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
  • 49
  • 4
  • Tagged with
  • 53
  • 53
  • 29
  • 29
  • 28
  • 18
  • 11
  • 10
  • 10
  • 9
  • 9
  • 9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知識分享意願、管道與行為之研究:以幼稚園教師為例

郭小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並驗證知識分享意願與管道對於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公私立幼稚園教師。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問卷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與迴歸統計分析,驗證本研究建構之知識分享行為模式的適配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 知識分享意願與知識分享行為類型皆有顯著正向相關。 二、 知識分享管道中,工作坊顯著正向影響內隱知識分享行為,團隊型管道顯著正向影響共構式分享行為。 三、 中心型-會議與研習有顯著干擾意願與外顯知識分享行為;中心型-工作坊有顯著干擾意願與內隱知識分享行為;團隊型管道有顯著干擾意願與共構式分享行為。 最後綜合上述結果,做成結論,提供各組織規劃環境與安排活動之參考,並對未來研究提出進一步建議。
2

研發機構知識分享機制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研發團隊為例 / A Research of Knowledge Share Mechanism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汪金城, Wang, Chi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無論國家或企業對於研發的重要性無不越來越重視,而研發創新所產生的知識是否能發揮幾何級數的力量,則取決於知識是否能被有效的分享。學者們雖然對於知識分享的重要性都抱持著肯定的態度,也承認必須採取某些機制來促進組織成員的知識分享,但是對於知識分享機制相關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學界卻依然沒有發展出一致的看法,這引起了學生研究的興趣。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探討知識分享機制的概念及其構成要素,藉由分析知識分享機制構成要素間的關係,建構一個整合性知識分享機制的架構。並透過此整合性知識分享機制的架構,對知識分享機制及其他相關變項與研發人員之間知識分享行為之關連性獲得更清楚的認知。 由於知識分享為一較新的研究領域,相關的研究與定義皆尚未成熟,概念間的關係也還沒有完全被了解,因此本研究定位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故研究方法兼採較適合進行探索性研究的文獻分析及個案研究研究方法。 本研究文獻分析的內容,首先針對知識管理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透過學者對知識內涵、類型以及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以求獲得對於知識管理較為清楚的認識,並同時了解知識分享在知識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本研究同時對知識分享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以了解學者對於知識分享的不同看法,並進一步的討論知識分享機制的內涵。本研究亦針對研發人員特徵與研發專案類型相關的文獻進行討論,以了解以上因素與知識分享機制與研發人員知識分享行為的關聯性。 經過文獻分析建構理論上的知識分享機制架構後,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了解並補充此理論架構不足之處。在個案研究選擇的個案方面,由於工研院對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及組織中研發人員的密集性,故本研究經考慮後選擇工研院光電所之研發團隊作為研究對象。 經過文獻分析與個案研究的過程並進行分析後,本研究有以下的發現: 一、知識的類型的不同會導致研發人員出現不同的知識分享行為。 二、知識分享機制可分為六個不同之構成要素,分別為建立知識市集、建立成員間的工作關係、促進知識的具體化、領導者知識分享角色的扮演、知識分享評估與獎勵制度的運作以及資訊科技環境的建構。以上的六個構成要素型塑了組織的知識市場,並改變了知識類型與知識分享行為間的關係。 本論文最末根據研究發現,對工研院之知識分享機制提出了實務上可行的建議並呈請工研院相關人士參考,希望透過這些建議,能對此一國家級研發機構之知識分享機制發揮些許正面的影響,進而使工研院研發人員的知識產生更高的價值及貢獻。
3

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

湯令儀, Tammy Tang, Li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組織或個人尋求知識或資訊的來源,並將知識傳遞與分享給成員的能力,已成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與知識管理的成功關鍵。雖然以往已有許多學者對知識工作者的知識分享動機提出研究,但是有關組織成員對知識分享的看法究竟如何?其資訊來源是誰?組織中誰較樂意與他人分享資訊與知識經驗?而個人的知識網路地位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無影響?等問題卻欠缺進一步的探討。 本研究針對本國三家金融機構營業部門員工進行研究,共調查112員工,資料經因素分析、相關分析及複回歸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員工知識分享態度是由「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與「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兩個構面組成。 2.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婚姻狀況與其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呈顯著正相關。上述各項僅有年資與「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之認定呈顯著負向關係,其餘各項雖具負向關係,但不顯著。 3.在同時考量個人特性各個變項之影響時,則僅有婚姻狀況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有獨特的影響力。 員工知識分享網路地位若以「被諮詢網路中樞性」以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來代表,則: 1.員工在「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有正向關係。 2.員工在「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與其「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有正向關係。 3.員工在「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之認定雖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呈負向相關,但並不顯著。 4.但在同時考量個人特性之影響後,員工的知識分享態度對其知識分享網路地位並無獨特之影響力。 1.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呈正向關係。 2.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婚姻狀況與其「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呈正向關係;至於教育程度雖與其有正相關但並不顯著。 3.在個人特性中,職位與公司年資都對「被諮詢網路中樞性」有獨特的影響力,而僅有職位對「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有獨特的影響力。 1.在個人特性的各項變項中,員工的職位與其未來的發展潛力有顯著正向相關。 2.在知識分享的態度上,員工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明顯正向關係。 3.在知識分享網路地位上,員工的「被諮詢網路中樞性」以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皆與未來發展潛力呈明顯正向關係。 4.若僅考量員工個人特性以及其知識分享態度,而未考慮員工知識分享網路地位時,員工的「職位」以及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獨特之影響力。 5.但若同時考量員工個人特性、知識分享態度以及其在知識分享網路中的地位,則僅有員工的知識分享網路地位(即員工的「被諮詢網路中樞性」與「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獨特之影響力。
4

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及投資人報酬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上市資訊電子業為例

蔡志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施員工分紅可以留住優秀人才,並激勵員工士氣,使公司整體經營績效提升,但將立即且直接的使股東的權益減少,本研究試著從員工分紅比例的高低來探討,企業是否可藉由員工分紅的政策來激勵員工、提升公司整體經營績效,進而彌補因為員工分紅對股東所造成財富上的損失。 一、員工分紅與組織績效之關連性 無論因變數採用會計績效(ROE)或是市埸績效(TOBIN’s Q) 來衡量,無論每股員工分紅是按照面值或是市價來計算,皆能得到顯著正相關的結果,顯示組織的績效確實能透過員工分紅的激勵效果而提高。 二、員工分紅與投資人報酬之關連性 員工分紅可以增加企業生產力,則藉由生產力的增加來提升組織績效及獲利能力,亦即員工分紅存在著激勵效果,但員工分紅又存在著稀釋效果來降低投資人報酬,本研究即在探討投資人報酬受激勵效果和稀釋效果之混合效果為何。 組織的績效確實能透過員工分紅的激勵效果而提高,但隨著發放員工分紅金額的提高,稀釋效果也不斷地往上增加,投資人的報酬也不斷地受激勵效果及稀釋效果而變化。 由實證結果來看,投資人的報酬並沒有因為前一期員工分紅的增加而提高,反而呈現負相關,顯示員工分紅的激勵效果小於員工分紅的稀釋效果。 實證結果為投資人報酬和員工分紅呈現顯著負相關,可能的原因為,我國資訊電子產業的員工分紅比率太高了,導致員工分紅的激勵效果小於稀釋效果。員工分紅對組織績效的激勵效果並非呈現一線性的關係,隨著員工分紅的提高,其激勵效果對組織績效的邊際效果影響力呈現一先增後持平或是先增後減的趨勢,但另一方面,隨著員工分紅的提高,其稀釋效果對投資人報酬的邊際影響力卻是呈現一負向的直線關係,故本研究推測我國資訊電子產業的員工分紅比率大於最適員工分紅比率。 / The employee bonus policy can keep the eminent staff and be an incentive to cause the employee work hard to rai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organization. But this policy was caused the direct damage to the equity of the stockholder. The purpose of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encourage effect by employee bonus ,and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is policy make up the damage of the stockholder that was created by the system of the employee bonus.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bonus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To estimate the result at independent variables- ROE or Tobin’s Q and dependent variables-employees bonus at par value or market value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It means the employees bonus system can raise the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bonus and the reward of the investor: Employees bonus system make the increase of capacity and raise the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So the employees bonus system encourage the employee. On the other side, the employee bonus system has the dilute effect on the reward of the investor.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vestor return to be affected with the effects that mix encouragement effect and dilute effect. The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raises by the encourage effect of the employees bonus system. But the raise of the employees bonus increase the effect of the dilution. The investors return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effect of encourage and dilu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e reward of the investor did not increase with the raising amount of the previously employees bonus.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That means the effect of the encourage of the employee bonus was lower than the effect of the dilution of the employee bonus. 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e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ee bonus and reward of the investor. Probably, the electric industry has so high bonus ratio that lead the effect of the encouragement to be lower than the effect of the dilution. Employees bonus cause the encourage effect of the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was not a linear relationship. The encourage effect of the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arginal effect shows an increase first then decrease, or increase first then fixed tendency followed the raising amount of the employee bonu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ffect of the dilution to the marginal effect of the investor return shows a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followed the raising amount of the employee bonus. The inference of this study the bonus ratio of the employees’ bonus was higher than the optimal bonus ratio in the electric industry in Taiwan.
5

Blog社群使用者資訊尋求及知識分享影響因素

曾佩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BLOG是包含文字、圖片與影音的網路媒介,具操作上的許多優勢,近年來逐漸在網路上形成龐大的社群。本研究旨在瞭解BABYHOME親子網使用者使用網站的資訊尋求與知識分享意願及行為。首先運用因素分析找出使用者使用動機等各因素構面;其次再根據使用者不同的人口因素與使用經驗分析其與使用動機與行為等各因素構面的顯著性差異。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進行資料收集,以BABYHOME親子網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有效問卷數為292份。資料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若達顯著性則進行SCHEFFE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經過因素分析之後,本研究將BABYHOME親子網使用動機分為五個構面,分別為人己互動、資訊使用、工具介面、追隨潮流與娛樂放鬆等五項。其中資訊使用為最主要的使用動機。 二、BABYHOME親子網使用者資訊尋求意願部分,透過因素分析萃取出兩個因素,分別為資訊特質、資訊成本。其中資訊特質為最主要的因素。 三、BABYHOME親子網使用者知識分享意願部分,透過因素分析萃取出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互利主義、發展關係、自我效能、聲譽及利他主義。其中互利主義為最主要的因素。 四、BABYHOME親子網使用者使用動機、資訊尋求意願行為、知識分享意願行為因其個人因素與使用經驗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BABYHOME親子社群網站使用者資訊尋求意願愈高,資訊尋求行為愈顯著;資訊尋求意願與知識分享意願愈高,知識分享行為愈顯著。 關鍵字:BLOG;網路社群;資訊尋求;知識分享
6

虛擬社群中影響使用者提供網站內容意願與行為強度之要素分析

李威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運用理性行為模式,由知識分享與網站服務品質的角度切入,整合使用者個人心理層面與外在的網站品質兩部分,探討在虛擬社群環境中,影響使用者提供網站內容意願以及行為強度之要素。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方式衡量網站服務品質、利他、獎賞、人際關係、名聲、樂趣等構面,並探討前述構面對於網站滿意度、網站忠誠度、提供網站內容意願以及實際提供網站內容行為強度之影響。同時本研究也探討干擾變數在提供內容意願以及實際提供行為間之影響。 本研究以FunP社群網站中之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針對網站使用者進行焦點訪談與一對一深度訪談後,設計本研究架構,並且將研究問卷發放給網站使用者。抽樣方式為便利抽樣,共計回收390分有效問卷,所有樣本以線性結構模式進行分析(LISREL)後,實證結果證明如下述: 1. 網站服務品質對於網站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2. 網站滿意度對網站忠誠度有正向影響。 3. 網站忠誠度對提供網站內容意願有正向影響。 4. 利他、名聲、獎賞對於提供網站內容意願有正向影響。 5. 提供網站內容意願對於實際提供網站內容行為強度有正向影響。 6. 社群意識越高者,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與實際行為強度間關係越強;提供獎賞越豐富,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與實際行為強度間關係越強。 7. 會員於利他與獎賞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間有正向關係;非會員於名聲、獎賞與樂趣與提供網站內容意願間有正向關係
7

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人格特質對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信任關係為中介變項 / Effects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Knowledge Sharing in Taiwan’s High-Tech Industry R&D engineers -Trust as a Mediator

許勝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企業環境變化快速的今日,組織內部資源的管理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尤其是管理與創造知識資產的領域,什麼是影響組織內成員願意分享自身所擁有的知識的關鍵因子,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議題。 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成為此波全球化最重要的競爭要素,人才憑藉著本身的創意與知識與其他人競爭,創意與知識改寫了過去依靠生產元素規模來取勝的經濟模式。然而,因為知識是存在於知識工作者的腦海中,唯有透過組織成員間的交流,將其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分享給他人,才能促進創新知識的產生,創造出組織競爭優勢的正面持續性循環,提升企業的資本與顧客資本,進而創造企業的核心價值,讓組織在競爭環境中常保經營優勢。有鑑於高科技產業已成為台灣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支柱,其產業又因市場環境變化快速、產品生命週期短,而具有重視研發與創新以及知識、技術密集度高等特性,故研發人員知識分享行為對組織競爭,尤顯重要。 本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研發人員為研究對象,並回收有效問卷243份,透過結構方程式、相關分析與複迴歸分析將五大人格特質和信任關係對知識分享意願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親和宜人性人格與開放學習性人格對知識分享意願具顯著的正向影響,組織成員對同事的信任感知程度亦對知識分享意願具顯著的正向影響,另組織中的信任關係在高科技業中的研發人員的人格特質與知識分享意願的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8

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林信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未來屬於知識創造型的組織,組織要駕馭未來,就必須不斷創造知識與革新。研究者感興趣的是,學校行政組織身為校內改革的火車頭,其創新經營的表現為何?組織成員知識分享的表現如何?又這些表現是否受到學校文化的影響?據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即以探討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之理論為基礎,發展相關量表並以問卷調查全國85所國民中學,回收76所,可用問卷共967份,來瞭解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之現況與差異情形,並探析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三者之關係與實施策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發現與文獻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有: 一、國民中學的知識導向文化現況屬正向而良好,有利於推動知識創新與管理。二、國民中學知識導向文化中,專業取向、開放取向與信任自主三者表現最好,主動學習、經驗分享、緊密合作、關係和諧與強調創新則相對較弱。三、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分享的表現上屬積極而良好。四、國民中學行政團隊成員知識分享意願很高,實際知識分享行為則相對不足。五、國民中學行政團隊創新經營的表現上屬積極而良好。六、國民中學行政團隊個人作為創新經營與行政管理創新經營表現較好,外部關係創新經營與資訊科技創新經營則相對較弱。七、不同性別、學歷、現任職務、學校規模與地區之學校行政團隊成員,在學校知識導向文化知覺上有差異。八、不同性別、學歷、現任職務、學校規模與地區之學校行政團隊成員,在個人知識分享知覺上有差異。九、不同性別、學歷、現任職務、行政服務年資與學校規模之學校行政團隊成員,在所處團隊創新經營知覺上有差異。十、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能有效預測知識分享,尤其「信任自主」、「經驗分享」、「開放取向」三層面影響力最顯著。十一、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能有效預測創新經營,尤其「強調創新」、「關係和諧」、「主動學習」與「專業取向」四層面影響力最顯著。十二、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分享能有效預測創新經營,而「個人知識分享行為」比「個人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力大。十三、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之整體因果模式具有良好的適配度。十四、知識分享雖僅具有微弱中介效果,確為知識導向文化與創新經營間之中介變項。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國民中學行政主管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 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創新經營。
9

信任、知識分享行為與創新績效關連性研究

簡培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激烈的市場競爭突顯了知識的重要性,企業透過知識的創造而不斷追求創新,為了使知識得以具有生產力,因此使得知識的分享日漸受到各方的關注。組織的知識存在於企業的員工中,而人們願意分享彼此擁有知識的基礎在於互相的信任,人們彼此的信任,可降低了人際之間知識分享的障礙,因此本研究欲討論信任、知識分享以及夠透過知識分享所帶來創新表現,此三者關聯性的研究。除此之外,本研究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知識分享在信任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上,是否扮演中介變數的角色。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分為兩個研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個人為研究對象,討論信任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第二個層次則以研究單位作為研究對像,討論信任、知識分享以創新績效三者之關聯性。 最後結果發現,在個人研究層次時,組織內跨部門的知識分享受到主管信任、同事信任、策略信任以及組織程序正義的影響;而團隊內的知識分享則受到同事信任、策略信任以及同仁對於組織誠信的影響。 在以部門作為研究層次,討論信任、知識分享以創新績效三者關聯性的結果時,信任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知識分享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皆未有正向的影響,並不支持本研究之假設。 而在討論知識分享在信任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效果上,是否扮演中介變數的角色,本研究最後之研究成果為部分支持。
10

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以主婦聯盟之共同購買為例 / A Study of Publicness and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for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 Case of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on.

竇仁君, Tou, Jen-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有兩項重要的發展影響了我們的社會,一為非營利組織的興起,一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這兩項看似無關的事,卻給予我們一些啟發。非營利組織的興起,改變了過去由政府壟斷公共領域的局面,而知識經濟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運作模式,改變了傳統企業運作所賴以生存的生產三要素—土地、勞力和資本。 在知識經濟體系中,如何掌握及有效管理知識以促進組織的效能,已成為每一個組織重要的議題,其中的關鍵在於「知識分享」。由於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所形成的公共領域,是共同體(社區)成員之間,針對其生活領域中的公共事務,進行討論、學習和對話,而這個過程與知識的分享有關。顯見「公共性」與「知識分享」同時存在非營利組織之中,二者是否關聯,遂引發了本研究的動機。 因此,本研究進一步以「公共性」與「知識分享」為主軸,探討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知識分享意願的相關議題。定義「公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公開度(透明度)、公信力、參與度、知名度、非私有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功能等六大項。同時建構出非營利組織知識分享機制與公共性相關的內涵,包括建立知識分享的報酬制度、建立組織成員間的工作關係、建立組織成員的共同知識、提供組織成員一些知識交流的場所與時間、建立組織的知識仲介、建立組織內知識分享文化的領導者等六項構成要素。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深入探討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這一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組織,無論在公共性或知識分享上均可呈現清楚的研究成果。研究發現: 公共性是非營利組織的本質,也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特徵。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有益於組織形成有效率的知識市場,所以非營利組織可藉由提升公共性來克服知識分享的障礙,增進組織成員的知識分享意願。而增進組織成員的知識分享意願,可藉由公共性作為組織知識市場的核心,並以個人的動機、組織成員間的信任關係、以及組織文化等三個層面為架構,來建構促進組織知識分享的機制。 非營利組織除了可以藉由實施知識分享機制的活動來促進知識的分享外,同時也可維持組織的公共性,因為知識市場具有公共性的特性,所以組織在實施知識管理時,即提高了組織的公共性。 因此,非營利組織公共性與知識分享的關係,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彼此的因果關係,另一個是內在(內涵)與外在(表現)的關係。首先,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促進了組織的知識分享,知識分享活動則強化了組織的公共性,並且公共性與知識分享彼此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其次,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是知識分享的內涵,非營利組織的知識分享是公共性的表現。 本研究的貢獻在於提出非營利組織可藉由提升組織的公共性來增進組織成員的知識分享意願,同時也可藉由知識分享活動來強化組織的公共性。 建議對於後續的研究,可依據本研究的架構,針對「公共性不高的非營利組織」或「營利組織」進行比較、分析與研究。 /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mpacting on our society. One is the ris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the other is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ic age. These two seemingly unrelated phenomena give us some revelation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monopolized the public sphere, the rise of NPO changes the situation. The knowledge economy is a ‘New Economy’ based on knowledge. It also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model, which depends on three production factors—land, labor, and capital. In knowledge economy system, one important issue of every organization is how to do knowledge management effectively, so that the organization will increase its work efficiency. The key is ‘knowledge sharing’. NPO’s publicness forms a public sphere, which means the discussion, learning and discourse among community’s members about the public matters in their daily living sphere. This process is related to knowledge sharing. Obviously, ‘public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exist in NPO simultaneously. Is there any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The question provides the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 therefore, would like to probe further and take ‘public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as the main shaft, and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subjects of the publicness and the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NPO. The research will define the six major factors of publicness, which includes transparency, credibility, participation, celebrity, unprivitization, and public interests. It will also construct a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NPO and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ness.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ness includes, (1) establish a reward system of knowledge sharing, (2) establish a 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its members, (3) establish a common knowledge among organization members, (4) provide a place and time for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members, (5) establish knowledge agents of organization, and (6) establish a leadership of knowledge sharing culture in the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a representative organization in Taiwan,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on. The result shows clearly about public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Publicness is the nature and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NPO. Since knowledge sharing is based on publicness, if NPO can raise its publicness, then it can overcome the obstacles of knowledge sharing, enhance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its members. NPO can also take its publicness as an axis of the knowledge market in the organization. Having the axis, it can use personal motive, trustful relationship among member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o construct the organization’s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ublicness of NPO will facilitate an effective knowledge market and enhance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organization. Moreover, since publicnes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market, so when the organization carries 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it will increase publicness at the same time. Consequently, the relation of public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NPO can be seen as two aspects: one is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between public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The other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connotation) and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Firstly, the publicness of NPO enhances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knowledge sharing activities strengthen its publicness. It’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Secondly, NPO’s publicness is the connota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while the knowledge sharing is a representation of its publicness.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addressing that NPO can promote the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of its members by increasing its publicness. Meanwhile, it can also strengthen its publicnes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knowledge sharing. A suggestion of further study is using this research as a basis, then compare, analyze and study NPOs, which possess lower publicness, or profit organizations.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