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3
  • 771
  • 52
  • 12
  • 2
  • Tagged with
  • 837
  • 254
  • 236
  • 227
  • 219
  • 203
  • 196
  • 179
  • 176
  • 160
  • 150
  • 140
  • 125
  • 119
  • 1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91

信用風險下高階經理人員工認股權之評價與避險

楊祐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推導具有特殊條款的高階經理人員工認股權的評價模型與避險比率,依序為績效評估型員工認股權、指數型員工認股權、重設型員工認股權。相對於一般的員工認股權,本論文探討的員工認股權給予發行公司更多的調整彈性,也提供高階經理人與股東更多的保障。接著更進一步推導信用風險下的評價模型,並且比較無信用風險與信用風險下評價模型之間的差異。本論文完成前尚無任何學術研究於信用風險下高階經理人員工認股權的評價模型與避險比率,這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92

重設型股權連結債券之評價

呂姍姍, Sang-sang 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由結合債券和股票特性的股權連結債券出發,以Morgan Stanley發行之重設型股權連結債券( Reset Performance Equity-linked Redemption Quarterly pay Securities, Reset PERQS )為例,由高收益型股權連結債券的基本設計,介紹Reset PERQS產品特性,並分析比較Reset PERQS與PERQS,及台灣可轉換公司債之差異。以推導固定利率模型下之評價公式,進行實證結果的分析,發現產品價格( Reset PERQS )較不重設之產品( PERQS )價格要高。由此可推論,當商品重設次數越多,相對較保護發行商,此乃由於Reset PERQS的商品設計動機源於發行商本身的融資及投資需求,而以高於市場定存利率和股利率的債息來滿足投資人對高收益報酬的需要。此外,比較對標的股價、到期期限、標的股價報酬波動度的影響,其中受到標的股價報酬波動度的影響程度最高,而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提出一個可信賴的商品評價公式,幫助市場價格透明化,並試算在不同的標的股價下商品價格的變動及避險參數等分析,最後推導出在隨機利率( HJM model )下之Reset PERQS封閉解,期使評價更接近現實世界的情況。
93

金融控股公司總體策略之個案研究

曾華一, Tseng Hua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近年來隨著政府金融業務開放,金融機構家數大為增加,且台灣於民國9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面對全球性的競爭下,金融業經營環境日益艱困。因此,政府在前年底,即開始進行一連串金融改革法案的制定,期望改善國內金融環境。 在國際金融產業態勢方面,美國於1999年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允許銀行控股公司得以轉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跨業經營,開啟美國金融業整合的潮流,造就與歐洲金融機構對等競爭的實力。日本在經濟泡沫化後,金融業迄今仍為不良債權所困,日本政府在大力推動金融改革之下,於1997 年修正獨占禁止法放寬控股公司成立,並制定『解除控股公司設立禁止後之金融相關整備法』同意純粹控股公司的成立,一般均期待其以「規模利益」來提高收益,以達成金融再生。 在全球金融業逐漸朝向百貨化的經營潮流下,金融業跨業經營,提供客戶金融、保險、證券等全方位的經營已為國際趨勢。金融市場開放為未來必然趨勢。金融業跨業經營朝向大型集團化發展型態亦已經形成,透過金融控股公司來聯營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相關業務已成為國際間金融業整合之趨勢。 本研究經過對個案公司內外情勢分析後,提出以下結論: 一、金融控股公司在制定策略時,應以金融產業的範疇來進行思考,而不應只局限於金控業來看待國內金融控股公司的競爭策略。 二、金控公司的關鍵成功要素前提要件,必須要先建立屬於永久性的總體層級專業團隊是塑造關鍵成功要素和建立具競爭力的金控公司的前提要件。 三、金控公司在進行整合時,文化整合的重要性相形下比組織整合及策略整合更加重要。
94

從公司控制者的角度探討現金增資前的股利政策

蔡湛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內外很多學者的研究顯示,公司會藉由現金股利的發放來釋放出某些訊息,並藉此吸引投資人購買公司的股票。在這種情況下,經理人為了避免現金增資所造成的稀釋效果,便可以在現金增資前藉由股利的發放來拉抬股價,進而以較便宜的價格在資本市場進行現金增資。 所以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除了檢驗台灣的上市公司在現金增資前的股利政策是否和美國的上市公司不同外,也將探討公司控制者在公司在現金增資前的股利政策所扮演的角色。並期待本研究能發現在現金增資前能使公司股東價值極大化的股利政策。 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一、企業的現金增資行為會影響股利的發放方式,研究結果發現公司遇到資金需求時,會先以內部資金為優先使用的對象。 二、發放現金股利有助於現金增資除權價的提升,根據檢定結果發現發放股利之現金增資公司的股價表現顯著優於沒有發放股利的現增公司。 三、公司控制者的持股率會影響到股利的發放,而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有發放股利的公司其董監事和內部人的持股比率顯著高於未發放股利的公司,但大股東及經理人則無此現象。意味以董監事及內部人為控制人代表的話,其持股率愈高,公司愈有可能發放現金股利。該結果符合Twu (2003)所提出的公司控制者的持股率愈高,所發放的股利愈高的理論模型。
95

台灣合併溢價之實證研究分析

陳則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在合併案中換股比例反映的是公司的價值,而合併溢價則反映在換股比例中,如何處理價格的問題變成兩難的問題,太高的價格將會減少投資報酬的非必要性,而太低的價格將會導致合併案的破局,達到最適的溢價水準需要分析溢價的決定因素。 本文要研究的主題是台灣產業合併溢價之實證分析,並分成三個方向來討論:(1)非金融業;(2)金融業;(3) 銀行業,最後並分析比較其異同。實證結果發現:獲利能力佳的主併公司,在非金融業、金融業皆會付較高的溢價來進行購併;而財務體質不佳、負債過高的公司在非金融業、金融業皆會付較低的溢價。在銀行業方面,被併銀行的逾放比率越高其所獲的溢價越低,被併銀行有多重競價者(Multiple bidder )的話,其所獲得的溢價越高。
96

國內可轉換公司債發行動機及對股價影響之研究

張煥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事件研究法之市場模式,實證研究公司內部關係人或大股東,在可轉換公司債掛牌前是否刻意壓低股價,而在可轉換公司掛牌後,是否有拉抬股價的行為,使特定人藉由認購可轉換公司債而獲得豐厚的報酬。依實證結果發展出投資策略,給予一般市場投資人或小股東,在無法透過詢圈制度取得可轉換公司債的認購機會下,能依投資策略進行股票投資,以獲得較佳的報酬。另外,本研究從現行會計報導對可轉換公司債資訊揭露提出建議,使投資人從財報中清楚了解發行公司的信用風險。 本研究的實證對象以民國92年向證期會送件申請,並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或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之可轉換公司債的發行公司,共計77個樣本。實證結果得出,可轉換公司債發行後的第3日及第12日公司股票有顯著正的異常報酬,且累積異常報酬呈明顯的上升走勢,顯示公司股價於此段時間有被刻意拉抬的情況。在可轉換公司債發行前的15個交易日,並無顯著負的異常報酬,但亦無顯著正的異常報酬,因此不排除在轉換價格訂定期間,公司股價有被刻意壓抑的情況。公司內部關係人或大股東短期內確實可利用詢價圈購配售制度的優勢,藉認購可轉換公司債以獲得豐厚利潤。在投資策略的運用上,以可轉換公司債發行日前12、13、14、15個營業日平均買入股票,並在發行日後的第3個交易日賣出全部的股票,利用此交易策略獲得正向報酬的機率為63.64%。 依據研究的結果,本論文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1.建議可轉換公司債的配售方式應改提撥部分比例採公開承銷,代替目前完全詢價圈購方式。 2.財務報表的附註項目內,對於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之企業,應強制揭露公司對於借款資金的運用情形、目前及預計所產生的投資效益,以及可轉換公司債到期時,企業的還款來源等項目,並經由會計師查核其編製數據的合理性。 / This paper adopts event study method of market model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insiders or majority shareholders bid down the stock prices before issuing convertible bonds in order to make lower conversion prices and then bid up the stock prices after issuing as a strategy to make huge profit by subscribe convertible bond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found an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normal investors or minority shareholders to make profit even without any opportunity to subscribe convertible bonds. Beside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convertible bond information should be disclosed in financial report so that investors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redit risk of issuers.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stock prices of 77 listed companies that filed applications to SFC and listed convertible bonds in Taiwan stock exchange or OTC in 2003.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found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abcdrmal returns of stock price performances for the third day and the Twelfth Day after convertible bonds issuing date. The cumulative abcdrmal returns (CAR) of the stock prices are also significantly posi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ock prices are manipulated to bid up. The stock prices for 15 trading days prior to the issuing date is neither significantly negative nor significant positiv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 probability of the stock prices are manipulated to bid down. The insiders or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deed can take the advantage of the book-building system to subscribe convertible bonds and make huge profit.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if the investors buy stocks from the twelfth to fifteenth trading day prior to the issuing date averagely and sell all stocks in the third day after issuing date, the probability to make positive returns is 63.64%.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rai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The existent convertible bonds allocation system is complete bookbuilding mechanism that should be plus some proportion of fixed-price mechanism. 2. The companies which issue convertible bonds should disclose the following items in financial report footnotes that should be reviewed by auditor: (1) The purpose of the capital application plan and the projected possible effect thus created. (2) The sources of payment when convertible bonds are due.
97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評比

蔡閔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將評分分為三個部份:1.未來潛力展望:以BCG模型為基礎2.過去績效評估(調整過的ROA-新ROA)3.金融控股公司的經營品質(銀行-逾放比.壽險-保單繼續率.產險-自留綜合率.證券-波動率)。最後,本研究會綜合以上三項指標,將各家金控的得分予以標準化再做比較。 在92年為基礎的金融控股公司總評比中,由國泰金融控股公司掄元,華南金融控股公司殿後。由於國泰人壽與國泰世華銀行的表現佳,墊高了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在未來發展的評比,使得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在此項評比中得到最高評價,而且與其他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未來發展評比差距頗大,所以即使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在其他方面表現並不突出,仍能在整體表現中奪得首位。華南金融控股公司在此三項評比中,全部都是屬於『後段班』,所以雖然沒有任何一項評比是墊底,卻依舊在總評比中落後其他十三家金融控股公司。不過,由於這份評比是以92年為計算基礎,而華南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最大子公司-「華南銀行」也選擇在92年打消大筆呆帳,直接影響了華南金融控股公司的所有經營表現。在整體金融市場中,銀行仍是主體,故相信在過了92年後,華南銀行的經營績效應會有大躍進,華南金融控股公司的評比也不至於會在後段班了。 另外,從本次評比中可發現,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公司的過去績效與未來發展評比皆差,但由於其工業銀行的特質與大華證券在證券市場中屬於佼佼者,使得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公司在整體評比中不至於墊底;但不可諱言,本研究認為這對中華開發金融而言是一種警訊,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公司應更積極謀求因應之道才是。
98

Dividends Catering Around the World

沈群翔, Shen,Chun-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Baker and Wurgler(2004) propose a new view on dividend policy called 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 Managers cater to investors by paying dividends when investors put a stock price premium on payers, and by not paying when investors prefer nonpayer. We connect the catering theory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market structure among countries, and want to know in which market structure managers are more willing to care about investors’ demand and then decide to pay dividends or not. First,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 proposed by Baker and Wurgler (2004) exists around the world. Second, our study shows that managers in a country with a developed stock market, with higher protection and with lower tax advantage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at investors desire on dividends, while managers in the higher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group care less about investors demand.
99

資訊電子產業發行認股權證對營運之影響─以臺灣上市公司為例

江亮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股東願意與經理人分享經營成果,是希望能激勵經理人創造更多的利潤,於是股票分紅制度的採用與實行,使得經理人也可以兼具股東身份,共享經營成效。使用股票分紅制度的確為資訊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功不可沒的貢獻,但是也引發了種種問題,例如員工的流動性高,公司無法阻止員工的跳槽,以及股東與經理人的利益分配不均等,在股東會上爭論不休的新聞時有所聞。鑒於股票分紅制度的缺點,有許多公司開始施行認股權憑證制度來彌補。臺灣施行認股權憑證制度,從2001年開始,至今已經超過五年,但是因為認股權憑證含有閉鎖期,需至少持有兩年才能實際轉換成報酬,所以在臺灣的實證研究中,尚無法顯示出效果。 在本研究中以複迴歸模型,使用Black-Scholes公式來評價認股權憑證的價值,藉以探討認股權憑證是否能激勵經理人,並且考慮了各種閉鎖期的年度,是否能造成影響,實證結果顯示: 1.發放認股權憑證給經理人,可以顯著提升公司未來的績效 2.發放閉鎖期年度長短不同的認股權憑證,會對公司的績效造成影響 3.研究發展費用可以顯著提升公司未來的績效 本研究將認股權憑證的價值,以認股權憑證所具有的閉鎖年度作為區分,希望能了解不同期間的閉鎖年度影響稅後淨利的大小,結果指出發行閉鎖期較長的認股權憑證能較增加公司的績效,如果公司決定要發放認股權憑證,則建議發放閉鎖期五年以上的認股權憑證。
100

法人持股比例對台灣初次上市公司股票長期報酬的影響

王秀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外許多實證研究指出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表現不佳,對投資人來說並非好的投資標的。但實證也指出法人持股比例與股票長期報酬之間有正向關係的存在,其原因可能來自於法人的專業素養、資訊優勢以及擁有監督公司營運的能力。 本研究針對民國86年1月1日到民國95年12月31日,共185家資料完整的新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以異常報酬率檢驗此現象是否存在。同時驗證法人持股比例與新上市公司股票長期報酬之間的關係。 實證發現台灣新上市公司在上市一年後、兩年後以及四年後的長期報酬皆為負,分別為-2.4%、-0.48%、-1.96%,而此現象在高科技產業特別嚴重,並且也得到迴歸結果的支持。而法人持股比例與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之間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代表法人持股比例越高者,其股票報酬越佳,顯示市場相信法人的監督能力。

Page generated in 0.05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