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7
  • 130
  • 23
  • 9
  • 7
  • 6
  • 1
  • 1
  • Tagged with
  • 167
  • 64
  • 61
  • 49
  • 46
  • 32
  • 30
  • 29
  • 28
  • 27
  • 24
  • 22
  • 22
  • 22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史記』戰國史像の文獻學的研究-戰國中期列傳を中心に-

斎藤, 賢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4343号 / 文博第917号 / 新制||文||73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歴史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吉本 道雅, 教授 中砂 明徳, 教授 宮宅 潔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2

阿蘇火山2014-2015年活動期におけるマグマヘッドの深さの時間変化

石井, 杏佳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23708号 / 理博第4798号 / 新制||理||168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地球惑星科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横尾 亮彦, 教授 大倉 敬宏, 教授 久家 慶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53

中蘇共關係與東北亞安全

高英根, Gao, Ying-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及談討所用的概念和研究途徑。 第二章:描述中蘇共關係演變的幾個階段以現階段中蘇共衝突之特質和因素之分析。 第三章:東北亞在中蘇共衝突中之戰略意義,及中蘇兩共對東北亞戰略之探討。 第四章:中蘇共衝突與東北亞安全之相關關係,特別是日本、韓國半島所扮演的角色 之剖析。 第五章:中蘇共衝突與80年代東北亞安全的展望。
54

察合台汗國的伊斯蘭化 / Islamization in the Chaghatai Khanate

楊莒妤, Yang, Chu-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蒙古西征後建立了欽察、察合台、窩闊台及伊兒等汗國,在這些汗國的境內包含了伊斯蘭的兩河流域、中亞地區、波斯地區、小亞細亞、欽察草原等地,周遭受伊斯蘭文明的包圍;蒙古四大汗國中欽察、伊兒汗國相繼皈依伊斯蘭教,察合台汗國是蒙古支裔中最晚皈依伊斯蘭教者(窩闊台汗國後來併入察合台汗國),伊斯蘭教在察合台汗國的盛行與察合台汗的大力提倡,汗國內貴族勢力的依附,及中亞蘇菲教團的蓬勃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 本論文探討察合台汗國因地理環境變遷,蒙古傳統封建游牧制度逐漸趨向綠洲農牧城市商業社會,使生活文化產生截然不同的改觀,草原游牧民族常因本身力量的消長﹐而向城郭農業地區尋求支援﹐在其向農業城廓生活靠攏或轉化時﹐使原本的生活型態﹑經濟模式﹑政治制度及宗教文化﹐進行必要的改變和調適﹐藉以配合生存環境的特殊性。 察合台汗國的汗權消長﹐成為觀測大汗權力虛實的指標﹐所以初期察合台汗位的變動﹐是在驗證大汗權力落實的範圍﹐一旦汗位繼承人選脫離了中央大汗的操控後﹐汗國成為內部勢力爭逐的競技場;察合台汗國在這塊結合草原﹑綠洲與河谷的版圖上﹐不斷交互上演草原游牧與農業綠洲生活型態的拉鋸及地方貴族勢力把持汗權的戲碼,然而在農業經濟生活﹑人口與文化的優勢吸引下﹐草原游牧生活的型態很難與其抗衡﹐最後不得不向農業生活型態投靠﹐融入當地盛行的主流文化-伊斯蘭文化。 當傳統伊斯蘭教逐漸感染驕奢腐敗氣息時﹐反省與抵抗歪風的虔誠信徒們以清貧儉約﹐苦行修煉的禁慾主義(蘇菲主義)尋得出路﹐禁慾主義演變成神祕主義,主張功修以「入神」,藉此與阿拉合而為一,使得蘇菲主義揉合泛神論思想,穆罕默德的神奇事蹟給予蘇菲主義者鼓舞與啟發,進而產生聖徒崇拜,中亞開闊的空間與寬容的氛圍,成為蘇菲主義傳播的新樂土。 起初蘇菲教徒以單獨與小群體的方式漫游四方,生活所需靠他人施捨或自己勞動所得解決,逐漸地蘇菲教徒周圍聚集了門徒,形成修道院的形式,透過精神導師的道統傳承,原本平行的成員關係演化成尊卑師徒的位階型態。有組織的蘇菲教團由伊拉克及敘利亞向四周發展,中亞的蘇菲主義方興未艾,而納合西班底教團因緣際會進入察合台汗國,從此改寫了汗國內政治與宗教的互動生態。 當察合台汗國內地方貴族勢力強大到威脅汗權行使時,宗教勢力成為制衡威脅的力量,這種「藉力使力」的策略成為察合台汗打擊舊勢力的慣用模式,宗教力量的勃興,有賴寺院經濟的累積及信仰中心的強化,而察合台汗積極推動伊斯蘭的政策,有如風行草偃,締造政治與宗教互利共生的結構。 伊斯蘭教在察合台汗內發展,所蘊含最深遠的意義不外是和卓家族的形成與伊斯蘭教的本土化與地方化。回疆在黑山派與白山派支持者交互攻詰下,政局動盪,導致汗族後裔流落異鄉,世俗政權轉由宗教神權取代,準噶爾成為新的統治階層﹐改以間接統治控制南疆,但對和卓家族勢力的死灰復燃,不敢掉以輕心,透過緊縮政策,直接任命當地軍事貴族掌控,最後索性將其帶離根據地,架空權力來源,並以「眾建其位少其力」的方式,各城分立和卓管轄,如此殫精竭慮,只為防範和卓家族的東山再起,即使在清代,每當回疆民眾發動爭端,每每打著和卓後裔的旗幟為之,強調師出有名的號召力,足見和卓家族對回疆人民深遠的影響。 察合台文的形成與使用,不僅是維吾爾文書寫形式演變過程中的一環,更是察合台汗國伊斯蘭化的力證;而阿渾是回疆穆斯林一生的見證人﹐宗教職務上的專業與威望﹐可以跨足政治領域的監察職務﹐更可以取代傳統伊斯蘭中「伊瑪目」在清真寺引領信徒禮拜的角色﹐這是伊斯蘭地方化的特徵之一。阿渾的功能如果代表正規清真寺體系的運作﹐海蘭達爾的功能則是彌補信徒對阿渾功能不足的期待﹐海蘭達爾兼具蘇菲教徒﹑托缽僧與巫的特質﹐能施行求雨治病﹑消災祈福的儀式與奇蹟﹐這種對神蹟的嚮往與期盼﹐加速了伊斯蘭教地方化與本土化的深度﹐而且穆斯林對阿渾與海蘭達爾的接納無疑也表現在對清真寺與麻扎朝拜的調合上﹐因為清真寺只利城市穆斯林的參拜,麻扎才是靈魂修煉之所,而海蘭達爾的多重身份﹐使他可以游移於一神獨在與萬物崇拜的模糊地帶﹐呼應蘇菲主義中入神與泛神論的思想﹐所以蘇菲教徒本身的地方化與本土化是促使察合台汗國伊斯蘭化的關鍵之一。 【關鍵詞】 察合台汗國(Chaghatai Khanate) 伊斯蘭化(Islamization) 蘇菲主義(Sufism) 德爾威什(Darvish) 蘇菲教團(Sufi Dariq) 和卓家族(Khwadja Family)
55

蘇州道敎科儀音樂硏究: 以「天功」科儀為例探討蘇州道樂之形態特徵及相關文化現象. / Suzhou dao jiao ke yi yin yue yan jiu: yi "tian gong" ke yi wei li tan tao Suzhou dao yue zhi xing tai te zheng ji xiang guan wen hua xian xiang.

January 1996 (has links)
劉紅. / 論文(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音樂學部, 1996. / 參考文献 : leaves 248-251. / Liu Hong. / 前言 / 簡 述 / Chapter 第一節 --- 本選題之背景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與本選題有關研究之簡略評述 --- p.1 / Chapter 一、 --- 道教音樂研究之概况 --- p.1 / Chapter 二、 --- 與本選題有關研究之評述 --- p.2 / Chapter 第三節 --- 本選題之意義 --- p.3 / Chapter 第四節 --- 本選題之研究方法上的考慮 --- p.4 / Chapter 一、 --- 田野工作 --- p.4 / Chapter 二、 --- 本人經歷 --- p.5 / Chapter 三、 --- 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 p.5 / Chapter 第一章 --- 概述 --- p.8 / Chapter 第一節 --- 蘇州道教概况 --- p.8 / Chapter 第二節 --- 蘇州道教音樂述略 --- p.13 / Chapter 一、 --- 蘇州道樂的歷史 --- p.13 / Chapter 二、 --- 蘇州道樂的特點 --- p.19 / Chapter 第二章 --- 蘇州道教科儀 --- p.25 / Chapter 第一節 --- 正一道科儀簡述 --- p.25 / Chapter 第二節 --- 蘇州道教科儀之沿革及現狀 --- p.27 / Chapter 第三章 --- 「天功」科儀及其音樂 --- p.32 / Chapter 第一節 --- 「天功」科儀的版本 --- p.32 / Chapter 第二節 --- 「天功」科儀簡介 --- p.34 / Chapter 第三節 --- 「天功」科儀的結構 --- p.40 / Chapter 一、 --- 儀式空間結構 --- p.41 / Chapter 二、 --- 儀式參與人員結構 --- p.44 / Chapter 第四節 --- 「天功」科儀及其音樂之程序 --- p.46 / Chapter 第五節 --- 「天功」科儀的即興性因素 --- p.144 / Chapter 第六節 --- 「天功」科儀音樂之類别劃分 --- p.147 / Chapter 一、 --- 音樂形式分類 --- p.148 / Chapter 二、 --- 音樂功能分類 --- p.150 / Chapter 第七節 --- 「天功」科儀音樂之表現形式 --- p.151 / Chapter 一、 --- 經韵唱誦形式 --- p.151 / Chapter 二、 --- 樂器及法器種類 --- p.152 / Chapter 三、 --- 樂器與法器的組合及運用形式 --- p.153 / Chapter 第四章 --- 「天功」科儀音樂之形態分析 --- p.162 / Chapter 第一節 --- 關于記譜的¨®Ơ明 --- p.162 / Chapter 第二節 --- 「天功」科儀音樂諸要素描述 --- p.163 / Chapter 一、 --- 調ˇ±ة調式與調性 --- p.163 / Chapter 二、 --- 音階音列與音域 --- p.166 / Chapter 三、 --- 節拍與速度 --- p.167 / Chapter 第三節 --- 旋律形態 --- p.170 / Chapter 一、 --- 典型旋律型 --- p.170 / Chapter 二、 --- 典型旋律型變體 --- p.176 / Chapter 三、 --- 旋律發展手法 --- p.179 / Chapter 第四節 --- 節奏形態 --- p.182 / Chapter 一、 --- 宏觀節奏形態 --- p.182 / Chapter 二、 --- 微觀節奏形態 --- p.184 / Chapter 三、 --- 節奏與功能 --- p.184 / Chapter 第五節 --- 結構形態 --- p.185 / Chapter 一、 --- 整體結構 --- p.185 / Chapter 二、 --- 韵體結構 --- p.185 / Chapter 三、 --- 句式結構 --- p.186 / Chapter 四、 --- 腔詞結構 --- p.188 / Chapter 五、 --- 固定尾句結構 --- p.193 / Chapter 第五章 --- 蘇州道教科儀音樂與地方民間音樂之比較 --- p.196 / Chapter 第一節 --- 蘇州道樂與蘇州民間俗樂之關系 --- p.196 / Chapter 一、 --- 與蘇州民歌的關系 --- p.196 / Chapter 二、 --- 與蘇州彈詞的關系 --- p.199 / Chapter 三、 --- 與蘇南吹打的關系 --- p.203 / Chapter 四、 --- 與昆曲的關系 --- p.210 / Chapter 第二節 --- 蘇州道樂舆蘇州民間俗樂之關系的 社會文化背景 --- p.214 / Chapter 一、 --- 地理環境因素 --- p.214 / Chapter 二、 --- 民俗習慣因素 --- p.218 / Chapter 第六章 --- 蘇州道教科儀音樂之文化環境分析 --- p.223 / Chapter 第一節 --- 音樂概念與音樂價值觀念 --- p.223 / Chapter 一、 --- 音樂的概念 --- p.223 / Chapter 二、 --- 音樂的價值觀念 --- p.226 / Chapter 第二節 --- 音樂的宇宙意識 --- p.229 / Chapter 一、 --- 道教生命觀念中的宇宙意識 --- p.229 / Chapter 二、 --- 道教儀式環境中的宇宙意識 --- p.229 / Chapter 三、 --- 蘇州道樂中的宇宙意識 --- p.232 / Chapter 第三節 --- 儀式行為人的訓練和經歷與音樂風格 形成之關系 --- p.235 / Chapter 第四節 --- 宮觀管理制度與音樂風格形成之關系 --- p.239 / 餘論蘇州道教音樂之發展問題 ´ؤ´ؤ傳統與現實的挑戰 --- p.244 / 總 結 --- p.247 / 參考書目 --- p.248
56

陸文夫小說和飲食文化. / Lu Wenfu xiao shuo he yin shi wen hua.

January 2001 (has links)
周松亞. / "2001年2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1. / 參考文獻 (leaves 126-138)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1 nian 2 yue" / Zhou Songya.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1.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26-138)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Chapter 1. --- 硏究背景和槪況 --- p.1 -10 / Chapter 2. --- 硏究目的 --- p.10 -12 / Chapter 3. --- 硏究方法 --- p.12 -14 / Chapter 第二章 --- 陸文夫的生活經歷和其飲食文學的關係 / Chapter 1. --- 引言 --- p.15 -17 / Chapter 2. --- 青少年時期與蘇州的小食 --- p.17 -18 / Chapter 3. --- 與蘇州老作家的吃喝經歷 --- p.19-21 / Chapter 4. --- 文壇上的三起二落與吃喝閱歷的關係 --- p.21 -23 / Chapter 5. --- 小結 --- p.23 -24 / Chapter 第三章 --- 陸文夫飲食文學和蘇州味道 / Chapter 1. --- 引言 --- p.25 / Chapter 2. --- 蘇州飲食文化 --- p.25 -47 / Chapter 3. --- 蘇州民俗風情 --- p.47 -51 / Chapter 4. --- 小結 --- p.51 -52 / Chapter 第四章 --- 陸文夫小說中飲食和人物性格的關係 / Chapter 1. --- 引言 --- p.53 / Chapter 2. --- 食物與人物性格 --- p.53-66 / Chapter 3. --- 酒、茶、煙與人物性格 --- p.66-84 / Chapter 4. --- 小結 --- p.84 / Chapter 第五章 --- 陸文夫小說中飲食和主題的關係 / Chapter 1. --- 引言 --- p.85 -86 / Chapter 2. --- 食物和情節的關係 --- p.86 -105 / Chapter 3. --- 食物和主題的關係 --- p.105 -117 / Chapter 4. --- 小結 --- p.117 / Chapter 第六章 --- 總結 --- p.118 -125 / 參考書目 --- p.126 -138
57

1945年中蘇東北問題交涉-國家安全與尊嚴的對抗 / A study of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ROC over Manchuria (1945)

黃家廉, Huang, Chia-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欲奠基過去研究成果,運用中華民國與俄羅斯的檔案,以國家層級與中蘇外交工作表現的視角,探討1945年2月《雅爾達協定》簽訂至1946年1月中旬東北交涉急遽針鋒相對期間,中蘇如何針對東北問題進行交涉。雙方東北問題交涉的核心政策是什麼?雙方政策的衝突、抑制與對抗影響關係發展為何?藉此作為戰後中蘇關係發展的初始瞭解。最後經研究瞭解1945年東北問題交涉的過程,顯現蘇聯安全與中華民國尊嚴的對抗,以及雙方外交表現的差異,兩者之間亦有著密切的影響關係。這也體現真正的中蘇關係並非取決達成何種友好協定,而是在那一連串交涉的過程。1946年東北交涉受國家利益衝突與外交工作差異而左右其發展,美國與中共提高對東北問題的參與,戰後中蘇關係遂進入新的局勢。
58

蘇聯與中共國家安全政策之比較研究-以韓戰為例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between USSR and PRC- Focusing on the Korean War(1950-1953)

葉奕葭, Elizabeth Y. C. Y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雖則蘇聯已經解體,世界進入了後冷戰時代。在冷戰時期相互抗衡的美蘇關係,仍是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自1990年冷戰終結之後,蘇聯、原本在舊蘇聯中的國家及中國大陸檔案資料的陸續開放,對韓戰研究可說有了新的突破。以美國學者John Lewis Gaddis為首的冷戰國際史學派補充或批判了前面包括傳統學派、修正學派等研究的不足之處。 本文引用檔案和韓戰研究學者的論點與分析,重新梳理在韓戰前後蘇中的國家安全政策考量,並深入析論有關下列幾項當今學者尚未分析或深入研究的種種問題。 本研究嘗試結合國際關係與冷戰國際史(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兩學門之跨領域研究,藉以澄清韓戰時期國際體系成員的互動及其造成的影響。另外,也試著使用理性決策模式來分析中蘇兩國領導人的國家安全決策。 研究結果顯示中蘇兩國領導人都是以理性判斷認為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然而事實結果卻並非如此。莫斯科對平壤所提之韓戰計畫錯誤地開放了「綠燈」,北京在多次以外交方式警告華盛頓無效之後,認為美國可能進攻中國東北,並對其新興政權造成威脅,以致最後出兵介入韓戰。戰爭的結果最後還是在38度線附近簽署了停戰協定,但南北韓仍舊尚未統一,無數人員卻因此喪失寶貴的生命。 本文結論提出在美軍進逼鴨綠江和蘇聯的雙重壓力下,中共最後決定出兵介入韓戰,主因是國家安全利益。中共軍事戰略因戰局轉變而改變其戰略:前期是「間接路線」與「殲滅戰」,後期則是「消耗戰」。不論是在軍事戰略或是外交戰略上,莫斯科扮演之角色是在背後指揮協調北京和平壤。蘇聯使中共成為「責任承擔者」(buck-catcher),本國則扮演「離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中共和北韓事事都要通報莫斯科,由莫斯科做出最後決定─即使北京和平壤兩方都想停戰,莫斯科仍堅持不停戰。戰爭後期蘇聯為削弱美國和中共實力,支持中共續戰。 韓戰停戰協議之簽署是因史達林去世之後。莫斯科認為戰爭再繼續有損蘇聯國家利益,乃通知平壤和北京有關停戰的解決方針的策略。韓戰協議的簽署基本上是在莫斯科新政府的領導與調停之下,北京和平壤最後遵循了莫斯科的指示才停戰。 中蘇兩造在共同利益驅使之下為追求個別利益,在利益衝突之間尋求合作利益。兩國且於韓戰之中各自為該國的國家利益著想,盟友關係只是暫時的而非永久的。 / In this study, an attempt is made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during the Korean War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combining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Based on the materials from opened archive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 the considerations, objectiv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of the leaders are analyzed in the light of the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leaders made their own judgments based on rational thinking, the outcome of the war is the armistice agreement demarcating the 38th parallel as the borderline between the two Koreas with minor changes; North and South Korea are still yet to be reunified, despite numerous soldiers and civilians losing their precious lives.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China decided to send troops to intervene in the Korean War mainly due to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 to cope with the threat of the approaching US forces and the Soviet Union pressure. To cope with the varying war situation,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changed from the “war of annihilation” and the “indirect approach strategy” in the former phase, to the “strategy of exhaustion” in the later phase. Whether in the military or diplomatic field, Moscow played a commanding role and coordinated of Beijing and Pyongyang behind. Soviet Union made China the “buck-catcher”, meanwhile played the role as the “offshore balancer”. Soviet Union pushed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war to weaken the strength of United States, in spite of the reluctance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 It was after Joseph V. Stalin’s death than the Armistice Agreement was finally signed.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was essentially under the lead of the new leadership in Moscow. Both Soviet Union and China sought their own national interest during the Korean war. The Sino- Soviet alliance was only temporary rather than permanent.
59

蘇聯從阿富汗撤軍之研究 (1979年至1990年)

洪正彬, HONG, ZHENG-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蘇聯入侵阿富汗都是一件意義非比 尋常的事件。這是蘇聯首次派軍入侵非華沙公約國家,而且也是與第三世界的國家 發生軍事衝突。蘇聯的入侵行動不僅遭受到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同時也加 深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戒慎態度,使得七○年代的和解局勢急轉直下,東西方關係 又進入緊張狀態。 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四日蘇聯簽署日內瓦和平協定,決心從阿富汗撤軍的舉動標示著 蘇聯軍事行為的澈底失敗。為探討蘇聯撤軍的背景及原因,本文不僅回顧蘇聯入侵 阿富汗的經過,更著重分析蘇聯撤軍的國內外因素。筆者以為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 挫折為撤軍的主要原因,而美國及巴基斯坦堅定且持續地援助阿富汗反抗軍的義舉 ,亦為蘇聯撤軍不可或缺的動力。
60

一九六九年中、蘇共邊境衝突之研究

郭振遠, GUO, ZHE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俄兩國之間橫亙著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邊界線,在歷史上為了這條界線以及領土歸 屬的問題,已經動過幾次干戈,有過多次爭議,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中共自從靠蘇聯的扶持當上了神州大陸的主人之後,對於邊界問題一直隱忍不發。等 到中、蘇共關係漸趨惡化,意議形態的爭執已不敷所需,邊界問題遂被提出,雙方爭 論的焦點從理念上的不同一變而成實際國家利益的衝突。1969年3月發生在珍寶 島上的流血事件是雙方衝突的具體表現,也是一連串衝突事件的最高峰。過此之後, 危機與緊張的情勢逐漸鬆弛,邊界的現狀朼就被當作既成的事實而被雙方所接受。 中、蘇共這兩個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其同質性大於其異質性,任何的衝突都不至於 導致雙方用極端的手段來相互對抗。但是共產主義不像一個亙古不變,能實施久遠的 制度,中國和俄國也不會一成不變地永遠在共產制度下延續下去,一旦改變這個基本 的制度結構,而中、俄兩民族仍存在於世上,邊界的糾紛就會再度興起。因此,邊境 領土誰屬永遠是一個潛伏的而且會伺機待發的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2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