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張載人性論研究包玉玲, Bao,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是以張載的人性論為中心課題。
第壹章緒論部份,旨在說明人性論是張載思想體系的重心,並以此證明張載人性論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從當代對張載思想的研究來看,顯然有將張載的思想視為「唯氣論」的傾向,致使一般人認為張載是因其「氣」的觀念獨樹一格,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奠定了他的地位。然而,張載之被視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係因其分性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念奠定了理學人性論的基礎,因而得與周敦頤、程顯、程頤並稱「周張二程」。由此可見,張載地位的確定,是因其人性論而來。此外,就張載本人的學思用心來看,開展出他整個「正蒙」、「眨愚」、「訂頑」教化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乃是其人性論,而其「氣化論」則是他用以興繼儒學的手段。近人之所以特重張載的氣化論,而忽略其人性論,可以說是受到大陸唯物觀點的影響,因此,本文的寫作乃嘗試以人性論為重心來探討張載的思想體系,期能凸顯出張載人性論的重要性。
第貳章至第肆章則是本論文的正文部份,係以張載的人性論為重心展開研究。第貳章首先往上推究其人性論的理論基礎-氣化論; 第參章接著就探討其人性論的具體內容; 最後第肆章往下探討其人性論落實在人性修養的相關議題,如命、心、變化氣質等等。總的來說,人性根源於氣之性,因此,人性之中也就蘊涵有天性的靈明純善,此即為「天地之性」; 但因稟氣有清濁厚薄之異,所以也就產生了障蔽靈明本性的「氣質之性」。因此,人必需要透過變化氣質的修養過程才能「善反」「天地之性」的純粹至善。
第伍章結論部份,旨在探討張載人性論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 一則為儒家的人性理論建立了本體論基礎; 一則是成為宋元時期理學家論性的基礎,就這一點而言,張載的人性論可以說在某一種程度上解決了自先秦以來就聚訟紛紛的人性善惡的問題。
|
2 |
三民主義人類進化論之人性論基礎 /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Dr. Sun Yat-Sen's Human Evolu- tion Theory陳述之, Chen, Shu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之研究目的有兩個層次:首先是探討三民主義之人類進化論與人性論。其次是研究三民主義之人類進化論與人性論的關聯。以見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
本研究認為,三民主義的人性論肯定人性為:「人皆有之的自覺認識、自覺實踐能力。但各人所稟程度不同。此一能力是本之生元,源之於生物進化。並使人異於萬物,優於萬物。」
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則是:「主張人類及其所創造物逐漸滿足人類互助圖存的目的之變化過程的理論。」
由人性論與人類進化論的關聯可知,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在其人性論的主導貫串下,成為「人本的人類進化論」。即人類進化乃是人性自然發抒、自我完善的外顯現象。人類進化乃是發於人性,亦為人性所成就。是以人類進化的意義,在於其符合人性。人類進化的一切製作,皆必須有助人性發展。
此外,本研究認為三民主義欲在實際作用中豁顯其正面意義,必須先由學術上加以揚棄、重建,方可修整出可資運用、認知的體系。因此,傳承前賢的研究,將三民主義更加學術化、理論化,應具有為人類未來找尋出路的意義。這是本研究的未來展望所在。
|
3 |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之哲學反省范姜琇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對於哲學的革命性解說也顯示在他對於經濟的解說之中,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當中指出黑格爾唯心論所理解的國家概念,僅是將國家視為如同仲裁個人利益衝突的更高理性,是公共利益的守護者;但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本身存在著階級的分劃,經濟活動之中存在著人對人的壓迫,這個概念式存在的國家反以公共的善為名,實際上卻只是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用工具。這種國家概念只是虛偽的國家概念。唯有「否定既存的哲學」,否定現存哲學世界的世界觀,才能夠使得現存世界與概念吻合,德國哲學的主要缺陷就在於:「它認為不消滅哲學本身,就能使哲學變成現實」;因此馬克思說:「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消滅哲學」 。柯西Karl Korsch (1886~1961)認為對馬克思而言,這種對哲學的「批判」之意義也同樣適用於對經濟之批判,因此他仿照馬克思的話說:「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經濟,就不能消滅經濟」 。馬克思就如他在《資本論》中所說的,旨在揭發當代經濟的奧秘,同時亦欲對之前的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進行革命。
經濟的本身,一方面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因為人類面對著一個不爭的事實,即:我們必須透過我們人類的勞動,改變大自然的形式,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延續我們的生命;經濟學家始終都必須承認經濟是基於一個自然的現實活動,因此從未有一個經濟學家否認,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根本泉源。
另一方面,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僅僅以其自我的勞動,來滿足維繫自我生存的物質需求。因此,交易是經濟的自然現象,經濟活動本身必然是透過交易的這項社會行為達到其實現。此外,面對著自然的資源,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是資源卻是有限;所以經濟活動的本身,它必然也是一個物質的分配系統,就如同經濟學家薩穆爾遜(Paul A.Samuelson)定義經濟理論為:「分析社會及其成員如何決定、使用其有限的生產質料,生產各種物質,藉諸或不藉諸貨幣,分配與社會中之個人與群體,以滿足其現今與將來需求。經濟學分析成本與效益,以改善社會的生產與分配系統」 。
價值是一個極為抽象的名詞,但是在具體的經濟現象與活動當中,卻是具象的。它可以指涉人的創造物質的勞動,可以指涉物質對於人的需求的可能;它也可以作為分配系統的根據,所以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必須要對價值在經濟現象當中之具象有所說明以及解釋。馬克思也不例外,從經濟思想史的理解當中,馬克思以其勞動價值學說建構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批判的基石,同時也以此作為建構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礎。李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以「再見馬克思」為題,似乎說明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但是英國的社會學家紀登斯(Giddens)認為,馬克思所謂的「一個幽靈在歐洲徘徊」,這個他稱之為幽靈的社會主義,之所以仍在歐洲徘徊,是因為我們不能簡單地放棄那些推動他們前進的價值和理想,因為這些價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我們社會與經濟發展所創造的美好生活中所不可少的 。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乃是對於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價值解說之革命,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繼承。在其《剩餘價值理論史》的鉅作當中,馬克思對於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亞當斯密(Adam Smith),以及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價值論述多所批評,所以本論文的第一章將論述他們的價值理論,以瞭解這些經濟思想家們對於價值概念的論述,以及馬克思對於這種價值論述的批評,藉此瞭解價值理論的歷史發展,並從中釐清問題之脈絡,以利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作一個基礎的理解。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繼承,同時也是一種改革,因此在第二章中企圖延續第一章的論述呈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之內容及其涵義,並說明馬克思對於這種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
如前所述,經濟活動必然包含物質的分配系統,或是稱之為「經濟秩序/制度」,馬克思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基點,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多所批評,本論文嘗試在第三章中說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分析在資本主義之資本積累、再生產的模式下,將形成供需不均衡的生產過剩問題。以及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如何因著這樣的內在生產關係,工人之勞動與生產工具的相分離,而資本家如何在掌握資本、掌握生產工具的情形下,進行階級的剝削,乃致引發資本主義的種種危機。
任何一種社會理論不但需要一種理論的一貫性,同時也考驗其可實踐性,因為社會的主體是「人」,要解釋人的社會行為,便必須要對人之自由的行為的社會定位有所說明,在第四章當中,本論文之研究議題,所謂「哲學探討」之意義,便是在於說明馬克思在經濟制度當中的人之定位問題;除了說明馬克思自黑格爾及費爾巴哈處所繼承而來的人的本質理論觀點,並說明馬克思對他們的理論的批評與改進。加以反省人的本質在勞動異化的情形下,工人與資本家所扮演的剝削者與被剝削的角色是如何進行的,以作為本論文的結論。
|
4 |
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 / Breaking the lure of the goodness of nature: reassess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sinful nature of XunZi曾暐傑, Tseng, Wei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荀子人性論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當代新儒家一派對於荀子性惡論的批評,透過各種論述來強調其「性惡論」不能成立,其對於孟子的批判乃不明人性的真義,以此來貶抑荀子的思想與地位;到陳大齊、張亨、韋政通等學者,開始對於荀子「性惡論」作「客觀」疏理而欲顯現出荀子哲學的價值,但荀子的價值仍不可與孟子同日而語;一直到近年有一批學者積極闡述荀學的價值與意義。但無論荀子人性論的研究如何開展,這些研究始終有著一個迷思:始終執著於探究荀子人性論中人是否有天生的內在價值。無論是早期當代新儒家一派明言其無而以此批評荀子的人性論無根,或是近年來學者所提倡的「潛在的性善論」、「弱性善論」,或以「人觀」、「人的概念」來言其有,進而肯定荀子人性論的價值,都沒能跳出這個追求內在價值根源的窠臼。這樣的論述似乎隱含著一個思維:「性善論」才是好的有價值的,也就是我稱為受到「性善的誘惑」下的思考進路。
我認為,荀子人性論研究應該要跳脫以往以孟子性善論為基礎、以根本善為進路的思考框架,而轉以惡為核心思維去探究荀子的人性論。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正視「性惡」的正當性,不必對「惡」有所避諱;只要一套修養工夫論是將人導向美善境地的理論,就是有價值的論述,「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又有何關係呢?我將這樣的研究進路稱之為「後新荀學」。所謂「後新荀學」一則凸顯出其與「新荀學」以善為參照的論述觀點之不同,一則顯現出以後現代思維為方法去探尋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的進路──一種不追求形上價值、不追求永恆根源、不追求完滿無瑕為善必然性的思考模式。
在「後新荀學」的思維下,我們可以打破對於性惡的偏見,重新理解荀子性惡論的內涵與意義,並應該了解到,一個講求「人性本惡」的人性論也是有其正當性與價值的。進一步我們應該破除以往對於「善」的迷信,而誤將《荀子》中諸多脈絡以孟子「性善」的思維來思考,而對荀子的理論產生誤解與責難。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了解,即便人沒有內在根源的善,在現實中依舊有產生善行的可能,並不一定要以基礎主義或是本質主義那樣的思維來作思考,也就是說在儒學人性論在孟子「人性本善」一路外,荀子「人之性惡」一路也應有其合理的地位與公平的理解。因為荀子的性惡論是搭配著一套完整的修養工夫論,就整體而言其具有使人趨向善的可能與理想,由此可以正可以凸顯出荀子作為儒家的正當性及其人性論的合理性。
|
5 |
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賴慶鴻, LAI, GING-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春秋繁露、史記、漢書及其對策、書論、賦頌、文集為主
要資料,並參佐當世及以前與其政治思想有關之記載,與後人著作之引申和評述。為
力求研究態度之客觀及無所偏失,多方旁徵博引,以使理論與史實兼顧。其中雖偶語
涉稱羨或評騭,亦皆出自內心對其思想之體認,非敢故意抑揚損益,妄加臆斷。
本論文之內容分為導論、第一章至第六章、結論。
導論:主要說明董仲舒政治思想之性質與義蘊,俾對其思想先有一概括性之認識。
第一章:董仲舒之牛平與著作。仲舒生於鈿漢初,據考證約在惠帝與呂后年間。景帝
時為博士,善治春秋,學士多師尊之。武帝即位參與賢良對策,任江都相,從此為武
帝所重,位未鼎足,知在公卿之上。中廢為中大夫。因為人廉直,公孫弘嫉之,乃薦
為膠西相,恐久獲罪,病免歸家,以修學著書為事,年老以壽終於家。仲舒所著,皆
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
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餘萬言。而今所傳者,除漢書所載等外,要為春秋繁露
一書。春秋繁露之真偽問題,論者頗多,惟莫衷一是。吾人以為其書為後人收輯而成
,縱或非全由仲舒所著,然中多根極理要之言,作為研究其政治思想之用,當無不可
。
第二章:董仲舒政治思想之時代背景與淵源。四漢初七十餘年間,正為中央集權君主
專制形成之過程,亦正是道、法、儒三家思想爭勝之時期。道家思想之全盛是在高祖
至文帝時期,其間採「清靜無為」,與民休養生息之政策,府庫充盈後,思圖以振作
;文景時代申韓刑名之學興起,法家得勢。及自武帝即位,遂採「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之政策,儒家自此定於一尊,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之主流,仲舒處於道法儒爭勝之
時代,自亦深受時代之影響,而其思想淵源卻以儒家及陰陽家者為主,故漢書謂仲舒
為「始推陰陽,為儒者宗」。
第三章:董仲舒論人性與正名。仲舒論政以人性為起點,從人性論可了解其論政之態
度。孟子主張性善,於為政重明倫教;化荀子主性惡,其論政重體法制度;仲舒謂性
有善質而未全善,故重仁義禮。 /
|
6 |
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研究陳惠華, Chen, Hu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之旨趣、範圍與方法架構。其次就中、西管理思想之梗
概 (即意涵、派別及演進情形) 作分別之探討與說明。
第二章:激勵管理學說概論。本章旨在說明激勵管理之本質,並介紹各種激勵管理之
理論,最後並嘗試作一整合工夫,建立激勵管理的分析模式。
第三章:韓非行狀及其思想之蘊成。本章點出韓非思想之建立,乃有其時代背景與個
人特質之因素所致成,並就其思想之淵源(分為三晉法家之傳統淵源及先秦諸子之學
派淵源)說明其蘊育之過程。
第四章: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體系建立。本章首先建立其體系分析架構,次由演化的
歷史觀、自利的人性論、功利的價值觀說明其理論根基;再論其內涵法、勢、術三者
之性能及其實際之應用;最後探討法、勢、術三者之整合關係,而完成其整個體系建
立之分析。
第五章:結論。此章擬由人性論之探討,及韓非思想與西方激勵管理思想之比較(尤
重與西人馬基準術論之比較),而對其激勵管理思想作整體之檢討與評估,以期使韓
非思想對現代激勵管理所具有之意義得以表露和有所助益。
|
Page generated in 0.01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