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
  • 14
  • 3
  • Tagged with
  • 17
  • 17
  • 17
  • 11
  • 10
  • 9
  • 7
  • 6
  • 6
  • 6
  • 5
  • 5
  • 5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清同治年間(1862∼1873年)陜甘穆斯林(回民)起事研究

陽惠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一般說明 本論文係以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3年)所爆發的陝甘穆斯林(回民)起事為研究焦點,並以穆斯林的社會、宗教運動為論述主題。由於此一事件係肇因於穆斯林與漢人間的族群衝突,而滿清政府對待伊斯蘭與穆斯林的政策,及穆斯林與漢人間的族群關係,交織出此一事件之淵源背景;再者,起事涉及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因素,事件之演變與結果,也對穆斯林社群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本論文偏重對穆斯林社會、宗教方面的探討,從歷史的著眼點對穆斯林的活動作一剖析,檢視陝甘穆斯林起事對於穆斯林社群在各方面所造成的變遷與影響。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係探究陝甘穆斯林起事之演變,與伊斯蘭在起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起事對穆斯林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三、研究方法與範圍 本論文主要以歷史文獻之分析探討為研究方法,並輔以民族學的學理說明、論證。時間主要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陝西穆斯林起事發生開始,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廷鎮壓結束穆斯林起事為止。空間則以清代時之陝甘地區為中心,包括今天的陝西、甘肅、寧夏,以及青海的部份地區。 四、主要參考資料 本論文所援引資料,係以清實錄、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檔案,及有清一代所編修之方略、叢書、方志為主,並輔以各家有關之論著與論文。 五、內容大綱 本論文架構分為:正文五章十五節,以及緒論、結論,全文共約十五萬餘字。 緒論部份,包括解釋題目、研究目的、方法、範圍(時間與空間)、主要參考資料評析,及預期研究成果。 第一章咸同時期(1851-1874年)的環境及穆斯林社群。針對咸同時期的內政、外交,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環境與趨勢,以及清廷對於民變的政策作一概述,再縱觀清代時中國伊斯蘭及穆斯林社群的狀況,並探討清廷對待穆斯林的態度與政策。 第二章陝甘穆斯林起事的背景與原因。本章依循當時整個中國的社會與政治環境、清廷對伊斯蘭及穆斯林的政策,以及穆斯林與漢人之間的客觀文化差異等路線,剖析陝甘穆斯林在此種環境和政策下,宗教及社會方所產生的變化與影響,藉此探究陝甘穆斯林起事的原因。 第三章陝甘穆斯林起事的發展與演變。此章主要敘述陝甘穆斯林起事擴展的情形,並分析其演變與轉折;探討穆斯林起事的重心由陝西轉移至甘肅的變化,與甘肅地區以哲赫忍耶門室(al-Jahriyyah)教主馬化龍為主導的抗清活動。 第四章陝甘穆斯林起事的失敗與結果。探討陝甘穆斯林起事的後期發展、失敗原因及事件之結果;包括左宗棠對穆斯林善後安置措施之內容,與其所造成之影響。 第五章陝甘穆斯林起事的意義與影響。本章自伊斯蘭教義的觀點切入,檢視陝甘穆斯林起事在宗教此一面向,所具有之本質與意義。其次,針對此事件對陝甘地區的穆斯林所造成的影響,作一整體性評估;探討穆斯林歷經起事後所產生的變化,包括社會、宗教、文化、經濟等方面的變遷。 結論部份,綜述本論文之重點,並說明研究發現與心得。 六、主要研究發現與成果 陝甘穆斯林起事是穆斯林所發起的一次具有宗教、社會意義的反清運動。以宗教的角度而言,其意義與本質係具有伊斯蘭教義中「吉哈德」(jihad)之意涵。「吉哈德」的目標即是要終結壓迫,建立信仰阿拉的宗教自由,使穆斯林免於任何壓迫或暴力,故穆斯林必須與清軍戰爭,直到對其不再造成任何傷害為止,並使政府停止過去所實施的宗教箝制政策,或對穆斯林的不平等待遇,消弭社會上對於伊斯蘭或穆斯林的偏見、歧視與排斥。 然而,陝甘穆斯林起事最後遭致失敗的結局,對伊斯蘭及穆斯林往後的發展皆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穆斯林社群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涉及的層面並非常廣泛,包括人口大量減損、被政府強制性地遷徙、宗教生活多所限制與干涉等,穆斯林社群原有之社會、經濟結構均遭破壞。其次,清政府對穆斯林在社會、宗教、經濟等方面的種種束縛與限制,使其行動自由、宗教活動、經濟發展均受箝制,也加深了穆斯林與漢人間的隔閡,使得穆斯林的政治、社會地位因此而更為降低。
2

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同

于嘉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針對當今生活於台灣,自泰國或緬甸遷移來台的雲南籍穆斯林所進行的研究,從該族群在原鄉雲南的發展歷史,前進至移居泰國與緬甸,再遷徙來台的歷程及其中的各種面向;並鎖定其宗教生活、實踐與傳承的種種樣貌,牽引出該族群認同心理的構成與漸漸形成的我群意識與族群邊界。而最終論及該族群與台灣其他穆斯林以及台灣當地環境接觸與交往中,所出現的適應過程和認同心理的游移與在地化轉變。
3

臺灣穆斯林少數民族的社會適應︰以印尼穆斯林與中國穆斯林為例 / Social Adaptation of Muslim Ethnic Minorities in Taiwan: Case Study of Indonesian Muslim and Chinese Muslim

孫莉瑋, Retno Widyastu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與其中華文化並不像伊斯蘭人民將回教有很強的宗教關聯性。然而歷史上回教和穆斯林在中華的歷史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從1990年代初期,從東南亞有一批勞動者移民來到台灣,並在當地工作。近期,印尼籍的工作者已達到20萬人,他們成為台灣外籍工作者中數量最大的一群。在這當中,絕大部分的印尼籍勞動者都是穆斯林。為了保留自己的身分認同與文化,這群身在台灣的印尼籍穆斯林竟而形成了以宗教為主的許多社群,並因應在地差異與台灣的華人穆斯林進行社會適應上的交流與互動。 此篇研究的目的在於為台灣的回教與穆斯林研究踏出第一步,尤其是印尼穆斯林與當地的華人穆斯林如何進行社會適應,以及在台灣這樣一個異地環境,身為少數族群的他們如何保有自己的身分認同。此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集中性的田野調查中第一手資料的蒐集與觀察進行文獻探討,這些調查資料來自臺北、桃園、中壢、台中以及高雄等地。 此研究發現印尼籍穆斯林聚集並在台灣形成特定的印尼穆斯林組織,並與華人穆斯林有著積極互動,形成他們社會適應過程中的一環。然而,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這些印尼穆斯林社群更需要改變他們社會中的生活習慣以因應在台灣的生活。 / Taiwan and its Chinese cultur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slam as religion and Muslim people. However, historically Islam and Musli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Starting in early 1990s, there was a growing number of immigrant worker, mainly from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 to Taiwan to work in informal sector. Currently Indonesian numbered 200,000, and become the biggest in terms of foreign workers in Taiwan. Majority of these Indonesian workers are Muslim.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ir identity and cultural life, the Indonesian Muslim in Taiwan formed various religious-based community, do a social adaptation with their environment and interact with Chinese Muslim in Taiwa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itiate the study of Islam and Muslim development in Taiwan, specifically how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Indonesian Muslim with Chinese Muslim in Taiwan, as well as how they preserve their identity as ethnic minority in Taiwan. Qualitative approach on data collection was undertaken,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followed by collecting primary sources from intensive field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in Taipei, Taoyuan, Chungli, Taichung and Kaohsiung. It’s found that Indonesian Muslim gathered and formed some Indonesian Muslim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they actively interact with Chinese Muslim as the part of their social adaptation. However, due to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those Indonesian Muslim communities need to adapt their habit and social life in Taiwan.
4

明清穆斯林漢文著述中的性別觀

劉俐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明代中葉開始,伊斯蘭教在中國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為了解決教義不彰的困境,讓伊斯蘭教能夠在中國生存發展,在西北地區興起了經堂教育,在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和雲南,許多許多穆斯林學者紛紛以漢文著書立說,這些著作多以闡釋伊斯蘭教義、教法和宗教哲學為主,在回族知識界稱為「漢克塔布」來閱讀。這些學者不僅具有豐富的宗教學養,還具有深厚的儒學造詣,甚至兼通佛、道思想,是博通四教的「回儒」,其中以王岱輿、馬注、劉智和馬德新四人最為重要,他們被當今學術界稱為中國伊斯蘭教的「四大經學家」或「四大著作家」。 穆斯林漢文著述因受到伊斯蘭教義和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雙重制約,明清穆斯林學者在建構「以儒釋伊」的性別理論時,在與儒家相合的地方採取附會儒家的方式,但在面臨與儒家不同的地方,則堅持伊斯蘭教的原則,例如他們雖然認同儒家的五倫,但卻將人倫秩序作了更改,把夫婦關係置於人倫秩序的首位;反對儒家的貞節觀,主張寡婦再嫁;在兒女生育教養方面,反對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作法,主張男女同等愛護養育;肯定男女同質,但卻嫁接了「夫為妻綱」的信條,將丈夫的地位神聖化;反對中國社會「妻妾型」的多妻制,主張丈夫在各方面應該平等對待自己的眾多妻室。 從穆斯林漢文著述中關於性別的論述,可以看出這實是明清穆斯林學者對於理想的婦女典範的形塑,尤其是他們藉由聖人時代傑出、優秀的女性,例如聖妻赫底徹、阿依莎,聖女法土默…等人的言行事蹟,並依據主流文化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規範,經過不斷地修改、潤飾和現代化,建構他們理想的婦女形象和典範。 在漢文著述中同時也反映了穆斯林學者所建構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即男女有別、處處防嫌,他們依據伊斯蘭教深閨制度和儒家文化「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範,建構其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所以他們在漢文著述中一再地反覆引用穆聖之女法土默「見瞽目而避之」的事蹟做為論證「男女之防」的理論基礎。 由於許多漢文著述被各地清真寺收為經堂的教材,教授經生,明清穆斯林學者所建構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和對婦女典範的形塑,這套理論勢必會透過經堂教育在穆斯林社會中傳播。從現實意義上來看,穆斯林漢文著述中的性別觀確實有其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它反映著明清時期少數的中國穆斯林知識份子所建構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筆者認為漢文著述性別觀的影響層面僅限於少數的菁英階層,對絕大多數處在社會中下層的穆斯林群眾而言,所產生的影響相當地有限。
5

月隱福爾摩沙--北台灣華語穆斯林紀實攝影專題報導 / Neglected Muslims in Formosa: A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Project On Chinese-speaking Muslims in north Taiwan

崔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伊斯蘭教(臺灣仍慣稱回教)的發展自古至今分為兩個階段,即明清時 期與 1949 及以後,且皆由中國大陸遷移而來。隨著 1949 年國民黨退居臺灣以來, 數萬信奉伊斯蘭教的軍公教人員分多批次隨之來台,使伊斯蘭教(回教)在臺灣 的發展加入了新的蓬勃血脈,雖然來台原因多有悲情成分,但此卻可謂是伊斯蘭 教(回教)在近現代正式傳入臺灣之始。 作為台灣的極少數族群,僅佔台灣人口 0.23%的台灣華人穆斯林如今已有明 顯的地方化與生活化現象,隨著老一代教胞的逐漸消逝與新生代脫教問題在該群 族中日益顯現,臺灣華人穆斯林的傳承問題便尤為棘手。對於臺灣社會來講,甚 少有人留意這群在臺灣多元社會中來自他鄉的離散者,實踐著與臺灣宗教生活中 佔據主流地方的佛教、道教信仰截然不同之宗教。此番情勢與穆斯林議題在世界 範圍內的討論熱度天壤之別,但卻與台灣在世界版圖中咸少被人提及的情況不謀 而合,而這本身亦是一種「弔詭」的現象值得人們反思。 本創作是台灣首次以民族誌影像的方式,利用紀實攝影手法完成的專題圖片 深度報導,主要拍攝為北台灣華語穆斯林族群,選取台北清真寺及桃園龍岡清真 寺為田野調查點,通過在這兩座清真寺進行日常禮拜的穆斯林,尋找不同年齡 層、不同性別、不同家庭環境的拍攝對象,力圖盡可能全面的再現北台灣華語穆 斯林宗教活動及日常生活的點滴過程,并最終以展覽形式呈現於世人。 / Islam in Taiwan-usually still called Hui Religion-has developed as two stages,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after 1949, which both were origin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Since Kuomintang’s retreat in 1949, thousands of Islamic soldiers came to Taiwan, infusing new blood into Islam’s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retreat is somewhat tragic, this could be called the formal initiation of modern Islam in Taiwan. Living as minorities in Taiwan with a population of only 0.23% in Taiwan, Asian Islam have been very much localized. Given that old Muslims are passing away and new generations are no longer believing in Islam, the problem of inherita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tough. In Taiwan, few people notice that these travelers have been living a different religious life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Buddhism or Taoism, which is totally the opposite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scale. However, both being ignored by the world, it coincides with Taiwan’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which is unusual and worth study. This investigative project is designed to show as realistic as possible Asian Islam’s life in Taiwan as a whole by documenting religious and daily lives of Muslims of different ages, genders and families through photography, who are mainly from Northern Taiwan. Field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in Taipei Mosque and Taoyuan City Mosque. The final product will be a photo exhibition the mass.
6

身分認同、觀感和社會融合: 以西班牙穆斯林移民為例 / Identity, Perception and Integration: A Case Of Muslim Immigrants in Spain

馬馨怡, Ma, Shi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人們能更容易且迅速地遷移到不同的地方。移民遷移國外不難,但要適應居住國不同的文化、種族、宗教、歷史背景和社會融合就因人而異。身分認同是社會融合中重要的因素,而社會融合的困難與挑戰則可以從歐洲公民的態度、穆斯林移民的自我身分認同、對於移民的觀感和刻板印象中觀察出。 論文藉由和西班牙穆斯林移民的實地訪談,試圖了解這些移民在社會融合的過程以及挑戰。許多學者認為穆斯林移民在社會的代表性較差,以及其認同常常遭受許多歧視和誤解。其他學者並不認為西班牙移民威脅到國家認同,因為移民在社會中缺乏能見度。 然而,近年來歐洲經濟危機和恐怖攻擊事件導致當地公民對於穆斯林移民的態度有所改變。當穆斯林移民面臨在異鄉的適應和社會融合的困難中,他們或許會選擇從當地社會中分離並組成自我的社會群體,或選擇融入當地社會而失去自己的身分認同。如果穆斯林移民能夠被當地社群和政府接受,或許會更容易融入社會。 關鍵字: 身分認同、社會融合、建構主義、穆斯林移民、社會觀感。 / It is easier and faster for people to move to different places nowadays with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 Although it is easy to move to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difficult for immigrants to adapt and integrate into a society with distinct cultures, ethnicities,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dentity can be seen as an important fact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From the attitudes of European citizens, self-identification of Muslim immigrants, perceptions and stereotypes imposed toward the immigrant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on into the society can easily be observed. The researcher propose to conduct interviews with Muslim immigrants living in Spain to see their perspectives of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Many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Muslim immigrants were not represented in the society and often face many discrimination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e to their identity. For other scholars, immigration in Spain is not perceived to be a threat to national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visibility of immigrants. However, with recent event of terrorist attacks and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attitudes of local citizens are becoming less tolerant toward Muslim immigrants. When Muslim immigrants face difficulties of adapt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foreign society, they would become segregated and form their own social group; or they would assimilate into the foreign country and lose their identity. If Muslim immigrants are accepted and welcomed by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y would be able to create a new identity and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better. Key words: Identity, integration, constructivism, Muslim immigrants, perception
7

清代中期西北穆斯林的新舊教衝突 / Muslim Conflicts of North-West in Ching China

鄭月裡, Cheng, Yueh-L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中期西北穆斯林的新芒教衝突」為碩士論文,共有十萬餘言,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四大章,十二小節,各章節提要如下: 第一章 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的傳播及其發展。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西北的傳播。敘述伊斯蘭教傳入西北地區的方式,以及在該地區的傳播與發展。 第二節 門宦產生的時代背景。探討蘇菲神秘主義傳入西北後的發展.及門宦產生的因素,作為探討乾隆年間新舊教爭原因的基礎。 第三節 清廷與穆斯林。穆斯林聚集禮拜、日禮五時,乃是家風土俗,但卻被地方官吏以「夜聚曉散」、「左道惑眾」之名密奏朝廷。本節將探討清統治者對密奏的處理方式,及對伊斯蘭教的觀念,以及對新、舊教的認識。 第二章 新舊教衝突。 第一節 對立的出現。探討新舊教出現對立的原因,互相控訴的主要目的,以及馬明心被逐出撤拉爾的原因,與被逐後所造成的影響。 第二節 蘇四十三事件。敘述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清廷鎮壓的方式與經過,並附地圖四幅,作為了解新教與清廷交戰的地理位置。 第三節 田五與石峰堡之役。田五是馬明心的徒弟之一,以甘肅通渭縣石峰堡作為超事的根據地,並藉宗教力量號召穆斯林。本節將探討田五如何號召穆斯林,並且對石峰堡戰役作一分析。 第三章 清廷的善後措失。 第一節 對官吏。清廷鎮壓新教,可謂不遺餘力。對於乾隆四十六年、四十九年協剿的各路官兵,有功者給予不同程度的獎賞,但是對於失職的官吏,按例載給予懲罰。 第二節 對肇事者。清初承襲明代律例,律載左道異端之術,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監候。對於「重犯」家屬,向有緣坐例科以重刑,「正犯」凌遲處死之外,其妻、子、女仍有軍流之罪。此外,對沒有直接參與起事者,僅是協助新教紮筏過渡、運送糧食者,其當事人及其家屬,清廷亦同樣給予嚴苛處罰。 第三節 對一般穆斯林。俟穆斯林起事告一段落後,清廷下令各省嚴密查察穆斯林的活動,同時制訂管理穆斯林的政策。其中包括制訂「辦理甘肅善後事宜」、議定章程,以及對新教頒布五條治罪條例。 第四章 新舊教衝突及清廷處置的意義。 第一節 宗教層面。本節除敘述中、西方對「宗教」以及「伊斯蘭教」的解釋外,並且透過宗教的觀念及儀式等,探討新舊教衝突是不是宗教所產生的問題。 第二節 政治層面。從清高宗對官吏獎懲情形分析清高宗是否如有些學者所說,乾隆四十年後,高宗已經倦勤荒怠,並且從高宗對新教教民的處置來分析新舊教衝突是不是一個政治問題。 第三節 社會層面。社會科學家對於社會衝突的研究,不論是在觀點上、研究途徑上有不同的論點,形成不同的理論(包含定義、學說)。本節將介紹社會科學家的各種理論,以這些埋論與新舊教衝突的內容加以比較,並且進一步討論。
8

就明清穆斯林之漢文著述探討當時之中國伊斯蘭思潮 / Islamic Thought in China during Ming and Ching: Discussion on the Islamic Literature in chinese

李琅毓, Lee, Lang Yu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伊斯蘭信仰與政治勢力結合時,往往能左右一地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雖然如此,伊斯蘭在對外傳播與發展的過程中仍吸收了許多各地的文化特質,使得伊斯蘭文化呈現出多元的面貌,意即具有地方性的特色。   伊斯蘭在中國即是一例。基本上伊斯蘭是隨著穆斯林的貿易與移民而傳入中國。在唐宋時期前來中國貿易之阿拉伯及波斯商賈中即有許多穆斯林定居中國。到了元代,由於中亞穆斯林助蒙古人入主中原有功,穆斯林在元朝政治、經濟上均扮演重要的角色。明代則由於明中央政府的漢化政策,穆斯林漢化的速度與程度均超過前代。漢化的加深相對地使得穆斯林之信仰顯得薄弱,大多數的穆斯林對伊斯蘭教義模糊不清,對他們而言伊斯蘭似乎只是一種生活習慣。穆斯林的社會地位也逐漸走下坡。比起元代,明代的伊斯蘭文化呈現衰退的狀態。   有鑑於此,中國穆斯林中的有識之士便試圖以著作的方式來振興伊斯蘭在中國的地位。明清時期的伊斯蘭漢文著述為數不少,本文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幾本加以分析討論:王岱輿的 <正教真詮>、馬注的 <清真指南>、劉智的 <天方典禮>、 <天方性理>、馬德新的 <四典要會>。這些兼通伊斯蘭經典與儒家學說的穆斯林學者著書闡述伊斯蘭教義,除了希望能讓中國的穆斯林正確地了解伊斯蘭教義,也希望能得到儒者的認同與支持,因此除了以漢文著作外,在詮釋上試圖以儒家學說輔為解釋,如孔子「天」的概念、宋明理學無極、太極、理氣之說等等。一方面強調伊斯蘭與儒家思想的一致性,一方面又不離認主獨一的信念。這樣闡述伊斯蘭教義的方式成為明清伊斯蘭漢文著作的特色,也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這些著作一方面顯現出儒家思想對伊斯蘭教義中國化的影響力,一方面也表示出穆斯林對中國大環境的適應之道。
9

殯葬文化對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北部地區穆斯林為例 / Funeral culture influence on religious and ethnic identity-Taipei mulims

馬孝棋, Haj. Ishag Ma Shiao-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就以當代台灣穆斯林做為觀察的對象,遷台後的大陸回民穆斯林基本上是延續了在大陸家鄉的回民傳統的生活形態,沒有出現太大的改變,由於遷台的穆斯林沒有足夠的穆斯林人口集中在一個地區,未能形成「哲瑪提」聚居的生活形態,所以在宗教生活像是飲食禁忌、婚喪喜慶、禮拜齋戒等等的實踐面臨困難,經過長期與左鄰右舍的漢民文化與習俗相處,逐漸失去穆斯林生活的色彩,就以台灣穆斯林的殯葬為例,不難發現穆斯林的殯葬當中所具有大陸回民地方特色的「念、整、洗、穿、站、送、埋、祈、搭救亡人」儀式之外,亡人家屬也受漢人殯葬習俗的影響,開始自我主張「回漢」混合殯葬的儀式 ,凸顯出台灣穆斯林的信仰已被漢文化快速滲透的事實。當今另有一部份的穆斯林以強烈的宗教訴求回歸伊斯蘭的經典,以「遵經革俗」的手法回到「從一而終論」 的殯葬方式,有許多傳統穆斯林無法適應的問題,使台灣穆斯林內部呈現不穩定的變革,筆者身為台灣穆斯林一份子,希望透過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視野與方法,藉由「殯葬問題」來觀察台灣穆斯林的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變遷。
10

社會文化變遷與民族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以青海循化撒拉族鄉鎮企業為例

王懷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的研究對象是撒拉族所經營的鄉鎮企業,研究主軸則是從撒拉族的鄉鎮企業發展情況,來探討社會文化變遷與民族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一九七八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共確定了經濟改革的方向,中國的經 濟發展從計畫經濟體制朝著市場經濟體制邁進,而市場經濟體制中的農村家庭承包制,使得鄉鎮企業在中國農村有了發展的契機。自八○年代以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經濟發展進步的最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大力興辦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發展也是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標誌,更是撒拉族提升本民族經濟的最佳方式。而影響循化撒拉族興辦鄉鎮企業的因素,除了整體大環境的變革使鄉鎮企業有發展機會之外,民族本身的社會文化對於鄉鎮企業的影響,更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撒拉族社會文化對於鄉鎮企業經營的正面影響為: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提供撒拉族積極發展鄉鎮企業的動力;多種經營的傳統符合市場經濟的供給需求;開放性與包容性使撒拉族能快速掌握機會;自尊心強使撒拉族人努力發展鄉鎮企業;傳統社會結構使撒拉族在經營鄉鎮企業也能團結互助。而其負面影響則是:自尊心強導致人人都想當老闆,鄉鎮企業規模小,不易進步;傳統社會結構使鄉鎮企業容易形成家族化現象;對學校教育接受度低導致教育水準低落,使鄉鎮企業缺乏人才。 而撒拉族的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的。經濟因為社會與文化的因素而有發展的機會;社會與文化也因為經濟的發展而有所變遷。因此撒拉族在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經濟水準有所提升之後,撒拉族的社會與文化也因為鄉鎮企業發展的緣故,產生了獨特的變遷與適應:傳統經濟生活走向產業化,並提供剩餘勞力工作機會;對體制內的學校教育接受度提高;撒拉族婦女有了經濟獨立的機會。 撒拉族雖然因為興辦經營鄉鎮企業之後,對於學校教育的觀念有所改變,但是目前教育水準的低落仍是鄉鎮企業發展最大的問題,值得後續繼續觀察;而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撒拉族婦女很多的工作機會,使得撒拉族婦女的角色與地位開始與以往不同的變化,對於撒拉族社會可說是相當大的變遷,也是撒拉族面臨未來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

Page generated in 0.04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