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顧客關係管理於社群網站之應用 -以某攝影虛擬社群為例 /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site張嘉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分布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社群網站,有些相當活躍、有些則門可羅雀,這些指標都反映在線上的互動機制:如聊天室、討論區、留言版內容的質與量上,受到網站經營者相當的重視;2009年7月,亞馬遜用八億五千萬美金併購主要販售鞋子的Zappos,為什麼亞馬遜這家網路購物的龍頭還需要去購買另一家網路購物呢?亞馬遜首席執行長Jeff Bezos表示,Zappos擁有亞馬遜所沒有的經營社群的能力。亞馬遜強大的電子商務技術,再輔以Zappos重視社群網站的特性,將迸出巨大火花,也讓未來發展充滿更多的可能。其實虛擬社群能否為商業網站創造價值,有個要因就是虛擬社群的績效,而經營績效的好壞則可透過評估社群成員的滿意度獲得,本研究希望藉由整合顧客關係管理與虛擬社群的關鍵成功因素做為研究基礎架構,並依循此架構為個案規劃CRM系統及功能,以供想經營好虛擬社群的企業參考。
|
12 |
營利與非營利虛擬社群的管理議題—以維基百科、Yahoo!奇摩知識+為例羅時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地域化的障礙被打破,人們透過網路獲得許多以往難以獲得的資訊使得消費者意識抬頭,人們也懂得利用網路的力量集結各地消費者向廠商提出要求,許多廠商也願意充分的與消費者溝通,甚至與消費者共同開發,亦即「價值共創」的概念。同樣的,網路將許多有著共同興趣、目標的人群集結在一起,建立許多社群,虛擬社群因而興起。隨著開放原始碼的成功,顯示「價值共創」與「虛擬社群」兩個概念結合的成功案例。本研究即討論兩個結合「價值共創」與「虛擬社群」概念的個案,藉以探討下列兩個問題:
1.營利/非營利、進入門檻及三權假說分別如何影響創新經驗環境?
2.營利/非營利、進入門檻及三權假說與共創平台環境要素DART(溝通、取用、風險評估、透明)的關係為何?
研究發現顯示,營利/非營利扮演一個決定進入門檻設定的因素,進入門檻則會影響三權中管理權下授的問題,三者之間形成一個決策的連鎖反應。
進入門檻同時也會影響DART中的風險評估,不同的進入門檻篩選進不同特性的使用者,使用者的特性會影響其對風險評估的認知程度。其餘的溝通、取用及透明則與營利/非營利、進入門檻及三權假說較無顯著的關聯。
從個案中也瞭解到,即使社群存在許多不利於使用者的因素,但只要內容及運作方式設計良好,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使用者,驗證了「取用」的概念。但是使用者參與的深度仍會受到影響。
|
13 |
採集式社群初探-奇摩家族成員之參與、期待、連結與認同戴美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描繪出一種新的虛擬社群樣貌一採集式社群。相對於過去特定主題、長時間觀察描述以及小範圍的研究,本研究選擇了全國流量最大的網域雅虎奇摩中綜合式的的主題討論群--奇摩家族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以自身七年的重度參與經驗出發,由Komito所提出的採集社會特質社群提供啟發,納入Weliman的社會網絡分析以及Granovetter的弱連結理論,認為一般線上討論區所形成的虛擬社群,應該是具有採集社會特性的一參與度低、期待不高、人際連結弱而認同感低,但又處於人人平等的社會之中。
研究結果發現,奇摩家族成員的參與度雖低但期待屬中高程度,人際連結弱但認同感中上,同時,參與歷史越久,社會平等感、參與度以及認同感亦隨之愈高,但期待與人際關係強度並不隨參與歷史長短而有所差別。調查結果亦顯示成員流動性高,但回答自己曾離開社群╱家族的人並不多。這樣的結果可能顯示,虛擬社群成員所謂的認同感與一般組織認同所定義的並不相同,也許繼續留在家族之中,雖然參與度很低,但仍是認同這個團體的。另外,研究結果亦呈現眾多「普通」與「無意見」的情形,除了這是個針對一般虛擬社群一般成員所進行的一般調查所可能導致的情形外,台灣人特性的文化脈絡,以及本研究的採集式社群定義方式都值得再加以討論。
|
14 |
網路世代學童之價值觀與網路社會化學習機制參與之關聯性分析-以大台北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例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values and internet socialization mechanism-A case of grade five and six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greater Taipei馬振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調查指出,台灣12歲以下的人口上網率已達61%以上,平均三位學童就有兩位曾經使用過網路,足見網路在青少年族群中的滲透力。這些「網路世代」的孩子們在自我概念、人格發展與社會關係,也深受網路的影響,不同於過往世代的成長經驗。
此一新興媒體的影響力,在他們的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然而,網路是一個多元卻也複雜的媒體。而此時正是兒童價值觀與人格形塑的重要時期,其心智未成熟,無法判斷網路內容與行為的正確性。因此,本研究欲探討網路使用與網路社群關係對此階段的兒童在價觀上的相關影響,並得到結論如下:一、人口背景變項對於學童價值觀的影響力有限;二、自我意向與兒童價值觀具有相當程度之關連;三、網路社會化學習機制的參與,對於兒童價值觀具有影響力。 / Based on survey, the average rate of internet use of those who under 12 years old is beyond 61%.It is obvious that internet has great impact on self concep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lation of this "Net generation".They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 from other generations.
However, internet is a emerging media of variety and complexity. And this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child personal value developing and personality shaping. Their immature mind may not determine the correctness of internet content and behavior.Consequently,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internet usage and virtual community affect personal value.
|
15 |
企業部落格社群經營與價值共創之研究 / Virtu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Value Co-Creation with Customers of Corporate Blogs吳宜真, Wu, Yi-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部落格的熱潮和影響力,吸引許多國外企業紛紛成立企業部落格,然而台灣的企業部落格仍非常少。本研究欲了解為什麼台灣企業部落格的發展較國外落後,以及台灣已成立的企業部落格,其成立的動機、經營部落格社群的作法,和部落格帶給企業的效益。
本研究以Rogers (2003)的創新決策過程為骨幹,探討台灣企業採用部落格決策的各個階段。並以虛擬社群成員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吸引會員、增加參與、建立忠貞,探討企業如何經營虛擬社群,以及透過Prahalad & Ramswamy (2000)提出的共創價值平台的四個要素,評估企業部落格應具備的條件。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從十家台灣持續經營的企業部落格中,選擇瀏覽人次及部落格上互動最多的三家個案:Yahoo!奇摩拍賣部落格、風潮音樂部落格、毛寶Simple Life部落格,進行深度的個案訪談。另外訪談兩位企業部落格的專家,了解台灣企業部落格的發展概況。
透過個案研究,本研究發現目前台灣已成立的企業部落格,通常是由熟悉部落格的員工提出採用部落格的構想,主管同意給予時間經營,是一個由下而上的過程,和企業一般的決策過程不同。而在企業部落格的經營方面,企業可以和個人部落客合作,提供專業、有趣的內容吸引網友前來。部落格應時常邀請顧客互動,而企業希望以部落格和顧客共創價值,應具備以下條件:企業與顧客都感興趣的主題、顧客可以獲得有價值的資訊和美好的經驗、真實透明的原則、制定網友回應文章的規則。在建立網友忠誠度方面,企業部落格經營者應多呈現個人的特色,並熱情回應網友,時常拜訪網友的部落格,與網友建立關係。
企業若能持續投入時間經營部落格,只需花費少許的錢,能透過部落格與顧客共創價值:與顧客對話、顧客知識、運用顧客口耳相傳的力量。這些價值挹注回企業,能帶來的效益:增加企業的能見度、提昇人性化的品牌形象、澄清媒體錯誤報導、提升搜尋引擎結果的排名。然而,目前台灣企業部落格的數量仍不多,本研究認為原因為:台灣本身部落格的發展起步慢之外;台灣企業看重短期的效益的心態;相較於國外,台灣少有企業高層想以部落格和顧客直接對話;台灣還沒有專業的企業部落格顧問形成,以輔導企業。
|
16 |
從虛擬社群意識探討線上遊戲使用者的行為影響因素陳縵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線上遊戲的市場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網路普及,遊戲人口逐年不斷地增加,產業的急速成長,無論是在全球或是台灣,都是不容忽視的,故也吸引了產學界許多關注。多人互動的線上遊戲,透過網路無地域性限制的特性,各地遊戲玩家都可透過遊戲提供業者的伺服器平台,在網路上連線對戰或互動分享,而這種遊戲玩家間有共同的嗜好或目的,自發或半自發性而產生的群聚,可被視為是虛擬社群的一種。
在線上遊戲相關文獻裡,以使用者的科技接納角度去處理遊戲玩家行為的問題時,大多由遊戲軟體設計本身,或線上遊戲玩家的個人經驗等方面進行分析,鮮少有研究是以線上遊戲的多人即時互動特色,亦即遊戲玩家全體所構成的虛擬社群意識角度去進行探討。
因此本研究主要以虛擬社群角度切入,對於線上遊戲玩家的虛擬社群意識與其行為間相關性,採科技接受模型為基礎進行分析,並輔以其他相關構念,如:信任感、娛樂性與沉迷行為等,證實線上遊戲玩家的行為所受到的影響。
|
17 |
美的追求與自我的改造—BBS網路的美妝與生活實踐論述分析 / Quest for beauty and better self-image ---- Multi-textual analysis on the embodied making-up experience賴思彣, Lai, Su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設定參與批踢踢美妝版討論的年輕彩妝族群為目標研究對象,假設透過彩妝族群群體討論彩妝議題的方式,不僅可以掌握彩妝活動本身的形貌、內容與特性;更可以由討論呈現看出彩妝實踐者在日常生活中執行彩妝活動的方式,以及其對彩妝活動投入的情感乃至於相關的價值傳遞,藉此得以推敲彩妝族群熱衷於化妝的理由,解析美妝論述的內涵。
綜合網路文本分析、深度訪談與田野觀察三法蒐集資料,將網路社群互動特性區隔為媒介與議題兩大面向,受媒介特性影響BBS美妝版之互動有團體意識、網路從眾性、網路規則與團體極化四大特色,回歸議題討論方式則可區隔為消費、妝容打造技巧與意見交流三大類型討論。由此可知,「美的意識」與「化妝的價值」是美妝論述的重要核心,並據此結合學理發展討論進行深度概念分析。
本研究認為化妝第一層次的意義是融入社會的具體策略,行動者認為透過此策略得以幫助自己以較有利的正向姿態進入社會生活,這不僅肇於實踐者將化妝與「正面特質」高度連結,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化妝儀式的執行過程的勞動成品,除了更「好」的身體外,還有稱為「自信」的精神成分推動著化妝儀式的永續執行。此外,化妝的正向感受亦來自過程中對於器物與技法的掌握控制,化妝活動的執行並非渾然天成的性別天賦,而是學習教養的歷程;技法操演的遊戲樂趣、對彩妝品項的物件愛戀,創造了彩妝實踐同中有異的細微差別,帶來探索多變的快意。擁有並隨心所欲掌握那些許的不同,是推動每日演練化妝並從中得到難以言傳之滿足感的深層動力。
化妝作為當代日益普及的社會現象,作為年輕世代、網路彩妝社群的特殊文化現象,不可單純由消費社會印象管理的角度解讀,亦不可僅由性別批判觀點切入。本研究一方面不忽略消費社會所提供之場景,特別是化妝活動對商品消費的深度涉入,以及消費社會對身體裝飾提供之大量參考文本,提供本研究別具備脈絡的解讀觀點。另一方面亦不忽略化妝作為女性特殊經驗的觀點,重視且回歸受訪者真實經驗為論證基礎,同理彩妝實踐者之情感並認可其能動性,落實真正實踐者發聲的研究特性,並不忘環境結構對個體之影響,提出具脈絡的社會性觀點陳述解釋彩妝文化現象,是為本文最具特色與價值的研究貢獻。 / This article takes members of virtual community on PTT’s MakeUp conference as main research target. It is assumed that that the makeup issues discussed within bulletin board conference not only depicts the figure and key factors of makeup activity but also proves makeup as an important roles in daily life. All above are deep influenced and composed by beliefs or ideologie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and these insights show us a way to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y girls are so obsessed with makeup.
Through text analysis of conference within BBS, interviewing in depth and field research, this article catego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MakeUp into two perspectives: media oriented and topic oriented. The former based on the emphasis of virtual community perspective includes community solidarity, conformity, netiquette and polarization. The later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the topic under discussion includes consumption, makeup skill sharing and opinion trade. This shows the consciousness of being beautiful and the value of makeup are the core of cosmetic discourse.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behavior of makeup signifies two layers of meanings nowadays. The first layer is to take makeup as a beneficial posture for entering social or public life. This fact demonstrates: (1) the high connection between positive values and makeup (2) positive thinking toward applying cosmetics (while these labor products are made) -- Approaching a nicer body and ‘self-confidence’ sustainingly motivates the ritual. Besides, the complete control over cosmetics goods and the face-building process are also the source of pleasure which is not only the second meaning of makeup but also the deeper driving energy of daily makeup ritual.
Taking makeup as a spreading cultural phenomenon, it can not be understood from single viewpoint such as consumerism or feminism. For this reason, this article on the one hand takes the consumer society as a background context to get the idea of using cosmetics to make-up the face in daily life. It on the other hand goes deeply into th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 of those who really love makeup. Through these aspects, this essay eventually gives a sketch for contemporary makeup culture study on both 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 agency as a major contribution.
|
18 |
虛擬國境--以網路虛擬社群為概念的創作文本 / Virtual World----the Creation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in Cyberspace李欣頻, Lee, Hsin-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9 |
虛擬社群創新採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廖元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始於對創新採用相關文獻的探討,加以對目前網際網路發展的觀察、文獻書籍的研讀,以及研究者長期實際使用網路與參與虛擬社群的經驗,發現在目前創新研究及社群研究領域中,仍有諸多值得探討的議題,因而促成本研究研究動機,並希望達成以下目的:
1.瞭解虛擬社群採用者在採用時的動機、採用後的影響、以及影響他們採用的相關的個人特質、心理特質等,提供學術及行銷上的參考
2.整理國內外相關創新採用文獻,並歸納出適合本研究使用的模式
3.結合『虛擬社群』與『創新採用』,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4.針對所有類型的虛擬社群同時進行研究,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5.編訂所需要的量表
為達成以上目的,本研究自文獻中整理出影響虛擬社群創新採用的因素可能來自於『產品』、『情境』等因素,因而以此三者作為獨立變數,並在三因素之中選擇部份變數進行衡量。其次,以『特定領域創新性』做為個人因素與創新採用之間的中介變數,產品因素或情境因素對特定領域創新性的影響則不在本研究探討範圍之內。相依變數則將整個採用階段如理論架構所提到的,劃分為『動機』、『態度』、『採用』、『影響』,分別設計量表衡量之。
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透過三個階段:開放式問卷與經驗訪談、前測問卷、正式問卷,對本研究量表進行修訂。在正式問卷部份,以便利抽樣方式,回收有效樣本410份,男女比率平均,年齡則集中在19到30歲之間,職業以學生為主,佔了近八成,多數受者學歷為專科大學以上,其中具有工科背景者佔27%。
經分析後,本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網路創新性不僅反映在相關知識上、也反映在連續頻次、活動投入程度、資訊蒐集方式等行為上。網路創新性高的採用者往往是網路上的重度投入者,他們擁有中上程度的網路或電腦相關知識,在各社群中游走,積極參與討論、活動,同時也自設網或首頁。
2.不同類型的社群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活動模式,也吸引了不同動機的使用者。其中,BBS、E-mail List的使用者較WWW的使用者有較強的社交聯絡動機,同時也有較多提供資源的行為,這也反映在BBS與E-mail List使用者對社群的信任、歸屬與參與程度上
3.人口統計變數方面,年齡、職業與學歷在整個社群採用上的差異最為顯著;個人特質部份,電腦與網路的相關知識較低者,新奇流行、社交聯動機較強;行為特質部份,以『自有網站或首頁』這項行為特質在社群採用上所達到的差異最為明顯;心理特質方面,三項心理特質與社群採用動機、行為等等之間相關性多在0.2以下,實際應用的價值不高。
4.資訊交流仍是成員最主要的採用動機,其次便是社交與尋求歸屬的動機。從態度與影響來看,成員對其所採用社群的信任、歸屬、瞭解程度皆高,而所受到的影響則是多元的。
|
20 |
我在虛擬人海中寫作:論網路小說的寫作經驗與作者—讀者關係 / I write for the virtual crowds: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and writer-reader relationship of online novelist朱恆燁, Chu, Heng-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網路小說為研究題材,探討網路小說的寫作經驗,以及存在於網路小說當中的作者—讀者關係。過往研究多將焦點置於寫作動機、參與寫作行為的理由,或是從社群觀點出發,而本研究則從寫作經驗切入,試圖瞭解網路小說的寫作者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以及與他們在網路上交換訊息的讀者。 / 不同於以往的出版機制,網路這個開放人人使用的媒介使得以往無法發表的作品、以及無法出頭的寫作者得以大量曝光,相對的,也讓人充分理解到網路是一個允許人們自由發表創作的場所。相對的,在關於寫作的探討上,也就有新的理論產生。本研究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作者身上,因而理論探討也以作者、文本的意義為中心向外擴張,沿用與文學相關的理論、後結構主義觀點以及與網路書寫虛擬社群等相關理論,探討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在寫作與閱讀方面的不同之處、作者在網路小說的寫作和發表過程採用何種經營態度或是策略、作品發表之後來自讀者的回饋對於作者本身和作品的內容造成之影響、以及社群、審稿機制等外在情境對於作者們的影響,發展出包含四大要素(作者權與詮釋權、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之異同、回饋機制、社群與權力架構)的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而成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實際進行研究時的操作原則。 / 本研究採行深度訪談法,訪問的對象為在網路上連載網路小說、與讀者有所接觸的作者,成功訪問到的樣本為十二人。從訪談當中,可以歸納出文本特性、作者風範、社群與權力觀點、現實社會的影響力、以及作者本身的變化等五點。 / 本研究發現,網路小說具備有後現代主義當中的拼貼特質,不管是在文類或是呈現的方式上都與傳統實體書出版的小說有相當的差異;而寫出網路小說的作者亦然,他們在網路上會承受到來自讀者、來自社群以及外在環境例如出版機制與來自市場的影響力,這些外在的力量會對存在於作者身上的主體性加以挑戰,而作者在回應挑戰的同時、除了衛護自己對於作品的主導權之外,自身的想法亦有所改變,呈現所謂「延異」的現象。
|
Page generated in 0.02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