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7
  • 130
  • 23
  • 9
  • 7
  • 6
  • 1
  • 1
  • Tagged with
  • 167
  • 64
  • 61
  • 49
  • 46
  • 32
  • 30
  • 29
  • 28
  • 27
  • 24
  • 22
  • 22
  • 22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元末明初吳中書法硏究. / A Study of Wuzhong calligraphy of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Yuan mo Ming chu Wuzhong shu fa yan jiu.

January 2000 (has links)
唐錦騰. / 論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0. / 附參考文獻. / 中英文摘要. / Available also through the Internet via Dissertations & theses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Mode of access: World Wide Web. / Tang Jinteng. / Lun wen (b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0. / Fu can kao wen xian. /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42

蘇聯「職官名錄」制度之研究

陳厚文, Chen, Hou-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蘇聯「職官名錄」制度的形成、運作和廢止。本論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導論,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架構、研究途徑。第二章探討「職官名錄」制度的形成,首先論述形成的背景因素,次就形成原因和過程加以探究。第三章剖析「職官名錄」制度的運作,首先就「職官名錄」的範疇加以敘述,接著以幹部甄選和訓練作為探討重點;此外,本章亦就赫魯雪夫和布里茲涅夫時期的幹部政策做了解,以充分掌握蘇聯人事制度的演變。第四章論及「職官名錄」制度的廢止,先由「職官名錄」制度的影響著墨,檢視此制度對蘇聯所造成的影響,接著以戈巴契夫的幹部改革政策為主軸,探究「職官名錄」的廢止。第五章為結論。 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蘇聯政治體系的運作除了以極權統治為基礎外,各個領導者透過「職官名錄」來控制人事的任命工作,亦是鞏固權力的重要工具之一。戈巴契夫廢止「職官名錄」雖然有助於消弭布里茲涅夫時期領導階層人員老化的現象,卻也間接的導致蘇聯整個人事制度的改變,而這些問題便成為俄羅斯時期葉爾欽的重要施政問題之一。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 4 第二章 「職官名錄」制度的形成 7 第一節 「職官名錄」制度形成的背景 7 第二節 「職官名錄」制度形成的原因 30 第三節 「職官名錄」制度形成的過程 34 第三章 「職官名錄」制度的運作 43 第一節 「職官名錄」的範疇 44 第二節 「職官名錄」制度的運作方式 57 第三節 赫魯雪夫時期 69 第四節 布里茲涅夫時期 77 第四章 「職官名錄」制度的廢止 85 第一節 「職官名錄」制度對蘇聯的影響 86 第二節 戈巴契夫的新幹部改革 94 第五章 結論 107 附錄 113 參考書目 119 /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be into the establishment, exercise, and abolishment of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in the USSR.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e thesis. Chapter One is instruction to present the motive, purpose, framework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concern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which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of power shifts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and facto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Chapter Three portrays the exercise of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which discusses the category and delves the cadre recruitment and discipline.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a general view on the cadre policy during the Khrushchev and Brezhnev generations, which contains details about the changes in the Sovie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abolishment of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with the focus on its impact to the country. Subsequently, there is an issue discussing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dre policy and the abolishment of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under Gorbachev. Chapter Five is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n the process of study, some general points should be noted. Soviet leader’s approaches to control personnel appointments through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are obviously understood, since those approaches are one of important instruments to consolidate their power. Although the abolishment of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under Gorbachev helps to prevent the ruling classes from aging in the Brezhnev generation, it indirectly results in the shifts in the whole Soviet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43

盛世才與國民政府關係之研究(1933~1944) /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ng Shih-ts'ai and e National Government

高素蘭, Kao, Su 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盛世才在中國現代史上是一叱風雲而又極具爭議性的軍政人物,掌新十二年,周旋於國府與蘇聯間以圖存,是非功過尤多爭論,而中外學者以其與國民政府關係為題的研究,付之闕如,故本論文擬以《盛世才與國民政府關係之研究》為題,期對二者能有忠實的呈現。本論文除緒論及結論外,分為三章,各章要義如下:第一章「初掌新疆政權時期」,主要討論盛氏在新疆的崛起,取得政權的經過。盛氏參與新疆軍事,屢立戰功,被推為臨時邊防督辦,卻未獲得中央支持,致雙方產生疑忌,為了自存,乃尋求蘇聯援助,新疆暫時獲得和平統一。第二章「親蘇容共時期」,盛氏為建設新新疆,困於財力,不得已向蘇聯舉債,推行六大政策,雖使新疆變為中國先進的省區,新疆則從此受蘇聯控制。盛氏收容中共西路軍,予以訓練,使瀕臨崩潰的西路軍餘部發展茁壯。探討盛氏親蘇容共的過程,以勾劃出盛與蘇聯、中共的關係,並了解中央對盛、蘇及中共關係的肆應。第三章「中央勢力入新時期」,蘇聯對新疆各方面的控制,令盛氏不得喘息,乃利用蘇德戰爭擺脫蘇聯的羈絆,內附中央,蘇聯提出嚴厲指責,中央極力維護盛氏,蘇聯只有自新疆撤退,後盛又生反側,中央當機立斷,新疆正式回歸中央。盛氏主新,固有其過錯,但就事情輕重而言,其竭力捍衛新疆,未如外蒙、西藏般被外人入侵,疆土淪失,自有其頁獻,蔣委員長曾論其事:「不費一彈而璧還中央,此為邊疆大吏最大之功績。」「盛世才將省政交還中央,可以將功贖罪。」如專就盛氏此一交權舉動而言,尚為持平之論。
44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The role of Great Britain at the crisis of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1929: based on the report of Britain diplomatic agent in China

蘇大偉, Su, Da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東路事件可說是中國民族主義嘗試挑戰蘇聯在東北的利權,不論成敗,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版圖必然有所變動。追求列強在華勢力均等的英國,按理不會任由事態發展而不插手。而其自身面對中國民族主義挑戰的經驗,英國縱使不向當時非盟友的蘇聯傳授心得,也必定會與其他列強相聯絡。過往研究沒有看到英國的任何明顯行動,也沒有見到為何英國沒有任何行動的解釋,更沒有見到使用英國檔案為主的視角。本篇論文以這疑問出發,嘗試使用英國外交部檔案,來考察英國在中東路事件當中,究竟採取什麼態度,是否有什麼政策,進行什麼活動。並藉由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考察視角,關照南京外交在中東路事件的行動,從中得到一些與過去中東路事件研究不同的成果。
45

從蘇軾黃州詞論其思想境遇

杜皖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軾,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其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成就,引起後世極大的關注和討論。亙古以來,蘇軾令人津津樂道的人生經歷、生命情境、思想轉折等,使其成就不容小覷。蘇軾之所以能夠引起後代的讚賞和好評,除了高超的文學藝術造詣外,幾經波折的生命歷程,更引起文人學者們的共鳴與感慨。盪氣迴腸的生命脈絡,使得蘇軾創造出許多永垂不朽的千古佳作,而這些作品,便成為後世學者探討蘇軾的重要指標。 蘇軾的一生,幾乎離不開自古以來多數文人共同的遭遇:「貶謫」。蘇軾遭貶的過程,從黃州、惠州,甚至到現今的海南島。雖然中間曾被朝廷召回,但每一次的召回,只造成被貶至更遠的下場。然而,這樣的人生遭遇,雖看似和千古以來多數文人墨客相同。但蘇軾卻能從種種人生磨難中跳脫出來,寫出令人動容的名篇佳作,看不到一般失意文人的憤懣悲觀,這樣的恢宏氣度,以及蘇軾心境轉折所帶來的文學呈現,造就了蘇軾千古風流人物的不朽形象。 蘇軾遭貶謫以及受到政治風暴的過程中,最受到後世關切的,便是其因烏臺詩案而遭貶黃州時期。蘇軾許多名篇大作諸如〈赤壁賦〉、〈赤壁懷古〉等作品,皆完成於此時。詩、詞、散文、書畫各方面皆有名篇問世,至今為人所喜愛。尤其是詞作,數量豐富且首首令人拍案叫絕,原因在於蘇軾此時所創作出的詞作,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心境與思想內涵,使得其詞不但氣度恢宏,且含有相當深沈的哲思與體悟。蘇軾一生宦海浮沈,這些曲折的生活經歷在其詞中處處可見。南遷北徙的貶謫生活中,蘇軾也曾歷經掙扎、感嘆的過程。但在自我調適之下,終於對人生漸漸有了頓悟。蘇軾黃州時期的詞作中,寫的是生活中的真情真景,透過這些作品,可以清楚的見到蘇軾率真的內心世界,以及對人生深厚的感情。其詞中含情、情中又有現實人生的體悟與超曠,具有層次感的詞作,締造了蘇軾黃州詞非凡的成就。 雖然,討論蘇軾黃州詞者甚多,不免有舊飯新炒之嫌,但在筆者蒐集尋找相關的著作、論文後,認為蘇軾黃州詞仍有其討論和發展的空間。因此,筆者於此論文中,將於緒論首先說明為何要以蘇軾黃州詞為討論對象?其可以深入探索研究的角度為何?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再將黃州詞以什麼樣不同的觀點切入?隨後透過各章節,以文化背景及蘇軾的生平經歷,引導如何透過蘇軾遭貶黃州時期的心境和生活狀況,解讀黃州時期詞作中的生命情境和思想脈絡,最後從思想境遇與作品的美學手法連結,討論黃州詞的藝術風格,最後透過總結,歸納此次研究成果。希冀能夠透過重新省視蘇軾黃州時期的詞作,提供另外一種閱讀蘇軾詞的新視野。 關鍵詞:蘇軾、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思想、心境
46

論蘇聯解體前後「國家安全委員會」結構與功能之變遷(1985-1996年)

姜俐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Soviet Union, state secur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for Soviet leader ,and KGB wa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security organization in Soviet history. Under president Mikhail Gorbachev's democratization and glasnost policies, the vast security system also faced serious change and collapse. Everyone knows, the Soviet regime was liberalizing and softening, cries of Perestroika and Glasnost filled the air, the KGB was transforming itself from an instrument of state power to a state power in rules of law. However, the KGB had seized the unique opportunity afforded b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os of Perestroika and Glasnost years to acquire more power of decision-making. After the August 1991 coup, Mikhail Gorbachev signed into law the formal end of the KGB, that is ,the KGB was declared formerly dead on Nov.26, 1991. Then the KGB had splited into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agencies, but we knew that the KGB had been altered, not abolished. When the USSR dissolved, Gorbachev's time was gone---instead of the new "democratic" government of Boris Yeltsin, and KGB also transferred to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lthough the security apparatus in Russia has changed its name several times since 1991, the functions of the former KGB dispersed among several agencies, president Boris Yeltsin still attempted to centralize those services, then become the power of direct president control. So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explains mainly the Soviet state security sevices of Gorbachev period and the post-Soviet successors in Russia Federation how to build, what are the structures, what are the main functions of services, and what are their potential effects on Russian. In conclusion, the KGB was still a necessary part of Russian political game, a dangerous weapon used by Yeltsin against Gorbachev, by Gorbachev against Yeltsin, by consolidation of Yeltsin's power, even if the KGB has been restructured and renamed, it is still a formidable force with extensive potential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Russia. So what the changes of former KGB and the imtelligence organization of Russian Federation from Gorbachev to Yeltsin will need to study carefully in the future.
47

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研究

洪鳴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詩歌發展到了唐代,不論是體式、風格,或是音調等大都已經發展完備。在這樣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之後,宋代詩人如何去接受、轉化,使自我詩歌轉入另一高峰,是其所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宋代詩人之所以能夠自成一格,不為唐詩所限,絕大因素在於宋代詩人的能入又能出。宋代詩人進入唐詩,吸取唐詩,又轉出唐詩,變化唐詩,使自我詩歌能有豐富的泉源,又能有別於唐詩而自創新格,這正是宋詩能與唐詩並立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原因之一。 宋代詩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蘇軾。歷來關於蘇軾的生平、事蹟以及詩詞作品、文藝思想等的研究已經相當豐碩繁富,然而論及蘇軾如何接受前代詩人以及轉化前代詩人詩作的專著則相對不多,而這正是我們須要努力去開發的。基於此,論者希望能對這部分下一番心力研究,以期能從另一個視角探析蘇軾對前代詩人的接受方式與轉化內涵。 一個人的接受行為,多半受其接受心理的影響;而接受心理的養成,主要與身處環境和自我思想建構有關。基於此,本論文為研究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先探討了北宋前期詩文壇的文學思潮與權力網絡,從中理出三條北宋前期詩文壇的接受心理發展路線;其次探討蘇軾的思想建構歷程,再結合北宋前期詩文壇對其影響,綜合出蘇軾養成的三個接受心理。 本著三個接心理,蘇軾對唐代詩人有不同的接受內涵。蘇軾主要是本著他的三種接受心理來接受唐代詩人的,符合者則予以稱許,不合者則略有微言。不僅是前面所述五人,對於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孟郊、賈島、劉叉、皮日休、陸龜蒙等也是如此。而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大概可歸結為兩個類型:一類是傾向儒家積極入世、憂民憂國的典型,一類則是傾向佛老澹泊歸隱、熱愛生命的典型。 蘇軾對唐代詩人詩作的接受內涵,主要可分為「對唐人詩作字詞的接受內涵」、「對唐人詩作詩意的接受內涵」與「對唐人故事的接受內涵」三個部分。這些地方,或者我們可以說是蘇軾接受唐代詩人而有所轉化而來,雖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蘇軾確實是有意使用唐代詩人用過的字詞,但這如此多的巧合,如果說蘇軾沒有學習唐代詩人之意,那也是難以令人置信。此外,在字詞接受的方面,蘇軾不僅是接受唐代詩人用詞,更進一步有欲超越、創新的意圖。
48

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

施佳瑩, Shih, Chia-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所以討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是因為關於蘇偉貞小說的評論已經不少了,這證明蘇偉貞小說有其重要性。但是目前就筆者所見到的台灣文學史,如果有談到一九八○年代左右興起的女作家作品,對於蘇偉貞小說幾乎只以一個名字帶過,可以說是忽略她的存在。這樣的落差是很大的,於是本論文便想探討,文學史對一個重要女作家小說的忽略,其中的原因何在,並進一步探求如何為蘇偉貞小說在文學史上定位,給予適當的評價。 但是一九八○年代以後興起的女作家小說受到忽略的不止蘇偉貞小說,而本論文認為蘇偉貞小說之所以有討論的價值,有兩個原因:第一,蘇偉貞小說從一九七九年至今,多次獲得文學獎,創作品質得到肯定;第二,關於蘇偉貞小說的討論已經不少,並且在同一議題上,評論者常有對立的兩派意見,這就挑戰了文學史對作家作品的定位與評價。例如談到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有些評論者認為蘇偉貞小說中相當缺乏女性意識。可是也有論者在承認蘇偉貞小說中有父權思想的同時,認為她的小說並不是全然沒有女性意識的。此外,有些評論認為蘇偉貞小說表達出的特色是和鄉土文學不同的,它們是從新的角度來觀看社會現實。但是也有評論認為蘇偉貞小說不能反映現實,反而像在〈陪他一段〉的小說中,傳達了少女心靈的純潔性與理想性,這是現實所沒有的,是讓少女在面對現實時能擁有暫時的迷醉。 本文所採用的方法,首先是找出筆者所能見到的戰後台灣文學史,找出它們的史觀。這是因為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涉及作家作品會不會被納入文學史的問題,而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又與其建構文學史的史觀有關,因此找出史觀,就能找出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然後才能找出蘇偉貞小說被忽略的原因。經過分析,本論文認為這些文學史的文學史觀,幾乎就代表了史家的政治史觀,因而作家作品的選取及詮釋,同時也要能為史家的政治立場發聲。而史家賴以建立文學史觀的政治史觀,又是在男性社會下形成的,也可以稱之為男性史觀,因而在選取女性作家作品時,作家作品能不能為男性史觀所用,便成為文學史在納入女性作家作品時的考慮因素。因此本論文得到的結論是,戰後台灣文學史的建構,往往有它的政治立場和性別立場。 在了解建構戰後台灣文學史的方式涉及史家的性別與政治立場之後,接下來便檢討蘇偉貞小說如何表達其性別與政治立場,以探討其與文學史之間的關係。 談到蘇偉貞小說如何表達其政治立場的部分,本論文認為小說表達了國族認同、土地認同和身分認同的態度。在國族認同方面,她出身眷村及曾為軍人,使她的小說中有軍人及其眷屬的出現,或以眷村為背景,甚至是帶有反共意識。而蘇偉貞與三三文學集團之所以發生關係,乃是他們站在認同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的立場,認同這樣的意識形態,往往也就意味著認同他們所塑造出來的國族認同意識。不過,張愛玲小說影響了蘇偉貞小說的細節敘事,這一點使小說將軍人的職業氣質表現在日常瑣事上,這種作法則使軍人做為鞏固國家領土之工具的英雄光環消解。此外,張愛玲反共小說從人性面來反共,也影響了蘇偉貞反共小說的寫法,而從人性面寫反共,便消解了國民政府反共所賦予的國家使命,因此,雖然蘇偉貞認同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但這些都無意間使反共懷鄉之想失去其為國族而戰的神話性,也使蘇偉貞小說之政治立場漸與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悖離。 而蘇偉貞身為一個眷村出身的作家,小說也表達了一個第二代眷村子弟對台灣土地的認同過程,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到〈老爸關雲短〉,小說是逐步表現出對台灣的土地認同,〈使者〉持續這樣的看法,但是對第一代眷村居民,之所以懷鄉的心態,則進一步產生理解和同情。 在身分認同方面,蘇偉貞小說一直相當肯定身為眷村子弟及軍人的角色。 再說到蘇偉貞小說的性別立場,原本,蘇偉貞小說在興起之初是服膺國民黨意識形態,也就是由男性主導的意識形態,雖然如此,性別意識原本不夠強烈的蘇偉貞小說,仍可說以其題材瑣碎、或大量以愛情為題材等被視為相當女性的特色,而在性別立場上與男性不同。然而它逐漸浮現的女性意識,仍使蘇偉貞小說在性別立場上漸漸與男性中心文學史觀衝突。在這一點上,本論文認為張愛玲仍然發揮了她的影響力。首先是使蘇偉貞小說中惡毒母親的形象重覆出現,並且使它們具細節敘事的色彩,這不但影響了蘇偉貞小說的政治立場,也影響其中女性意識的逐漸強烈。又因為女性意識的逐漸強烈,使小說後來對女性身體的關注漸漸多了起來。 綜合以上討論,本論文認為蘇偉貞小說在性別立場上是由服膺男性中心思考逐漸轉移到具女性意識,在政治立場上則由服膺國民黨反共意識到不再書寫反共懷鄉,並且認同台灣土地對一個眷村子弟的重要性。 已經完成的、男性中心文學史觀下的戰後台灣文學史,很明顯的和蘇偉貞小說所呈現的東西對立,然而目前尚為主流文學史觀的後殖民文學史觀,要如何面對已經發現的這個現象?如果蘇偉貞小說有其被討論的價值的話,那麼後殖民文學史觀該從那個角度去把握蘇偉貞小說的價值,並且仍站穩後殖民的立場?其實,後殖民文學史觀標榜的去中心權力的宰制,並且建立主體意識,是後殖民文學史觀在面對作家作品時可供來者借鑑之處,蘇偉貞小說的呈現以及轉變,也是其主體意識的展現。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對蘇偉貞小說在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做同情的理解,文學史才能真正做到具後殖民的史觀。這也就是本論文在第四章所說的,要把握住文學史觀的後殖民立場,但是在思考作家作品的意義時,要有後結構的思考。 本論文認為後殖民史觀應當注意的是一個外省的、眷村的、軍人的、女性作家小說,如何在政治及性別立場上,呈現其從服膺殖民到具後殖民思考的歷程,這也是蘇偉貞小說的價值所在。特別是在今日,將蘇偉貞小說納入文學史的考慮,富有其時代意義。過去,劉心皇的《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和尹雪曼的《中國新文學史論》把戰後台灣文學視為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文學的傳承,稱台灣文學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枉顧本土發展出的台灣文學傳統。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和彭瑞金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便以對立於國民政府文藝政策的思考方式,加意強調台灣文學史的寫作,必須要有台灣意識。為了使台灣本土文學傳統不再受到壓抑,他們勢必要以這樣極端而對立的姿態來反抗。 如果能意識到,書寫台灣文學史時,以台灣意識對抗國民黨反共的中國意識是一種階段性任務,而現在台灣本土文學傳統因為這樣的努力也不再被漠視之後,文學史的下一步,除了繼續主體建立的過程,還應注意到主體內部不同構成因素的差異性。否則,文學史的建構仍然只是以一個中心取代另一個中心,甚至是以一個霸權取代另一個霸權。這就是為後殖民文學史觀注入後結構思考的時代意義。我們檢視小說家如何在這樣多重邊緣的位置發聲,對她的政治與性別立場加以思考,以致其思考帶有後殖民的意味,這些相對於男性或本土意識論者是一個對照。而強調政治與性別立場的文學史觀,也可透過不同政治與性別意識形態的呈現,豐富文學史的內容。
49

蘇舜欽詩歌研究. / Study of the poetry of Su Shunqin / Su Shunqin shi ge yan jiu.

January 2008 (has links)
杜靜恩.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16-121).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Du Jing'en. / 提要 --- p.i / 目錄 --- p.v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前人硏究綜述 --- p.2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方法 --- p.7 / Chapter 第二章 --- 開創宋調:歐、梅、蘇孰先孰後的問題 / Chapter 第一節 --- 宋初革新西崑體的槪況 --- p.9 / Chapter 第二節 --- 反西崑作家對蘇舜欽的影響 --- p.11 / Chapter 第三節 --- 西崑作家對歐、梅的影響 --- p.17 / Chapter 第四節 --- 歐、梅、蘇提出革新詩文的文學觀的先後問題 --- p.19 / Chapter 甲、 --- 文道關係 --- p.20 / Chapter 乙、 --- 窮而後工 --- p.23 / Chapter 丙、 --- 「平淡」 --- p.26 / Chapter 第五節 --- 從創作上看歐、梅、蘇誰先變西崑 --- p.30 / Chapter 第六節 --- 小結 --- p.39 / Chapter 第三章 --- 蘇舜欽詩歌析論 / Chapter 第一節 --- 歐陽修對蘇舜欽詩歌風格的看法 --- p.41 / Chapter 第二節 --- 蘇舜欽詩歌風格的轉變 --- p.43 / Chapter 甲、 --- 前期詩風 --- p.46 / Chapter 乙、 --- 後期詩風 --- p.53 / Chapter 丙、 --- 小結 --- p.64 / Chapter 第三節 --- 蘇舜欽詩歌體裁的運用與風格轉變的關係 --- p.64 / Chapter 甲、 --- 古體詩 --- p.66 / Chapter 乙、 --- 近體詩 --- p.76 / Chapter 第四節 --- 蘇詩「雄健」、梅詩「平淡」新論 --- p.87 / Chapter 第五節 --- 餘論 --- p.98 / Chapter 第四章 --- 崇「蘇」還是崇「梅」:歐陽修對「蘇梅」的評價問題 / Chapter 第一節 --- 前人對歐陽修評「蘇梅」的看法 --- p.100 / Chapter 第二節 --- 歐梅唱和多、歐蘇唱和寡的原因 --- p.102 / Chapter 第三節 --- 歐蘇詩歌的往還一一道義事業相勉勵 --- p.104 / Chapter 第四節 --- 「蘇、梅」並稱的次序問題 --- p.108 / Chapter 第五節 --- 歐陽修在蘇、梅仕途和文壇地位上的影響 --- p.109 / Chapter 第六節 --- 小結 --- p.112 / Chapter 第五章 --- 結論 --- p.113 / 參考書目 / Chapter ´ؤ、 --- 專著 --- p.116 / Chapter 二、 --- 論文 --- p.119 / 附錄 / Chapter 一、 --- 蘇舜欽生平槪述 --- p.122 / Chapter 二、 --- 蘇舜欽交遊槪述 --- p.127 / Chapter 三、 --- 蘇舜欽詩歌體裁統計表 --- p.137
50

蘇軾記遊詩研究 = The research of Sushi's tourist poetry

吉凌, 01 January 2009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