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137
  • 2922
  • 241
  • 214
  • 107
  • 2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3507
  • 909
  • 807
  • 799
  • 766
  • 622
  • 603
  • 578
  • 532
  • 504
  • 494
  • 428
  • 422
  • 400
  • 39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21

臺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可行模式探討

宗福真, Tsung, Fu-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國內金融市場在市場飽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壓力下,向外發展是為日趨飽和的國內金融市場,取得出路的一個方式。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台商在大陸投資佔我國對外總投資比重之70.62%,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磁吸效應,在大量台灣企業外移至大陸的前提下,台灣銀行業不得不跟隨客戶腳步前進,而隨著大陸金融市場業務規模的逐步擴增,大陸市場成為外資銀行重點目標之際,台灣銀行業卻受限於兩岸情勢低迷,面對龐大商機卻乏力掌握。 隨著台商赴中國投資之規模日益擴大,投資金額逐步增加的情況下,台灣銀行赴中國大陸設立據點的主要考量是放在台商圈,但在中資銀行搶占地盤下,績優台商客源正逐漸流失,縱使順利登陸兩年後正式成立分行,恐怕時不我與。是以台灣銀行業雖有意前進大陸市場,然在法令等諸多外在因素限制下,現階段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實際可行之模式,經本文整理,歸結出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之四種可行模式: (1)獨立設立分支據點—直接。(2)獨立設立分支據點—間接。(3)結合外國銀行登陸。(4)參股或併購大陸當地銀行。 並以研究人目前服務之台灣工業銀行作為個案,探討以其現況進入大陸市場之可行性,同時以同為工業銀行之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作為比較。 當然台灣銀行業在憧憬大陸龐大商機而進軍大陸時,也得面對在大 陸營運將可能遭遇展業、授信、資金及信用等不同的風險,因此台灣銀行業在前進前亦需自行評估。 本研究除研擬出台灣銀行業在現行兩岸法令規範下,台灣銀行業進軍大陸市場的可行模式外,並分析若個案銀行發展大陸市場之可行途徑與不可行處,以俾個案銀行在進行相關計劃時,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考方向。 /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saturated market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overseas markets as a way out for the gradually saturated financial market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Investment department of Economic Bureau, it indicates that the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in 2005 stands for 70.62% of our total overseas investment. Such a magnet effect is resulted from the China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nevertheless,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has to follow the customers’ step with this tremendous trend of a large number of Taiwan enterprises mov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Followed by the gradual enlargement of China financial market and business, China market obviously becomes the target of foreign banks; however, restricted by the downtrend cross the Strait,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s getting a weak grip of this massive business opportunity. With the increasingly growth of Taiwan investment scale and amount invested in China, the primary that Bank of Taiwan went to establish branches in China is mainly focus on Taiwan investors in China, but under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ith China owned banks, the excellent Taiwan investors are gradually losing. Despite Bank of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et up the branches for two years, the timing seems a little bit too late for entering into China market. Hence, restricted by many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laws,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odels for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to enter into China in the current stage are as included in the book. Upon discreet analysis from this book, there are four feasible models of how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enters into China markets. (1) Independently set up branches (Direct mode) (2) Independently set up branches (Indirect mode) (3) Allied with the foreign banks to enter into China markets (4) Partnership with China local banks by means of shareholding or acquisition Taking the researcher’s present working Industry Bank of Taiwan as example, it is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entering into China markets in its current conditions; concurrently, it is taken as to compare with Chines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Bank (Industrial Bank). Certainly,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s confronting different risks in terms of set up, capitalization and credit business. Consequently,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has to make an elaborative evaluation before mov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Under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may as well do analysis regarding the feasibility or infeasibility of individual bank entering China markets, which provides the individual bank with another thought to facilitate the project when march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322

組織變革對行銷策略之影響研究對某商業銀行之分析

利翠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目前競爭激烈的金融環境中,個別金融事業要能脫穎而出最重要的就是有良好的金融產品與行銷策略,而要設計出切合消費者需求的行銷手法,唯有靠組織內部良好的運作,因此,各家金融機構為了跟上時代的變遷,在近幾年無不努力推動內部組織變革與行銷策略之創新。 本文首先分析國內銀行產業環境之現況,再就針對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之發展沿革做一詳細介紹,並且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為分析對象,對其所面臨的產業變化該如何因應,全體的組織架構如何重新調整以及組織變革後對其行銷策略之影響加以研究探討。 最後,作者以訪談的方式,分別訪問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與彰化商業銀行之員工,以探討兩家銀行內部員工對於各自銀行的組織變革與行銷策略改變之看法,以比較兩家銀行在組織變革與行銷策略上的優劣得失。 期望此篇論文之研究,能對金融同業人員有些許貢獻,進而引發同業對於現今金融環境之改善與發展,有更深入的思考。
323

商業銀行購併之價值分析-以台新金控購併彰銀為例

薛旭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運用編製個案銀行的預測財務報表,推算股東權益自由現金流量與每股價值。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依財務面的結論: 1、 購買彰銀的價格偏高: 依股東權益自由現金流量之彰銀普通股每股價值為12.09元,與發生日收盤價相較,溢價幅度達45.1%。雖然彰銀已經大幅打銷呆帳,且擁有全國各地的分行據點等無形資產。但是基於下列幾點理由,本研究認為彰銀購買價格偏高; ( 1 ) 彰銀經營結構未改善,資訊不對稱 ( 2 ) 銀行產業結構改變,眾多的分行不等於獲利保證 2、 存放款利差影響股價較大 依策略面的結論: 1、 銀行業有合併的趨勢或壓力 2、 太大以致不能倒Too-Big-To-Fail 3、 付出控制權溢價,解決代理問題 4、 利用可轉換特別股的發行,換取策略緩衝期
324

商業銀行全能化發展之變革策略研究--以 c銀行為例

鄭吉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國金融體制在經濟發展、消費需求以及業者積極求生存等多重力量下,從嚴格管制逐步鬆綁至今,在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中,已朝全面自由化、開放發展。然本國銀行長期重競爭而輕風險的結果亦使得財務績效、產品創新能力遠不及國際級金融機構的水準。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國內民生消費及產業結構顯著改變,金融業者要求開放金融業西進的聲音不斷。然而,大陸或華人的市場固然是本國金融業者朝國際化發展的利基所在,但競爭力才是業者在全球化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為了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金融機構國際化發展已是本國銀行與政府政策一致的目標,業者一方面以「規模擴張」為手段積極朝大型化發展,同時也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變革以建構”全能化”的競爭力,成為一流水準近乎完美的銀行(Consummate Bank)。本研究選擇國內頗受肯定的銀行—C銀行為例,該公司自1992年改制為商業銀行,已連續多年榮獲<歐元雜誌>評選為「台灣區最佳銀行」而<歐元雜誌>亦指出個案公司在國際聯貸以及國內聯貸的重要角色。本研究嘗試探討個案公司之總體策略的演進、創新變革方案與成效、到國際化發展的變革方向,藉以分析並提出商業銀行欲成為一流水準的金融機構,推動組織變革以朝「全能化」發展的的五大成功要素以及三大變革建言,雖受限於單一個案研究仍缺乏外在效度,但冀望藉由本個案分析能提供國內金融機構未來推動創新變革一個很好的參考範本。
325

內部信用評等系統在銀行授信決策實務運用之探討-以國內某銀行為例

宋文海, Sung ,Wen Hig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理論上及實務界運用之信用風險模型有相當多種,不同模型各有其優缺點,也有其使用上之限制。依據信用風險模型建立之內部信用評等系統,有其理論基礎及國外實務運用經驗,是現行我國多數銀行為提升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所進行之首要工作,對銀行加強信用風險控管應有相當助益。惟我國授信文化與環境、授信戶借款行為模式及財務會計相關準則與實務,與國外均有所不同,加上我國銀行業之同質性相當高,同業間業務激烈競爭之結果,均使內部信用評等結果在我國運用於授信決策時,與國外有不同之考量,銀行授信人員究應如何善用信用評等結果,並能在如此競爭激烈之環境中仍維持好的業務績效,實在值得探討。 本研究以國內某銀行利用信用風險模型建置之內部信用評等系統為對象,就數個授信個案資料分析信用評等結果在實際授信決策之使用情形,以及彙整有哪些因素是信用評等未考量但又具決策關鍵之因素,並對銀行授信人員使用信用評等資訊時應注意事項提出建議,期能有助於提升銀行授信決策之品質。 本論文之結論:本研究對象銀行採用TCRI之財務指標進行定量評估,再由內部徵信單位所做評估進行定性評估,在兼顧定量及定性因素下,對授信戶之信用風險進行審慎評估,確實對提升授信品質有相當助益。內部信用評等系統有其理論基礎及實務運用經驗,惟對有相當經驗之授信人員來說,信用評等並非萬能,因為並無一套評估制度可完全掌握客戶或授信案之所有風險,尤其企業授信個案變化多端且每筆金額均較大,仍須仰賴有經驗之授信人員依個案實際強況進一步評估及調整,否則各大銀行亦不需聘用眾多之客戶關係管理員(Relationship Manager)、授信審查人員及徵信人員來辦理企業金融之授信業務。為控管授信風險在可接受範圍,並讓銀行能在我國競爭激烈之授信環境中仍維持不錯業績,授信人員進行放款決策時,除依據內部信用評等系統所提供評等資訊外,更應特別注意下列四點: 一、授信人員加強對財務報表可靠性之評估及判斷能力 二、透過實地訪談蒐集與公司授信風險有關之關鍵資訊 三、授信不僅看企業過去,亦重視企業未來 四、利用授信條件設計以降低信用風險
326

由共同基金受益人的專業能力、自主性高低看共同基金差異行銷的探討

楊逸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簡稱投信)在國內的證券金融體系中,屬於發展較晚的行業,但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後,目前已有四十一家投信業者參與市場運作,一般而言投資者可透過銀行、基金公司本身進行基金買賣交易,目前隨著國內金控公司的陸續成立與海外基金公司對單一基金交易平台的積極推廣,各通路間的整合正積極進行,而隨著基金理財的普及與工具的多元化,如何更貼近投資者的需求,提供適合的產品服務方式以進一步跨入差異行銷的領域,是基金公司或代銷銀行目前關心的話題。 由於根據國內外實務經驗,投資人對基金的自主性狀況與專業能力高低是影響投資理財行為最重要的因素,故本研究對共同基金投資者進行問卷調查,利用「非階層式集群分析法」(K-Means),將投資人對基金自主性高低(包括購買前的決策過程、購買後的關心程度與決策自主性)與專業能力高低(對投資標的相關知識的了解狀況)將投資人分為四個集群,以期了解各集群中客戶的人口變數特質(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與家庭年收入)與投資行為特質(包括:風險承擔度、投資意向、情報來源、影響投資決策關鍵因素、交易平台),以期提供業者未來進行差異行銷時的參考依據。 研究結果如下: 1.在637位受訪者中,第一集群(自主性高專業性低)有250位(39.25%),第二集群(自主性高專業性高)有189位(29.67%),第三集群(自主性低專業性低)有141位(22.14%),第四集群(自主性低專業性高)有57位(8.95%)。 2.各集群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風險承擔度」、「投資基金種類」、「基金持有時間」、「情報來源」、「情報內容」、「影響投資決策因素」、「對行銷平台整合認同度」等變數上存在顯著差異。 3.各集群在「家庭整體年收入」、「投資標的」、「停損/停利幅度」、「交易平台」等變數上無顯著差異。 4.第一集群投資者銷售重點:由於該集群投資者投資自主性較高,專業度低故基金銷售機構應提供專業的投資顧問從旁協助,以避免該群投資者因過於主觀的投資決策使其投資預期與回報不相稱。由於該集群投資者在資訊來源上,「銀行或基金公司月訊」對其重要性高於其他集群,故基金行銷機構應提供該集群投資者質量並重的月訊。 5.第二集群投資者銷售重點:由於該集群投資自主性與專業性均較高,在資訊來源上偏重報章雜誌,故基金行銷機構在資料提供與產品介紹上,可站在較被動的角色來提供該集群投資者其所需的投資服務,但另一方面可朝向簡化買賣手續、提供迅速精確的交易流程與平台、建立專業形象與維持良好的績效來吸引此集群投資者。此外此集群有77.77%投資者的年齡集中在25至34歲,比率高於其他集群,而這個階段的理財目標多為「購屋金」與「子女教育金」的準備,故業者可加強對此部份的諮詢建議吸引第二集群投資者。 6.第三集群投資者銷售重點:由於該集群投資者長期投資比率最高,且對風險接受度低,最適合購買「組合式基金」,或加強利用「定時定額投資」之中長期理財規劃吸引此集群投資者。此外,由於該集群投資人獨立自主性較低,故在銷售通路及方法上可利用關係銷售方式,利用現有客戶的人際關係擴展此集群的客源。 7.第四集群投資者投資者銷售重點:由於該集群投資者雖然對於金融工具相關投資的專業知識高,但在投資上的自主性卻偏低,較不願意花時間在投資訊息的閱讀上,由於該集群以女性居多,行銷重點可以女性理財為切入重點(如多關心女性注意的話題、當她的朋友比當投資顧問重要)。此外,此集群有超過半數的投資者贊成行銷平台的整合,顯示該集群投資者對交易便利性相當重視。 本研究的確發現各投資集群之間存在相當顯著不同的投資行為現象,因此基金公司與銀行不論是在客戶關係管理上,或是基金的行銷工作上,都必須根據不同集群客戶屬性擬訂不同的服務策略與理財建議,方可有效的達到客戶滿意與客戶服務的目的。然而,現在的市場誰能掌握客戶行為的意向,提供適合不同集群客戶的產品與服務的企業,將會是市場未來的領導者。
327

論BOT及其關鍵要素─企業的組織文化及執行力 / Research on BOT and its Adhering Fundamentals –

羅基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建設的先期投資龐大、暴露在大環境風險的機率高、而且回收期長,在國內的國家基礎建設長期以來都是政府以編列國家預算在執行。 然而,政府在投入公共建設時,通常是以國家長短期的發展、國家競爭力及現代化,並須顧及民生經濟以為國家基礎建設的基本政策,以致於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兼顧多元目標,而非以建設的專案績效為考量,因此囿於基本政策及僵固官僚體系的掣肘,公共建設的執行效率始終有其受侷限的因素而未能盡情展現。 公共工程具有創造外部效益與社會公益的特性,各國政府皆以為長期發展計畫的工具,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各國政府長年於財政上的收支拮据,也因而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民間參與公共建設(PPI,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2000)近二十年間遂在國內逐漸萌芽,將國家基礎建設經由BOT模式交民間企業興建及營運,以政府與民間合作及分工的機制,為國家整體資源的最適配置,一則為政府財務上的考量,就國家預算做最有效率的分配,同時以公權力及公部門的協調機制,提供參與的民間企業合理合宜的經營環境;再則以民間企業務實、專業、追求效率及績效的執行力,在建設時程以及執行品質的控制上獲致最佳效果。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在將國家基礎建設委託民間企業執行的過程,依時序分為「興建─營運─移轉」三個階段,是以民間企業在國家基礎建設的自初期規劃、施工構築,並在建設完成後一段期間的營運管理,到特許期限截止時的移轉給政府經營。由於營運期間才是先期龐大投資的回收期,在長期暴露於不確定性與風險的大環境下,政府為鼓勵並提高民間企業投資的意願,必須提供具有高度投資誘因與低風險的獎勵辦法,以為民間企業參與BOT的特許權,包括特許期、長期資金融資、租稅優惠、專屬經營權、競爭的排除、風險的分攤、立特別法等,其目的消極地在減少投資障礙,積極地則在提高投資的意願。 BOT雖是將國家建設開放民間企業參與,與政府編列預算的執行模式其實大相逕庭,政府的心態、社會大眾的觀點常會左右計畫的運作過程,而影響計畫的推動,政府的堅持承諾與積極支持的作為,將是計畫成功與否的關鍵,BOT案的命運是繫於政府的態度。 觀察國際間已有的BOT案例,不論是成功的穩定獲利的個案,或是失敗黯然結束收場的個案,都有其相關的關鍵因素,或者是財務的操作、或有政府承諾的支持及保證、或在於嚴謹的專案計畫管理,或前瞻的風險管理規劃,最終仍繫於企業本身的體質,也就是回歸企業的本質─經營管理的課題。在最好的環境也有經營不善的企業,在最壞的環境也有表現出色的企業,關鍵就在於企業是否徹底落實它的執行力,也就是競爭優勢的來源。 沒有執行力,那有競爭力!(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 2003)。 策略,為企業就有限資源集中在最具發揮效益的地方;營運,則在踐行策略的步驟,打造堅實的路徑以銜接每一個階段,因此策略和營運必須有效並且緊密地連結。而不論是策略的凝聚過程,或者營運的落實在每一個環節,均有賴於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投入,塑造具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並且組成具有執行力的團隊,因此而成為企業競爭力的先期指標。執行力,是在將企業的人員流程、策略流程、營運流程互相鏈結在一起,而構成企業的競爭力。 經營全世界最大且最複雜的BOT案,在當時社會環境對BOT的認知剛在起步之時,計畫推動的過程舉步維艱,其所以能一路披荊斬棘走出困境,必然有其關鍵成功因素(KSF),企業領導者的理念及意志力、組織成員的承諾、組織的紀律、有效的執行力,以及深植於人心的企業文化,組合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力,將計畫一步一步的實現,原始股東的理想以及築夢的策略,經由執行力的打造走進我們的生活。 興建期以前的BOT公司,有一段備標期以及得標後的興建前期,是BOT案的關鍵時期。凡事豫則立,備標期對企業使命的承諾以及願景的描繪,以凝聚參與投資者的焦點及目標;興建前期在於企業文化的形塑、策略及方向的擬訂、執行步驟的分工及整合;興建後期進入實質執行面,則在於各分工體系的執行細節與各體系之間的連結,也就是嚴謹的結構及控制系統,整體架構下的各個系統及其每一個作為,能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在適當的位置。 備標期的使命與願景、興建前期的策略與方向、興建後期的執行架構與控制系統,以及邁向營運期的組織結構,在本文所舉的大型交通工程BOT案中,處處可見執行力深刻的斧鑿痕跡。 「執行不只是工作是否完成的問題,而是一組特定的行為與方法,企業唯有確實掌握執行之道,方能取得競爭優勢。執行本身就是一種紀律」。 使命與願景、策略與方向、結構與系統,其形成以及決策的過程,不外乎是執行力的外顯效果,對應於執行力的人員流程、策略流程與營運流程,它是企業依其人員流程孕育出來的成員所制訂的獨特策略,並且在每日的營運過程中逐步壘實,因此而形成特定行為及行事方法的企業文化。 蛻變的企業文化又再造企業的人員流程,執行力在企業體內的循環流程漸進形成並且深化為企業的執行力及競爭優勢。 「執行力」一書所啟示的,在本個案中表現無遺,「Execution -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執行力是深植於企業員工內心的一種做事的紀律及態度。
328

顧客對暹邏銀行之網路銀行顧客服務滿意度調查

丘曉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顧客對暹邏銀行之網路銀行顧客服務滿意度調查
329

台灣出口貿易商之行銷策略研究

郭先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由於天然資源不豐,對外貿易向來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期間除了大企業、大貿商的挹注外,數十萬家中小型貿易商尤其一直扮演著沒沒無名的地下英雄角色。然而因為全球化的發展衝擊,貿易商面臨艱困的挑戰,存活空間日益減少,為數不少的中小型貿易商如曇花一現般地迅速殞落,除了感嘆之外,其中原因亦值得探討。同時,也有不少中小型貿易因為經營得當,不僅至今依然存立且能有不少獲利回饋員工與社會。T公司成立至今近三十年,儘管發展未若知名大貿商的規模,但迄今仍屹立不搖,甚至可以說是台灣多數中小型貿易商發展的縮影。 Williamson(1975)認為由於人性因素與環境因素造成交易成本的產生,進而影響交易的完成﹔邱志聖(2006)以此為基礎進而提出4C架構理論 : 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收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及專屬陷入成本,來進一步闢釋交易成本,並以總成本的概念來分析影響交易形成的因素。中小型貿易商在扮演仲介角色之餘,如何思考任何一筆交易對客戶總成本的管理,深深影響中小型貿易商的生存空間。 本研究藉由探討當前台灣中小型貿易商的經營環境及深入理解T公司的發展過程,並藉由邱志聖(2006)的策略行銷4C架構來分析T公司在二十餘年每個重要發展過程的4C處理重點。分析出可資供其他業者參考之4C處理重點及俱體建議,並強調業者如果能善用4C架構處理其日常行銷方式,促進4C的良性循環,的確有助於中小型貿易商的發展與生存。 / International trading business has been a long-term and the greatest suppor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 a country, which is shor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addition to the vast investment of many renowned enterprises and distinguished trading companies, more than thousands of medium-scaled trading companies, the so-called “anonymous heroes”, have put a lot more strenuous efforts and hard works to uphold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many of the companies, which confront harsh challenges and survival crisis, have become histor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e have to set aside our regret about this situation and figure out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henomenon. By contrast, we could single out some other cases in which companies successfully struggle through the low tides and well contribute to the staff as well as the society due to the right policy of management. T company, with the history of 30 years, could have best represented the enduring process of how a trading company survives. According to Williamson (1975), factors of human natur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effect the generation of dealing costs and further influence the close of a deal. Based on this argument, Dr. Jyh-Shen Chiou brings up the theory of 4C – Overt Utility Cost, Information Searching Cost, Moral Hazard Cost and Hold-Up Cost, to further examine the notion of dealing costs, and he applies the concept of total cost to the analysis of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a deal. The theory of 4C offers a great perspective to current trading companies, for whom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is not just being a broker, but to ponder through the interrelated connection between a deal and the management of customers’ total cost. By examin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medium–scaled trading companies and look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 company, this thesis uses Jyh-Shen Chiou’s 4C theory to analyze how T company copes with problems surrounding the ideas of 4C in each turning point. The study result might offer useful ideas to other trading companies for references and further argue that if the companies can well use the theory of 4C to deal with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benefit the positive circle of 4C. This method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ndurance of medium-scaled trading companies.
330

網路美妝賣家策略行銷動態分析 / Strategic Marketing Analysis of Online Beauty Shops

連欣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科技、網路進步、手持裝置普及和經常上網人口不斷增加,使台灣電子商務與行動購物市場蓬勃發展,其中,從事網路消費之性別比例以女性居多,並以美食、美妝品為主要關注的內容。近幾年來,歐美、日系、韓系美妝品牌亦受到許多台灣女性喜歡,吸引許多創業家爭相投入此產業。網路創業較實體店面所需之營運成本低,亦省去了實體店鋪的租金、水費電費等固定成本,加上多數創業者於草創初期僅創辦人共同經營,其人事費用和管理費用不高。種種誘因皆讓更多創業家投入美妝產業,網路原創美妝品牌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然而在創業初期,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源有限及廣大且未知的消費者,對於如何從零開始經營品牌不甚了解,要突破從無到有的困境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以策略行銷4C架構(邱志聖,2014,四版)研究中小型企業透過網路創立美妝品牌時的策略行銷動態分析,選擇三家網路美妝人氣賣家作為個案企業進行訪談和分析,進而給予未來將在美妝產業創業的人,以4C策略行銷滾動出良性循環之參考與建議。 本研究指出,新創事業創業初期大多資源有限,擁有良好的外顯單位效益成本為確保買者道德危機成本的關鍵。為了確認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先從親朋好友等較小範圍之客群開始試水溫,從中獲得使用回饋持續改良產品。企業為了解決買者資訊搜尋成本與流量大的網路平台合作,雖然能增加品牌曝光度,卻容易阻礙企業買者道德危機成本、買者專屬陷入成本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買者專屬陷入成本為顧客忠誠之基礎,企業需思考並建立長期規劃。綜上所述,新創者便能以4C策略行銷在創業初期,以有限資源滾動出良性循環。

Page generated in 0.03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