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6
  • 213
  • 25
  • 13
  • 6
  • 2
  • Tagged with
  • 259
  • 259
  • 87
  • 84
  • 72
  • 65
  • 64
  • 55
  • 50
  • 43
  • 43
  • 42
  • 41
  • 41
  • 3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21

資料庫行銷之研究-以金融業為例

周紋祺, Chou, Wen-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行銷方式由大眾行銷演進至區隔行銷,現今已進入1-1行銷的時代。由於媒體廣告的過多,其實際的廣告效果已漸受質疑。行銷的手法不再是拍一支好的廣告片就可以擄獲所有消費者的購買,加上社會結構、型態的改變,科技的突飛猛進,消費者可選擇的產品種類愈來愈多,因此行銷競爭壓力更甚以往,而如何「有效」吸引消費者的購買便成為今日企業的重要課題。「資料庫行銷」的導入,可以透過有系統的分析,更精確地鎖定目標客群,進而從節省行銷成本與提升銷售業績雙方面,替公司帶來良好的利潤貢獻,也解決了企業銷售上的困境。 本研究屬於探索性研究,全文共分為六個章節。從資料庫行銷的相關議題方面探究,經過文獻探討、融入實務經驗、產生研究架構,並做為個案研究的訪談依據,以了解現行金融業在資料蒐集、資料庫軟硬體上的選用考量與管理、資料分析方法的運用程度、行銷計劃的執行及售後顧客管理上的態度與手法。整體架構在透過四家銀行:陽信商業銀行、中國信託商銀、玉山銀行及匯豐銀行的實證後,發現架構的適用性極高,充分兼顧了學理與實用性。另一面,環顧過去許多文獻中有關資料庫行銷的整體規劃模式,在構面上均多少有所不足。因此本研究乃融合文獻中之許多說法及實務運作所發展出,以補坊間書籍之缺。而在行銷作法上乃將傳統行銷學理的精神轉化為實際可執行的行動,分別從「潛在顧客開發」與「現有顧客滲透」兩方面依序開列步驟,更利從業人員落實資料庫行銷的執行。 經由第四章的研究分析可發現,目前國內在資料庫行銷的導入上尚未臻成熟,以金融業為例,中國信託商銀挾龐大信用卡顧客資料,加上公司本身的積極投入與耕耘,目前在這方面的發展腳步居領先優勢。因此資料庫行銷帶來的績效使金融同業莫不領會到導入此作法的必要性。以目前行銷手法觀之,外國銀行原先的資料庫行銷優勢將漸被本國銀行趕上,而本國銀行在售後顧客管理上又不如外國銀行佳。 理論架構的發展雖極具實用性,惟發展之過程仍不免有抽樣及深度等客觀因素上的限制。在後續研究上,建議未來的研究學人可自架構中個別議題上深入研究、或分析不同銀行對相同金融商品採資料庫行銷後的成果差異、或選個別單一公司做導入前後的研究,真正驗證資料庫行銷模式引進後的實際差異。
222

世界貿易組織下對於地理標示之保護 /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under WTO

楊珊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Due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ecomes very important, not only on a national and local basis but also on an international basis. The evidence is coming from the negotiation and ultimately the inclusion of the TRIPS Agreement, or 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the TRIPS Agreement, one of the protections to a loc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is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such protection can be found in Articles 22 through 24 of the TRIPS Agreemen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identify goods as originating in a particular territory or region, and also indicate quality by letting consumers know that the goods come from an area where a given quality, reputation, or 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goods is essentially attributable to their geographical origin.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has always been on the table and been mentioned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eventually came together under the TRIPS Agreement. The different ways for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protection is examin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national regulations used in various countries as a tool to protect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hence, to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major issue regards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TRIPS Article 23; divers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coming from US and EU, the two biggest sovereignties. This also can be seen in the result of the WTO dispute case of EC – Trademark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such as the negotiations for a multilateral system of register for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the progres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ward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ll play very crucial roles on the enforcemen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protection.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all these matters.
223

預售屋交易機制對消費者之安全保障—兼論新型態之使用權銷售 / The protection of trading mechanism of Pre-sale housing for the customers-The new mode for the sales of usufruct

楊克成, Yang, Ke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預售屋交易具有交易標的不可預見性、多重複雜法律關係等特性,故於實務上常引發諸多爭訟,本文針對預售屋交易依下列主題進行深入研究: 一、解析預售屋交易型態   傳統的預售屋交易模式,契約當事人主要為建商與消費者,並以此為中心,對外與地主、貸款銀行、代銷公司及營造廠等產生連結,本文將整理分析學說及實務判決之相關見解,藉以對預售屋交易契約為定性,並與鄰近日本地區之預售屋交易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又自信託法公布後,實務上建商為因應融資銀行之要求,於預售屋交易機制上引入信託架構,對原有法律關係架構產生如何之影響與變化,並檢討信託機制對消費者權益保障之實質助益。 二、案例紛爭類型化與司法審查之檢討   為瞭解預售屋之實際糾紛,藉由蒐集整理法院案例,將常見紛爭歸納為「審閱期間」、「廣告不實」、「面積與找補爭議」及「房屋瑕疵與拒絕給付價金」四大類型,分析相關判決對各爭點之法律見解,並檢討法院判決能否有效發揮司法審查之作用,以期未來在進行預售屋交易時能避免並預防類似之訟爭再度發生。 三、定型化契約條款之規制   我國對預售屋定型化契約條款之行政管制,主要以內政部所公告「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作為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訂定契約之依據。惟隨著實行後仍發生諸多預售屋交易糾紛,因而分別於98年及99年二度修正,故本文將以新修正之應記載事項及不得記載事項內容為討論範圍,且針對修正後條款如履約保證機制等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恐將發生之爭議問題為探討,進而提出再修正之建議。 四、新型態使用權銷售之探討   隨著多元化之發展,預售屋銷售不再僅侷限於傳統預售房屋所有權之概念,亦發展出地上權房屋、使用權房屋之案例,本文擬以實際建案「京站使用權」為研究對象,分析使用權產生之背景,探討其交易架構、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及契約條款內容,以比較與傳統預售屋銷售之差異處,並深究消費者面對此種新型態預售屋時應注意之相關事項,另新型態預售模式中所採行之交易機制,可否採行適用於傳統之預售屋交易型態。 五、預售屋安全交易機制之再建構   最後藉由歸納分析上述各項議題,考量預售屋交易特性所產生之交易風險,擬由價金返還保障與建立續建機制之角度,提出預售屋安全交易機制之再建構。又基於實務上建商常使用顯失公平之定型化契約條款,而有加以導正之必要,將從司法審查與行政規制之面向,針對現有常見之糾紛類型,評析既存判決之適法性及妥當性,並對預售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及不得記載事項之內容,提示具體之修正條款,達到加強消費者安全保障之目的,以期能尋求契約自由與消費者保護間之衡平。
224

論美國之生醫科技研究工具之專利保護與授權 / Research tool patent protection and licensing for biomedical innovations in united states

蔡鴻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內容著重在以下三個重點: 試驗免責、延展性授權與延展性專利範圍、書面描述要件。首先是35 U.S.C. § 271(e)(1)之Safe Harbor 緣由、案例、Integra v. Merck 一案之過程與後續影響以及271(e)(1)的試驗免責與研究工具的關係, 最後提出建議應限縮試驗免責範圍, 以強制授權或是明定專利法中的試驗免責範圍緩和基礎研究專利範圍過大現象(第二、三章)。 研究工具專利開發者多所採用之延展性授權與延展性專利範圍無非是想多獲得利益, 而研究工具專利對於生物科技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第四章先以四方角色(大藥廠、大學與非營利機構、小藥廠與政府單位)討論研究工具對於本身的利益考量, 並且因試驗免責範圍不明, 延展性授權契約已是普遍存在, 詳細地討論其存在的意義, 並且分析已探討延展性授權金/契約議題文章, 另外對於延展性專利保護範圍, 明確指出哪一些核准專利是延展性保護範圍, 雖然2001年的三方會議已經明確地限制此類專利的核准, 由於Rochester v. G.D. Searle一案, 法院認為Rochester 專利包含延展性保護範圍, 歸因於未揭露出清楚的書面描述要件, 於是進行第五章書面描述要件的討論。 進而較詳細地探討生物機轉的途徑特性、功能性敘述必要性以及書面描述上的困難, 然後進行相關案件探討, 提出自己對於專利文件之書面描述要件的看法, 希望能在生物類研究工具專利保護範圍與書面描述要件中取平衡, 適切地保護研究工具發明。最後並提出總結與建議。 /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has grown very rapidly, and increased our understanding of incurable diseases. Research tools are playing important role to form the core of 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Because this industry is so research tool intensive, numerous problems have arisen stemming from the competing interests of the many players in this field. From the legislative history, the Hatch-Waxman Act embodies the legislative compromise balancing the competing interests of the pioneer pharmaceutical and allied research-based products industries with those of the generic drug industry. And the section 35 U.S.C. § 271(e)(1) statute provides a “safe harbor” from patent infringement based on activities that are reasonably related to obtaining FDA regulatory approval of drug products, but the plain language is fairly ambiguous. In Eli Lilly v. Medtronic, Supreme Court held the safe harbor extends to medical devic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 271(e)(1) does not refer specifically to medical devices. Recently, for the case of Merck v. Integra, Federal Circuit announced that the term “solely” limits the safe harbor exemption from extending beyond uses of patented inventions that are reasonably related to those specified in § 271(e)(1). But Supreme Court rejected and held that § 271(e)(1) applies to uses of patented inventions that are reasonab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ubmission of any information to the FDA. The Court was silent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opened the questions of the safe harbor's application to patented research tools. These problems may be the reason that research tool providers attempt to request royalties such as reach-through royalties for covering the downstream compounds or products. They also try to file the patent application with the reach-through claim for claiming a future invention. However, the use of reach-through royaltie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causing a decrease in innovation. Patentees attempt to obtain reach-through claims for covering a future invention without actually describing in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The Federal Circuit's holding in Rochester v. G.D. Searle that the Rochester's patents failed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and Rochester should curtail the use of reach-through claims. So far the USPTO has not been uniform in its application of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We therefore propose a new test to determine whether, and under which circumstances, functional claiming may satisfy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One should not overreach the scope of the inventor’s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t as described in the patent specification. The approach would provide sufficient incentive for pioneering inventions, preserve room for the future, and thus expect to promote progress and to advance the purposes of patent law.
225

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交易保護措施之種類與適法性為中心

林明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透過企業併購進行組織調整,能整合資源及促進外部成長,或者取得技術、市場行銷管道或品牌並發揮企業經營效率。而敵意併購普遍被認為可促進「控制權市場」的形成,扮演著公司治理外部機制的重要角色。惟敵意併購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具有外部制衡的功能且有害於公司之發展,因此若允許目標公司經營者採取防禦措施,應具有一定的實益。然而我國企業併購法尚欠缺規範敵意併購防禦措施的規定,其他如公司法、證券交易法等相關法規對於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態度亦不明確,將來若發生相關案例,該如何處置即有疑問,故本文將從比較法的觀點討論各國相關立法,希冀藉此探尋適合我國市場環境的法制政策。 此外,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研究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相關文獻,惟多半係概括、整體地介紹,針對交易保護措施類型的防禦措施則少有討論。由於交易保護措施除了有確保併購雙方順利完成合併契約的功能外,在面臨敵意併購時,亦可能具有抵制敵意併購的防禦效果,因此在美國實務上也有不少公司採取交易保護措施作為敵意併購的防禦措施,且在訴訟上爭執交易保護措施合法性的案例亦不在少數;有疑問的是在美國司法實務上,相關案例所發展出來的司法審查標準與其他一般防禦措施所適用的司法審查標準是否有所不同?是否有其他特別因素需要考量?又該等交易保護措施是否適合於我國發展等問題,皆有進一步釐清與分析之必要,此乃筆者撰寫本文的主要動機及研究重點。 本文將以交易保護措施發展較蓬勃之美國法為比較之對象,針對美國實務上常見的交易保護措施(如鎖定選擇權、禁止接觸條款、終止費、表決權拘束契約等)之定義、功能及內容加以介紹,並輔以相關案例具體說明交易保護措施於美國實務上之操作情形,最後配合我國現行法之相關規定,探討 於我國現行法制下適用該等交易保護措施之可行性,希冀未來可作為我國企業經營者採行該等防禦措施之參考依據。 本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研究架構等三部分,主要係在介紹本文之基本理念與架構。 第二章是「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理論與法制政策」。本章分為四節,除了討論是否允許目標公司經營者採行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議題外,亦介紹比較法上關於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相關法律規範;最後則以我國現行法已有的相關規範為基礎,綜合比較各國法制政策於我國繼受的可能性,並以此作為本章之小結。 第三章為「美國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分類」。本章分為二節,以美國司法實務上常見之防禦措施為主,依序介紹有備無患型與臨時抱佛腳型之防禦措施,以及簡略就單純防禦型與交易保護措施型此一分類做介紹,至於交易保護措施型的防禦措施,亦即本文研究重點,將於第四章為進一步之討論。 第四章為「美國交易保護措施之種類與司法審查」。本章分為六節,主要就常見的交易保護措施類型、意義及其在美國司法實務上的運作情形一一加以介紹與分析,其中包含了鎖定選擇權、禁止接觸條款、終止費條款、表決權拘束契約與表決權信託等。 第五章「交易保護措施於我國法制下的適用可能性」。本章分為五節,分別就鎖定選擇權、禁止接觸條款、終止費條款、表決權拘束契約與表決權信託等防禦措施與我國相關法規範加以聯結與分析,並討論該等防禦措施於我國現行法下運作的可能性。 第六章「結論」。
226

國外醫學畢業生應國家醫師考試法律問題之研究—以國人取得波蘭醫學院學位為例 / The legal issues of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 attending the national medical license examination-a study based on examinees with polish medical degrees

黃鶴翔, Huang, Ho S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國醫學生(包括波蘭醫學生)是教育部總額管制下的一個漏洞,開放外國醫學生來台行醫,是否違背教育部「總額管制」的目的?這些外國醫學畢業生,他們的學習場所並無接受國家的監督(醫學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國我如何保證這些國外醫學畢業生的學習成果和國內的醫學畢業生水平相當(亦即須符合「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第八條規定:「國外學歷…修業期限、修習課程,應與國內同級同類學校規定相當。」之要求)?除了學歷的採認之外,「實習期滿成績及格」的認定在本案中是關鍵,因為由前述的爭執歷史過程中,皆未有相關外國醫學學歷的爭執,大家的爭議之處都是「實習問題」。 所以,選擇「國外醫學畢業生應國家醫師考試法律問題之研究—以國人取得波蘭醫學院畢業證書為例」這個題目作為研究的對象,將使吾人學習到: 1. 什麼職業算是「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醫師」這個職業算是「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之一種嗎?「醫師專技」的工作權和一般的工作權有何不同? 2. 我國針對「本國」、「外國」、「大陸地區」的醫學學歷的審查和採認有不同的標準嗎? 我國負責學歷採認的政府機關和其法源依據是甚麼? 如果有不同的採認標準,則對持外國醫學學歷的應國家醫師考試的應考人而言,會有甚麼影響? 3. 考選部據「考選部醫師牙醫師審議委員會」之決議做成的「暫准報名,緩發及格證書」的行政行為,其法律性質為何? 因為有部份應考人在簽完此份行政契約之後,卻又在考試過後向台灣高等法院聲請假處分,所以有關「實習期滿成績及格」之認定所產生的爭議,在本文中會隨同「信賴保護原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適用」等相關議題一起討論。 4. 從比較法的觀點,我們會思考國內現有的國家醫師考照制度,和美國、日本、韓國的國家醫師考照制度,以及美國、日本、韓國對於持外國醫學學歷者到他們國家去參加國家醫師考試的時候,外國人需準備何種學歷證件去做學歷審查,將會面對何種考試去採認他們的學歷、資格。 由以上的研究,我們發現:「實習期滿成績及格」的認定隨著考選部醫審會的調查結果,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認定標準,本文肯定最終提出凡「以國外學歷報考者,須繳驗國內醫療機構出具之實習期滿成績及格證明」的決定,而非僅適用在波蘭醫學畢業生。醫學生招生總額管制本文也肯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對於管制的醫學生招生總數和法源依據有再檢討的必要。
227

行政訴訟權保障之現代意義-以2004年日本行政事件訴訟法修正為中心-

闕銘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與臺灣現今同屬歐陸公法之繼受法國家;在二次大戰前,臺灣即受日本公法支配,戰後由國民政府攜來者亦本是同根之學說與制度,故日本為了實現實效性保障人民權利與法律上利益之課題,所為之討論、改革及於行政事件訴訟法中之落實,均值得臺灣司法審判及立法修法借鏡參考。本文主要採日本修法之認識論、價值論之研究體會後,歸納而成,而日本之行政法理論主要來自德國理論的引入,取其法制為範所作的對應,自有溯源德國法制學說的必要。 本文研究架構如下: 首先以「日本行政訴訟權之保障」為題,說明緣起及研究方法與基本架構。繼以檢討訴權理論的承繼及演變、與日本憲法第32條接受裁判之權利的結合;進而論述日本自由權理論的形成以及日本行政法理論上自由權之定位;繼而論述日本接受裁判之權利的傳統意義及界限;學界對接受裁判之權利新涵意的闡述、重新建構的主張,最後解析接受裁判之權利的實效性保障應有的內涵。 其次,以「2004年修正前日本行政訴訟之問題」為題,剖析日本行政法理論上的問題點,分列(一)對訴訟基本權之定位、(二)行政訴訟權憲法上根據之不同、(三)行政訴訟之訴權成立要件、(四)實體基本權認知之差異及(五)行政法信念之拘束五個項目加以論述。繼而探討促成2004年日本行訴法修正之原因,就行政事件訴訟法之基本構造、制度上基本缺失尋其根源,並對行政訴訟實務的問題點,分析其一般實際運用狀況,並專就訴訟要件的問題點做重點探討。 再以「2004年日本行政事件訴訟法之修正」為題,介紹2004年日本行政事件訴訟法修正的基本旨趣;除技術性之修正項目外,擷取與實效救濟國民權利利益直接關係之修正點,大別為行政訴訟救濟範圍的擴大以及暫時救濟制度的整備兩項,分項論述(一)撤銷訴訟原告適格的擴大、(二)新增課予義務訴訟、禁止訴訟;明示公法上當事人訴訟之確認訴訟修正前的問題點,修正的意義及如何活用的論點、(三)緩和停止執行之要件、新增暫時課予義務及暫時禁止制度的意義及活用論點。 承續前章之修正項目,以「修正法之運作實態」為題,分項論述(一)撤銷訴訟原告適格之擴大、(二)新增課予義務訴訟、禁止訴訟;明示公法上當事人訴訟之確認訴訟(三)緩和停止執行之要件、新增暫時課予義務及暫時禁止制度等修法後,實務界之回應,以及各該修正點所殘留之課題。 接續以「修正法之再修正」為題,分列修正法產生之新問題、修正法下學者之新構想及再次修法之課題三大項目,論述2004年修正法理論尚未整理部分的探討、新滋生的運用上及解釋上的難題,以及今後應再檢討之大課題。進而,論述學者活用修正法的解釋空間,意欲達成實效保障國民權利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所作的新構想,為行政訴訟權實效保障之現代意義提供素材。 末以「行政訴訟權保障之現代意義」為題,論述基於前面章節的檢討,所顯現的行政訴訟權實效保障之現代意義,並以展望作為代結論,展望台灣行政法學界及實務界朝實效保障人民權利利益的有效救濟之借鏡,並提出建議。
228

郵購買賣之適用對象及無條件解除權之反省

劉雅芸, Liou, Ya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於科技發展進步、資訊傳遞方式多樣化之現代生活,因遠距通訊工具問世,即使交易雙方當事人分處兩地亦能締結契約,為消費模式揭開全新一頁。鑑於此一新興交易中,企業經營者單方面提供交易資訊為消費者獲知交易內容的主要方式,容易衍生企業經營者利用對於資訊的壟斷,誘導消費者與之締約,故於消費者保護法中設置「郵購買賣」特別規定予以規範。 惟關於現行郵購買賣定義及效果規範之適用仍存在多項爭議問題與不確定性,有關郵購買賣定義之現存問題,諸如「郵購買賣」用語妥適性如何、郵購買賣適用客體內涵爭論、應否以「未檢視商品」及「買賣契約」作為郵購買賣構成要件;於郵購買賣效果規範部分,對於資訊告知義務履行方式是否須以要式為限,尚無明確規制可供遵循,以及有關無條件解除權猶豫期間之起算方式、無條件解除權適用客體是否合宜等爭點,仍曖昧不明。 其中尤以交易客體多樣化所衍生問題最受矚目,新型態交易客體不同於過去傳統實體商品,軟體設計、數位化商品、新興服務等軟實力,已然成為台灣躍居世界舞台不可或缺要素,然尚欠周延之消費者保護法規可能扼殺此等新興交易客體發展空間,譬如對於本質上具有「無限複製」與「完整複製」特性之數位化商品行使無條件解除權者,縱該數位化商品附有反複製技術,仍無法完全排除該反複製技術遭受破解之可能;又如消費者針對通常於締約後即履行之服務主張不附理由解除契約之際,亦因服務所具無法回復原狀性質,將致消費者接受全部服務後卻不必支付價金之結果,實則前述事例於現行法規範下,企業經營者所負經營管理成本已然失控。 是以,揆諸郵購買賣所具特殊交易性質、交易客體複雜化等背景,與現行郵購買賣規範交錯致生問題引發筆者研究興趣,並以之成為本文撰寫起點,同時祈能藉由本文就郵購買賣構成要件與效果規範相關問題之發覺,及援引參照日本消費者保護法規內容,由法制面之檢討著手,釐清各項爭議原委,探尋法規範更為整備之修正可能性與方向,以彰消費安全保障之目的。
229

中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政策執行研究 : 以江蘇省邳州市為例 / 以江蘇省邳州市為例

陳敏 January 2011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230

中國地方政府環保政策執行研究 : 以廣東省貴嶼鎮電子廢棄物回收產業污染問題為例 / 以廣東省貴嶼鎮電子廢棄物回收產業污染問題為例

朱笑涵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1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