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3
  • 87
  • 36
  • 2
  • Tagged with
  • 125
  • 125
  • 90
  • 55
  • 36
  • 30
  • 29
  • 28
  • 28
  • 27
  • 25
  • 24
  • 23
  • 18
  • 1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音樂對情境焦慮與閱讀記憶之影響

康裕, KA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處於不同音樂情境中閱讀文章受試者,其在情境焦慮與閱讀記 憶上之差異。受試者為隨機抽取國立政治大學一一六名學生,隨機分派至播放令人感 到刺激的(stimulative )音樂、令人感到平靜的(sedative)音樂及不放音樂三種 情境中,使受試者閱讀文章,再測驗其閱讀記憶與情境焦慮。資料分析包括因素分析 、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t 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ぇ受試者處在播放令人感到刺激的音樂情境時,其焦慮不安的程度顯 著高於處在播放令人感到平靜的音樂情境之受試者。え受試者處在播放令人感到刺激 的音樂情境時,其鎮靜自信的程度顯著低於處在播放令人感到平靜的音樂情境之受試 者。ぉ受試者愈熟悉所聽到的音樂,就會愈喜歡它。お受試者愈喜歡所聽到的音樂, 愈會感到愉快舒暢。か在有播放音樂的情境中,受試者若愈感到愉快舒暢、鎮靜自信 、少焦慮不安,則其閱讀記憶分數就會愈高。が喜歡在實驗中所聽到的音樂之受試者 ,比不喜歡者感到愉快舒暢。
42

幼稚園教師科學圖畫書導讀歷程之研究

楊淇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幼稚園教師對於科學圖畫書的看法、科學圖畫書之導讀歷程、以及導讀對於幼兒科學圖畫書閱讀行為之影響。研究對象包括四名任教於國小附幼之合格教師,及十二名幼兒,乃是經由幼教系、幼保系教授推薦在科學活動或閱讀教學為人稱讚之幼教老師,從中徵求四位教師同意,成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並請該教師挑選該班3名五足歲幼兒(語言能力表達較佳者)成為教師導讀科學圖畫書之幼兒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訪談及觀察法,分三階段進行:(1)以自編「幼教老師對於科學圖畫書的看法及運用現況之調查問卷」為工具,蒐集教師對科學圖畫書的看法及運用科學圖畫書的情況,並以五本科學圖畫書為工具,請教師對科學圖畫書進行簡短評析,並訪談教師對科學圖畫書之教學目標及其他相關意見;(2)以《十顆種子》及《毛毛蟲會變漂亮嗎?》作為教師導讀的科學圖畫書,並實地進入幼教現場觀察和拍攝教師導讀的過程;(3)在教師導讀前和導讀後,均以一對一方式請幼兒閱讀故事,記錄幼兒導讀前後閱讀圖畫書之歷程,並詢問一些問題以了解對該圖畫書的詮釋與理解。 研究結果發現四位教師對於科學圖畫書之看法,包括定義、科學圖畫書的元素、導讀難易程度、選擇考量因素、教學目標和導讀困難等均十分相似,即使個人喜好不同,但仍能以幼兒需求為出發點,思考科學圖畫書應該具有的面貌。文中以《十顆種子》、《毛毛蟲會變漂亮嗎?》的導讀歷程為例,分析比較四位教師導讀歷程,以及四組幼兒在導讀前後之閱讀理解,以及影響導讀歷程之因素之探討。根據研究發現,本文最後提出若干建議供科學圖畫書作者、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43

傳統英文閱讀教學與精讀及廣讀教學對於高職低成就生在克漏字測驗上之影響 /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Reading Instruction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Low Achievers in the Performance of Cloze Test

楊琇雅, Yang, Hsiu 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傳統英文閱讀教學與精讀及廣讀教學對於高職低成就生在克漏字測驗上之影響,並從克漏字中的文法選項、單字片語選項、轉折語選項、及整體成績,來分析此三種教學法是否有不同成效。 實驗對象為台北市某高職高一低成就學生,共95位。其界定低成就的方式為未通過英檢初級的同學。在經由3個月傳統英文閱讀教學與精讀及廣讀教學後,以英檢初級程度的克漏字試題測驗其成果。結果顯示,相較於控制組而言,實驗組在文法、單片及整體成績均達到顯著,但廣讀組與精讀組兩組間並沒有顯著差異。而就學生的態度而言,無論是廣讀組或是精讀組,他們都對閱讀持有正面的態度,並表示未來仍樂意從事閱讀活動。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教師幫助低成就生增進克漏字作答能力的方法,及對低成就生實行廣讀及精讀活動之參考。 /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reading instruction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low achievers in the performance of cloze test. Ninety-five language low achievers of the first grade at a norther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was examined by the GEPT Elementary Level. After a three-month reading instruction, a 55-item cloze test was administered to these participants. The post-test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grammar, vocabulary& phrases,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failed to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for thes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Besides,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showe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reading activity and expressed willingness to be engaged in the reading activity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coul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language teachers in helping low achievers improve their cloze test performance,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 activity for low achievers.
44

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及態度的效益研究 / The effects of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y training o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attitu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曾鈺惠, Tseng, Yu H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後設認知閱讀策略在EFL國中生英語閱讀上的效益。尤其是探究此訓練對高、低分組學生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使用差異,對英語閱讀觀點及理解之影響,以及學生對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所作的回應。 本研究以新竹縣某國中的一個七年級班級3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學生分為高分組及低分組。這些學生接受為期四週的三種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 (分別為文意圖像策略、預測策略、總結策略)在英語閱讀上之運用。 在資料分析上,主要是針對高、低分組在前後實驗,在後設認知閱讀策略使用上的差異作比較及質的分析。高分組及低分組在閱讀理解測驗上的閱讀能力表現也會做量的分析。除此之外,學生們對於後設認知策略訓練所作的回應,予以質的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總結如下: 1. 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能有效提升高分組及低分組兩組在後設認知閱讀策略上的使用。 2. 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有助於改善高分組及低分組的英語閱讀理解,學生們對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在閱讀理解方面的效益,皆抱持肯定的態度,尤其是低分組學生。 3. 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有助於高分組及低分組的學生,尤其是低分組學生,建立更正確的英語閱讀觀念。 4. 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的效益皆表示肯定的態度,並且樂於運用這些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於英語閱讀上,且樂於學習新的閱讀策略。 最後,根據實驗的結果提供一些教學上的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y training (MRST) on 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 EFL reading. Specifically, the differences of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y use between HPG and LPG, perceptions of reading,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y training (MRST) are probed.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thir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one seven-grade class in Shingchu C.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proficient group and low-proficient group. These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 four-week training (MRST) with three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ies (semantic mapping, prediction, and summarizing) in reading English texts. In the data colle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PG and LPG in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y use in the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lso, HPG and LPG students’ reading performanc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between the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In addition, students’ perceptions toward the effects of the MRST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e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MRST wa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both HPG and LPG reader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of strategy use. 2. The MRST helped improve both HPG and LPG readers’ comprehension in reading English texts, and students, especially LPG, ha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RST in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The MRST helped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especially LPG readers, have more correct perceptions toward English reading. 4. Most of the students exhibite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RST and showed their willingness to apply the learned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ies as well as to learn new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Finally,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45

學以詩現,詩以彰學----清代讀書詩探究

劉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論 文 摘 要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46

基於眼動技術發展具視覺互動文本閱讀模式 / Developing Visual Interactive Context and Reading Mode Based on Eye Tracking Technology

林裕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互動的閱讀模式能夠引發學習者更高的學習動機與意願,同時也帶給學習者更直覺的閱讀學習體驗。過去使用眼動進行讀者與文本互動的閱讀模式研究仍缺乏有效的實驗驗證其對於提升閱讀理解成效的助益,因此本研究使用眼動追蹤儀器,結合網頁技術與閱讀標註概念,發展一套基於眼動技術發展之視覺互動文本閱讀模式,同時探討此一閱讀模式在支援英語文本閱讀之學習成效、學習時間、認知負荷、科技接受度與閱讀歷程序列等面向上,是否優於滑鼠操作之閱讀標註互動文本閱讀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1)採用眼動操作的實驗組學習者閱讀問答式說明文文體結構具閱讀標註補充之互動式閱讀文本進行閱讀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採用滑鼠操作的控制組學習者;(2)眼動操作的實驗組學習者在閱讀問答式說明文文體結構具閱讀標註補充之互動式閱讀文本進行閱讀的學習時間、標註觸發次數、標註觸發時間、閱讀序列長度與單位學習時間標註觸發次數均顯著優於滑鼠操作的控制組學習者;(3)採用眼動技術操作的場地獨立型學習者對於閱讀問答式說明文文體具有顯著學習成效;(4)採用基於眼動技術發展之閱讀標註互動文本閱讀模式具有引導閱讀者規律進行前後文參照回視之特性;(5)文體結構差異對於採用眼動技術操作與滑鼠操作具閱讀標註補充之互動式閱讀文本之學習成效產生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眼動技術實際應用於閱讀標註互動文本閱讀的教學建議,並針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47

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其自我呈現為主

黃儀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8

臺灣大學生對英語連接詞的理解與使用之研究 / A Study on College-Level Chinese Students' Use of English Conjunctions and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吳卓勳, Wu, Jwo Shi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的大學生連接詞的理解與使用。除比較大學生對「句內」及「句間」連接詞的使用外,所閱讀文章內容的熟悉與否是否影響其使用連接詞,以及英文能力與連接詞使用能力之間的相關性,也是本研究的重點所在。   一百三十五位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大一學生參與此研究。其測驗結果顯示:(一)英文能力愈強者,使用連接詞的能力也愈強;(二)「句間」連接詞比「句內」連接詞較難理解使用;(三)對文章內容的熟悉並未顯著幫助受試者選用正確連接詞。 /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college-level Chinese students' use of English conjunctions at the intra- and inter-sentential levels, the interaction of content familiarity and use of conjunc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ability to use conjunctions. It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ir weakness in using conjunctions and in comprehending expository texts, and thus providing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English conjunction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ne hundred and thirty-five freshmen at National Taiw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One hundred and three of them were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irty-two of them were business majors. They were given a simulated TOEFL test and a conjunction test. The conjunction test was composed of a sentence-completion test, which was designed to test subjects' ability to use conjunctions within sentences (intrasentential), and a three-passage rational multiple-choice cloze, which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subjects' ability to use conjunctions in extended discourses (intersentential)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ontent familiarity and the ability to use conjunc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college-level Chinese students were more competent in using English conjunctions at the intrasentential level than at the intersentential level, (2) most of the subjects did not seem to comprehend logical development better and thus did not use conjunctions more accurately in content-familiar texts than in content unfamiliar texts, and (3) subjects with higher level of English proficiency exhibited greater ability in using conjunctions both intrasententially and intersententially.
49

態度對新聞閱讀之影響 / Attitude and News Reading

張文強, Chang, Wen Cha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讀者看新聞,看到了什麼?一直是學者關心的問題。許多研究發現,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先前態度,可能是一項影響他們看新聞的重要因素。讀者會受到先前態度的影響,使他們處理新聞的方式並不相同。也就是說,先前態度不同的讀者,所回憶的新聞、對新聞事件的歸因及對該則新聞立場評估,可能會有所不同。   本研究以一則國民黨與民進黨黨工,互毆的新聞為研究主題,探討先前態度不同的讀者看新聞時,看到的東西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採實驗法進行研究,請國民黨與民進黨黨工,回憶他們看到的新聞,對事件歸因,並評估該則新聞的報導立場,探討先前態度可能造成的影響。   研究發現,先前態度會影響讀者對新聞的回憶與歸因,但似乎不會影響對新聞立場的評估。接下來,進一步說明研究結果:   一、先前態度會影響新聞事件的回憶。讀者會主動添加一些新聞中未曾提及,但與先前態度一致的資訊,對新聞進行詮釋,使他們所回憶的新聞與原來的新聞有所不同,但與先前態度一致。   我們同時發現,先前態度不會影響讀者對既有資訊的記憶。也就是說,讀者會記得新聞中與自己先前態度一致、或不一致的資訊,並不會記得較多與態度一致的資訊。   二、先前態度會影響讀者對新聞事件的歸因,會將衝突原因歸咎於對方。國民黨黨工認為民進黨要負責,民進黨黨工卻會要求國民黨負責。   三、先前態度不會影響讀者對新聞立場的評估。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黨工都會認為,該則新聞沒有偏袒國民黨,或偏袒民進黨的情形,報導立場中立。
50

《賢愚經》之文學特質研究--兼論《賢愚經》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 / 無

陳映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本文之動機、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與方法及研究架構,其內蘊豐富之文學特質引起筆者注意,是為研究之動機。此外,臚列前人研究成果,以作為本論文之研究基礎,而筆者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研究本經故事之文學特質,並將《賢愚經》與國文教學結合,期望將佛經故事運用在國文教學上,擴大國中教材閱讀範圍,使莘莘學子能了佛經故事中的文學特質並能明白故事中傳達之做人處事態度,是為研究之目的。 第二章探討《賢愚經》之傳譯及文學特色,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賢愚經》的編者及成書過程,第二節分析本經69品之命題方式,其中有以主要人物命名者,有以條件人物命名者,將在本節分析之。第三節探討《賢愚經》的表演性口頭敘事特色,分析本經中的前世今生故事架構、套語的使用及四字成句的句式筆法。第四節則說明《賢愚經》的修辭藝術。 第三章探討《賢愚經》布施故事的意象與主題,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分析《賢愚經》中「內施」意象與主題,這些故事在誇飾、對比、視覺摹寫的交互運用下,使意象具體鮮明進而帶出故事主題-「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第二節分析「外施」意象與主題主要是宣揚「小施得大報」的布施功德。第三節分析「入海尋寶」意象與主題,本節乃是運用譬喻與象徵的方式,以海譬喻貪瞋癡構成的世間一切煩惱現象,以如意珠譬喻菩提心;所謂入海,指的是入生死煩惱大海;尋求如意珠,指的是要找出自身之菩提本心。 第四章《賢愚經》與國中國文閱讀教學共分三節:第一節先說明國中閱讀教學之涵義與目標。第二節提出《賢愚經》在閱讀教學之策略運用,運用林淑英所提出之高效能閱讀的八個指標,再配合提問6W策略並搭配九年一貫國文教學能力指標進行操作,並說明《賢愚經》中閱讀教學故事的選擇標準。第三節則進行閱讀教學教案撰寫。 第五章《賢愚經》與國中國文生命教育教學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生命教育教學之意義與目標。第二節提出《賢愚經》在生命教育教學策略之運用,將以「學生」為主體,以《賢愚經》為生命教育教學之教材,以啟發與省思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將其舊經驗發展為新經驗,協助學生發展出適切的生命意義觀與態度,並說明《賢愚經》中生命教育教學故事的選擇標準。第三節進行生命教育教學教案撰寫。 第六章結論對《賢愚經》之文學特質─兼論《賢愚經》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做一總結,將本文研究《賢愚經》之文學特質與《賢愚經》落實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提出研究成果與省思。

Page generated in 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