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9
  • 194
  • 10
  • 4
  • 1
  • 1
  • Tagged with
  • 210
  • 210
  • 58
  • 48
  • 46
  • 43
  • 42
  • 41
  • 39
  • 39
  • 37
  • 36
  • 35
  • 34
  • 3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

王千美, WANG, QIAN-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最近幾年來,由於民主政治的加速進步,各類公益團體及私利團體常藉遊說(Lobb- ying) 訴求欲達之目的,以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保障其權益,遊說遂成為最具政 策影響力的公關運作策略。是以利益團體、遊說、政策制定等項間的互動關係,實 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具體言之,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如下: 1.了解利益團體如何運用遊說策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2.探討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所引起之爭議問題。 3.介紹遊說的基本策略型態。 4.了解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 5.以個案「殘障福利法修正案」分析說明利益團體如何運用遊說策略以影響政策制 定。 6.提出健全遊說活動的建議,以供相關機關、人員參考。 本文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意義與名詞界定、研究方法與限 制,並訂定研究流程,說明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利益團體遊說活動與政策制定關係探討」,除敘述政策制定的意涵外,並 說明利益團體對政策制定過程的影響、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所引起的爭議。 第三章「遊說策略探討」,主要討論基本的影響策略分析,包括「聯盟」、「資訊 」、「困窘」、「遲帶」、「訴訟」及「選區壓力」等策略;在遊說活動之分析上 ,則分成直接遊說、透過選民的遊說及間接遊說三大類來說明。 第四章「殘障福利法修正案」個案分析,主要探討的面向包括問題背景分析(內在 因素、外在因素及二個重要的近因)、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規劃過程中的策略(包 括資訊、聯盟及困窘三策略)、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合法化過程中的策略(包括困 窘、資訊、聯盟、遲滯、訴訟及選區壓力策略)。 第五章「結論」,一方面提出本論文之研究發現,另一方面則提出健全遊說活動的 建議事項,以供相關決策單位或機關人員參考。
2

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

苗蕙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民主政治的選舉中政黨是最大且最主要的競爭主體者,而「黨同伐異」的概念顯示出政黨中的次級團體亦是相互競爭者,「伐」這個次級團體在台灣地方上常被視為「派系」。且在權威性的政黨體制下地方派系從民國35年起,在台灣地區全國與地方的政治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內已有許多人做過有關台灣地方派系的研究,綜合各個研究,咸認派系在台灣地方選舉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終究無法讓派系的理論與實務落實到研究選舉過程中派系的角色上。究竟派系在台灣地方選舉的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而派系對選舉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些是本論文所要研究與探討的。 本論文第一章除了闡述研究動機外,並對「地方派系」加以定義,發覺派系均圍繞在「關係」、「利益」、「衝突」及「整合」等概念上,吾人便以這幾個概念出發,建立工作假設與分析模型,以便探討派系如何影響整個選舉的過程與結果。我們可以假設: 1.候選人的派系基礎越強,其派系的動員就越強。 2.派系成員間的衝突越深,派系的動員就越低。 3.派系間利益分配越公平,派系間的整合與動員就越好。 4.派系成員間的關係越好,派系的動員就越強。 5.派系的動員越強,贏得選舉的機率就越大。 根據上述所有的假設,本論文第二章將探討,派系的成因並分析屏東縣地方派系的成因、組織結構、實力、派系間的衝突與宿怨。 在第三章中吾人將探討選舉過成中地方派系的運作,分析屏東縣地方派系在七十八年縣長選舉期間由共識到整合、動員的情形。 第四章裡我們要來探討七十八年縣長選舉結果,對屏東縣議員及縣議長選舉時派系競爭的影響。 第五章的結論中我們將根據研究結果檢討本論文一開始所建立的假設,說明這些假設的可用性或修正這些假設,並提出對地方選舉時派系運作的建議,希望這些研究結果與建議能對以後的地方選舉與派系的研究有所貢獻。
3

解嚴後利益團體活動方式及其規範之研究

費工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利益團體活動是民主社會中不可免的現象,部份民意要求也賴於利益團體的傳遞。本文主要為探討我國解嚴以後利益團體的形成慨況及活動方式,以及相關法令的規範情形及利弊,並藉由與美、日等國的比較,試圖找出我國在設計利益團體活動環境及規範上可採行的方向。主要在將解嚴後的利益團體活動方式作一分析,旨在描述我國自解嚴後在制度面上對利益團體的規範,藉此了解對利益團體政治的規範及利弊得失。並且藉由實際個案的研究,了解利益團體在運作上的實況。同時分析我國目前有關法令的規範現況,並與美、日等國之法令做比較,以對我國利益團體活動的現況作一描述,試著找出未來在規範和管理利益團體上可能的方向。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 第三節 相關理論 第二章 利益團體的定義與種類 第一節 利益團體的定義 第二節 我國利益團體的種類 第三節 解嚴後的利益團體 第三章 利益團體的遊說管道 第一節 利益團體的遊說方法 第二節 利益團體利用的管道 第三節 個案分析---海關進口稅則修訂案 第四章 利益團體活動的法令規範 第一節 美國的法令規定 第二節 日本的法令規定 第三節 我國目前對遊說相關規定 第五章 結論
4

內生性貿易保護與國內政治壓力之研究 / Edogenous tade rstrictions and dmestic plitical pessure

盧慈徽, Lu, Tz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利益團體的活動在政策形成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討論貿易、關稅政策形成應重視政治經濟面的分析,即貿易政策的制定成為內生化(endogenous)問題。本文旨在說明一個貿易政策的制定與其國內政治團體力量的關聯性,擬以Rosendorff(1996)的模型設定為基礎,除了修正關稅稅率的假設外,另考慮本國廠商有實際的遊說投入影響該稅率,再進行貿易政策效果的分析。 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主要文獻回顧及評介,將以Baldwin(1989)對貿易保護政策形成因素分為二種研究方法作為分類依據,將探討相關主題的文獻作整理與評論。第三章提出本文的模型架構及分析結果,並與相關文獻結果作比較;第四章則列舉若干國家制定貿易政策的形成過程事例;最後一章為結論與建議。
5

抵押權人保險利益保險之研究

王清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6

論海上保險之保險利益--我國法與英國法之比較

蘇意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避免道德危險並貫徹損失填補原則,全賴保險利益制度之存在,尤其在海上保險中,因海上危險深基於不可測性與異常性,加以船貨危險及價額集中,常有保險標的發生全損(total loss)之情形,故較諸陸上財產保險而言,其射倖性色彩更為濃厚。惟我國目前就海上保險之保險利益相關規定明顯不足,本文因而以英國海上保險法為借鏡,參考其對於保險利益之規定以及相關判決,以期彌補我國保險法及海商法規定之缺漏。 本論文在架構上,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討論「海上保險契約之特性」。蓋海上保險中之保險利益原則,係由海上保險契約之特性所衍生而來,欲瞭解保險利益原則之重要性,必先由海上保險契約特性之研究入手,如此方能建立一完整之概念架構。故本文於進入正題之前,先於第二章中分成二節討論保險利益所由根基之海上保險契約兩大特性—損失填補性、射倖性,再於各節中,分別針對英國法及我國法之規定作探討,盼得透過比較法之方式,使對海上保險契約之特性有更進一步之認識。 本文於第三章起開始進入正題—海上保險之保險利益。從第三章以下至第六章為止,分別針對保險利益之定義、具有保險利益者之各種類型、保險利益之存在時點、保險利益之轉讓等議題作研究,在每章中皆以英國法為中心,於章末再介紹我國法之規定,並加以比較,以對我國法之規定提出修正建議。
7

從倫理的觀點探討公務人員利益的衝突

李其泓, Lee Chi-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政府職能日益擴增,公務人員已非昔日單純執行政策的技術官僚,而是具有行政裁量權與政策影響力的「第四部門」(the fourth branch of government),然而,個人主義發達的影響、個人角色與價值觀的多元化、組織利益與個人期望不一致,以及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的衝擊,使得公務人員利益的衝突層出不窮,導致了公務倫理式微、行政效率低落、專業水準下降、公眾信心不足。 公共服務是一項公共信任的志業。公民期望公務人員公正地為公共利益服務,並且在日常基礎上適當地管理公共資源。公正而可信賴的公共服務可以激發公眾的信任,並創造出一個有利企業的環境,因而可以促進運作良好的市場機制及經濟成長。公務倫理(public ethics)是公共信任的先決條件,以及良好治理的基石。為了增進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提高政府的績效、確保政府施政的合法性與決策過程透明化,如何強化公務人員的倫理要求與責任,減少利益衝突的發生,毋寧是關鍵所在。 規範的主要功能在於節制人的慾望與行為。在公務倫理的分析架構下,本研究採取內外控制雙軌制作為利益衝突的倫理思考架構,以人性本質的假定作為利益衝突規範的人性論,以公民倫理理論作為利益衝突規範的認識論,並分析美國與我國公務人員利益的衝突後,提出建構我國利益衝突規範的四個原則,分別是心理面、管理面、組織面、法制面。唯有以倫理的觀點,作為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規範的最高指導原則,才能去除公務人員內在貪瀆的動機,減少利益衝突的發生,建立一個廉能而值得信賴的政府。
8

付款機制、使用利益變化對於服務使用行為影響之探討—考慮產品利益類別

曹惠棠, Tsao, Hui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心理會計理論指出,消費者心理認知的機制如同企業紀錄交易一般,在交易過程中會紀錄產生的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因此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為影響使用行為的兩大因素。就使用的成本而言,在消費者不願意浪費的心態下,沈沒成本自然成為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受限於本身處理資訊的能力,消費者常容易錯估了成本,使得沈沒成本的效果不如預期。例如,在不同定價方式或付款機制設計之下都容易使消費者對於沈入成本錯估,以及產品利益種類的不同也可能影響到沈沒成本的計算。此外,使用利益也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使用行為的重要因素,而使用利益的變化,例如網路外部性對於消費者使用行為的變化更有顯著的影響。本研究的重點在於,在付款機制與使用利益兩者考量之下,消費者是如何進行使用行為之決策。本研究有以下的發現: 沈沒成本與使用利益變化為影響服務使用意願的主要因素。但付款次 數對於服務使用意願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可能的原因是受到產品利益、使用利益變化等干擾。其次,服務利益種類對於付款次數的影響有所干擾:只有消費者在使用歡樂性利益服務時,付款次數、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才對於使用意願有顯著的影響。這是因為消費者在追求不同的產品利益時有不同的心理處理機制。最後,消費者的記憶效果也會影響到付款次數的影響力,相較於使用利益不變下,在網路外部性的情況下,付款次數對於使用意願的效果較沒有顯著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消費者對於發生時間較久遠的事件因淡忘而降低了其影響力,而付款次數的效果也就容易被消費者忽略。因此,根據以上幾點結論建議實務上廠商服務管理的重點,服務業的廠商透過付款機制之設計可調節產能波動的現象,減少因擁擠帶來服務品質的低落;其次,良好的服務水準管理才能維持長期的顧客關係;同時,廠商因視不同服務利益種類,管理的重點也應有所區分,提升顧客滿意度。
9

N/A / United States Vital Interests: Does Taiwan Measure Up?

司徒尚禮, Charles Andrew St.Sauv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t has been 60 years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s government fled to the island of Taiwan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aiwan’s rival on mainl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of the view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land has reiterated and then formalized its policy to use force if necessary against Taiwan in the name of reunification. Caught between these positions is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s arrival on Taiwan, the United States has provided an external assurance of security for Taiwan.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economic,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grows it will increasingly have the ability to shape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beyond, therefore challenging United States’ national vital interests. Vital interest is defined as an issue at stake which is so fundamental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well be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t cannot be compromised even if defending it requires military action. Is Taiwan truly a vital interest? Donald Nuechterlein’s 16 national vital interest factor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is question from two angl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Much like the United States’ described position of ambiguity toward Taiwan, this study is also inconclusive to the core question, Taiwan’s position as a vital interest in terms of US policy. This conclusion was unexpectedly reached because both analyses scored a virtual 1 to 1 ratio between value and potential costs/risks, thereby providing no differentiation. However, the analysis did reveal issues that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by policy makers when making any final determination on the Taiwan question. Criteria such as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costs of war are important 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Taiwan is fellow democracy and important cog in the regional balance of power.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provided for more in depth study on Taiwan as a vital US interest may reveal more definitive answers.
10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形成及維續之研究

陳燕珠, CHEN,YAN-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從利益團體的觀點來探討【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形成及維繫,在民國七 十八年六月一群小學教師面對房價的狂飆發起了無住屋運動,引起廣大市民的迴響。 短短兩個月中,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更在同年八月二十六日號召萬人夜宿忠孝東路 。他們獨特的抗爭方式,強調幽默、理性、和平的路線,都使得這個代表無住屋者利 益的運動團體顯得與眾不同。究竟群眾參加的動機是如楚曼(David B.Truman)所謂的 共同利益,還是奧爾森(Mancer Olson)強調的基於選擇性誘因,或是薩利斯伯瑞(Ro- bert H.Salisbury) 所提出的政治企業家理論,確實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以實地參 與及訪談為主,並對一般會員輔以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不滿社會炒作風氣 ,此類表示性利益為多數支持者參與之主因。再經由筆者參與經驗及深入訪談,研究 得知在團體創始之初政治企業家亦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同時運用媒體的傳播,使潛 在的團體成員認同共同目標(例如住宅是基本人權,而非炒作的商品),藉由集體行 動,抒發了不滿的情緒。然而,要使團體繼續成長,如何提供會員選擇性的誘因就成 為關鍵因素。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成立迄今近兩年,組織發展尚未定型,面對外界的諸多衝擊與回應 ,及內部成員的不同期望,亦在不斷調整當中。因此後續的轉變過程也是本文探究重 點之一。

Page generated in 0.0366 seconds