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4
  • 127
  • 15
  • 10
  • 7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64
  • 164
  • 89
  • 58
  • 58
  • 44
  • 36
  • 35
  • 34
  • 34
  • 33
  • 24
  • 23
  • 23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醫藥公益行銷活動與健康傳播之研究-以演講議題活動為例

賴櫻暖, Lai Ying N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5年全民健康保險制度開辦後,國內醫療生態有了另番風貌,報紙醫藥保健版傳播內容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的,也隨著關心程度的擴增而蓬勃發展。然而現行國內閱讀人數最多的自由時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三大報在醫藥保健版面上呈現的訊息,還有網路崛起、電視傳播的健康資訊氾濫,而傳播內涵是否對民眾來說是已足夠了呢?還是有其他管道且是民眾熱衷且有效,乃為本研究欲探求之主要問題。 本研究嘗試以活動問卷調查法,對2003年全台北中南區所舉辦的健康講座的訊息內容加以檢視、分析。本研究採系統隨機抽樣法,共取得682份的資料為本研究之分析樣本,依本研究建構之類目逐一編碼後,採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各相關變項的資料分析。 從研究結果發現,現行健康傳播所呈現的訊息以「疾病介紹及診療」相關的主題最多,其次為養生保健,搭配食膳、運動等為主題,也在各報的醫療保健版中佔有一席之地。 至於健康傳播方面,本研究發現健康傳播績效三因子:顧客滿意度、參與意願度及企業形象認同度,不論是顧客滿意度及企業形象認同度都有顯著差異,但對於參與意願度比較不顯著,也就是說民眾對於演講內容、主講人、場地,以及主辦單位等比較有影響,而參與意願度並不會影響到滿意度及企業形象認同度等議題。且消息來源的所在區域有明顯偏重北部,而輕忽中部及南部之趨勢,但健康傳播績效的滿意度則以南部最佳。 本研究的結果反映出當前台灣主要醫藥保健活動之訊息取向,可供實際從事健康傳播工作者參考,同時,基於研究發現也建議實務界,未來健康傳播應亟思如何使訊息題材和消息來源更多元,並扭轉上以北部訊息佔絕大多數的失衡現象,讓更多、更正確的健康資訊可隨時提供給民眾。 /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1995, domestic med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changed. Medical and health section of newspapers, disseminating new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ublic health, have been vigorously growing since they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Health related information appearing on medical and health section of those most popular newspapers, including Liberty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nd China Times, together with those on Internet and television, has been overwhelming. However, is the content of this information adequate for the public? Or, is there other channel available, prevailing and also effective?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se further. By surveying with questionnaires, this study tri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ose health seminars held in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during 2003. A total of 682 questionnai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via systematic randomization, coded sequentially based on a category system constructed for this study and subjected to analyses for related variates by SPSS. Results showed that information presented by current health communication was mostly about “introduction to diseases and treatments,” followed by health care, food collocation, and exercises, which all take a certain space on medial and health section of newspapers. As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enterprise image recognition,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That is, the public is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content of seminars, speakers, location and sponsors while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does not affect issues such as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enterprise image recognition. Furthermore, while it is significantly shown that mo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located in northern Taiwan and les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however,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s found higher in southern Taiwan.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have reflected the major information approaches of 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on given in seminar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 material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practitioner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information topics and resources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future should be more diversified. In addition, the information imbalance occurred where the northern Taiwan locates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shall be alleviate so as to allow more valid health information given to the public. Key words: health communication, health information, health seminar, cause-related marketing
2

勞動彈性化對於受雇者的健康影響

顏薇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勞動彈性化運用的日益頻繁,勞動市場的勞動形式邁向多元化,在台灣已有愈來愈多的受雇者從事部分工時、派遣、約聘僱等雇用型態。然而,非傳統雇用方式的受雇者,在法規與社會保護、福利措施上未必如傳統的長期雇用、白天班與全職的受雇者完善,這些潛在缺失造成的「工作不穩定」(job insecurity)特質是否會影響受雇者的身心健康,即為本篇論文的研究重點。 本篇研究的研究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使用『96年度受雇者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表』的調查數據,檢視受雇者在不同「契約關係」、「工作班別」與「工作時間」下,是否有不同的健康結果。本篇選定的健康指標有「健康自評」、「無法工作天」(因身體不適)、「身體痠痛」與「疲勞」四種,透過控制各種個人特性、工作特性與個人生活習慣,瞭解不同勞動形式在各健康指標中是否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樣本中台灣的受雇者而言,就算控制住個人與職業特性,不同勞動形式之間仍會有健康差異存在。雖然本篇研究無法推斷勞動形式與健康結果的因果關係,但顯示非長期雇用、非白天班與非全職的受雇者在各種健康指標中都有較差的健康表現。希望未來在勞動彈性化與受雇者健康的領域中,能夠有更精確、深入的調查、研究,進一步瞭解造成健康差異的因素為何,並且提出方案縮短不同勞動形式受雇者之間的健康差異。
3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對企業營運影響之研究

盧伯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在各方關切之下提前於84年3月1日公佈實施,然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複雜,進一部倉促下完成的法案,實施後將對企業產生何種影響及企業如何因應之,是全文所欲探討的。 全文從三個角度來探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首先,從全民健康保險制度面來探討,並就影響企業成本負擔的保險費率,勞資分攤比率,眷口數,投保薪資等相關因素作分析,以比較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前後企業勞動成本的變動情形,並以Becker教授的時間支配理論就這些影響因素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作探討。其次、以「職業別薪資調查報告」之薪資結構的統計資料作迴歸分析,以分析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企業在薪資結構上是否有所調整來因應勞動成本的增加。最後、以國內某家知名電腦公司作個案訪談,以瞭解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對企業影響的實際狀況。我們研究的結果有下列幾點: 1.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企業之非薪資報酬的負擔增加了。 2.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經常性薪資佔總報酬的比率有下降的現象,反之,非按月獎金比率上升,顯示在面對社會福利法案不斷增加企業負擔的同時,企業為減輕其負擔且為使得企業營運更為靈活,因此包括年節獎勵,年終獎金,考績獎金,及其它名義的不定期性獎金等佔經常性薪資的比率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非按月獎金容易受到業績好壞的影響,因此非按月獎金比率的提高,員工每個月實際上所能支配的所得也會受到企業營運好壞的影響,非按月獎金比率過高而企業營運又欠佳的情況下可能會影響到員工計劃性支出所需的所得,我們從迴歸分析的結果或個案公司歷年的非按月獎金與經常性薪資的支出狀況可以發現,非按月獎金佔總報酬的比率有逐年提高的現象,但員工每個月領取的經常性薪資與非經常性的總額並沒有增加,反而有減少的現象。可見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使得勞工追求新資的稅定性降低了。 3.台灣地區由於軍公教人數很多,因此民營企業的薪資容易受軍公教薪資調整的影響,民營企業為了吸引人才,經常維持比軍公教還高的薪資調幅,形成民營企業與軍公教薪資競逐的局面,民營企業的勞動成本將逐年加重,也造成對企業強制負擔的壓力。台灣過去以廉價勞力產生競爭優勢,進而創造利潤的環境,隨著工資的逐年上漲,社會福利法案的增加,勞動成本逐年提高,已成為影響企業能否繼續生存的重要因素。就企業的營運而言,附加價值低的產品的生存空間有被壓縮的現象,因此海外投資生產,及產業升級已刻不容緩。
4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對中小企業及其員工影響之研究

鄭佳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民健康保險自政府宣布於八十四年三月一日起實施,至今已逾一年。全民健康保險的社會性與強制性,使其制度影響層面舉國一致,不論是業主、員工甚至政府官員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的給付上皆是平等的,然而因全民健康保險之投保方式、保費負擔比例、給付內容、部份負擔、支付標準、費用審查、、、等等制度的設計,使政府單位、企業業主、廣大員工自有不同的影響。本文研究之目的,旨在參考國內外對全民健康保險之相關研究、調查,輔以筆者對各政府單位、報章雜誌等統計資料之蒐集與分析,以期對全民健康保險影響所及之各個層面、各種現象,作合理的論述與解釋。 研究發現,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對中小企業影響方面: 1.關於全民健康保險對企業加入勞工保險業務之影響,產生對勞工保險五人以下之投保單位數減少或成長率遞減少影響、造成自願加入勞工保險的業主不是轉回其企業加入勞工保險,就是考量選擇退出勞工保險,以及對掛名負責人或合夥事業之負責人代表,於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皆做了重新的認定或是保費負擔的協議等。 2.對企業辦理加入勞保、健保相關作業方面的影響:首先是企業降低員工投保金額之現象的產生、再則產生勞資妥協「以多報少」、「以少報多」之現象。 3.對企業用人成本之影響:使企業保費負擔提高、使企業人事行政費用增加。 4.對企業使用勞動力之影響:影響企業雇用勞工的人數及提高使用低廉外籍勞工的意願、增加使用部份工時員工。 5.對企業員工福利政策與實施之影響:因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導致企業支出增加,因此預料員工之福利措施更易於被替代而減少甚或取消。 6.對加入職業災害保險之影響:對於非強制加入勞工保險之僱用五人以下小型企業而言,參加職業災害保險之需求則相對減低、降低企業職業災害保險費之負擔、導致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制喪失其原有激勵業主加強員工安全衛生設施之機制。 7.提高工作士氣、企業永續經營。 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對中小企業員工影響方面: 1.對中小企業員工就業、工資之影響:使員工就業機會減少、資遣率提高、實質工資率下降。 2.對中小企業員工保險費負擔之影響:保險費負擔加重、無法達成所得重分配效果。 3.對享受醫療資源之影響:就醫可近性提高、就醫費用提高、就診手續較為繁複、就醫穩私權受侵害、就診次數增加、病床一位難求。 4.對員工加入工會的影響: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對職業工會之影響,確實造成其會員人數之削減。 5.影響員工生涯規劃與對企業之認同。 最後玆將筆者對本文研究後的心得,以及實際負責全民健康保險行政事務一年多以來之觀察所得與體驗,對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及政府相關行政措施提出幾點建議。
5

健康風險評估中的樂觀化偏誤現象-台北市六所幼稚園家長對腸病毒問題之解讀

陳麗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998年時,共有四百多位重症病例,其中74位死亡。至此之後,每年都有相關的重症病例及死亡人數傳出。因此,每年到了流行的高峰期,政府相關單位即透過各種管道來傳遞腸病毒的相關知識,然而,這真的促使學童家長正視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嗎?   在Weinstein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人們有一種傾向,那就是在經驗不幸的事物時,我們會有所謂不切實際的樂觀。傳統上,對於上述現象的產生,大都僅從心理學層面來做探討。但研究者認為這樣的解釋過於單純,因為其並沒有進一步考慮到,健康資訊在傳遞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傳播管道的不同及個人間不同的社會人口特徵,而造成不同的個人對此健康資訊的解讀有差異,並影響其對健康風險的評估。   因此,本研究想探討的是,腸病毒相關的健康資訊在透過不同的傳播管道傳遞時,如何影響學童家長來評估家中學童的健康風險?是否有所謂樂觀化偏誤現象出現?學童家長及學童間,不同的社會人口特徵,像是學童家長的性別、.學童家長的教育程度、學童本身是否曾罹患腸病毒,及學童本身的健康狀況,是否也會影響學童家長對健康風險的評估?是否有所謂樂觀化偏誤現象出現?   從實證資料中發現,在自覺健康風險層面上,受大眾傳播管道影響的學童家長較受人際傳播管道影響的學童家長高。從這其實可以看出,大眾傳播媒體在提醒學童家長注意腸病毒問題時,的確有很大的功效。但受大眾傳播管道影響的學童家長,在評估家中學童的健康風險時,確實存在樂觀化偏誤現象,這也證實了Tyler所說的,大眾傳播媒介僅對評估他人風險有影響,但在評估己身的風險上,大眾媒介就顯得較無影響力。而學童家長的教育程度,及學童本身是否曾罹患腸病毒等社會行為層面,研究者證實教育程度愈高的學童家長,其自覺健康風險程度愈低,其樂觀化偏誤現象也愈明顯。這證實過去研究所指出的,高教育程度者或許對許多議題都自認為自己是專家,容易低估他人對訊息的判斷力,並因而認為他人比自己容易被傳播訊息說服。家中學童曾罹患腸病毒者,雖有較高的自覺健康風險,但也出現了所謂的樂觀化偏誤現象。
6

以資訊科技結合健身器材與健康管理之研究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fitness equipment and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

丁煥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健身器材產業目前已逐漸趨向成熟期。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在此時期,由於市場需求成長漸緩,需求逐漸飽和,為維持獲利水準,廠商間逐漸開始朝向價格競爭戰,陷入低價低毛利的紅海市場中。各家廠商會擴張生產,以達到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除非有新設計或製程,增加運動器材的附加價值,產生差異性,否則大多企業難以擺脫現有的困境。 本研究將探討以資訊科技結合健身器材與健康管理,以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務,創造健身器材產品的差異性。依據健康管理的流程:健康資訊的獲取、健康評估、健康指導計畫、健康促進,此四個步驟的脈絡,依序探討健身器材能於此四個步驟中提供甚麼樣輔助功能。並提出「互動式的自主健康管理」的概念。透過「互動式的自主健康管理」,使用者能藉由主動使用健身器材及內建的生理資料擷取器監測自身生理數據,並且與健康平台上預設的電腦程式、醫管人員、體適能師、營養師做雙向的健康管理溝通。 本研究也將評估健身器材於健康管理平台發展之可行的方案以及健身器材業者的機會,包含其經營模式之建議,以及與異界結盟之概況,最後提出健身器材如何透過經營健康管理領域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之建議方案。
7

解析健康管理產業的商業模式-以M工司為例 / Analysis the Bussiness Model of The Health Management-As Example of M Company

張維寬, Chang, Wei K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民平均餘命的延長,人民對於自身健康管理的觀念也從治療疾病進步到預防疾病。因此健康管理的醫療機構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林立。對於有興趣想跨入健康管理的後進者,如何從中找到商機的切入點及新的創新商業模式,期許能在市場上佔有一定的位置,將是本篇論文探討的目的。 藉由分析、探討M公司的過往經營路程經驗與商業模式的創新變革,希冀提供台灣的健康管理同業們,在面對台灣醫療市場的萎縮及全世界老年化時代的來臨的,能夠共同開創新市場之策略觀點及經營規劃參考,因地制宜地結合台灣醫療優勢及中國廣大市場,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
8

民族間身心健康習慣的差異:ATUS美國時間運用調查實證研究 /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lated Activities by Race and Ethnicity: Evidence from the 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古庭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健康議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世界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就占相當高的比例。而導致慢性病的主因除了生理因素,例如:遺傳與基因外,生活習慣也是很大的原因。本文探討民族間健康習慣的差異。採用2003至2014年美國American Time Use Survey(ATUS)資料,探討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是否影響身心健康習慣投入時間的差異。本文將健康活動按照Alan B. Krueger (2007)的歸類方式,以情緒指標作為活動的分類依據,可以將健康活動歸類為休閒放鬆、準備與照護、社交育樂、飲食等四類身心健康習慣。利用Schwartz的七個文化指標組合成三大文化面向進行分析,發現不同民族花在身心健康習慣的時間存在差異。此外,本文發現對健康習慣的投入對生活其他層面產生不同影響,例如:與生理相關的糖尿病與肥胖問題,以及社會現象相關的離婚與退休問題。
9

健康保險市佔率之研究--馬可夫鏈方法之應用

張景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民財富的增加、全民健保的實施,民眾對於健康醫療的重視也日益提高。然而在醫療水準及技術提昇的同時,醫療成本與費用也同時的提高了,加上全民健保無法完全滿足需求的情形下,更凸顯了商業健康保險的重要性。面臨經濟環境變動與市場競爭,保險公司在經營上,必然面對更多嚴峻的挑戰,因此,瞭解與預測市佔率的情形,將有助於公司制訂行銷策略與維持經營優勢。 本文利用馬可夫鏈,一動態機率模型,來建立各保險公司間保戶移轉情形的轉移矩陣,並從矩陣當中瞭解,究竟其真正的競爭對手為何者?同時利用現有的資料,進行下一季的市佔率預測,結果發現預測的結果有相當的準確度。另外,透過敏感度分析,瞭解保險公司在制訂行銷策略時,究竟應該以1.維持繼續率、2.提高新契約佔有率、3.避免流失契約,三者中的哪一策略著手,對於提昇公司的市佔率最有幫助。 因此本文乃試圖提供一種新的方法,來協助保險公司建立一個瞭解與預測市佔率的模型,並且從而制訂其行銷策略,達到穩定經營與增加競爭優勢的目標。
10

大專生獨處狀態及其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陳靜怡, Chen, Chi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生之獨處狀態及其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採用經驗採樣法以自我報告的方式針對國內80位大專生進行為期一星期的生活紀錄,研究者每天以手機傳簡訊3-4次,受試者在接到簡訊後立即在「獨處生活紀錄」小冊子上填答當時的狀態,並以「獨處生活紀錄」小冊子及「研究同意書」、「個人基本資料」、「一般健康量表」、「時間表」編製成「大專生獨處狀態研究問卷」以及「研究回饋單」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顯著性考驗、曲線相關顯著性考驗、一元二次曲線迴歸、多元線性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專生獨處與非獨處(與他人在一起)時之主觀經驗及動機上有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齡的大專生在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類型、動機)上沒有差異。 三、不同獨處動機的大專生在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類型)上有差異。 (一)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獨處的時間比例愈長。 (二)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獨處的主觀經驗愈正向 (三)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處於「隱匿的」獨處類型比例愈高;獨處動機愈低的大專生處於「問題解決」、「寂寞的」、「自我發現的」獨處類比例愈高。 四、大專生不同的獨處類型比例與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有關係。 五、大專生獨處時間比例與一般身心健康呈曲線相關。 六、獨處狀態各變項對於大專生之身心健康具有預測效果。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由於本研究是國內首次運用連續自我報告一星期的經驗採樣法做為資料收集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一研究方法做進一步分析與探討。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提出對大專生、學校及輔導人員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3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