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19
  • 860
  • 156
  • 56
  • 15
  • 10
  • 4
  • 3
  • Tagged with
  • 1101
  • 525
  • 314
  • 303
  • 265
  • 213
  • 187
  • 186
  • 162
  • 161
  • 160
  • 145
  • 144
  • 141
  • 14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81

申訴制度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

謝德輶, Der-You S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勞動法治之逐漸社會化,勞工意識之逐漸覺醒,勞資關係之良窳。乃直接關涉企業生產秩序之維持,而成為勞資雙方能否合作努力以共存共榮之重要關鍵。因之良好之勞資關係,遂成為企業生存發展之必備條件。職是之故,勞資關係之穩定和諧,益發深受企業之重視,並將之視為勞務管理領域中不可或缺之一環。 從社會整體以及動態角度以觀,勞資關係應係合作關係,其合理性乃基於社會經濟之目的--滿足更大社會成員之物質及精神需要。但另一方面勞資之間存有基本之利益衝突,對立抗爭在所難免。據此,所謂之「勞資關係」應著眼於勞資和諧之「經營」,而非勞資衝突之「解決」,以期勞資關係之穩定和諧,並使勞資衝突之可能性減至最低。因此在整體以及動態之勞資關係中,勞資和諧之經營與勞資衝突之解決必須冶於一爐,以期勞資關係之和諧穩定,並使勞資衝突之可能性減至最低。 經參閱現有之勞資關係理論,發現各該理論對應於具體之勞資關係時,常產生「理論」有時而窮,「關係」卻千變萬化之情形。因此似不宜執著拘泥於某一理論,而應將現有之理論引為吾人研究並處理勞資關係之工具,並以宏觀之角度,檢視整體一貫而又變動不居之勞資關係。在實務上,勞資關係應有三種可能之基本走向:(一)共同合作努力以創造共同利基之良性循環(二)衝突爭議不斷逐漸走向雙輸之惡性循環(三)在雇主不思改進,員工莫可奈何之下,暫時維持現狀,但小衝突、小摩擦時有所聞。按模式與模式之間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相對地,理論與理論之間,亦無絕對的對錯之分。特別係各該理論、模式以及制度之建立設計,各有其特殊之歷史背景與政治考量,惟鼓勵與控制似乎乃一體之兩面! 雖然勞資關係之和諧穩定,要非一二制度之移植引進所能奏功,況且我國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勞資關係復屬於「非集體協商型之勞資關係」,加上特有之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生態,令人稱羨的美國之團體協商與日本之終身僱用制,在我國均有實施上之困難。但冀求各項勞資關係制度一旦燦然備至,於目前之客觀環境,無異背離現實亦且求之而不可得。因此,本文根據研究所得,直認勞資關係制度之燦然備至雖尚有相當之困難猶待克服。惟基於勞資一體共存共榮之認知,並假設企業主均以創造利潤作為企業經營之目標為前提。因此企業主為求企業之生存與發展,勢須尋求一兼具事前能有效經營勞資關係與事後能有效解決勞資爭議之統合機制。據此,則申訴制度設立之目的,乃在增進勞資關係,消弭勞資雙方之誤會、促進勞資相互之溝通與瞭解以及有效解決業已發生之誤會或爭議,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應極具正面效用。 基此,根據本文於第二章第一節「申訴制度之功能」有關文獻之整理,不難發現,處在我國現存主客觀環境下,申訴制度之設立,實係企業主最佳之選擇。惟申訴制度既具備若此之功能,且我國法律復對之定有設立之明文,何以截至今日,我國實施該制度之企業僅占26.5%?同時在業已實施申訴制度之26.5%之企業中,雖有申訴制度但缺乏明文規定者占23%;認為申訴制度應予改進者達20%;認為需要建立申訴制度之企業占37%。而在認為需要建立申訴制度之企業中,普遍均表示對申訴制度與表格之規劃設計以及相關法規等資訊之需求極高。依此,足見已實施申訴制度之企業,其概念層次尚停留於意見箱之設置,且雖有申訴制度之名,卻恐未具申訴制度之實(欠缺明文規定,難謂有制度之實),面對此一尚欠普遍性,喪失制度應有內涵,不被勞資關係行為主體所重視之狀況,吾人如若對之遽下斷言,謂其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具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縱有若干調查數據引為佐證,仍將不具說服力,而陷入「中詞不週遍」以及「以部份代全體」之困境。但本文在此仍須鄭重指出,設計不良、執行不當之申訴制度,恐將於未蒙其利之先,本身反成為製造勞資糾紛與爭議之根源矣!質言之,申訴制度對我國勞資關係之影響不在申訴制度之有無,亦即不在現今其實施之現況,而在其所扮演之角色以及應有之功能是否業已確實發揮。 職是之故申訴制度亟待政府之確切宣導執行、雇主之重視、勞工之接納始能達成預期效果。其實真正之問題乃在勞資關係所涉及之層面極為廣泛且複雜,必須以宏觀之格局,俯瞰整個勞資關係各該環節,從整體概念出發,再就各該環節中找出某一足以承上啟下,聯繫其他各部分之環節,此即本文一再強調之「勞資關係之整體一貫性」。著眼於社會現實之需要與處理機制之周延性,吾人以為一項擁有實效之申訴處理制度,必須符合個別勞工、工會、企業以及整體社會之利益與需要。惟無論如何,就企業主而言,申訴制度之建立在在均涉及雇主之營運成本。就國家整體經濟而言,實施申訴制度之成本是否大於企業出走或爭議損失?再就對事物抱持合理懷疑之態度言,相關學術文獻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倘能依循前述思維檢視本文,則將有助於客觀討論本文主題:(一)雇主「善意」之不可期待性(二)建立申訴制度之成本及其投資報酬率(三)釐清申訴制度之侷限性。吾人以為處在我國目前之主客觀環境,申訴制度之建立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極具正面影響,惟其制度之建立必須達到下列六項要求: 一、 確立目的 二、 將「爭議之預防」與「爭議之解決」冶於一爐 三、 申訴處理委員會之委員人數應力求勞資各半 四、 賦予權利事項與「事實行為」之申訴處理結果拘束力 五、 由雇主或經其充分授權之人為資方最終程序之負責人 六、 申訴處理之期間不宜耗時過久 茲參酌前述原則,謹於本文末尾,試擬某某公司「員工申訴處理辦法」乙種,謹供批評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勞資關係問題分析…………………………………………. .2 第三節 本論文結構之說明…………………………………………. 4 第一章註釋……………………………………………… 5 第二章 申訴制度與勞資關係………… ……….6 第一節 申訴制度之概念與功能 …………………… …7 第二節 勞資關係之內涵及其與相關勞動法制之關係 15 第三節 申訴制度與勞資關係 … ………..……22 第二章註釋………………………………… ………………… 28 第三章 美日申訴制度之探討…………………………… ………….30 第一節 美國之申訴制度………………………………… …..…….30 第二節 日本之申訴制度………………………… ……….……49 第三節 美、日申訴制度對我國之啟示……. ……………………… 58 第三章註釋………………………………………… ………………… 63 第四章 我國勞資關係概況及申訴制度實施現況 65 第一節 我國勞資關係概況及申訴制度實施現況.… 66 第二節 我國勞資關係現況與影響勞資關係之變項…….… …………72 第三節 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設計與申訴制度目前實施現況… 79 第四章註釋……………………………… ………………………………83 第五章 申訴制度對受訪企業內勞資關係之影響……………… … 86 第一節 員工對申訴制度之認知情形…………………………… …..87 第二節 員工對申訴制度之評價取向………………………… ………93 第三節 勞資雙方對申訴制度之信任取向………………… …………10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第六章註釋………………………………………………… ….………119 參考文獻………………………………………………… ….…… 120 附件一………………………………………………… ….…… 126 附件二………………………………………………… ….…… 127 附件三………………………………………………… ….…… 131 附件四………………………………………………… ….…… 135 附件五………………………………………………… ….…… 138 圖表目次 圖 2 – 1 申訴制度與勞動法令之關係…… …19 圖 2-2 申訴制度與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關係 .. ……………………20 圖 3 – 1 美國申訴處理制度 … ….…………………… 39 表 3 – 2 美國全國總工會之五步驟申訴程序…. .………… 40 表 4 – 1 台灣省勞資爭議案件處理方式與處理結果….… ……80 表 4 – 2 我國勞資爭議之處理方式……… .……..…… ……… …80 表 5-1-1 一般員工曾否聽過申訴制度的情形…………….…………… 87 表 5-1-2 企業主曾否聽過申訴制度的情形訴程序…….…..…..…… 87 表 5-2-1 員工認為申訴之事由應包括哪些項目 ………………… ……88 表 5-2-2 企業主認為申訴之事由應包括哪些項目………………………88 表 5-3-1 員工對申訴制度在功能面之認知………………………………89 表 5-3-2 企業主對申訴制度在功能面之認知……………………………91 表 5-4 員工就申訴事由採取之途徑……………………………………91 表 5-5-1 員工認為申訴制度對勞資關係有無幫助………………………93 表 5-5-2 企業主認為申訴制度對勞資關係有無幫助……………………93 表 5-6 申訴處理之授權情形……………………………………………94 表 5-7 處理權責是否相當………………………………………………95 表 5-8 申訴案件之處理效率……………………………………………96 表 5-9 勞資雙方對申訴『制度』之看法………………………………96 表 5-10 一般員工對申訴制度之觀感及反應……………………………98 表 5-11 各該公司現行申訴制度是否明確完善…………………………99 表 5-12 各該公司現行申訴制度應改進之處………………………… 101 表 5-13 申訴案件之性質及頻率……………………………………… 102 表 5-14 公司實施申訴制度以來對勞資關係之影響………………… 104 表 5-15 員工曾運用或曾考慮運用申訴制度之情形………………… 104
382

台灣軟體產業開發團隊技術特質與創新文化之研究

余彩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軟體產業的成長快速,引起了政府、創投注目,要成功的管理新產品發展過程,公司應維持高適應性和彈性的方法。波動和創造性的混沌是必要的。這些論點都說明了文化對於創新的重要性。本研究欲以軟體產業為探討對象,了解其文化的作法。 本研究以個案訪問為主要研究方式,訪問了三類(game、CAI、影像處理軟體)六家公司,來探討「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組織文化」之關聯性。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壹、不同的軟體廠商間具有不同的技術知識特質。 影像工具軟體廠商技術標準程度較高、技術知識較重深度、技術知識內隱性較低;遊戲軟體廠商及幼教軟體廠商技術標準程度較低、技術知識重廣度、技術知識內隱性較高。 貳、技術知識不同,創新文化不同。 一、技術知識標準程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標準程度較高時,產品概念的提出需要專人負責整合,小組成員在概念上的貢獻多半在於功能性的建議及評估方案可行性。而且產品規格彈性較小,反之,產品概念的提出並不需要專人整合,此時小組成員也可以提出產品構念或者功能性建議、評估可行性。另外,產品規格彈性較大。 二、技術知識內隱程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內隱程度較低時,溝通的風格上較不易產生爭執,且在團隊成員空間配置上不特別強調地理相近性,反之,溝通上易有爭執的情況產生,且空間上特別強調地理相近性。在易產生爭執情況下,有幾項管理上的作法來增進成員間的共識,包括:早期參與、原型、默契及鼓勵創造性摩擦。 三、技術知識深度╱廣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較重深度時,外部溝通的主題傾向於集中,反之,外部溝通主題傾向於先廣泛後集中 參、軟體廠商中,在金錢式激勵方面以薪水與專案獎金為主;在非金錢式激勵方面,強調彈性式、多變化的激勵方式。 肆、當組織面臨變革時,需對員工做重大價值與小價值的調適。 第一章  諸論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技術知識特質 2-1 第二節 創新的組織文化 2-6 第三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的組織文化之關聯 2-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3-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8 第四章 研究個案彙整 3-1 第一節 U公司個案 4-1-1 第二節 N公司個案 4-2-1 第三節 S公司個案 4-3-1 第四節 T公司個案 4-1-1 第五節 I公司個案 4-2-1 第六節 B公司個案 4-3-1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5-1 第一節 軟體廠商技術知識特質分析 5-1 第二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組織文化分析 5-7 第三節 其它研究發現 5-3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5 參考文獻 附錄-1
383

網路事業知識整合與創新類型關聯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吳若君, Wu, Ruo-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使得全球創新種子不斷地萌芽,個人或公司可以運用自身的知識能力,透過網際網路,將創新成果呈現在大眾的面前,創造出極高的創新價值。進一步分析網際網路創新的產生,會發現網路上任何創意都必須透過網路技術來加以實現,因此本研究探討組織如何整合技術合創意,結合不同專業的知識,產生創新價值。 本研究從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出發,以台灣兩大搜尋引擎蕃薯藤、奇摩推薦網站以及專業評估選網站”人間煙火”評選的中文推薦網站為研究對象,挑選出台灣經營網路事業具代表性的公司,嘗試從成功企業的經營模式中歸納出台灣網路事業的創新類型以及公司在知識整合機制上的作法。研究發現: 一、網站創新類型可分為漸進式創新與跳躍式創新 二、知識特性不同,公司採用之創新類型不同,知識異質度高,網路創新傾向採用跳躍式創新,知識異質地低,網站創新傾向採用漸進式創新。 三、網站創新所需的知識特性不同,公司所採用的知識整合機制不同 3-1 網站企業所需的知識整合機制包括方向/目標、順序/流程、例規、共同語言、多元專業個人、對話/開會,區分為組織機制、介面溝通機制、多元專業個人機制、團隊運作機制四種類型。 3-2 網站創新所需的知識複雜度高,且知識異質度高,組織傾向採用介面溝通機制、多元專業個人機制與團隊運作機制整合不同專業的知識,介面溝通機制複雜度較高。 3-3 網站創新所需的知識複雜度高,且知識異質度低,組織傾向採用多元專業個人機制與組織機制整合不同專業的知識。 3-4 網站創新所需的知識複雜度低,且知識異質度高,組織傾向採用團隊運作機制與組織機制整合不同專業的知識。 3-5 網站創新所需的知識複雜度低,且知識異質度低,組織傾向採用多元專業個人機制與介面溝通機制整合不同專業的知識,介面溝通機制複雜度較低。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By Ruo-Jun WUAdvisor: Dr. Se-Hwa WuKeywords: Internet innovation, knowledge heterology, Knowledge integration ,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1. Background Internet industry grows rapidly. According the Internet report of Mogan Stanley company, new businesses that are created by or for Internet marketplace will grow very rapidly, at an estimated CAGR of 38% from now until ths year 2000.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Internet's on-going growth is that there are many original innovations in the Internet. One person or a small company can create high innovative value by their own knowledge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 Innov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ubject i2. Purpos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are four points: (1) To find the innov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and the categorization of innov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2)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with the innov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3)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and categorization of innovation. (4)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and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knowledge?3. Conceptual FrameworkThe literature on organization knowledge and learning has explored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s i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ing, storage,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Argyris and Schon 1978,Levitt and March 1988,Ribertwon and Swan and Newell 1996). Demsetz(1991) proposes that efficiency in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requires that individuals specialize in specific areas of knowledge,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requires the bringing together of many areas of specialized kGrant's(1996) observations of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knowledge imply that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 will influence the metho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Lyles and Zander(1992) propose the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knowledge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arching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e preview paragraph,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framework (shown in figure 1), which is made up of two dimensions: knowledge heterology and knowledge complexity as the variables and in order to discussing the company how to integrate different individual's knowledge and to produce innov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4. Methodology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research in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Primary data were then collected about the web site project by contacting directly one of the members of web site team and requesting an interview. Search engine is considered the representative product in the Internet and so six project was picked through the recommendation of search engine to show the operation of successful companies on the World Wide Web5. Conclusion(1) The categor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Internet industry include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and radical innovation. (2) Organiz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adopt incremental innovation when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heterology is low and adopt radical innovation when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heterology is high. (3) Organization will take different mechanism to integrate knowledge when the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with Web innovation is different. 3.1 Organizations take "Rules and Directives, Routines, Sequencing, problem solving, dialogue/meeting, multiskilled individual " as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knowledge. These mechanisms can be categorized by four mechanism patterns-Organization mechanism, Team mechanism, Individual mechanism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3.2 Organizations will take Team mechanism, Individual mechanism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when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complexity is high and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heterology is high. The degree of common language is more complex. 3.3 Organizations will tak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and Team mechanism, when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complexity is low and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heterology is high. 3.4 Organizations will tak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and ndividual mechanism, when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omplexity is high and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heterology is low. 3.5 Organizations will take Individual mechanism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when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complexity is low and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heterology is low. The degree of common language is less complex.
384

建構論之超文本(Hypertext)教學設計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on Hypertext medi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許惠美, Hsu, Hui-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涵蓋三個主要的學科領域:學習理論、媒體與教學設計。其焦點在於透過對於建構論、超文本以及教學設計的剖析,勾勒出本研究題目所揭示之「建構論之超文本教學設計」。在理論上藉由文獻分析的方式,分析詮釋理論的內容,此外在應用上提供一個簡單的教學模型,做為理論上的實踐。 本研究首先透過對於媒體的探討,重申近來做為教學科技的媒體不僅式侷限於以往傳輸資訊的功能,此外更進一步協助學習者監控、調節認知活動,並使得學習者主動投身於深度的資訊處理過程,當媒體能夠符合以上的敘述時,其本身即是一種認知工具(cognitive tool),而超文本即具備這樣的潛能。認知工具是必須奠基於建構論的基礎上,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因此在學習理論上進一步廓清建構在哲學知識論及學習理論上的意涵,做為從事教學設計時的理論基礎。之後,從教學設計的歷史發展,澄清建構論教學設計之適當性問題,主要從 Merrill 等人所倡導之第二代教學設計,與建構論教學設計之衝突上著手,並且從一個教學者的立場提出建構式教學應有的策略及其可能的限制。最後提出一個教學系統的雛形以供未來發展之用。 / The research contains three main subject matters; they are learning theory, medium and insturctional design. By analyzing constructivism, hypertext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make the topic clear,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on hypertext medi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er adopts document analysi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thesis. In addition, a simple instructional model is provid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ory.
385

主修領域背景對大學生知識信念與學習策略的影響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belief, learning strategy use and their major domain

何宗翰, Ho, Tsung-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探討不同主修領域背景的大學生,其知識信念是否有差異。(二)探討大學生知識信念與學習策略的關係。(三)探討大學生主修領域背景與學習策略的關係。 本研究以自編「大學生知識信念與學習策略量表」為工具,抽取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台灣藝術學院與東海大學等五所大學 368 位大學生為對象,共分為自然科學領域大學生 116 人,社會科學領域大學生 141 人與人文學科領域大學生 111 人。探討主修領域背景對大學生知識信念與學習策略的影響。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知識信念是一個具備多個面向的信念系統。 二、知識信念並不具有跨領域特性;學習策略的使用也會受個體主修領域背景所影響。 三、個體對知識本質與認識本質的看法會影響其學習策略的使用。 四、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學生比其它兩個主修領域的大學生擁有較靜態的知識信念與傾向於常使用複誦策略來學習。 本研究並對教育實務與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一、教育實務方面 1.實施具有反思性特質的科學教育。 2.實施反思性師範教育方案。 3.多使用具建構精神的教學法。 4.實施具備「科技整合」特質的大學教育並多開設「學習策略學習」有關的課程。 5.教學時需多種教學元素的配合,才能促動學生更有效學習。 二、未來研究方向 1.配合多種方法研究大學生的知識信念。 2.對大學生的知識信念進行長期縱貫性的研究。 3.編製信效度良好的學習策略量表。
386

個別背景因素與大學教育對大學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之影響

王貞雅, Wang, Chen-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資訊化的潮流下,使用簡易的資訊應用系統已成為現代國民所不可或缺的能力,而良好的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將會加強人們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所以瞭解影響個人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的因素乃為現今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在性別、年齡、學科別對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的影響方面,已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展現,但在個別背景因素方面的研究則尚未有整體的概念,同時也少有資訊教育影響的研究。在資訊教育方面,目前國內從國小到高中階段,有適當規劃資訊教育的學校仍屬少數,在大學中則大多皆有規劃適當的資訊教育課程及提供良好的環境,故本研究乃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將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個別背景因素及大學資訊教育對大學生的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的影響,以期從教育及家庭社會功能方面來增進學生良好的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 本研究經過文獻探討後,以電腦焦慮、電腦信心、電腦喜好、電腦有用性來衡量電腦態度;以一般性電腦知能、專業性電腦知能來衡量電腦知能。於本研究中,採用問卷調查法,分別對政治大學及中央大學的學生發放問卷,回收後整理賀料並進行統計分析,以瞭解個別背景因素、大學資訊教育因素對學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接觸電腦的時間愈長、獲得電腦知識的管道愈多、常使用電腦從事的活動種類愈多、擁有自己的電腦,則學生會有較好的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而家人、同學或親戚朋友對受試者的影響,主要乃在於電腦態度方面,至於電腦知能方面則沒有顯著關係存在。同時研究發現,學生獲得電腦知識的管道,多為經由正規化的課程或是電腦網路、電腦書籍、電腦雜誌,且這些因素與其電腦態度、電腦知能皆有顯著的關係存在。而經由學校其它課程或活動獲得電腦知識的人不多,檢定後僅發現校園研討會對學生的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有正面的影響,至於其它課程或活動的影響,因參與人數不多,其對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的影響無法確知,但學校實需豐富此類課程或及活動,同時並加強推廣。
387

汽車購買者知覺風險之研究 / The Study in Perceived Risk of Car Consumer

梁恆德, HENG-TEH 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覺風險最早由Bauer(1960) 提出,認為消費者購買行為可視為一種風險 承擔,其後經多位學者不斷的研究及驗証。本文基於台灣汽車銷售量每年 均有穩定的成長,汽車消費者行為成為汽車業者必須正視的問題,特針對 汽車購買者的知覺風險進行研究。本文知覺風險值分由績效、財務、社會 、及身體風險四個構面加總,每個風險構面分數則就購買後產生不利結果 ,其主觀上所知覺的可能性及損失嚴重性兩項分數相乘而得。並依知覺風 險值分為低、中、高三個知覺風險群。結果發現:(1) 汽車購買者知覺風 險程度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全家月所得上有顯著差異;(2) 各知覺 風險群在產品涉入上有顯著差異;(3) 各知覺風險群的資訊搜集策略有顯 著差異。
388

連鎖體系經營知識移轉之研究-以便利商店為例 / Know-how Transfer for Franschise System - A Case of Convenience Stores

崔至剛, Tsui, Chi 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1858年第一個連鎖體系出現以來,連鎖加盟制度已經成為經營型態的重要潮流。除了在美國大行其道之外,在台灣也是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以台灣的發展而言,到民國84年為止,台灣共有167個連鎖體系,在超過一萬兩千個營業據點中,便利商店便有將近三千個營業據點,可見其重要性。   便利商店的興起也帶給台灣經營生態不小的衝擊。國外經營知識的引入,使得人們可以享有清潔乾淨的購物環境、商品結構的齊全、24小時營業,滿足了人們便利性的需求。此外,便利商店的興起帶動相關產業的興起,如物流業者、資訊服務業等等,這都有賴於國外經營知識的引入帶來經營體質上的提昇。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經營知識特性對於國外連鎖體系經營知識移轉方式、本土連鎖體系經營知識來源、以及國內連鎖總部與各分店間經營知識移轉方式的影響,本研究也將探討國際連鎖體系對於經營知識的調整原因與方式。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法,一方面利用個案訪問,包括7-ELEVEN、福客多、OK便利商店、統一麵包加盟店以及萊爾富便利商店;另一方面也對次級資料做整理,以便對於業界之實務作法有一瞭解。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對國際性連鎖體系而言,經營知識移轉方式和經營知識特性有關。與外部機構關係弱的經營知識都是由國外母公司提供文件或派遣顧問來移轉。與外部機構關係強的經營知識會需要國內連鎖總部藉由觀摩並自行發展的努力。   二、對本土連鎖體系而言,經營知識的來源和經營知識的特性無關,但連鎖總部的經驗和能力會影響經營知識的來源。   三、在國內連鎖總部與各分店間經營知識的移轉方面,後場的經營知識多是利用文件來移轉,前場的經營知識則是文件與人員移轉並重。研究中也發現,示範店對於連鎖總部創新的推行、經營知識的手冊化有正面的助益,不但有助於總部經營知識的累積,也可以簡化移轉的程序。   四、研究中發現經營知識會因為當地的環境差異而需要調整,且經營知識調整的原因會影響調整的方式。經營知識本質的調整主要是文化的因素造成,程序上的調整則主要是因為非文化性因素造成。
389

有線電視國會頻道與選民政治知識之關聯性研究-以民國八十二年台北縣長選舉為例 / Cable Television Use ,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宋學維, Jethro S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探討媒介使用對政治知識的影響,研究重點為台灣新興媒體有線電視的國會頻道,及大眾傳播媒介報紙和電視,以八十二年底的台北縣長選舉為例,希望能找出台灣的新興媒體和既有媒體,在報導選舉議題時,所造成的效果為何,不同媒體間是否有所差異。   知溝假設提出的人口因素,也屬本研究範圍,本研究採知溝假設提出的『教育程度』、『年齡』、「性別』、和『政治興趣』等變項,希望找出人口變項與政治知識間的相關性。   由於研究經費、人力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以居住在台北縣六個月以上,年滿二十歲,擁有此次台北縣長選舉投票權的選民為研究對象,採電話抽樣法,本研究的電話抽樣是由聯合報系民調中心的四十七萬筆電話資料庫中,以隨機取樣法抽出2349組電話號碼進行撥號,於82年12月6、7兩日於中國國民黨文工會民意調查辦公室進行施測。有效成功樣本數為558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272人。   本研究發現,報紙暴露量高低在政治知識方面,呈顯著差異,即報紙暴露量愈高政治知識愈高。而電視暴露量、電視新聞暴露量高低在政治知識上,並無顯著差異。   此外在人口變項方面,發現性別與教育程度各組在政治知識方面有顯著差異,教育程度愈高,政治知識愈豐富齡各組在政治知識方面差異則不顯著。在政治興趣方面,由以往研究顯示,政治興趣是預測政治知識的重要變項,在此研究中,同樣發現政治興趣各組在政治知識方面,呈高度顯著差異,政治興趣愈高,政治知識愈豐富。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新興媒體有線電視國會頻道(公共事務頻道)對選民政治知識的影響力,研究發現,有線電視國會頻道暴露量高低對政治知識影響並不顯著。在控制『政治興趣」與『人口變項』的影響力之後,亦無顯著差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有線電視國會或政治頻道收視習慣並未養成,而且此類頻道多單純播放國會議事或公聽會,形式僵硬,內容呆板,流於各說各話,無法提昇觀眾的注意程度。
390

財務報表編製者、使用者及審計人員對審計品質認知之研究 / Audit Quality: The Perception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parers, Financial Statement Users and Auditors.

王淑貞, Wang, Shu 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審計市場參與者(財務報表編製者、使用者及審計人員)對審計品質認知的差異,對於審計品質的衡量分為審計過程與審計結果,審計過程主要包括合約規劃階段、外勤工作與管理監督三階段及主要與查帳小組人員相關的因素,而審計結果的屬性則為事務所的規模、訴訟、聲譽及與事務所整體相關的因素。經由平均數分析、因素分析與變異數分析後,實證結果如下:   一、全部受試者認為最重要之審計品質屬性與最不重要之審計品質各有八個,並且審計人員較注重與審計過程相關之審計品質屬性,同時對於「了解客戶的行業」、「不對簽證客戶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及「採用統計技術」等項目的重要性,審計人員較其他參與者而言較不重視。   二、三組受試者對七個審計品質因素的認知上達成共識,故可以此做為提昇審計品質的明確方向。對於其他六個因素,受試者在認知上有顯著差異,其他參與者較審計人員認為「查帳人員具會計師資格」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外在形象」兩因素對審計品質更重要,表示審計人員應多注意這些因素。而審計人員則較其他參與者重視審計過程的因素,表示其他參與者在衡量審計品質時,除了注意審計品質的替代指標外,仍應考慮有關審計過程的品質屬性。

Page generated in 0.03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