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人壽保險公司投資策略形成與影響因素之研究陳仁傑, CHEN, REN-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制定正確適當的投資策略,引導公司的投資方向,以提高績效,是國內現有壽險公司面臨新壽險公司即將競爭的因應之道。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國內壽險公司投資策略的制定程序,以及受到那些因素影響,希望能根據研究結果,針對現有壽險公司、將設立的新壽險公司、以及政府主管壽險業務機關,提供建議,使壽險業資金的投資更公平合理,以及有效率。
本研究乃一探索性研究,因為過去並沒有針對此主題的研究,而且由於國內壽險公司家數不超過二十家,再加上策略制定的過程,不易以問卷調查而有所了解,因此本研究不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而採用人員訪問的方式,針對國內四家壽險公司投資部門的主管訪問,以了解其公司背景、投資目標、投資活動組織及人員編制、投資活動概述、投資策略形成程序、投資策略形成所依賴的資訊、投資策略之更改,以及投資策略影響因素等,與投資策略相關的資訊。
本研究經實地訪問發現,可投資資金規模的大小,會影響壽險公司投資部門組織的分化精細程度以及人力編制,進而影響其投資組合的組成。本研究亦發現,壽險公司制定投資策略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依序為1.法令規章限制. 2.投資安全性; 3. 投資變現性及預期投資報酬率; 4.目前公司投資項目分佈情形及保單責任到期分佈情形; 5.總體經濟情勢。本研究除了對這些因素一一解釋之外,也提出其管理上的涵義。
至於本國壽險公司與美商壽險公司在投資策略制定程序與影響因素方面,基本上很相似,但由於美商公司可能因為規模尚小,或管理上較有彈性,因此其投資策略制定較本國公司有彈性。 而在投資活動上,則與部分本國公司一樣重視資產負債管理。
本文根據訪談的心得,以及參考國外的研究,建議中型壽險公司可採取「投資策略委員會會議」的方式,先預測現金流入及流出量,確定公司的投資目標,再參酌總體經濟情勢及各投資工具市場情勢,以制定投資策略,指導資金的分派。
最後本文則針對圍內現有壽險公司,將設立的新壽險公司以及政府主管壽險業務機關,提出建議。分別為建議國內現有壽險公司: (1)加速人才培育與網羅(2)落實各投資原則;(3)積極參與公共建設;建議將設立的新壽險公司:(1)要有連虧幾年的心理準備; (2)學習先進者的經驗;(3)利用外部人才;建議主管機關:(1)投資比例不宜武斷訂定;(2)積極提供公共建設的投資誘因;(3)放寬投資項目的限制:(4) 部分比例做自有資金。
|
42 |
所得稅會計處理之研究郭碧雲, GUO, B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的目的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所得稅會計處理實務
第一節 美國現行所得稅會計實務
第二節 英國現行所得稅會計實務
第三節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規定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準則
第四節 我國及其他各國所得稅會計實務
第三章 所得稅分攤方法
第一節 全部分攤法
第二節 部份分攤法
第三節 不分攤法
第四章 所得稅分攤後財務報表表達方法之探討
第一節 遞延法
第二節 負債法
第三節 稅後淨額法
第四節 混合法
第五章 遞延所得稅性質之爭議
第一節 遞延所得稅屬於資產、負債或其減項科目
第二節 遞延所得稅為收入科目
第三節 遞延所得稅視同股東權益項下科目
第四節 遞延所得稅不屬於財務表科目
第六章 所得稅會計特殊問題探討
第一節 淨營業損失的所得稅會計問題
第二節 投資抵減的所得稅會計問題
第三節 公開與非公開發行公司適用所得稅會計原則的問題
第七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跨期間所得稅分攤問題及其租稅效果之顯著性檢定
第二節 職業性質與所得稅費用問題之一致性檢定
第三節 職業性質與租稅效果處理方法之顯著性檢定
第四節 職業性質與所得稅會計特殊問題之檢定
第五節 中美兩國實證結果比較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
43 |
閒置產能成本會計之研究徐瑞銘, XU, RU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當前會計理論而言,一項資產之消耗,若非費用,即係損失,否則必然留存於另一
資產之中,以與未來收益配合。因此,對於費用、損失、資產之認定正確與否,不但
影響當期損益取決,亦同時左右資產之評價。本文即旨在探討閒置產能成本之會計處
理,期能於現有會計理論範疇內,謀一合理解決。全文計分六章,茲述其大要如左: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工業年代之會計處理(約十九世紀中期)。
第三章 古典時期之會計思潮(約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
第四章 近代會計思潮(約一九三0年代迄今)。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4 |
資本資產定價模式運用於臺灣股票市場之研究陳鄔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5 |
人力資源會計孫明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6 |
多元樹評價法:多資產選擇權的應用陳孟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部分多資產連動衍生性商品可視為是多資產選擇權和其他金融工具的結合,所以在評價上也都可以分別為兩部分來作評價,其中主要以多資產選擇權部分的評價為理論重點。本文乃針對多資產選擇權部分的評價來作探討。雖然歐式多資產選擇權現今都已可求出公式解,但是美式多資產選擇權目前仍然缺乏一個兼具精確與效率的評價方法。目前處理美式多資產商品的評價普遍是以二元樹方法來作評價,但是當資產數超過兩資產時,以二元樹方法來作評價時方法複雜,並且會有較大誤差,需要以增加分割期數來作改善。
本文乃在單資產多元樹模型(Liao and Wang,2001)的基礎下發展多資產商品評價模型。本篇論文對單資產多元樹評價模型加以延伸擴展,而建立多資產選擇權評價模型,希望能夠將多資產間相關性納入評價模型中,以此發展出比二元樹模型更簡易、更精確、更有效率的評價方法。
多資產選擇權多元樹評價模型在效率性方面以及準確性方面的確有著良好的表現。在效率性方面,以雙資產多元樹評價方法來計算美式雙資產商品所花的時間約只需很短的時間,所以具有相當高的效率性。而在準確性方面,在期數與分支數些微的增加下,準確性就可以有大幅的提升,與理論價格的差距都縮小至小數點後3位以上,而其中尤以期數的增加對誤差縮小最有效。雙資產多元樹模型使得在評價雙資產商品的技術上能夠有大幅的提升。此外,多資產多元樹評價方法有相當良好擴充性的優點,而且容易理解,從兩資產多元樹的建立可以很容易地擴充至多資產多元樹的建立。
|
47 |
人壽保險機構納入風險值與資產配置之整合型態風險管理呂學侃, Lu Hsueh K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壽險業過去在計算風險值時,通常未將負債面的影響納入考量,這對擁有龐大保單的壽險業,將造成相當程度的誤差。本研究以會計第三十四號公報的精神,研究壽險業同時納入資產面及負債面風險值的計算方法;並且依據Basel II的資本適足標準,檢驗人壽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另外,為達到全方位風險管理的目標,本研究探討風險值與資產配置相結合的作法以及進一步將風險管理與投資策略結合,藉以提高人壽保險公司進行風險管理的誘因,確保風險管理得以真正落實。
本文的結論如下:
1.根據實證結果發現,以國際標準檢驗台灣壽險公司的資本適足性時,若計入負債面風險之後,有資本適足率偏低的情形。即使如個案A之大型壽險公司,在未計入信用風險與作業風險之前,合格資本也僅能小幅超過三倍風險值的最低門檻。然而個案B之壽險公司,在未計入信用風險與作業風險之前,已無法滿足合格資本超過三倍風險值的最低門檻。若計入信用風險與作業風險之後,資本適足比率不足的情形勢必更加嚴重。
2.實證結果顯示,經指數加權平均修正,使風險值較符合近期金融市場的變化情形後,與以均等加權移動平均法計算之風險值有將近30%的差異。因此,在計算風險值時若忽略波動度的時間因素,將造成風險值相當程度的差異。
3.人壽保險公司可以透過資產配置來達到分散風險以及自然避險的效果。實證結果不論個案A或是個案B之人壽保險公司,同樣皆產生可觀的風險分散及自然避險的效果。
|
48 |
實施RBC制度對台灣壽險公司資產配置與投資風險之影響劉怡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保險業自九十二年七月九日起為與國際接軌正式施行保險業風險資本額制度(Risk-Based Capital),該制度之目的在及早偵測出可能發生失卻清償能力之保險公司。以監理角度而言,如何有效利用監理制度來確保保險公司失卻清償能力在可接受範圍內,一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藉由RBC制度,監理機關可以評估保險公司資產面(資產配置)和負債面(險種經營)的風險,並給予保險公司資產與負債不同的權數,加以計算其所需的資本,因此RBC制度實為控制保險公司盈餘的一種財務監理工具。而也因為RBC制度這樣的特性,某種程度來說也可間接引導保險產業的資產配置。
本研究主要探討我國壽險業者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實施RBC制之後對於資產配置策略上有無產生影響,藉以驗證是否RBC制對於人身保險業者的資金配置產生影響力。本研究以我國壽險業共二十五家公司年報,比較其八十九年度至九十四年度在實施RBC制前後,其資產配置會因RBC實行會有何改變。本篇的研究方法是以paired sample t test 及Wilcoxon sign-rank test檢定保險公司的各資產配置項目在RBC制實施前後有無明顯改變。實證結果為整體壽險業除股票比例外,每一項投資配置項目在風險基礎資本額實施前後都有顯著地改變。
此外,本研究亦欲檢視在風險基礎資本額實施之後,各保險公司的投資報酬率與風險會有何變化,以了解實施RBC制度後對台灣壽險業投資績效之影響。實證結果為壽險業的投資報酬率及投資風險在RBC實施之後皆有下降的趨勢。 / Risk-Based Capital was implemented a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tool in Taiwanese insurance industry in July 9th 2003, which is used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insolvency. From the regulatory point of view, it has always been a highly important section to keep the default risk of the insurer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By the means of RBC, the regulators can evaluate the risks of asset and liability, and assign different weights to them in order to know how much capital the insurer need. As a result, RBC can be used to regulate the insurers’ financial earnings. And because of this character, RBC can conduct the asset allocation of the insurers at the second ha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verify if the implement of RBC in July 2003 had any effects on the asset allocation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We used the annual reports of 25 Taiwanese insurance companie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2000 and 2005 to examine how they changed their investment portfolios after RBC. Our research method is paired sample t test and Wilcoxon sign-rank test, and we found that except for the investment ratio of stocks, each ratio 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RBC.
Furthermore, we also detected the variations of the rate of returns and the risk of insurance companies’ investment portfolios after the implement of RBC.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that both the rate of returns and the risk of insurance companies’ investment portfolios decreased after RBC had been carried out.
|
49 |
銀行經營績效:公司治理、資產規模與外資進入吳孟紋, Wu, Meng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公司治理、資產規模與外資進入的角度說明銀行經營績效。首先,公司治理不彰,管理者可能產生高道德風險行為,進而傷害銀行經營績效,因此本論文分別以國際方式(MH I)及台灣情況(MHⅡ)衡量道德風險,並以台灣的銀行業為例,發現二種道德風險都會影響影響銀行經營績效,尤其以台灣董事為基礎的MHⅡ對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更是顯著。其次,資產規模及外資進入都可能藉著影響銀行的市場競爭程度來影響銀行經營績效。關於資產規模,本論文探討依據學術文獻以資產規模定義的大銀行及小銀行績效,是否受到銀行集中度、市場占有率、成本效率與規模經濟效率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大銀行須藉由其資產規模優勢,發揮大量資產的規模經濟效率,才會有較好的經營績效。小銀行雖然無法因為其資產規模達到規模經濟效率,但仍可以藉著達到成本效率,進而得到較高獲利。本文也依照世界的銀行資產排名,選出大銀行與小銀行,並與台灣銀行業進行績效比較,發現大銀行的資產品質、管理能力、獲利穩定性、資產及存款成長率都較高,可能是因為其擁有國際觀及強勁的競爭力與研發創新力。但其獲利卻沒有最好,可能是其資產龐大的稀釋效果、負有執行政策的使命、政府對大銀行有太大以致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的心態、合併後的文化整合問題、或報告單位篩選資料的結果。總之,影響銀行經營績效的原因除了資產規模,還包括銀行管理技術,經營效率,創新能力及法規限制。最後,外資進入可能透過影響銀行的公司治理及市場競爭程度,進而影響銀行的經營績效,本論文以中國的銀行業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總體而言,開放外資戰略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業,將有利於銀行經營績效。但增加個別銀行的外資持股卻不見得會立即提升各項績效指標,可能是因為外資持股比例增加初期,會更願意投資人事、設備等各種支出,以致利潤無法立即提升。
|
50 |
無形資產攤銷政策之探索性研究蔡耀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於2006年7月頒布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7號 「無形資產之會計處理準則」,規定對有限耐用年限之無形資產應定期認列攤銷費用。攤銷政策影響當期淨利和無形資產餘額,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原則上,無形資產之攤銷政策,應反映該資產預期未來經濟效益之消耗型態。實務上,因為經濟效益並無明確定義而且難以有效衡量,企業多採用直線法進行無形資產之攤銷。直線法隱含著經濟效益之消耗呈現每年均等之假設,而此一假設可能無法正確反映真實的未來經濟效益消耗型態。理論上,無形資產之未來經濟效益消耗型態,與應用該無形資產之產品的市場銷售潛量及企業實現未來經濟效益之能力,具有密切的關係。
本研究試圖提供一個決定無形資產攤銷政策的新思考模式。首先,本研究從市場觀點切入,利用多代擴散模型並融入價格因素,估計十七吋和十九吋液晶監視器面板的市場總銷售潛量。其次,本研究以友達公司為例,依據該企業之市佔率,以估算其各期銷售潛量及總銷售潛量。最後,本研究依據友達各期銷售潛量,估算其企業無形資產之各期攤銷率。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對無形資產的未來經濟效益消耗型態及攤銷政策之決定方式,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