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
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張新堂, Chang,Hsin-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級中學的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以了解目前國內高級中學推動知識管理的情形,以及確認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和組織承諾之高低情形,以作為高級中學行政實務運作的參考,以達成學校革新與發展的目的。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並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文獻探討結果,編製「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現況調查問卷」進行預試,並依據因素分析結果編製正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本研究以臺灣公立普通高中、附設國中班之完全高中以及開設職業課程之綜合高中的教師為母群體,依北、中、南、東四區以分層隨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抽取樣本,總計抽取1340位高中教師,回收有效樣本計989份,回收率為73.81%。問卷調查結果採用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高級中學教師之知識管理、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的現況,整體而言屬於中上程度。其中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上最高,其次是組織承諾的表現、以知識管理的知覺最低。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所知覺之學校知識管理具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的專業成長需求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組織承諾具顯著差異。
五、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教師組織承諾三者之間具有顯著相關。
六、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對於教師組織承諾具有顯著預測力。
依據以上之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高級中學與未來研究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建立完善之教育資料及教學媒體系統,以協助推動知識管理工作
(二)消弭不同類型與轄屬的學校間之差異,以提昇教師之組織承諾
(三)提供教師多元的進修研習機會,提高知識之應用創新及滿足專業成長需求
二、對高級中學之建議
(一)建立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的成效評量指標、獎勵及支援機制度
(二)營造學校信任與合作的組織氣氛、良好的知識分享與創新文化
(三)增加教師擔任學校行政職務機會、研擬行政工作之計劃與執行
(四)協助支持教師參與進修研習、具備第二學科專長與選用教科書的知能
(五)規劃學校知識管理系統時,應兼顧學習程序與組織機制兩大主軸
(六)強化學校在文化建構、領導支持與資訊科技的機制,以提高教師組織承諾
(七)建構有利於激發教師組織承諾的學校知識管理系統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能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建議擴大研究群體。
(二)研究方法方面,建議兼採質性研究。
(三)研究工具方面,建議再進一步加以改良。
(四)研究變項方面,建議納入其他變項進行分析。
|
342 |
Cognitive-Semantic Mechanisms Behind Heart Idioms / 英文中"Heart"成語之認知語意機制王信斌, Wang,Hsin-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認知語意學的角度來探討英文中 “Heart” 成語所牽涉到的認知語意機制,並以Lakoff (1993)所提出的當代隱喻理論、Kövecses & Radden (1998)從認知語言學角度針對換喻所做的研究以及Ruiz de Mendoza (2003)所提出來的隱喻和換喻的三個交互模式為基礎,進一步探討 “Heart” 成語的字面語意如何透過這些機制衍生出其象徵語意。此外,本論文也對收集到的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進行重新分類以修正Niemeier’s (2003)在 “Heart” 成語分類上所產成的謬誤。
研究分析發現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所牽涉的認知語意機制包括Lakoff (1993)提出的五種隱喻類型以及Kövecses & Radden (1998)提出的十五種換喻類型其中的六種,而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的字面語意與其象徵語意之間的連結則無法僅僅透過Ruiz de Mendoza (2003)所提出來的隱喻和換喻的三個交互模式進行建立,而必須加上本研究另外發現的四個新的交互模式才能完整建立起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的字面語意與其象徵語意之間的連結。 /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by Lakoff (1993), a cognitive view toward metonymy by Kövecses & Radden (1998), and models of how metaphor can interact with metonymy by Ruiz de Mendoza (2003), this thesis makes an effort in exploring the cognitive-semantic mechanisms behind the 77 heart idioms collected for this research. Although Niemeier (2003) has tried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ic bases for the heart idioms in English, her analysis is not satisfactory and can not meet the goal of this current research. A recategorization of heart idioms is therefore performed to encompass all the features exhibited by them before the cognitive-semantic analysis is proposed.
The analysis of heart idioms discovers that a full explanation of their figurative meanings requires the activation of all the five types of metaphor proposed by Lakoff (1993) and six out of the 15 types of metonymy-producing relationships proposed by Kövecses & Radden (1998). Furthermore, to fully account for the figurative meanings of heart idioms, the analysis also proposes six interaction models of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 two of which are proposed in Ruiz de Mendoza (2003) and four of which are discovered by the current study.
|
343 |
青少年音樂盜版行為因素之探討李欣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消費者不當使用電腦的行為越來越多。像是不斷改良的MP3壓縮技術、低價且日漸普及的燒錄器、簡單易學的燒錄技術,都使得製作盜版或是從網路下載MP3變得輕而易舉。唱片業也因為實體的以及網路上的音樂盜版而遭受巨大的衝擊與損失。面對這重大議題,唱片業以及管理學界都想瞭解,究竟有什麼因素使得消費者從事音樂盜版行為? 是否又存在一些因素能促使消費者購買正版唱片? 而唱片界面對數位科技的變革,除了防制盜版,又該如何有效運用數位音樂的優勢,發展出理想的創新經營模式?
本研究將消費者的音樂盜版行為分為兩種形式:一為購買實體的盜版音樂產品,二是燒錄唱片或透過電腦/網路下載未經授權之MP3。本研究綜合了過去學者研究個體道德決策過程、消費者軟體盜版行為、購買盜版產品行為所獲得的研究結果與理論模型,彙整出6項重要影響因素(包括:道德強度、知覺到的風險、消費者個人特質、法律知識),再納入消費者的偶像崇拜心態、對正版音樂的滿意度以及盜版與正版的產品屬性表現,綜合探討這些因素是否與音樂盜版的態度以及行為意圖有相關性,同時研究,不同的音樂盜版型式,是否會使得上述因素的影響也產生不同的結果。而本研究重心在研究消費者的偶像崇拜心態,是否對音樂盜版行為有顯著的負相關,甚至有抑制的作用。
為凸顯偶像崇拜的作用,本研究以青少年為對象,以LISREL為分析工具,經實證結果顯示,在兩種音樂盜版行為模式中都顯示,音樂盜版此議題的道德強度、消費者所知覺到的風險與音樂盜版的整體態度有負相關;盜版與正版的產品屬性表現,與消費者音樂盜版的整體態度呈正相關;消費者對音樂盜版的整體態度,與他們對偶像的音樂產品的盜版意圖有正相關。而消費者的偶像崇拜程度,與其購買盜版唱片的整體態度以及購買偶像的盜版唱片的意圖有顯著的負相關。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法律知識、以及對正版的滿意度,都與消費者燒錄唱片或下載未經授權MP3的整體態度呈現負相關。
最後,根據上述的實證結果,針對唱片業者提供如何減少音樂盜版情形以及未來可能的創新經營模式的建議。
|
344 |
知識型企業發展階段研究-以兒童學習相關企業為例莊雅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者曾於創業競賽中完成一套企業計畫書。就企業計畫書本質而言,,正是用來表現創業者如何由一概念發想,並藉由適當的資源應用與網路關係建立並經營一企業。也因為參與競賽,發現其實台灣有許多的技術、知識,是還未受到重視及應用。基於以上理由,牽動了研究企業發展階段的動機,希望能夠試著找出一些企業發展之通則。也因此,本研究決定以規模較小的且應用大量知識為企業資源的公司,作為觀察的對象。
本研究根據利用企業發展的四階段,即原創階段、商品化階段、企業化階段、產業化階段,將企業發展劃分為四個時段,並利用吳思華所提出的範疇、資源、網路等三項企業發展策略構面,嘗試解答知識型企業在不同階段是否符合企業發展階段之模式?知識型企業在各期發展階段之關鍵任務為何?知識型企業如何運用策略由前一發展階段步向下一發展階段?等問題。
經由個案研究訪談,以及本研究之事後歸納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之重要發現:
1.知識型企業發展的確符合本架構各階段進程
2.知識型企業各期發展階段之重要關鍵任務
·原創階段為確定營運範疇及未來發展方向
·商品化階段為結合多元知識研發兼具專業及品質的產品或服務、建構商品的獨特性、佈建出一套商品的研發程序及相關配套設備措施
·企業化階段為建立品牌商譽與顧客互動關係、公司整體組織及員工制度、將不必要的生產相關工作外包
·產業化階段為以充裕的公司資源擴大市場範疇、與外界合作,並藉由合作以整合公司資源
3.知識型企業邁向下一發展階段之重要策略考量
·原創階段前累積足夠的專業知識,並熟悉市場
·商品化階段前規劃合宜的架構(確立產品市場)、創辦人藉研發將知識從個人身上轉移到組織、制訂研發程序及累積公司無形資產
·企業化階段前專注企業核心資源建立(其餘向外尋求合作)、提供標準及足量的商品及建立與顧客接觸管道、內部程序標準化、以制度及價值活動深植無形資產與組織能耐
·產業化階段前則利用多餘的資源投入其他具有未來發展潛力的產品及市場中,並利用對外合作活動整合企業資源
4.整體而言,本研究以為知識型企業發展之有數項重要策略演變,在企業發展前期,公司是以有形資產及個人能力為主要企業資源,但隨產品研發之完成,公司制度之建立,則利用無形資產以及組織能力驅動企業持續發展,並創造出更多的有形資產及各專業能力,成為組織產生生生不息的成長來源。
關鍵字:知識型企業、企業發展階段、幼教相關企業
|
345 |
大學實驗室組織平台與知識流通之研究─以八間光電領域之實驗室為例 / The Impact of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Knowledge Circulation─ A Case Study on Eight Optical Laboratories李憲璋, James L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
主要欲探討大學實驗室的組織平台,以及組織知識流通的重要活動,以及組織平台與組織知識流通的互動。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多重個案分析」(multi-case)之「個案研究法」,以深入訪談大學實驗室的教授、實驗室成員等為主,次級資料蒐集閱讀為輔,期能夠依照研究目的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
壹、領導者角色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1.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領導者的研究方向會影響成員題目概念的生成方式。
1-1.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的研究方向愈趨向於執行業界的合作案時,碩士班學生的題目概念生成愈趨於上而下。
1-2.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的研究方向愈趨向於學術研究時,碩士班學生的題目概念生成愈趨於下而上。
1-3.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的研究方向不論是趨向於執行業界的合作案或是學術研究,博士班學生的題目概念生成均趨向於下而上。
貳、教育訓練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2.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成員教育訓練的設計有助於實驗室之知識取得與蓄積。
3.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聚餐、出遊、球敘以及玩LAN-game是最常見的促進成員感情之方式,良善的群體關係有助於實驗室氣氛的和諧,進而有利群體目標的達成。
叁、激勵制度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4.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激勵學生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成功的經驗、給予口頭上的贊許與勉勵、給予適當的獎勵津貼以及提供代表出席研討會的機會。
5.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使用具正面增強作用的獎勵津貼制度,有助於實驗室成員知識創造的動機。
肆、團隊溝通合作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6.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透過團隊與合作有助於實驗室知識在轉換過程中的擴散與蓄積。
6-1.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師徒制,以學長帶領學弟共同實做的方式,有助於知識在共同化過程中的蓄積與擴散。
6-2.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技術化文件、實驗成果文件的方式,有助於知識在外化過程中蓄積與擴散。
6-3.在光電領域的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meeting的舉行以及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有助於知識經驗在結合過程中的創造。
6-4.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知識經驗透過實驗室內部的資料庫建置,有助於知識經驗在結合過程中的蓄積與擴散。
伍、團隊組成與組織的知識流通
7.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實驗室成員的組成會影響實驗室的知識流通。
7-1.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以物理/材料、電機/電子、機械/力學背景的學生居多,並當學生來自於物理/材料、電機/電子相關領域時,有助於縮短教育訓練的時間及加速內隱知識的分享。
7-2.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老師傾向選擇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及意願者,並當新進成員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及意願時,有助於實驗室成員對知識創造的動機。
8.在光電領域實驗室中,擁有知識創造型成員有助於組織內部知識的流通。
8-1.博士後研究員及博士班學生趨向為實驗室中之知識工程師以及知識執行人員,使內部知識可由中而上而下的傳遞,其任務包含計劃的協調和管理、創造新知、引領學弟妹熟悉實驗室、執行計畫、分享知識經驗。
8-2.碩士生及大學專題生趨向為實驗室中之知識執行人員,累積和產生實驗室內隱及外顯知識,其任務包括執行計畫、分享知識經驗。
研究結論
對大學實驗室領導者
1.給予學生適切且明確的目標,降低組織給予成員的焦慮和不確定性
2.提倡增強作用的獎勵機制
3.創造各種知識學習的機會
4.建立利於創造的環境,避免成員遭受被評價的恐懼
5.重視知識的整合與應用,跳脫僵硬化的強記
6.強化實驗室成員知識分享的意願和習慣
對大學實驗室成員
1.加強專業技術的背景
2.增強自我學習的動機
3.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 Abstract
Research Objective
It discuss about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of laboratories in the University, activities which help to circulate the knowledge in an 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knowledge circulation.
Research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by the Multi-case theory, the major information is base on the interview of both professors and the members in laboratories, and the inferior information is gotten by ways of searching and collecting a large amount of data. Hoping to bring up the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 by the aim.
Research Conclusion
For leaders of laboratories in the University:1. Students are given clear and definite targets and leaders also have to reduce the anxiety and the uncertainty of members.2.Making use of the reward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heory.3.Creating opportunities of learning.4.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creativity is encouraged.5. Instead of cramming the knowledge in to one’s memor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paid much attention.6. To form the habit of sharing knowledge.
For members of laboratories in the University:1. To reinforce the specialized field or subject.2. To strengthen the motive of self-learning.3. Develop the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Keyword:Laboratory,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knowledge circulation, optical science
|
346 |
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創造-以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的IC設計實驗室為例曾立欣, Lenny Ts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造是組織所需要面臨的重要議題,而為了有效達成知識創造的目的,優良的人力資源管理是關鍵因素之一。成功的企業知識管理,來自於人力資源管理的支持,帶動良好的組織文化和結構,以及員工樂於分享、創造並應用知識的組織能力。
面對提昇與加強國家競爭力與產業技術的過程中,人力資源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大學是人力資源的大本營,大學在技術網路中,扮演兩種角色,第一是作基礎的研究,其知識可以做為廠商後續開發之用;第二,大學可以協助企業訓練人才,特別是增強理論方面的知識,妥善運用大學研發實力已成為政府科技政策中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欲探討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知識創造的重要活動,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的互動,而研究對象為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之大學IC設計實驗室。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內涵
研究發現1-1:大學實驗室的人力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大學實驗室的博士生組成會影響實驗室教育訓練涉入程度。人力組成中的博士生在實驗室的比率,比率越高,實驗室技術類教育訓練越紮實。
2、大學實驗室的組織知識創造活動內涵
研究發現2-1:大學實驗室知識庫的技術文件管理,可以顯著的縮短成員的學習時間,幫助成員快速的進入到學習的下一個階段,提早成為實驗室具有知識創造能力的一員。
研究發現2-2:大學實驗室透過師徒制的帶領方式,有助於組織內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2-3: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強調的重點不同,會影響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方式。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研究上的前瞻性,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技術移轉。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越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實驗室跨層次知識擴展傾向採取合作開發。
研究發現2-4:大學實驗室的建立原型過程中,採取資訊的重覆來幫助實驗室的知識學習。
研究發現2-5:大學實驗室的跨層次知識擴展,有助於實驗室內部知識庫的知識累積與創造。
3、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知識創造活動的互動
研究發現3-1:大學實驗室人員組成中的共同背景程度高時,有助於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IC設計實驗室成員來自於電子、電機相關領域時,有助於內隱知識的加速分享。
研究發現3-2: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會影響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大學實驗室的內部氣氛開放時,有助於實驗室分享內隱知識。
研究發現3-3:大學實驗室的組織設計強調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時,實驗室確認觀念方式會 強調透過專案團隊討論的方式,達到確認觀念的目的。
研究發現3-4:大學實驗室在知識創造的考量下,會影響實驗室組織結構的設計。實驗室組織結構在層級結構下,更加強調按照技術領域的專案編組,而專案編組的重要性凌駕於層級結構之上。
研究發現3-5:大學實驗室的創造觀念會影響實驗室工作設計。 / In knowledge-economy era, knowledge creation is the essential issue that each organization is urged to face.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creation, well-organiz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Universities are the crib of human resource. In technical network, universities play two important roles. The first role is to do fundamental researches, which leads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industry. The second one is to help cultivate the skillful personnel for the industry, especially enhance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research potential in universities has already been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govern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labs, the vital activities in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the IC-design Labs in universities, which possess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fields and devote to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
347 |
跨領域整合大學實驗室之核心能力與知識創造活動之研究:以台大微奈米機電系統實驗室為例楊佳珮, Chia Pei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文摘要
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知識將成為生財的主要工具。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萊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在其1999年的大作「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當中開宗明義便提到,時值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之交,微電子、電腦、電信、新人造材料、機器人、生物科技等六大新科技彼此結合互動,創造一個嶄新的經濟世界。這六大領域所屬的基礎科學突飛猛進,開發全新的科技,也造就全新的產業:電腦、半導體、雷射等等。人類已經不能再靠以往的舊公式功成名就。人類發展史上,控制土地、黃金、及石油等天然資源一項是功成名就的要素。但一夕之間,成功的要素變成了「知識」。而要不斷的維持成功與累積優勢,持續創造並且累積「知識」則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隨著產業的發展,科技跨領域整合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光電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奈米產業、資訊電子產業、微機電產業,在在都不是任何一項單一技術與科技能夠促成的產業。其中,台灣在微機電產業的發展上,因為具有過去累積豐厚的半導體相關知識技能,因此微機電產業被認為是台灣相當有潛力的下一世代重要產業。
在產業持續創新這個過程當中,除了產業本身的研發單位的努力之外,學校的實驗室也在不同的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對於這股重要的研發勢力,至今台灣對它內部組織平台,核心能力的養成與蓄積,以及知識創造活動的實際內涵並不甚了解。因此本論文選擇針對台灣最重要的微機電系統相關大學實驗室之一─台灣大學微奈米機電系統實驗室─作深入的單一個案研究,以Dorothy Leonard-Barton(1995)的架構,探討一個科技跨領域整合程度高、與產業界互動密切的大學實驗室,其組織核心能力為何?其核心能力如何養成並且累積?實驗室的知識創造活動如何?知識創造活動與核心能力之間的關係如何?
本研究發現,對於跨領域整合的實驗室來說,要促進並且確保團隊合作的品質是第一要務,而這個目標的達成則是實驗室整體核心能力的展現。他不是一個單一構面能夠達成的,而是從員工知識技能、實體科技系統、管理系統與價值觀和組織文化整體配套之下的組合。其中畫龍點睛的部分,就是組織文化以及價值觀。跨領域整合的實驗室要能夠成功,其價值觀必須相當重視「人」的價值。把「人」當作最大的資產,並且以「人」的整合為首要,而非把「人」只當作是「技術」的載具。因為對「人」的重視,因此他必須要在組織架構與管理系統的設計上都處處考慮到什麼樣的環境能夠促進成員以組織大目標為前提貢獻所能。
單打獨鬥的研究單位因為資源與知識範疇的有限,要開發出一套系統應用的研究成果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他們在專業能力的深化上面也許使他們能夠有能力開發出一個技術難度相當高並且有價值的單一元件,然而要對民生經濟與產業有貢獻,光是單一元件是不夠的。因此相對來說,具有跨領域整合能力的研究單位,透過系統整合開發的角度,回來把所需元件兜在一起,迅速整合之後對於民生經濟與產業所造成的貢獻,以及知識整合加值之後所產生的爆發力是相當驚人的。 / Abstract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uilding block of the so called “New Economy”. MIT professor Lester Thurow wrote in his book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is the new basis for wealth.” He also wrote that, “…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under way. Microelectronics, computers, telecommunications, designer materials, robotics and biotechnologies are transforming all facets of life.” Nowadays, the most crucial way to gain and strengthen an organization’s competency is through well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The need of cross-discipline knowled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a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dustry heightens. Industries including electronic-optic industry,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nanotechnology industry, micro-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etc are all examples of industries that rely highly on cross-discipline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 maturity of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t is highly expected that micro-electro-mechanical industry will flourish.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lab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R&D environment. However, there is not as much research on university labs as there are on corporate lab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MS university labs in Taiwan—NEMS/MEMS Lab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under Dorothy Leonard-Barton’s (1995) framework: What is the core competency of a highly cross-disciplined system integrated university lab? How does the university lab strengthen its core competency? What are the knowledge creating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How do the knowledge creating activities interact with its core competency?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acknowledge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value of people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a highly cross-disciplined system integrated university lab. They should not be merely slogans of management studies, but should be embedded in daily operations and value systems of all team members. With that, the power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university labs will be significant.
|
348 |
擺盪在政治與專業之間:報紙政治記者對新聞實務與專業角色的認知李祖舜, Lee, Tsu-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研究主題是報紙政治記者對新聞實務與專業角色的認知。從政治新聞的轉變出發,探討報紙政治記者對於所處的外在環境與媒介組織的認知,並了解政治記者對於專業角色的認知。此外,本研究也探索內、外在環境對政治記者實務工作與新聞專業表現的影響,進而剖析政治記者面對各種外在影響因素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是採取深度訪談法,選擇以國內八家主要綜合性日、晚報的20位現任資深政治記者與主管為訪談對象,針對「政治新聞編實務與內容呈現變化」、「外在環境對政治記者的影響」、「組織對政治記者的影響」、「編輯室內控機制與記者角色認知」、「變動環境下政治記者的工作滿意與工作困境」以及「政治記者對政治新聞與記者地位及發展前景的認知」等面向進行訪談分析。
本研究分析所得研究發現包括:
一、 政治新聞的認知
(一)治新聞的光環逐漸褪色:政治新聞無論在版面位置、篇幅都有弱化的趨勢,多數報紙在編排政治新聞時已揚棄「基地版」概念。而報紙政治聞的前景則是讓人悲觀的預期多於樂觀。
(二)報紙政治新聞的新聞價格比新聞價值更重要:政治新聞逐步向商業傾斜,以讀者市場為依歸,政治新聞產生重大質變,「衝突化」、「戲劇化」、「簡單化」、「私領域化」取代「顯著化」、「複雜化」、「公領域化」成為政治新聞的重要元素,而「政治廣告新聞化」則是近來部份報紙所慣用爭取廣告營收的新興招式。
(三)新政媒關係形成:部份媒體與政治間的互動關係逐漸從「共生」轉變成「寄生」,國家掌權者以新聞資訊做為操控媒體的工具,進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政媒關係。這種動態的政媒關係建立了嶄新的新聞供需遊戲規則,並且決定了政治新聞報導的強度與好惡,從新聞議題取材、採訪提問方向、寫作評論方式到版面呈現效果,都無法完全避開政治力的干擾。
二、 政治記者專業角色的認知
(一)新聞專業不敵政治正確:政治記者除了本身的專業與努力之外,在政治立場明確的報紙,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報社所設定的政治立場來採寫政治新聞,否則可能會因為違背報社的政治立場而影響工作表現。
(二)新聞價值觀多元分岐:報紙政治記者的新聞價值觀呈現分歧現象,部份堅持專業自主,拒絕來自組織內外的影響與壓力;部份則是主張階級權力掛帥、不問新聞專業、只問利害關係。
(三)採訪框架改變:政治記者與採訪對象的互動關係,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分析,可以歸納為「同化」、「積極合作」、「保持距離」與「對立批判」等互動模式。而在新政媒關係的宰制下,「政媒同色」有時也會成為政治記者的壓力與包袱;而「政媒異色」對記者的工作更加不利。
三、 政治記者與媒介組織的互動
(一)政治記者的工作滿意度普遍不高:報紙政治記者的工作滿意度受到「人力配置」、「組織規模」、「新聞路線」、「組織互動」以及「言論立場」和「新聞價值觀」等檢驗指標的影響,多數記者工作滿意度不高。
(二)政治記者經常面臨工作困境:政治記者最常面對的工作困境包括「工作表現與報社回饋不符自我期待」、「與報社理念不合或與管理階層溝通不良」以及「與採訪對象互動關係惡化」。而面對工作困境,政治記者的因應策略包括「自我心理建設調適」、「消極不作為、以不變應萬變」、「堅持新聞專業、固守政治立場」與「調整職場生涯規畫」。
四、 報紙政治記者的未來
(一)治記者不再是保證的媒體金童:因主客觀環境逐漸惡化,報紙政治記者的前景不再樂觀,即使在媒介組織內的地位與待遇可望維持穩定,但報紙政治記者對外在環境的影響力逐步式微,重要性不若以往。
(二)政治記者深陷職場泥淖難以抽身:多數資深政治記者受限於專業技能不足、欠缺轉換職場能,即使有意退出新聞職場轉業,也難以尋找適合而滿意的新職,顯示多數報紙政治記者看似掌握政治脈動主導力量,但實際上卻是缺乏應變力、職場心態相當被動的族群。
關鍵字: 政治新聞、政治記者、專業角色
|
349 |
目標成本制對會計人員知識與能力需求之研究黃惠君, Hui-Chun 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標成本制被譽為日式管理之秘密利器,其協助企業取得競爭優勢之主因為在產品企畫設計階段即有效掌握產品成本結構,並在產品成本發生前即對其進行規劃、估計以及管理,並且在製造階段中配合成本改善持續降低成本。
目標成本制的實施重點在於制度的實施過程是由研發、設計、採購、生產、行銷以及財務各功能人員,透過跨部門團隊合作的方式,將個人本身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跨過部門之間的藩籬,運用在目標成本制的流程中。而會計人員也是目標成本制跨功能團隊小組中的關鍵成員,其所具備之關鍵知識與能力,將影響目標成本制的順利實施。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探討為使目標成本制順利實施,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為何。並經由本研究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目標成本制下會計人員所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項目包含「跨功能團隊合作」、「成本資訊的掌握與分析」、「會計資訊需求的掌握與表達」、「製造成本之標準制定與差異分析」、「對流程之了解與目標成本之分配」、「對策略的了解」、「資本支出分析之能力」、「生命週期成本的估算與分配」等八個因素構面,以及「評估目標成本達成狀況之能力」和「有系統地分析及思考之能力」二個項目。
二、目標成本制下會計人員所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項目會因產業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目標成本制下會計人員與非會計人員對於會計人員所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之看法,雖有少數項目呈現差異,但整體而言尚稱具有共識。
關鍵字:目標成本制、會計人員、知識、能力 / Target costing is famous as the Japan’s secret weapon which assists the enterprises tak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t helps the corporations to plan, estimate, and manage the cost of the products efficiently at planning and design stage. Besides, it also keeps the cost down continually with kaizen system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 critical point executing in the target costing is th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owned by the multi-functional team members utilized. The team members came from R&D, design, procurement,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finance. The accountant who plays a great part in the team,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sults of the system by his/her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that the accountants should possess for the effective results of the target costing.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critical items of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which the accountants should possess ar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with other participators in multi-functional team”, “handling and analyzing the cost information”, “handling and expressing the demands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etting the standard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and allocating the target cost” , “understanding the strategy” , “analyzing the capital expenditure” , “ estimating the life cycle cost and evaluating allocation degree of the target cost” , “evaluating the status of the target cost achieved” , “ analytical and thinking systematically”.
2. Th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that the accountants should own will differ from industry to industry.
3. Although som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that the accountants should own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opinions of the accountants and the other team members, they still have consensus as a whole.
Keywords: Target costing, The accountants, Knowledge, Capability
|
350 |
線上遊戲廠商經營策略與知識管理個案—第三波資訊為例張達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該如何在知識經濟時代經營企業是個有趣的課題,本文透過對知識經濟含量最高的線上遊戲產業進行單一個案公司深入研究,期望能提供個案企業解答如何在產業趨勢快速變化下兼顧知識創新管理機制議題提出適合的經營建議,以期能長期累積企業核心能力得以在知識經濟時代獲致公司長期發展。
線上遊戲產業仍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相關產業環境尚未成熟,因此本研究透過個案訪談方式進行產業個案研究,綜合資源基礎管理及知識管理角度,探討個案廠商發展現況。
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1 A)因研發涉及個人知識鑲嵌性高,開發不同類型的遊戲產品適合不同類型研發人員,因此,開發公司同時投入多遊戲專案開發能提供更多選擇彈性。
(1 B)遊戲開發相關團隊知識內隱程度高及知識個人鑲嵌性程度高,同時團隊知識互賴性高,應垂直整合相關開發團隊。
(1 C)產業標準化開發工具增加,將使程式研發之產業知識鑲嵌程度提高,進而使企畫內容創新及互動管理成為遊戲開發之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來源。
(2)決策階段性依知識互賴程度而定。當知識互賴程度高相關活動垂直整合對決策越佳,反之則否。
(3)垂直整合程度取決受價值活動間知識互賴程度影響。若知識互賴程度高則垂直整合能產生較多附加價值。
(4)線上遊戲營運IT設備投資具規模經濟特性,同時產品生命週期短。因此同時營運多種線上遊戲,可透過設備共用與不同階段遊戲產品生命週期輪替使各遊戲營運分攤成本降低。
(5)研發與營運團隊整合人才均於相關部門長期培養並甄選而得,應多關注該階段活動而非快速垂直整合。
(6)垂直整合程度取決各價值活動發展方向與趨勢之異同。
(7)線上遊戲產業垂直整合程度取決於市場規模及上下游廠商相對規模數量。
|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