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7
  • 130
  • 23
  • 9
  • 7
  • 6
  • 1
  • 1
  • Tagged with
  • 167
  • 64
  • 61
  • 49
  • 46
  • 32
  • 30
  • 29
  • 28
  • 27
  • 24
  • 22
  • 22
  • 22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蘇轍古文研究 /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of Su, Che

王素琴, Wang, Su-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是人類思想最真誠的反應,故文學之作用,固不得僅以詞章視之。唐宋古文,在中國散文史上,居於承先起後的階段,而宋文承唐代韓柳古文運動之後而健康發展,以平易流暢之體開啟新途,影響元明清文風甚巨。因此,研究宋文,不僅有助於吾等對古典文學的承繼與了解,更可加強充實新文學創作的內涵。宋六家中,蘇軾的文學魅力,使他有廣大的讀者群,其父其弟的光芒,是難以與之匹敵的。但因有父親的著意栽培,才能灌溉長養蘇軾這株文學的巨樹,因有弟弟蘇轍的羽翼之功,才能使蘇軾的影響更深更遠。可以說,老蘇和小蘇是使蘇軾更突顯其價值的人。其中小蘇因與蘇軾相隨之歲月久,更具有他重要的地位。本於欲對蘇軾之認識更深入,更基於對蘇轍其文其人的好奇,而有此論文之作。 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三大章:第一章、蘇轍的古文淵源:蘇轍的古文,受他本身稟賦與學習的影響最深,其次是父親的用心培植,母親的身教,及兄長的終身肯定、支持。師長中影響他較多的是歐陽修與張方平。歐陽修較偏於文學方面,張方平則文學、政治、為人處世等均對他起了相當作用。 第二章、蘇轍的古文寫作藝術:第一節、議論之文:蘇轍的議論文,數量多且精,並深受歷來選文家的青睞,尤以茅坤,更是推崇備至。他的議論文,早年洋洋灑灑,氣勢豪縱,中晚期轉而內斂深沉,重人生事理的闡發。第二節、敘記之文:他的敘記文,數量雖不多,但篇篇精妙,其優點,可由六方面來談,即:一、寄寓深遠。二、敘事簡鍊。三、融入議論。四、寫景逼真。五、運用對答法。六、謀篇富變化。第三節、傳記之文:蘇轍的傳記文,最特殊是他的自傳<潁濱遺老傳>,此文是古人罕見的長篇自傳,內容豐富,對研究他的文學或北宋的政治、民生、軍事?等,均…有重要價值。其他關於小人物的傳記,篇篇都能塑造特殊的類型。寫墓誌、碑銘等,都能切合事理,對傳主作最恰當的描寫。第四節、書信之文:蘇轍的書信,「上書」類寫得氣勢非凡,而一般書信則溫婉莊重,二者均能因人立言,態度懇摯。 第三章、古文評價:蘇轍之古文,宋明清時期尚多有好者。近代以來,研究者較寡,但不影響他存在的價值。他的古文價值,可從四方面來談。一、具有獨創性。二、「穩」的文學風格。三、有得於養氣的文學家。四、古文藝術之繼承者張耒。經過對蘇轍古文之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蘇轍之文學,雖不如其兄發展全面,乍看也不似他光彩耀人,但若仔細品味,則他的古文意蘊深、用筆老,自有風貌,又非其兄所能籠罩。
12

美國、蘇聯、中共戰略三角關係初探:中共進運越南個案研究

郭克嚴, GUO, KE-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共竊據大陸以後,國際政治產生巨變。五○年代,中共與蘇聯結盟 共同對付美國。六○年代,中俄共分裂,北平分別敵視美國與蘇聯。七○年代,中共 與美國和解,共同對抗蘇聯。雖然,美蘇兩超強與中共構成的三角關係並不代表當今 國際政治的全部,但卻不能否定,美國.中(共)、蘇聯三角關係是影響當今國際政 治最重要的因素。基於此,希望透過本論文的研究,能對這個三角關係的發展做一番 歷史與科學的探視、分析,並以一九七九年中共進軍越南事件,做細部的觀察。 本論文共計七章: 第一章:研究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三角關係理論簡介; 第三章:美國、蘇聯、中共三角關係模式(1949∼1979); 第四章:中共的政策:進軍越南的認知與行動; 第五章:蘇聯的政策:對中共進軍越南的認知與反應; 第六章:美國的政策:對中共進軍越南的認知與反應; 第七章:結論 由於論文係「戰略」三角關係「初探」,故著眼三角戰略關係;研究之目的並非求得 三角關係的行為模式,以做為爾後預測該關係的準則,而是希望藉此能夠提供更廣泛 研究該三角關係的方向,使得吾人能更進一步認識到美國、蘇聯、中共之三角互動關 係。
13

蘇聯少數民族問題--中亞地區研究

李玉珍, LI, YU-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境內少數民族問題在其內政上是一個影響重大,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其境內民 族繁多,要做全盤的研究,可能無法深入探討,故本論文擬以中亞地區做為個案研究 的主題。 論文計分七章,約九萬言: 第一章緒論。說明「少數民族」的定義,少數民族問題的發生,及蘇聯境內少數民族 ,並說明選定此一研究範圍的文義所在。 第二章中亞的民族分佈及其早期與俄國的關係。從地理上說明中亞各回教民族的分佈 ,從歷史上說明他們的民族起源、成立政權的經過、其文化背景等。俄國與中亞的關 係發展則是本章重點所在。從雙方早期的接觸,到有計劃地征服中亞為止。 第三章俄共早期民族政策對中亞民族的衝擊。討論早期俄共民族政策對中亞民族的影 響,這些政策對中亞經濟、社會及文化型態的影響深遠。 第四章中亞民族的反俄及民族力量的評估。探討帝俄時期及早期蘇維埃時期的中亞民 族運動,並對中亞民族主義的力量作一評估。 第五章現代化政策的影響。討論蘇聯推行現代化的一些目的,及對中亞所造成的影響 。 第六章中亞在蘇聯外交政策上的運用。探討中亞民族在蘇聯外交政策上竹運用,主要 是討論蘇聯當局在增進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時,如何運用中亞民族。 第七章結論。
14

清季江蘇省學會運動之研究( 一八九五∼一九一一)

何思瞇, HE, SI-M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共分六章十三節,約十萬字左右。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此論文之目的及近 代中國學會運動觀念之由來。第二章江蘇學會運動發展之背景;分三節,主要探討江 蘇省民智之發展、士紳階級的覺醒和外力衝擊與江蘇省學會運動發展之關係。第三章 戊戌時期江蘇省學會運動之發展;分四節,主述上海學會,上海地區學會運動之初起 ,其它地區學會之初起和學會之暫停。第四章庚子以後江蘇省學會運動之發展;分三 節,主述庚子以後學會運動之轉型及其在江蘇省發展的狀況。第五章江蘇省學會運動 的影響與成效;分三節,探討學會運動中領導與學會的關係,其發展在時空上分布之 意義以及江蘇省學會之特色,影響與成效。第六章結論。
15

一九五六年蘇伊士運河事件之研究

鄧備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五六年蘇伊士運河事件,是東西方在中東地區權力關係發生突變的轉捩點,一則代表了英法舊殖民勢力的沒落,二則揭起了美國和蘇聯在中東冷戰的序幕,再則使以列和阿拉伯國家間的世仇更難消除,造成以後中東地區長期紛擾不安的局面,所以,在整個國際關系史上,此一事件,實有其劃時代的重要性。就另一方面說,蘇伊士運河事件在自由世界對抗共產集團的□爭中,亦有其特殊意義,說明了自由世界團結一致和遠大目光的必要,若一昧只求進利,不作遠圖,則必落入共黨各個擊破的圈套。本文的目的,在指出此事件所給予的啟迪,以為來者的殷鑑。 一九五六年運河事件,在國際法方面,一度為炙手可熱的問題,但事件本身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似遠不如其在國際關係史上的重要,因此,本文的探討方向,係專就國際關係的角度,採取敘述事實與探討問題相行並重的方式,來論述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本文共計六章,第一章導論,概述運河事件的遠因,第二章探討事件的近因,第三、四、五章討論事件中,各有關國家的外交活動,和平的努力與失敗,以及戰爭爆發後的國際調處和善後處理;最後一章為一簡短的結論。 一九五六筆運河事件,距今僅十二年,許多官方資料均未公諸於世(英國政府一直拒絕公布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六日與二十三日英法間秘會議的紀錄),以致於本文的論述,可能有不夠翔實之處,不過,就本文研討的世界均勢變遷而論,即使有缺點,也不致改變本文的結論。再者,本文使用之資料,多為英文書籍,筆者英文程度欠佳,對某些資料的翻譯,如條約、演講詞、及談話錄等,縱使沒有重大的錯誤,亦難免有不妥的地方。在這裡,作者應先說明。 本文承陳教授治世師指導,耳提面命,示教良多,特別是對於論文大綱及撰寫重點,有啟發性的提示,謹於此表示衷心的謝意。
16

蘇軾文藝理論研究

崔在赫, Choi, Jae-hyu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開始是由兩方面切入,第一是在綜合的基礎上,排除以前理論羅列式的方法,在更大的框架下,敘述其文藝理論。第二是藉由蘇軾散文的寫作時期,來評判其理論的成熟過程。本論文把蘇軾文藝理論分為文學藝術觀、作家修養、審美構思、文藝創作、文藝欣賞等的五個章節來記述蘇軾文藝理論,而引用蘇軾文章時,每個註腳裡記述它的寫作時期。最後,在第七章結論裡,一方面簡述本論文的整個內容,另一方面依據文章的寫作時期論述蘇軾文藝理論的演變。 本論文總共分為七章來詳細論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從「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蘇軾文集概況」三個方面對蘇軾散文中的文藝理論進行概括的分析,為以後具體研究作一些記述上的準備。 第二章「蘇軾文學藝術觀」裡,論述「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言意觀念」、「文藝價值」、「文藝效用」對蘇軾文藝的基本態度。在此,記述蘇軾文藝理論之前,考察了蘇軾對文藝的基本態度。當展開文藝理論時,這些觀點產生重要的作用。蘇軾受佛禪影響,也受老莊道家影響,又是熱心於經世治國的儒家,不只屬於其中任何一家,而是融匯儒釋道,自成一家。蘇軾繼承所謂「文以明道」、「文以貫道」、「文以載道」之說而擴大發展的。就文藝創作的觀點而論,足以避免流入道學家之文和文匠之文的窠臼。在文章之道的觀念,蘇軾不囿於儒家之見,而將其視為萬物自然之理。蘇軾認為,通過詩文創作與繪畫活動可以顯現「道」的奧妙。按照北宋初期的文藝觀念來看,蘇軾的這些文藝價值觀念,確實是頗有卓見。而且,由於蘇軾「詩畫同律」的觀念,使他特別重視繪畫活動,因而開拓 文人畫的新領域。而且,在文藝效用方面,他既強調文藝的社會效用,也主張個人感情上的切實吐露,而且是能使歸於效用的意義。 在第三章裡,就「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而進行論述了。為了讀書涵養,蘇軾提出了兩個學習的方法。其一是詳細地解讀書籍的內容。因此提出「一意求之」的方法,這是一種精讀的方式。每讀一本書時,只想一個念頭,不想太多。要重複閱讀同一書本,才可謂讀完。其二是虛靜客觀,不讓先入之見阻礙自己學習,那怕是自己不以為然的東西,也要冷靜地觀察研究其各方面的關係。學習任何學術思想,不可頑固堅持一個方向而忽視了另一個方向。蘇軾認為,文藝的源泉乃在生活中的認識,主張一切事物要「耳聞目見」,反對任何的「臆斷」。進而蘇軾提出「常形」和「常理」的問題,重視觀察體驗。另外,蘇軾雖不能深入闡釋所謂「窮而後工」的理論,但只要探討他貶謫之後作品的樣態,就不難考察「克服考驗」的精神修養方式。蘇軾基礎於「窮而後工」的文藝心理觀念,切身經歷兩度的貶謫,體得「克服考驗」的作家修養,導出「擴達超然」文藝風格,達到了文藝創作之「天工」。由此可見,作家須要通過「讀書積學」而可充實文藝作品的內涵,而且經過「觀察體驗」,心中便可能構思出一幅清晰的藝術形象,而且經過「克服考驗」而體驗了「窮而後工」真面目,其文藝作品更能接近於真實,可容易感染欣賞者心理。在第四章裡,分為「虛靜待物―觀照」、「神與物游―想像」、「興到神來―靈感」三個角度,來探討了蘇軾審美構思過程。其實,比起「想像」說「神思」,比起「靈感」說「興會」會更正確。但「神思」、「興會」等的用語,不用中文表達,用其它的語言很難表現。倒不如藉以西方理論的「想像」、「靈感」,補充中國理論的含意予以說明,會更加妥當。所以本論文著重說明上稱為「想像」、「靈感」。蘇軾文藝創作,經過「虛靜待物」、「神與物游」、「興到神來」的審美構思過程,達到「物我交融」的審美狀態,才能輕易地實現「物化之境」的文藝作品。因此,蘇軾重視「觀照」、「想像」、「靈感」等的審美構思。在第五章裡,就「以辭達意、了然於手」、「隨物賦形、自然成文」、「傳神、神似」而討論了蘇軾文藝創作。經過不斷的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以提高創作修養,也經過了關照、想像、靈感以提升審美構思,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優 秀創作?有一位作家既使擁有很好的文藝觀念,而且經過一系列的作家修練,而具有卓越的審美構思,但如果他無法通過實際創作活動而描寫,實際創作以前的一切文藝活動只不過徒勞無功而已。那麼,諸多作家們怎樣表現於實際創作的過程呢?對此,蘇軾認為,在「以辭達意」的基礎上,表現某一對象時,首先必須做到「隨物賦形」的形似,進一步才有可能做到「傳神」的神似。通過這樣文藝創作過程,蘇軾的文藝作品可以說是抒情達意,了然於心、口、手,成竹在胸,自然成文,要求妙理於言外。 最後,在第六章裡,蘇軾持有特別的審美眼光,例如「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經此來總括他的文藝欣賞理論。文藝作品應當持有自然天工的取向,所以欣賞文藝作品時,蘇軾很重視「自然之美」的作品。古人一般認為作品的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的意趣。古代作家通過語言的多意性、含蓄性,而克服這樣語言表現的侷限。所以蘇軾特別欣賞「言外之意」的作品。而且蘇軾很重視文藝創作中作家的主體和創作對象的客體合而為一的境界,即是「物化之境」。再言之,顯現物化之境的作品,不得不涵蓋自然之美,而具有言外之意。總之,「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三者確實歸於一處,但只是表現不同而已。
17

蘇軾黃州時期書蹟之研究

邢莉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先從《宋蘇軾墨跡》、《中國法帖全集》中的《東坡蘇公帖》、《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書法全集》、《書跡名品叢刊》等蒐集蘇軾的墨蹟,依據前人研究之成果,整理、分析、比較其墨蹟創作之時期,選出屬於黃州時期的墨蹟,作為分析之主要文本。並以《石渠寶笈》初編、續編、三編以及宋、元、明、清、民國及大陸地區官方編輯的圖目為主,民間書畫家鑑賞的題跋為輔助,了解蘇軾書蹟流傳、收藏、評鑑的情形。歷經浩劫之後出現之影本、搨本,前人無法確定是否為黃州時期之墨蹟時,則匯集同一字的字體,就其用筆、結構、墨色的風格,分辨其是否為黃州時期的墨蹟。此外,參考前人對蘇軾文學藝術的研究成果,並從蘇軾的詩、詞、文章中歸納出蘇軾的書學創作論。 其次運用焦點透視法先從蘇軾早年的政治主張立論,論述其踏入政壇後實踐理想的方式,引發烏台詩案的經過、臺諫追攝及身陷囹圄的遭遇。其次從務農養生、親友慰藉、參禪悟道、讀書創作、寄情山水等五種方向說明蘇軾在黃州時期的生活面貌。最後歸結出蘇軾在黃州時期大多是驚恐退怯的心態,當受到友誼慰藉時又毫不掩飾其心中感激之情,這種感恩之情隨著時間的醞釀,其內心又有一分退隱與進取的掙扎,然而蘇軾的內心深處畢竟是孤獨寂寞的,所以偶爾也會有自我寬慰的達觀灑脫之語出現。 再者以審美心理學的觀點切入,論述蘇軾經由烏台詩案的政治事件刺激,使其暫時放下原有的政治理想,轉向以文藝創作的方式重新建構其新的生命藍圖。因此,先從蘇軾與歐陽脩、黃庭堅等師友的切磋,宋代寫意思潮、前人影響的焦慮、蘇軾書學的師承、學問的累積、人品的涵養,以及其豐富的人生經驗等,歸納蘇軾書論形成之因。其次從其「意造」、「神氣骨肉血」的主張,分析蘇軾書論: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技道相參、技道並進,形神相依、不計工拙,以及在執筆、運筆、結字、章法、用墨等技巧上的不拘法度,到無法之法的境界。再將蘇軾黃州時期的墨蹟依字體分行書、草書二者論述其書蹟創作的緣由、內容及流傳。 又透過讀者反應理論,分析蘇軾從閱讀古人典籍所留下的文化記憶、文化圖像,及運用符號學、文化批評等方法,分析黃州時期墨蹟中的筆法、章法、墨色等。首先釐析〈黃州謝表〉、〈前赤壁賦卷〉等墨蹟,論述其忠君愛國的觀念,死而後已的士人執著,然而,一旦受小人構陷,經歷冤獄,九死一生,謫居黃州,面對政治重挫的恐懼與盡忠朝廷的矛盾。其次分析〈梅花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等墨蹟中灑脫不羈的風格,論述其茫然無奈的心情與自我超越的尋求。再分析〈歸去來辭卷〉、〈往崎亭詩帖〉及尺牘等墨蹟,並以抄佛經等事實作佐證,論述其超越現實與修身進道的方法。最後以與友人的尺牘及乳母墓誌銘等,論述其內心深層處理私我情感與群性倫理的表現。 此外,運用心理美學先從筆法、墨法、結字、章法、格式等方面論述蘇軾墨蹟中所呈現的「意造與無法」;再從墨蹟中造型空間的時間性,以及時間過程的空間凝結,二者共同形成時間的序列,從凝鍊靜穆、平淡自然、灑脫超逸等三方面論述其書蹟中所蘊藏的美學意蘊;最後從儒道佛三家的觀點,論述其端莊典雅、蕭散清遠的書寫風格,以及思維快速轉變時所呈現「凝靜與豪放」的風格與轉變。
18

蘇軾詞硏究. / Su Shi ci yan jiu.

January 1980 (has links)
施燕燕. / 手稿本.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文學部. / Shou gao be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411-429). / Shi Yanyan.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Zhongguo yu wen xue bu. / Chapter 第一章 --- 蘇軾「以詩入詞」的爭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正反兩方的意見 --- p.4-22 / Chapter 第二節 --- 詞與詩的主要區別 --- p.23 / Chapter 〈一〉 --- 內容方面 --- p.26-31 / Chapter 〈二〉 --- 技巧方面 --- p.31-49 / Chapter 〈三〉 --- 風格方面 --- p.50-55 / Chapter 第二章 --- 蘇軾詞的內容 --- p.56 / Chapter 第一節 --- 寫景: / Chapter 〈一〉 --- 山水詞 --- p.60-65 / Chapter 〈二〉 --- 田園詞 --- p.65-73 / Chapter 〈三〉 --- 節序、詠物詞 --- p.74-83 / Chapter 第二節 --- 抒情: / Chapter 〈一〉 --- 送別詞 --- p.84-91 / Chapter 〈二〉 --- 懷人詞 --- p.91-95 / Chapter 〈三〉 --- 悼亡詞 --- p.95-102 / Chapter 〈四〉 --- 忠愛詞 --- p.102-107 / Chapter 〈五〉 --- 詠懷詞 --- p.107-120 / Chapter 第三節 --- 說理詞 --- p.121-136 / Chapter 第四節 --- 艷情詞: / Chapter 〈一〉 --- 詠讚佳人 --- p.138-146 / Chapter 〈二〉 --- 閨怨相思 --- p.146-155 / 小結 --- p.156-160 / Chapter 第三章 --- 蘇軾詞的技巧 --- p.161 / Chapter 第一節 --- 善用雅重辭滙 --- p.165-174 / Chapter 第二節 --- 善化前人詩語 --- p.175-185 / Chapter 第三節 --- 善於化用典故 --- p.186-208 / Chapter 第四節 --- 善用直敘手法 --- p.209-223 / Chapter 第五節 --- 善用隱曲手法 --- p.224-240 / Chapter 第六節 --- 善於變化章法 --- p.241-251 / 小結 --- p.252-258 / Chapter 第四章 --- 蘇軾詞的風格 --- p.259 / Chapter 第一節 --- 杭州期:清逸 --- p.263-272 / Chapter 第二節 --- 密、徐州期:沈鬱 --- p.273-287 / Chapter 第三節 --- 黃州期: / Chapter 〈一〉 --- 閒雅 --- p.273-303 / Chapter 〈二〉 --- 豪放 --- p.303-324 / Chapter 第四節 --- 婉約詞 --- p.325-338 / 小結 --- p.338-342 / Chapter 第五章 --- 總結 --- p.343-364 / 附錄: / Chapter 一 --- 注釋 --- p.365-410 / Chapter 二 --- 參考書目 --- p.411-429
19

蘇童小說研究. / Su Tong xiao shuo yan jiu.

January 2004 (has links)
吳潔盈. / "2004年8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4. / 參考文獻 (leaves 282-302).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4 nian 8 yue". / Wu Jieying.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4.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282-302).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1 / Chapter 一. --- 蘇童簡介 --- p.2 / Chapter 二. --- 蘇童小說的硏究價値和意義 --- p.5 / Chapter 第二節 --- 蘇童小說硏究述評 --- p.9 / Chapter 一. --- 硏究槪況 --- p.9 / Chapter 二. --- 論者對蘇童小說的評價 --- p.15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19 / Chapter 第二章 --- 硏究法與論述架構 --- p.20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及方法 --- p.21 / Chapter 第二節 --- 理論框架與論述架構 --- p.24 / Chapter 第三章 --- 文學槪念釋義與蘇童創作觀 --- p.30 / Chapter 第一節 --- 「先鋒小說」、「新寫實小說」及「新歷史小說」釋義 --- p.31 / Chapter 一. --- 「先鋒小說」釋義 --- p.31 / Chapter 1. --- 從「先鋒」到「先鋒小說」:「先鋒小說」的涵意 --- p.32 / Chapter 2. --- 「形式主義」之外:「先鋒小說」的整體特色 --- p.35 / Chapter 二. --- 「新寫實小說」釋義 --- p.38 / Chapter 1. --- 對一種小說傾向的歸納:「新寫實小說」槪念的產生 --- p.38 / Chapter 2. --- 「還原生活本相」的追求:「新寫實小說」的整體特色 --- p.41 / Chapter 三. --- 「新歷史小說」釋義 --- p.42 / Chapter 1. --- 作爲一個文學槪念的獨立性:「新歷史小說」的具體意義 --- p.43 / Chapter 2. --- 建構歷史,解構歷史:「新歷史小說」的整體特色 --- p.46 / Chapter 第二節 --- 蘇童的創作觀念 --- p.48 / Chapter 一. --- 排斥教條:蘇童的自我審視 --- p.49 / Chapter 1. --- 評論與創作 --- p.50 / Chapter 2. --- 長篇與短篇 --- p.53 / Chapter 二. --- 「靈魂的逆光」:蘇童的小說藝術 --- p.59 / Chapter 1. --- 形式感與創新精神 --- p.60 / Chapter 2. --- 現實與虛構 --- p.63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66 / Chapter 第四章 --- 蘇童小說中的「時間」與「空間」 --- p.67 / Chapter 第一節 --- 尋找「過去」´ؤ´ؤ歷史與回憶 --- p.68 / Chapter 一. --- 蘇童小說的時間敘述模式 --- p.68 / Chapter 1. --- 「現在」與「過去」的分裂 --- p.69 / Chapter 2. --- 時間的凝定與延伸 --- p.76 / Chapter 二. --- 軌內外的國族歷史 --- p.82 / Chapter 1. --- 歷史的軌跡以內:《我的帝王生涯》 --- p.83 / Chapter 2. --- 軌跡的「歷史」:《武則天》 --- p.88 / Chapter 三. --- 家族生命的開展與凋:家族歷史的建構 --- p.93 / Chapter 1. --- 生命與血脈的延展 --- p.93 / Chapter 2. --- 墮落與衰敗的根源 --- p.97 / Chapter 四. --- 少年回憶的重構 --- p.100 / Chapter 1. --- 逝去的青春年華 --- p.100 / Chapter 2. --- 永恆的少年回憶 --- p.104 / Chapter 第二節 --- 敘說「南方」´ؤ´ؤ鄉村與城市 --- p.109 / Chapter 一. --- 蘇童小說的空間敘述模式 --- p.110 / Chapter 1. --- 敘述者的身份 --- p.112 / Chapter 2. --- 敘述者與故事的距離 --- p.114 / Chapter 3. --- 「南方視角」過濾下的「南方故事」 --- p.117 / Chapter 二. --- 想像中的楓楊樹鄉 --- p.123 / Chapter 1. --- 精神家園,夢裡故鄉 --- p.124 / Chapter 2. --- 天災橫降,人禍昭彰 --- p.130 / Chapter 三 --- 回憶中的香椿樹街 --- p.137 / Chapter 1. --- 閒言充斥,蜚語流竄 --- p.137 / Chapter 2. --- 罪惡處處,慾望糾纏 --- p.140 / Chapter 第三節 --- 存在探索´ؤ´ؤ時空交織下的深層意蘊 --- p.146 / Chapter 一. --- 逃亡與還ˇёإ --- p.147 / Chapter 二. --- 圍觀與示眾 --- p.154 / Chapter 三. --- 死亡與魂歸 --- p.159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166 / Chapter 第五章 --- 《蛇爲甚麼會飛》中的「時間」與「空間」 --- p.169 / Chapter 第一節 --- 中、短篇小說的嘗試´ؤ´ؤ「直面現實」的創作方向 --- p.171 / Chapter 第二節 --- 火車站廣場上的世紀鐘´ؤ´ؤ時間與空間的設置 --- p.177 / Chapter 一. --- 時間的落差 --- p.178 / Chapter 二. --- 空間的割切 --- p.183 / Chapter 第二節 --- 荒謬的「南方城市」´ؤ´ؤ《蛇爲甚麼會飛》中的城市建構 --- p.188 / Chapter 一. --- 夾縫中的城市 --- p.190 / Chapter 二. --- 被孤立的城市 --- p.194 / Chapter 第四節 --- 直面慘淡人生´ؤ´ؤ《蛇爲甚麼會飛》中的人物刻劃 --- p.200 / Chapter 一. --- 失陷於荒謬城市 --- p.201 / Chapter 二. --- 尋找在他方城市 --- p.205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210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語 --- p.213 / 附錄一:蘇童著作目錄 --- p.216 / 附錄二 :《蛇爲甚麼會飛》中的時間敘述 --- p.223 / 參考書目及論文 --- p.228
20

蘇軾《東坡書傳》研究

李雲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2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