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5
  • 99
  • 6
  • Tagged with
  • 105
  • 105
  • 105
  • 105
  • 69
  • 64
  • 32
  • 30
  • 29
  • 25
  • 22
  • 20
  • 17
  • 16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大陸上市公司現金增資資格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

蔡志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陸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後財務經營績效變動與增資資格的關係。所選取的樣本係選自在1995至1997三年間辦理增資配股的上市公司。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無母數統計方法中的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 Wilcoxon rank sum test兩種檢定方法。研究的結果如下:  1.公司增資當年及增資後第一、二、三年之營業淨利╱總資產及營業淨利╱銷貨收入,接較增資前三年財務績效平均有明顯衰退的現象,並且達到顯著水準。造成財務績效衰退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經營效率不佳,資產周轉率大幅下降,及經營效果降低所導致。另外銷貨收入在增資後沒有明顯的大幅提昇,亦可能是造成財務績效衰退的其中一個原因。但資本支出在增資後有明顯的增加,表示造成財務績效衰退,並非來自資本支出的減少。  2.在增資條件與財務績效衰退的幅度關係方面,由無母數檢定的結果得知,前三年稅後淨資產利潤率平均越高者,其財務績效衰退的幅度可能比較大,但是並沒有得到統計上明顯的支持。  3.在增資規模與財務績效衰退的幅度方面,由無母數檢定的結果得知,增資規模比例越大者,其財務績效衰退的幅度可能比較小,但這結果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4.由迴歸的分析得知,增資條件與財務績效的衰退在增資後第一、二、三年皆呈現明顯的負相關,由邊際檢定得知亦達到統計的顯著水準。增資規模的迴歸係數雖然與財務績效衰退程度成正相關,但由邊際檢定的結果並不顯著。
22

營業稅率調降對銀行業營收管理之影響

廖佳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營業稅法第十一條修正條文,將銀行、保險等七大行業的營業稅率由5%降為2%,此次營業稅調降對於政府營業稅稅收影響重大(政府每年的稅收損失約420億元,占當年營業稅收16.9%),並引發後續之稅率調降風波(三大工商團體要求金融業之營業稅稅率降至為零)。本研究的主旨是探討該降稅事件對於金融業營收管理之影響,首先以T統計量檢定八十八年度第二季之營業收入是否存在非預期之波動,其次,以迴歸分析解釋該季之非預期波動的可能原因。實證結果顯示; 1.民國八十八年第二季營業收入的實際變動顯著低於預期應有之正常波動,而上述營業收入的非預期波動於民國八十八年第三季及第四季並不會重複發生,支持本文之推論,即因營業稅率調降之營收管理現象僅存在於八十八年度第二季。 2.民國八十八年第二季營業收入的非預期波動與自有資金比例有負向關係,而與買賣票券利益(淨額)有正向關係。此外,公營銀行民國八十八年第二季營業收入的非預期波動大於非公營銀行。 過去一般研究企業之盈餘管理,較著墨於盈餘與股價之實證關係,而對於金融業之研究範疇也多侷限於資本適足率等議題,本文藉由此次營業稅稅率之調降,針對該稅率調降前之八十八年度第二季進行實證研究,金融業者是否利用稅率變動期間進行營業收入之管理,及其解釋因素之探討,研究結果有下列參考之價值(1)提供財政部賦稅署估計稅率變動所產生之潛在稅收損失,(2)提供投資人與債權人關於金融業季報表之可靠性評估,(3)提供稅率改變之租稅動機對於盈餘管理相關議題的實證研究。 / June, twenty-second, 1999,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d the law reform of Operating Tax, and lowered the operating tax rate of banks, insurance, and other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from 5 percent to 2 percent which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s revenue of operating tax and gave rise to the following incident of tax rate lowering. This study’s main object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operating revenues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re manag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in the operating tax rate. First, testing if there exists any unexpected fluctuation in the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by T-test. Second, using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ain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at quarter’s unexpected fluctuation. The result of empirical tests show that: 1. The actual fluctuation of 1999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is obviously lower then the expected normal fluctuation while the mentioned unexpected fluctuation is not repeated in the 1999 third and fourth quarter, which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deferring operating revenues in response to a large decrease in the operating tax rate only exists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1999. 2. The unexpected fluctuation of the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i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the percentage of self-held capital and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net gain of securities transactions. Besides, government-held banks’ unexpected fluctuation of the 1999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private banks.This study takes interest in the change in the operating tax and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tax rate change provides the financiers a substantial incentive to defer their quarterly operating revenue. It also tries to identify situations in which incentives to manage operating revenue exist. The result of this possesses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s:(1)it provides government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loss of operating tax revenue when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ax rate changes, and(2)it also provides the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mea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quarterly financial statements. Finally,(3)it provides the tax motivation of empirical study to enlarge the related subjects of earning management.
23

股利政策與盈餘品質關聯性之研究

吳家宜, Wu, Chi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的主軸在於,利用訊息均衡理論探討,公司盈餘品質與潛在股利政策選擇之間的關係。為充份瞭解這之間的關係,本論文將以我國股市及上市公司的特徵來推論相關的假說,並以實證研究的方式驗證本論文所提出的相關理論。準此,本論文主要在嘗試了解: (一)是否公司的盈餘品質較差時,會較傾向於採用較高比率公積配股的股利政策,以彌補盈餘分派股利的不足或擬彌補穩定股利政策的不足?以及 (二)我國上市公司在什麼條件下會利用盈餘管理的方式來增加保留盈餘,以強化股利分派能力?且公司將會在何種條件下,利用人為操縱損益或真實操縱損益以增加保留盈餘,並據以作為某特定股利政策的基礎? 本研究之期間涵蓋民國83年起至民國87年止,研究期間共計5年。本研究首先對樣本之各變數進行敘述性統計分析。為探討盈餘分派股利率、資本公積分派股利率與公司特性(當年度盈餘品質及盈餘組成份子、董監事持股比率、舉債及有否現金增資)間之關係。本研究採兩獨立樣本t檢定、Mann-Whitney檢定、共線性檢定及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 實證結果列示如下: 1.盈餘品質變數(ΔDA/Sales)與盈餘分派股利率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代表若公司當年度盈餘品質高(ΔDA/Sales低時),會傾向發放較高比例的盈餘股利(包括現金股利);若公司當年度盈餘品質較差時,會傾向發放較低比例的盈餘股利;反之亦然。 2.盈餘品質變數(ΔDA/Sales)與盈餘分派股利率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且現金增資與盈餘分派股利率亦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代表當公司盈餘組成份子中,人為性淨應計項目所佔的比例較高,且公司有現金增資舉動時,公司之股利政策會傾向發放較低比例的盈餘股利;反之亦然。 3.盈餘品質變數(ΔNDA/總資產)與盈餘分派股利率呈顯著之反向關係。代表當公司盈餘組成份子中,真實性淨應計項目所佔比例較高時(ΔNDA/總資產高),公司會傾向發放較低比例的盈餘股利;反之亦然。
24

財務預測與下半年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datory forecas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陳莉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研究上市(櫃)公司上半年公告強制性財務預測的達成率與下半年盈餘管理之間的關係。當公司在上半年度公告的財務預測過份樂觀,公司在公告預測的下半年擬現金增資時,則公司會以盈餘管理的方式來令原始(上次更新)預測達到準確的目的。即探討公司上半年度財務預測達成率過高或過低之的情境下,公司是否從事盈餘管理活動以避免於下半年度更新財務預測。 本研究以盈餘達成率作為衡量篩選樣本的指標,以無母數統計MANN-WHITNEY U TEST與單因子變異數(1-WAY ANOVA)分析資料。 本研究的實證結果顯示: 一、上市(櫃)公司於上半年度未更新財務預測,其上半年財務預測達成率低者,公司有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於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 二、上市(櫃)公司於上半年度更新一次財務預測,其上半年財務預測達成率仍未達20﹪者,公司有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於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但幅度不是很顯著,可能盈餘管理並非管理當局達成財務預測的主要方式。 三、不論上市(櫃)公司於上半年度是否更新過財務預測,其上半年財務預測達成率低者,公司皆有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於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而上半年度未更新財務預測者又較上半年度更新一次財務預測者傾向以盈餘管理方式操縱應計項目以避免在下半年更新財務預測。
25

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財務預測與盈餘管理之關連性

謝敏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由法規面引伸出研究之動機。在1.「公開發行公司財務預測公開體系實施要點」第十八點中規定,當編制財務預測所依據之關鍵因素或基本假設發生變動,致稅前損益金額變動百分之二十以上且影響金額達新台幣三千萬元及實收資本額之千分之五者,需更新財務預測。2.「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第十二條中規定,在申請年度(公開發行公司增資發行新股或募集發行公司債等)及前二年度因公開之財務預測經證期會糾正達兩次,或任一年度更正(新)財務預測超過二次者,必須採申請核准制(不適用申報生效制)。加上台灣證券市場之特徵為所有權與經營權未有效分離、散戶比重大、內線交易未有效規範,及實徵性會計理論中契約成本及監督成本之存在,推論出公司在現金增資前可能產生盈餘管理或操縱損益的動機來維持財務預測準確性,以順利通過現金增資案。亦即本研究之目的是為了驗證上市公司在現金增資前,發佈財務預測次數多寡是否會影響其是否從事盈餘管理,及進一步找出公司傾向以何種工具做為盈餘操縱之標的,並欲以驗證之結果提供投資大眾在閱讀上市公司財務預測資訊時參考的依據,以解決資本市場中存在之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並且希望可以提供主管單位在制訂法規時的依據。 本研究以DeAngelo模式及Friedlan模式對可裁決性應計項目做定義,並以一般變數變動率的計算方法對其他細項變數做定義,以進一步驗證現金增資前發佈不同財測次數之公司在可裁決性應計項目、與營業有關之應計項目、營業外損益項目、非常損益項目之變動上是否具有顯著的不同,以判別發佈財測與否與發佈財測次數多寡是否會影響公司作盈餘操縱,並且進一步判別其盈餘操縱之標的為何。 實證結果顯示,在可裁決性應計項目、營業外損益項目變動率方面,財測次數不同之公司之變動率的確顯著不同,且在「無財測之公司」及「有財測之公司」之間其越顯著,顯示公司的確有盈餘操縱之現象,且又以營業外損益項目中之處分固定投資損益項目為主。 另外,驗證結果顯示,欲現金增資之公司其較不會利用與營業有關之應計項目及非常損益項目做為盈餘管理的標的。 而由本研究實證之結果,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財務預測次數越多之公司的確存在盈餘管理之動作,因此財務預測只是成為這些公司透過盈餘管理而維持的數字,失去主管機關立法的美意。因此財務預測資訊應以何種方式及由誰來提供,才能達到最佳之資訊揭露方式,值得深思及進一步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式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財務預測之相關文獻探討 13 第二節 盈餘管理之相關文獻探討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名詞解釋與相關法令 24 第二節 觀念性架構 29 第三節 研究假說 31 第四節 變數定義與衡量 36 第五節 研究期間、樣本選取與資料收集 42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45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49 第一節 驗證財務預測變動幅度與財務預測次數間之關連性 49 第二節 常態分配之檢定 51 第三節 可裁決性應計項目之實證 51 第四節 與營業有關之應計項目之實證 53 第五節 營業外損益項目之實證 56 第六節 非常項目之實證 59 第七節 實證結果彙總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3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74 參考文獻 75
26

強制性財務預測修正決策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odifying decision of enforcing financial forecast and earnings managemant

郭伯疆, Kuo, br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討強制性財務預測下,公司管理當局對於不準確度程度過高之公司,其可能之修正行為, 準確度係預計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從會計理論之觀點而言管理當局可用盈餘管理(隱含方式),或修正預測(外在方式)為之達到預測準確性之目的,本研究首先要了解之問題便是財務預測之更新與否與盈餘管理之間的關連,其次由於新上市公司於國內外實證研究中發現其於上市前後存有盈餘管理之現象故本研究推論由上市目的所編製之財務預測亦有較現金增資者有較樂觀之傾向存在另外在我國企業之歷史性財務報表之查核會計師通常亦為該公司之財務預測核閱會計師故本研究亦推論會計師之聲譽對於準確度有影響以上三項問題均以WILCOXONTEST 及T TEST 來回答另外本研究欲建立一可以解釋預測準確性之迴歸式而以預測更新與否,會計師聲譽,財務預測發布目的及盈餘管理幅度為自變數研究結果顯示管理當局傾向於以更新預測之方式達成其準確度之目的會計師聲譽並非決定準確度之決定性因素上市目的所發佈者較現金增資所發布者保守推論其可能之原因與承銷商之連坐記點有關故閱表者可從財務預測之更新與否及發布目的兩者綜合判斷財務預測之準確性
27

我國財務會計準則第一號公報有效性之研究 / Effectiveness of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No.1: Case of Taiwan.

黃文正, Huang, We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彙編」發布之前,上市公司可引用的會計方法彈性極大,可源自於美國的教課書或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亦可採用一些與會計方法有關的法規之規定,例如稅法、公司法與商業會計法等。因為這些彈性的存在,管理當局在其自身最大利益的考量之下,必然會傾向選擇對其自身最為有利的會計方法來編製財務報表,提供相關的財務資訊。   本研究根據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之相關規定與公報實施之前會計實務之差異為出發點,推論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的發布會大大地縮小管理當局編製損益表時操縱損益或會計選擇的空間。本研究運用應計項目尺度的變動來量度管理當局會計選擇的彈性或空間的改變。   本研究以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發布前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資訊,針對其應計項目的變動情形進行實證分析獲致以下的結果:   1.在總應計項目上,以前後二年及三年之平均數為分析對象,發現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發布前之總應計項目尺度,明顯大於之後之總應計項目尺度。   2.在與營業有關應計項目上,以前後二年及三年之平均數為分析對象,發現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發布前之與營業有關應計項目尺度,明顯大於之後與營業有關應計項目尺度。   3.針對流動比率、營運資金、營業週期天數、負債對股東權益比、總資產等五個財務屬性,將樣本區分為二組進行敏感度分析,發現此五個變數對前二項的結果並沒有影響。   據以上的實證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1.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的發布,確使管理當局利用總應計項目進行損益操縱或會計選擇空間縮小了。   2.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的發布,確使管理當局利用與營業有關應計項目進行損益操縱或會計選擇的空間縮小了。
28

銀行加入金控前後的盈餘管理比較

賴敏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90年代起,政府為了順應國際潮流,解除了許多管制措施,並且為提升金融競爭力、重塑金融版圖以及促進銀行體制健全性,遂進行一連串之中長期改造,因此有了金控的產生。金控體系下可運作各種業務,然而在併入金控體系後,是否會因為金控擁有較廣大的業務範圍而更有彈性及誘因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操弄盈餘? 本研究係以台灣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上市,並於民國九十二年前加入金控之銀行為研究對象,研究期間為民國八十三年至民國九十三年,並排除非歷年制、當年度資料不全、中途下市或有合併事件者,最後共十一家銀行符合條件作為樣本。假說以Bhattacharya et al.(2003)研究企業盈餘管理動機,及Anne L. Beatty, Bin Ke, and Kathy R. Petroni(2002)對操弄盈餘的呆帳,其是否與不良債權及備抵呆帳呈現正相關之研究為基礎,探討銀行是否因加入金控後有操弄盈餘,亦即避免負盈餘、盈於平穩化、盈餘積極性、當不良債權或備抵呆帳增加時提列呆帳亦增加,以及裁決性呆帳增加等現象。 實證結果顯示,銀行在加入金控後,避免負盈餘程度明顯上升,且異常提列呆帳增加,有盈餘管理增加之情形,並且可由備抵呆帳觀察盈餘管理工具---提列呆帳的變化。
29

公司盈餘管理對電子業外匯曝險的影響 -以半導體產業鏈為例 / The Effe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s on Foreign Exchange Rate Exposures in Electronics Industry - Study on Semiconductor Industry

吳美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以非本國貨幣交易之跨國企業在承受外匯變動所導致公司價值改變時,除了利用衍生性金融性商品的操作避險外,是否也利用會計手法進行盈餘管理上的操弄,以降低因承受外匯曝險而導致投資人對公司股票評價的負面預期的可能性。樣本公司以半導體產業的上游、中游、下游廠商為標的,採用貨幣概分為美元、歐元、人民幣及日圓。研究過程首先將計算各公司是否承受顯著的外匯曝險,其次利用Leuz et al.(2003)提出的三種盈餘管理模式,探討三種不同面向的盈餘管理是否能降低公司的外匯曝險。 而在實證結果方面,針對外匯曝險衡量的部分可觀察到,致使公司承受顯著外匯曝險的因素有二:一為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的有無,一為公司主要往來區域所使用之貨幣的走勢;而在盈餘管理是否有顯著降低外匯曝險方面,整體而言,上游公司在採樣期間因受惠於本國貨幣貶值所帶來的優勢,盈餘管理的使用程度最不積極,此外,我們也發現,沒有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避險,即採取自然避險的公司,更傾向利用盈餘管理以降低公司所承受的外匯曝險。
30

資產減損損失、迴轉利益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論股權結構之角色 / Association among impairment loss, gain on reversal of impairment los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The role of ownership structure

蔡武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三十五號「資產減損之會計處理準則」於2004年7月1日發布,其目的在於使財務報表更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提升財務報表的品質。然而,35號公報之相關規定賦予管理當局許多自由裁量權,導致管理當局認列資產減損或迴轉利益時可能存在著盈餘管理的動機。 本研究以2006到2008年台灣上市櫃公司為樣本,探討企業提列資產減損損失、迴轉利益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管理當局提列資產減損金額會受到洗大澡及盈餘平穩化之盈餘管理動機之影響;而管理當局會藉由認列資產減損迴轉利益,以膨脹本身盈餘達到盈餘管理的目的。本研究亦發現,當外國機構投資人持股比例與董事及監察人持股比例越高時,公司認列資產減損或迴轉金額越小。當控制股東之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偏離幅度越大時,公司認列資產減損或迴轉金額越大。 /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real value of the company and increase financial statements quality,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in Taiwan issued Statement No.35, “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in July 2004. But parts of SFAS No.35 provide some discretion. As a result, management might ha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 through recognizing impairment loss or gain on reversal of impairment los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ssociation among impairment loss, gain on reversal of impairment los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sample period is from year 2006 to year 2008. 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impairment loss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 Besides, management will use the reversal of assets impairment to enhance company's profitability. The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the more foreign investor's holding rate and directors' holding rate, the less asset impairment loss or gain on reversal of impairment loss recognized. Finally, the more deviation between final controlling holder's controlling right and cash flow right, the more asset impairment loss or gain on reversal of impairment loss recognized.

Page generated in 0.02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