸民眾相關的衛生知識,和規範、改變民眾的不衛生行為。在第三章中,我們首先探討市政廳成立的原因,以及該組織的特徵,包括該機構是廣州第一個根據西方市政制度成立的市政組織,以及市政廳各局首長皆由留學生擔任。接著我們討論衛生局在清濬渠道和改善清潔組織,如對清糞伕、清穢伕的管理,以及在廁所的改良上所做的努力。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了讓廣州能夠在視覺和嗅覺上不會產生讓人不舒服的感受。以及改善外人對中國城市不衛生的印象。不過在經費有限及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衛生局往往只能做治標的改善。另外,我們也看到衛生局在進行這些措施時,必須和清潔工人、承辦商人以及市民等多方進行協商,甚至採取強硬的措施,以達到改善城市衛生的目的。例如衛生局將清糞的工作收回時,就必須面對糞伕、糞商以及街坊民眾之間的抗議與不滿。在最後一節中,我們討論衛生局企圖經由市立醫院提供免費看病住院的慈善服務以及其附屬的科學檢驗機構,來改變民眾的就醫習慣,和對西醫產生信仰,進而促進衛生行政的落實。 在第四章中,首先探討衛生局利用教育宣傳,如滅鼠、滅蚊、滅蠅運動,以及衛生展覽會的方式,讓民眾瞭解到疾病和細菌的關係。接著我們討論衛生局採取強制的方式要求民眾種痘以及進行大掃除等,這些措施的目的不但是要讓市民注意疾病的預防,和居家環境的整潔,也在改變民眾的傳統習慣。例如民眾習慣在舊曆年進行大掃除,衛生局則將大掃除的時間訂在新曆年年底。更重要的是,這些措施也是要讓民眾能夠自覺衛生的重要,進而減少政府在衛生管理上的負擔。在第三節中,我們也以中醫註冊和屠場的設置兩個例子,討論衛生局透過科學、細菌學的名義,對於不科學的中醫,以及不衛生的食品進行取締與規範。最後,我們探討衛生局在積極教育民眾之外,也透過衛生區劃以及衛生警察的設置,進行生死統計,不定時的抽查茶樓酒店衛生,以及提供施醫贈藥的服務,以讓衛生行政能夠更落實到街坊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15

經濟因素對民主政治之影響:量化與質化研究的結合

李欣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依據現代化理論之脈絡,探究總體經濟因素對於民主政治究竟存在何種影響,在方法論上則採取量化與質化的結合,以求各自擷長補短。 為探究經濟因素究竟是影響民主政體的「建立」、已建立民主政體的「存續」、亦或民主程度的「提昇」。本文首先將各國依其民主化時程及宗教文化的不同,區分為第二波民主化國家、第三波民主化國家及伊斯蘭國家,據此建立三個次模型及一個總體模型,並利用總體經濟資料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經濟因素對於民主政體的「建立」與否並無影響,但良好的經濟表現則有助於已建立之民主政體的「存續」及民主程度的「提昇」;亦即現代化理論的外生說獲得支持。 為彌補量化研究之不足,本文並進一步以土耳其進行個案分析。個案分析的結果顯示,儘管影響土耳其民主政治發展的因素包含宗教勢力興起、經濟危機及軍方干政,但最根本的因素仍是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之下,不論軍方或民間社會皆感受到壓力,民間轉向伊斯蘭教尋求安慰,軍方則藉安定社會與對抗宗教勢力等名義,發動政變而中止民主政治。 / Rested on the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this thesis inquired into how th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fluences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The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approaches are adopted in the methodology for a complet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fluen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regime, the sustenance of established democratic regime, and the elevation of democratic level, this thesis classifies the countries as the democratic countries in the secon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the democratic countries in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and Islamic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agenda of democratization and religious culture difference. Based upon the three categories, the author builds up three secondary models and one general model and puts the macroeconomic material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findings discover that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regime. However, the well-performed economy does help consolidate the established democratic regime and elevate the democratic level as well. The conclusion implies that the exogenous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substantiated.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quantifica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takes Turkey for case stud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Turkey include the rise of religious power,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military intervention. Among the factors, the most crucial one is the economic crisis. Under the threat of economic crisis, the society turned to Islamism for consolation. Nevertheless, in the name of stable society and resistance to religious power, the military launched coup d'etat to interrupt the democracy.
16

現代化的儒學實踐—以閻錫山為例

尤石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從三方面切入進行思考:1、誠懇地檢討西方近代文明所帶來的危機;2、重新檢討儒家思想實踐的可能性;3、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而這三條線正好可貫串閻錫山的一生,透過閻氏早期的學習環境(晚清至民初),正可以檢討西風東漸之影響;中年時期的山西建設,是真正的實踐經驗;晚年來台的回顧省察,冷靜客觀思索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透過這樣的歷程分析,或許能更清晰的認識中國現代化的艱辛步履與可貴經驗,期能提供借鏡,尋求安和之路。 本文的第一章,以較活潑自由方式講述寫作動機,並提出中國與西方學者的一些看法。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文主題,採取從閻錫山的經歷來對應中國的現代化與儒學,所以第二章就從成長與時代背景談起,將現代化問題嵌入「反省與學習」這一節,第三節的「信念與實踐」,則與儒學繫聯,用以開展第三章,對於儒學的思維,採取體用之間的安排,中道與仁的種能觀,是體,作為概念及指導;恕道與格致之學,是用,作為具體的行為原則,如此相互的說明,可以展現閻錫山的儒學思想。第四章對時代的省思,則是透過閻錫山對歷史、經濟主張、民主政治、教育及人性的省思,來補充對現代化的看法,而這些省思也是閻錫山的獨特見解,透過這些見解,可以見識他如何面對新舊事物,如何調適其中的矛盾,如何以智慧更上層樓。閻錫山晚年有兩部重要著作-《三百年的中國》、《世界大同》,是根據其67歲以前的經歷及治理山西的經驗,來規劃中國及世界的未來藍圖,其中有許多與儒學思維相契,而山西建設的成果,就濃縮於第五章第一節山西的實踐經驗,第二節中國之未來,則以《三百年的中國》為主,第三節大同之路,以《世界大同》為主,用來構成一幅閻錫山的大同世界美景,也是儒家之夢,人類之夢。 中國在五四以後,對儒學的態度兩極化,閻錫山能堅持對儒學的擁護與力行,相當不容易,應該是透徹了儒學的思維以後,所產生的自信與堅定。雖然我對閻錫山的認識只得十分之一二,但透過這些認識,打開了眼界與心胸,使我深深體會到,儒學的實踐是來自人的本性,這裡沒有玄虛的道理與高深的學問,只是在日常生活之間,在人的一念之間。因此,結論以「安」來敘述儒學,安即是仁,即是均衡與和諧。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1) sincerely discussing about the crises brought forth by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2) reflecting once again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3) getting to know the Chinese culture again. The three aspects happen to string up the life of Yen Hsi-shan. By study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Yen’s early age (from late Ch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one has the chance to review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on the eastern worl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in Shanshi Province in Yen’s middle age as a real practice and the calm reflections on the modern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Yen’s late life, one can probably learn more clearly the obstacle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ult will play as a mirror for seeking peace and harmon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narrates the initiative of the writing in an active and free style, offering some viewpoints from scholars in China and the west. Chapter Two to Five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corresponding Yen’s experiences to the modernization and Confucianism in China. Chapter Two starts with Yen’s growing background and places the ques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Reflection and Learning” section. The “Faith and Practice” section in Chapter Three is connected to Confucianism, leading to further illustrations in this chapter, in which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middle course and benevolence are the theory as the concept and guideline, and magnanimity and empiricism are the practical principles. The inter-related illustration unveils Yen’s Confucianism thought. Chapter Four states the reflection on time by supplementing Yen’s viewpoints on modernization from his reflections on history, economic stand, democratic politics, education and humanity. These reflections are his peculiar views. By studying his views, one manages to see how he faced with the new and old, moderated the contradictions within, and became more intelligent. Yen’s two important books, Three Hundred Years of China and One World, were written upon his experiences before 67 years old and how he governed Shanshi Province as the blueprints for future China and the world. Many of the contents in the two books matched Confucianism. His construction results in Shanshi are condensed in the first section “Practice in Shanshi”. The second section “The Future of China” talks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of China, and the third section “Road to One World” focuses on One World, constructing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one world in the eyes of Yen, which is not only the dream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the dream of human beings.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attitudes towards Confucianism became polarized. It was not an easy job for Yen to persist in and practice Confucianism. His confidence and persistence were generated after he learned thoroughly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Though knowing only very little about Yen, one deeply realizes that the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comes from human nature. Confucianism is not an abstruse theory but exists in daily life and one thought. Therefore, the paper is concluded on illustrating Confucianism by “peace”. Peace is benevolence, meaning balance and harmony.
17

經濟帶動的參與:中國城市社區的政治參與

詹為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目的是檢證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所提出的經濟發展導致政治參與的假設。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將中國城市社區依經濟水平高低分為經濟發展較佳的商品房社區,以及經濟發展較差的售後公房社區,透過這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檢視是否在這兩個種類型的社區之中,政治參與的形式是否有所差異,藉此蠡測社區發展水平對於居民政治參與的影響。 西方公民社會興起的理論經常指出中產階級的重要性,而現代化理論所論述的經濟發展導致政治參與的過程中,經常流於跳躍的論斷,而其中介機制,也就是經濟發展導致了什麼樣的因素才會促動公民的政治參與這一過程經常較為忽視。因此,本文認為經濟的發展使得城市公民教育程度愈來愈高、可利用的資源愈來愈多、以及政治效能感亦日益提升,而這群公民便逐漸形成西方所謂的「中產階級」。而這群中產階級的形成,造就了市民社會的生成,帶動了公民的政治參與,形成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先聲。 因此,本文透過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實地到上海市進行訪談。透過觀察當地居民對於兩個主要政治參與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的參與,來檢視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社區對這兩個組織的參與程度如如何。但又因「居民委員會」實際較偏向政府由上而下的控制,而「業主委員會」則為居民由下而上的完全自治組織,面對這兩種不同型態的組織,居民參與的意義又有所不同。 除了從政治參與的標的來檢驗居民參與的自主性之外,政治參與的動因亦是本文觀察的重點。政治參與的意義在於在其過程中能有效獲取政治知識及政治練達,也就是Myron Weiner所強調的自主性政治參與。但Samuel P. Huntington認為所謂動員性的政治參與亦可透過政治學習的效果來增強政治效能感,而城市售後公房社區經常是透過動員性的政治參與來增加投票率。本文同時也將釐清動員性的政治參與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是否真能如Huntington所言,而這兩種不同動因的政治參與,也代表著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社區的居民的政治參與動因。 本文將檢視經濟發展是否造成政治參與提升的這組因果關係,而經濟發展高低程度的區別則以經濟發展較佳的商品房社區,以及經濟發展較差的售後公房社區作為區別依據。並且觀察這兩個社區的居民對於居民委員會以及業主委員會的參與程度來檢視政治參與的程度,並且加以分析政治參與的方式是否是以自身自主意識為主,而不是毫無政治學習的動員。藉由以上架構,來完成本文所欲探討的因果意識。
18

胡溫體制下中共軍事現代化之研究

敬永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些年來,中共軍事現代化建設已不同以往在資源有限的處境下,走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而是以時不予我的思維,採跨越式的方式,加速軍隊質與作戰能力的提升。面對中共「文攻武備」漸次升溫的趨勢,解放軍軍事能力的強化與企圖,對相隔不到200公里的國人言,就其軍事建設動態,都應比它人更多一份的關注與瞭解。 21世紀初,中共「十六大」的召開,象徵著新權力結構的誕生與領導體制的世代交替。隨後,胡錦濤、溫家寶相續的承接領導性職務,確立了「胡溫體制」時代的到來,肩負起跨世紀國家發展的掌舵使命,舉手投足間都將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面對兩岸脈動與走向,胡、溫二人是中共決策的關鍵性人物,我們有必要對新領導體制的特質、軍事建設的思維與立場,做一探討與瞭解。基於此一命題的研究主軸,範圍將含括中共新一代領導階層的形成、與軍事事務的關係,及對軍事現代化抱持立場外,並回溯建政後迄今軍事現代化的成因、政策演化、具體效益及面臨的挑戰,期勾勒出中共軍力的現況,並判斷其冀望達成的願景。 為撰寫此一論文,將以參考中共官方、學者的論點與資訊為研究核心,以台灣的研究觀點為對應,以國外軍事研究者的看法為輔助。基於前述的研究指標,集力蒐整各方著作與資訊進行分析。全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十七節,以下從第二章起扼要陳述內容建構: 本文第二章是研究胡溫體制、領導風格,據以瞭解中共第四代領導體制與軍隊的互動及研析政策走向。第三章是回顧與探討中共大力推動軍事現代化的驅動力等因素,及至波灣戰爭後另一波現代化的重點,期能條理出中共跨世紀軍事現代化發展的全貌。第四章是剖析胡溫體制對軍事現代化的繼承、革新及冀望達成的目標或願景為何。第五章是瞭解胡溫體制下軍事現代化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例如軍政關係的問題、傳統思想的制約、科技突破的困境、國際間強權的制肘等限制因素,及因應作為。第六章結論將研究所得與所感,區分為研究發現(含括體制決策、軍事建設、難題與挑戰等三個面向做一歸納)及研究心得提出總結,讓我們更關心國家安全的議題,認真謀思兩岸互信與和諧相處之道,並支持政府對國防的投資與建設。 關鍵詞:胡溫體制、軍事現代化、新軍事變革
19

中共國防現代化政策之研究( 一九七五- 一九八三)

朱建和, ZHU, JIAN-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中國防現代化政策之研究」為題,探討自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三年中共國 防現代化在政治體系運作過程中的演變,研究重點係置於中共現代化建軍政策的形成 、演變,並預估其執行成果與未來的動向。 第一章為導論,略述研究題目、研究動機、研究假設及研方法。第二章探討中共國防 現代化政策的緣起,略述此一政策的歷史背景及其內外環境。第三章探討中共軍事思 想的現代化。第四章探討中共軍隊的人事管理。第五章探討中共軍隊的正規化與專業 化。第六章探討中共武力結構的現代化。第七章探討中共國防工業現代化。第八章為 結論部份。
20

派系政治衝突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

俞雨霖, Yu, Yu-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方法 第二節:研究架構 第三節:研究假設 第二章:毛澤東與中共外交政策的關係 第一節:毛澤東在中共外交決策中的地位。 第二節:毛澤東的外交策略。 第三節:做為中共意識型態的毛澤東思想。 第三章:派系政治下的中共外交政策。 第一節:派系衝突和外交政策辯論 第二節:現代化派的外交政策 第三節:本土現代化派的外交政策 第四節:折衷現代化派的外交政策。 第五節:權力門爭與中共外交政策的轉變。 第四章:派系外交政策制定與執行的限制。 第一節:國家能力的限制 第二節:國家安全的維護 第三節:國際系統的變化 第五章: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3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